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9584U -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9584U
CN217609584U CN202220265514.XU CN202220265514U CN217609584U CN 217609584 U CN217609584 U CN 217609584U CN 202220265514 U CN202220265514 U CN 202220265514U CN 217609584 U CN217609584 U CN 217609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
unit
atomizing core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655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武
何雪琴
李润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6551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9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9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9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和雾化芯,该雾化芯包括多孔体和发热元件,该多孔体包括第一端面、与该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以及由该第一端面延伸到到第二端面的中心通道;该发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端面上,并包括第一发热单元以及圆弧形第二发热单元和圆弧形第三发热单元;该第二发热单元和该第三发热单元间隔地分布于该第一发热单元的两相对侧,且共圆心;该第二发热单元和该第三发热单元的一端分别与该第一发热单元电性连接;该第一发热单元包括中心通孔,该中心通道与该中心通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雾化芯的发热元件采用同心弧形的发热单元,发热比较均匀,可以显著提升雾气量。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用于吸食气溶胶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芯主要分为两种:长条状雾化芯和圆柱状雾化芯。
长条状雾化芯是通过丝印、镀膜或金属片直接粘合等方式将发热元件嵌入长条多孔体的表面;由于发热元件裸露在多孔体表面且直接连接雾化腔,因此有足够的雾化空间和雾气存储空间,产生较大的雾量;但该类型雾化芯雾气道相对复杂,雾气抽吸需要经过较长的气道,会影响香气的还原度和雾气温度;此外,较长且复杂的气道还易造成雾气冷凝,并堆积形成大颗粒液滴堵塞气道,
影响出雾量,严重时还会造成漏液现象,对抽吸体验感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圆柱状雾化芯一般将发热元件放入圆柱中心通孔位置,周围由多孔体进行包裹,抽吸时雾气(气溶胶)从中心孔直接传输至吸嘴,气道较短,结构简单,
不易堵塞,雾气传输速度快,香气还原性和雾气温度的体验感较好;然而圆柱状雾化芯中心孔较小,在雾化过程中雾气直接产生在中心孔内,没有足够的雾化和存储空间,所产生的雾量也相对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包括多孔体和发热元件,该多孔体包括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以及由所述第一端面延伸到到第二端面的中心通道;该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并包括第一发热单元以及圆弧形第二发热单元和圆弧形第三发热单元;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的两相对侧,且共圆心;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单元包括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道与所述中心通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包括平行间隔布置且互相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所述中心通孔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以及第三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以及第三发热部与第一发热单元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热单元还包括第四发热部,所述第四发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相连接,所述第四发热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发热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单元的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发热单元包括平行间隔布置且互相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另一圆弧形发热部。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所述中心通孔的至少一另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的至少一另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另一圆弧形发热部包括第五发热部、第六发热部以及第七发热部,所述第五发热部、第六发热部以及第七发热部与第一发热单元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三发热单元还包括第八发热部,所述第八发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相连接,所述第八发热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发热部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三发热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单元的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单元以及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单元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的另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的另一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单元平行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的两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大致呈圆形。
优选地,所述多孔体为陶瓷多孔体。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为形成于所述多孔体表面的发热膜或者结合于多孔体表面的金属发热片。
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雾化芯。
优选地,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壳体;所述雾化芯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正对的雾化腔、与所述第二端面正对的储液腔以及与所述中心通道相连通的出气通道。
优选地,所述雾化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底端;所述出气通道纵向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所述储液腔设置于所述雾化芯的上部,并环绕所述出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雾化芯的发热元件采用同心弧形的发热单元,发热均匀,可以显著提升雾气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底部朝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加热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该雾化器1用于加热雾化液态气溶生成基质,并供使用者抽吸,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扁平柱状,以方便手握。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壳体10、雾化芯20和一对电极30。该壳体10用于形成雾化腔11、储液腔13以及出气通道15。该雾化芯20设置于壳体10内,用于加热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一对电极30电性地连接于雾化芯20上,用于将雾化芯20与电池装置电性连接。
如图1所示,该壳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雾化腔11、储液腔13以及出气通道15。该雾化腔11设置于壳体10底端,用于收容气溶胶并将气溶胶与环境空气进行混合。出气通道15纵向设置于壳体10内且与雾化腔11相连通,用于导出气溶胶和空气的混合物。该储液腔13设置于雾化芯12的上部,并环绕出气通道15,用于收容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该壳体10的上端可形成一个与出气通道15相连通的扁平吸嘴,以方便使用者抽吸。
如图2所示,该雾化芯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多孔体21和加热元件23。该多孔体21用于将储液腔13中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输送给加热元件23。所述加热元件23设置于多孔体21上,用于在通电后产生高温,以加热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该多孔体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多孔陶瓷体,优选地为烧结式多孔陶瓷体,以藉由毛细力输送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该多孔陶瓷可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等制成,而孔隙率、平均孔径,可不做限制。该多孔陶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用注浆成型或粉体压制成型等方式进行成型,基体形状不受限制;中心通孔大小可为0.1mm-5.00mm,通孔形状以及数量可不做限制。
再如图2所示,该多孔体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端面211、第二端面213和中心通道215,该第一端面211设置于多孔体21的底部,用于安装发热元件23,以形成雾化面。第二端面213与第一端面211相对侧设置于多孔体21的顶部,用于与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相接触,以形成吸液面。中心通道215设置于多孔体21内且从第一端面211延伸到第二端面,用于将雾化腔11与出气通道15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3可采用圆形或类圆形设计,更有利发热面的充分利用,可在较小的尺寸下通过弧形发热部的环绕设计,延长弧形发热部长度,获得较高阻值。发热元件23的弧形发热部的环绕设计可充分聚集发热热量,结合圆形或类圆形带来的小尺寸化,使弧形发热部内的温度进一步提高,产生更多的雾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3裸露在多孔体21表面,与雾化腔11直接连接,在抽吸过程,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多孔体21表面的发热元件23产生的更多雾气,并进行短暂的存储,使雾气量显著提升。
该发热元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发热单元231、圆弧形的第二发热单元232以及圆弧形的第三发热单元233。该第一发热单元231设置在多孔体21的第一端面211,用于中部发热。该第二发热单元232、第三发热单元233并间隔地、对称地分布于该第一发热单元231的两相对侧并与该第一发热单元231共圆心,分别用于两侧发热。该第二发热单元232和第三发热单元23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不同侧的一端分别与其电性连接。
该发热元件23的主要材质可为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和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该发热元件23图形可以通过模具冲压、铸造、机械编织、化学蚀刻、离子溅射、电镀、丝网印刷等一种或几种方式获得;金属发热元件厚度0.01mm-2.00mm,宽度0.05mm-3mm,可为致密金属,也可为多孔金属(孔径0.01-1.00mm)。
雾化芯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发热元件23与多孔体21一体成型,通过排胶、烧结获得;也可以先制备多孔体21,再制备金属发热元件23,经排胶和烧结后获得中心通孔片式发热体。多孔体21和发热元件23图形形状可不做限制。
一同参阅图3,该第一发热单元2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圆环形,其可包括中心通孔2310,该中心通道2310与多孔体21的中心通道215相连通。
中心通孔2310实现雾化腔11与吸嘴直通式的连接,在抽吸过程中雾气由中心通孔2310直接传输至吸嘴,气道简单,既可以缓解雾气在气道中的凝结,减少堵塞和漏液,提高雾气量,又可使雾气直接、快速进入抽吸者口中,保证抽吸口感。
再如图3所示,该第二发热单元2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也大致呈圆弧形的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以及第三发热部2323。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以及第三发热部232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可以理解地,第二发热单元232的圆弧形发热部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两个或三个以上也可适用。
再如图3所示,该第二发热单元232的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以及第三发热部2323依次远离中心通孔2310;并且第一发热部2321的长度小于第二发热部2322的长度,第二发热部2322的长度小于第三发热部2323的长度。依次递增的长度能提高发热部的发热面积,进一步提高烟雾量。
再如图3所示,该第二发热单元23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大致呈条状的三个第四发热部2324,该三个第四发热部2324中的两个将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第三发热部2323依次电性串联连接,该三个第四发热部2324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和第一发热部2321电性连接。
再如图3所示,该第三发热单元2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也大致呈圆弧形的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部2332以及第七发热部2333。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元件2332以及第七发热部233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可以理解地,第三发热单元233的圆弧形发热部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两个或三个以上也可适用。
再如图3所示,该第三发热单元233的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部2332以及第七发热部2333依次远离中心通孔2310;并且第五发热部2331的长度小于第六发热部2332的长度,第六发热部2332的长度小于第七发热部2333的长度。依次递增的长度能提高发热部的发热面积,进一步提高烟雾量。
再如图3所示,该第三发热单元23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大致呈条状的三个第八发热部2334,该三个第八发热部2334中的两个将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部2332、第七发热部2333依次电性串联连接,该三个第八发热部2324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和第五发热部2321电性连接。
再如图3所示,该三个第四发热部2324中的另一个和该三个第八发热部2334中的另一个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发热单元231的两相对侧,从而实现第二发热单元232和第三发热单元23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的电性连接。
再如图2和3所示,该发热元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第一电极连接单元234以及第二电极连接单元235。第一电极连接单元234和第二电极连接单元235平行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发热单元231的另两相对侧,并分别与第三发热部2323和第七发热部2333的另一端相连接,并用于与一对电极30电性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雾化芯,包括多孔体(21)和发热元件(23),该多孔体(21)包括第一端面(211)、与所述第一端面(211)相对的第二端面(213)以及由所述第一端面(211)延伸到到第二端面(213)的中心通道(215);其特征在于,该发热元件(23)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211)上,并包括第一发热单元(231)以及圆弧形第二发热单元(232)和圆弧形第三发热单元(233);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的两相对侧,且共圆心;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包括中心通孔(2310),所述中心通道(215)与所述中心通孔(2310)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包括平行间隔布置且互相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以及第三发热部(2323),所述第一发热部(2321)、第二发热部(2322)以及第三发热部(232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还包括第四发热部(2324),所述第四发热部(23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相连接,所述第四发热部(232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部(2321) 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的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包括平行间隔布置且互相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另一圆弧形发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另一圆弧形发热部中靠近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另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小于远离所述中心通孔(2310)的至少一另一圆弧形发热部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另一圆弧形发热部包括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部(2332)以及第七发热部(2333),所述第五发热部(2331)、第六发热部(2332)以及第七发热部(2333)与第一发热单元(231)共圆心且依次平行间隔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还包括第八发热部(2334),所述第八发热部(233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相连接,所述第八发热部(233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发热部(2331)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的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3)包括第一电极连接单元(234)以及第二电极连接单元(235),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单元(234)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单元(235)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单元(231)的另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的另一端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单元(234)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单元(235)平行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二发热单元(232)和所述第三发热单元(233)的两相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3)大致呈圆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体(21)为陶瓷多孔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3)为形成于所述多孔体(21)表面的发热膜或者结合于多孔体(21)表面的金属发热片。
15.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2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雾化芯(20)设置于壳体(10)内;所述壳体(10)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211)正对的雾化腔(11)、与所述第二端面(213)正对的储液腔(13)以及与所述中心通道(215)相连通的出气通道(1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腔(11)设置于所述壳体(10)底端;所述出气通道(15)纵向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雾化腔(11)相连通;所述储液腔(13)设置于所述雾化芯(20)的上部,并环绕所述出气通道(15)。
CN202220265514.XU 2022-02-09 2022-02-09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Active CN217609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514.XU CN217609584U (zh) 2022-02-09 2022-02-09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514.XU CN217609584U (zh) 2022-02-09 2022-02-09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9584U true CN21760958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1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65514.XU Active CN217609584U (zh) 2022-02-09 2022-02-09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95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383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芯
WO2023151382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383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芯
WO2023151382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09584U (zh)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N112315027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058100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组件
CN111920104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09609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458702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189437U (zh) 雾化装置
CN217592032U (zh) 雾化芯及雾化器
WO2022111358A1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8884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WO2022161014A1 (zh) 具有开放式雾化腔的雾化芯
CN212545562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5147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151382A1 (zh) 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N212437292U (zh) 一种导油结构及超声波雾化器
JP2023535747A (ja) 霧化コア、アトマイザー及び電子霧化装置
WO2022161029A1 (zh) 具有外壳的一体式雾化芯
WO2022161033A1 (zh) 具有底部雾化腔的雾化芯
CN114391675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1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962650U (zh) 雾化装置
CN22010912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109140U (zh) 雾化芯、加热体阵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