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1034U - 液冷板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液冷板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1034U
CN219801034U CN202321239786.3U CN202321239786U CN219801034U CN 219801034 U CN219801034 U CN 219801034U CN 202321239786 U CN202321239786 U CN 202321239786U CN 219801034 U CN219801034 U CN 219801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liquid
harmonica
cooling plate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397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冲
欧阳坤传
苏立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xi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xi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xi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397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1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1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1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液冷板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以及口琴扁管,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间隔且平行设置,口琴扁管的数量为多根,且多根口琴扁管沿着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且相邻两根口琴扁管之间形成有容纳电芯的容置空间,每一根口琴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连接并连通设置;其中,第一集流体设置为扁管结构,且第一集流体上开设有进液口;液冷板还包括至少一块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沿着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将第一集流体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每一个集流通道分别与进液口、口琴扁管连通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液冷板及电池包,冷却液的流动均匀性更好。

Description

液冷板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包作为动力来源,需要在一个合理温度范围内才能发挥最佳性能。电池包内具有电芯,目前通常采用液冷板来对电池包内的电芯进行散热。液冷板一般包括多个口琴扁管和设置于多个口琴扁管两端的集流体,冷却液由集流体进入口琴扁管内,以此对与口琴扁管相邻的电芯进行降温。
然而,由于集流体及口琴扁管具有一定的高度,容易导致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集流体及口琴扁管内时,冷却液分流不均匀,影响电芯的冷却效果,电池包难以发挥最佳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冷却液分流更均匀的液冷板及电池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板,用于冷却电芯;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二集流体以及口琴扁管,所述第一集流体和所述第二集流体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口琴扁管的数量为多根,且多根所述口琴扁管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且相邻两根所述口琴扁管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电芯的容置空间,每一根所述口琴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体和所述第二集流体连接并连通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体设置为扁管结构,且所述第一集流体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液冷板还包括至少一块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体在其高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每一个所述集流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所述口琴扁管连通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分隔板设置于第一集流体上,使得从进液口流入的冷却液能够分流进入独立的集流通道内,提高冷却液流动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高度等量划分。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分隔板在第一集流体上等量划分,使得多个集流通道具有相同的尺寸结构,有利于冷却液均匀分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口琴扁管的高度方向,所述口琴扁管内具有多条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集流通道一一对应,且每一条换热通道对应连通一条所述集流通道;
其中,所述口琴扁管的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高度方向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将集流通道与换热通道一一对应,可以保证每个换热通道得到相同的冷却液,有利于提高口琴扁管的换热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朝向所述第二集流体的一侧面上,且所述进液口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处。
可以理解的是,将进液口的位置与第一分隔板对应设置,以便于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后被对应的第一分隔板分流并进入独立的多个集流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流体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一侧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集流体上开设出液口,使流经多个口琴扁管的冷却液能够汇流至第二集流体内并从出液口排出,且出液口朝内设置,以便于冷却板的结构更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口琴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将口琴扁管与第一集流体及第二集流体焊接固定,使得口琴扁管与第一集流体及第二集流体的连接处不容易泄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主体以及第一端盖,沿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端部具有开口,所述第一端盖盖设于所述开口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内,并将所述第一主体内部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将端盖设于第一主体端部的开口,起到封堵第一主体两端部开口的作用,避免冷却液从第一集流体的两端开口处泄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分液腔,所述分液腔与每个独立的所述集流通道连通设置;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端盖和第一主体之间形成分液腔,保证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后,能够通过分液腔流入每个集流通道内,避免冷却液被第一分隔板阻挡而无法流入每个集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端盖上。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包,包括液冷板及电芯,所述液冷板设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所述电芯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并与所述口琴扁管贴合,以通过所述口琴扁管对所述电芯散热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应用有上述所述液冷板的电池包,液冷板中的冷却液流动均匀性更好,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热管理能力。
由于上述方案的应用,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液冷板及电池包,通过在第一集流体上设置第一分隔板形成多个集流通道,使得从进液口流入的冷却液能够被第一分隔板分流并进入多个独立的集流通道内,提高冷却液在液冷板内流动的均匀性,有利于提升电池包的热管理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板及电芯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板及电芯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板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液冷板;10、第一集流体;11、进液口;12、第一分隔板;13、集流通道;14、第一主体;141、开口;15、第一端盖;20、第二集流体;21、出液口;22、第二主体;23、第二端盖;30、口琴扁管;31、容置空间;200、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液冷板100,包括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以及口琴扁管30,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间隔且平行设置,口琴扁管30的数量为多根,且多根口琴扁管30沿着第一集流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每一根口琴扁管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连接并连通设置。相邻两根口琴扁管30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电芯200的容置空间31,使得每个电芯200同时与两侧的口琴扁管30贴靠,以便于电芯200能够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保持最佳性能。
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第一集流体10设置为扁管结构,且第一集流体10上开设有进液口11,使得冷却液能够从进液口11流入液冷板100内部,从而对电芯200进行冷却。
如图5所示,液冷板100还包括至少一块第一分隔板12,第一分隔板12沿着第一集流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将第一集流体10在其高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每一个集流通道13分别与进液口11、口琴扁管30连通设置,使得从进液口11流入的冷却液能够被第一分隔板12分流并进入每个集流通道13内。
可以理解,口琴扁管30内部是类似口风琴的结构,其沿着口琴扁管30的高度方向具有多个独立设置换热通道。而在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上将第一集流体10内部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如此冷却液经过进液口11分别进入每一个集流通道13,这样子相对集流体内部只有一个集流通道13而言,可以降低因只有一个集流通道13,而在其高度方向的顶部出现空液现象,导致相对位于上方的口琴扁管30中的换热通道内冷却液较少或无的情况。也即,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在高度方向上每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内冷却液呈满液状态,从而保证口琴扁管30每一个换热通道内冷却液的满液,提高口琴扁管30的换热效率。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12的数量为一块,第一分隔板12设置于沿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使得第一集流体10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形成两个相同尺寸的集流通道13,保证第一集流体10在高度方向上的上、下两个集流通道13具有相同的容积,以第一分隔板12为界限,口琴扁管30在高度方向的换热通道可以得到相同的冷却液,从而保证口琴扁管30的换热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12的数量为多块,沿着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方向,多块第一分隔板12将第一集流体10高度等量划分,使得第一集流体10内形成至少三个具有相同尺寸结构的集流通道13,口琴扁管30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至少三个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数量与集流通道13的数量相同且每一个换热通道与一个集流通道13对应连通。如此,在多块第一分隔板12将第一集流体10高度等量划分得到多个集流通道13,从而可以保证每个换热通道得到相同的冷却液,有利于提高口琴扁管30的换热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进液口11位于第一集流体10朝向第二集流体20的一侧面上,且进液口11对应位于第一分隔板12处。也即进液口11是位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通常,进液口11需要连通管道,从而通过管道将冷却液通入至进液口11内。而将进液口11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可以使得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的空间来容纳管道,进而避免管道外露,提高整体产品紧凑性,并且由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的空间足够大,相较于将进液口11设置在其他位置,此处不再需要预留安装管道装配的空间。同时,进液口11与第一分隔板12对应,从而可以保证每一个集流通道13能够与进液口11连通,保证集流通道13的正常进液。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10包括第一主体14以及第一端盖15,沿第一主体14的长度方向,第一主体14的两端部具有开口141,第一端盖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端盖15分别盖设于第一主体14两端的开口141并与开口141形成密封,从而避免冷却液从第一集流体10的两端开口141处泄露。其中,第一分隔板12设置于第一主体14内,并将第一主体14内部分隔成多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
作为优选地,第一端盖15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主体14的两端开口14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5也可以通过紧固件、卡扣件等固定在第一主体14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5与第一主体14之间形成分液腔(图未示),分液腔与每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连通设置,且分液腔与进液口11连通,使得从进液口11导入的冷却液能够经过分液腔后流入每个集流通道13内。如此,当第一分隔板12的数量为多块时,能够保证冷却液从进液口11流入后,可以通过分液腔流入每个集流通道13内,避免冷却液被第一分隔板12挡住而无法流入每个集流通道13。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口11位于第一端盖15上且位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端盖15与第一主体14之间未形成分液腔时,此时进液口11的位置与第一分隔板12的位置对应设置,且进液口11是直接与每一个集流通道13连通。也就是说,冷却液从进液口11导入后,直接被对应设置的第一分隔板12分流并进入第一分隔板12每个集流通道13内。如此,保证冷却液在进液口11与每个集流通道13之间顺利流通。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20上开设有出液口21,且出液口21位于第二集流体20朝向第一集流体10的一侧面上,使流经多个口琴扁管30的冷却液能够汇流至第二集流体20内并从出液口21排出,且出液口21朝内设置,这样可以将连接出液口21的管道放置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且为管道装配预留的空间较为充足,有利于液冷板100的结构紧凑。
进液口11位于第一集流体10朝向第二集流体20的一侧面上,且出液口21位于第二集流体20朝向第一集流体10的一侧面上,如此,连通进液口11的管道与连通出液口21的管道均可放置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且相较于将进液口11及出液口21设置于朝液冷板100外部的位置,此处为管道装配预留的空间较为充足,使液冷板100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节约液冷板100在电池包内的安装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20包括第二主体22和第二端盖23,第二主体22的两端部形成有开口,第二端盖2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盖设于第二主体22两端的开口位置,以使第二主体22的两端形成密封,避免冷却液从第二主体22的两端开口处泄露。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20还包括第二分隔板(图未示),第二分隔板在第二集流体20内的布置与第一分隔板12在第一集流体10内的布置相同,并且,沿垂直于口琴扁管30的中心线,第一集流体10与第二集流体20对称设置,有利于第一集流体10和第二集流体20的加工效率。当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体20内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分隔板。
在一实施例中,口琴扁管30分别与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使口琴扁管30与第一集流体10及第二集流体20的连接处不会发生泄露。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图未示),其包括液冷板100及电芯200,电芯200安装于液冷板100内形成的容置空间31内,并与口琴扁管30贴合,以便于冷却液流经口琴扁管30时对电芯200进行散热冷却。可以理解,应用有上述液冷板100的电池包,液冷板100中的冷却液流动均匀性更好,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热管理能力,有利于电芯200发挥最佳性能。
具体地,电芯200设置为方形电芯,口琴扁管30为直线型结构,以便于匹配方形电芯的形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板,用于冷却电芯(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100)包括第一集流体(10)、第二集流体(20)以及口琴扁管(30),所述第一集流体(10)和所述第二集流体(20)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口琴扁管(30)的数量为多根,且多根所述口琴扁管(30)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且相邻两根所述口琴扁管(30)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电芯(200)的容置空间(31),每一根所述口琴扁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0)和所述第二集流体(20)连接并连通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体(10)设置为扁管结构,且所述第一集流体(10)上开设有进液口(11);所述液冷板(100)还包括至少一块第一分隔板(12),所述第一分隔板(12)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体(10)在其高度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每一个所述集流通道(13)分别与所述进液口(11)、所述口琴扁管(30)连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板(12)将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等量划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口琴扁管(30)的高度方向,所述口琴扁管(30)内具有多条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集流通道(13)一一对应,且每一条换热通道对应连通一条所述集流通道(13);
其中,所述口琴扁管(30)的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高度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0)朝向所述第二集流体(20)的一侧面上,且所述进液口(11)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2)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体(20)上开设有出液口(21),且所述出液口(21)位于所述第二集流体(20)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体(10)的一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琴扁管(30)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0)、所述第二集流体(20)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0)包括第一主体(14)以及第一端盖(15),沿所述第一主体(14)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14)端部具有开口(131),所述第一端盖(15)盖设于所述开口(131)并将所述开口(131)密封;
所述第一分隔板(12)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14)内,并将所述第一主体(14)内部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集流通道(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15)与所述第一主体(14)之间形成分液腔,所述分液腔与每个独立的所述集流通道连通设置;所述进液口(11)与所述分液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5)上。
10.一种电池包,包括液冷板及电芯(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设置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100),所述电芯(200)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31),并与所述口琴扁管(30)贴合,以通过所述口琴扁管(30)对所述电芯(200)散热冷却。
CN202321239786.3U 2023-05-18 2023-05-18 液冷板及电池包 Active CN219801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9786.3U CN219801034U (zh) 2023-05-18 2023-05-18 液冷板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9786.3U CN219801034U (zh) 2023-05-18 2023-05-18 液冷板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1034U true CN219801034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7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39786.3U Active CN219801034U (zh) 2023-05-18 2023-05-18 液冷板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10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0788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电动汽车软包动力电池包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0323381B (zh) 壳体、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KR101538634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모듈
CN11024713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CN114006079B (zh)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CN114006078A (zh)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CN219801034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21227730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水冷装置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CN112880431A (zh) 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CN218385421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组
CN217656011U (zh) 电池模块
CN21489857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117514A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2562978A (zh)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冷却装置
CN218499475U (zh) 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双面冷却结构
CN212625783U (zh) 采用集流管隔流室双层分流的汽车电池液冷板
CN218975585U (zh) 电子装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
CN215869589U (zh) 组合电池和集成电池柜
CN216958301U (zh) 一种电池包风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7158328U (zh) 电池风冷系统
CN21965880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用微通道液冷和空气冷的复合冷却系统
CN219677352U (zh) 具有液冷结构的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