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5256U -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5256U
CN218185256U CN202221746871.4U CN202221746871U CN218185256U CN 218185256 U CN218185256 U CN 218185256U CN 202221746871 U CN202221746871 U CN 202221746871U CN 218185256 U CN218185256 U CN 218185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heating
heating wire
support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468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显钧
唐光武
王凯成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468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5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加热元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发热部和至少一个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长条状且间隔平行设置;发热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支撑部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支撑部与发热部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在增强加热元件刚度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发热部的热量传递至支撑部,减少了热量损失,提升了能量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网状加热元件(即,Mesh加热元件)主要采用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材质,通过刻蚀工艺制作出蜂窝、棱形或矩形等图案,通过控制图案尺寸来调节加热元件阻值和热量集中程度。通常将Mesh加热元件贴合在棉层表面以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棉层主要用于储存和传输气溶胶生成基质,Mesh加热元件主要用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现有技术中,Mesh加热元件常用图案中往往只是局部位置发热,其它位置主要用于支撑棉层和提高加热元件刚度。因此,容易存在Mesh加热元件的发热区域的热量传导至非发热区域的现象,Mesh加热元件热量损失较多,导致能量利用效率降低。在设计功率较低(小于11W)的电子雾化装置时,该现象表现尤为明显,限制了Mesh加热元件在该类产品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金属片加热元件,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包括:
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长条状;
发热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发热部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加热元件为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发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部;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发热部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相对延伸。
其中,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支撑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
其中,所述支撑部设置有开孔。
其中,发热部包括并联的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
其中,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呈多次弯折延伸,所述加强部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加强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拐点。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呈波浪形;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峰对应于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谷设置;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
其中,所述加强部仅包括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数量为奇数,一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位于中心的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第偶数个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第偶数个波峰,或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第奇数个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第奇数个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位于中部的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间隔设置且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
其中,所述加热元件整体中心对称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支架;
导液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导液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具有弧形面;
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导液件远离所述支架的所述弧形面上;所述加热元件为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加热元件。
其中,所述支架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管壁设置有进液孔;
所述导液件为环形导液棉,位于所述进液管内部且覆盖所述进液孔;
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环形导液棉的内表面。
其中,所述支架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侧壁位于所述进液管内部且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所述环形导液棉包括外部棉层和内部棉层;所述外部棉层设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支座的侧壁之间;
所述内部棉层位于所述外部棉层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侧,所述支座的侧壁夹持于所述外部棉层和所述内部棉层之间;
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内部棉层的内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
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如上所述的任一种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和如上所述的雾化器,所述主机用于为所述雾化器提供能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加热元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发热部和至少一个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长条状且间隔平行设置;发热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支撑部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支撑部与发热部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将支撑部和发热部间隔设置,在增强了加热元件刚度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发热部的热量传递至支撑部,减少了热量损失,提升了能量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加热元件与图7中的加热元件的雾耗比对比示意图;
图9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雾化器100和主机200,雾化器100和主机200电连接。
其中,雾化器100用于存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该雾化器100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00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主机200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器100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器100工作。主机200还包括电池支架21、气流传感器等其他元件。
雾化器100与主机200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雾化器100和主机200是可拆卸连接的。
参阅图2,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2所示,雾化器100包括壳体1、雾化组件2和安装座3,雾化组件2和安装座3设置于壳体1内部,壳体1具有敞口端,安装座3位于壳体1的敞口端,雾化组件2设于安装座3远离敞口端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设于壳体1的中轴线上。安装座3、雾化组件2和壳体1共同配合形成有储液腔10,储液腔10环绕雾化组件2的周向设置。储液腔10用于存储待雾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组件2与储液腔10进行流体连通,用于通电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安装座3具有第一进气孔(图未示),第一进气孔连通大气。可选地,第一进气孔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可以设置为多个。雾化组件2的内部具有雾化腔20,雾化组件2的雾化过程在雾化腔20中进行,雾化腔20流体连通于第一进气孔。壳体1具有抽吸通道11,抽吸通道11位于雾化组件2远离安装座3的一侧,且与雾化组件2的雾化腔20流体连通。抽吸通道11远离雾化组件2的一侧与大气连通,以使雾化腔20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经抽吸通道11流出,并提供给用户吸食。
参阅图3及图4,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2至图4,雾化组件2包括支架21、导液件22和加热元件23,导液件22设置于支架21上,导液件22远离支架21的一侧具有弧形面,加热元件23设置于导液件22远离支架21一侧的弧形面上。
本实施例中,支架21包括进液管210和支座211,支座211设于安装座3靠近储液腔10的一侧,进液管210呈圆管状,套设于支座211背离安装座3的一侧,且与支座211配合固定导液件22。进液管210的管壁设置有进液孔2101,进液孔2101与储液腔10流体连通,导液件22为环形导液棉,设置于进液管210内部且覆盖进液管210管壁上的进液孔2101。进液孔2101用于将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导引至进液管210内的导液件22并被导液件22吸收,以便于后续雾化过程进行。加热元件23设置于环形导液棉的内表面,用于加热雾化环形导液棉吸收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具体的,支座211的侧壁2111也呈圆管状,位于进液管210内部且与进液管210的内壁面间隔设置。环形导液棉包括外部棉层221和内部棉层222,外部棉层221呈圆环状,套设于支座211的侧壁2111上,外部棉层221位于进液管210和支座211的侧壁2111之间,包裹支座211的侧壁2111的外表面且与进液管210的内壁面接触设置。内部棉层222也呈圆环状,位于外部棉层221远离进液管210的一侧,支座211的侧壁2111夹持于外部棉层221和内部棉层222之间,内部棉层222设置于支座211的侧壁2111的内表面。加热元件23设置于内部棉层222的内表面,加热元件23远离内部棉层222的一侧形成有雾化腔20,雾化过程在雾化腔20中进行。支座211的侧壁2111对应于进液孔2101的位置设置有导液孔2112,导液孔2112用于将储液腔10内通过进液孔2101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导引至内部棉层222中。可以理解,环形导液棉中的外部棉层221主要用于换气,以平衡储液腔10内的气压,内部棉层222用于导液和储液,便于加热元件23对内部棉层222中吸收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雾化。
可选地,导液件22也可以为纤维层或多孔陶瓷等其他疏松多孔材料。本实施例中,进液管210的形状为圆管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管210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进液管210可以设置为方管、椭圆管、扁管等任意形状。导液件22也可以对应于进液管210的形状设置为其他形状。
进液孔2101为设置于进液管210管壁的通孔,进液孔2101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矩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进液孔210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多个进液孔2101可以沿着进液管210的周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进液孔210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进液孔2101沿着进液管21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即四个进液孔2101在进液管21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利于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均匀进入到层状导液棉内,保证储液腔10内各处进液速度一致,进而有利于平衡储液腔10内的气压。
参见图2及图4,支座21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气孔2113,第二进气孔2113为设置于支座211中心的通孔,第二进气孔2113连通于雾化腔20和安装座3的第一进气孔,外界大气经由第一进气孔进入第二进气孔2113后进入雾化腔20中,并携带雾化腔20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进入抽吸通道11被用户吸食。
参阅图5及图6,图5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提供的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内部棉层222呈圆环状,加热元件23贴合于内部棉层222的内表面上,加热元件23为片状体弯折形成的,其整体呈优弧状(如图5所示),即片状的加热元件23弯折后两端靠近但未形成闭环,两端间隔形成有缺口,以使加热元件23的两端可以作为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外接引线。加热元件23与主机200的电池和控制器均电连接,以使电池为加热元件23提供电源,控制器能控制加热元件23的加热时长和加热功率等。
将图5中的加热元件23沿着周向展开,形成如图6所示的片状的加热元件23,加热元件23包括第一连接部2321、第二连接部2322、发热部231和至少一个支撑部233;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为长条状且间隔平行设置;发热部231连接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支撑部23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321、第二连接部2322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支撑部233与发热部231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本申请通过在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之间设置支撑部233,且将支撑部233与发热部231间隔设置,既可以增强加热元件23刚度,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发热部231的热量传递至支撑部233,提升了能量利用效率,增强了雾化器100的雾耗比,提升了雾化性能。
可选地,支撑部23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3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分别位于发热部231的两侧。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可以均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与第二连接部2322间隔设置;也可以均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与第一连接部2321间隔设置;或者,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也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其中,第一支撑部2331可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与第二连接部2322间隔设置,第二支撑部2332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与第一连接部2321间隔设置;或,第一支撑部2331可以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与第一连接部2321间隔设置,第二支撑部23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与第二连接部2322间隔设置,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相对延伸,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加热元件2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多个元件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而成。
可以理解,分别在发热部23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由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对发热部231两侧的导液件22进行支撑,有效避免了发热部231两侧的导液件22变形,导致气流无法顺畅流通而影响雾化过程进行的问题。更重要的,将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连接,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均与发热部231之间间隔设置,避免了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与发热部231之间的接触,将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远离发热部231设置,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23加热雾化过程中热量由发热部231传递至支撑部233区域的问题,减小了热量损失,提升了能量利用效率。同时,设置于发热部231两侧的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也可以提升加热元件23的整体刚度,降低加热元件23变形的风险,防止加热元件23与导液件22之间接触不良或接触不到位造成加热元件23供液不足干烧、产生异味的问题。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中的其中一个连接,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既与另一个间隔设置,是为了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同时避免在支撑部233和连接部232之间形成回路,防止短路影响雾化过程进行。
具体的,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为长条状,均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别位于发热部231的相对两侧的端部,其端部超出发热部231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连接位置,发热部23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中部位置处。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可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端部,也可以连接于发热部231和端部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均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端部。
可以理解,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与发热部231之间的距离越远,发热部231的热量越难以传递至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当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或第二连接部2322的端部位置时,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与发热部231之间的距离最远,雾化过程中发热部231的热量很难传递至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即雾化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最低,能量的利用效率越高,有利于提升雾化效率。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为平行于雾化组件2的轴向的金属片,用于与外接引线电连接,外接引线电连接于主机200,为加热元件23供电;其中,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可以通过激光焊等焊接方式与外接引线连接。
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设置。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为雾化组件2靠近抽吸通道11的一端,第四端为雾化组件2靠近安装座3的一端。第一支撑部2331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第三端,第一支撑部2331的第二端向第二连接部2322延伸且与第二连接部2322间隔设置;第二支撑部233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四端,第二支撑部2332的第二端向第一连接部2321延伸且与第一连接部2321间隔设置,降低热量损失的同时也避免了短路问题发生。同时,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分别对其所在位置处的内部棉层222进行支撑,避免了内部棉层222变形导致外界大气无法顺畅到达雾化腔20内或雾化生成的气溶胶无法顺畅流向抽吸通道11内的问题发生,提升了雾化性能。
可选地,第一支撑部2331也可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第四端,第二支撑部2332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三端;或者第一支撑部2331也可以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三端或第四端,第二支撑部23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第三端或第四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满足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分别位于发热部231两侧对内部棉层222进行支撑且不短路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呈矩形,第一支撑部2331远离发热部231的边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三端的端面平齐,第二支撑部2332远离发热部231的边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四端的端面平齐。且矩形的长边沿着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延伸,长边上的支撑范围更大,可以对端部位置处的内部棉层222进行更好的支撑。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可以为菱形、条形、圆形、曲线形等任意形状。
第一支撑部2331和/或第二支撑部2332设置有开孔2333,使得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的横截面积减小,由此可以减小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与雾化生成的气溶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气溶胶与支撑部233接触冷凝形成的冷凝液的量,提升雾化器100的雾化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均设置有一个开孔2333,开孔2333为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中心的矩形孔,使得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呈矩形环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孔2333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开孔2333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任意形状,开孔2333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的任意位置,开孔233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开孔2333可以在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中均匀分布也可以随意分布。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发热部231包括两个子发热部,分别为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沿着平行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可以理解,发热部231设置为包括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并将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间隔设置,可以有效增大发热部231的发热面积,增大发热部231与内部棉层222的接触面积,提高发热效率,进而提升雾化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沿着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呈多次弯折延伸,具体的,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呈波浪形,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峰对应于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谷设置,即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关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中心连线对称设置,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靠近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第三端,波谷靠近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的第四端。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相对两端可以为波谷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连接,也可以为波峰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连接。加热元件23整体可以呈中心对称设置(如图6所示)。
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部23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子发热部,一个子发热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中部。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可以呈折线形多次弯折延伸,或者也可以设置为弧形、直线型等任意形状。
参阅图7及图8,图7是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沿周向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加热元件与图7中的加热元件的雾耗比对比示意图。
为验证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元件23的具体雾化效果,发明人对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元件23和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元件进行了实验比较,分别采用图5中的加热元件23和图7中的加热元件,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进行了雾化实验。具体的,将图5中的加热元件23和图7中的加热元件均分别在7W和8W两种功率下进行实验,得到如图8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7W和8W两种功率下,本申请图5中提供的加热元件23的雾耗比均比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元件的雾耗比更高,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加热元件,图5中的加热元件23的雾耗比有5%的提升。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发热部231的相对两侧设置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并且第一支撑部2331和第二支撑部2332均与发热部231间隔设置,有效提升了雾耗比,较少了热量损失,提升了雾化器100的能量利用率。
参阅图9至图12,图9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3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23与加热元件23第一实施例相比,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23进一步包括加强部234,其余的结构均与加热元件23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3包括加强部234,加强部234设置于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之间,且加强部2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连接。通过在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之间设置加强部234可以增强加热元件23的整体刚度,减小加热元件23变形的风险,与内部棉层222之间有效接触,防止加热元件23变形而与内部棉层222分离或接触不到位导致加热元件23干烧的问题发生。同时,位于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之间的加强部234也可以对位于中部的内部棉层222进行支撑。
具体的,加强部234包括有至少一个加强筋2341,加强筋2341平行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设置,加强筋23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方向呈多次弯折延伸,加强筋23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拐点处。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可以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方向呈波浪形延伸也可以呈折线多次弯折延伸。加强部234可以和发热部231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丝2311和第二发热丝2312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呈波浪形,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峰对应于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谷设置,加强筋23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即加强筋2341两端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与第二发热丝2312之间距离最小的位置处。
参见图9,在一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34仅包括一个加强筋2341,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的数量为奇数,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峰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谷的数量为偶数,加强筋2341连接于位于中心处的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第一发热丝231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峰,第二发热丝23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谷。
参见图1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34包括多个加强筋2341,加强筋2341的数量小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的数量,多个加强筋2341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第偶数个波谷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第偶数个波峰,多个加强筋2341沿着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均匀分布。第一发热丝231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峰,第二发热丝23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谷。可选地,多个加强筋2341也可以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第奇数个波谷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第奇数个波峰。
参见图11,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34包括多个加强筋2341,加强筋2341的数量小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的数量,多个加强筋2341连接于位于中部的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第一发热丝231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谷,第二发热丝23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峰。
参见图12,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34包括多个加强筋2341,加强筋2341的数量等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的数量,多个加强筋2341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间隔设置且一一对应连接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第一发热丝231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谷,第二发热丝23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的相对两端均为波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34的加强筋2341也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加强部234包括多个加强筋2341,加强筋2341的数量小于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的数量,多个加强筋2341连接于靠近第一连接部2321或第二连接部2322的一侧的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和第二发热丝2312的波峰;或者,相邻的两个加强筋2341可以沿着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间隔多个第一发热丝2311的波谷设置,多个加强筋2341也可以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部2321的方向以任意形式进行排布。
上述多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调节加强部234的加强筋2341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控制加热元件23的刚度,也可以调控发热部231的热量的损失,调节加热元件23的温度分布,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对加强部234的加强筋2341进行任意形式的设计,以得到所需要的刚度和温度场分布。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元件23、雾化组件2、雾化器100及电子雾化装置300。加热元件23包括第一连接部2321、第二连接部2322、发热部231和至少一个支撑部233;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为长条状且间隔平行设置;发热部231连接第一连接部2321和第二连接部2322;支撑部23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321、第二连接部2322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支撑部233与发热部231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将支撑部233和发热部231间隔设置,增强了加热元件23刚度,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发热部231的热量传递至支撑部233,提升了能量利用效率,增强了雾化器100的雾耗比,提升了雾化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金属片加热元件,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长条状;
发热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之一连接,第二端向其中另一个延伸但不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发热部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部;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发热部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相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支撑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置有开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发热部包括并联的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呈多次弯折延伸,所述加强部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加强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拐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丝和所述第二发热丝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呈波浪形;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峰对应于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谷设置;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仅包括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数量为奇数,一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位于中心的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第偶数个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第偶数个波峰,或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第奇数个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第奇数个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于位于中部的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或,
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的数量,多个所述加强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间隔设置且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丝的波谷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发热丝的波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整体中心对称设置。
12.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导液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导液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具有弧形面;
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导液件远离所述支架的所述弧形面上;所述加热元件为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管壁设置有进液孔;
所述导液件为环形导液棉,位于所述进液管内部且覆盖所述进液孔;
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环形导液棉的内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侧壁位于所述进液管内部且与所述进液管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所述环形导液棉包括外部棉层和内部棉层;所述外部棉层设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支座的侧壁之间;
所述内部棉层位于所述外部棉层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侧,所述支座的侧壁夹持于所述外部棉层和所述内部棉层之间;
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内部棉层的内表面。
15.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16.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和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所述主机用于为所述雾化器提供能量。
CN202221746871.4U 2022-07-06 2022-07-06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185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6871.4U CN218185256U (zh) 2022-07-06 2022-07-06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46871.4U CN218185256U (zh) 2022-07-06 2022-07-06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5256U true CN218185256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0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46871.4U Active CN218185256U (zh) 2022-07-06 2022-07-06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5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04550A1 (en) Atomization sheet for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er
CN111109677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810492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114568752A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N114209100A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JP2022552038A (ja) 高効率補強式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霧化装置
CN112676094A (zh) 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
CN218185256U (zh) 加热元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916708A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089626U (zh) 发热元件、雾化芯、雾化器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234530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EP4302622A1 (en) Atomiz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thereof
CN219146779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30344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8524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04924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4554789U (zh) 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
CN21795877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806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529284U (zh) 发热件、发热模组、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20174490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284700U (zh) 一种预制发热管、雾化芯、雾化器和雾化装置
CN220545819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19758U (zh) 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CN218245688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