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2369U - 副仪表台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仪表台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2369U
CN218112369U CN202222854519.9U CN202222854519U CN218112369U CN 218112369 U CN218112369 U CN 218112369U CN 202222854519 U CN202222854519 U CN 202222854519U CN 218112369 U CN218112369 U CN 218112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vehicle
charging device
panel
instrument de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545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茂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utomobile Manufacture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545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2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2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2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副仪表台和车辆,该副仪表台包括副仪表台本体和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中,副仪表台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敞开的容纳空间,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连接,且与第一部分存在夹角,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充电设备,面板与第一部分连接,并封闭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至少一个充电设备设置于面板上,且位于容纳空间内。这样,将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存在夹角的第一部分,减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安装所需的占地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副仪表台整体占地面积较小,车内空间相对较宽敞。

Description

副仪表台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仪表台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车辆功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的副仪表台通常能够实现无线充电功能,这往往需要在副仪表台上安装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然而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安装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造成副仪表台整体占地面积较大,从而导致车内空间相对狭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仪表台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副仪表台占用车内空间的面积较大,导致车内空间相对狭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副仪表台,包括:
副仪表台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敞开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存在夹角,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
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充电设备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仪表台还包括:
散热组件,包括出风口和第一出风管道,其中,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面板,所述第一出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
在所述面板背离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待充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格栅用于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出风口电机,所述出风口电机与所述格栅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格栅活动,以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出风管道,所述第二出风管道的一端靠近所述充电设备设置,且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充电设备,所述第二出风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面板靠近所述充电设备的位置,用于测量所述充电设备的温度,
其中,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充电设备的温度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出风管道为所述充电设备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仪表台还包括挡位固定组件、杯托组件和置物空间,其中,所述挡位固定组件和所述杯托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且所述挡位固定组件和所述杯托组件在第一方向上齐平设置,所述置物空间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背离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面板背离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一表面,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的情况下,限制所述待充设备移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副仪表台。
本申请提供的副仪表台及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
副仪表台可以包括副仪表台本体和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中副仪表台本体可以包括相互连接且存在夹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敞开的容纳空间,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充电设备,面板可以与第一部分连接并封闭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至少一个充电设备可以设置于面板上且位于容纳空间内。这样,副仪表台本体的第一部分与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的第二部分存在夹角,并将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存在夹角的第一部分,减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安装所需的占地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副仪表台整体占地面积较小,车内空间相对较宽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仪表台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仪表台的局部侧视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副仪表台本体;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
2、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1、面板;22、充电设备;
3、散热组件;31、出风口;32、格栅;33、出风口电机;34、第二出风管道;
4、挡位固定组件;
5、杯托组件;
6、置物空间;
7、限位组件;
101、待充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副仪表台,副仪表台可以包括副仪表台本体1和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副仪表台本体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具有敞开的容纳空间,第二部分12与第一部分11连接,且与第一部分11存在夹角,其中,第二部分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包括面板21和至少一个充电设备22,面板21与第一部分11连接,并封闭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至少一个充电设备22设置于面板21上,且位于容纳空间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可以包括面板21和设置于面板21上的至少一个充电设备22,充电设备22内部可以设置有发射线圈(图中未示出),发射线圈可以与车载电源电连接,在充电状态时,车载电源的电流通过发射线圈会产生磁场。可以理解的是,待充设备101内通常设置有接收线圈,接收线圈靠近发射线圈产生的磁场就会产生电流,进而为待充设备101充电。充电设备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同时为多个待充设备101进行充电的功能。
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可以安装在副仪表台本体1上,示例地,副仪表台本体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且存在夹角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换而言之,第一部分11可以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存在夹角,第一部分11具有用于容纳充电设备22的容纳空间,在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安装在副仪表台本体1时,面板21可以与第一部分11连接,充电设备22可以位于容纳空间内,且面板21可以封闭该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此时待充设备101可以放置在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以使待充设备101的接收线圈可以与充电设备22的发射线圈发生耦合,从而产生电流为待充设备101充电。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待充设备101的接收线圈与充电设备22的发射线圈可以顺利耦合,面板21可以采用非金属材质制成,且对应充电设备22的位置处的厚度可以较薄,例如厚度可以为1~3mm,以避免面板21的存在对无线充电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另一些示例中,面板21也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基于此,为了保证无线充电功能的正常使用,面板21可以开始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可以与至少一个充电设备22一一对应,其中充电设备22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通孔处,示例地,充电设备22的发射线圈的位置与通孔的位置对应,以使充电设备22的发射线圈与待充设备101的接收线圈可以在通孔处发生耦合,确保面板21不会影响无线充电功能。在又一些示例中,为了副仪表台的整体平整性和美观性,充电设备22设置有发射线圈的部分还可以嵌设于通孔处,使得充电设备22的表面可以与第一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待充设备101可以放置在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不会掉落,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90°并小于180°,例如夹角可以为120°~15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副仪表台本体1的第一部分11与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的第二部分12存在夹角,可以将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安装在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存在夹角的第一部分11,减少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的安装所需的占地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副仪表台整体占地面积较小,车内空间相对较宽敞。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仪表台还可以包括散热组件3,散热组件3包括出风口31和第一出风管道(图中未示出),出风口31开设于面板21,第一出风管道的一端可以与出风口31连通,第一出风管道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副仪表台还可以包括散热组件3,如图1所示,散热组件3可以包括开设于面板21的出风口31,出风口31的风力来源可以为车载空调。示例地,可以通过第一出风管道连通车载空调和出风口31,车载空调可以提供冷风从出风口31吹出,起到一定的降温散热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车载空调从出风口31吹出的风均为冷风,不受车辆内车载空调控温的影响。换而言之,在用户将车载空调的温度调整至25℃~35℃时,车载空调对应的空调口吹热风,此时出风口31仍然可以向待充设备101吹出10℃~20℃的冷风。还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31是否出风不受车内车载空调控制开关是否开启的限制,即用户并未打开车载空调控制开关的情况下,车载空调仍然可以提供冷风从出风口31吹出,起到一定的降温散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101的情况下,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朝向待充设备101。
在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101的情况下,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可以朝向待充设备101。这样,待充设备101在充电过程中,出风口31可以吹出冷风对待充设备101进行定位降温散热,避免发生待充设备101过热的情况,使得副仪表台的无线充电功能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还包括格栅32,格栅32可活动地设置于出风口31处,格栅32用于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出风口31处的格栅32,格栅32可以在出风口31处上下左右活动,该活动可以使手动调整,也可以是电动调整,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通过格栅32在不同方向的活动,可以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这样,针对不同尺寸、形状的待充设备101,可以灵活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以使出风口31吹出的冷风可以准确地作用于待充设备101,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散热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还包括出风口电机33,出风口电机33与格栅32连接,用于控制格栅32活动,以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出风口电机33,出风口电机33可以与格栅32连接,用于驱动格栅32在出风口31处上下左右活动,从而实现通过格栅32的活动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用户可以通过实体或虚拟按键控制出风口电机33来实现控制格栅32活动,以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的目的。还可以是在检测到待充设备101所处位置后,出风口电机33自动根据检测到的位置来控制格栅32的活动,以使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朝向待充设备101。
这样,可以通过出风口电机33控制格栅32活动,达到灵活调整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的目的,以使出风口31吹出的冷风可以准确地作用于待充设备101,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散热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还包括第二出风管道34,第二出风管道34的一端靠近充电设备22设置,且出风方向朝向充电设备22,第二出风管道34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如图2所示,散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一端靠近充电设备22设置的第二出风管道34,第二出风管道34的出风方向可以朝向充电设备22,第二出风管道34的另一端可以与车载空调连通。这样,第二出风管道34的风力来源可以为车载空调,车载空调可以提供冷风从第二出风管道34吹向充电设备22,起到对充电设备22降温散热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车载空调从第二出风管道34吹出的风均为冷风,不受车辆内车载空调控温的影响。换而言之,根据用户对车载空调控制开关的调整,车载空调对应的空调口吹热风时,此时第二出风管道34仍然可以向充电设备22吹出冷风。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出风管道34是否出风不受车内车载空调控制开关是否开启的限制,即用户并未打开车载空调控制开关的情况下,若充电设备22存在降温散热需求,车载空调仍然可以提供冷风从第二出风管道34吹向充电设备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面板21靠近充电设备22的位置,用于测量充电设备22的温度,
其中,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充电设备22的温度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出风管道34为充电设备22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判断充电设备22是否存在降温散热需求,可以是通过实时监测充电设备22的温度实现的。示例地,面板21上可以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位于靠近充电设备22的位置,用于测量充电设备22的温度。可以将测量到的温度与预设阈值进行比对,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充电设备22的温度超过预设阈值,则可以通过第二出风管道34为充电设备22散热。
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中控屏上显示充电设备22的实时温度,以便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充电设备22的情况,并可以响应于用户的输入,通过第二出风管道34为充电设备22散热。
这样,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充电设备22的温度,以便能够及时为充电设备22降温散热,一方面可以保证无线充电功能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延长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仪表台还包括挡位固定组件4、杯托组件5和置物空间6中,其中,挡位固定组件4和杯托组件5设置在第二部分12,且挡位固定组件4和杯托组件5在第一方向上齐平设置,置物空间6设置于第二部分12的背离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的一侧,第一方向为第一部分11朝向第二部分12的方向。
如图1所示,副仪表台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部分12的挡位固定组件4、杯托组件5和置物空间6。其中,挡位固定组件4和杯托组件5在第一部分11朝向第二部分12的方向上齐平设置,置物空间6设置于第二部分12的背离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的一侧。这样的布局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合理性,另一方面,结构紧凑,可以有效节省空间,且美观性更好。
可以理解的是,挡位固定组件4可以用于安装换挡操作杆。杯托组件5可以是独立安装于第二部分12的组件,还可以是由第二部分12向下凹陷形成的水杯大小的圆形凹槽。置物空间6可以是由第二部分12远离第一部分11的一端向下凹陷形成,可以用于放置一些杂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2还包括:
限位组件7,设置于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限位组件7用于在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101的情况下,限制待充设备10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21背离充电设备22的第一表面还可以设置有限位组件7,其中限位组件7可以是多个限位块,在待充设备101放置在第一表面时,多个限位块可以环绕待充设备101设置,以起到限制待充设备101移动的作用。限位组件7还可以是防滑垫,其中防滑垫可以为硅胶、EVA、PU或PVC等材质制成,可以增加与待充设备101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放置于第一表面上的待充设备101发生移动甚至掉落的情况。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组件7可以是防滑垫,防滑垫可以覆盖整个第一表面,以确保第一表面的防滑效果。防滑垫还可以在对应充电设备22的区域具有充电标识,通过充电标识来提示充电设备22对应的位置,以使待充设备101能够放置在正确的充电位置处进行充电,可以有效避免因待充设备101位置偏差而导致影响无线充电功能的正常使用。
在另一些示例中,防滑垫还可以仅覆盖第一表面对应充电设备22的区域,这样,防滑垫一方面可以起到限制待充设备101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防滑垫来提示充电设备22对应的位置,以使待充设备101能够放置在正确的充电位置处进行充电,可以有效避免因待充设备101位置偏差而导致影响无线充电功能的正常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可以上述任意一种副仪表台。
该车辆在待充设备在充电过程中,出风口可以吹出冷风对待充设备进行降温散热,避免发生待充设备过热的情况,使得车辆的无线充电功能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仪表台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敞开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存在夹角,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
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敞开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充电设备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仪表台还包括:
散热组件,包括出风口和第一出风管道,其中,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面板,所述第一出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背离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待充设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格栅用于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出风口电机,所述出风口电机与所述格栅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格栅活动,以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出风管道,所述第二出风管道的一端靠近所述充电设备设置,且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充电设备,所述第二出风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载空调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面板靠近所述充电设备的位置,用于测量所述充电设备的温度,
其中,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充电设备的温度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出风管道为所述充电设备散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仪表台还包括挡位固定组件、杯托组件和置物空间,其中,所述挡位固定组件和所述杯托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且所述挡位固定组件和所述杯托组件在第一方向上齐平设置,所述置物空间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背离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面板背离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一表面,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表面放置有待充设备的情况下,限制所述待充设备移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台。
CN202222854519.9U 2022-10-28 2022-10-28 副仪表台及车辆 Active CN218112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4519.9U CN218112369U (zh) 2022-10-28 2022-10-28 副仪表台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4519.9U CN218112369U (zh) 2022-10-28 2022-10-28 副仪表台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2369U true CN218112369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7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54519.9U Active CN218112369U (zh) 2022-10-28 2022-10-28 副仪表台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2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93395U (zh) 电动汽车安全节能型电池箱
CN108282018B (zh) 设置于车辆的移动终端用无线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KR101316017B1 (ko) 차량의 에코 운전 안내 방법 및 장치
KR200479719Y1 (ko) 배터리용 냉각 장치
JP5292403B2 (ja) 原動機付き車両の車室内温度を検出するセンサ装置
WO2023155631A1 (zh)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US11338697B2 (en) Vehicle-mountable control device and charging system
KR101989464B1 (ko)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US20080225483A1 (en) Frame mounted modular hybrid cooling system
CN217063365U (zh)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18112369U (zh) 副仪表台及车辆
JP6123604B2 (ja) 車両の端末設置構造
KR20110034156A (ko) 차량 과열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US11719552B2 (en) Information provid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JP2005265825A (ja) バッテリ温度検出装置及び車載電源分配装置
JPH11122829A (ja) バッテリーの充電装置
CN215008349U (zh) 电池包碰撞检测装置和电池包及车辆
JP326083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に用いるセンサーユニット
CN215071741U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05374024U (zh) 一种汽车空调左右出风口风速测量装置
KR200473325Y1 (ko) 태양광을 이용한 자동차 내부공기 순환기
CN208920352U (zh)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09118157U (zh) 温度传感器及车内温度控制系统
CN210179806U (zh) 一种模拟实验室中的吹风装置
CN217154666U (zh) 一种环保可降解包装袋制备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30

Address after: 101300 South side of Shuanghe Road, Renhe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utomobile Manufacture Works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438 unit 1204-2, No. 78, Lane 1688, Guoquan North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uo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