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8367U -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8367U
CN218258367U CN202222757211.2U CN202222757211U CN218258367U CN 218258367 U CN218258367 U CN 218258367U CN 202222757211 U CN202222757211 U CN 202222757211U CN 218258367 U CN218258367 U CN 218258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
post
side wall
reinforcing plate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572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伟
田峰
赵杨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artian Sto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artian Sto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artian Sto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artian Sto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572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8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包括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A柱下加强板、A柱下内板和前纵梁后段,还包括侧围下铰接安装板,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位于A柱下加强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一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本实用新型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在使用时,通过在A柱下加强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设置侧围下铰接安装板,让下车身和下车身多一层可靠性连接,增加局部刚度有提升,使碰撞力的传递更有效。

Description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前风挡和前后门的玻璃两侧有三个立柱,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除了起到门框的作用,最主要还起了支撑保护作用。对汽车来说,ABC柱的强度是汽车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车辆发生翻滚或倾覆的时候,ABC柱能够有效避免驾驶舱被挤压变形,对车内乘客起到保护作用。
现有下车身A柱主要通过内板将外板和前纵梁进行连接,在车身侧方出现碰撞时,A柱与前纵梁连接处支撑强度不够,导致前纵梁处入侵严重,这样会使车辆侧方人员很容易受伤,影响到车辆的安全驾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下车身A柱主要通过内板将外板和前纵梁进行连接,在车身侧方出现碰撞时,A柱与前纵梁连接处支撑强度不够,导致前纵梁处入侵严重,这样会使车辆侧方人员很容易受伤,影响到车辆的安全驾驶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A柱下加强板、A柱下内板和前纵梁后段,还包括侧围下铰接安装板,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固定设置于所述A柱下加强板和所述A柱下内板之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通过在A柱下加强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设置侧围下铰接安装板,让下车身和下车身多一层可靠性连接,增加局部刚度有提升,使碰撞力的传递更有效。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一端设置有向A柱下加强板凸出的凸起部,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另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A柱下加强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A柱下内板和所述前纵梁后段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侧围下铰接安装板的安装,进一步地,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上位于凸起部处设置有向A柱下加强板凸出的定位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部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定位部与A柱下加强板相互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将连接部抵设在A柱下内板上且分别与A柱下内板和前纵梁后段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段及设置在连接段上的侧翼,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侧翼与所述A柱下内板和所述前纵梁后段固定连接。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侧翼、所述A柱下内板和所述前纵梁后段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为了保证A柱下加强板和侧围下铰接安装板之间固定牢固,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相互紧贴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通过紧固件紧固,对结构可靠性进行加固。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凹槽和A柱下内板之间形成空腔体。
连接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具体为:一种车辆,安装有上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在使用时,通过在A柱下加强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设置侧围下铰接安装板,让下车身和下车身多一层可靠性连接,增加局部刚度有提升,使碰撞力的传递更有效,避免了现有下车身A柱主要通过内板将外板和前纵梁进行连接,在车身侧方出现碰撞时,A柱与前纵梁连接处支撑强度不够,导致前纵梁处入侵严重,这样会使车辆侧方人员很容易受伤,影响到车辆的安全驾驶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侧围下铰接安装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8是图5中B-B剖视图;
图9是图8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侧围外板,2、A柱下加强板,3、A柱下内板,4、前纵梁后段, 5、侧围下铰接安装板,6、凸起部,7、凹槽,8、连接部,9、定位部,10、定位槽,11、连接段,12、侧翼,13、空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或者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包括依次焊接的侧围外板1、A 柱下加强板2、A柱下内板3和前纵梁后段4,A柱下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 之间设置有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此处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通过冲压一体成型, A柱下加强板2上设置有与凸起部6相匹配的凹槽7,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一端向A柱下加强板2凸出的凸起部6并设置在凹槽7内,并且与A柱下加强板2 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的连接部8,连接部8包括设置在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上的连接段11及设置在连接段11上的侧翼12,侧翼12抵设在A柱下内板3,侧翼12、A柱下内板3和前纵梁后段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凹槽7和A柱下内板3之间形成用于缓冲吸能的空腔体13。
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上位于凸起部6处设置有向A柱下加强板2凸出的定位部9并设置在定位槽10内,并且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安装,A柱下加强板2 之间通过铆钉与定位部9固定连接。
所述凸起部6的侧壁与凹槽7的侧壁之间相互紧贴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此处的紧固件为铆钉,当然除了铆钉也可以其他紧固件螺栓等。
上述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在安装时,将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上的凸起部6放置在A柱下加强板2的凹槽7内,同时定位槽10与定位部9对应,通过铆钉将凸起部6的侧壁与凹槽7的侧板进行固定,完成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 和A柱下加强板2安装,将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上连接部8的侧翼12抵设在A 柱下内板3,同时侧翼12、A柱下内板3和前纵梁后段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而A柱下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之间进行焊接固定,完成安装;
在使用时,通过在A柱下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之间安装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类似于盒子结构,倒扣在A柱下加强板2上,并且连接部8上的侧翼12与A柱下内板3、前纵梁后段4本体铸件通过螺栓活装紧固,对结构可靠性进行加固,让下车身和下车身多一层可靠性连接,增加了局部刚度有提升,同时对碰撞力的传递更有效,同时凹槽7和A柱下内板3之间形成用于缓冲吸能的空腔体13,在受到碰撞时具有一定的缓冲吸能作用,降低碰撞时的冲击力。
实施例2
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应用,具体为:一种车辆,安装有上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1)、A柱下加强板(2)、A柱下内板(3)和前纵梁后段(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固定设置于所述A柱下加强板(2)和所述A柱下内板(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一端设置有向A柱下加强板(2)凸出的凸起部(6),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另一端设置有连接部(8),所述A柱下加强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6)相匹配的凹槽(7),所述凸起部(6)设置在所述凹槽(7)内并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8)分别与所述A柱下内板(3)和所述前纵梁后段(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下铰接安装板(5)上位于凸起部(6)处设置有向A柱下加强板(2)凸出的定位部(9),所述凹槽(7)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部(9)相匹配的定位槽(10),所述定位部(9)设置在所述定位槽(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9)与A柱下加强板(2)相互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8)包括连接段(11)及设置在连接段(11)上的侧翼(12),所述连接部(8)通过所述侧翼(12)与所述A柱下内板(3)和所述前纵梁后段(4)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2)、所述A柱下内板(3)和所述前纵梁后段(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6)的侧壁与所述凹槽(7)的侧壁之间相互紧贴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和A柱下内板(3)之间形成空腔体(13)。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
CN202222757211.2U 2022-10-19 2022-10-19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Active CN218258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211.2U CN218258367U (zh) 2022-10-19 2022-10-19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211.2U CN218258367U (zh) 2022-10-19 2022-10-19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8367U true CN218258367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2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57211.2U Active CN218258367U (zh) 2022-10-19 2022-10-19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8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202753732U (zh) 车门以及装设有该车门的汽车
CN215706639U (zh) 机舱前纵梁后端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12896323B (zh) 车身笼形骨架结构
CN102849121B (zh) 一种乘员舱形状保持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441130A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车身及汽车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CN218258367U (zh) 汽车下车身连接结构及其车辆
CN106005028A (zh) 车身侧围a柱总成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203267795U (zh) 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15883812U (zh)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CN216153859U (zh)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CN113415347B (zh) 具有吸能结构的无a柱防滚翻防落物驾驶室及矿用自卸车
CN212500670U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3534857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
CN221023867U (zh)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764309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9749946U (zh) 前风窗结构、前风窗总成及汽车
CN219565267U (zh) 轻量化车体结构
CN220809085U (zh)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CN217994571U (zh) 一种a柱加强的连接结构
CN219237175U (zh) A柱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Underbody and Its Vehicl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110

Pledgee: Changzhou Jinsha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Ltd.

Pledgor: Jiangsu Martian Stone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20000649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