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4543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4543U
CN217764543U CN202221694566.5U CN202221694566U CN217764543U CN 217764543 U CN217764543 U CN 217764543U CN 202221694566 U CN202221694566 U CN 202221694566U CN 217764543 U CN217764543 U CN 217764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heat exchange
liquid
exchange tub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45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婷婷
梁伟标
裘佳乐
许敏峰
汤瓒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45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4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4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4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所述一种散热器,包括:冷却液室体、集流室体以及换热管排,所述换热管排包括多个沿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换热管;所述冷却液室包括沿所述冷却液室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进液室和出液室;所述进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出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另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进液室连通有进液口,所述出液室连通有出液口。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一种常用的散热器,包括室体、集流室以及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组成一排,多个换热管沿进室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沿室体的宽度方向设有两排;每个换热管的一端与室体的内腔连通,每个换热管的另一端与集流室的内腔连通;室体包括沿室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上内腔和下内腔,上内腔上设有进口,下内腔上设有出口;冷却液由进口进入上内腔,然后进入与上内腔对应的双排换热管中,然后进入集流管,冷却液在集流管中换向,进入与下内腔对应的双排换热管中,然后进入下内腔,最终由出口流出,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同时完成换热,在此过程中,沿室体的长度方向冷却液的流程为上下U型。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欠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冷却液室体、集流室体以及换热管排,所述换热管排包括多个沿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换热管;所述冷却液室包括沿所述冷却液室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进液室和出液室;所述进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出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另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进液室连通有进液口,所述出液室连通有出液口。
为方便描述,连通在集流室体和进液室之间的换热管排为前换热管排,连通在集流室体和出液室之间的换热管排为后换热管排;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进液室内,然后由进液室进入前换热管排,冷却液通过集流室体的集流、转流后最终进入后换热管排,然后由后换热管排进入出液室,最后由出液口流出,从而完成换热。在此过程中,冷却液整体进过一个换热管排,然后转流后进入另一个换热管排,也即,冷却液在冷却液室体的宽度方向上实现U型流动,冷却液可以流过更多的换热管,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散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室为进液集流管,所述出液室为出液集流管;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出液集流管相互接触或者相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冷却液室体包括底壳、顶壳和隔板;所述底壳的顶部开口设置,所述顶壳的底部开口设置,所述顶壳扣合在底壳上,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底壳和所述顶壳形成的内腔中,以将所述冷却液室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室体,其中,一个所述子室体形成所述进液室,另一个所述子室体形成所述出液室。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材质为金属、所述顶壳和所述隔板的材质为塑料,所述隔板与所述顶壳一体成型设置;所冷却液室体还包括密封圈和密封条,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顶壳的底边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底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横截面和所述顶壳的横截面均呈U型设置;所述底壳的底部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底壳的顶边上设有向所述底壳内翻折的翻边;所述顶壳的底边设有凸向所述顶壳外的凸台,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凸台插设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翻边卡设在所述凸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密封条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隔板的一侧与所述顶壳卡接,所述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壳卡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隔板的两侧均设有插板,所述顶壳和所述底壳上均设有卡孔,所述插板卡设在所述卡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集流室体内形成一个内腔,一个所述换热管排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室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内腔连通,另一个所述换热管的一侧与所述出液室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内腔连通。
应当理解,前述的一般描述和接下来的具体实施方式两者均是为了举例和说明的目的并且未必限制本公开。并入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公开的主题。同时,说明书和附图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散热器中的冷却液室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散热器中的冷却液室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冷却液实体结构散热量模拟效果表。
图标:100-冷却液室体;200-集流室体;300-换热管排;400-进液口;500-出液口;101-进液室;102-出液室;103-底壳;104-顶壳; 105-隔板;106-密封圈;107-密封条;108-翻边;109-凸台;110-插板; 111-托块;112-卡扣;113-卡槽;301-前换热管排;302-后换热管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冷却液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冷却液室体100、集流室体200以及换热管排300,换热管排300包括多个沿冷却液室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换热管;冷却液室包括沿冷却液室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进液腔室和出液腔室;进液室101和集流室体200之间连通有一个换热管排300,出液室102和集流室体200 之间连通有另一个换热管排300;进液室101连通有进液口400,出液室102连通有出液口500。
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连通在集流室体200和进液室101 之间的换热管排300为前换热管排301,连通在集流室体200和出液室102之间的换热管排300为后换热管排302;冷却液通过进液口400 进入进液室101内,然后由进液室101进入前换热管排301,冷却液通过集流室体200的集流、转流后最终进入后换热管排302,然后由后换热管排302进入出液室102,最后由出液口500流出,从而完成换热。在此过程中,冷却液整体经过一个换热管排300,然后转流后进入另一个换热管排300,也即,冷却液在冷却液室体100的宽度方向上实现U型流动,冷却液可以流过更多的换热管,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散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在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设置散热带,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效果。
其中,换热管排3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即散热器包括双排换热管,集流室体200内形成一个内腔,一个换热管排300(即前换热管排301)的一侧与进液室101连通,另一侧与内腔连通,另一个换热管(即后换热管排302)的一侧与出液室102连通,另一侧与内腔连通。冷却液由前换热管排301进入集流室体200的内腔后,直接转流至后换热管排302,冷却液的整个流程为在冷却液室体100的宽度方向上的U型。同样规格的散热器,相较于冷却液沿冷却液室体100 的长度方向U型流动以及冷却液直线左右横流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散热量最大,如图6所示。
换热管排3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也即散热器包括多排换热管,此时,集流管可以包括前腔室、后腔室和设置在前腔室和后腔室之间的中间腔室;冷却液室体100还包括设置在进液室101和出液室 102之间的转流室;位于前换热管排301和后换热管排302之间的换热管排300为中间换热管排,前换热管排301的一侧与进液室101 连通,另一侧与前腔室连通,与前换热管排301相邻的中间换热管排 300的一侧与前腔室连通,另一侧与转流室连通;后换热管排302的一侧与出液室102连通,另一侧与后腔室连通,与后换热管排302 的中间换热管排300的一侧与后腔室连通,另一侧与转流室连通。
本实施例中,冷却液流过进液室101、前换热管排301、前腔室、中间换热管、中间腔室等直至流入与后换热管排302相邻的中间换热管排300,然后进入后腔室,然后进入后换热管排302,最后进入出液室102,在此过程中,冷却液的流程包括多个U型流程段。
其中,冷却液室体100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1所示,进液室101为进液集流管,出液室102为出液集流管;进液集流管与出液集流管相互接触或者相互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进液室101和出液室102均采用管道结构,可以通过挤压或者铸造等工艺成型。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之间可以相互接触,存在连接关系,也可以相互独立,间隔设置。这种结构的冷却液室体100结构简单,成本低。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所冷却液室体100包括底壳103、顶壳104 和隔板105;底壳103的顶部开口设置,顶壳104的底部开口设置,顶壳104扣合在底壳103上(也即底壳103的顶部开口和顶壳104 的底部开口相对),隔板105设置在底壳103和顶壳104形成的内腔中,以将冷却液室体100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室体,其中,一个子室体形成进液室101,另一个子室体形成出液室102。本实施例的冷却液室体100结构紧凑。
当换热管排300的数量为两个时,隔板105的数量为一个,隔板 105将冷却液室体100分隔成两个子室体,当换热管排300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时,隔板10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其中,顶壳和隔板可以相互独立设置,通过卡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实现顶壳和隔板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底壳103的材质为金属,顶壳104和隔板 105的材质为塑料,隔板105与顶壳104一体成型设置;所冷却液室体100还包括密封圈106和密封条107,密封圈106设置在顶壳104 的底边与底壳103之间,密封条107设置在隔板105与底壳103之间。
本实施例中,隔板105与顶壳104一体成型,隔板105的另一侧通过密封条107与底壳103连接,顶壳104通过密封圈106与底壳 103连接,从而保障了冷却液实体的密封性,也保障了进液室101和出液室102之间的密封性。
其中,顶壳104和底壳10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者黏胶连接等方式实现连接。
作为一中可选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底壳103的横截面和顶壳104的横截面均呈U型设置;底壳103的底部设有安装凹槽,底壳103的顶边上设有向底壳103内翻折的翻边108;顶壳104的底边设有凸向顶壳104外的凸台109,密封圈106设置在安装凹槽内,凸台109插设在安装凹槽内,翻边108卡设在凸台109上。
本实施例中,安装凹槽设置在底壳103的底板的边沿处,底壳 103的板面的中间部分可以设置用于穿设换热管的穿孔。可以将密封圈106放置在安装凹槽内,然后扣上顶壳104,顶壳104的底边压在密封圈106上,然后将翻边108的远离底壳103的一端卡在凸台109上,这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方便安装。
其中,翻边10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翻边108沿底壳103 的顶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密封圈106和密封条107可以相互独立设置。
可选的,密封圈106与密封条107一体成型设置。本实施中,当将密封圈106安装在安装凹槽内后,也完成密封条107的安装,安装效率高,密封圈106和密封条107的安装也比较稳定,牢固。可以设置密封条107的横截面呈U型设置,也即密封条107上形成有凹槽,隔板105插设在凹槽内,隔板105的安装更加稳定,密封性更好。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在冷却液室体100的高度方向上,隔板 105的一侧与顶壳104卡接,隔板105的另一侧与底壳103卡接。本实施例中,顶壳104、底壳103和隔板105均可以采用金属材质,例如,铝。
其中,可以在顶壳104的顶板上设置插槽,在底壳103的底板上设置插槽,隔板105的两侧分别卡在顶壳104上的插槽内和底壳103 上的插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在冷却液室体100的高度方向上,隔板105的两侧均设有插板110,顶壳104和底壳103上均设有卡孔,插板110卡设在卡孔内。
本实施例中,直接在顶壳104和底壳103上设置卡孔,则可以避免底壳103和顶壳104的厚度过大,方便隔板105的安装,可以在插板110和顶壳104以及插板110与底壳103之间进行焊接,以提高隔板105与顶壳104以及插板110与底壳10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和密封性。
其中,插板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插板110沿隔板105的长度方向(也即冷却液室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应的,卡孔的数量为多个。
其中,顶壳104和底壳10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固定。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底壳103的横截面以及顶壳104的横截面均呈U型设置;底壳103的内侧壁上设有托块111,底壳103的顶边上设有L型卡扣112,顶壳104上设有卡槽113,顶壳104的底边搭接在托块111上,卡扣112与卡槽113卡接。
本实施例中,顶壳104的开口的横截面积小于底壳103的开口的横截面积,顶壳104的底边能够位于底壳103的内腔内,托块111设置在底壳103的内侧壁上,则当顶壳104的底板搭接在托块111上时,底壳103的部分内侧壁可以包裹在顶壳104的外侧壁上,卡扣112的远离底壳103的一端卡在卡槽113内,从而将顶壳104和底壳103 连接在一起(再进行装配前,可以在底壳103的顶边上加工条状卡扣 112基板,当顶壳104的底边搭接在托块111上后,将卡扣112基板折弯以形成L型卡扣112,使卡扣112扣在卡槽113内)。
其中,托块111可以是焊接在底壳103的内侧壁上的部件;可选的,托块111与底壳103一体成型,通过在底壳103的外侧壁上冲压凹坑,从而在底壳103的内侧壁上形成托块111。
当然,底壳的内侧壁与顶壳的外侧壁之间也可以进行焊接,密封性好,连接更牢固。
其中,卡扣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扣112沿底壳103的顶边的周向间隔设置,相应的,卡槽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槽113与多个卡扣112一一对应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9)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液室体、集流室体以及换热管排,所述换热管排包括多个沿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换热管;所述冷却液室包括沿所述冷却液室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进液室和出液室;所述进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出液室和所述集流室体之间连通有另一个所述换热管排;所述进液室连通有进液口,所述出液室连通有出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室为进液集流管,所述出液室为出液集流管;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出液集流管相互接触或者相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冷却液室体包括底壳、顶壳和隔板;所述底壳的顶部开口设置,所述顶壳的底部开口设置,所述顶壳扣合在底壳上,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底壳和所述顶壳形成的内腔中,以将所述冷却液室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室体,其中,一个所述子室体形成所述进液室,另一个所述子室体形成所述出液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材质为金属,所述顶壳和所述隔板的材质为塑料,所述隔板与所述顶壳一体成型设置;所冷却液室体还包括密封圈和密封条,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顶壳的底边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底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横截面和所述顶壳的横截面均呈U型设置;所述底壳的底部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底壳的顶边上设有向所述底壳内翻折的翻边;所述顶壳的底边设有凸向所述顶壳外的凸台,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凸台插设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翻边卡设在所述凸台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密封条一体成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隔板的一侧与所述顶壳卡接,所述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壳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液室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隔板的两侧均设有插板,所述顶壳和所述底壳上均设有卡孔,所述插板卡设在所述卡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集流室体内形成一个内腔,一个所述换热管排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室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内腔连通,另一个所述换热管的一侧与所述出液室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内腔连通。
CN202221694566.5U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器 Active CN217764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4566.5U CN217764543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4566.5U CN217764543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4543U true CN217764543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97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4566.5U Active CN217764543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4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64543U (zh) 散热器
CN218568986U (zh) 模组托盘以及电池模组
CN217387293U (zh)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CN210954930U (zh) 散热水排及水冷散热器
CN219801034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6481699U (zh) 耐腐蚀层叠式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18673269U (zh)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制冷剂的换热器
CN212870875U (zh) 波纹板及水冷冷凝器
TWI770904B (zh) 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CN215810395U (zh) 改良型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CN217275793U (zh) 热交换器水室结构及热交换器和汽车
CN213873934U (zh) 一种水冷式高效散热器
CN218296826U (zh) 热交换器芯体、空调热交换器及车辆
CN21220577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工装治具和空调器
CN114302608B (zh) 热交换器、机柜及通信基站
CN219889807U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218120287U (zh) 一种冰盘冷却结构及冰盘
CN216644631U (zh) 一种高承压的冷媒通道管件
CN220359603U (zh) 一种高效散热无源滤波装置
CN214666291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216502249U (zh) 冷却式结晶器铜管
CN219917318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
CN115692936B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217363632U (zh) 散热设备
CN215983191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