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8797U - 扰流板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扰流板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8797U
CN217778797U CN202221550268.9U CN202221550268U CN217778797U CN 217778797 U CN217778797 U CN 217778797U CN 202221550268 U CN202221550268 U CN 202221550268U CN 217778797 U CN217778797 U CN 217778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decorative plate
trim panel
flange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502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润涛
庄须林
陈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502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8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8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8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以及车辆,其中,扰流板包括相连的上饰板和下饰板;下饰板在第一方向L1上沿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弧形,以在下饰板与上饰板之间限定出腔体,下饰板的上侧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凸筋,第一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提升了扰流板的结构强度,并且避免了金属紧固件因氧化腐蚀导致上饰板与下饰板的连接性能变差的情况,提升了上饰板与下饰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Description

扰流板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扰流板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采用两个饰板相连接的扰流板,通常利用螺钉等金属件对两个饰板进行连接,由于金属件易氧化,导致两个饰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扰流板以及车辆,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包括相连的上饰板和下饰板;
下饰板在第一方向L1上沿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弧形,以在下饰板与上饰板之间限定出腔体,下饰板的上侧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凸筋,第一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筋在与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延伸,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凸筋分别邻近下饰板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筋包括竖向延伸部和横向延伸部,竖向延伸部由下饰板的上侧表面向上延伸成型,横向延伸部由竖向延伸部的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成型,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与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竖向延伸部的侧表面与下饰板的上侧表面之间设有加强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下饰板的上侧表面还设有向上凸起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多个第二支撑凸筋在与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排列为两组,两组第二支撑凸筋分别邻近下饰板在第二方向L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设置,每组中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沿第一方向L1间隔排列,第二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饰板具有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沿,其中的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一翻边,另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边;下饰板具有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沿,其中的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第一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另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第二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翻边对应的第二侧边沿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三翻边,第三翻边的外侧表面与第一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向下延伸的高度与第三翻边向上延伸的高度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翻边包括竖向折弯部和横向折弯部,竖向折弯部由第一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横向折弯部由竖向折弯部的端部向内翻折形成;与第二翻边对应的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横向折弯部的内侧表面平齐且贴合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饰板的上侧表面和/或下饰板的下侧表面经过喷漆或者注塑处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下饰板设有安装通孔。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扰流板整体结构在上下方向上呈现出立体造型,并且由于扰流板的下侧表面为向下凸出的弧形,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流经扰流板下侧的紊流沿扰流板的下侧表面被有序引导,且流动方向为沿扰流板下侧表面的前半段向下倾斜流动,以使气流倾斜向下流动至位于扰流板下侧的车身区域,从而提升对车身的下压力,进而提升车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再者,通过在下饰板设置第一支撑凸筋,且第一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由此,一方面能够起到对于上饰板的支撑作用,提升扰流板的结构强度,并且降低了扰流板在承受不同方向的风阻应力时发生塑性变形的概率。另一方面,上饰板与下饰板之间无需通过金属紧固件(例如螺钉等)连接,避免了金属紧固件因氧化腐蚀导致上饰板与下饰板的连接性能变差的情况,提升了上饰板与下饰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的侧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的下饰板上的第一支撑凸筋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的下饰板上的第二支撑凸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扰流板1;
上饰板10;第一翻边11;第二翻边12;竖向折弯部121;横向折弯部122;
下饰板20;第一支撑凸筋21;竖向延伸部211;横向延伸部212;加强筋213;第二支撑凸筋22;第三翻边23;安装通孔24。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1。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1可以为尾翼结构,适于安装于车辆的车体尾部。其中,绕路板可以固定安装于车体尾部,也可以可活动地安装于车体尾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1包括相连的上饰板10和下饰板20,其中,上饰板10位于下饰板20的上侧。具体地,下饰板20在第一方向L1上沿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弧形,以在下饰板20与上饰板10之间限定出腔体,下饰板20的上侧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凸筋21,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上饰板10和下饰板2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置。在下文描述中,以上饰板10和下饰板20的外轮廓形状为矩形或者近似为矩形的形状为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说明书的下列描述中,参照图1所示,以第一方向L1为上饰板10以及下饰板2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L2为上饰板10以及下饰板20的长度方向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在下饰板20的第一方向L1即其宽度方向上,下饰板20的两个端部区域在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上沿弧形向下凹陷,以使下饰板20的形状呈弧形。上饰板10可以为平板,或者沿与下饰板20相反方向向上凹陷成型。如此设置,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能够限定出腔体,从而使扰流板1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呈现出立体造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上饰板10或者下饰板20的厚度尺寸不作限定,且上饰板10或者下饰板20的厚度可以视为处处相等,即上饰板10或者下饰板20的厚度不对其具体形状产生影响。
第一支撑凸筋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且,第一支撑凸筋21与下饰板20之间可以互为分体件或者为一体件,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多个的含义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例如,第一支撑凸筋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支撑凸筋21可以邻近下饰板20的侧边沿设置,例如沿下饰板20的侧边沿呈周向分布。其中,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凸筋21可以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之间可以通过结构胶粘接相连。其中,结构胶具体可以为PU胶(聚氨酯树脂)。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之间可以通过胶带粘接相连。其中,胶带具体可以为3M胶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扰流板1,通过设置相连的上饰板10和下饰板20,且下饰板20被构造为在第一方向L1上沿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弧形,以在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限定出腔体。由此,扰流板1整体结构在上下方向上呈现出立体造型,并且由于扰流板1的下侧表面为向下凸出的弧形,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流经扰流板1下侧的紊流沿扰流板1的下侧表面被有序引导,且流动方向为沿扰流板1下侧表面的前半段向下倾斜流动,以使气流倾斜向下流动至位于扰流板1下侧的车身区域,从而提升对车身的下压力,进而提升车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再者,通过在下饰板20设置第一支撑凸筋21,且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由此,一方面能够起到对于上饰板10的支撑作用,提升扰流板1的结构强度,并且降低了扰流板1在承受不同方向的风阻应力时发生塑性变形的概率。另一方面,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无需通过金属紧固件(例如螺钉等)连接,避免了金属紧固件因氧化腐蚀导致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的连接性能变差的情况,提升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凸筋21在与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延伸,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凸筋21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支撑凸筋21为长条状,且第一支撑凸筋21的长度方向与下饰板20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支撑凸筋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凸筋21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
如图3所示,下饰板20长度方向的任一侧边沿,可以对应地设有多个第一支撑筋,且多个第一支撑筋沿下饰板20的长度方向顺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被构造为平面,且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设有与第一支撑凸筋21的上端面相配合的粘接区域,粘接区域被构造为平面,且粘接区域的面轮廓度为1.0。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增大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粘接面积,提高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通过将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凸筋21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降低了第一支撑凸筋21对于腔体空间的占用,并且提高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在第一方向L1上的结构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一支撑凸筋21包括竖向延伸部211和横向延伸部212,竖向延伸部211由下饰板20的上侧表面向上延伸成型,横向延伸部212由竖向延伸部211的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成型,横向延伸部212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示例性地,横向延伸部212可以由竖向延伸部211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沿朝向其所邻近的下饰板20的侧边沿设置,也可以由竖向延伸部211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沿远离其所邻近的下饰板20的侧边沿设置。
进一步地,横向延伸部212的上端面可以被构造为平面,从而提升其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的贴合度,进而提升粘接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竖向延伸部211的侧表面与下饰板20的上侧表面之间设有加强筋213。
示例性地,加强筋213可以设于竖向延伸部211的邻近下饰板20的侧边沿的一侧,也可以设于竖向延伸部211远离下饰板20的侧边沿的一侧。并且,加强筋2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沿竖向延伸部2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提高了第一支撑凸筋21与下饰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了扰流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下饰板20的上侧表面还设有向上凸起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在与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排列为两组,两组第二支撑凸筋22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第二方向L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设置,每组中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沿第一方向L1间隔排列,第二支撑凸筋22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示例性地,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排列为两组,且每组包括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两组第二支撑凸筋22分别邻近下饰板20的两个宽度方向的侧边沿设置,且每组中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22沿下饰板2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各第二支撑凸筋22的长度方向与下饰板20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凸筋22的上端面被构造为平面,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设有与第二支撑凸筋22的上端面相配合的粘接区域,粘接区域被构造为平面,且粘接区域的面轮廓度为1.0。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支撑凸筋22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粘接区域之间可以通过结构胶粘接相连。其中,结构胶具体可以为PU胶(聚氨酯树脂)。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支撑凸筋22的上端面与上饰板10的粘接区域之间可以通过胶带粘接相连。其中,胶带具体可以为3M胶带。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增大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粘接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通过将两组第二支撑凸筋22分别邻近下饰板20在第二方向L2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降低了第二支撑凸筋22对于腔体空间的占用,并且提高了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在第二方向L2上的结构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饰板10具有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沿,其中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一翻边11,另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边12。下饰板20具有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沿,其中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第一翻边11的内侧表面相贴合,另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第二翻边12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示例性地,上饰板10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形成两个第一侧边沿,换而言之,上饰板10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沿形成两个第一侧边沿。下饰板20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形成两个第二侧边沿,换而言之,下饰板2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沿形成两个第二侧边沿。
其中,第一翻边11的内侧表面可以理解为,第一翻边11的朝向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限定出的腔体内侧的侧表面。第二翻边12的内侧表面可以理解为,第二翻边12的朝向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限定出的腔体内侧的侧表面。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可以理解为,第二侧边沿的外侧端面。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一方面能够对下饰板20与上饰板10在第一方向L1上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二者之间在第一方向L1上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上饰板10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12能够对下饰板20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沿起到包覆的作用,且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之间的间隙位于扰流板1的下侧表面,使得二者之间的间隙不易露出,从而提升了扰流板1整体结构的外形美观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续参照图2所示,与第一翻边11相贴合的第二侧边沿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三翻边23,第三翻边23的外侧表面与第一翻边11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翻边23的外侧表面可以理解为,第三翻边23的远离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共同限定出的腔体内侧的侧表面。第三翻边23的形状与第一翻边11的形状相匹配,以使第三翻边23的外侧表面与第一翻边11的内侧表面之间能够贴合。
由此,通过在下饰板20的与第一翻边11对应的第二侧边沿设置第三翻边23,且第三翻边23与第一翻边11形成面接触,从而增大了下饰板20与第一翻边1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下饰板20与上饰板10之间的贴合度以及配合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11向下延伸的高度与第三翻边23向上延伸的高度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三翻边23向上延伸的高度设置为第一翻边11向下延伸的高度相同,能够使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粘接相连的情况下,第三翻边23的上端与上饰板10的下侧表面相抵接,从而使第三翻边23起到对上饰板10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扰流板1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二翻边12包括竖向折弯部121和横向折弯部122,竖向折弯部121由第一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横向折弯部122由竖向折弯部121的端部向内翻折形成。与第二翻边12对应的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横向折弯部122的内侧表面平齐且贴合设置。
其中,横向折弯部122由竖向折弯部121的端部向内翻折形成可以理解为,横向折弯部122由竖向折弯部121的下端沿朝向上饰板10与下饰板20共同限定出的腔体内侧的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横向折弯部122的下侧表面与下饰板20的下侧表面相接且平齐设置,以使横向折弯部122的下侧表面与下饰板20的下侧表面形成完整的平面,从而提升扰流板1下侧表面的平整度,进而提升扰流板1整体结构的外形美观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饰板10的上侧表面和/或下饰板20的下侧表面经过喷漆或者注塑处理。
由此,提升了扰流板1外侧表面的平整度和美观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下饰板20设有安装通孔24。
示例性地,安装通孔24在下饰板2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下饰板20,并且,安装通孔24适于在下饰板20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安装通孔24用于供连接件的一端穿过,连接件的另一端适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以实现扰流板1在车体上的安装固定。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安装通孔24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例如,在图示中,安装通孔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在下饰板2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扰流板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扰流板1的车辆可以为任意车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扰流板1在车体上的安装方式以及安装位置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可以固定安装于车体的尾部,也可以可活动地安装于车体的尾部。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现在和未来知悉的各种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上饰板和下饰板;
所述下饰板在第一方向L1上沿朝向中心区域的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弧形,以在所述下饰板与所述上饰板之间限定出腔体,所述下饰板的上侧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凸筋,所述第一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所述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筋在与所述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延伸,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筋分别邻近所述下饰板在所述第一方向L1上相对的两个侧边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筋包括竖向延伸部和横向延伸部,所述竖向延伸部由所述下饰板的上侧表面向上延伸成型,所述横向延伸部由所述竖向延伸部的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成型,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延伸部的侧表面与所述下饰板的上侧表面之间设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饰板的上侧表面还设有向上凸起的多个第二支撑凸筋,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凸筋在与所述第一方向L1相垂直的第二方向L2上排列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支撑凸筋分别邻近所述下饰板在所述第二方向L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设置,每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凸筋沿所述第一方向L1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支撑凸筋的上端面与所述上饰板的下侧表面粘接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饰板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沿,其中的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一翻边,另一个第一侧边沿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边;
所述下饰板具有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沿,其中的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另一个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翻边对应的第二侧边沿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表面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向下延伸的高度与所述第三翻边向上延伸的高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包括竖向折弯部和横向折弯部,所述竖向折弯部由所述另一个第一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所述横向折弯部由所述竖向折弯部的端部向内翻折形成;与所述第二翻边对应的第二侧边沿的外侧表面与所述横向折弯部的内侧表面平齐且贴合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饰板的上侧表面和/或所述下饰板的下侧表面经过喷漆或者注塑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饰板设有安装通孔。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
CN202221550268.9U 2022-06-20 2022-06-20 扰流板以及车辆 Active CN217778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50268.9U CN217778797U (zh) 2022-06-20 2022-06-20 扰流板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50268.9U CN217778797U (zh) 2022-06-20 2022-06-20 扰流板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8797U true CN217778797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34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50268.9U Active CN217778797U (zh) 2022-06-20 2022-06-20 扰流板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8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4646B2 (ja) 車両の内装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CN217778797U (zh) 扰流板以及车辆
CN206426980U (zh) 一种上格栅支架以及包括该上格栅支架的总成
WO2007055153A1 (ja) ルーフヘッダ構造
CN219096850U (zh) 一种扩散器安装支架、扩散器系统及车辆
JP4836091B2 (ja) 自動車の前部導風構造
CN107933696B (zh) 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
CN219857041U (zh) 车门装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635157U (zh) 一种气囊卡扣及汽车
CN213384120U (zh) A柱外装饰板及汽车
CN219601405U (zh) 边梁总成和车辆
CN213354613U (zh) 侧围板结构和车辆
CN218929590U (zh) 一种用于安装汽车门槛的前部支架
CN210310202U (zh) A柱内饰板、汽车a柱及汽车
CN212738294U (zh) 一种支架
CN111532342B (zh) 一种车辆a柱结构及车辆
CN221293808U (zh) A柱加强板和车辆
CN220096483U (zh)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CN214524089U (zh) 仪表板上本体总成、仪表板总成和车辆
CN220809294U (zh) 行李架组件和车辆
CN213035930U (zh) 一种双色注塑的汽车后扰流装饰板
CN110654207A (zh) 用于车门的门内板和车门
CN219214938U (zh) 卡接结构及汽车
CN210258022U (zh) 仪表台
CN212171895U (zh) 车门外板、车门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111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