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3365U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3365U
CN217063365U CN202220364379.4U CN202220364379U CN217063365U CN 217063365 U CN217063365 U CN 217063365U CN 202220364379 U CN202220364379 U CN 202220364379U CN 217063365 U CN217063365 U CN 217063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air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643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倩
李律
徐少阳
田光明
何剑峰
李勇
穆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643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3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3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336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354 priority patent/WO202315563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为手机充电的过程中散热不佳导致手机温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壳体组件形成有承托部位,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壳体组件对应于送风风道的部分形成有排水口;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风机,其设置于送风风道内,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其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能够有效解决手机充电过程中温升过高的问题,此外还可借助送风风道排水,进而保护内部元器件。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现代生活已经与手机的使用密不可分。受手机电池容量的限制,现有的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充电,有时用户在行车过程中也存在手机充电需求,因此大部分车辆配置有车载手机充电装置,以方便用户在乘车或行车过程中为手机充电,尤其是无线充电装置,因其使用方便、不受充电线的限制,已逐步成为中高端车辆的标配。
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装式,一种是后装式。前装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是指车辆在出厂前即配置了无线充电装置,此种无线充电装置一般安装在中央储物盒、扶手箱等位置,用户将手机平放到充电装置上即可为手机充电。
无线充电装置虽然方便,但也存在充电过程中手机发烫的问题。现有的前装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为缓解此问题,通常会以牺牲充电功率的方式来降低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避免手机温升过高,但也导致充电速度变慢,影响用户的日常使用感受。
作为一种改进,申请号为202021070971.0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具有双CAN接口的低成本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具体地,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充电线圈组件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PCBA板和设于PCBA板上的处理器、CAN收发组件和充电线圈控制器,充电线圈组件位于PCBA板的顶部,充电线圈控制器分别与充电线圈组件和处理器连接,此外,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风扇组件,控制模块还包括设于PCBA板上的风扇控制器,风扇组件设于壳体底部,风扇控制器分别与处理器和风扇组件连接。其中,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风扇盖,风扇固定于壳体的底部,风扇盖罩设在风扇上,风扇盖与壳体底部固定连接,风扇盖上开设有进风孔。可以看出,该方案中,通过设置风扇组件,能够在充电过程中为手机周围的空间提供凉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机温度,但是该方案中的凉风与手机的主要发热区域几乎接触不到,对手机的降温效果十分有限,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或缓解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为手机充电的过程中散热不佳导致手机温升高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对应于所述送风风道的部分还形成有排水口;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在壳体组件内构造送风风道,将该送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的承托部位,并将该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在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风机运转可以吸纳壳体组件外环境中的空气并经由送风风道输送至该间隙中,由于构成该间隙的壁面分别为承托部位的底面(靠近电力发射线圈)和手机的其中一个表面(靠近电力接收线圈),这样一来,通过送风风道送出的凉风可以同时与手机的发热面和充电装置的发热面快速换热,进而高效地降低手机的发热面的温度,解决手机温升过高的问题。此外,通过在壳体组件对应于送风风道的部分设置排水口,当有液体从出风口进入充电装置内部时,由于送风风道同时设有排水口,可以实现送风风道的复用,即同时用作排水通道,进而保证避免对内部的元器件造成影响,同时可以使充电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模块包括电力发射线圈、电路板和用于控制电力线圈的控制器等。
壳体组件形成的承托部位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该承托部位可以是平面结构,也可以是凹腔结构。当承托部位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时,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的方式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底壁,也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侧壁,还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底壁与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包括风扇和电机,电机用于驱动风扇转动。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下壳部分,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壳部分。
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排水可以更彻底、更顺畅。
可以理解的是,下壳部分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构件,也可以是多个构件的组合。举例而言,下壳部分仅包括下壳体,下壳体向下凹陷形成用于容纳风机的安装空间,则排水口可以形成在下壳体对应于安装空间的位置,此时安装后的风机位于下壳体的上方。或者,下壳部分包括下壳主体和风机罩,风机安装至下壳主体的下方,风机罩罩设在风机外并连接到下壳主体,此时排水口可以形成在风机罩上。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部分包括下壳主体和风机罩,所述风机罩连接至所述下壳主体向下的一侧并因此构造出安装空间,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其中,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风机罩。
这样,提供了下壳部分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通过这样设置,可以简化下壳部分的加工工艺,且方便风机的维修和更换。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设置。
通过这样设置,以低成本的方式减小了送风风道的漏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排水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排水方向保持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风机罩有一定的厚度,因而可以将排水口构造为其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送风风道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的形态,除此之外,排水口还可以构造为相对风机罩垂直贯通的结构形式。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所述风机的中心线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
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减小空气流和风道内壁的直接撞击,从而减少涡流,降低声噪。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这样,提供了构造间隙的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通过在承托部位的底面设置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来支撑待充电手机,使手机上靠近电力接收线圈的表面不与承托部位的底面接触,进而构造出所述间隙,此种构造方式不仅成本低、结构简单,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凸起结构的数量、分布位置、各向尺寸等参数来调整间隙的大小、类型等等,有利于在开模调试阶段降低开模成本,而且可以使该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凸起结构可以是形成在承托部位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可相对承托部位的底面活动的结构。
此外,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为一个时,该凸起可以制成为长条形,以增加其与待充电手机的接触面积,保证待充电手机稳定地位于承托部位。当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为多个时,各个凸起间隔设置,只要保证在构造出间隙的同时将手机稳定地支撑于承托部位即可。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这样,提供了凸起结构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当凸起结构仅包括设置于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处的凸起时,即仅设置有第一凸起时,构造出的间隙为楔形间隙,即手机的表面与承托构件的底面之间具有夹角。当凸起结构仅包括设置于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的凸起时,即仅设置有第二凸起时,构造出的间隙也为楔形间隙。当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时,可以构造出等距间隙,当然,当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凸起高度不同时,构造出的间隙为楔形间隙,但该楔形间隙与前述楔形间隙不同,此种构造方式有利于出风口吹出的凉风均匀地到达间隙的各个位置,进而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将送风风道的出风更多地灌注至该间隙,从而更多地带走手机散发的热量和无线充电装置散发的热量,提升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送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位置与间隙对应的方式可以是将出风口设置于承托部位的底壁,该底壁与间隙对应。也可以是在承托部位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时,将出风口设置于承托部位的底壁与其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通过将承托部位设置为凹腔结构,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对待充电手机进行约束,从而避免行车过程中因车体振动导致手机滑落的问题。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腔结构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底壁与侧壁交界的位置处,实现了出风口的隐藏,从而可以提升产品整体的美观度。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送风风道内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防异物结构。
通过设置防异物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异物如硬币、钥匙等从出风口滑落至充电装置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防异物结构可以是设置于出风口的防护网、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防护立柱等等。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部分,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部分上。
通过将承托部位形成在上壳部分上,即将无线充电装置的外壳与用于放置手机的承托构件合二为一,从而减小了电力发射线圈至手机内的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电力发射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上壳部分可以是独立的构件,也可以是多个构件的组合。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部分包括上壳主体和连接至所述上壳主体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这样,提供了上壳部分的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通过设置防滑部分,有利于增强手机与充电装置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充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可以理解的是,防滑部分可以仅设置在上壳主体对应于承托部位的部分区域,也可以覆盖上壳主体对应于承托部位的整个表面,如对上壳主体进行包胶处理。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部分的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筋,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向筋。
通过设置导向筋,有利于将出风口处的出风更好地引导至间隙内的各个位置。通过将凸起结构设置于导向筋上,可以避免对相邻的导向筋之间的气流造成干涉。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对于上述的车辆,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车辆配置有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因此具备前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所具有的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方案1.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
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对应于所述送风风道的部分还形成有排水口;
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
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下壳部分,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壳部分。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部分包括下壳主体和风机罩,所述风机罩连接至所述下壳主体向下的一侧并因此构造出安装空间,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风机罩。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设置。
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所述风机的中心线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
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结构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内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防异物结构。
方案12.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部分,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部分上。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部分包括上壳主体和连接至所述上壳主体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筋,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向筋。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方案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方案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方案17.根据方案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上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之一;以及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上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组件;
10、上壳主体;100、第一出风口;101、底壁;102、侧壁;103、平直壁;104、第一弧形壁;105、第一竖直壁;106、第二竖直壁;
11、中壳部分;110、第二弧形壁;111、立柱;
12、下壳主体;120、第三弧形壁;
13、风机罩;130、进风口;131、第四弧形壁;132、排水口;
14、防滑部分;140、第二出风口;141、凸起结构;142、导向筋;
15、送风风道;
2、无线充电模块;
20、PCBA板;21、电力发射线圈;22、屏蔽PCB板;
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用到的方位术语如“上”、“下”、“内”、“外”等均以部件安装至车辆后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基准。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解释说明之前,首先对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实现充电功能的原理进行说明: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能够实现手机无线充电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安培定则和法拉第定律,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电力发射线圈,手机内设置有电力接收线圈,无线充电过程即电力发射线圈接电后产生交变电流,进而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作用于电力接收线圈,在电力接收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经功率转换器后转变为可用于对电池充电的直流电。
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因而会导致手机发热,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说明。
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上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之一;以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上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无线电充电模块和风机。壳体组件构造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承托部位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其中,壳体组件对应于送风风道的部分还形成有排水口。无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壳体组件构造出的容纳空间内。风机设置于送风风道内且靠近送风风道的进风口的位置处,风机工作时,风道中以及壳体组件外的空气以一定速度从送风风道的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中的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该间隙,进而空气在流通过程中带走手机散发的热量,实现为手机降温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电力发射线圈21、与电力发射线圈21连接的电路板、设置于电路板且与电力发射线圈21电连接的控制器等等。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包括位于电力发射线圈21上方的屏蔽PCB板22和位于电力发射线圈21下方的PCBA板20,屏蔽PCB板22和PCBA板20均固定连接到壳体组件1中的中壳部分11。本实施例中的电力发射线圈21包括三个叠置的、彼此独立的线圈,各个线圈固定于中壳部分11上。各个线圈与线圈控制器电连接,这样,针对不同型号的手机配置的电力接收线圈的位置可能不同的情形,无线充电模块2可以从三个线圈中选择出能够与待充电手机最为适配的线圈来为手机充电。无线充电模块2的电能来源于车辆配置的蓄电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包括上壳部分、中壳部分11和下壳部分,三部分连接后构造有容纳空间,无线充电模块2置于该容纳空间内。具体地,无线充电模块2中的屏蔽PCB板22和线圈位于中壳部分11的隔板的上方,PCBA板20位于中壳部分11的隔板的下方。连接后的壳体组件1还构造有送风风道15,送风风道15位于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无线充电模块2的外围部分。
下面参照附图对壳体组件1以及壳体组件1如何构造送风风道15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上壳部分包括上壳主体10和连接至上壳主体10的防滑部分14。如图5和图6所示,上壳主体10制成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防滑部分14具有与该凹腔结构的内壁面适配的形状,防滑部分14能够贴合连接到上壳主体10的凹腔结构的内壁面。上壳主体10与防滑部分14共同构造出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的承托部位。可以理解的是,防滑部分14的配置不是必须的。
继续参照图5和图6,上壳主体10的凹腔结构包括底壁101和自底壁101的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102,在底壁101与侧壁102交界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0,第一出风口100与壳体组件1构造出的送风风道15连通,作为该送风风道15的出风口发一部分。如图6所示,上壳主体10对应于送风风道15的部分包括平直壁103、第一弧形壁104、第一竖直壁105和第二竖直壁106,平直壁103位于第一弧形壁104的上方,第一竖直壁105和第二竖直壁106连接至平直壁103和第一弧形壁104的两侧,从而构造出送风风道15靠近出风口的区段,该区段的结构参照图4和图6中所示。
如图5所示,防滑部分14的凹腔结构在对应于第一出风口100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40,第二出风口140与第一出风口100适配,并共同构成送风风道15的出风口。防滑部分14的凹腔结构的底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141,本实施例中的凸起结构141包括第一凸起(未标示)和第二凸起(未标示),其中第一凸起位于防滑部分14的底面上靠近第二出风口140的位置处,第一凸起为长条形结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第二出风口140的两侧。第二凸起位于防滑部分14的底面上远离第二出风口140的位置处,第二凸起也为长条形结构,包括两个。在待充电手机放置于该承托部位的情形下,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使得防滑部分14的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该间隙,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快速散热,送风风道15向间隙内吹送凉风的路径如图4中箭头所示,图4中未对构成间隙的待充电手机进行示意。
进一步地,为了使出风口的出风更好地到达间隙内远离出风口的一侧,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滑部分14的底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筋142,相邻的导向筋142之间形成空气导槽,空气导槽能够引导空气朝向间隙内远离出风口的一端流通,从而充分吸收手机散发的热量。
为避免对空气流动造成干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于导向筋142上。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导向筋142的尺寸根据试验确定,既保证充分散热,又不会影响充电效率。此外,凸起结构141的设置位置应当避开手机摄像头,避免因干涉而影响构造出的间隙的尺寸;出风口的宽度需满足多种型号的手机的充电需求。
防滑部分14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2至图4所示,中壳部分11连接在上壳部分和下壳部分之间,主要用于支撑电路板和电力发射线圈21,以及用于构造形成送风风道15的一部分。中壳部分11具有隔开电路板的隔板(未标示),隔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壁110,安装完成的状态下,第二弧形壁110位于第一弧形壁104的外侧,其构成送风风道15的侧壁102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中壳部分11与上壳主体10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上壳主体10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卡口,中壳部分11的周向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卡口适配的多个卡扣,通过卡扣与卡口的配合实现上壳主体10与中壳部分11的卡接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下壳部分包括下壳主体12和风机罩13,风机罩13通过螺钉连接至下壳主体12向下的一侧并因此构造出用于安装风机3的安装空间,风机3位于该安装空间内。下壳主体12具有第三弧形壁120,风机罩13具有第四弧形壁131,第三弧形壁120和第四弧形壁131均用于构造形成送风风道15,如图4所示,由于弧形壁的设置,使得构造出的送风风道15为内部光滑平顺的弧形风道,有利于空气的顺畅流通。
本实施例中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为前装式无线充电装置,在汽车出厂前即进行配置,配置在汽车的扶手箱的位置处。扶手箱除用于充电外,通常还用于放置水杯,因此存在液体经过出风口进入充电装置内部的风险。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在对应于送风风道15的部分还设置有排水口132,将送风风道15复用为排水通道,同时实现送风和排水的目的,使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排水口132设置于风机罩13,当液体从出风口进入送风风道15后,在送风风道15的弧形内壁的引导下流至排水口132处并排出。为了减小漏风,本实施例中将排水口132以其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送风风道15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的方式设置。
本实施例中,经多次试验,将风机3以倾斜的方式安装至安装空间内。具体地,风机3的中心线与进风口130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参照图4所示,图4中为方便观察风道未对风机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是,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风机3的中心线朝向右上方倾斜,进风口130的中心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这样可以减小风机3的出风与送风风道15的内壁之间的碰撞,进而降低声噪。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异物从出风口处滑入充电装置内,本实施例中的送风风道15内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防异物结构。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中壳部分11的头部靠近送风风道15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竖向延伸的立柱111,各个立柱111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形成靠近出风口处的格栅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更具体地,形成在中壳部分11的立柱111穿过上壳主体10后伸入送风风道15内,同时还起到定位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燃油车、电动车等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
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对应于所述送风风道的部分还形成有排水口;
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
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下壳部分,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壳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部分包括下壳主体和风机罩,所述风机罩连接至所述下壳主体向下的一侧并因此构造出安装空间,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风机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所述风机的中心线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
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结构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内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防异物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部分,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部分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部分包括上壳主体和连接至所述上壳主体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筋,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向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CN202220364379.4U 2022-02-18 2022-02-18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17063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64379.4U CN217063365U (zh) 2022-02-18 2022-02-18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PCT/CN2023/070354 WO2023155630A1 (zh) 2022-02-18 2023-01-04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64379.4U CN217063365U (zh) 2022-02-18 2022-02-18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3365U true CN217063365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7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64379.4U Active CN217063365U (zh) 2022-02-18 2022-02-18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3365U (zh)
WO (1) WO20231556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42985A (zh) * 2022-12-15 2023-03-07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支架及交通工具
CN115817369A (zh) * 2022-12-15 2023-03-21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及汽车驾驶台
WO2023155630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127909U (zh) * 2018-02-28 2018-11-20 惠州市科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散热无线充电器
CN209233498U (zh) * 2018-10-15 2019-08-09 惠州市雨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CN215185899U (zh) * 2021-01-15 2021-12-14 江苏信维智能汽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车载无线充电器
CN114013304B (zh) * 2021-12-10 2024-05-14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汽车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CN217063365U (zh) * 2022-02-18 2022-07-26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5630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15742985A (zh) * 2022-12-15 2023-03-07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支架及交通工具
CN115817369A (zh) * 2022-12-15 2023-03-21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及汽车驾驶台
CN115742985B (zh) * 2022-12-15 2023-05-26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支架及交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5630A1 (zh) 2023-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63365U (zh)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16720992U (zh)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KR101989464B1 (ko)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CN111406005B (zh) 用于对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装置
CN216625328U (zh) 无线充电设备及车辆
KR102202882B1 (ko) 통풍 구조를 갖는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12257622U (zh) 电池及无人机
CN211152533U (zh) 一种汽车高压集成控制器
CN105193349A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组件
CN209756737U (zh) 分装式车载空气净化器
CN210430946U (zh) 无线充电组件
CN215911927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12311033A (zh) 无线充电组件
CN111817364A (zh) 用于车辆中的移动设备的充电过程的充电装置
CN215733674U (zh) 一种磁吸式无线充电模组
JP6879815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KR102232709B1 (ko) 차량용 무선충전 장치
CN109219318A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用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16684095U (zh) 用于车辆的无线充电装置和车辆
CN209169210U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CN220857222U (zh) 风口防护装置和放电设备
CN219086836U (zh) 一种吸风散热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8829262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4800377U (zh) 一种一体式高效散热控制器及具有散热控制器的发电装置
CN205094320U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