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6692U -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6692U
CN217986692U CN202221818826.5U CN202221818826U CN217986692U CN 217986692 U CN217986692 U CN 217986692U CN 202221818826 U CN202221818826 U CN 202221818826U CN 217986692 U CN217986692 U CN 21798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hell
atomizing core
lead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88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涛
雷芳
刘群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188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雾化芯包括壳体、发热体以及导液体,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壳体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纳腔的进液孔;发热体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部;导液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发热体之间并与所述发热体贴合设置,所述导液体包括多层导液片,各层所述导液片层叠设置,所述导液片在所述进液孔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以使得雾化液从所述进液孔顺向流入所述导液体并经所述导液体顺向导流至所述发热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减少导液体的导液阻力,提升导液体的导液效果。

Description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芯包括壳体、导液体、发热体以及电极等,现有的导液体一般由棉花或者多层无纺布等材料制成,用于导液和储液。其中,导液体通常围绕在发热体的外侧,用以将雾化液从储液杯中导入至导液体,再经导液体导向至发热体,发热体用于加热雾化液进行雾化。
由于导液体形成有多层纤维结构,每一层都有一定的阻力,在使用雾化装置时,需要向雾化芯供液,雾化液经过导液体的层层纤维结构到达发热体,而各层纤维结构均对雾化液产生阻力,因而这种导液方式的雾化液流速较慢,容易造成导液不畅、不能及时将雾化液导至发热体加热雾化、以及供液不足的问题,进而容易产生干烧或产生烟雾不足的问题,影响使用者的口感、降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减少导液体的导液阻力,提升导液体的导液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进液孔;
发热体,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部;以及
导液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发热体之间并与所述发热体贴合设置,所述导液体包括多层导液片,各层所述导液片层叠设置,所述导液片在所述进液孔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以使得雾化液从所述进液孔顺向流入所述导液体并经所述导液体顺向导流至所述发热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各层所述导液片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自下向上层叠排布,且各层所述导液片朝向与所述壳体的周向一致的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液体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排布于最上层或最下层的所述导液片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间隔排布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部的端壁上,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端部相对设置;
各层所述导液片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自内向外层叠排布,且各层所述导液片朝向与所述壳体的轴向一致的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液体的第二端面上,与所述进液孔相连通的所述导液体的端面为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三端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发热体与各个所述导液片的朝向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的孔径大小设置为大于所述导液体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并小于所导液体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三分之二;且/或
所述进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端壁上间隔排布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为导油棉、玻璃纤维、无纺布或者芳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沿所述壳体的轴向上分别相应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雾化芯还包括柱状正极,所述通孔用于插设所述柱状正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顶盖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底座,所述顶盖的凸缘与所述发热体紧配设置,所述壳体为导电材料,所述壳体作为负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网状结构或多孔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前述全部实施例中的雾化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前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雾化芯包括壳体、发热体以及导液体,其中,导液体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导液片,且各层导液片层叠设置,每层导液片均沿进液孔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如此,雾化液经由进液孔流入雾化芯时,雾化液可顺向流入多层导液片中的其中至少任意一层或各层导液片,且雾化液可经由导液体的各层导液片顺向导流至发热体。由于雾化液自进液孔流入后,在导液体内均为顺向导流,雾化液不需要透过各层导液片就能到达发热体,减小了雾化液需要穿透多层导液片的阻力,大幅减小雾化液流到发热体的阻力,从而加速了雾化液流动至发热体的速度,提高导液效率。并且,由于导液效率提升,因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烟雾,提升使用者的吸食及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爆炸图;
图5为图2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爆炸图;
图9为图6的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雾化芯 200 发热体
100 壳体 300 导液体
11 进液孔 301 第一端面
13 底座 303 第二端面
15 顶盖 305 第三端面
151 凸缘 31 导液片
17 容纳腔 400 柱状正极
19 通孔 500 绝缘垫
2000 雾化器 3000 电子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雾化芯1000,雾化芯1000包括壳体100、发热体200以及导液体300。壳体100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7,且壳体100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纳腔17的进液孔11。发热体200设于壳体100内并设于壳体100的一端部。导液体300设于壳体100内,位于进液孔11和发热体200之间,导液体300与发热体200贴合设置,导液体300包括多层导液片31,各层导液片31层叠设置,导液片31在进液孔11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以使得雾化液从进液孔11顺向流入导液体31并经导液体300顺向导流至发热体200雾化液从进液孔11顺向流入导液体31并经导液体300顺向导流至发热体20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雾化芯1000包括壳体100、发热体200以及导液体300,其中,导液体300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导液片31,且各层导液片31为层叠设置,每层导液片31均沿进液孔1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如此,雾化液经由进液孔11流入雾化芯1000时,雾化液可顺向流入多层导液片31中的其中至少任意一层或各层导液片31,且雾化液可经由导液体300的各层导液片31顺向导流至发热体200。由于雾化液自进液孔11流入后,在导液体300内均为顺向导流,雾化液不需要透过各层导液片31就能到达发热体200,减小了雾化液需要穿透多层导液片31的阻力,大幅减小雾化液流到发热体的阻力,从而加速了雾化液流动至发热体200的速度,提高导液效率。并且由于导液效率提升,因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烟雾,提升使用者的吸食及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发热体200可以为网状结构或多孔结构,经发热体200加热雾化液所产生的烟雾,通过发热体200的网状结构或多孔结构中的多个小孔,流入气道,以供使用者吸食。
在壳体100表面贯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11,发热体200和进液孔11之间设有导液体300,导液体300包括多层导液片31,多层导液片31以层叠的方式设置,且各导液片31自进液孔11的延伸方向均在进液孔11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使得雾化液从进液孔11进入雾化芯1000后,能够顺向流入导液体31,并经导液体300的各层导液片31顺向导流至发热体200,减小了雾化液流经导热体300的阻力,有效地提升了导液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顺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指的是,雾化液流动的方向与各片导液片31放置的方向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导液片31内含有导液纤维,当导液片31被制成片层结构,即导液片31的片层厚度不变时,其内部的导液纤维以及毛细孔主要沿导液片31平面的二维方向分布,也就是说,导液片31的导液纤维以及毛细孔形成的方向与导液片31层叠设置的方向一致。或者也可以说,导液片31的导液纤维的方向和进液孔11的轴向一致。
这样,当雾化液流进导液片31后,由于每一层导液片31自进液孔11朝向或大致朝向发热体200的方向层叠放置,雾化液将顺着导液片也即导液纤维方向的毛细孔快速导入到发热体200。相比起将导液体300层层包裹在发热体200上,导液时,雾化液需要依次渗透多层导液体300才能流至发热体200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幅提升雾化液的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贯设在壳体100表面的进液孔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贯设在壳体100表面的进液孔1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导液的效率,多个进液孔11可以均匀分布在壳体100表面,也可以是沿壳体100表面不均匀地分布设置,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进液孔11设于壳体10的侧壁时,各层导液片31沿壳体100的轴向自下向上层叠排布,且各层导液片31朝向与壳体100的周向一致的方向设置。此时,雾化液从壳体10侧壁的进液孔11进入雾化芯1000后,雾化液能快速地沿各导液片31的延伸方向顺向流动,并快速地到达发热体200。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00贴设于在导液体300的第一端面301(图4)上,这里所指的第一端面301可以是沿壳体10的轴向排布于最上层的外表面,也可以是沿壳体10的轴向排布于最下层的外表面。
由图2可知,多个进液孔11设于壳体100侧壁,并沿壳体100的周向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生产的雾化芯1000中,进液孔11的孔径要比本申请附图中的孔径更大,当雾化液从进液孔11进入壳体100后,雾化液能够立刻流入大部分的导液片31中,从而使雾化液通过导液片31快速到达发热体200所在的第一端面301。第一端面301可以是最上层导液片31的外表面,也可以是最下层导液片31的外表面。由于大部分导液片的层叠放置方向与雾化液流入进液孔11时的流向相近或一致,因此大大提高了雾化芯1000的导液效率。接着,雾化液再经由少数剩余的未直接与进液孔11相连通的导液片31,就能快速流到发热体200处。虽然雾化液还需经过少数几层与雾化液流向成90度或一定夹角层叠放置的导液片31才能到达发热体200,这个过程中雾化液会因导液片31的层叠放置方向和雾化液的流向不一致而导致雾化液流动时受到导液片31阻挡的阻力,使得雾化液的流速减慢,但由于本实施例中,雾化液所经过的阻挡导液片31的层数相比层层包裹住进液孔11的导液体的层数大幅减少,因此雾化液流动时的阻力大幅减少,相应地雾化液的流速依然能够大幅提升,因此雾化芯1000能够更快速地产生更多的烟雾,满足使用者的吸食体验和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1在壳体10的侧壁上的孔径大小,可以设置为越接近导液体300在壳体100的轴向上的厚度,则顺向导液的效果越好,因此可以尽量将进液孔11的孔径大小设置为接近导液体300在壳体100的轴向上的厚度,这样能确保位于导液体300中至少大部分导液片31(导液体300与发热体200直接接触的导液片31)能快速地将雾化液导向发热体200设置。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考虑到壳体10的牢固性,因此进液孔11的孔径也不宜开设得过大,如果进液孔11的孔径过大,那么壳体100会容易发生破裂。优选地,进液孔11的孔径大小设置为大于导液体300在壳体100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二分之一,但小于导液体300在壳体100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三分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进液孔11沿壳体100的侧壁间隔分布设置,以进一步提升导液的效率。
由图4至图6可知,进液孔11沿壳体100的周向在壳体端部开设分布有多个,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非均匀分布,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进液孔11设于壳体10另一端部的端壁上时,壳体10的另一端部与壳体10的端部相对设置,此时,各层导液片31沿壳体100的轴向自内向外层叠排布,且各层导液片31朝向与壳体10的轴向一致的方向设置。本实施例,雾化液从壳体10的一个端部上穿设的进液孔11进入雾化芯1000后,雾化液能快速地沿各导液片31的延伸方向顺向流动,并快速地到达发热体200。这里的壳体10的另一端部指壳体10远离发热体200的相对的端部。即,进液孔11设于壳体10远离发热体200的端部的端壁上。雾化液自壳体10远离发热体200的端部通过进液孔11流入雾化芯1000中的导液体300后,由于各层导液片31的延伸方向均与壳体10的轴向一致,此时,雾化液经由一层或多层导液片31的顺向导流而快速流动至发热体200,从而使发热体200对雾化液进行加热和雾化,因此能够有效地提升导液效率。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至图9所示,各层导液片31沿壳体100的轴向自内向外层叠排布,而发热体200则贴设于导液体300的第二端面303上,与进液孔11相连通的导液体300的端面为第三端面305,第二端面303与第三端面305相对设置,且发热体200与各个导液片31的朝向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端面303可以是容纳腔17的顶部,也可以是容纳腔17的底部,具体此处不做限定。发热体200与导液片31的朝向呈夹角设置,在此不对夹角做出限定,以实际需求为准。进液孔11设置在壳体100的顶部或底部,与发热体200所在的第二端面303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各个进液孔11沿壳体100的周向在壳体100的另一端部的端壁上间隔排布设置。换言之,各个进液孔11沿壳体100的周向在壳体100远离发热体200的一端的端面上间隔排布设置,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导液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进液孔11在壳体100的端部沿壳体100的周向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通过上述对导液片31层叠方向与雾化液流动方向相近或一致的导液体顺向制成方式,相比传统的导液片31层叠方向与雾化液流动方向为横向的导液体横向制成方式,可大幅提高导液片31的导液能力,从而提高导液效率。换句话说,本申请实施例就是将导液体300的纤维方向改变成与导液方向一致的方向,经测试,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液体顺向制成方式,沿着导液体300的纤维方向的导液能力,是使用传统的导液体横向制成方式的导液能力的3倍。
进一步地,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00的朝向与导液片31的层叠放置方向的夹角为90度,换言之,发热体200与导液片31的夹角为90度。此种结构设计中,雾化液进入进液孔11后通过多层或者所有各层导液片31流到发热体200处,由于雾化液的流向与导液片31的层叠放置的方向相近或一致,因此大大减小了导液体300对雾化液流动的阻力,当雾化液流进导液体300后,可顺着各层导液片31的层叠放置方向快速流动,大幅增大了雾化液流入发热体200的流速,有利于雾化液的快速输送,提高了雾化芯1000的导液效率,进而提升了使用者的吸食体验和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液体300可以为导油棉、玻璃纤维、无纺布或者芳纶,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通过将这些材料制成多层导液片31,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设计来放置。
参照图2至图9,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总结前述对于壳体100以及进液孔11位置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0呈筒体结构,进液孔11可以设于壳体100的侧壁面,也可以设于壳体100的一端面。
此外,壳体100可以是圆筒、或者多边形的筒状结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4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液体300以及发热体200沿壳体100的轴向上分别相应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9,雾化芯1000还包括柱状正极400,通孔19用于插设柱状正极400,此种结构中,壳体100作为负极。壳体10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或者导电陶瓷体,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柱状正极400和作为负极的壳体100连通电源,用于为雾化芯1000供电,以使发热体200加热雾化液,雾化液雾化后以供吸食。本实施例中,图4和图8中上方设置有一个柱状正极400,下方也设置有一个柱状正极400,上方的柱状正极400可以插设入下方的中空的柱状正极400中,此外,下方的柱状正极的外部套设有绝缘垫500。这样的电极结构设计不仅能够在柱状正极400和负极的壳体100之间连通为一个电回路,而且能够防止正极和负极发生短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底座13和顶盖15,顶盖15可拆卸地盖合于底座13,顶盖15的凸缘151与发热体200紧配设置,壳体100作为电源负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4和图8所示,壳体100包括底座13和顶盖15,顶盖15可通过螺纹结构、卡扣结构以及螺钉等结构可拆卸地盖合于底座13。通过将壳体100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便于发热体200、导液体300安装,也有利于对雾化芯1000的维护。例如当导液体300使用时间过长时,导液性能会下降,可便于更换导液体300,这与更换整个雾化芯1000的方案相比,单独更换导液体300的方案可见更为环保和经济。气道贯穿于顶盖15和底座13设置,当加热雾化液雾化时,可使烟雾从顶盖15处排出,符合用于电子雾化装置3000的雾化芯1000的结构设计。
参照图2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热体200可以为网状结构,也可以为多孔结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当发热体200为网状结构时,雾化液在发热体200上受热雾化,烟雾可大量从网状结构的发热体200中排出,以供吸食。多孔结构同理,网状或多孔结构的设计可以增强吸食体验。
可以理解地,发热体200可以通过导线、电极等结构实现与电子雾化装置3000的电路板连接,以使电流流经发热体200形成回路,从而实现发热体200加热至预设的温度,实现对雾化液的加热、雾化。发热体20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导电陶瓷等材质,发热体200还可以是超声波雾化结构等,只要能实现对雾化液进行加热和雾化即可,在此不对发热体200的材质、结构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液片31的数量可根据壳体100的容积大小进行合理的设置,在此不对导液片31的数量进行限定。导液体300为多层导液片31采用冲压的方式制成,多层导液片31可提高雾化液的输送能力,同时,经过冲压后,导液片31的厚度被压缩,使得雾化液输送方向上的导液纤维数量增多,提高了导液片31对雾化液的输送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2000,该雾化器2000包括雾化芯1000,该雾化芯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雾化器2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器2000相较于通用的雾化器2000而言,具有导液性能强的特点,当雾化器2000导液性能下降时,可通过更换导液体300的方式来维护,降低了雾化器2000的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0,该电子雾化装置3000包括雾化器2000,该雾化器2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雾化装置3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进液孔;
发热体,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部;以及
导液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发热体之间并与所述发热体贴合设置,所述导液体包括多层导液片,各层所述导液片层叠设置,所述导液片在所述进液孔的轴向方向上延伸设置,以使得雾化液从所述进液孔顺向流入所述导液体并经所述导液体顺向导流至所述发热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孔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各层所述导液片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自下向上层叠排布,且各层所述导液片朝向与所述壳体的周向一致的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液体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排布于最上层或最下层的所述导液片的外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孔的孔径大小设置为大于所述导液体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并小于所述导液体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厚度的三分之二;且/或
所述进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间隔排布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孔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部的端壁上,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端部相对设置;
各层所述导液片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自内向外层叠排布,且各层所述导液片朝向与所述壳体的轴向一致的方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液体的第二端面上,与所述进液孔相连通的所述导液体的端面为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三端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发热体与各个所述导液片的朝向呈夹角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端壁上间隔排布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90度。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体为导油棉、玻璃纤维、无纺布或者芳纶。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沿所述壳体的轴向上分别相应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雾化芯还包括柱状正极,所述通孔用于插设所述柱状正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顶盖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底座,所述顶盖的凸缘与所述发热体紧配设置,所述壳体为导电材料,所述壳体作为负极。
12.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网状结构或多孔结构。
13.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4.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
CN202221818826.5U 2022-07-14 2022-07-14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798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8826.5U CN217986692U (zh) 2022-07-14 2022-07-14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8826.5U CN217986692U (zh) 2022-07-14 2022-07-14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6692U true CN217986692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15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8826.5U Active CN217986692U (zh) 2022-07-14 2022-07-14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539966A (ja) メッシュ状シート式多孔加熱霧化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加熱霧化器
CN112772979A (zh) 高强度的雾化组件和雾化装置
CN109619687A (zh) 用于电子烟的雾化片及雾化器
CN218551344U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701634U (zh) 雾化芯及雾化器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7986692U (zh)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547185U (zh) 高强度的雾化组件和雾化装置
WO2024055598A1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
WO2024016833A1 (zh) 雾化组件及具有该雾化组件的电子烟雾化器
CN21782674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315620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723117U (zh) 雾化器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293013U (zh)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8884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5053994A (zh) 雾化器、雾化装置及雾化组件的制备方法
WO2023273508A1 (zh) 雾化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631798U (zh) 一种一次性电子烟
CN215684789U (zh) 雾化器及具有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1721890U (zh) 一种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31U (zh) 发热件及烟弹、电子烟
CN22096641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68203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219139U (zh) 一种发热体与导油体扣紧的电子雾化器及其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