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1378A -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1378A
CN110571378A CN201910808899.2A CN201910808899A CN110571378A CN 110571378 A CN110571378 A CN 110571378A CN 201910808899 A CN201910808899 A CN 201910808899A CN 110571378 A CN110571378 A CN 110571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attery
cooling
cooling body
battery p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88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青华
古惠南
席忠民
曹卫兵
许俊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088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713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71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与电池系统,将盖体盖设在壳体上,使得电池包处于密封空间,为电池包提供初步防护。当壳体发生撞击时,冲击力会大量作用在壳体的侧壁上,由于加强梁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内壁上,因此,使得壳体侧壁结构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避免壳体侧壁因冲击力发生严重变形;同时,作用在壳体上的冲击力,也会传递至、并集中在加强梁上,使得冲击力发生转移,改善壳体上受力分布,保证壳体结构完整与气密性良好,从而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避免电池包因壳体气密封性失效或因壳体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

Description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对电动车而言,电池包技术至关重要,电池包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决定电动车整车性能,而电池包能否稳定、安全运行主要在于防水、防撞及降温等问题上。为了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避免电池包因撞击而容易受损,通常将电池包安装在电池箱内;再将密封好的电池箱安装在车体上。然而,传统的电池箱结构强度差,在撞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凹陷变形,甚至发生严重破损,导致电池包因电池箱的气密封性失效或因电池箱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严重影响电池包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壳与电池系统,提高结构强度,使得壳体在撞击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池壳,包括:盖体;壳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内用于装入电池包,且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纵梁,所述中纵梁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及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强梁与所述中纵梁交叉设置,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上述的电池壳,将盖体盖设在壳体上,使得电池包处于密封空间,为电池包提供初步防护。当壳体发生撞击时,冲击力会大量作用在壳体的侧壁上,由于加强梁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内壁上,因此,使得壳体侧壁结构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避免壳体侧壁因冲击力发生严重变形;同时,作用在壳体上的冲击力,也会传递至、并集中在加强梁上,使得冲击力发生转移,改善壳体上受力分布,保证壳体结构完整与气密性良好,从而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避免电池包因壳体气密封性失效或因壳体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此外,本方案将加强梁与中纵梁交叉设置,且中纵梁一端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因此,冲击力不管是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还是沿着壳体的宽度方向作用在壳体上,都有结构支撑,如此,极大提高了电池壳的结构强度。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发明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还包括承压座,所述承压座设置在所述加强梁的端部,所述加强梁通过所述承压座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上设有卡槽,所述加强梁插入所述卡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包括承压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的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侧板与支撑板,所述侧板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两个所述侧板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承压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还包括电池包冷却结构,所述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冷却体、进水管及出水管,所述冷却体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体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装入所述电池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加强梁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冷却体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加强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朝向所述冷却体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分别抵触在冷却体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朝向所述冷却体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之间,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冷却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沿着所述安装槽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依次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冷却体内分隔为两个以上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分隔件的两端上均设有凹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凹部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冷却体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通,且所述连接组件一端与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连接组件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所述进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冷却体的相对两侧上,且在相邻两个所述冷却体之间,其中一个所述冷却体的出水口与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冷却体的同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第一连接头及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密封插入一个所述冷却体的出水口中,所述第二连接头密封插入另一个所述冷却体的进水口中,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壳还包括导热垫,所述导热垫铺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冷却体的底部,所述垫片用于调整所述冷却体在所述壳体内的安装平面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用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包括冷却本体、第一封板及第二封板,所述冷却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封板与所述第二封板均设置在所述冷却本体上,且所述第一封板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封板密封所述第二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用于连接在所述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及绕设在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的边框,所述中纵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边框连接,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边框上。
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包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壳,所述电池包装入所述壳体内。
上述的电池系统,采用以上的电池壳,将盖体盖设在壳体上,使得电池包处于密封空间,为电池包提供初步防护。当壳体发生撞击时,冲击力会大量作用在壳体的侧壁上,由于加强梁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内壁上,因此,使得壳体侧壁结构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避免壳体侧壁因冲击力发生严重变形;同时,作用在壳体上的冲击力,也会传递至、并集中在加强梁上,使得冲击力发生转移,改善壳体上受力分布,保证壳体结构完整与气密性良好,从而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避免电池包因壳体气密封性失效或因壳体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壳体与加强梁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圈A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承压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壳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却体、导热垫及垫片配合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却体、导热垫及垫片配合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冷却体、导热垫及垫片配合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底板;120、边框;121、第一穿孔;122、第二穿孔;130、中纵梁;131、连接螺栓;132、第一凸起;133、第二凸起;134、固定槽;200、加强梁;210、第一抵触部;220、第二抵触部;230、承载部;300、承压座;310、卡槽;320、承压板;330、支撑架;331、侧板;332、支撑板;400、电池包冷却结构;410、进水管;411、进水头;412、第一密封件;413、第一卡扣;414、第一固定架;420、冷却体;421、安装槽;422、进水口;423、出水口;424、冷却通道;425、分隔件;4251、凹部;426、冷却本体;4261、第一连接部;4262、第二连接部;427、第一封板;428、第二封板;4281、第二定位槽;430、出水管;431、出水头;432、第二密封件;433、第二卡扣;434、第二固定架;440、连接组件;441、连接管;442、第一连接头;443、第二连接头;444、卡箍;450、冷却组;460、导热垫;47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电池壳,包括:盖体、壳体100及加强梁200。盖体盖设在壳体100上。壳体100内用于装入电池包,且壳体100内设有中纵梁130,中纵梁130一端与壳体100的内壁连接。加强梁200设置在壳体100内,加强梁200与中纵梁130交叉设置,加强梁200的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100的内壁上。
上述的电池壳,将盖体盖设在壳体100上,使得电池包处于密封空间,为电池包提供初步防护。当壳体100发生撞击时,冲击力会大量作用在壳体100的侧壁上,由于加强梁200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100内壁上,因此,使得壳体100侧壁结构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避免壳体100侧壁因冲击力发生严重变形;同时,作用在壳体100上的冲击力,也会传递至、并集中在加强梁200上,使得冲击力发生转移,改善壳体100上受力分布,保证壳体100结构完整与气密性良好,从而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避免电池包因壳体100气密封性失效或因壳体100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此外,本实施例将加强梁200与中纵梁130交叉设置,且中纵梁130一端连接在壳体100的内壁上,因此,冲击力不管是沿着壳体100的长度方向还是沿着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作用在壳体上,都有结构支撑,如此,极大提高了电池壳的结构强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200内为多腔结构,如此,减小加强梁200的整体重量,便于电池壳结构轻量化。同时,本实施例的加强梁200沿着壳体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中纵梁130沿着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以图2为例,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为图2中S1表示的方向;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为图2中S2表示的方向。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电池壳还包括承压座300,承压座300设置在加强梁200的端部,加强梁200通过承压座300抵触在壳体100的内壁上。本实施例在加强梁200的端部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设置承压座300,使得冲击力通过承压座300传递至加强梁200上,改变了加强梁200与壳体100之间的传力方式,避免加强梁200直接作用在壳体100内壁上而容易将壳体100刺穿,如此,大大提高了电池壳的结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4,承压座300上设有卡槽310,加强梁200插入卡槽310中。如此,通过卡槽310,使得加强梁200稳定作用在承压座300上,避免在受力时加强梁200在承压座300上发生偏移而导致受力不稳定。同时,由于加强梁200能够插入卡槽310中,因此,本实施例的承压座300的横截面积要大于加强梁200的横截面积,即,在加强梁200上设置该承压座300,扩大了加强梁200在壳体100上的受力面积,分散作用在壳体100上的受力,避免因集中受力而导致壳体100的内壁发生凹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承压座300包括承压板320、及间隔设置在承压板320上的两个支撑架330。两个支撑架330及承压板320围成卡槽310。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承压座300呈U型或者近似呈U型结构,通过承压板320,改善加强梁200与壳体100之间的传力状况,使得两者之间传力顺畅;再通过两个支撑架330,限制加强梁200的两侧移动,保证加强梁200稳定支撑在壳体100的两内壁之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壳整体结构强度。其中,支撑架330与承压板320的连接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方式、螺栓或者螺钉固定方式、焊接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支撑架330包括侧板331与支撑板332。侧板331设置在承压板320上,两个侧板331及承压板320围成卡槽310,支撑板332连接在侧板331与承压板320之间,且支撑板332倾斜设置。如此,通过两个侧板331,使得加强梁200稳定定位在卡槽310中。由于侧板331与承压板320之间设有倾斜的支撑板332,因此,当壳体100发生撞击时,冲击力由壳体100上传递至承压板320上,此时,承压板320上的受力有两种情况:一、位于两侧板331之间的承压板320受力;二、位于两侧板331之外的承压板320受力。位于两侧板331之间的承压板320因直接与加强梁200接触,因此,会将冲击力传递至加强梁200上;而对于位于两侧板331之外的承压板320而言,本实施例在侧板331与承压板320之间设置倾斜的支撑板332,使得承压板320上的冲击力沿着支撑板332全部传递至侧板331上,再由侧板331传递至加强梁200上,如此,通过本实施例的承压座300,使得壳体100上的冲击力完全、顺利传递至加强梁200上,有效避免壳体100因撞击而发生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6及图7,电池壳还包括冷却体420、进水管410及出水管430,冷却体420设置在壳体100内,冷却体420内设有冷却通道424,冷却体420上设有与冷却通道424连通的进水口422与出水口423,进水口422与进水管410连通,冷却体420上还设有安装槽421,安装槽421用于装入电池包,出水管430与出水口423连通。
由此可知,通过进水管410,将冷却水通入冷却通道424中;再通过出水管430,将换热后的冷却水输出,如此,使得冷却水在冷却体420内持续、稳定流动,以便电池包实现稳定、持续降温。由于冷却体420上设有用于装入电池包的安装槽421,因此,当电池包装入安装槽421中时,电池包与冷却体420之间的换热方式为直接接触换热;通过冷却通道424中的冷却水,直接吸收电池包上的热量,及时将电池包上的热量排出,提高电池包的降温效率,避免大量热量聚集在电池包中,实现有效、稳定的降温,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电池包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本实施例采用冷却体420代替冷却水管,并将电池包安装在冷却体420上,如此,不仅减少水管的打结缠绕现象发生,便于壳体100内有序化管理,而且还缩小冷却体420在壳体100内占用空间,使得壳体100内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有利于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冷却通道424可设计多种形状,比如,冷却通道424可设计直线孔结构、S形孔结构、折线形孔结构或者其他形状孔结构。当然,冷却通道424设计为S形孔结构或者折线形孔结构时,冷却体420可为多层压合结构,这样,便于冷却通道424在冷却体420上更好地加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2,加强梁20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加强梁200沿着壳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冷却体420设置在相邻两个加强梁200之间。如此,通过两个以上加强梁200,使得壳体100结构进一步得到加强,大大提升了电池壳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将壳体100分为多格,便于电池包有序间隔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以图2为例,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为图2中S2表示的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加强梁200朝向冷却体420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抵触部210与第二抵触部220,第一抵触部210与第二抵触部220分别抵触在冷却体420的相对两侧。由此可知,通过第一抵触部210与第二抵触部220,分别抵触在冷却体420的相对两侧,抑制冷却体420因受热膨胀,使得冷却体420结构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加强梁200朝向冷却体420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承载部230,承载部230连接在第一抵触部210与第二抵触部220之间,承载部230用于承载冷却体420。由此可知,第一抵触部210、承载部230及第二抵触部220在冷却体420的侧面共同围成一个凹槽,便于冷却体420稳定安装在该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冷却通道424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冷却通道424沿着安装槽42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以上冷却通道424依次连通设置。本实施例将冷却通道424均匀分布在安装槽421的周边,使得冷却水对电池包均匀吸热降温,保证电池包不同的部位均得到有效降温,大大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电池包更加稳定、安全运行。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423与其中一个冷却通道424连通,进水口422与另一个冷却通道424连通。当然,在实际制备中,进水口423与进水口422分别位于最外两侧的冷却通道424连通,如此,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8,冷却体420内设有分隔件425,分隔件425将冷却体420内分隔为两个以上冷却通道424,分隔件425的两端上均设有凹部4251,相邻两个冷却通道424通过凹部4251连通设置。由此可知,冷却体420呈隔层结构,部件不仅有利于减小冷却体420的整体重量,使得电池壳轻量化;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冷却体420内的冷却空间,增加冷却体420内冷却水的流量,提高冷却体420的冷却效果。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分隔件425为板状结构,通过挤压工艺在冷却体420内挤压制备出分隔件42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电池包冷却结构400还包括连接组件440,冷却体420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冷却体420通过连接组件440连通,且连接组件440一端与一个冷却体420的出水口423连通,连接组件440另一端与另一个冷却体420的进水口422连通。如此,通过连接组件440,使得所有冷却体420均相互连通,从而使得电池包冷却结构400同时对多组电池包进行冷却降温,有利于提高电池包降温速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以上冷却体420并排设置,形成冷却组450。本实施例的冷却组450为两排,两排冷却组450通过连接组件440连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进水口422与出水口423分别位于冷却体420的相对两侧上,且在相邻两个冷却体420之间,其中一个冷却体420的出水口423与另一个冷却体420的进水口422位于冷却体420的同一侧。本实施例将进水口422与出水口423分别设置在冷却体420的相对两侧上,延长冷却水在冷却体420内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却水在冷却体420内停留的时间,保证冷却体420与电池包进行充分热交换,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降温效果,保证电池包稳定运行。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422位于冷却体420一侧面靠近顶部位置处,出水口423位于冷却体420另一侧面靠近顶部位置处,此时,冷却水从冷却体420一侧面的顶部向冷却体420底部流动;再经过冷却体420底部向上,流向冷却体420另一侧面的顶部,如此,使得冷却水的路径更长,大大提高了电池包的降温效果。同时,在相邻两个冷却体420之间,其中一个冷却体420的出水口423与另一个冷却体420的进水口422位于冷却体420的同一侧,因此,在两个冷却体420连接过程中,只需将同侧的进水口422与出水口423通过连接组件440连接即可,大大方便了作业人员的组装。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422与出水口423分别设置在位于安装槽421两侧的凸起结构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连接组件440包括连接管441、第一连接头442及第二连接头443,第一连接头442密封插入一个冷却体420的出水口423中,第二连接头443密封插入另一个冷却体420的进水口422中,连接管441连接在第一连接头442与第二连接头443之间。如此,通过第一连接头442与第二连接头443,使得连接管441与冷却体420之间既稳定连接,又保证有效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水从连接管441与冷却体420之间渗入至电池包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密封插入应理解为连接头插入出水口423或者进水口422中时,连接头还与出水口423或者进水口422的内壁密封配合。其中,密封配合可为激光钎焊、过盈或者过度配合、涂密封胶配合、套密封圈或者其他密封方式。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配合为激光钎焊。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连接组件440还包括卡箍444,连接管441通过卡箍444固定在第一连接头442或者第二连接头443上,如此,通过卡箍444,使得连接管441与第一连接头442或者第二连接头443稳定连接。其中,连接管441为软管。当然,卡箍444可通过扎带、绑带、伸缩带、喉箍或者其他固定零件代替。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7,电池包冷却结构400还包括导热垫460,导热垫460铺设在安装槽421内,如此,通过导热垫460,对电池包具有防护作用,避免电池包直接与冷却体420接触而易磨损。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垫460为绝缘材料,且导热垫460的导热系统大于或者等于2W/(m·K)。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7,电池包冷却结构400还包括垫片470,垫片470设置在冷却体420的底部,垫片470用于调整冷却体42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平面度。由于壳体100内存在一定的平面度公差,因此,在冷却体420的底部设置垫片470,弥补壳体100内的平面度公差,使得冷却体420在壳体100内保证平稳放置,从而保证电池包的散热稳定、安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垫片470通过硅泡面发泡工艺制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电池包冷却结构400还包括第一卡扣413与第二卡扣433,进水管410通过第一卡扣413用于安装在壳体100内,出水管430通过第二卡扣433用于安装在壳体100内。如此,通过第一卡扣413与第二卡扣433,使得进水管410与出水管430稳定固定在壳体100内,避免进水管410与出水管430缠绕在电池包上而导致电池包无法正常运行。同时,将进水管410与出水管430固定,也避免进水管410与出水管430散乱在壳体100内而导致壳体100内设备管理与维护变得困难。因此,通过第一卡扣413与第二卡扣433,使得壳体100内设备布置更加有序、合理。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电池包冷却结构400还包括第一固定架414与第二固定架434,第一固定架414与第二固定架434均设置在壳体100内。第一卡扣413固定在第一固定架414上,第二卡扣433固定在第二固定架434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414与第二固定架434均为Z字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7,冷却体420包括冷却本体426、第一封板427及第二封板428,冷却本体426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封板427与第二封板428均设置在冷却本体426上,且第一封板427密封第一开口,第二封板428密封第二开口。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冷却体420的制备过程分为两个步骤:一、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将冷却本体426进行挤压,在挤压过程中,同时也在冷却本体426内完成了分隔;二、再将第一封板427与第二封板428分别盖在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处,并通过钎焊,对第一封板427与第二封板428进行密封,如此,简化了冷却体420的制备过程,大大提高了冷却体420的生产效率。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本体426的材料为铝合金6061T6。其中,T6指变形铝合金(区别于铸造铝合金)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即固溶热处理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
进一步地,进水口422设置在第一封板427上,出水口423设置在第二封板428上;或者,进水口422设置在第二封板428上,出水口423设置在第一封板427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进水管410与出水管430的安装,连通进水管410的进水口422设置在冷却本体426背向安装槽421的一侧面上;连通出水管430的出水口423同样设置在冷却本体426背向安装槽421的一侧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7,冷却体4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4261与第二连接部4262,第一连接部4261与第二连接部4262均用于连接在壳体100内,如此,通过第一连接部4261与第二连接部4262,使得冷却体420稳定连接在壳体100上,以便冷却体420对电池包稳定降温。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61与第二连接部4262上均设有螺纹孔,壳体100内也设有对应的螺纹孔,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将第一连接部4261与第二连接部4262固定在壳体100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第一封板427的边缘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封板428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定位槽4281。第一定位槽与第一连接部4261定位配合。第二定位槽4281与第二连接部4262定位配合,如此,使得冷却体420中结构与结构之间配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电池壳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壳体100包括底板110、及绕设在底板110的边缘设置的边框120,中纵梁130设置在底板110上、并与边框120连接,加强梁200的两端分别抵触在边框120上。如此,通过加强梁200与中纵梁130,使得底板110与边框120的结构强度均得到有效加强,从而使得电池壳结构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加强梁200上设有固定槽134,加强梁200通过固定槽134卡接在中纵梁130上,如此,便于加强梁200与中纵梁130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中纵梁130上设有第一凸起132,第一凸起132与加强梁200的侧面抵触配合,如此,通过第一凸起132与加强梁200的抵触配合,避免加强梁200沿着中纵梁130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得加强梁200在壳体100内保证稳定,便于加强梁200对壳体100进行稳定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中纵梁130上还设有第二凸起133。第二凸起133用于安装冷却体420上的第一连接部4261或者第二连接部4262,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冷却体420固定在中纵梁130上,而并非底板110上,如此,既保证了冷却体420的稳定安装,又避免底板110因冷却体420的固定操作而导致平面度发生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中纵梁130上设有连接螺栓131,通过连接螺栓131,使得盖体稳定固定在壳体10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边框120上设有第一穿孔121与第二穿孔122。进水管410与第一穿孔121连通。出水管430与第二穿孔122连通,如此,便于冷却水的输入与输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电池壳还包括进水头411与出水头431。进水头411密封插入第一穿孔121中,出水口423密封插入第二穿孔122中。进水头411与进水管410连通,出水头431与出水管430连通。其中,密封插入应理解为连接头插入第一穿孔121或者第二穿孔122中时,进水头411与出水头431分别与第一穿孔121、第二穿孔122的内壁密封配合。其中,密封配合可为激光钎焊、过盈或者过度配合、涂密封胶配合、套密封圈或者其他密封方式。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进水头411上套有第一密封件412,出水头431上套有第二密封件432,通过第一密封件412与第二密封件432,保证进水头411与边框120、出水头431与边框120之间紧密配合,提升边框120的气密性,保证进出水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包与以上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电池壳,电池包装入壳体100内。
上述的电池系统,采用以上的电池壳,将盖体盖设在壳体100上,使得电池包处于密封空间,为电池包提供初步防护。当壳体100发生撞击时,冲击力会大量作用在壳体100的侧壁上,由于加强梁200两端分别抵触在壳体100内壁上,因此,使得壳体100侧壁结构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避免壳体100侧壁因冲击力发生严重变形;同时,作用在壳体100上的冲击力,也会传递至、并集中在加强梁200上,使得冲击力发生转移,改善壳体100上受力分布,保证壳体100结构完整与气密性良好,从而使得电池包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避免电池包因壳体100气密封性失效或因壳体100被刺穿而发生短路、甚至发生起火、爆炸事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
壳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内用于装入电池包,且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纵梁,所述中纵梁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及
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强梁与所述中纵梁交叉设置,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压座,所述承压座设置在所述加强梁的端部,所述加强梁通过所述承压座抵触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座上设有卡槽,所述加强梁插入所述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座包括承压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的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侧板与支撑板,所述侧板设置在所述承压板上,两个所述侧板及所述承压板围成所述卡槽,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承压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包冷却结构,所述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冷却体、进水管及出水管,所述冷却体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冷却体内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体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装入所述电池包,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加强梁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冷却体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加强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朝向所述冷却体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分别抵触在冷却体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及绕设在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的边框,所述中纵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边框连接,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抵触在所述边框上。
10.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与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壳,所述电池包装入所述壳体内。
CN201910808899.2A 2019-08-29 2019-08-29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Pending CN1105713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8899.2A CN110571378A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8899.2A CN110571378A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1378A true CN110571378A (zh) 2019-12-13

Family

ID=68776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8899.2A Pending CN110571378A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71378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8525A (zh) * 2020-09-04 2020-12-04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72025A (zh) * 2020-09-04 2020-12-1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的集成化下底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008283A1 (zh) * 2019-07-15 2021-01-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下箱体、电池系统及车辆
CN113851770A (zh) * 2020-06-09 2021-12-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4545849A (zh) * 2022-04-25 2022-05-27 宝嘉智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低故障的电源防护型工业自动控制系统
WO2022135098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延缓热失控的集成式结构
CN116470216A (zh) * 2023-06-19 2023-07-21 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箱体组件及电池包
CN116526051A (zh) * 2023-06-30 2023-08-01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0261A (ja) * 1996-12-24 1998-07-21 Fujitsu Ltd 重量筐体搭載構造
EP1089373A1 (en) * 1999-09-28 2001-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aled battery pack
JP2014201180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取付け構造
CN106494205A (zh) * 2015-09-03 2017-03-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结构集成的推进电池
WO2017100164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Method of bisphenol manufacture
CN207657588U (zh) * 2017-11-27 2018-07-27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壳体
CN109037854A (zh) * 2018-08-09 2018-12-18 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动力电池包结构及装配方法
CN109968960A (zh) * 2017-12-14 2019-07-0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安装架、车架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0261A (ja) * 1996-12-24 1998-07-21 Fujitsu Ltd 重量筐体搭載構造
EP1089373A1 (en) * 1999-09-28 2001-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aled battery pack
JP2014201180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取付け構造
CN106494205A (zh) * 2015-09-03 2017-03-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结构集成的推进电池
WO2017100164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Method of bisphenol manufacture
CN207657588U (zh) * 2017-11-27 2018-07-27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壳体
CN109968960A (zh) * 2017-12-14 2019-07-0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安装架、车架及车辆
CN109037854A (zh) * 2018-08-09 2018-12-18 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动力电池包结构及装配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8283A1 (zh) * 2019-07-15 2021-01-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下箱体、电池系统及车辆
US11177527B2 (en) 2019-07-15 2021-11-16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Battery lower casing and battery system
CN113851770A (zh) * 2020-06-09 2021-12-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2072025A (zh) * 2020-09-04 2020-12-1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的集成化下底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38525B (zh) * 2020-09-04 2022-03-18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38525A (zh) * 2020-09-04 2020-12-04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135098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延缓热失控的集成式结构
CN114545849A (zh) * 2022-04-25 2022-05-27 宝嘉智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低故障的电源防护型工业自动控制系统
CN114545849B (zh) * 2022-04-25 2022-07-12 宝嘉智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低故障的电源防护型工业自动控制系统
CN116470216A (zh) * 2023-06-19 2023-07-21 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箱体组件及电池包
CN116470216B (zh) * 2023-06-19 2024-01-23 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箱体组件及电池包
CN116526051A (zh) * 2023-06-30 2023-08-01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CN116526051B (zh) * 2023-06-30 2023-09-2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1378A (zh)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CN210723281U (zh) 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
EP3547398B1 (en) Battery module for an electrical storage system for an electric drive vehicle
WO2019034097A1 (zh)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JP5000107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JP5334420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CN210723125U (zh) 电池壳与电池系统
CN110571495A (zh) 电池包冷却结构、电池壳及电池系统
CN215680882U (zh) 一种电池包
CN112701383A (zh) 一种电池液冷板总成、电池总成及车辆
KR20230006869A (ko) 배터리 팩 박스,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CN116169397A (zh) 一种液冷板、液冷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US20190348728A1 (en) Battery pack
TWM574763U (zh) 具有換熱功能的電池包殼體和電池包
JP2012104499A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CN220358199U (zh) 液冷箱体和电池包
CN214411408U (zh) 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3782899B (zh) 一种电池包外壳、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6958290U (zh) 下箱体、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11629168U (zh) 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14336838U (zh) 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4706123U (zh) 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7903339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7239664U (zh) 下箱体、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