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9085U -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9085U
CN220809085U CN202322273726.XU CN202322273726U CN220809085U CN 220809085 U CN220809085 U CN 220809085U CN 202322273726 U CN202322273726 U CN 202322273726U CN 220809085 U CN220809085 U CN 220809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door structure
vehicle door
door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37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访
杨万庆
王秋实
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37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9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9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9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包括车门主体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防撞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侧与车门主体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连接,所述加强件能够将防撞梁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车门主体上;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加强件增强防撞梁后端部和车门主体之间连接,使得防撞梁受到侧面撞击力时不易发生局部变形,同时加强件使得侧碰力能够在防撞梁和车门主体之间均匀传递,车门主体再将受到的力传递给车体,从而提高车门结构在受到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减少车门结构的侧碰侵入量,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其保有量迅速增加,而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量也逐年增多。在交通事故中,当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时,汽车的车门受到撞击后会侵入乘座舱,挤压乘座舱的内部空间,严重变形的车门甚至会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汽车车门的侧碰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司乘安全。
为了提高车辆的侧碰性能,目前的车门结构中一般设置有防撞梁,通过防撞梁来提高车门结构的强度,进而减轻车门结构受到撞击时的变形程度。当汽车上常规的车门结构在受到侧面碰撞时,碰撞小车一般位于汽车的中部位置,使防撞梁发生变形翻折,进而使得车门结构出现凹陷变形,凹陷的车门结构侵入到汽车座舱内,容易对司乘人员造成划伤、挤压等二次伤害,严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车门结构受到侧面碰撞时的变形量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能够有效地减少车门的侧碰侵入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包括车门主体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防撞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侧与车门主体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连接,所述加强件能够将防撞梁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车门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用于定位加强件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设置有两个,定位孔沿上下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为Z形结构,加强件上设有第一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面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第二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二焊接面与所述车门主体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焊接面有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布在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悬空设置或者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门主体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所述车门结构包括车门主体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防撞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侧与车门主体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连接,所述加强件能够将防撞梁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车门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用于定位加强件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设置有两个,定位孔沿上下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为Z形结构,加强件上设有第一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面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第二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二焊接面与所述车门主体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焊接面有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布在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悬空设置或者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门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以及采用这一车门结构的汽车,在车门主体和防撞梁之间额外增加设置加强件,利用加强件增强防撞梁后端部和车门主体之间连接,使得防撞梁受到侧面撞击力时不易发生局部变形,同时加强件使得侧碰力能够在防撞梁和车门主体之间均匀传递,车门主体再将受到的力传递给车体,从而提高车门结构在受到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减少车门结构的侧碰侵入量,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的防撞梁与加强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的受力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汽车;3、碰撞小车;4、防撞梁;5、车门主体;6、加强件;62、定位孔;63、第一焊接面;64、第二焊接面;65、加强筋;66、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车门主体5和防撞梁4,所述防撞梁4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5上,所述防撞梁4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6,所述加强件6的一侧与车门主体5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4连接,所述加强件6能够将防撞梁4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防撞梁4能够对车门主体5进行有效支撑,以提高车门结构的整体强度;在车门主体5和防撞梁4之间额外增加设置加强件6,利用加强件6增强防撞梁4后端部和车门主体5之间的连接,使得防撞梁4受到侧面撞击力时不易发生局部变形,同时加强件6使得侧碰力能够在防撞梁4和车门主体5之间均匀传递,车门主体5再将受到的力传递给汽车1,从而提高车门结构在受到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减少车门结构的侧碰侵入量,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车门主体5为车门内板焊接子总成。防撞梁4的两端均与车门主体5点焊连接,提高焊接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还设置有定位孔62,定位孔62用于定位加强件6的位置。设置定位孔62便于将加强件6定位在防撞梁4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62设置有两个,定位孔62沿上下分布。通过定位销等工具穿过两个定位孔62使加强件6能够定位在相应的位置,从而便于后续焊接作业,降低焊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上的定位孔62可替换为定位槽,在防撞梁4上设置定位凸起,通过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使加强件6与防撞梁4定位配合,防撞梁4上的定位凸起能够与加强件6上的定位槽一一对应地限位配合,以阻止防撞梁4与加强件6的相对移动,从而确保防撞梁4与加强件6之间的装配连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为Z形结构,加强件6上设有第一焊接面63,所述加强件6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63与所述防撞梁4的一侧面焊接,设置第一焊接面63方便焊接作业,Z型结构的加强件6能够在传递应力时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并使防撞梁4受到撞击力时能够将力传递至加强件6上,进而Z型加强件6能更快地将应力传递给车门主体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设有第一焊接面63,所述加强件6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63与所述车门主体5焊接。第一焊接面63沿上下延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防撞梁4、加强件6和车门主体5,操作简单,同时有利于保证应力在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快速、均匀传递,提升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应力过度集中。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点焊使加强件6、防撞梁4和车门主体5形成三层焊接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还设有第二焊接面64,所述第二焊接面64分布在所述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在加强件6上设置有上下两个第二焊接面64,能够使加强件6与车门主体5的连接更稳定可靠,提高车门结构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固定设置在防撞梁4的后端部。将加强件6设置在后端部便于加强件6将应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的后方,进而传递至车身的后方部位。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也可以固定设置在防撞梁4的前端部。将加强件6设置在前端部便于加强件6将应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的前方,进而传递至车身的前方部位。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65。同时设置加强筋65能够提高加强件6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车门结构整体的承力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66,翻边66固定连接在车门主体5上。翻边66的长度小于第二焊接面64的长度,避免影响第二焊接面64的焊接。在加强件6上额外设置翻边结构与车门主体5固定连接,增加了应力传递路径,提高了结构连接强度和应力传递的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66,翻边66不与车门主体5连接而是悬空设置,翻边66的作用与加强筋65相同,能够提高加强件6自身的强度,使防撞梁4不易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4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材,或者热成型钢材。加强件6同样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材,或者热成型钢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容纳槽,防撞梁4固定装配在容纳槽内,容纳槽的槽壁能够限制防撞梁的上下移动,利用容纳槽来限制防撞梁4相对于加强件6上下移动,能够在侧碰撞击时保证防撞梁4和加强件6的相对位置,确保缓冲连接结构的可靠性,保证车门结构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采用上述的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车门主体5和防撞梁4,所述防撞梁4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5上,所述防撞梁4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6,所述加强件6的一侧与车门主体5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4连接,所述加强件6能够将防撞梁4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设有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防撞梁4能够对车门主体5进行有效支撑,以提高车门结构的整体强度;在车门主体5和防撞梁4之间额外增加设置加强件6,利用加强件6增强防撞梁4后端部和车门主体5之间的连接,使得防撞梁4受到侧面撞击力时不易发生局部变形,同时加强件6使得侧碰力能够在防撞梁4和车门主体5之间均匀传递,车门主体5再将受到的力传递给汽车1,从而提高车门结构在受到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减少车门结构的侧碰侵入量,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车门主体5为车门内板焊接子总成。防撞梁4的两端均与车门主体5点焊连接,提高焊接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还设置有定位孔62,定位孔62用于定位加强件6的位置。设置定位孔62便于将加强件6定位在防撞梁4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62设置有两个,定位孔62沿上下分布。通过定位销等工具穿过两个定位孔62使加强件6能够定位在相应的位置,从而便于后续焊接作业,降低焊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上的定位孔62可替换为定位槽,在防撞梁4上设置定位凸起,通过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使加强件6与防撞梁4定位配合,防撞梁4上的定位凸起能够与加强件6上的定位槽一一对应地限位配合,以阻止防撞梁4与加强件6的相对移动,从而确保防撞梁4与加强件6之间的装配连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为Z形结构,加强件6上设有第一焊接面63,所述加强件6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63与所述防撞梁4的一侧面焊接,设置第一焊接面63方便焊接作业,Z型结构的加强件6能够在传递应力时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并使防撞梁4受到撞击力时能够将力传递至加强件6上,进而Z型加强件6能更快地将应力传递给车门主体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设有第一焊接面63,所述加强件6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63与所述车门主体5焊接。第一焊接面63沿上下延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防撞梁4、加强件6和车门主体5,操作简单,同时有利于保证应力在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快速、均匀传递,提升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应力过度集中。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点焊使加强件6、防撞梁4和车门主体5形成三层焊接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还设有第二焊接面64,所述第二焊接面64分布在所述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在加强件6上设置上下两个第二焊接面64,能够使加强件6与车门主体5的连接更稳定可靠,提高车门结构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固定设置在防撞梁4的后端部。将加强件6设置在后端部便于加强件6将应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的后方,进而传递至车身的后方部位。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也可以固定设置在防撞梁4的前端部。将加强件6设置在前端部便于加强件6将应力传递至车门主体5的前方,进而传递至车身的前方部位。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65。同时设置加强筋65能够提高加强件6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车门结构整体的承力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66,翻边66固定连接在车门主体5上。翻边66的长度小于第二焊接面64的长度,避免影响第二焊接面64的焊接。在加强件6上额外设置翻边结构与车门主体5固定连接,增加了应力传递路径,提高了结构连接强度和应力传递的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6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66,翻边66不与车门主体5连接而是悬空设置,翻边66的作用与加强筋65相同,能够提高加强件6自身的强度,使防撞梁4不易变形。在一实施例中,防撞梁4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材,或者热成型钢材。加强件6同样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材,或者热成型钢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容纳槽,防撞梁4固定装配在容纳槽内,容纳槽的槽壁能够限制防撞梁的上下移动,利用容纳槽来限制防撞梁4相对于加强件6上下移动,能够在侧碰撞击时保证防撞梁4和加强件6的相对位置,确保缓冲连接结构的可靠性,保证车门结构的抗冲击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上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也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主体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固定装配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防撞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门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侧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另一侧与防撞梁连接,所述加强件能够将防撞梁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所述车门主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上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用于定位加强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设置有两个,所述定位孔沿上下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Z形结构,所述加强件上设有第一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面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第二焊接面,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二焊接面与所述车门主体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面有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布在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悬空设置或者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门主体上。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
CN202322273726.XU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20809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3726.XU CN220809085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3726.XU CN220809085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9085U true CN220809085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3726.XU Active CN220809085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9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1994461B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211107729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08306747U (zh)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CN101481989B (zh) 汽车车门防撞杆及使用该防撞杆的汽车车门
CN220809085U (zh) 一种减少侧碰侵入量的车门结构及汽车
CN210941969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车架及汽车
CN217227719U (zh) 一种汽车柱碰防护装置
CN212500670U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2738285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3968281A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08583689B (zh)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CN221023867U (zh)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1717285A (zh) 副车架以及汽车
CN219007941U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加强件
CN220764309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20924287U (zh)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833935U (zh) 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
CN219790324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21068231U (zh) 一种小偏置防护结构、车身前部组件及汽车
CN219192130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219192125U (zh) 防撞梁、防撞梁组件以及车辆
CN219728335U (zh) A柱下端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