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0992U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20992U CN216720992U CN202220335409.9U CN202220335409U CN216720992U CN 216720992 U CN216720992 U CN 216720992U CN 202220335409 U CN202220335409 U CN 202220335409U CN 216720992 U CN216720992 U CN 2167209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wireless charging
- charging device
- mounted wireless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旨在解决或缓解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为手机充电的过程中散热不佳导致手机温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风机,其设置于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其中,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手机的发热面的温度,解决手机温升过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现代生活已经与手机的使用密不可分。受手机电池容量的限制,现有的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充电,有时用户在行车过程中也存在手机充电需求,因此大部分车辆配置有车载手机充电装置,以方便用户在乘车或行车过程中为手机充电,尤其是无线充电装置,因其使用方便、不受充电线的限制,已逐步成为中高端车辆的标配。
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装式,一种是后装式。前装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是指车辆在出厂前即配置了无线充电装置,此种无线充电装置一般安装在中央储物盒、扶手箱等位置,用户将手机平放到充电装置上即可为手机充电。
无线充电装置虽然方便,但也存在充电过程中手机发烫的问题。现有的前装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为缓解此问题,通常会以牺牲充电功率的方式来降低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避免手机温升过高,但也导致充电速度变慢,影响用户的日常使用感受。
作为一种改进,申请号为202021070971.0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具有双CAN接口的低成本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具体地,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充电线圈组件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PCBA板和设于PCBA板上的处理器、CAN收发组件和充电线圈控制器,充电线圈组件位于PCBA板的顶部,充电线圈控制器分别与充电线圈组件和处理器连接,此外,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风扇组件,控制模块还包括设于PCBA板上的风扇控制器,风扇组件设于壳体底部,风扇控制器分别与处理器和风扇组件连接。其中,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风扇盖,风扇固定于壳体的底部,风扇盖罩设在风扇上,风扇盖与壳体底部固定连接,风扇盖上开设有进风孔。可以看出,该方案中,通过设置风扇组件,能够在充电过程中为手机周围的空间提供凉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机温度,但是该方案中的凉风与手机的主要发热区域几乎接触不到,对手机的降温效果十分有限,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或缓解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为手机充电的过程中散热不佳导致手机温升高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在壳体组件内构造送风风道,将该送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的承托部位,并将该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在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风机运转可以吸纳壳体组件外环境中的空气并经由送风风道输送至该间隙中,由于构成该间隙的壁面分别为承托部位的底面(靠近电力发射线圈)和手机的其中一个表面(靠近电力接收线圈),这样一来,通过送风风道送出的凉风可以同时与手机的发热面和充电装置的发热面快速换热,进而高效地降低手机的发热面的温度,解决手机温升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模块包括电力发射线圈和用于控制电力线圈的控制器等。
壳体组件形成的承托部位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该承托部位可以是平面结构,也可以是凹腔结构。当承托部位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时,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的方式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底壁,也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侧壁,还可以是位于该凹腔结构的底壁与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包括风扇和电机,电机用于驱动风扇转动。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这样,提供了构造间隙的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通过在承托部位的底面设置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来支撑待充电手机,使手机上靠近电力接收线圈的表面不与承托部位的底面接触,进而构造出所述间隙,此种构造方式不仅成本低、结构简单,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凸起结构的数量、分布位置、各向尺寸等参数来调整间隙的大小、类型等等,进而使该无线充电装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凸起结构可以是形成在承托部位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可相对承托部位的底面活动的结构。
此外,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为一个时,该凸起可以制成为长条形,以增加其与待充电手机的接触面积,保证待充电手机稳定地位于承托部位。当凸起结构包含的凸起数量为多个时,各个凸起间隔设置,只要保证在构造出间隙的同时将手机稳定地支撑于承托部位即可。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这样,提供了凸起结构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当凸起结构仅包括设置于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的凸起时,即仅设置有第一凸起时,构造出的间隙为楔形间隙,即手机的表面与承托构件的底面之间具有夹角。当凸起结构仅包括设置于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处的凸起时,即仅设置有第二凸起时,构造出的间隙也为楔形间隙。当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时,可以构造出等距间隙,当然,当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凸起高度不同时,构造出的间隙为楔形间隙,但该楔形间隙与前述楔形间隙不同,此种构造方式由于出风口吹出的凉风能够均匀地到达间隙的各个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将送风风道的出风更多地灌注至该间隙,从而更多地带走手机散发的热量和无线充电装置散发的热量,提升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送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位置与间隙对应的方式可以是将出风口设置于承托部位的底壁,该底壁与间隙对应。也可以是在承托部位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时,将出风口设置于承托部位的底壁与其侧壁交界的位置处。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通过将承托部位设置为凹腔结构,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对待充电手机进行约束,从而避免行车过程中因车体振动导致手机滑落的问题。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凹腔结构的底壁上。
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凹腔结构的底壁上,有利于降低生产加工的工艺难度,其有利于凉风均匀地进入间隙的各处。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体上。
通过将承托部位形成在上壳体上,即将无线充电装置的外壳与用于放置手机的承托构件合二为一,从而减小了电力发射线圈至手机内的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电力发射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包括本体部分和连接至所述本体部分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通过设置防滑部分,有利于增强手机与充电装置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充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可以理解的是,防滑部分可以仅设置在本体部分对应于承托部位的部分区域,也可以覆盖本体部分对应于承托部位的整个表面。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下壳体,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设置于下壳体的方式可以是风机位于下壳体的上方,也可以是风机位于下壳体的下方。当风机位于下壳体的上方时,可以通过下壳体自身构造的风机容纳腔来容纳风机。当风机位于下壳体的下方时,可以借助增设的风机罩与下壳体共同构造用于容纳风机的风机容纳腔。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的部分底面向下凹陷形成风机容纳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容纳腔内。
这样,提供了风机设置于下壳体的一种具体方式。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方便安装。
对于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以可移除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盖可以设置成能够完全封堵出风口的结构,在需要充电时将防护盖取下以打开出风口;也可以出于成型和导风需求的考虑而将防护盖设置成能够部分封堵出风口的结构,此种结构的防护盖在安装到出风口后,防护盖也作为构成送风风道的侧壁的一部分,而且有利于出风口所在的壳体的顺利成型。
通过设置防护盖,能够有效降低灰尘、液体等进入无线充电装置内部的几率。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对于上述的车辆,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车辆配置有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因此具备前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所具有的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方案1.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
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
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凹腔结构的底壁上。
方案7.根据方案5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体上。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本体部分和连接至所述本体部分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方案10.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下壳体,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部分底面向下凹陷形成风机容纳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容纳腔内。
方案1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以可移除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方案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方案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俯视图;以及
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组件;
10、上壳体;100、出风口;101、底壁;102、侧壁;103、凸起结构;104、立板;105、防护盖;
11、中壳体;110、立壁;
12、下壳体;120、进风口;121、风机容纳腔;
13、送风风道;
2、无线充电模块;
20、PCBA板;21、电力发射线圈;22、屏蔽PCB板;
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用到的方位术语如“上”、“下”、“内”、“外”等均以部件安装至车辆后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基准。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解释说明之前,首先对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实现充电功能的原理进行说明: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能够实现手机无线充电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安培定则和法拉第定律,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电力发射线圈,手机内设置有电力接收线圈,无线充电过程即电力发射线圈接电后产生交变电流,进而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作用于电力接收线圈,在电力接收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经功率转换器后转变为可用于对电池充电的直流电。
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因而会导致手机发热,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说明。
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无线电充电模块和风机。壳体组件构造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承托部位,承托部位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无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壳体组件构造出的容纳空间内。风机设置于送风风道内且靠近送风风道的进风口的位置处,风机工作时,风道中以及壳体组件外的空气以一定速度从送风风道的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中的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间隙,进而空气在流通过程中带走手机散发的热量,实现为手机降温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电力发射线圈21、与电力发射线圈21连接的电路板、设置于电路板且与电力发射线圈21电连接的控制器等等。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包括位于电力发射线圈21上方的屏蔽PCB板22和位于电力发射线圈21下方的PCBA板20,屏蔽PCB板22和PCBA板20均固定连接到壳体组件1中的中壳体11。本实施例中的电力发射线圈21包括三个叠置的、彼此独立的线圈,各个线圈固定于中壳体11上。各个线圈与线圈控制器电连接,这样,针对不同型号的手机的电力接收线圈的位置不同的情形,无线充电模块2可以从三个线圈中选择出能够与待充电手机最为适配的线圈来为手机充电。无线充电模块2的电能来源于车辆配置的蓄电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包括上壳体10、中壳体11和下壳体12,三部分连接后构造有容纳空间,无线充电模块2置于该容纳空间内。具体地,无线充电模块2中的屏蔽PCB板22和电力发射线圈21位于中壳体11的隔板的上方,PCBA板20位于中壳体11的隔板的下方。连接后的壳体组件1还构造有送风风道13,送风风道13位于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无线充电模块2的外围部分。
下面参照附图对壳体组件1以及壳体组件1如何构造送风风道13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上壳体10制成为朝向上方敞开的凹腔结构,该凹腔结构构成形成在上壳体10上的、用于承托待充电手机的承托部位,手机充电时置于该凹腔结构内。上壳体10的凹腔结构包括底壁101和自底壁101的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102,在凹腔结构的底壁101上形成有送风风道13的出风口100,送风风道13内的凉风经由该出风口100到达凹腔结构所围的空间内。
为了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凹腔结构的底壁101上设置有凸起结构103,通过该凸起结构103,使得承托部位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承托部位的底面与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出风口100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该间隙,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快速散热。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起结构103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未标示),第一凸起位于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出风口100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凸起为尺寸较小的方形小凸台,包括两个,两个小凸台间隔位于远离出风口100的位置。在待充电手机放置于该承托部位的情形下,通过第一凸起使得待充电手机面向充电装置的一侧的表面与该承托部位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为楔形间隙,其中靠近第一凸起的一侧的间隙的尺寸大于靠近出风口100一侧的间隙的尺寸。这样一来,当风机3运转将凉风从送风风道13的出风口100送出时,从出风口100吹出的至少部分凉空气能够流经该间隙,带走手机的散热,降低手机的温度,避免手机温升过高影响用户使用,风机3流向如图4中所示,图4中未对待充电手机进行示意。
替代性地,可将上述的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连在一起形成长条形的一个凸起。
此外,还可以设置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设置在承托部位的底面靠近出风口100的位置处,这样可以将手机的两头均抬离承托部位的底面,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仅在靠近出风口100的位置处设置第二凸起。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待充电手机在行车过程中从承托部位滑落,可以对上壳体10进行包胶处理,即在上壳体10对应于承托部位的表面设置防滑部分,防滑部分的形状与上壳体10的凹腔结构的形状适配,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开口,该开口与上壳体10的出风口共同构造出送风风道13的出风口。凸起结构103可以仅形成在防滑部分的底面上,也可以同时形成在上壳体和防滑部分上。可以理解的是,防滑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上壳体的一部分。防滑部分的材质可以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壳体10在对应于出风口100的位置处形成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立板104,该立板104用于构造送风风道13的一部分。
如图2至图4所示,中壳体11连接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12之间,主要用于支撑电路板、电力发射线圈21,以及用于构造形成送风风道13的一部分。中壳体11具有隔开电路板的、横向的隔板(未标示),隔板的外围的一侧设置有立壁110,立壁110与隔板之间为贯通结构,上壳体10的立板104插入该贯通结构后与立壁110共同构造出送风风道13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中壳体11与上壳体10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上壳体10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卡口,中壳体11的周向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卡口适配的多个卡扣,通过卡扣与卡口的配合实现上壳体10与中壳体11的卡接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下壳体12的靠近送风风道13的部分底面向下凹陷形成风机容纳腔121,风机3置于该风机容纳腔121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壳体12上方的空间较大,该风机容纳腔121可以仅用于容纳风机3的一部分。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风机3的轴线可以是沿竖直方向或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下壳体12与中壳体11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上壳体10、中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配合构造出送风风道13,送风风道13的出风口100形成在上壳体10对应于承托部位的位置处,具体形成在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送风风道13的进风口120形成在下壳体12对应于风机容纳腔121的部分,风机3运转后将外部的空气吸入送风风道13并从出风口100排出至承托部位于待充电手机之间构成的间隙,从而带走手机发出的热量,抑制手机温升过高。
为了减小异物从出风口100处进入送风风道13的几率,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在出风口100处设置有防护盖105,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盖105在充电过程中不需要取下,作为构成送风风道的一部分。具体地,如图3和图4中所示,防护盖105卡接至上壳体10对应于出风口100的位置处,出于导风的需要,即为了使出风能够更多更顺畅地进入待充电手机下方的间隙内,本实施例中的送风风道设置了导风区段,其中上壳体10上连接在立板104与出风口100边缘之间的部分和防护盖105共同构造出该导风区段,而为了使上壳体10方便脱模,将出风口100的口径扩大后加装防护盖105,这样设计即有利于成型,又有利于导风,同时还起到防异物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盖也可以制成能够完全封堵出风口的结构,在需要对手机充电时将防护盖移除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为前装式无线充电装置,在汽车出厂前即进行配置,配置在汽车的扶手箱的位置处。扶手箱除用于充电外,通常还用于放置水杯,因此存在液体经过出风口进入充电装置内部的风险。为了解决该问题,还可以在送风风道靠近送风口的位置设置排水口,将送风风道复用为排水通道,同时实现送风和排水作用,使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具体地,排水口可以设置于下壳体对应于风机容纳腔的位置处,且位于风机的下游,当液体从出风口进入送风风道后,在送风风道的侧壁的引导下顺利流至排水口处并排出。为了减小漏风,可以将排水口以其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空气在送风风道内的流向彼此相向且交错方式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燃油车、电动车等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其构造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构造有送风风道,所述壳体组件还形成有承托部位,所述送风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承托部位;
无线充电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风机,其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且靠近其进风口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承托部位设置成在承托有待充电手机的情形下,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与所述待充电手机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设置有凸起结构,以便:
所述承托部位能够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构造出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并且/或者
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承托部位的底面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承托部位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位为凹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凹腔结构的底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所述承托部位形成在所述上壳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本体部分和连接至所述本体部分的防滑部分,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滑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分的材质为硅胶、硅橡胶或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下壳体,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部分底面向下凹陷形成风机容纳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容纳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以可移除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扶手箱,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扶手箱。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35409.9U CN216720992U (zh) | 2022-02-18 | 2022-02-18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PCT/CN2023/070355 WO2023155631A1 (zh) | 2022-02-18 | 2023-01-04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35409.9U CN216720992U (zh) | 2022-02-18 | 2022-02-18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20992U true CN216720992U (zh) | 2022-06-10 |
Family
ID=81875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335409.9U Active CN216720992U (zh) | 2022-02-18 | 2022-02-18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20992U (zh) |
WO (1) | WO202315563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22206A (zh) * | 2022-12-19 | 2023-01-17 | 龙旗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
CN116388406A (zh) * | 2023-04-20 | 2023-07-04 | 江苏骅盛车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车载快速无线充电座 |
WO2023155631A1 (zh) * | 2022-02-18 | 2023-08-24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CN117239944A (zh) * | 2023-11-13 | 2023-12-15 | 河南跃海翼龙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散热的仰望式车载无线充电盒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58673B (zh) * | 2023-12-20 | 2024-04-09 | 深圳市首诺信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多接口自调整的车载充电装置及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766038U (zh) * | 2018-01-12 | 2018-08-24 | 深圳市迪奥科科技有限公司 |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
CN209233498U (zh) * | 2018-10-15 | 2019-08-09 | 惠州市雨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
CN210430946U (zh) * | 2019-07-31 | 2020-04-28 |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组件 |
CN114013304B (zh) * | 2021-12-10 | 2024-05-14 |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汽车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
CN216720992U (zh) * | 2022-02-18 | 2022-06-10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
2022
- 2022-02-18 CN CN202220335409.9U patent/CN216720992U/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04 WO PCT/CN2023/070355 patent/WO2023155631A1/zh unknow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55631A1 (zh) * | 2022-02-18 | 2023-08-24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CN115622206A (zh) * | 2022-12-19 | 2023-01-17 | 龙旗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
CN116388406A (zh) * | 2023-04-20 | 2023-07-04 | 江苏骅盛车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车载快速无线充电座 |
CN117239944A (zh) * | 2023-11-13 | 2023-12-15 | 河南跃海翼龙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散热的仰望式车载无线充电盒 |
CN117239944B (zh) * | 2023-11-13 | 2024-01-30 | 河南跃海翼龙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散热的仰望式车载无线充电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55631A1 (zh) | 2023-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720992U (zh)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
CN217063365U (zh) | 车辆及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
KR101989464B1 (ko) |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 |
CN210430946U (zh) | 无线充电组件 | |
CN112311033A (zh) | 无线充电组件 | |
CN209913543U (zh) | 一种具有风扇散热结构的无线充电器 | |
CN215733674U (zh) | 一种磁吸式无线充电模组 | |
CN215911927U (zh) |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
CN216530733U (zh) | 车载无线充电模块 | |
CN216252229U (zh)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 |
CN113746176B (zh) | 无线充电座及其散热座以及利用该无线充电座进行充电的方法 | |
CN219535670U (zh) | 车载无线充电器 | |
CN218829262U (zh) | 一种无线充电器 | |
CN221009837U (zh) |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 |
CN210724226U (zh) |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 |
CN214755640U (zh) | 一种车载充电器 | |
CN218976396U (zh) | 双通道散热无线充电器 | |
CN219938814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19322115U (zh) | 一种无线充出风口翻转隐藏式结构 | |
CN214900286U (zh) | 一种射频充电装置 | |
CN219918456U (zh) | 一种无线充电宝 | |
CN215580455U (zh) | 一种带风扇磁吸无线充 | |
CN220822642U (zh) | 带风扇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 |
CN217692713U (zh) | 无线充电器 | |
CN213072144U (zh) | 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