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5587U -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5587U
CN218975587U CN202222928446.3U CN202222928446U CN218975587U CN 218975587 U CN218975587 U CN 218975587U CN 202222928446 U CN202222928446 U CN 202222928446U CN 218975587 U CN218975587 U CN 218975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liquid cooling
heat
liquid
thermal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84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兵权
罗峥
常红磊
席兵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284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5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5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5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热管理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热管理单元,热管理单元包括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和多个第三换热件,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三换热件并分别与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连接;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液冷管,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液冷管,所述第三换热件包括第性导热部和第三液冷管,所述弹性导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二换热件连接,所述第三液冷管设置在所述弹性导热部内部;所述第一液冷管、第三液冷管和第二液冷管依次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均匀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并为电池膨胀提供空间。

Description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在动力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动力电池内的电池会产生热量。如果这些热量过高将对于动力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目前动力电池的有效散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动力电池采用底部冷却散热方式,这种散热方式会导致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虽然目前电池厂商寻求大面积液冷方案,液冷方案通常是使用硬质液冷板,但当电芯发生膨胀时,硬质液冷板与电芯接触不良,也会导致散热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对动力电池内的电池进行有效的散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以均匀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热管理单元,热管理单元包括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和多个第三换热件,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多个第三换热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分别与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连接;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与多个第三换热件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
其中,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液冷管,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液冷管,第三换热件包括第性导热部和第三液冷管和,弹性导热部分别与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连接,第三液冷管设置在弹性导热部内部;第一液冷管、第三液冷管和第二液冷管依次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热管理部件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在第一液冷管、一个第三液冷管、第二液冷管以及第一液冷管、另一个第三液冷管、第二液冷管依次连通后,能构成两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电池置入容置槽,通路能对电池的进行散热,相对于底部散热方式增加了冷凝介质与电池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散热面积,实现对电池的四周向散热。另外,该弹性导热部紧贴电池的,可以保证电池在使用时与热管理部件保持有效的接触,可以避免电池在使用时发生膨胀变形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也能避免挤压电池,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三换热件还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合围形成支撑开口,弹性导热部设置于支撑开口内,并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换热件还包括第一板状本体,第一板状本体与弹性导热部固定连接,第一液冷管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内部;和/或,
第二换热件还包括第二板状本体,第二板状本体与弹性导热部固定连接,第二液冷管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内部。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液冷管为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内的第一流道;和/或,
第二液冷管为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内的第二流道。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液冷管和第二液冷管均为扁管。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换热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件内部的第一集流管,第一液冷管有多个且多个第一液冷管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液冷管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接,多个第一液冷管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连通,第一集流管远离第一液冷管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第二液冷管有多个且多个第二液冷管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液冷管的一端与第二集流管一端连通,多个第二液冷管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连通,第二集流管远离第二液冷管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热管理部件包括多个热管理单元,多个热管理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热管理单元中每相邻两个热管理单元中一个热管理单元的第一换热件与另一个热管理单元的第二换热件贴合连接。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热管理单元还包括组合换热件,第一换热件、组合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第三换热件中的一部分连接在第一换热件和组合换热件之间,第一换热件、组合换热件、多个第三换热件中的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多个第三换热件中的另一部分连接在第二换热件和组合换热件之间,第二换热件、组合换热件、多个第三换热件中的另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
组合换热件包括第三板状本体和组合液冷管,第三板状本体与弹性导热部连接,组合液冷管设置在第三板状本体内部,第一液冷管、第三液冷管、组合液冷管依次连通以及第二液冷管、第三液冷管、组合液冷管依次连通。
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如上述的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内容置至少一个电池,电池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壁与第三换热件贴合连接。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容置槽内容置有一个电池,电池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三换热件贴合连接,电池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分别与第一换热件、第二换热件贴合连接。
另一方面,进一步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电池模组、上盖和下盖,下盖和上盖相合限定出容纳腔,电池模组置入容纳腔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介质在热管理部件内流通时的一种流通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相对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液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置入一个热管理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封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盖和上盖相合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在动力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动力电池内的电池会产生热量。如果这些热量过高将对于动力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目前动力电池的有效散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动力电池采用底部冷却散热方式,这种散热方式会导致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此外,快充成为主流,快充带来的巨大热量也是底部液冷无法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电池厂商正积极寻求大面积液冷方案,液冷方案通常是使用横向硬质液冷板,但当电池发生膨胀时,这种散热方式所使用的横向硬质液冷板与电池接触不良,也导致散热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对动力电池的电池进行有效的散热成为了本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照图1,图1为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部件,包括一个热管理单元4,热管理单元4包括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和两个第三换热件43,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为x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两个第三换热件4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分别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与两个第三换热件43围合形成容置槽6;容置槽6用于容纳电池5。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电池5的电池容量不同,在一个容置槽6内可以放置一个电池5也可以放置2个电池5。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6放置一个电池5,能实现对电池5进行四面散热,散热效果较好,而且两侧设置的弹性散热部43a满足电池5膨胀的需求,可以对电池5两侧的膨胀提供膨胀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一个容置槽6内也可以放置2个电池5。
参照图4,图4为第一换热件4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换热件41包括第一液冷管411。参照图5,图5为第二换热件4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换热件42包括第二液冷管421。参照图6,图6为第三换热件43的结构示意图,第三换热件43包括弹性导热部43a和第三液冷管431,弹性导热部43a分别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第三液冷管431设置在弹性导热部43a内部,第一液冷管411、第三液冷管431和第二液冷管421依次连通。其中,第三液冷管431内部的宽度与弹性导热部43a的宽度比值范围在0.1~20之间,该第三液冷管431以更好的输送冷凝介质,进而使弹性导热部43a对电池5进行散热。弹性导热部43a的高度与弹性导热部43a的高度比值范围在0.1~20之间,该第三液冷管431以更好的输送冷凝介质,进而使弹性导热部43a对电池5进行散热。第三液冷管431可设为U形管道,满足自身对冷凝介质的需求量,又能更好地对电池5进行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管411、一个第三液冷管431、第二液冷管421、依次连通后,能构成一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在设置两个第三换热件43后,就构有两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与传统的底部冷却散热方式相比,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容置槽6容纳一个电池5,在第一液冷管411、一个第三液冷管431、第二液冷管421以及第一液冷管411、另一个第三液冷管431、第二液冷管421依次连通后,两条通路能对上述电池5的四周面进行散热。相对于底部散热方式增加了冷凝介质与电池5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散热面积,同时实现对电池5的四周向散热。
弹性导热部43a采用的是一种导热性能好、压缩率好的材料,例如采用导热硅胶等材料。实际使用时,该弹性导热部43a是紧贴电池5的,该弹性导热部43a的导热性能好,能提高电池5的散热效率。该弹性导热部43a同时具有良好的压缩率,可以保证电池5在充放电作业的时候还保持有效的接触电池5,可以避免电池5在充放电作业时形变过大或电池5在充放电作业时发生膨胀而变形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也能避免挤压电池5,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
参照图4,图4为第一换热件4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41还包括第一板状本体41a,第一板状本体41a与弹性导热部43a固定连接,第一液冷管411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41a内部;第二换热件42还包括第二板状本体42a,第二板状本体42a与弹性导热部43a固定连接,第二液冷管421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42a内部。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的形状为板状仅是示例性地给出,只要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能与至少两个第三换热件43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就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可还包括第一板状本体,第一板状本体与弹性导热部固定连接,第一液冷管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内部。或者第二换热件还包括第二板状本体,第二板状本体与弹性导热部固定连接,第二液冷管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第一液冷管411为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41a内的第一流道;参照图5,第二液冷管421为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42a内的第二流道。其中,第一流道或/和第二流道为直通管道,满足自身对冷凝介质的需求量,又能更好地对电池5散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液冷管为设置在第一板状本体内的第一流道。或第二液冷管为设置在第二板状本体内的第二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管411和第二液冷管421均为扁管。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液冷管411、第二液冷管421的形状为流道、扁管仅是示例性地给出,只要第一液冷管411、第二液冷管421能起到输送冷凝介质的作用就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4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件41内部的第一集流管412,第一液冷管411有且多个第一液冷管41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液冷管41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412一端连通,多个第一液冷管41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第一集流管412远离第一液冷管41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第二换热件4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换热件42内部的第二集流管422,第二液冷管421有多个且多个第二液冷管42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液冷管421的一端与第二集流管422一端连通,多个第二液冷管42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第二集流管422远离第二液冷管42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其中,第一液冷管411、第二液冷管421设置多个后,能进一步加快电池5的散热效率。第三方向为z方向。
参照图3,图3为第一换热件41和第二换热件42相对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集流管412远离第一液冷管411的一端从第一换热件41穿出并位于第一换热件41靠近第二换热件42的一侧。第一集流管412主要作用是进/出冷凝介质。第一集流管412另一端具有凸起部分,凸起部分可以通过冲压形成,第一集流管412通过凸起部分用于与进水组件/出水组件连通。第二集流管422远离第二液冷管421的一端从第二换热件42穿出并位于第二换热件42靠近第一换热件41的一侧。第二集流管422主要作用是进/出冷凝介质。第二集流管422另一端具有凸起部分,凸起部分可以通过冲压形成,第二集流管422通过凸起部分用于与进水组件/出水组件连通,实现介冷循环,进一步加快电池5散热效率。其中,第一换热件41和第二换热件42均可作为进液板或者排液板。参照图2,图2为冷凝介质在热管理部件内流通时的一种流通方式的结构框图;冷凝介质从第一换热件41的第一集流管412进入,通过弹性导热部43a内部的第三液冷管431,最终从第二换热件42的第二集流管42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41还包括与第一液冷管411连接的第一连通管413,第二换热件42还包括与第二液冷管421连接的第二连通管423,第三换热件43还包括与第三液冷管431连接的第一子连通管432、第二子连通管433;第一连通管413与第一子连通管432或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对应的第二连通管423与第一子连通管432或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例如,第一连通管413与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对应的第二连通管423与第一子连通管432连接。
或第一连通管413与第一子连通管432连接,对应的第二连通管423与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在第一连通管413与第一子连通管432连接后,第一液冷管411通过第一连通管413、第一子连通管432与第三液冷管431连接。在第二连通管423与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后,第二液冷管421通过第二连通管423、第二子连通管433与第三液冷管431连接。第三液冷管431的两端对称穿出弹性导热部43a两侧,第一子连通管432、第二子连通管433分别与第三液冷管431的两端连接。第一集流管412、第一液冷管411、第一连通管413、第一子连通管432、一个第三液冷管431、第二子连通管433、第二连通管423、第二液冷管421、第二集流管422依次连通后,能构成一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
在本实施例中,图7为本实施例的支撑框架4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三换热件43还包括支撑框架44,支撑框架44合围形成支撑开口443,弹性导热部43a设置于支撑开口443内,并与支撑框架44固定连接。支撑框架44为刚性体,弹性导热部43a与电池5进行换热后,自身形状可能发生变化或微变形,为避免弹性导热部43a无法继续为电池5换热,使用支撑框架44对弹性导热部43a进行支撑。
其中,支撑框架44与第一换热件41或/和第二换热件42可以采用焊接、榫卯、胶粘以及螺栓固定等常用固定方式;支撑框架44和弹性导热部43a配对使用,支撑框架44和弹性导热部43a在安装过程中是平行放置的,这样有利于均匀散热。支撑框架44和弹性导热部43a可以采用胶粘、螺栓或挤压固定等固性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图7为本实施例的支撑框架4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支撑框架4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41和第二连接孔442,第一子连通管432穿过第一连接孔441或第二连接孔442,对应的第二子连通管433穿过第一连接孔441或第二连接孔442。例如,第一子连通管432穿过第一连接孔441,对应的第二子连通管433穿过第二连接孔442。在第一子连通管432穿过第一连接孔441能与第一连通管413或第二连通管423连接,对应的第二子连通管433穿过第二连接孔442能与第一连通管413或第二连通管423连接。第一连接孔441对第一子连通管432和第一连通管413起支撑和固定作用。第二连接孔442对第二子连通管433和第二连通管423起支撑和固定作用。
或第一子连通管432穿过第二连接孔442,对应的第二子连通管433穿过第一连接孔441。
参照图1,图1为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其中,包括一个热管理单元4,热管理单元4包括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和多个第三换热件43;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多个第三换热件4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分别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与多个第三换热件43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
其中,第一换热件41包括第一液冷管411,第二换热件42包括第二液冷管421,第三换热件43包括弹性导热部43a和第三液冷管431,弹性导热部43a分别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第三液冷管431设置在弹性导热部43a内部,第一液冷管411、第三液冷管431、第二液冷管421依次连通。参照图3,第一连通管413有多个且多个第一连通管413为一排平行,第二连通管423有多个且多个第二连通管423为一排平行。进一步方便多个第三换热件43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每个第三换热件43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之间都构成一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因此可同时对多个电池5的四周向散热,并避免挤压电池5。
在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包括多个热管理单元4,多个热管理单元4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热管理单元4中每相邻两个热管理单元4中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第一换热件41与另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第二换热件42连接。
电池5的数量是可以根据电池模组所需电池容量进行增添。需要增添电池5时,对应增加热管理单元4。根据电池5的数量需求,将每相邻两个热管理单元4中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第一换热件41与另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第二换热件42连接,以实现对多个电池5的均匀散热。
参照图8,图8为另一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图9为组合换热件7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图10为组合液冷管7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单元4还包括组合换热件7,第一换热件41、组合换热件7和第二换热件4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第三换热件43中的一部分连接在第一换热件41和组合换热件7之间,第一换热件41、组合换热件7、多个第三换热件43中的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多个第三换热件中的另一部分连接在第二换热件42和组合换热件7之间,第二换热件42、组合换热件7、多个第三换热件43中的另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
组合换热件7包括第三板状本体7a和组合液冷管71,第三板状本体7a与弹性导热部43a连接。其中,第三板状本体7a两侧分别与两个弹性导热部43a固定连接。
组合液冷管71设置在第三板状本体7a内部,第一液冷管411、第三液冷管431、组合液冷管71依次连通以及第二液冷管421、第三液冷管431、组合液冷管71依次连通。
每个组合液冷管71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之间都构成一条供冷凝介质流动的通路。因此多条通路作用可同时对多个电池5的四周向散热,加快电池5散热效率的同时,使电池5均匀散热。
其中,组合液冷管71为设置在第三板状本体7a内的第三流道。或组合液冷管71为扁管。
组合换热件7还包括设置在组合换热件7内部的第三集流管72,组合液冷管71可设置多个,多个组合液冷管7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组合液冷管71的一端与第三集流管72一端连通,多个组合液冷管7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第三集流管72远离组合液冷管7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其中,组合换热件7可作为进液板或者排液板。
组合换热件7还包括设置在合换热件7内部的第四集流管73,组合液冷管71可设置多个,多个组合液冷管7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组合液冷管71的一端与第四集流管73一端连通,多个组合液冷管7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第四集流管73远离组合液冷管7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设置第四集流管73以进一步加快冷凝介质流通速度。当组合液冷管71设置多个时,多个组合液冷管71均与第三集流管72一端、第四集流管73一端均连接。同时能进一步加快电池5的散热效率。
组合换热件7还包括与组合液冷管71连接的第三连通管74和第四连通管75,第三连通管74与第一子连通管432或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对应的第四连通管75与第一子连通管432或第二子连通管433连接。
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图11为电池模组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电池模组置入一个热管理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5、如上述任一项的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内容置至少一个电池5,电池5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壁51与第三换热件43贴合连接。
其中,电池模组和热管理部件之间可以采用焊接、胶粘以及挤压等方式固定。电池模组置入热管理部件中,通过冷凝介质能带走电池5的热量,实现对电池5的四周向散热,同时也提高电池5的散热效率。支撑框架44在发生撞击时,提高电池模组的结果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1为电池模组的电池5的结构示意图,电池5的第一侧壁51的面积大于其他壁的面积。将电池5极柱所在端面设为顶壁55,与顶壁相对应的端面设为底壁56,与顶壁55相连接的侧面中面积大的那一对端面设为第一侧壁51,剩余其他两个端面设为第二侧壁54。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2为电池模组置入一个热管理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容置槽6内容置有一个电池5,电池5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51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三换热件43贴合连接,电池5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54分别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贴合连接。
该电池5的第一侧壁51与相邻的两个弹性导热部43a接触,弹性导热部43a对电池5进行双面散热,提高了电池5的散热效率。该电池5的第二侧壁54与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接触,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对电池5进行双面散热。电池5相对于单独底部散热方式增加了冷凝介质与电池5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散热面积,同时实现对电池5的四周向散热。同时由于冷凝介质的流动,使电池5被均匀散热。
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图13至图14示出了该电池包。如图13和图14所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电池模组、上盖1和下盖2,下盖2和上盖1相合限定出容纳腔3,电池模组置入容纳腔3中。
其中,下盖2和电池模组之间还可以采用胶粘、胶粘以及螺栓等常用方式固定,上盖1和电池模组、之间可以采用胶粘、胶粘以及螺栓等常用固定方式。又或者电池模组、通过下盖2、上盖1挤压等方式固定在热管理部件内。
以上步骤所提供的介绍,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及核心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热管理单元(4),所述热管理单元(4)包括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和多个第三换热件(43),所述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多个第三换热件(43)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件(41)、所述第二换热件(42)与所述多个第三换热件(43)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件(41)包括第一液冷管(411),所述第二换热件(42)包括第二液冷管(421),所述第三换热件(43)包括弹性导热部(43a)和第三液冷管(431),所述弹性导热部(43a)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件(41)、所述第二换热件(42)连接,所述第三液冷管(431)设置在所述弹性导热部(43a)内部,所述第一液冷管(411)、第三液冷管(431)、第二液冷管(421)依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件(43)还包括支撑框架(44),所述支撑框架(44)合围形成支撑开口(443),所述弹性导热部(43a)设置于所述支撑开口(443)内,并与所述支撑框架(44)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件(41)还包括第一板状本体(41a),所述第一板状本体(41a)与所述弹性导热部(43a)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冷管(411)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状本体(41a)内部;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件(42)还包括第二板状本体(42a),所述第二板状本体(42a)与所述弹性导热部(43a)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冷管(421)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状本体(42a)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管(411)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状本体(41a)内的第一流道;和/或,
所述第二液冷管(421)为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状本体(42a)内的第二流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管(411)和所述第二液冷管(421)均为扁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件(4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件(41)内部的第一集流管(412),所述第一液冷管(411)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液冷管(41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液冷管(4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412)一端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液冷管(41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412)远离所述第一液冷管(41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所述第二换热件(4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件(42)内部的第二集流管(422),所述第二液冷管(421)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液冷管(421)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液冷管(4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422)一端连通,多个所述第二液冷管(421)的另一端与第三液冷管(431)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422)远离所述第二液冷管(421)的一端用于供冷凝介质进入或流出,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包括多个所述热管理单元(4),所述多个热管理单元(4)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热管理单元(4)中每相邻两个所述热管理单元(4)中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所述第一换热件(41)与另一个热管理单元(4)的所述第二换热件(42)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单元(4)还包括组合换热件(7),所述第一换热件(41)、组合换热件(7)和第二换热件(4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第三换热件(43)中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件(41)和所述组合换热件(7)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41)、所述组合换热件(7)、多个所述第三换热件(43)中的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多个所述第三换热件中的另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件(42)和所述组合换热件(7)之间,所述第二换热件(42)、所述组合换热件(7)、多个所述第三换热件(43)中的另一部分围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置槽(6);
所述组合换热件(7)包括第三板状本体(7a)和组合液冷管(71),所述第三板状本体(7a)与所述弹性导热部(43a)连接,所述组合液冷管(71)设置在所述第三板状本体(7a)内部,所述第一液冷管(411)、第三液冷管(431)、组合液冷管(71)依次连通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管(421)、第三液冷管(431)、组合液冷管(71)依次连通。
9.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5)、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的容置槽(6)内容置至少一个所述电池(5),所述电池(5)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换热件(43)贴合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6)内容置有一个所述电池(5),所述电池(5)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侧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换热件(43)贴合连接,所述电池(5)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件(41)、第二换热件(42)贴合连接。
1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上盖(1)和下盖(2),所述下盖(2)和所述上盖(1)相合限定出容纳腔(3),所述电池模组置入所述容纳腔(3)中。
CN202222928446.3U 2022-11-03 2022-11-03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8975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8446.3U CN218975587U (zh) 2022-11-03 2022-11-03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8446.3U CN218975587U (zh) 2022-11-03 2022-11-03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5587U true CN218975587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1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8446.3U Active CN218975587U (zh) 2022-11-03 2022-11-03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5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1542B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组冷却装置和电池模组
CN217589072U (zh) 一种电芯热管理系统、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116031533A (zh) 冷却板及电池包
CN115966808A (zh) 一种集成式侧面液冷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8975587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086074U (zh) 一种电池冷却装置
CN219066953U (zh) 一种电池用的换热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09830625B (zh) 圆柱形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7009315U (zh) 一种电池包和车辆
CN116683083A (zh) 一种电池用的换热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1957764U (zh) 一种自带侧面冷却模组功能的电池包箱体
CN210837845U (zh) 集成有液冷装置的电池箱体及具有其的电池
CN109066007B (zh) 一种基于热管的大规模电池模组集成箱冷却系统
CN212695223U (zh) 一种大倍率电池模组
CN112382804A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476803U (zh) 自带冷却水道的电池包、应用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21009032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及其电池包
CN220821779U (zh) 电池包和具有其的储能装置
CN219286508U (zh) 电池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21176396U (zh) 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677305U (zh) 动力电池包
CN21987374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0367991U (zh) 储能装置
CN220627922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18274753U (zh) 电池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