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2936B -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2936B
CN115692936B CN202211463936.9A CN202211463936A CN115692936B CN 115692936 B CN115692936 B CN 115692936B CN 202211463936 A CN202211463936 A CN 202211463936A CN 115692936 B CN115692936 B CN 1156929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hannel
liquid
exchange plate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39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92936A (zh
Inventor
茅康伦
鲜明
孙煜
朱江辉
陈亚健
何雨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39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29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2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2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92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2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包括第一换热板,第一换热板设有进液集流通道、出液集流通道和分液通道,将多个分液通道从上至下按顺序划分成奇数位通道和偶数位通道,进液集流通道内设有多个第一阻隔板,且第一阻隔板均设于上方的奇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之间,以使上方的奇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在进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出液集流通道内设有多个第二阻隔板,且第二阻隔板均设于上方的偶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之间,以使上方的偶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在出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解决了换热板内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难以均匀分布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电池模块为竖直设置,因此,设置于电池模块侧部的换热板对应电池模块也为竖直设置。但是,换热板竖直设置会导致换热板内的换热介质分布不均,也即,换热板内的换热介质容易在重力作用下集中分布于换热板的下端,如此,不利于换热板内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均匀分布。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换热集成结构,以解决换热板内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难以均匀分布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包括设于第一电池模块侧部的第一换热板,第一换热板设有进液集流通道、出液集流通道和分液通道,进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均为竖直设置,多个分液通道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且多个分液通道分别连通进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将多个分液通道从上至下按顺序划分成奇数位通道和偶数位通道,进液集流通道内设有多个第一阻隔板,且第一阻隔板均设于上方的奇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之间,以使上方的奇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在进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出液集流通道内设有多个第二阻隔板,且第二阻隔板均设于上方的偶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之间,以使上方的偶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在出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中间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分别连接于中间换热板的两侧端面并分别与中间换热板连通,第二换热板和第一换热板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奇数位通道的数量大于偶数位通道的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集流通道的底端和中间换热板隔断,且进液集流通道内设有直通管,直通管一端连通中间换热板,另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第一阻隔板并延伸至进液集流通道的最上端,以使中间换热板能够通过直通管直接连通最上方的分液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直通管的内径从靠近中间换热板的方向至远离中间换热板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通道包括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的分支通道,多个分支通道分别连通进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包括进液集流管、出液集流管和分液管,进液集流管设有进液集流通道,出液集流管设有出液集流通道,分液管设有分液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集流管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沿着进液集流管的横截面方向贯穿进液集流管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一装配口,且第一阻隔板通过第一装配口安装于第一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液集流管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沿着出液集流管的横截面方向贯穿出液集流管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二装配口,且第二阻隔板通过第二装配口安装于第二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集流管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进液连槽,多个分液通道分别通过进液连槽连通进液集流通道;
及/或,出液集流管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出液连槽,多个分液通道分别通过出液连槽连通出液集流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由于上方的奇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在进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且上方的偶数位通道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在出液集流通道内不连通。因此,可知,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换热板内形成蛇形的迂回通道,并且,换热介质在分液通道内迂回的次数越多,则分液通道被划分得越细,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板内的分布越均匀。因此可知,如此设置,可避免换热介质全部集中在第一换热板的底部,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板内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布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中心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中间换热板的进液端的连通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板内换热介质的流通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A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所示B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进液集流管和第一阻隔板的分解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出液集流管和第二阻隔板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100、第一换热板;110、第一固定槽;120、第一换热通道;130、扩口部;140、进液集流管;141、进液集流通道;142、第一阻隔板;143、直通管;144、第一安装槽;145、第一装配口;146、进液连槽;150、出液集流管;151、出液集流通道;152、第二阻隔板;153、第二安装槽;154、第二装配口;155、出液连槽;160、分液管;161、分液通道;162、奇数位通道;163、偶数位通道;164、分支通道;200、第二换热板;210、第二固定槽;220、第二换热通道;230、缩口部;300、中间换热板;310、中间换热通道;320、第一盖板;330、第二盖板;340、中心主板;341、连通槽;342、进液集流槽;343、出液集流槽;344、分液槽;400、进液总管;500、出液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电动汽车在不同行驶状况下运行时,电池会产生大量热量,电池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池寿命和性能降低,所以需要对电池进行冷却。目前通常采用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为了确保冷却效果,每一个电芯的底部和侧部均需要设置单独的冷却板,并且,冷却板还需要专门的固定支架进行安装固定。如此,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冷却板的数量和固定支架的数量过多,导致电池包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均大幅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并增大了电池包的安装空间。
请参阅图1-图12,为了解决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冷却板的数量和固定支架的数量过多,导致电池包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均大幅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并增大了电池包的安装空间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换热集成结构,该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包括中间换热板300、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第一换热板100一端连接中间换热板300,另一端朝向远离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换热板100间隔设置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一侧,相邻第一换热板100和中间换热板300围设形成第一固定槽110,第一固定槽110用于固定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池模块,且第一电池模块的底部贴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第一电池模块相对的两侧分别贴设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00。第二换热板200一端连接中间换热板300,另一端朝向远离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换热板200间隔设置于中间换热板300背离第一换热板100的一侧,且相邻第二换热板200和中间换热板300围设形成第二固定槽210,第二固定槽210用于固定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池模块,且第二电池模块的底部贴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第二电池模块相对的两侧分别贴设于相邻的第二换热板20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池模块或者第二电池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电池模组和电芯。并且,第一电池模块固定于第一固定槽110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相邻第一换热板100的夹持作用卡住第一电池模块,同样地,第二电池模块固定于第二固定槽210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相邻第二换热板200的夹持作用卡住第二电池模块。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换热板300、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均为导热率较高的材质,例如铝合金、铁合金或者铜合金。
由于相邻的第一电池模块共用一块第一换热板100,且相邻的第二电池模块共用一块第二换热板200,进一步地,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共用一块中间换热板300。因此,如此设置,大大减少了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所需的总的换热板(包括设于侧边的换热板和设于底部的换热板)的数量,从而在保证电池模块(包括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的换热效率的基础上,减小了整个电池包的重量和体积,进而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并减小了电池包的安装空间。
更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固定槽110能够固定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池模块,且第二固定槽210能够固定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池模块。因此,第一换热板100、第二换热板200和中间换热板300围设形成的结构还能够用于安装固定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也即,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无需另外设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
综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有效解决了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冷却板的数量和固定支架的数量过多,导致电池包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均大幅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并增大了电池包的安装空间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均呈波浪形弯曲设置。
如此,有利于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夹持圆柱形的电芯。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还可以均呈阶梯型弯折设置。
如此,有利于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夹持方块形的电芯。
在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还可以均呈平面型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分别焊接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两侧。
如此,有效提高了电池换热集成结构,且降低了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装配难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还可与中间换热板300卡接。或者,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还可与中间换热板300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板100设有第一换热通道120,第二换热板200设有第二换热通道220,中间换热板300设有中间换热通道310,第一换热通道120的进液端和第二换热通道220的进液端分别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进液端,且第一换热通道120的出液端和第二换热通道220的出液端分别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出液端。
如此,换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冷却液)能够从中间换热通道310的进液端进入中间换热通道310,再从中间换热通道310的出液端离开中间换热通道310。并且,换热介质还能从中间换热通道310的进液端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也即,如此设置,实现了第一换热通道12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中间换热通道310的相互连通,大大降低了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内换热介质的循环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板100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上方,第二换热板200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下方。第一换热板100设有扩口部130,中间换热通道310通过扩口部130连通第一换热通道120,且扩口部130的横截面积从连通第一换热通道120的一端至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一端呈扩张状,第二换热板200设有缩口部230,中间换热通道310通过缩口部230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20,且缩口部230的横截面积从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20的一端至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一端呈收缩状,并且,扩口部130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缩口部230的最小横截面积。
由于扩口部130的横截面积从连通第一换热通道120的一端至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一端呈扩张状,因此,扩口部130靠近中间换热通道310处的横截面积最大。同样地,由于缩口部230的横截面积从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20的一端至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一端呈收缩状,因此,缩口部230靠近中间换热通道310处的横截面积最小。通过设置扩口部130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缩口部230的最小横截面积,有利于增大通过扩口部130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0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并且,也减小了通过缩口部230进入第二换热通道220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又因为第一换热板100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上方,第二换热板200设于中间换热板300的下方。因此,通过设置缩口部230和扩口部130,能够有效平衡由于重力导致的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0的换热介质的量明显少于进入第二换热通道220的换热介质的量的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扩口部130的横截面积从连通第一换热通道120的一端至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的一端呈扩张状,因此,中间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从扩口部130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0时,由于流通面积的缩小,换热介质的流通速度会显著增大,如此,有利于换热介质克服重力作用上升至第一换热通道120内的更高处。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扩口部130的最大内径a、扩口部130的最小内径b、缩口部230的最大内径c和缩口部230的最小内径d,满足,d<b<c<a。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有效平衡第一换热通道12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内不同高度处的换热介质的流通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中间换热板300包括第一盖板320、第二盖板330和中心主板340,中心主板340设有沿着厚度方向贯穿自身的连通槽341,第一盖板320和第二盖板330沿着中心主板340的厚度方向分别盖设于中心主板340的两侧并与连通槽341围设形成中间换热通道310。
如此设置,有利于换热介质通过中间换热通道310的进液端快速分配至第一换热通道12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中间换热通道310。并且,由于连通槽341沿着厚度方向贯穿中心主板340,因此,在中心主板340上加工出连通槽341的难度大大降低,也即,降低了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加工难度。
具体地,第一盖板320和第二盖板330上分别设有多个连通孔,第一换热通道12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分别通过不同的连通孔连通中间换热通道310。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换热板300还可以是双层板结构,也即,可以是直接通过两层盖板围设形成中间换热通道310。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中心主板340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连通槽341,或者,中心主板340通过浇铸成型形成连通槽34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20、第二盖板330和中心主板340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一盖板320和第二盖板330分别焊接于中心主板340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通槽341包括进液集流槽342和出液集流槽343,且连通槽341还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分液槽344,多个分液槽344分别连通进液集流槽342和出液集流槽343。
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大中间换热通道310不同位置处的换热均匀性。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分液槽344呈S型。
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大连通槽341的总路径长度,也即,有利于增大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通道310内的流通路径的长度,进而提高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换热均匀性。
但不限于此,分液槽344还可以呈一字型或者比S型弯曲次数更多的蛇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换热集成结构还包括进液总管400和出液总管500,进液总管400连通于中间换热板300的进液端,出液总管500连通于中间换热板300的出液端。
如此,有利于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内换热介质的分散和集中。
具体地,进液总管400和出液总管500分别连接于第一盖板320的两端。
通常,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二电池模块均为竖直设置,因此,设置于第一电池模块侧部的第一换热板100对应第一电池模块竖直设置,并且,设置于第二电池模块侧部的第二换热板200对应第二电池模块竖直设置。
但是,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竖直设置,会导致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内的换热介质分布不均,也即,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内的换热介质容易在重力作用下集中分布于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的下端,如此,不利于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内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均匀分布。
请参阅图6-图12,为了解决现有的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内的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上无法均匀分布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0设有进液集流通道141、出液集流通道151和分液通道161,进液集流通道141和出液集流通道151均为竖直设置,多个分液通道161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且多个分液通道161分别连通进液集流通道141和出液集流通道151。将多个分液通道161从上至下按顺序划分成奇数位通道162和偶数位通道163,进液集流通道141内设有多个第一阻隔板142,且第一阻隔板142均设于上方的奇数位通道162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163之间,以使上方的奇数位通道162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163在进液集流通道141内不连通。出液集流通道151内设有多个第二阻隔板152,且第二阻隔板152均设于上方的偶数位通道163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162之间,以使上方的偶数位通道163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162在出液集流通道151内不连通。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奇数位通道162指的是从上往下数,第1、3、5和7等奇数顺序的分液通道161,偶数位通道163指的是从上往下数,第2、4、6和8等偶数顺序的分液通道161。
由于上方的奇数位通道162和下方的偶数位通道163在进液集流通道141内不连通,且上方的偶数位通道163和下方的奇数位通道162在出液集流通道151内不连通。因此,可知,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换热板100内形成蛇形的迂回通道,并且,换热介质在分液通道161内迂回的次数越多,则分液通道161被划分得越细,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板100内的分布越均匀。因此可知,如此设置,可避免换热介质全部集中在第一换热板100的底部,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板100内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布均匀性。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其与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在水平面上的分布情况无关,也即,第一换热板100和第二换热板200在水平面上可以是错位分布的,也可以是平行分布的,还可以是交叉分布的。
又因为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因此,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板200内也呈蛇形迂回流动,同样增大了第二换热板200内换热介质的分布均匀性。并且,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可使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共用一个进液口和出液口,大大降低了电池换热集成结构的结构复杂程度。
但不限于此,第二换热板200和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也可以是重复排列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奇数位通道162的数量大于偶数位通道163的数量。
如此,可使第一换热板100内换热介质最终从出液集流通道151流出。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图10所示,进液集流通道141的底端和中间换热板300隔断,且进液集流通道141内设有直通管143,直通管143一端连通中间换热板300,另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第一阻隔板142并延伸至进液集流通道141的最上端,以使中间换热板300能够通过直通管143直接连通最上方的分液通道161。
如此,可使中间换热板300内的换热介质直接进入最上方的分液通道161,并使换热介质从最上方分液通道161迂回流动至最下方的分液通道161。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集流通道141还可以分隔成竖直并列设置的第一通道(图未示)和第二通道(图未示),第一通道直接连通中间换热板300和进液集流通道141的最上端,第一阻隔板142设于第二通道内。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直通管143的内径从靠近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至远离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逐渐减小。
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直通管143内换热介质的流速,进而有利于换热介质进入最上方的分液通道161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分液通道161包括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的分支通道164,多个分支通道164分别连通进液集流通道141和出液集流通道151。
如此,对每一个分液通道16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再次分隔,提高了换热介质在每一个分液通道161竖直方向上的分布均匀性,也即,进一步提高了换热介质在整个第一换热板100内的分布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图10所示,第一换热板100包括进液集流管140、出液集流管150和分液管160,进液集流管140设有进液集流通道141,出液集流管150设有出液集流通道151,分液管160设有分液通道161。
如此,降低了第一换热板100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进液集流管140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144,第一安装槽144沿着进液集流管140的横截面方向贯穿进液集流管140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一装配口145,且第一阻隔板142通过第一装配口145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44。
如此,大大降低了第一阻隔板142的安装难度。
同样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出液集流管150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153,第二安装槽153沿着出液集流管150的横截面方向贯穿出液集流管150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二装配口154,且第二阻隔板152通过第二装配口154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53。
如此,大大降低了第二阻隔板152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进液集流管140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进液连槽146,多个分液通道161分别通过进液连槽146连通进液集流通道141。
同样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出液集流管150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出液连槽155,多个分液通道161分别通过出液连槽155连通出液集流通道15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第一电池模块侧部的第一换热板(100),所述第一换热板(100)设有进液集流通道(141)、出液集流通道(151)和分液通道(161),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和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均为竖直设置,多个所述分液通道(161)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且多个所述分液通道(161)分别连通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和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将多个所述分液通道(161)从上至下按顺序划分成奇数位通道(162)和偶数位通道(163),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内设有多个第一阻隔板(142),且所述第一阻隔板(142)均设于上方的所述奇数位通道(162)和下方的所述偶数位通道(163)之间,以使上方的所述奇数位通道(162)和下方的所述偶数位通道(163)在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内不连通;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内设有多个第二阻隔板(152),且所述第二阻隔板(152)均设于上方的所述偶数位通道(163)和下方的所述奇数位通道(162)之间,以使上方的所述偶数位通道(163)和下方的所述奇数位通道(162)在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内不连通;
所述电池换热集成结构还包括中间换热板(300)和第二换热板(200),所述第一换热板(100)和所述第二换热板(200)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换热板(300)的两侧端面并分别与所述中间换热板(300)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板(200)和所述第一换热板(100)在竖直方向上呈镜像对称设置;
所述奇数位通道(162)的数量大于所述偶数位通道(163)的数量,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板(100)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流出;
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的底端和所述中间换热板(300)隔断,且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内设有直通管(143),所述直通管(143)一端连通所述中间换热板(300),另一端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第一阻隔板(142)并延伸至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的最上端,以使所述中间换热板(300)能够通过所述直通管(143)直接连通最上方的所述分液通道(1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通管(143)的内径从靠近所述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至远离所述中间换热板(300)的方向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通道(161)包括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平行分布的分支通道(164),多个所述分支通道(164)分别连通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和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00)包括进液集流管(140)、出液集流管(150)和分液管(160),所述进液集流管(140)设有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所述出液集流管(150)设有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所述分液管(160)设有所述分液通道(16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流管(140)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144),所述第一安装槽(144)沿着所述进液集流管(140)的横截面方向贯穿所述进液集流管(140)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一装配口(145),且所述第一阻隔板(142)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口(145)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4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集流管(150)的侧部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153),所述第二安装槽(153)沿着所述出液集流管(150)的横截面方向贯穿所述出液集流管(150)的一侧侧壁并形成第二装配口(154),且所述第二阻隔板(152)通过所述第二装配口(154)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5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流管(140)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进液连槽(146),多个所述分液通道(161)分别通过所述进液连槽(146)连通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41);
及/或,所述出液集流管(150)设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出液连槽(155),多个所述分液通道(161)分别通过所述出液连槽(155)连通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51)。
CN202211463936.9A 2022-11-22 2022-11-22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Active CN1156929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3936.9A CN115692936B (zh) 2022-11-22 2022-11-22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3936.9A CN115692936B (zh) 2022-11-22 2022-11-22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2936A CN115692936A (zh) 2023-02-03
CN115692936B true CN115692936B (zh) 2023-09-19

Family

ID=85053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3936.9A Active CN115692936B (zh) 2022-11-22 2022-11-22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293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8705A (zh) * 2010-06-13 2010-10-13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其隔板
CN102906933A (zh) * 2010-05-28 2013-01-30 锂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冷却元件、其制造方法和包括冷却元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CN205352172U (zh) * 2015-12-24 2016-06-2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106532173A (zh) * 2015-09-15 2017-03-2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109863354A (zh) * 2016-10-25 2019-06-07 株式会社电装 热泵循环装置
CN109888437A (zh) * 2019-04-18 2019-06-14 吉林大学 一种电池包冷却加热系统
CN110890606A (zh) * 2019-12-24 2020-03-1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液冷系统的直角型变结构冷却板
CN111883875A (zh) * 2020-07-13 2020-1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导流翅片的换热板及电池pack箱体
CN112325673A (zh) * 2020-11-04 2021-02-05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216354420U (zh) * 2021-11-05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927797A (zh) * 2022-06-30 2022-08-19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流线型微通道的电池液冷板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01088B2 (en) * 2016-10-28 2020-03-24 Tiveni Mergeco, Inc. Battery module endplate with sealed hole for cooling tube connection
DE102019207998A1 (de) * 2019-05-31 2020-12-03 Siemens Mobility GmbH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und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6933A (zh) * 2010-05-28 2013-01-30 锂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冷却元件、其制造方法和包括冷却元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1858705A (zh) * 2010-06-13 2010-10-13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其隔板
CN106532173A (zh) * 2015-09-15 2017-03-2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205352172U (zh) * 2015-12-24 2016-06-2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109863354A (zh) * 2016-10-25 2019-06-07 株式会社电装 热泵循环装置
CN109888437A (zh) * 2019-04-18 2019-06-14 吉林大学 一种电池包冷却加热系统
CN110890606A (zh) * 2019-12-24 2020-03-1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液冷系统的直角型变结构冷却板
CN111883875A (zh) * 2020-07-13 2020-1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导流翅片的换热板及电池pack箱体
CN112325673A (zh) * 2020-11-04 2021-02-05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216354420U (zh) * 2021-11-05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927797A (zh) * 2022-06-30 2022-08-19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流线型微通道的电池液冷板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动力电池微细通道散热数值分析研究;黄富霞;赵津;袁征;王超;张航;;热科学与技术(第04期);第347页第1栏第1段至第351页第2栏第1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2936A (zh) 2023-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7509B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1980692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220138420U (zh) 浸没式电池冷却装置
CN111769221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3546416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6169397A (zh)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214922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0838607B (zh) 一种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115692936B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218568986U (zh) 模组托盘以及电池模组
CN111785884A (zh) 一种壳体及电池包
CN218385421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组
CN110854466A (zh) 一种间隔交互式微通道液冷板
CN214957044U (zh) 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CN115692935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21489857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0138415U (zh) 电池液冷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9801034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9959162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5578726U (zh)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CN217903235U (zh) 一种标准箱电池液冷装置
CN218414754U (zh) 动力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辆
CN212648393U (zh) 一种壳体及电池包
CN215003131U (zh) 一种铝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