CN217893021U -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93021U CN217893021U CN202221691544.3U CN202221691544U CN217893021U CN 217893021 U CN217893021 U CN 217893021U CN 202221691544 U CN202221691544 U CN 202221691544U CN 217893021 U CN217893021 U CN 2178930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dy structure
- side wall
- vehicle body
- rib
- strengthening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车身结构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上车身组件,且所述上车身组件具有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和D柱内板上段;所述后侧围内板为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且各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之间分别设有所述D柱内板上段。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身结构,通过采用具有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和D柱内板上段的上车身组件,并使得该上车身组件一体压铸成型,有利于少件化和轻量化设计,并可减少分缝,从而不仅可提高D柱与后侧围内板和顶盖后横梁连接处的刚度,同时也使得本后车身结构整体能够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后车身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后车身的各类零部件中,诸如后侧围内板、顶盖横梁、D柱等结构一般采用钣金件制造成型,并在各部件成型后,通过焊接将各部件连接于一起。此结构的后车身需要多个钣金件,重量较重、成本较高,而且,采用焊接相连的方式,也使后车身存在结构强度较低、焊点容易开裂的缺点,同时也使得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车身结构,其可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车身结构,所述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上车身组件,且所述上车身组件具有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和D柱内板上段;
所述后侧围内板为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且各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之间分别设有所述D柱内板上段。
进一步的,所述后侧围内板上设有侧围加强筋,且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形成有后侧窗,所述侧围加强筋为环绕所述后侧窗间隔布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D柱内板上段上设有D柱加强筋,所述D柱加强筋包括沿所述D柱内板上段长度方向设置的竖向筋体,以及沿所述D柱内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筋体,且所述横向筋体和所述竖向筋体相交。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且至少在所述后横梁上板上设有后横梁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上板的中部形成有盒状结构,所述后横梁加强筋位于所述盒状结构的内腔中,且所述后横梁加强筋包括横纵交织的多条加强筋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本体,所述后地板本体具有两根后地板纵梁,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后地板横梁,以及连接在各所述后地板纵梁顶部的后轮罩,且所述后轮罩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的朝向车内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内侧加强筋,所述后轮罩的朝向车外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外侧加强筋,所述内侧加强筋和所述外侧加强筋均由所述后地板纵梁向所述后轮罩的顶部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加强筋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的靠近车头一侧的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后轮罩的靠近车尾一侧的第二加强筋,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两侧的第三加强筋,和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上的第四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加强筋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内的第五加强筋,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两侧的第六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车身结构,通过采用具有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和 D柱内板上段的上车身组件,并使得该上车身组件一体压铸成型,有利于少件化和轻量化设计,并可减少分缝,从而不仅可提高D柱与后侧围内板和顶盖后横梁连接处的刚度,同时也使得本后车身结构整体能够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
另外,在后侧围内板上设置环绕后侧窗设置的多个侧围加强筋,能够提高后侧窗处的结构强度。在D柱内板上设置D柱加强筋,不仅能够提高D柱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形成传力通道,可在汽车正碰或后碰时,使碰撞力沿D 柱加强筋向上传递,从而能够提升后车身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其次,通过在后横梁上板设有后横梁加强筋,能够提高顶盖后横梁的结构强度。在后横梁上板的中部形成有盒状结构,并使后横梁加强筋位于盒状结构的内腔中,可进一步提高顶盖后横梁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使得汽车发生侧碰时,碰撞力能够沿该后横梁加强筋沿车身宽度方向传递,从而可提升后车身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此外,在后车身结构中采用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本体,可进一步提高本后车身结构的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通过内侧加强筋和外侧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升后轮罩、也即后地板本体的结构强度。内侧加强筋具有位于后轮罩的靠近车头一侧的第一加强筋,以及靠近车尾一侧的第二加强筋,也可在后地板本体与上车身中的C柱、D柱等结构之间形成传力通道,有利于底盘等车身结构所受的激励力向上车身传递,从而能够提升车身传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后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后车身结构,能够提高汽车后部的强度和扭转刚度,从而可提升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车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车身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车身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车身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车身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车身结构的分解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地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地板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地板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车身组件;
101、后侧围内板;102、顶盖后横梁;103、D柱内板上段;
1011、后侧窗;1012、侧围加强筋;
1021、后横梁上板;1022、后横梁下板;10211、后横梁加强筋;
1031、竖向筋体;1032、横向筋体;
2、后地板本体;
201、后地板纵梁;202、后地板前横梁;203、后地板后横梁;204、后轮罩;205、后减震器安装座;206、后悬架安装座;207、第一加强筋;208、第二加强筋;209、第四加强筋;2010、第三加强筋;2011、第六加强筋;2012、第五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如图1至图5中所示,其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上车身组件1,且上车身组件1具有后侧围内板101、顶盖后横梁102和D 柱内板上段103。
其中,后侧围内板101为相对布置的两个,顶盖后横梁102连接在两个后侧围内板101之间,且各后侧围内板101与顶盖后横梁102之间分别设有D柱内板上段103。鉴于两个后侧围内板101和D柱内板上段103为左右对称结构,以下以图1中所示的左侧的后侧围内板101和D柱内板上段103为例进行说明。
由图1中所示,在后侧围内板101上设有后侧窗1011,此时,为提高后侧窗1011处的结构强度,如图3中所示,后侧围内板101设有后侧窗1011的部位向车身外侧凸出。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仍由图1中所示,在后侧围内板101上设有环绕后侧窗1011间隔布置的多个后侧围加强筋1012。这样设计,能够提高后侧窗1011处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削弱由于开设后侧窗1011对后侧围内板101的强度造成的影响。
并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后侧围加强筋1012呈三角形,以利用三角形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优点,进一步提升后侧窗1011处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围绕后侧窗1011设置侧围加强筋1012,还可进一步在后侧围内板 101的其它位置也设置后侧围加强筋1012。
为使得本实施例的后车身结构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结合图1至图3中所示,D柱内板上段103上设有D柱加强筋。并且,作为一种示例性结构,该D 柱加强筋的横截面呈L形,以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D柱加强筋具体包括沿D柱内板上段103长度方向设置的竖向筋体1031,以及沿D柱内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筋体1032,且横向筋体1032和竖向筋体1031相交。
基于D柱内板上段103的横截面为L形的结构,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横向筋体1032具体呈三角形,由此能够利用三角形稳定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提升D柱内板上段103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D柱加强筋,不仅能够提高D柱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形成传力通道,可在汽车正碰或后碰时,可使碰撞力沿D柱加强筋向上传递,从而能够提升后车身结构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结合图1、图2及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102包括后横梁上板1021和后横梁下板1022,且为进一步提高顶盖后横梁102的结构强度,如图4中所示,在后横梁上板1021的中部形成有盒状结构,且该盒状结构具体呈三角形,其开口指向车身底部。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后横梁下板 1022位于车辆的后方,并与后横梁上板1021的底部相连。
为提高顶盖后横梁102的结构强度,在后横梁上板1021上设有后横梁加强筋10211,如图4中所示,该后横梁加强筋10211具体位于盒状结构的内腔中,且后横梁加强筋10211包括横纵交织的多条加强筋体。通过将后横梁加强筋 10211设置在盒状结构的内腔中,可进一步提高顶盖后横梁102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使得汽车发生侧碰时,碰撞力能够沿该后横梁加强筋10211沿车身宽度方向传递,从而可提升后车身结构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需要提及的是,除了在后横梁上板1021上设置后横梁加强筋10211,还可以在后横梁下板1022上设置后横梁加强筋10211,当然,在后横梁上板1021 和后横梁下板1022上同时设置后横梁加强筋10211也是可以的。
除此以外,为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与上述上车身组件1上下对应布置的后地板结构,且该后地板结构通过车身侧围与上车身组件1相连。
整体结构上,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后地板结构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本体2,且该后地板本体2具有两根后地板纵梁201,连接在两根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后地板横梁,以及连接在各后地板纵梁201顶部的后轮罩 204,且在后轮罩204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205。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如图7中所示,上述后地板横梁也包括连接在两根后地板纵梁201前端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202,以及连接在两根后地板纵梁201后端之间的后地板后横梁203。如此,由两侧的后地板纵梁201、后地板前横梁202、后地板后横梁203,以及两侧的后轮罩204构成了本实施例后地板本体2的主体结构。
为进一步提高后地板本体2的结构强度,后轮罩204的朝向车内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内侧加强筋,同时,在后轮罩204的朝向车外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外侧加强筋,并且,内侧加强筋和外侧加强筋均由后地板纵梁201向后轮罩204的顶部延伸。
具体来讲,结合图8和图9中所示,内侧加强筋包括位于后轮罩204的靠近车头一侧的第一加强筋207,位于后轮罩204的靠近车尾一侧的第二加强筋 208,以及位于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两侧的第三加强筋2010,和位于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上的第四加强筋209。其中,第一加强筋207和第二加强筋208分别沿后地板本体2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具体实施时,第一加强筋207和第二加强筋208也可均设置为并排布置的两条。
通过后轮罩204前后侧的第一加强筋207与第二加强筋208的设置,可在后轮罩204的前后两侧形成由加强筋构成的传力通道,并且基于后轮罩204的前后两侧的底部分别通过后地板纵梁201与车身中的门槛梁及后防撞梁连接,这样在汽车发生正碰或后碰时,由后地板纵梁201传导而来的碰撞力可通过第一加强筋207或第二加强筋208向上传递,以向上车身中的C柱、D柱等位置分散,从而能够提升汽车车身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当然,除了来自汽车正碰或后碰的碰撞力,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加强筋207 与第二加强筋208的设置,其也能够将来自下方与后地板纵梁201相连的底盘的激励力,并同样将该激励力向上车身传导,以有助于底盘激励力的传递释放。
如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加强筋2010布置在后轮罩204的内侧,且沿后轮罩204的高度方向延伸,以能够在后轮罩204的中部形成向上传力的传力通道。第四加强筋209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加强筋2010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加强筋209的底部也与后地板纵梁201相连,且其主要起到提升后减震器安装座205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后减震器安装座205处受到的振动激励向后轮罩204分散。具体实施时,上述第三加强筋2010和第四加强筋209 也优选设置为并排布置的多条。
本实施例的外侧加强筋同样为沿后轮罩204的高度方向延伸,作为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8中所示,上述外侧加强筋具体包括有位于后轮罩204内的第五加强筋2012,以及设置在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两侧的第六加强筋2011。其中,参考图9,第五加强筋2012为并排布置的多个,并于相邻第五加强筋2012的下方连接有V形连接筋。
通过第五加强筋2012的设置,能够使得后轮罩204中部的强度得到充分提升,并且,各第五加强筋2012同时也在后轮罩204中部形成向上传力的传力通道,以使得来自后轮罩204下方的激励力向上传导。第六加强筋2011的作用与上述第四加强筋209类似,其主要起到加强后减震器安装座205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后减震器安装座205处的受力向后轮罩204传递分散。此外,仍见图 9,本实施例于两侧第六加强筋2011之间也设置有连接筋,以进一步提高其加强效果。
此外,继续参考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作为优选实施形式,在后地板纵梁 201的底部设有后悬架安装座206,各后地板纵梁201上的后悬架安装座206 为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以用于安装副车架、减震弹簧等悬架部件。
本实施例的后车身结构,通过采用具有后侧围内板101、顶盖后横梁102 和D柱内板上段103的上车身组件1,并使得该上车身组件1一体压铸成型,有利于少件化和轻量化设计,并可减少分缝,从而不仅可提高D柱与后侧围内板101和顶盖后横梁102连接处的刚度,同时也使得本后车身结构的上部能够具有较好的结构刚度和扭转刚度。
另外,通过内侧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升后轮罩201也即后地板本体2的结构强度,同时,利用后轮罩204上各加强筋的设置,尤其是第一加强筋207、第二加强筋208以及第三加强筋2010和第五加强筋2012等的设置,可在后地板与上车身中的C柱、D柱等结构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其有利于底盘、门槛梁及后防撞梁所受的激励力向上车身传递分散,能够提升车身传力效果,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此外,本实施例也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后车身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后车身结构,能够提高汽车后部的强度和扭转刚度,并有利于底盘、门槛梁和后防撞梁等所受的激励力向上车身传递,能够提升车身传力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上车身组件(1),且所述上车身组件(1)具有后侧围内板(101)、顶盖后横梁(102)和D柱内板上段(103);
所述后侧围内板(101)为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顶盖后横梁(102)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板(101)之间,且各所述后侧围内板(101)与所述顶盖后横梁(102)之间分别设有所述D柱内板上段(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围内板(101)上设有侧围加强筋(1012),且所述后侧围内板(101)上形成有后侧窗(1011),所述侧围加强筋(1012)为环绕所述后侧窗(1011)间隔布置的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内板上段(103)上设有D柱加强筋,所述D柱加强筋包括沿所述D柱内板上段(103)长度方向设置的竖向筋体(1031),以及沿所述D柱内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筋体(1032),且所述横向筋体(1032)和所述竖向筋体(1031)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后横梁(102)包括后横梁上板(1021)和后横梁下板(1022),且至少在所述后横梁上板(1021)上设有后横梁加强筋(10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横梁上板(1021)的中部形成有盒状结构,所述后横梁加强筋(10211)位于所述盒状结构的内腔中,且所述后横梁加强筋(10211)包括横纵交织的多条加强筋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身结构中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本体(2),所述后地板本体(2)具有两根后地板纵梁(201),连接在两根所述后地板纵梁(201)之间的后地板横梁,以及连接在各所述后地板纵梁(201)顶部的后轮罩(204),且所述后轮罩(204)上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2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204)的朝向车内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内侧加强筋,所述后轮罩(204)的朝向车外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外侧加强筋,所述内侧加强筋和所述外侧加强筋均由所述后地板纵梁(201)向所述后轮罩(204)的顶部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加强筋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204)的靠近车头一侧的第一加强筋(207),位于所述后轮罩(204)的靠近车尾一侧的第二加强筋(208),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两侧的第三加强筋(2010),和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上的第四加强筋(209)。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加强筋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204)内的第五加强筋(2012),以及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205)两侧的第六加强筋(2011)。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1544.3U CN217893021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1544.3U CN217893021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93021U true CN217893021U (zh) | 2022-11-25 |
Family
ID=84133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91544.3U Active CN217893021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93021U (zh)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21691544.3U patent/CN2178930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883809U (zh) |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 |
CN111232059B (zh) | 门槛梁组件 | |
CN217575390U (zh) | 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 |
CN215883808U (zh) | 车身后端结构 | |
CN215883810U (zh) |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 |
CN221049786U (zh) | 车身中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7575389U (zh) | 车身后地板及汽车 | |
CN218858529U (zh) |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 |
CN217893021U (zh) |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7969656U (zh) |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 |
CN215883812U (zh) |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 |
CN112606915B (zh) |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 |
CN217575109U (zh) | 汽车防撞梁和汽车 | |
CN221316373U (zh) | 前减震塔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9601392U (zh) |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 |
CN219728345U (zh) | 前机舱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 |
CN219382612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设有其的车辆 | |
CN219406620U (zh) |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 |
CN219806875U (zh) | 前副车架和设有其的车辆 | |
CN216468090U (zh) |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218258400U (zh) | 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20948172U (zh) |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 |
CN220948171U (zh) |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 |
CN218907388U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 |
CN220948173U (zh) | 后副车架、底盘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