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2447U - 液冷板 - Google Patents

液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82447U
CN211182447U CN201922026304.6U CN201922026304U CN211182447U CN 211182447 U CN211182447 U CN 211182447U CN 201922026304 U CN201922026304 U CN 201922026304U CN 211182447 U CN211182447 U CN 2111824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hole
liquid
cover plate
groove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263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松
陈跃
梁健
李楠
刘昕
陈晓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263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824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824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824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纯电动电池散热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包括:盖板、第一均流装置和翅片,盖板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翅片和第一均流装置分别容纳于盖板内,第一均流装置设置于进液口与翅片之间,翅片内部构造多个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腔,第一均流装置包括第一挡条,第一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现有的液冷板内部增设第一均流装置,在第一挡条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分流槽,使得换热介质经过第一分流槽后进行均匀分流,并流向各个翅片的换热腔,实现液冷板各处温度一致,温差较小,提高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液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纯电动电池散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板。
背景技术
目前,纯电动电池系统的散热方式方式绝大多数采用液冷方式,液冷板主要用于电池系统内部,用于贴靠电池模组、功能器件等进行散热或加热。其中液冷板设计对于整体热管理性能起到重要作用。液冷板主要包括三种:冲压流道形式、中间翅片形式以及铝挤成型(包括口琴管)方式。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翅片方式为传统散热器形式,通过加入翅片扩大流体接触面积,换热性能好。
如图1所述,现有的液冷板一般为内部设置翅片1,这种内部布置翅片形式的液冷板普遍存在液体流动不均匀,通过翅片形成的各个管路流量相差较大等问题,由此会造成电池系统内电芯散热不均匀进而形成电芯间的较大温差,影响电池包整体寿命、充放电性能与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冷板存在的翅片内液体流动不均匀所导致温差大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盖板、第一均流装置和翅片,所述盖板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翅片和所述第一均流装置分别容纳于所述盖板内,所述第一均流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翅片之间,所述翅片内部构造多个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腔,所述第一均流装置包括第一挡条,所述第一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槽。
其中,还包括第二均流装置,所述第二均流装置容纳于所述盖板内,且设置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翅片之间,所述第二均流装置包括第二挡条,所述第二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分流槽。
其中,还包括进液口导向装置,所述进液口导向装置构造有第一导向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通道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均流装置的几何中心。
其中,还包括出液口导向装置,所述出液口导向装置构造有第二导向通道,所述第二导向通道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均流装置的几何中心。
其中,所述盖板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对应扣合设置。
其中,在所述上盖板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在所述下盖板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在所述进液口导向装置设有第五固定孔,在所述出液口导向装置设有第六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和所述第五固定孔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所述第六固定孔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
其中,还包括封条,所述封条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的第一封条、第二封条、第三封条和第四封条,所述第一封条和所述第二封条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第三封条和所述第四封条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左端和右端。
其中,所述第一封条的两端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封条的两端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一挡条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挡条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内。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通过在现有的液冷板内部增设第一均流装置,在第一挡条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分流槽,使得换热介质经过第一分流槽后进行均匀分流,并流向各个翅片的换热腔,实现液冷板各处温度一致,温差较小,提高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液冷板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翅片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翅片;2:上盖板;21:第一固定孔;22:第二固定孔;3:下盖板;31:第三固定孔;32:第四固定孔;4:第一均流装置;41:第一挡条;42:第一分流槽;5:第二均流装置;6:中间挡条;7:进液口导向装置;71:第五固定孔;72:第一导向通道;8:出液口导向装置;81:第六固定孔;82:第二导向通道;9:第一封条;91:第一凹槽;92:第二凹槽;10:第二封条;101:第三凹槽;102:第四凹槽;11:第三封条;12:第四封条;13:进液口连接头;14:出液口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包括:盖板、第一均流装置4和翅片1,盖板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翅片1和第一均流装置4分别容纳于盖板内,第一均流装置4设置于进液口与翅片1之间,翅片1内部构造多个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腔,第一均流装置4包括第一挡条41,第一挡条41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槽42。
具体地,盖板包括上盖板2和下盖板3,可采用薄铝板设计,上盖板2与下盖板3对应扣合设置,用于容纳和固定第一均流装置4和翅片1。
如图4所示,第一均流装置4包括第一挡条41,其为实体结构,并在第一挡条41上构造有多个第一分流槽42,可供换热介质通过,且为了提高分流效率,第一分流槽42相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根据翅片1、第一挡条41以及第一分流槽42的尺寸,可以设置6到10个第一分流槽42,且相邻第一分流槽42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翅片1可以为前后分布的两块,两块翅片1之间设有中间挡条6,翅片1内部构造有多个换热腔,流入换热介质与电池系统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现有的液冷板内部增设第一均流装置4,在第一挡条41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分流槽42,使得换热介质经过第一分流槽42后进行均匀分流,并流向各个翅片1的换热腔,实现液冷板各处温度一致,温差较小,提高散热能力。
其中,本实施例的液冷板还包括第二均流装置5,第二均流装置5容纳于盖板内,且设置于出液口与翅片1之间,第二均流装置5包括第二挡条,第二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分流槽。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经过第二均流装置5从出液口流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均流装置4和第二均流装置5的结构相同,且在盖板内部对称设置,使得从换热腔均匀流出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二分流槽后汇流至出液口。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均流装置4和第二均流装置5采用铝制挡条,且结构相同(如图4),因此附图不再重复展示第二均流装置5的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的液冷板还包括进液口导向装置7,进液口导向装置7构造有第一导向通道72,第一导向通道72一端与进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第一均流装置4的几何中心;还包括出液口导向装置8,出液口导向装置8构造有第二导向通道82,第二导向通道82一端与出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第二均流装置5的几何中心。本实施例中设置的进液口导向装置7可以将换热介质由进液口导向第一挡条41的中心部分,液体逐渐向第一挡条41的两端流动,使得换热介质分散均匀;设置的出液口导向装置7可以将换热介质由第二挡条的流出的换热介质向中心聚拢并导向出液口排出。本实施例的进液口导向装置7和出液口导向装置8可采用铝制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进液口设有进液口连接头13,进液口通过进液口连接头13与第一导向通道72一端连接,出液口设有出液口连接头14,出液口通过出液口连接头14与第二导向通道82一端连接。本实施例的进液口连接头13和出液口连接头14分别通过鳞焊焊接焊接在上盖板2。
其中,在上盖板2设有第一固定孔21和第二固定孔22,在下盖板3设有第三固定孔31和第四固定孔32,在进液口导向装置7设有第五固定孔71,在出液口导向装置8设有第六固定孔81,第一固定孔21、第三固定孔31和第五固定孔71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第二固定孔22、第四固定孔32和第六固定孔81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21、第三固定孔31和第五固定孔71将上盖板2、进液口导向装置7和下盖板3依次固定,同理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22、第四固定孔32和第六固定孔81将上盖板2、出液口导向装置8和下盖板3依次固定,本实施例在进液口导向装置7和出液口导向装置8紧固之前先利用钎焊焊接在上、下盖板之间。
其中,本实施例的液冷板还包括封条,封条包括设置于上盖板2与下盖板3之间的第一封条9、第二封条10、第三封条11和第四封条12,第一封条9和第二封条10分别设置于下盖板3的前端和后端,第三封条11和第四封条12分别设置于下盖板3的左端和右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封条将上盖板2和下盖板3密封,避免换热介质从盖板中泄露,且增加了液冷板的耐压性和承重性。
进一步地,第一封条9的两端设有第一凹槽91和第二凹槽92,第二封条10的两端设有第三凹槽101和第四凹槽102,第一挡条41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一凹槽91和第三凹槽101内,第二挡条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二凹槽92和第四凹槽102内。本实施例中第一封条9、第二封条10、第三封条11和第四封条12之间可以通过凹槽搭接的方式加强定位,而第一封条9和第二封条10上还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挡条41和第二挡条的凹槽,避免第一挡条41和第二挡条在盖板内部偏移。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第一均流装置和翅片,所述盖板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翅片和所述第一均流装置分别容纳于所述盖板内,所述第一均流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翅片之间,所述翅片内部构造多个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腔,所述第一均流装置包括第一挡条,所述第一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均流装置,所述第二均流装置容纳于所述盖板内,且设置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翅片之间,所述第二均流装置包括第二挡条,所述第二挡条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分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口导向装置,所述进液口导向装置构造有第一导向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通道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均流装置的几何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液口导向装置,所述出液口导向装置构造有第二导向通道,所述第二导向通道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均流装置的几何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对应扣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盖板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在所述下盖板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在所述进液口导向装置设有第五固定孔,在所述出液口导向装置设有第六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和所述第五固定孔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所述第六固定孔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紧固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条,所述封条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的第一封条、第二封条、第三封条和第四封条,所述第一封条和所述第二封条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第三封条和所述第四封条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盖板的左端和右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条的两端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封条的两端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一挡条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挡条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内。
CN201922026304.6U 2019-11-21 2019-11-21 液冷板 Active CN2111824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6304.6U CN211182447U (zh) 2019-11-21 2019-11-21 液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6304.6U CN211182447U (zh) 2019-11-21 2019-11-21 液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82447U true CN211182447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9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26304.6U Active CN211182447U (zh) 2019-11-21 2019-11-21 液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824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2131A (zh) * 2021-06-21 2021-09-21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CN115425328A (zh) * 2022-11-07 2022-12-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液冷板、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动车辆及设计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2131A (zh) * 2021-06-21 2021-09-21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CN115425328A (zh) * 2022-11-07 2022-12-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液冷板、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动车辆及设计方法
CN115425328B (zh) * 2022-11-07 2023-03-0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液冷板、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动车辆及设计方法
WO2024098683A1 (zh) * 2022-11-07 2024-05-1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液冷板、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动车辆及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WO2024021483A1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09822749U (zh) 一种机车用风冷软包动力电池箱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13026252U (zh) 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8602547U (zh) 电池包散热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US20230238609A1 (en) Tra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same
CN217522115U (zh) 一种刀片动力电池液冷相变复合式冷却装置
CN21178938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216288626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5117514A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111525068B (zh) 新能源汽车高效散热电池组
CN213124552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冷却装置
CN219642935U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复合型冷板
CN210489780U (zh) 一种带导流管的冷却板
CN209914351U (zh) 一种变频器的水冷板散热器
CN219642936U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新型翅片式冷板
CN220672682U (zh) 一种高效钎焊式口琴管冷板
CN216529034U (zh) 液冷电池装置、动力电池及电器设备
CN220065814U (zh) 电池包组件和用电装置
CN220065833U (zh) 一种换热板以及电池包
CN216015500U (zh) 一种风冷带动液冷耦合电池包结构
CN216161796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