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6483U -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 Google Patents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6483U
CN220096483U CN202321265164.8U CN202321265164U CN220096483U CN 220096483 U CN220096483 U CN 220096483U CN 202321265164 U CN202321265164 U CN 202321265164U CN 220096483 U CN220096483 U CN 220096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
flat cover
vehicle body
axis direction
inn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51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爽
刘耿
李建
艾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51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6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其中,平盖皮卡侧风翼安装在皮卡的车身和平盖上,包括:内板,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平盖连接;外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连接。内板与车身和平盖连接,外板与内板连接,这使得内板可以同时与车身和平盖稳健安装,同时由于外板无需直接和车身连接,因此可以具有更平滑的外形,且与车身的匹配间隙更小,从而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

Description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车辆的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向着更加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汽车厂家也接连推出各种更高效的内燃机或排放更低的新能源车型。但是影响车辆能效的因素不只是动力形式,还有车辆的风阻系数。车辆的风阻系数越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越大,单位里程下耗能越多。这一点对于皮卡来说尤其明显。传统的皮卡由于货箱敞开,且乘员舱到货箱的衔接处横截面变化突然,导致皮卡的风阻系数很大,极大的降低了皮卡的能效。为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通常采用侧风翼,使皮卡乘员舱和货箱之间过渡平滑。但是现有的皮卡侧风翼由于自身表面不够平滑,且与皮卡的车身匹配间隙过大,导致其降低风阻系数的效果不够好。为满足人们对更高能效的皮卡的需求,需要一种能够更好地降低皮卡风阻系数的侧风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平盖皮卡侧风翼,旨在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安装在皮卡的车身和平盖上,包括:
内板,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平盖连接;
外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和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身包括乘员舱,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皮卡的x轴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乘员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货箱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螺钉孔,所述第一螺钉孔在所述皮卡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平盖包括车身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身连接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皮卡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外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脚,所述卡脚与所述内板配合;和/或
所述外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内板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内板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筋间隔分布在所述外板的周侧;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柱沿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外板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皮卡的平盖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二螺钉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皮卡,包括上述平盖皮卡侧风翼。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内板与车身和平盖连接,外板与内板连接,这使得内板无需直接连接车身,使得外板可以具有更平滑的外形,且与车身的匹配间隙更小,从而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提高皮卡的能效。传统的皮卡侧风翼不区分内板外板,而是整个侧风翼均连接到车身上,因此需要螺钉等粗糙结构,使得侧风翼表面粗糙;另外,由于车身上安装位置有限,侧风翼直接与车身连接使得侧风翼形状受制于车身形状,使得侧风翼与车身匹配间隙较大,进一步增加皮卡的风阻系数。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内板与车身和平盖连接,而外板只需要在朝向内板的一侧设置与内板的连接结构,即可通过内板连接到车身上,这一方面使外板背离内板的一侧形状可以更平滑,从而降低皮卡风阻系数;另一方面,外板形状不受制于车身形状,可以与车身其他结构匹配更好,降低匹配间隙,进一步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皮卡的风阻系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盖皮卡侧风翼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的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实施例与车身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皮卡的平盖的车身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内板 24 限位柱
11 第一卡扣 25 第二螺钉孔
12 第一螺钉孔 30 乘员舱
13 第一定位销 40 货箱
14 第二定位销 50 平盖
20 外板 51 车身连接板
21 卡角 52 第一安装位
22 第二卡扣 53 第二安装位
23 限位筋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平盖皮卡侧风翼。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该平盖皮卡侧风翼安装在皮卡的车身和平盖上,包括:
内板10,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与车身连接,第二连接结构和平盖50连接;
外板20,外板20与内板10连接。
内板10与车身和平盖50连接,外板20通过与内板10连接而间接连接在车身和平盖50上,从而使得外板20的形状在设计时,不必考虑与车身和平盖50连接的需求,使得外板20的形状设计更自由,这样外板20可以与皮卡的扰流板、后风挡玻璃和侧围外板20达成良好的DTS(Dimens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尺寸技术规范)匹配关系,避免外板20和车身或平盖50等结构匹配的间隙过大,从而降低风阻系数,提高了皮卡的能效。外板20背离内板10的一侧面也无需由于需要与车身连接而形成外漏的钉头等不规则结构,从而使得外板20外露面更平滑,进一步降低风阻系数,提高皮卡能效。内板10与车身的连接可以是焊接连接或粘接连接;外板20与内板10的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或粘接连接。
平盖50是用于覆盖皮卡的货箱40在皮卡z轴方向开口的结构。平盖50可以对货箱40中存放的物品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物品被雨水淋湿,或被皮卡行驶过程中带起的灰尘污染。由于平盖50对货箱40的覆盖,皮卡侧风翼无法与货箱40连接,若皮卡侧风翼仅与车身连接,会导致皮卡侧风翼的固定不稳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平盖皮卡侧风翼的内板10与车身和平盖50均连接,可以提高平盖皮卡侧风翼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平盖”是用于覆盖皮卡的货箱40在皮卡z轴方向开口的结构,因此,并不意味着平盖50一定是平面结构,例如平盖50可以有沿皮卡z轴,且远离皮卡方向的隆起,以增加平盖50和货箱40围合限定的载货空间。平盖50也可以设置有加强凸筋,以增加平盖50本身的强度。
参考图1至图4,可选地,车身包括乘员舱30和货箱40,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皮卡的x轴方向上;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皮卡的z轴方向上,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乘员舱30连接;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货箱40连接。内板10的第一连接结构和乘员舱30连接,第二连接结构和货箱40连接,双侧连接可以提高内板10连接的强度,提高皮卡侧风翼的稳定性。
参考图2,可选地,第一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卡扣11,第一卡扣11在皮卡的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和/或
第二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螺钉孔12,第一螺钉孔12在皮卡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卡扣的连接方式只需要按压即可实现连接,因此第一卡扣11可以使装配更方便;螺钉连接强度高,因此第一螺钉孔12可以使内板10与车身连接更加稳固。另外,第一连接结构也可以为螺钉孔,第二连接结构也可以为卡扣。当第一连接结构为第一卡扣11,第二连接结构为第一螺钉孔12时,装配内板10时,可以将x方向配置为主要连接方向,即先完成第一卡扣11的连接,此时内板10与车身连接基本稳定,再通过螺钉孔将内板10与车身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连接内板10与车身的螺钉可以选择自攻螺钉,这样无需预先打孔即可安装,安装更便利。
由于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乘员舱30连接,乘员舱30靠近货箱40的可以用于侧风翼装配的面法线方向顺皮卡的x轴方向,因此第一卡扣11在皮卡的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可以使得第一卡扣11尽可能分散,侧风翼与乘员舱30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货箱40连接,货箱40靠近乘员舱30的可以用于侧风翼装配的面的发现方向顺皮卡的z轴方向,因此第一螺钉孔12在皮卡的x轴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可以使第一螺钉孔12尽可能相互分散,提高侧风翼和货箱40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2,可选地,内板10上设置有与皮卡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可以方便内板10装配到车身的适当位置。第一定位结构可以是定位孔,车身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柱,定位柱和定位孔匹配,以为内板10定位。
参考图2、图4和图5,可选地,平盖50包括车身连接板51;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车身连接板51连接。车身连接板51是平盖50的直接与车身连接的部件;车身连接板51的强度高,内板与车身连接板51连接可以提高平盖皮卡侧风翼的稳定性。平盖皮卡侧风翼还可以与平盖50的其它部件连接,例如与平盖50的表面覆盖件连接,以简化平盖皮卡侧风翼的装配过程。如图5所示,为车身连接板51的结构示意图。车身连接板5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位52,第一安装位52可以与第二连接结构对应设置,当第二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螺钉孔12时,第一安装位52可以是螺纹孔的结构;但当采用自攻螺钉连接内板10与车身连接板51时,第一安装位52可以是螺钉槽,以供自攻螺钉准确攻入;当第二连接结构为卡脚结构时,第一安装位52也可以是卡孔。
参考图5,实际应用中,平盖通常包括车身连接板51和安装于车身连接板51的平盖本体,上文提到的覆盖件即平盖本体的一部分。内板还可以和平盖本体的其他部分连接。
参考图2,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销13和第二定位销14,第一定位销13和第二定位销14在皮卡的z轴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定位销13和第二定位销14可以与车身上预先设置的定位销孔匹配,以确保内板10安装在车身的预设位置上。由于内板10在皮卡的z轴方向上长度较大,因此容易在皮卡的z轴上的不同高度处发生变形;而第一定位销13和第二定位销14在皮卡的z轴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内板10在装配过程中轻微变形导致的装配不准确。
参考图3,可选地,外板2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脚,卡脚与内板10配合;和/或
外板2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22,第二卡扣22与内板10配合。
卡角21可以与内板10上预设的卡孔配合;卡角21也只需要按压即可完成连接,因此卡角21可以使外板20连接内板10更方便。第二卡扣22同样,可以使得内板10与外板20装配更方便。
参考图3,可选地,内板10上设置有与内板10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可以是定位孔,并可以与内板10上预设的定位柱配合,以保证外板20安装在内板10的预设位置上,保证内板10与外板20装配的准确性。
参考图3,可选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限位筋23,限位筋23有多个,多个限位筋23间隔分布在外板20的周侧;和/或
第二定位结构包括限位柱24,限位柱24有多个,多个限位柱24沿皮卡的z轴方向间隔分布。
限位筋23可以和内板10上预设的限位槽匹配,提高装配的准确定,同时也可以避免装配好后,外板20变形而偏移预设的装配位置。限位柱24可以和内板10上预设的限位孔匹配,以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当限位柱24和限位筋23配合使用时,限位柱24可以设置在外板20的中间位置,以和周侧的限位筋23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定位。
参考图3和图4,可选地,外板20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用于与皮卡的平盖50连接。第三连接结构可以配置为扣位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与平盖50连接,可以提高侧风翼装配的稳定性。
参考图3,可选地,第三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二螺钉孔25。螺钉连接可以提高连接强度。用于连接的螺钉也可以配置为自攻螺钉,这样可以不用预先在平盖50上打孔,提高装配的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结构具体地可以用于和车身连接板51连接,参考图5,车身连接板51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位53。当第三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二螺钉孔25时,第二安装位53可以是螺纹孔的结构;当使用自攻螺钉连接外板20和平盖50时,第二安装位53可以是螺钉槽;当第三连接结构为卡脚结构时,第二安装位53可以是卡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皮卡,该皮卡包括平盖皮卡侧风翼,该平盖皮卡侧风翼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皮卡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平盖皮卡侧风翼,安装在皮卡的车身和平盖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板,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平盖连接;
外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乘员舱,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皮卡的x轴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乘员舱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置为第一螺钉孔,所述第一螺钉孔在所述皮卡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盖包括车身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身连接板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皮卡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销在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上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脚,所述卡脚与所述内板配合;和/或
所述外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内板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内板配合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筋间隔分布在所述外板的周侧;和/或
所述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内板配合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柱沿所述皮卡的z轴方向间隔分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皮卡的平盖连接。
10.一种皮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平盖皮卡侧风翼。
CN202321265164.8U 2023-05-23 2023-05-23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Active CN220096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5164.8U CN220096483U (zh) 2023-05-23 2023-05-23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5164.8U CN220096483U (zh) 2023-05-23 2023-05-23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6483U true CN220096483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4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5164.8U Active CN220096483U (zh) 2023-05-23 2023-05-23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6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02517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4591905U (zh) 一种固定汽车顶棚和顶盖钣金的安装卡扣
CN220096483U (zh) 平盖皮卡侧风翼和皮卡
CN206426980U (zh) 一种上格栅支架以及包括该上格栅支架的总成
CN220129921U (zh) 一种车用遮阳罩及商用卡车
CN219544687U (zh) 一种保险杠装饰风刀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821316U (zh) 一种汽车高位制动灯总成
CN219583914U (zh) 一种汽车三角窗结构及汽车
CN208119271U (zh) 翼子板及电动汽车
CN218431110U (zh) 一种车顶雷达饰板及汽车
CN218085356U (zh) 车用雷达和车辆
CN210257952U (zh) 一种汽车门护板卡扣防脱结构
CN220314903U (zh) 一种适用于汽车侧翼防脱落的卡子
CN219584119U (zh) 发动机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8497130U (zh) 一种77g中距车载毫米波雷达
CN219428239U (zh) 前围上部总成和车辆
CN214929559U (zh) 一种前保险杠上格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6232581U (zh) 发动机盖组件和汽车
CN219544674U (zh) 踏步门槛内饰板和车辆
CN214296180U (zh) 尾门扰流板及车辆
CN219601405U (zh) 边梁总成和车辆
CN216301251U (zh) 一种机舱后密封条防水安装结构
CN218463737U (zh) 一种暖风机压力室板结构及汽车
CN220262895U (zh) 一种挡泥板支架
CN217515248U (zh) 翼子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