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7293U -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7293U
CN217387293U CN202221059926.4U CN202221059926U CN217387293U CN 217387293 U CN217387293 U CN 217387293U CN 202221059926 U CN202221059926 U CN 202221059926U CN 217387293 U CN217387293 U CN 217387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heat sink
flow channel
mai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99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晓林
钟日军
蔡耀民
彭青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599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7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7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729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764 priority patent/WO202320821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三散热器,第三散热器连接于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一端端部之间;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连接于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与第三散热器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并排设置,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为冲压板型散热器,第四散热器为口琴管散热器。由此,通过将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设置于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并且将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设置为冲压板型散热器,将第四散热器为口琴管散热器,可以在保证散热器总成散热均匀的前提下,降低散热器总成的重量,可以优化散热器总成的性能。

Description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电池的散热问题成为限制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相关技术中,一些电池通过冲压钎焊板制成的散热器进行散热,冲压钎焊板制成的散热器不仅整体质量较重,成本高,不利于整包能量密度的提升,而且内部流道分布较多,流道较长,沿程损失较大,这样会导致电池的各个部位温差较大,不利于电池的均衡降温。
另一些电池通过口琴管钎焊板制成的散热器进行散热,但是,当电池正负极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平行时,若口琴管也与电池正负极平行,由于口琴管钎焊板没有遍布整个均温板,则有一部分的电池没有有效冷却,温差将会增大,不利于电池使用。当垂直于电池正负极方向布置时,电池空间有限,口琴管钎焊板制成的散热器的接头也跟着移动,导致接头无法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散热器总成,该散热器总成的散热性能好,重量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相对设置;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一端端部之间,所述第三散热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形成有主散热区域;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位于所述主散热区域内,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散热器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均为冲压板型散热器,所述第四散热器为口琴管散热器。
由此,通过将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设置于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并且将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设置为冲压板型散热器,将第四散热器为口琴管散热器,可以在保证散热器总成散热均匀的前提下,降低散热器总成的重量,可以优化散热器总成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朝向所述第四散热器的一侧设置有敞口的固定槽,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均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下板固定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下板内冲压有流道和所述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流道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与所述第四散热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焊接在所述固定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固定槽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曲面、弧面和斜平面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散热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器在所述主散热区域内间隔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和所述第二主流道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流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主流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三主流道、第四主流道、第三支流道和第四支流道,所述第三主流道和所述第四主流道在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流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支流道相连通,所述第四主流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支流道相连通,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中的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流道和所述第三支流道之间、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流道和所述第四支流道之间、第三部分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流道和所述第二支流道之间;所述第三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五主流道和第六主流道,所述第五主流道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相连通,所述第六主流道与所述第三主流道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主流道的两端外侧设置有分隔部,所述第四主流道一端外侧的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六主流道和所述第三部分分隔开,所述第四主流道另一端外侧的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三支流道和所述第二部分分隔开,所述分隔部呈倒圆角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具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所述第五主流道与所述出水接口相连通,所述第六主流道与所述进水接口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散热器为冲压板型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下板固定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下板内冲压有流道,所述接头设置于所述上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布艺清洁机还包括:第五散热器和第六散热器,所述第五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所述第六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散热器和所述第六散热器均为口琴管散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所述电芯具有电极;以上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所述主散热区域与所述电极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长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总成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器或第二散热器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散热器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散热器和第一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区域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电池包;
100、散热器总成;200、电芯;
10、第一散热器;11、上板;12、下板;121、固定槽;1211、第二配合面;122、流道;13、第一主流道;14、第二主流道;15、第一支流道;16、第二支流道;
20、第二散热器;21、第三主流道;22、第四主流道;23、第三支流道;24、第四支流道;
30、第三散热器;31、接头;311、进水接口;312、出水接口;313、进水口;314、出水口;32、主散热区域;33、第五主流道;34、第六主流道;35、进水孔;36、出水孔;
40、第四散热器;41、第一配合面;42、第一部分;43、第二部分;44、第三部分;50、第五散热器;60、第六散热器;70、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总成100,散热器总成100可以应用于电池包1000。
结合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散热器10、第二散热器20、第三散热器30和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其中,将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相对设置,并且将第三散热器30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一端端部之间,第三散热器30设置有接头31,第三散热器30、第二散热器20和第一散热器10之间形成有主散热区域32,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位于主散热区域32内,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与第三散热器30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并排设置。
具体地,冷媒可以从第三散热器30的接头31进入,并且流向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由于第一散热器10、第二散热器20和第三散热器30共同限定出主散热区域32,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内的冷媒可以进入主散热区域32中,并且从主散热区域32进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并且冷媒将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重新流入第三散热器30中,并且通过第三散热器30上的接头31流出,从而实现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的循环,在将散热器总成100应用于电池上时,便可以实现冷媒对电池的冷却循环。
结合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位于主散热区域32内,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内的冷媒可以流入主散热区域32中的第四散热器40内,并且从第四散热器40中流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冷媒的循环流动,而且还可以提升冷媒流动的速度,从而提升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将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均为冲压板型散热器,第四散热器40为口琴管散热器。具体地,将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均设置成冲压板型散热器,冲压板型散热器不仅内部供冷媒流动的流道122较多,而且与外界接触的面积较大,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冷却效率,口琴管散热器可以在保证对电池的散热均匀的前提下,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制造成本,从而可以提升电池包1000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将口琴管散热器设置于主散热区域32时,即使口琴管散热器没有将主散热区域32全部填满,即主散热区域32中会存在部分区域无法于外界相接触散热,这样可能会导致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不均匀,但是由于口琴管散热器的两端设置有冲压板型散热器,冲压板型散热器可以与外界充分接触,冲压板型散热器吸收热量后,可以将热量向四周均匀发散来实现散热,这样可以在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以及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制造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散热器总成100的均匀散热。
另外,第三散热器30可以为冲压板型散热器,也可以为口琴管散热器,可以根据散热器总成100应用于不同电池上的需求,以及散热器总成100生产制造的成本选择性地设置,具体地,在电池包1000的功率相对较小,产生热量相对较少,散热器总成100对电池包1000的散热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三散热器30设置成口琴管散热器,这样可以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使电池包1000更加轻量化,在电池包1000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多,散热器总成100需要对电池包1000进行充分散热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三散热器30设置成冲压板型散热器,这样可以提升第三散热器30的适用性。
相较于将散热器总成设置成一整个冲压板型散热器,如此设置,可以在保证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以及成本,相对应地,相较于将散热器总成100仅仅设置成多个口琴管散热器,如此设置,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均匀性以及散热效率。
由此,通过将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40设置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并且将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均设置为冲压板型散热器,将第四散热器40为口琴管散热器,可以在保证散热器总成100散热均匀的前提下,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可以优化散热器总成100的性能。
结合图4和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朝向第四散热器40的一侧设置有敞口的固定槽121,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槽121内。具体地,将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朝向第四散热器40的一侧设置有敞口的固定槽121,将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槽121中,不仅可以降低第四散热器40的两端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连接固定的难度,而且还可以保证第四散热器40的两端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相互连接的稳定性,可以防止第四散热器40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发生移动,造成散热器总成100的结构发生损坏,这样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此设置,还可以保证冷媒在第一散热器10与第四散热器40之间,以及第二散热器20和第四散热器40之间相互流通的顺畅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性能。
结合图4和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均可以主要包括:上板11和下板12,下板12固定在上板11的下方,下板12内冲压有流道122和固定槽121,固定槽121与流道122相连通。具体地,冷媒可以从第三散热器30流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的下板12的流道122中,由于流道122和固定槽121的相互连通,冷媒可以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流道122流入固定槽121中,然后从固定槽121流入第四散热器40,并且从第四散热器40流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的固定槽121中,接着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的固定槽121流入流道122中,最后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的流道122重新流入第三散热器30,并且从第三散热器30流出,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还可以保证冷媒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与第四散热器40之间流通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固定槽121的深度与口琴管散热器的高度相等,在口琴管散热器的端部设置于固定槽121中后,可以使口琴管散热器的端部与下板12的表面相互平齐,这样可以防止口琴管散热器凸出于下板12,造成上板11在设置于下板12上后,只有口琴管散热器与上板11接触,下板12上的流道122无法与上板11接触,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效率,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散热器总成100的结构,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效率。
另外,上板11设置于下板12上,上板11先均匀充分地与外界相接触,再将接收到的热量均匀分散至多个流道122中,这样可以使流道122的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散热性能。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固定槽121的宽度与第四散热器40的宽度相同,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焊接在固定槽121内。具体地,通过将固定槽121的宽度设置地与第四散热器40的宽度相同,如此设置,无需改变第四散热器40端部的形状,便可以实现第四散热器40和和固定槽121的适配,这样可以方便第四散热器40和固定槽121的适配。
进一步地,在将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放置于固定槽121后,再通过焊接将第四散热器40和固定槽121连接固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第四散热器40和固定槽121连接固定的强度,而且还可以使第四散热器40和固定槽121的连接更加简单直接。
结合图8所示,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面41,固定槽121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面1211,第一配合面41与第二配合面1211相配合。具体地,将第四散热器40的端部的两侧的第一配合面41和固定槽121两侧的第二配合面1211相配合,这样可以使第四散热器40端部的两侧和固定槽121的两侧配合紧密,这样可以提升第四散热器40和固定槽121之间的焊接强度,从而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8所示,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1211均为曲面、弧面和斜平面中的一种。具体地,相较于传统的口琴管散热器端部的两侧为圆弧形,固定槽121的两侧为曲面,口琴管散热器和固定槽121之间的缝隙过大,造成无法焊接,以及焊接后无法满足耐压及压力爆破要求,将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1211均为曲面、弧面和斜平面中的一种,可以使口琴管散热器端部的两侧和固定槽121的两侧之间贴合更加紧密。进一步地,如此设置,在满足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1211相互贴合紧密的前提下,将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1211选择性地设置成曲面、弧面和斜平面中的一种,不仅可以方便固定槽121和第四散热器40的生产制造,而且还可以提升第四散热器40、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适用性。
结合图1-图3所示,第四散热器40为多个,多个第四散热器40在主散热区域32内间隔排布,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效率,而且还可以使主散热区域32的散热更加均匀,防止电池包1000的温差过大,可以促进电池包1000的均衡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第一散热器10内设置有第一主流道13、第二主流道14、第一支流道15和第二支流道16,第一主流道13和第二主流道14在第一散热器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主流道13与至少两个第一支流道15相连通,第二主流道14与至少一个第二支流道16相连通,第二散热器20内设置有第三主流道21、第四主流道22、第三支流道23和第四支流道24,第三主流道21和第四主流道22在第二散热器2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三主流道21与至少一个第三支流道23相连通,第四主流道22与至少两个第四支流道24相连通,多个第四散热器40中的第一部分42连接于第一支流道15和第三支流道23之间、第二部分43连接于第一支流道15和第四支流道24之间、第三部分44连接于第四支流道24和第二支流道16之间,第三散热器30内设置有第五主流道33和第六主流道34,第五主流道33与第二主流道14相连通,第六主流道34与第三主流道21相连通。
具体地,冷媒可以从第三散热器30的第六主流道34进入第二散热器20的第三主流道21,再从第三主流道21进入至少一个的第三支流道23,接着从至少一个的第三支流道23进入第四散热器40的第一部分42,再从第四散热器40的第一部分42进入第一散热器10的第一支流道15,再从第一散热器10的第一支流道15流入第一主流道13,第一支流道15为至少两个,因此,第一主流道13中的冷媒将从另外的第一支流道15通过第四散热器40的第二部分43流入第二散热器20的第四支流道24,并且从第四支流道24进入第四主流道22,由于第四支流道24也为至少两个,因此第四主流道22中的冷媒将从另外的第四支流道24通过第三部分44进入第一散热器10的第二支流道16,然后从第二支流道16进入第二主流道14,然后从第二主流道14进入第三散热器30的第五主流道33,从而实现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的循环,如此设置,在同等表面积的前提下,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流过的长度更长,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小散热器总成100的体积,从而可以方便散热器总成100在电池包1000中的设置,可以提升电池包1000的密度。
相对应地,冷媒也可以从第三散热器30的第五主流道33进入第一散热器10的第二主流道14,然后沿着与上述循环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流动,最后使冷媒进入第三散热器30的第六主流道34,如此流道122的效果与上述效果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其中,第一主流道13和第二主流道14为仅仅在第一散热器10中流动的流道,第三主流道21和第四主流道22为仅仅在第二散热器20中流动的流道,第一支流道15为将第一主流道13与外部相连通的流道,第二支流道16为将第二主流道14与外部相连通的流道,第三支流道23为将第三主流道21与外部相连通的流道,第四支流道24为将第四主流道22与外部相连通的流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可以通过第三散热器30进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再通过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一个进入第四散热器40,并且通过第四散热器40进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最后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中的另一个进入第三散热器30中,这样可以在保证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的前提下,简化散热器总成100的流道122设计。
结合图3所示,第四主流道22的两端外侧设置有分隔部70,第四主流道22一端外侧的分隔部70将第六主流道34和第三部分44分隔开,第四主流道22另一端外侧的分隔部70将第三支流道23和第二部分43分隔开,分隔部70呈倒圆角状。具体地,第四主流道22一端外侧的分隔部70可以将第六主流道34和第三部分44分隔开,这样可以在第四主流道22和第三主流道21相互间隔的前提下,防止第六主流道34中的冷媒在进入第三主流道21时流入第三部分44中,导致冷媒的流动循环不可靠。相对应地,将第四主流道22另一端外侧的分隔部70将第三支流道23和第二部分43分隔开,这样可以防止冷媒在从第三主流道21流入第三支流道23时,流入第二部分43中,导致冷媒的流动循环不可靠,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媒流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将分隔部设置成倒圆角状,这样可以方便冲压成型,并且可以对冷媒的流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媒流动的顺畅性与稳定性,以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冷媒流动产生的噪音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将先从第三主流道21向上流动,经过第一部分42进入第一主流道13中,并且在第一主流道13中向下移动,经过第二部分43进入第四主流道22,再从第四主流道22向上流动,经过第三部分44进入第二主流道14中,冷媒一部分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向上流动,另一部分向下移动是由于流道之间相互连通的关系,并且冷媒在压力作用驱动形成的。
结合图9所示,接头31具有进水接口311和出水接口312,第五主流道33与出水接口312相连通,第六主流道34与进水接口311相连通。具体地,通过将接头31上的进水接口311和第六主流道34相连通,并且将接头31上的出水接口312和第五主流道33相连通,这样可以在保证接头31上的进水接口311和第六主流道34相互连通的顺畅,以及接头31上的出水接口312和第五主流道33相互连通顺畅的前提下,降低第三散热器30和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相互连通的难度。
结合图9所示,接头31上还设置有进水口313和出水口314,将进水口313与进水接口311相连通,将出水口314和出水接口312相连通,进水接口311和出水接口312设置于接头31的底部,进水口313和储水口设置于接头31位于散热器总成100长度方向的外侧,这样可以在保证进水口313与进水接口311连通,以及出水口314和出水接口312连通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方便散热器总成100和外界的相互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313的孔径大于进水接口311,出水口314的孔径大于出水接口312的孔径。
结合图5所示,第三散热器30为冲压板型散热器,第三散热器30包括:上板11和下板12,下板12固定在上板11的下方,下板12内冲压有流道122,接头31设置于上板11上。具体地,通过将第三散热器30设置成冲压板型散热器,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总成100和外界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器总成100的散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三散热器30的上板11上开设有进水孔35和出水孔36,接头31上的进水接口311和进水孔35相互连通,从而使冷媒通过接头31进入第三散热器30的流道122中,接头31上的出水接口312和出水孔36相互连通,从而使冷媒从第三散热器30进入接头31中,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冷媒循环的效率。
结合图3所示,车标装置可以主要还包括:第五散热器50和第六散热器60,第五散热器50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0和第三散热器30之间,第六散热器60连接于第二散热器20和第三散热器30之间,第五散热器50和第六散热器60均为口琴管散热器,如此设置,由于在相同长度的前提下,口琴管散热器的重量小于冲压板状散热器的重量,因此,相较于直接在第三散热器30和第一散热器10之间,以及在第三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20之间设置冲压板状散热器,将第五散热器50和第六散热器60设置成口琴管散热器,可以在保证散热器总成100散热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降低散热器总成100的重量。
结合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0可以主要包括:多个电芯200,电芯200具有电极,以上的散热器总成100,主散热区域32与电极相对应。具体地,将多个电芯200的电极与主散热区域32相对应,可以使主散热区域32对多个电芯200的电极进行散热,这样可以提升电池包1000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并且由于电池包1000的散热性能提升,电池包1000的散热对功率的限制也将降低,这样可以促进电池包1000性能的提升。
结合图1所示,多个电芯200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长度方向排布。具体地,将多个电芯200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散热器总成100在电池包1000中的布置,可以充分利用电池包1000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使散热器总成100对多个电芯200的散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电芯200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设置于电芯200长度方向的两端,由于电芯200的正极和负极处的发热量最大,因此,通过在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长度方向之间设置多个第四散热器40,将多个第四散热器40与多个电芯200的正极和负极相对应,即尽可能地保证每个电芯200的正极和负极处均设置有第四散热器40来对其进行散热,可以在减小散热器总成100重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地保证散热器总成100对电芯200的散热性能,这样可以优化散热器总成100的结构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主要包括:以上的电池包1000,其中,接头31作为该散热器总成100中冷媒的唯一进出口,散热器总成100的接头31可以与车辆中的空调系统管路相连,并联在车辆的空调系统中,作为电池包1000内的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由车辆的空调控制器控制冷媒是否在该散热器总成100中流动,根据电池包1000的需求控制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的蒸发(冷凝),以实现电池包1000的降温(加热)。该散热器总成100可以与空调系统中的其他蒸发器或者冷凝器并联使用或者该散热器总成100在空调系统中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单独使用。
当散热器总成100作为蒸发器时,其中液态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通过蒸发(冷凝)给电池包1000内降温(加热)。当作为散热器总成100时,气态的冷媒在散热器总成100中冷凝,给电池包1000内加热。由于该散热器总成100内部流动的是冷媒,相对于内部流动单相的液体的换热器来说,该散热器总成100散热效率更高,能效比更高。
进一步地,车辆的散热器总成100是通过冷媒相变(气态变成液态或者液态变成气态)进行传热,传热效率比传统的单相的液态工质要高,这样将更利于电池包1000的降温和加热,从而可以提升车辆上的空调系统的能效比,以及降低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散热器;
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相对设置;
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一端端部之间,所述第三散热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形成有主散热区域;
至少一个第四散热器,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位于所述主散热区域内,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散热器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均为冲压板型散热器,所述第四散热器为口琴管散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朝向所述第四散热器的一侧设置有敞口的固定槽,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均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下板固定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下板内冲压有流道和所述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流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与所述第四散热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焊接在所述固定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散热器的端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固定槽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曲面、弧面和斜平面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散热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器在所述主散热区域内间隔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和所述第二主流道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流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主流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流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三主流道、第四主流道、第三支流道和第四支流道,所述第三主流道和所述第四主流道在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流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支流道相连通,所述第四主流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支流道相连通,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器中的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流道和所述第三支流道之间、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流道和所述第四支流道之间、第三部分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流道和所述第二支流道之间;
所述第三散热器内设置有第五主流道和第六主流道,所述第五主流道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相连通,所述第六主流道与所述第三主流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主流道的两端外侧设置有分隔部,所述第四主流道一端外侧的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六主流道和所述第三部分分隔开,所述第四主流道另一端外侧的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三支流道和所述第二部分分隔开,所述分隔部呈倒圆角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具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所述第五主流道与所述出水接口相连通,所述第六主流道与所述进水接口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器为冲压板型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下板固定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下板内冲压有流道,所述接头设置于所述上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散热器和第六散热器,所述第五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所述第六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散热器和所述第六散热器均为口琴管散热器。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所述电芯具有电极;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所述主散热区域与所述电极相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长度方向排布。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1059926.4U 2022-04-29 2022-04-29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Active CN217387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9926.4U CN217387293U (zh) 2022-04-29 2022-04-29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PCT/CN2023/091764 WO2023208218A1 (zh) 2022-04-29 2023-04-28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9926.4U CN217387293U (zh) 2022-04-29 2022-04-29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7293U true CN217387293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9926.4U Active CN217387293U (zh) 2022-04-29 2022-04-29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7293U (zh)
WO (1) WO20232082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218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283A (ja) * 1995-05-30 1996-12-13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の熱交換チューブ接合構造
EP2980521B1 (en) * 2013-03-29 2019-03-13 Hisaka Works, Ltd.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CN205646066U (zh) * 2016-05-09 2016-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换热板
CN209357871U (zh) * 2019-03-18 2019-09-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其冷却系统
CN215451530U (zh) * 2021-04-20 2022-01-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CN217387293U (zh) * 2022-04-29 2022-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218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8218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6411B (zh) 一种基于环路热管和相变材料耦合冷却的动力电池模块
CN214666271U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217387293U (zh) 散热器总成、电池包和车辆
WO2018214912A1 (zh) 多通道换热器
CN215269190U (zh) 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218632215U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5524309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213546405U (zh)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1953039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568872U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8472085U (zh) 电芯、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US20220120506A1 (en) Universal heat exchanger
CN220021258U (zh) 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220400750U (zh) 电池的换热结构、电池和车辆
CN220914410U (zh) 电池换热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18975587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563759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101442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7009324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8827444U (zh) 冷板换热器、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220577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工装治具和空调器
CN218919042U (zh) 电池换热器、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321456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