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9397A -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9397A
CN116169397A CN202310339369.4A CN202310339369A CN116169397A CN 116169397 A CN116169397 A CN 116169397A CN 202310339369 A CN202310339369 A CN 202310339369A CN 116169397 A CN116169397 A CN 116169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plate
liquid cooling
spac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393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393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93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9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939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2382 priority patent/WO202419864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该液冷板包括液冷板本体和导流部,其中,液冷板本体的内部中空,液冷板本体上设置有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或与出液口平齐,液冷板本体包括顶壁和底壁;导流部设置于中空空间内且分别与液冷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内板面密封连接,以将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进液口位于进液空间,出液口位于出液空间,导流部上设置有开口,开口连通进液空间与出液空间,且开口朝向底壁的一端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与顶壁之间的距离。本申请能够改善液冷板对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大以及电池充电效率的提升,对电池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对电池的散热效果,将液冷板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池之间以对电池进行散热,其中,液冷板内部中空且具有分别与液冷板的中空空间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液冷板的中空空间用于填充冷却液,液冷板中空空间内的冷却液能够将电池的热量带走并从出液口流出,由此,当向进液口持续通入冷却液时,吸热后的冷却液将源源不断的从出液口流出,从而实现液冷板对电池的散热。
相关技术中,进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且进液口靠近液冷板的顶壁设置,由于电池的侧壁凸出设置有输出极(正极和/或负极),因此,为了避让电池的输出极,使得进液口与液冷板的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当向液冷板的中空空间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液冷板的底壁流动并通过出液口流出,但是,由于进液口至液冷板的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形成有一个空气区,而且空气区的空气无法通过出液口排出,所以当冷却液从中空空间的底部逐渐充斥中空空间的过程中,受到空气区内气体的排斥,导致液体无法填充至中空空间的顶壁,即使具有一定压力的冷却液对空气区进行压缩,也只能缩小空气区的体积,而空气区无法对电池进行散热,从而影响液冷板对电池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能够改善液冷板对电池的散热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包括:
液冷板本体,所述液冷板本体的内部中空,所述液冷板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下方或与所述出液口平齐,所述液冷板本体包括顶壁和底壁;
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液冷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内板面密封连接,以将所述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进液空间,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进液空间与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
通过在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导流部,导流部能够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且导流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的开口,使得冷却液首先从进液口进入进液空间内,直至进液空间内的液面高出开口时,进液空间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开口进入出液空间,当出液空间内的液面到达出液口高度时,出液空间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出液口流出液冷板本体,从而使得吸收有热量的冷却液从液冷板本体中流出,以使液冷板实现降温的目的。
另外,由于出液口高于进液口或与进液口平齐,且开口朝向液冷板本体的底壁的一端与液冷板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出液口高于进液口或与进液口平齐,因此,当首次使用液冷板时,通过进液口进入中空空间的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液冷板本体的底壁向顶壁逐渐填充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从而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空气挤出,避免了在中空空间内出现空气区,提高了液冷板的冷却效率,当液冷板应用于电池模组上时,避免了因空气区的存在导致无法对电池单体对应位置进行冷却而诱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情况发生,从而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开口高于出液口,因此,只有在进液空间中的冷却液的液位超过开口的高度时才能使得冷却液从进液空间进入出液空间内,也即是说,冷却液填充于进液空间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从而增加了冷却液填充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中的体积,进一步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朝向所述液冷板本体的顶壁延伸,以围合形成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导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壁之间。
由此,通过使得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的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与进液口之间,能够避免从进液口流入中空空间的冷却液直接通过出液口流出,换句话说,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导流部结构,能够增加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流动路径,从而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另外,由于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的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与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朝向液冷板本体的顶壁延伸,因此,使得出液空间由中空空间的内腔壁及导流部共同围合形成,简化了导流部的结构。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具有第一侧壁,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下方。
由于进液口和出液口均靠近第一侧壁设置,因此,一方面在液冷板维护时,避免对液冷板的相对两侧进行操作,提高了液冷板维护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
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过流间隙,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两端之间、另一端朝向所述顶壁延伸。
由于第一导流部一端与靠近出液口的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与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沿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延伸且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过流间隙,因此,当第一导流部与底壁之间的空间装满冷却液后,冷却液将通过过流间隙进入至第一导流部与顶壁之间的空间,又由于第二导流部的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一导流部的两端之间、另一端朝向顶壁延伸,因此,通过过流间隙的且填充于第一导流部与顶壁之间的冷却液将依次通过开口和出液口流出液冷板,可见,延长了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流动路径,进而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一导流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由此,第二导流部朝向出液口倾斜,如此,能够便于第二导流部背离出液口的一侧的冷却液的循环,以提高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连接处的液冷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多个绕流部,多个所述绕流部均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内,以将所述中空空间形成多个绕流通道。
由于在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多个绕流部,因此,当中空空间内流动的冷却液碰到绕流部时,绕流部能够改变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得冷却液沿绕流通道进行流动,从而延长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绕流路径,进而提高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部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
多个所述绕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相对两侧。
由于第二导流部靠近出液口设置,因此,增大了进液空间的体积,又由于多个绕流部分别位于第一导流部的相对两侧,因此,能够使得第一导流部与底壁之间的进液空间以及第一导流部与顶壁之间的进液空间均设置有绕流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冷却液在进液空间内的绕流路径,保证了液冷板的冷却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绕流部沿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绕流组件,所述绕流组件包括多组,多组所述绕流组件中每相邻两组所述绕流组件中的多个所述绕流部交错设置。
由于多组绕流组件中每相邻两组绕流组件中的多个绕流部交错设置,因此,多个绕流部形成的绕流通道呈曲线形,由此,能够使得进入进液空间的冷却液能够沿曲线形的绕流通道流动,进一步增加了冷却液在进液空间内的绕流路径,从而提高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包括相互密封扣合的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所述第一流道板上开设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匹配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流道板与所述第二流道板密封扣合,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所述中空空间,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密封抵接以形成所述导流部。
由于液冷板本体由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相互密封扣合形成,且在第一流道板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在第二流道板内设置有与第一凸起部对应的第二凸起部,因此,简化了液冷板的制造工艺和结构。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板远离所述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沿远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方向弯折;和/或,
所述第二流道板远离所述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沿远离所述第一流道板的方向弯折。
由此,当液冷板应用于电池单体上时,通常将电池单体设置于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上,另外,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还用于与用电设备的架体连接,以使带有液冷板的电池单体安装于用电设备上,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一方面为电池单体的安装提供了空间,也保证了电池单体安装于液冷板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带有液冷板的电池单体安装于用电设备上,无需增设其他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板,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板。
由此,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与电池单体连接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电池单体安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液冷板的强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再次弯折,以使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流道板再次弯折,以使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
由此,通过使得第一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弯折部的强度,通过使得第二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能够提高第二弯折部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液冷板与用电设备的架体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
所述第一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限位孔。
由此,通过设置限位孔,能够在液冷板安装于用电设备的架体上时,使得限位孔首先与架体上对应的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液冷板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提高了液冷板安装的便利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减重孔,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重量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该减重孔能够将电池单体固定于第一弯折部或第二弯折部上,无需增设其他固定电池单体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
第一方面所述的液冷板;
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液口;
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密封连接于所述出液口;
液冷机,所述液冷机的出口通过进液管与所述进液接头连接、进口通过出液管与所述出液接头连接,所述液冷机用于对所述液冷板输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并向所述液冷板提供降温后的冷却液。
由于第二方面的液冷组件包括了第一方面的液冷板,因此,第二方面的液冷组件的降温效果较好。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电连接;
第一方面所述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插设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由此,液冷板能够对电池单体进行较好的降温,避免了电池单体出现热失控的现象,从而保证了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连接的第三方面所述的电池模组。
由于第四方面的电池包包括了第三方面的电池模组,因此,第四方面中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较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导流部,导流部能够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且导流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的开口,使得冷却液首先从进液口进入进液空间内,直至进液空间内的液面高出开口时,进液空间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开口进入出液空间,当出液空间内的液面到达出液口高度时,出液空间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出液口流出液冷板本体,从而使得吸收有热量的冷却液从液冷板本体中流出,以使液冷板实现降温的目的。
另外,由于出液口高于进液口或与进液口平齐,且开口与液冷板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出液口高于进液口或与进液口平齐,因此,当首次使用液冷板时,通过进液口进入中空空间的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液冷板本体的底壁向顶壁逐渐填充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从而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空气挤出,避免了在中空空间内出现空气区,提高了液冷板的冷却效率,当液冷板应用于电池模组上时,避免了因空气区的存在导致无法对电池单体对应位置进行冷却而诱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情况发生,从而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开口高于出液口,因此,只有在进液空间中的冷却液的液位超过开口的高度时才能使得冷却液从进液空间进入出液空间内,也即是说,冷却液填充于进液空间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从而增加了冷却液填充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中的体积,进一步改善了液冷板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液冷板中设置有绕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液冷板;110-液冷板本体;110a-第一流道板;110a1-第一凸起部;110a2-第一弯折部;110b-第二流道板;110b1-第二凸起部;110b2-第二弯折部;111-进液口;112-出液口;113-进液空间;114-出液空间;115-过流间隙;116-绕流通道;1111-第一侧壁;1112-第二侧壁;120-导流部;121-第一导流部;122-第二导流部;1211-开口;130-绕流部;A1-限位孔;A2-减重孔;
200-液冷组件;210-进液接头;220-出液接头;
300-电池模组;310-电池单体;
400-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所述的,相关技术中,进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且进液口靠近液冷板的顶壁设置,由于电池单体的侧壁凸出设置有输出极(正极和/或负极),因此,为了避让电池单体的输出极,使得进液口与液冷板的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当向液冷板的中空空间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液冷板的底壁流动并通过出液口流出,但是,由于进液口至液冷板的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形成有一个空气区,而且空气区的空气无法通过出液口排出,所以当冷却液从中空空间的底部逐渐充斥中空空间的过程中,受到空气区内气体的排斥,导致液体无法填充至中空空间的顶壁,即使具有一定压力的冷却液对空气区进行压缩,也只能缩小空气区的体积,而空气区无法对电池单体进行散热,从而影响液冷板对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液冷板包括液冷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导流部,导流部能够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且导流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的开口,开口与液冷板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出液口高于或与进液口平齐,可见,从进液口进入进液空间的冷却液将通过开口进入出液空间,然后出液空间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出液口流出液冷板本体,由此,在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内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将中空空间内的空气通过出液口挤出中空空间,避免在中空空间内出现空气区,另一方面,由于开口高于出液口,因此,冷却液能够尽可能的填满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也即是说,当开口与液冷板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越小,冷却液填充的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越多,从而增加了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容纳冷却液的体积,改善了对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这里的顶壁指的是单体电池安装极柱的一侧。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板100,该液冷板100包括液冷板本体110和导流部120,其中,液冷板本体110的内部中空,液冷板本体110上设置有与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连通的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且进液口111位于出液口112的上方或与出液口112平齐,液冷板本体110包括顶壁和底壁;导流部120设置于中空空间内且分别与液冷板本体110的相对的两个内板面密封连接,以将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113和出液空间114,导流部120上设置有开口1211,进液口111位于进液空间113,出液口112位于出液空间114,开口1211连通进液空间113与出液空间114,且开口1211朝向底壁的一端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112与顶壁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液冷板本体110的相对的两个内板面是指液冷板本体110相对的两板面所对应的中空内腔的两内壁面,液冷板本体110在高度方向(即为图1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具有顶壁(单体电池安装极柱的一侧)和底壁,两板面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且分别与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和底壁连接,由于液冷板本体110较薄,换句话说,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且与两板面连接的两侧壁的宽度较窄,因此,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通常会设置于液冷板本体110的两板面的任意一个板面上。上述进液口111位于出液口112的上方或与出液口112平齐,应理解,在电池单体的高度方向上,进液口111低于出液口112,或进液口111与出液口112大致平齐。上述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可以设置于液冷板本体110的同侧,也可以设置于液冷板本体110的相对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导流部120,导流部120能够将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113和出液空间114,且导流部12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进液空间113和出液空间114的开口1211,使得冷却液首先从进液口111进入进液空间113内,直至进液空间113内的液面高出开口1211时,进液空间113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开口1211进入出液空间114,当出液空间114内的液面到达出液口112高度时,出液空间114内的冷却液将通过出液口112流出液冷板本体110,从而使得吸收有热量的冷却液从液冷板本体110中流出,以使液冷板100实现降温的目的。
另外,由于出液口112高于进液口111或与进液口111平齐,且开口1211朝向液冷板本体110的底壁的一端与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液口112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冷却液通过进液口111进入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内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出液口112高于进液口111或与进液口111平齐,因此,当首次使用液冷板100时,通过进液口111进入中空空间的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液冷板本体110的底壁向顶壁逐渐填充于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内,从而将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内的空气挤出,避免了在中空空间内出现空气区,提高了液冷板100的冷却效率,当液冷板100应用于电池模组上时,避免了因空气区的存在导致无法对电池单体对应位置进行冷却而诱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情况发生,从而改善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开口1211高于出液口112,因此,只有在进液空间113中的冷却液的液位超过开口1211的高度时才能使得冷却液从进液空间113进入出液空间114内,也即是说,冷却液填充于进液空间113的高度高于出液口112的高度,从而增加了冷却液填充于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中的体积,进一步改善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开口1211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开口1211的端面与顶壁平行,即开口1211具有平齐的两端,开口的两端均与顶壁之间具有间隙,此种结构中,冷却液只需漫过开口1211任意一端即可进入出液空间114,另一种是开口1211的端面与顶壁并不平行,即开口1211具有不平齐的两端,开口1211朝向顶壁的一端与顶壁一体成型,开口1211远离顶壁的一端与顶壁之间具有间隙,也即是说,开口1211朝向底壁的一端与顶壁之间具有间隙,此种结构中,冷却液只要漫过开口1211朝向底壁的一端即可进入出液空间114。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开口1211与顶壁之间的距离不作限定,只要使得开口1211的高度与冷却液填充于中空空间内的高度相当。当然,开口1211与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之间的距离越小,冷却液填充于中空空间中的高度越高,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越好。
另外,导流部120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如图2所示,导流部120呈“U”形结构,出液口112位于“U”形结构围合形成的出液空间114内,“U”形结构的开口1211即为导流部120的开口1211,或者,如图3所示,导流部120呈环状结构,在环状结构靠近顶壁的一侧开设有开口1211,环状结构围合形成的空间为出液空间114。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导流部120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另一端朝向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延伸,以围合形成出液空间114,开口1211形成于导流部120的另一端与顶壁之间。
由此,通过使得导流部120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能够避免从进液口111流入中空空间的冷却液直接通过出液口112流出,换句话说,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导流部120结构,能够使得冷却液通过进液口111先充斥进液空间113,当进液空间113内的冷却液漫过开口1211时,冷却液才能通过开口1211进入出液空间114,在填充出液空间114的过程中,能够将液冷板本体110内部的空气排出,当出液空间114内的冷却液漫过出液口112时,冷却液通过出液口112能够流出液冷板本体110,可见,从进液口111进入的冷却液能够依次经过进液空间113、开口1211、出液空间114及出液口112才能流出液冷板本体110,延长了冷却液与液冷板本体110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提高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
另外,由于导流部120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另一端朝向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延伸,因此,使得出液空间114由中空空间的内腔壁及导流部120共同围合形成,简化了导流部120的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液冷板本体110具有第一侧壁1111,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均靠近第一侧壁1111设置,且进液口111位于出液口112的下方。
由于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均靠近第一侧壁1111设置,因此,一方面在液冷板100维护时,避免对液冷板100的相对两侧进行操作,提高了液冷板100维护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流动路径以及冷却液与液冷板本体110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带走更多的热量,进一步改善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液冷板本体110还具有与第一侧壁1111相对的第二侧壁1112;导流部120包括第一导流部121和第二导流部122,第一导流部121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另一端沿远离第一侧壁1111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1112延伸且与第二侧壁1112之间具有过流间隙115,第二导流部122的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一导流部121的两端之间、另一端朝向顶壁延伸。
由于第一导流部121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另一端沿远离第一侧壁1111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1112延伸且与第二侧壁1112之间具有过流间隙115,因此,当第一导流部与底壁之间的空间装满冷却液后,冷却液将通过过流间隙115进入至第一导流部121与顶壁之间的空间,又由于第二导流部122的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一导流部121的两端之间、另一端朝向顶壁延伸,因此,通过过流间隙115的填充于第一导流部121与顶壁之间的冷却液将在漫过开口1211时能够进入出液空间114内,当出液空间114中的冷却液漫过出液口112时能够通过出液口112流出液冷板本体110,可见,一方面,由于,第一导流部121的一端与靠近出液口112的液冷板本体110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出液口112与进液口111之间、另一端沿远离第一侧壁1111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1112延伸且与第二侧壁1112之间具有过流间隙115,因此,第一导向部121沿第一侧壁1111指向第二侧壁1112的延伸,从而使得从进液口111进入的冷却液首先填充第一导流部121与液冷板本体110的底壁之间的空间,当第一导流部121与液冷板本体110的底壁之间的冷却液漫过过流间隙115时,冷却液将填充第一导流部121与液冷板本体110的顶壁之间的进液空间113,可见,延长了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流动路径,增大了冷却液与液冷板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善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导向部121沿第一侧壁1111指向第二侧壁1112的延伸,因此,第一导流部121能够对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液冷板的应力强度,进而避免了液冷板本体110在电池膨胀挤压时出现塌陷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部121和第二导流部122可以是直线形结构,也可以是曲线形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一导流部121和第二导流部122的连接处至第一导流部121靠近第一侧壁1111的端部与第二导流部12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锐角是指角度在0-90°之间的夹角。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可知,第二导流部122朝向出液口112倾斜,如此,能够便于第二导流部122背离出液口112的一侧的冷却液的循环,以提高第一导流部121和第二导流部122连接处的液冷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液冷板100还包括多个绕流部130,多个绕流部130均设置于中空空间内,以将中空空间形成多个绕流通道11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由于在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多个绕流部130,因此,当中空空间内流动的冷却液碰到绕流部130时,绕流部130能够改变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得冷却液沿绕流通道116进行流动,一方面,延长了冷却液在中空空间内的绕流路径,另一方面,增加了冷却液与液冷板本体110的接触时间,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提高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再一方面,由于绕流部130凸出于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因此,绕流部130能够对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具有支撑作用,从而降低了液冷板本体110的中空空间出现塌陷的风险。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二导流部122靠近出液口112设置;多个绕流部130分别位于第一导流部121的相对两侧。
由于第二导流部122靠近出液口112设置,因此,增大了进液空间113的体积,又由于多个绕流部130分别位于第一导流部121的相对两侧,因此,能够使得第一导流部121与底壁之间的进液空间113以及第一导流部121与顶壁之间的进液空间113均设置有绕流部130,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冷却液在进液空间113内的绕流路径,保证了液冷板100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多个绕流部130沿第一导流部1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绕流组件,绕流组件包括多组,多组绕流组件中每相邻两组绕流组件中的多个绕流部130交错设置。
由于多组绕流组件中每相邻两组绕流组件中的多个绕流部130交错设置,因此,多个绕流部130形成的绕流通道116呈曲线形,从而使得绕流通道116变得蜿蜒曲折,由此,相较于未设置绕流部130的液冷板本体110,蜿蜒曲折的绕流通道116能够增加冷却液与液冷板本体110之间的接触时间,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带走更多的液冷板本体110上的热量,进而提高了液冷板100的降温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液冷板本体110包括相互密封扣合的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第一流道板110a上开设有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0a1,第二流道板110b上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与第一凸起部110a1相匹配的第二凸起部110b1,当第一流道板110a与第二流道板110b密封扣合时,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形成中空空间,第一凸起部110a1与第二凸起部110b1密封抵接以形成导流部120。
由于液冷板本体110由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相互密封扣合形成,且在第一流道板110a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0a1,在第二流道板110b内设置有与第一凸起部110a1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10b1,因此,简化了液冷板100的制造工艺和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流道板110a远离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10a2,第一弯折部110a2沿远离第二流道板110b的方向弯折;和/或,第二流道板110b远离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二弯折部110b2,第二弯折部110b2沿远离第一流道板110a的方向弯折。
由此,当液冷板100应用于电池模组上时,通常将电池单体设置于第一弯折部110a2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上,另外,第一弯折部110a2及第二弯折部110b2还用于与用电设备的架体连接,以使带有液冷板100的电池单体安装于用电设备上,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110a2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一方面为电池单体的安装提供了安装空间,也保证了电池单体安装于液冷板100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带有液冷板100的电池单体安装于用电设备上,无需增设其他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
在液冷板100形成工艺中,具体地,首先对两个合金板材进行折弯冲压,以形成第一流道板110a以及与第一流道板110a连接的第一弯折部110a2、形成第二流道板110b以及与第二流道板110b连接的第二弯折部110b2,然后对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分别冲压,以形成第一凸起部110a1、第二凸起部110b1及多个绕流凸部,最后将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进行扣合,并对其进行密封焊接,从而使得第一流道板110a中的第一凸起部110a1与第二流道板110b中的第二凸起部110b1密封连接以形成导流部120、使得第一流道板110a中的多个绕流凸部与第二流道板110b中的多个绕流凸部分别密封连接以形成多个绕流部130以及使得第一流道板110a的四周边缘及第一流道板110a的四周边缘密封连接,以形成液冷板100。
另外,在第一流道板110a与第二流道板110b密封焊接的过程中,具体地,在第一流道板110a的四周边缘、第一凸起部110a1及多个绕流凸部上以及第二流道板110b的四周边缘、第二凸起部110b1及多个绕流凸部上分别喷涂或者设有钎焊层或钎焊剂,如此,当对相互扣合的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进行高温加热时,能够使得第一流道板110a和第二流道板110b相互连接的结构完成密封焊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弯折部110a2垂直于第一流道板110a,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垂直于第二流道板110b。
由此,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一弯折部110a2及第二弯折部110b2与电池单体连接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电池单体安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液冷板100的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第一弯折部110a2远离第二流道板110b的一侧朝向第二流道板110b再次弯折,以使第一弯折部110a2形成双层结构,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远离第一流道板110a的一侧朝向第一流道板110a再次弯折,以使第二弯折部110b2形成双层结构。
由此,通过使得第一弯折部110a2形成双层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弯折部110a2的强度,通过使得第二弯折部110b2形成双层结构,能够提高第二弯折部110b2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液冷板100与用电设备的架体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液冷板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111和第二侧壁1112,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均靠近第一侧壁1111设置;第一弯折部110a2靠近第二侧壁1112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靠近第二侧壁1112开设有限位孔A1。
由此,通过设置限位孔A1,能够在液冷板100安装于用电设备的架体上时,使得限位孔A1首先与架体上对应的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液冷板10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提高了液冷板100安装的便利性。
可选的,限位孔A1可以为“U”形孔,也可以为圆孔。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一弯折部110a2和/或第二弯折部110b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A2。
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减重孔A2,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弯折部110a2和第二弯折部110b2的重量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该减重孔A2能够将电池单体固定于第一弯折部110a2或第二弯折部110b2上,无需增设其他固定电池单体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冷组件200,该液冷组件200还包括液冷板100、进液接头210、出液接头220及液冷机,其中,进液接头210密封连接于进液口111;出液接头220密封连接于出液口112;液冷机的出口通过进液管与进液接头210连接、进口通过出液管与出液接头220连接,液冷机用于对液冷板100输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并向液冷板100提供降温后的冷却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进液管是指能够将液冷机提供的降温后的冷却液引出至进液接头210,出液管是指能够将液冷板100输出的冷却液引导至液冷机的进口以进入液冷机,以使液冷机对进口进入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另外,对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由此,当液冷组件200对电池单体进行降温时,液冷机启动,并将提供的预设温度的冷却液通过进液接头210进入液冷板100内,冷却液在液冷板100的中空空间中沿多条绕流通道116流动至出液口112,在此过程中,冷却液能够吸收电池单体的热量,使得冷却液的温度升高,从而将电池单体的温度降低,温度升高的冷却液将通过出液接头220再次进入液冷机,液冷机能够将温度升高的冷却液进行制冷,使得冷却液恢复至预设温度,然后再次输入至液冷板100中进行吸收热量,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完成对电池单体降温,当电池单体完成降温后暂停液冷机的工作。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液冷组件200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液冷组件200的降温效果较好。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液冷板1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300,该电池模组300包括多个电池单体31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0,其中,多个电池单体310电连接,液冷板100插设于任意相邻两个电池单体310之间。
由此,液冷板100能够对电池单体310进行较好的降温,避免了电池单体310出现热失控的现象,从而保证了电池单体310的安全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液冷板1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9,本实施例还包括了一种电池包400,该电池包400包括多个电连接的电池模组300。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3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电池模组3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400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3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400的安全性较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板本体,所述液冷板本体的内部中空,所述液冷板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中空空间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下方或与所述出液口平齐,所述液冷板本体包括顶壁和底壁;
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液冷板本体的相对的两个内板面密封连接,以将所述中空空间分隔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进液空间,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进液空间与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朝向所述液冷板本体的顶壁延伸,以围合形成所述出液空间,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导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本体具有第一侧壁,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本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
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液冷板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之间、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过流间隙,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两端之间、另一端朝向所述顶壁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一导流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多个绕流部,多个所述绕流部均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内,以将所述中空空间形成多个绕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
多个所述绕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绕流部沿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绕流组件,所述绕流组件包括多组,多组所述绕流组件中每相邻两组所述绕流组件中的多个所述绕流部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本体包括相互密封扣合的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所述第一流道板上开设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匹配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流道板与所述第二流道板密封扣合,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所述中空空间,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密封抵接以形成所述导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远离所述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沿远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方向弯折;和/或,
所述第二流道板远离所述顶壁的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沿远离所述第一流道板的方向弯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板,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二流道板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二流道板再次弯折,以使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流道板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流道板再次弯折,以使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双层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
所述第一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限位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15.一种液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液口;
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密封连接于所述出液口;
液冷机,所述液冷机的出口通过进液管与所述进液接头连接、进口通过出液管与所述出液接头连接,所述液冷机用于对所述液冷板输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并向所述液冷板提供降温后的冷却液。
16.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电连接;
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插设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17.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连接的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310339369.4A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ending CN1161693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9369.4A CN116169397A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CT/CN2024/072382 WO2024198646A1 (zh) 2023-03-31 2024-01-15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9369.4A CN116169397A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9397A true CN116169397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1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9369.4A Pending CN116169397A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9397A (zh)
WO (1) WO202419864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5717A (zh) * 2023-06-15 2023-07-1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87772A (zh) * 2023-06-21 2023-07-2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和电池模组
CN116526015A (zh) * 2023-07-03 2023-08-0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CN117638310A (zh) * 2023-12-15 2024-03-01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4198646A1 (zh) * 2023-03-31 2024-10-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22543A (ja) * 2014-12-24 2016-07-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冷却装置
CN207038660U (zh) * 2017-03-16 2018-02-23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冷却换热器
CN213026251U (zh) * 2020-08-04 202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及动力电池包
CN114094225A (zh) * 2020-08-05 2022-02-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213878204U (zh) * 2020-12-18 2021-08-03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CN218300059U (zh) * 2022-08-17 2023-01-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及动力电池
CN115312916A (zh) * 2022-09-05 2022-11-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
CN116169397A (zh) * 2023-03-31 2023-05-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98646A1 (zh) * 2023-03-31 2024-10-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6435717A (zh) * 2023-06-15 2023-07-1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35717B (zh) * 2023-06-15 2023-09-0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87772A (zh) * 2023-06-21 2023-07-2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和电池模组
CN116487772B (zh) * 2023-06-21 2023-10-1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和电池模组
CN116526015A (zh) * 2023-07-03 2023-08-0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CN116526015B (zh) * 2023-07-03 2024-04-05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CN117638310A (zh) * 2023-12-15 2024-03-01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98646A1 (zh) 2024-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69397A (zh)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06935932B (zh) 电池模块
CN108847509A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110571378A (zh)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CN114094225A (zh)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EP4287357A1 (en) Battery pack liquid-cooled plate and battery pack
CN115692936B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217214922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5692935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216529044U (zh) 一种液冷电池箱
TWM568503U (zh) Battery module and power battery system
CN219801003U (zh) 电池包
CN210628372U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0723125U (zh)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CN116365157A (zh) 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包、电池簇及储能设备
CN116706341A (zh) 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包
CN213752807U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液冷板和车辆
CN213124557U (zh) 冷却装置、电池包及其汽车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0516779U (zh) 一种水冷动力电池箱结构
CN114744338A (zh) 电池包
CN219959141U (zh) 储能液冷箱体
CN220527010U (zh) 电池包
CN219959162U (zh) 一种电池包
CN220382196U (zh) 电池包的侧框板、边框、下箱体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