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4225A -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4225A
CN114094225A CN202010778067.3A CN202010778067A CN114094225A CN 114094225 A CN114094225 A CN 114094225A CN 202010778067 A CN202010778067 A CN 202010778067A CN 114094225 A CN114094225 A CN 114094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late
liquid cooling
battery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80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安明
王俊
陈善达
苗微
谭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80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4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电池液冷系统包括连接于电池模组的第一液冷板和夹设于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均设置有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独立循环通道,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并联连接。车辆具有上述电池液冷系统。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良好,利于保证电池模组和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中的电池一般具有液冷系统,例如应用于前排为单层电池模组,后排为双层电池模组的液冷系统,一般设计有上下两层液冷板,液冷板内的冷却液温度会相互影响,电池整包温度一致性欠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其冷却效果好,电池整包温度一致性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包括连接于电池模组的第一液冷板和夹设于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均设置有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独立循环通道,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并联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电芯,所述独立循环通道经过靠近于多个所述电芯两端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一侧且相互隔开,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自所述进液口沿贴近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边缘排布至所述出液口。
可选地,所述电芯的两端均有极柱,所述独立循环通道包括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的进液段、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液口的出液段,所述循环路径还包括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段、出液段的中间段,所述进液段、出液段靠近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一端,所述中间段靠近于所述电池模组相对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第一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所述出液接头通过第一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出液口;
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进液接头,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出液接头;或者,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一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所述进液接头,且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所述出液接头,其余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通过连接支管连接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二进液管、第二出液管。
可选地,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第一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所述出液接头通过第一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出液口;
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第一后排液冷板和第二后排液冷板,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进液接头,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出液接头;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沿所述第一液冷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分流扰流柱错位设置;且/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沿所述第二液冷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分流扰流柱错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或/和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中设置有流道翅片。
可选地,所述流道翅片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设置的翅片。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或/和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上下对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流道翅片冲压成型且焊接于所述上盖或下盖,所述流道翅片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盖、所述下盖相接。
可选地,所述上盖或/和所述下盖冲压成型有导流壁,所述导流壁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流道翅片的入口端之间,且/或,所述导流壁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流道翅片的出口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中部设置有呈平面状的吊装吸盘吸附区域,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环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一面设置有冲压凹槽,所述冲压凹槽的底部为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前排电池模组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两侧设置有加强连接部,所述加强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前排电池模组两端的端板。
可选地,所述加强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两侧且贴于所述端板外侧的折弯部,所述固定结构为连接于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端板的铆钉。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上拉板连接部和下拉板连接部,所述上拉板连接部通过上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上层电池模组的端板,所述下拉板连接部通过下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下层电池模组的端板。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具有打胶面和用于与电池模组接触的限位面,所述打胶面与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所述打胶面与所述限位面具有用于容纳导热胶的高度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的上端面和所述下端的下端面为所述打胶面;所述上盖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上限位板,所述下盖的下端面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下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的上端面和所述下限位板的下端面为下限位面;所述上限位板或/和所述下限位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且与所述下限位板接触的第一凸起部或/和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且与所述上限位板接触的第二凸起部。
可选地,所述上拉板连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的两端,所述上拉板连接部相对所述上限位板向上纵向弯折成型;所述下拉板连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的两端,所述下拉板连接部相对所述下限位板向下纵向弯折成型;所述上锁紧件、下锁紧件为铆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良好,利于保证电池模组和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去除电池模组后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一液冷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一液冷板和前排电池模组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和后排电池模组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一液冷板和前排电池模组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一液冷板和前排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和后排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中第二液冷板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不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包括连接于电池模组的第一液冷板10和夹设于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第二液冷板20,所述第一液冷板10和所述第二液冷板20均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液冷板10和所述第二液冷板20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独立循环通道,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进液口(第一进液口)、出液口(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并联连接,这样,所述第一液冷板10和所述第二液冷板20内部独立循环通道的冷却液温度不会相互影响,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良好,利于保证电池模组和正常使用。
可以理解地,冷却液可以用于降温,也可以用于升温,即在温度过低时,通过加热冷却液并使冷却液流经液冷板(第一液冷板10、第二液冷板20),使电池模块进行升温至合适的范围,以保证电池模块可以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充放电。
具体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电芯,电芯可为长电芯,其可以采用叠片工艺组装,所述独立循环通道经过靠近于多个所述电芯两端的区域。第一液冷板10的独立循环通道可以呈“口”字形经过靠近于多个所述电芯两端的区域,利于提高调温效果。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电池模组分为前排电池模组91和后排电池模组92,第一液冷板10连接于前排电池模组91,第二液冷板20连接于后排电池模组92。各所述电芯的前后两端均有极柱901,第一独立循环通道位于前排电池模组91的顶面或底面并靠近于电芯的前后两端(极柱901端),有利于使发热量较高的极柱901得到有效的冷却。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板10设置有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由第一独立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板20设置有第二进液口201、第二出液口202,第二进液口201、第二出液口202由第二独立循环通道连通。
如图1至图7所示,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可以设置于(前排)电池模组的前端侧。第二进液口201、第二出液口202可以设置于(后排)电池模组的前端侧。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自所述第一进液口101沿贴近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边缘排布至所述第一出液口102。第一独立循环通道的截面可以呈扁平状,其环第一液冷板10的内周设置,第一独立循环通道的路径长,覆盖的散热区域面积大,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调温的效果。第一独立循环通道的排布可以呈具有断点的“口”字形,进液口、出液口分别设置于断点两侧,独立循环通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液口、出液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10中的冷却液成“口”字形流向,冷却液靠近极柱901引出端,优先冷却发热量高的极柱901位置,基本每个电芯接触两种温度冷却液,避免冷却液单一流向而导致温度不均使电芯温差过大的问题,模组温度一致性更好,电芯可以组成大模组结构,例如34S模组(34个电芯组成的模组,重量100Kg左右)。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模组两侧的电芯的热量更容易损失,独立循环通道沿长度方向流经电芯,低温环境下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时,其对电池模组两侧的电芯加热效果更佳。
可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独立循环通道包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液口101的进液段141、一端连通于第一出液口102的出液段142,所述循环路径还包括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段141、出液段142的中间段143,所述进液段141、出液段142靠近于前排电池模组的一端(前端),所述中间段143靠近于前排电池模组相对的另一端(后端)。冷却液可以从前排电池模组相前端中部的第一进液口101进入,沿进液段141流动,对靠近前端的部分极柱901进行调温,然后沿中间段142流动,对靠近后端的极柱901进行调温,再从出液段142流向第一出液口102,对靠近前端的另一部分极柱901进行调温。当然,第一独立循环通道也可以呈迂回设置的折线形等。
可选地,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可以连接有循环泵等。所述进液接头31通过第一进液管33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进液口(第一进液口101),所述出液接头32通过第一出液管34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出液口(第一出液口102)。
具体应用中,所述第二液冷板20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板20可以夹设于两个后排电池模组92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进液口201通过第二进液管35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33或进液接头31,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出液口202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34或出液接头32。
具体应用中,所述第二液冷板20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各第二液冷板20可以依次并排设置于两个后排电池模组92之间,这样,单个第二液冷板20的尺寸较小,且第二独立循环通道更多,利于提高冷却效果。其中一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进液口201通过第二进液管35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33或所述进液接头31,且该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出液口202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34或所述出液接头32,其余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通过连接支管连接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进液管35、第二出液管。即只需将其中一个第二液冷板20的进液口、出液口连接至第一进液管33(或进液接头31)以及第一出液管34(或出液接头32),其余第二液冷板20可以依次并联,可以有效地节约管路,减小空间的占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一个进液接头31和一个出液接头32,所述进液接头31通过第一进液管33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进液口,所述出液接头32通过第一出液管34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出液口。所述第二液冷板20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包括第一后排液冷板和第二后排液冷板。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35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33或进液接头31,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36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34或出液接头32;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支管38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液管36,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支管37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33,其连接方式合理,占用空间小,且管路总长度相对较短,利于减小冷却液压力损失及降低应用成本。
具体应用中,第一进液管33、第一出液管34、第二进液管35、第一出液管34、第一连接支管38和第二连接支管37可为PA管(尼龙管),其可靠性佳。本实施例中,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可为三通管或三通电磁阀等。各液冷板之间可用PA管连接,可保证每个液冷板接入温度一致的冷却液,且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并能利用PA管分流,保证每个冷却回路流量合理,从而保证电池模组整包温度的一致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第一独立循环通道内可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110,沿所述第一液冷板10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分流扰流柱110错位设置,分流扰流柱110可以呈水滴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分流扰流柱110可以由第一液冷板10的上端或下端向另一端冲压而在液冷板的内部形成,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当然,也可以在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独立循环通道内可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110。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独立循环通道中设置有流道翅片210,流道翅片210可以将第二独立循环通道分隔成多个分流道,利于提高换热效率。流道翅片210可以支撑于第二独立循环通道的上下内壁,可以有效提高第二液冷板的结构强度。当然,第一液冷板10不设置分流扰流柱110时,也可以在第一液冷板10内设置流道翅片210
可选地,所述流道翅片210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设置的翅片。具体应用中,流道翅片210可以采用金属板材冲压或折弯成型,本实施例中,翅片可呈U字形,将第二独立循环通道分隔成多个U形的分流道。或者,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采用由第二液冷板的上端或下端向另一端冲压而在液冷板的内部形成分流道。
可选地,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第二液冷板20包括上下对合的上盖21和下盖22,所述流道翅片210可冲压成型且固定连接于(例如焊接于)所述上盖21或下盖22,所述流道翅片2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盖21、所述下盖22相接,即流道翅片210可以支撑于独立循环通道的上下内壁。
具体地,所述上盖21或/和所述下盖22冲压成型有导流壁23,所述导流壁23位于所述第二进液口201与所述流道翅片210的入口端之间,且/或,所述导流壁23位于所述第二出液口202与所述流道翅片210的出口端之间。导流壁23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其可以呈弧形,利于将冷却液分流至各分流道,利于保证冷却液均匀流经各分流道,能使冷却板内流体分布更均匀,从而使液冷板冷却温度一致性更佳,而且加强了第二液冷板20的机械强度。
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一侧,且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通过隔条131相互隔开,避免第一进液口101进入的冷却液未经独立循环通道而直接从第一出液口102排出。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第二进液口201、第二出液口202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冷板20的一侧且通过隔条相互隔开,避免第二进液口201进入的冷却液未经独立循环通道而直接从第二出液口202排出。具体应用中,用于隔开第一进液口101、第一出液口102的隔条131可以由第一液冷板10的上端或下端向另一端冲压而在第一液冷板10的内部形成。用于隔开第二进液口201、第二出液口202的隔条可以由第二液冷板20的上端(上盖21)或下端(下盖22)向另一端冲压而在第二液冷板20的内部形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10的设置有分流扰流柱110,分流扰流柱110可以用于分流和扰流,使第一液冷板10内的流体分布更均匀,避免存在流体死区(冷却液难以流经之处),加强第一液冷板10与电芯的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20的设置有流道翅片210,第二液冷板20的冷却液可自成一个回路,成“U”字形流向,上下层电芯可被充分冷却,保证上下层电芯温度一致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中部设置有呈平面状的吊装吸盘吸附区域120,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第一独立循环通道环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120设置,分流扰流柱110环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120错位设置。吊装吸盘吸附区域120的表面平整,以利于电磁吸盘进行吸附吊装,而且,通过在第一液冷板10的中部设计大平面,作为吊装吸盘吸附面,使整体模组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均匀,避免模组变形影响其它结构件。
具体地,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一面设置有冲压凹槽,所述冲压凹槽的底部为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120,结构可靠性更佳。
具体地,如图1至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池液冷系统应用于前排为单层且后排为双层的电池模组中,电池模组设置有端板141,端板141可为金属板等,端板141与电芯之间设置有绝缘板142,端板141可以位于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电池模组的前后两侧可以设置有保护盖143,保护盖143可以盖于极柱901,极柱901可以连接有连接片145,连接片145可以连接有FPC(柔性线路板)146,前排电池模组91的底部可以连接有底板(复合材料板)144,底板144内侧可以设置有胶水。前排电池模组91还连接有动力支架147。前排电池模组9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液冷板10。且所述第一液冷板10的两侧设置有加强连接部11,所述加强连接部11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前排电池模组91左右两端的端板141,可以取消现有技术中的隔热板组件,避免第一液冷板10与电芯之间的相对移动,并利用第一液冷板10与端板141的固定结构加强模组机械强度。
具体地,所述加强连接部11为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0两侧且贴于所述端板141外侧的折弯部,所述固定结构为连接于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端板141的铆钉111,铆钉111可以设置有多个,结构可靠性佳。
具体地,所述第二液冷板20设置有上拉板连接部211和下拉板连接部221,所述上拉板连接部211通过上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上层电池模组的端板141,所述下拉板连接部221通过下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下层电池模组的端板141,第二液冷板20可以同时分别固定连接于上层电池模组和下层电池模组,上锁紧件和下锁紧件可为铆钉。
具体地,所述第二液冷板20具有打胶面203和用于与后排电池模组92接触的限位面204,所述打胶面203与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打胶面203与限位面204具有用于容纳导热胶的高度差,即打胶面203与限位面204形成了一定厚度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热胶,避免导热胶受压而全部外溢,从而保证导热胶可以均匀、稳定地设置于打胶面203与限位面204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10、第二液冷板20可以用导热结构胶粘接在电池模组(电芯)上,再分别用铆钉铆接在电池模组端板141侧面,保证整体模组机械强度满足冲击振动要求,避免液冷板与电芯的相互移动磨损电芯和冷板,可靠性佳。
具体地,如图9至图14所示,所述第二液冷板20可包括上盖21和下盖22,上盖21和下盖22可以采用金属板材冲压成型,上盖21和下盖22可以对合后焊接。所述上盖21的上端面和所述下端的下端面为所述打胶面203;所述上盖21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上限位板212,所述下盖22的下端面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下限位板222,所述上限位板212的上端面和所述下限位板222的下端面为限位面204;所述上限位板212或/和所述下限位板222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
具体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212且与所述下限位板222接触的第一凸起部213或/和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222且与所述上限位板212接触的第二凸起部223。第一凸起部213、第二凸起部223可为凸筋。
具体地,所述上拉板连接部211一体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212的两端,所述上拉板连接部211相对所述上限位板212向上纵向弯折成型,具体应用中,上拉板连接部211相对上限位板212呈垂直或大致垂直状;所述下拉板连接部221一体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222的两端,所述下拉板连接部221相对所述下限位板222向下纵向弯折成型,以分别固定连接后排上部电池模组。上限位板212和下限位板222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集成了拉板结构,简化了模组结构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电池整包温度一致性良好,利于保证电池模组和正常使用。车辆可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纯电动车辆等具有动力电池系统的车辆,其动力电池可以采用前排为单层电池模组且后排为双层电池模组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在单层电池模组的上方设置有上述的第一液冷板10,第一液冷板10可以覆盖于电池模组顶部,第一液冷板10与电芯顶部的接触面积大。在双层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上述的第二液冷板20,第二液冷板20集成于上下层电芯之间,利用导热结构胶将第二液冷板20与电芯粘接,再利用铆钉铆接在电池模组的端板141上,加强了电池模组整体结构,使模组满足机械振动强度要求,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均可以通过铆钉连接连接于电池模组的端板141,结构可靠性更高。且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与电池模组之间均可以设置有导热胶,取消了原有的隔热板组件,避免液冷板与电芯之间相对移动,并利用液冷板加强模组的机械强度,可靠性佳。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良好,利于保证电池模组和正常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电池模组的第一液冷板和夹设于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均设置有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独立循环通道,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出液口并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电芯,所述独立循环通道经过靠近于多个所述电芯两端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一侧且相互隔开,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自所述进液口沿贴近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边缘排布至所述出液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两端均有极柱,所述独立循环通道包括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的进液段、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液口的出液段,所述循环路径还包括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段、出液段的中间段,所述进液段、出液段靠近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一端,所述中间段靠近于所述电池模组相对的另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第一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所述出液接头通过第一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出液口;
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进液接头,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出液接头;或者,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一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所述进液接头,且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所述出液接头,其余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通过连接支管连接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第二进液管、第二出液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系统具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第一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进液口,所述出液接头通过第一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出液口;
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第一后排液冷板和第二后排液冷板,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或进液接头,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液管或出液接头;所述第一后排液冷板的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后排液冷板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液管。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沿所述第一液冷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分流扰流柱错位设置;且/或,所述第二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扰流柱,沿所述第二液冷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分流扰流柱错位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或/和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中设置有流道翅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翅片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独立循环通道设置的翅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或/和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上下对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流道翅片冲压成型且焊接于所述上盖或下盖,所述流道翅片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盖、所述下盖相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或/和所述下盖冲压成型有导流壁,所述导流壁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流道翅片的入口端之间,且/或,所述导流壁位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流道翅片的出口端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中部设置有呈平面状的吊装吸盘吸附区域,所述第一液冷板的独立循环通道环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一面设置有冲压凹槽,所述冲压凹槽的底部为所述吊装吸盘吸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前排电池模组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两侧设置有加强连接部,所述加强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前排电池模组两端的端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两侧且贴于所述端板外侧的折弯部,所述固定结构为连接于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端板的铆钉。
16.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上拉板连接部和下拉板连接部,所述上拉板连接部通过上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上层电池模组的端板,所述下拉板连接部通过下锁紧件固定连接于下层电池模组的端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具有打胶面和用于与电池模组接触的限位面,所述打胶面与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所述打胶面与所述限位面具有用于容纳导热胶的高度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的上端面和所述下端的下端面为所述打胶面;所述上盖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上限位板,所述下盖的下端面的两侧一体连接有下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的上端面和所述下限位板的下端面为下限位面;所述上限位板或/和所述下限位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且与所述下限位板接触的第一凸起部或/和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且与所述上限位板接触的第二凸起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板连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上限位板的两端,所述上拉板连接部相对所述上限位板向上纵向弯折成型;所述下拉板连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下限位板的两端,所述下拉板连接部相对所述下限位板向下纵向弯折成型;所述上锁紧件、下锁紧件为铆钉。
2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液冷系统。
CN202010778067.3A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Pending CN1140942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8067.3A CN114094225A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8067.3A CN114094225A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225A true CN114094225A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95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8067.3A Pending CN114094225A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422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4154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6231148A (zh) * 2023-01-06 2023-06-06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液冷板组件、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6914327A (zh) * 2023-09-14 2023-10-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WO2024027740A1 (zh) * 2022-08-02 2024-02-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用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8263564A (zh) * 2024-04-28 2024-06-28 安徽舟之航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带有二层冷却板的新型冷却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5337A (ja) * 2009-03-21 2010-10-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8346839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换热系统
CN209544560U (zh) * 2019-03-29 2019-10-25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换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池箱
CN209929442U (zh) * 2019-06-21 2020-01-10 宁波利维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用均温板及其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结构
CN210805960U (zh) * 2019-11-29 2020-06-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5337A (ja) * 2009-03-21 2010-10-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8346839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换热系统
CN209544560U (zh) * 2019-03-29 2019-10-25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换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池箱
CN209929442U (zh) * 2019-06-21 2020-01-10 宁波利维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用均温板及其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结构
CN210805960U (zh) * 2019-11-29 2020-06-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4154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4614154B (zh) * 2022-03-23 2023-07-14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包
WO2024027740A1 (zh) * 2022-08-02 2024-02-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用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6231148A (zh) * 2023-01-06 2023-06-06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液冷板组件、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6231148B (zh) * 2023-01-06 2024-05-28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液冷板组件、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116914327A (zh) * 2023-09-14 2023-10-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914327B (zh) * 2023-09-14 2023-12-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8263564A (zh) * 2024-04-28 2024-06-28 安徽舟之航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带有二层冷却板的新型冷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94225A (zh)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213483829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213483828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204614833U (zh) 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系统
CN216928707U (zh) 换热结构件及电池包
CN219203262U (zh) 一种液冷组件和电池包
CN116169397A (zh)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020860A (zh) 一种集成液冷板及一种电池包
CN115692935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115692936A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113067052A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及车辆
CN218677413U (zh) 一种拼接式液冷储能装置
CN216720056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6648428U (zh) 一种电池换热板及电池包
CN215680823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6054889U (zh) 一种电池包的冷却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2209589U (zh) 电池包的冷却机构
CN211789201U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模组
CN219067057U (zh) 一种电池模块下箱体及电池模块
CN217768500U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20456501U (zh) 液冷板、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CN218602532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7117416A (zh) 一种高强轻量化液冷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7822962U (zh) 电池箱
CN221057528U (zh) 一种冲压式大尺寸液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