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96094U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96094U
CN213096094U CN202021872275.1U CN202021872275U CN213096094U CN 213096094 U CN213096094 U CN 213096094U CN 202021872275 U CN202021872275 U CN 202021872275U CN 213096094 U CN213096094 U CN 213096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liquid
atomizing core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722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武
何雪琴
李润达
黎强
肖从文
李小平
肖令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722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96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96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96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和加热件,吸液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雾化面和吸液面,吸液体用于供雾化液自吸液面一侧进入,且向雾化面一侧渗透;加热件包括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的发热体及连接于发热体两端的连接件,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及串接第一发热部的第二发热部;其中,第一发热部设置在雾化面一侧,第二发热部埋设于吸液体内且向吸液面一侧延伸并位于雾化面与吸液面之间。本申请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可以使得加热件与吸液体紧密贴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热量传导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烟等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可以对烟油等雾化液进行雾化。通常可以采用陶瓷基与雾化液的储液空间相连通,以使得储液空间中的雾化液可以自陶瓷基一侧渗透而出。陶瓷基远离雾化液的储液空间的一侧通常可以设置加热件从而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然而现有的金属加热件,由于加热件嵌在在陶瓷基表面上然后一起烧结成一体,且由于加热件与陶瓷基的导热系数差异,加热件发热后可能会与陶瓷产生微小分离,导致后续使用中雾化液加热时可能会出现加热温度不均匀,从而导致雾化液雾化效果不好,严重时还会产生焦味和异味的等问题。另外,对于粘度较高的雾化液,陶瓷基的导液速率会下降,使得设置有加热件的陶瓷表面的雾化液供应不足而发生干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
吸液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雾化面和吸液面,所述吸液体用于供雾化液自所述吸液面一侧进入,且向所述雾化面一侧渗透;以及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包括用于对所述雾化液进行加热的发热体及连接于发热体两端的连接件,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第二发热部;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一侧,所述第二发热部埋设于所述吸液体内且向所述吸液面一侧延伸并位于所述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雾化面为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二发热部串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所述第二发热部两端分别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串接;
每一所述第二发热部均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发热部和第二子发热部,所述第一子发热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子发热部;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热部设置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子发热部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平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平面内。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热部均设置于所述雾化面一侧且与所述雾化面相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且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线性发热单元,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子发热部均呈直线状。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盲孔;所述多个通孔或者盲孔沿所述发热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金属片,所述发热体与其两端设置的所述连接件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金属丝,所述发热体通过多次弯折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弯折角度为10°~170°,优选为80°~100°。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电极片和支撑片,所述电极片与所述发热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极片用于将所述发热体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支撑片与所述电极片相连接,以对所述电极片进行支撑;
其中,所述支撑片埋设于所述吸液体内;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吸液体外。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片,两个所述支撑片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片的相对两端;
其中,每一所述支撑片上均开设有通槽,所述吸液体部分渗透到所述通槽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安装座以及雾化芯,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以及
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可以使得加热件与吸液体紧密贴合,从而可以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迅速的传导至吸液体中,因此,既可以防止加热件温度过高,又可以确保陶瓷基体升温迅速,同时可以分吸液体表面的热量,最终使得吸液体发热面表面温度均匀,无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同时通过将加热件弯折成立体结构,可以通过加热件对吸液体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此方案对于粘度高和流动性较差的雾化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通过在发热体的上设置多个通孔,从而可以增加发热体与吸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体发出的热量可以均匀且迅速的扩散至吸液体中,从而可以防止出现线性发热体局部区域由于与吸液体接触不良而导致热量堆积,从而导致出现线性发热体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可以确保吸液体能够快速且均匀的升温,因此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中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雾化芯的中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雾化器在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中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雾化芯10包括吸液体100和加热件200。雾化芯10可以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雾化液雾化。
吸液体100内形成多个微孔,雾化液可以通过该微孔进入吸液体100中,或者雾化液也可以通过该微孔从吸液体100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其中,吸液体100中的多个微孔还可以对雾化液起到存储作用。加热件200则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
该吸液体100可以为烧结式多孔体,具体地,该烧结式多孔体可以为陶瓷多孔体。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烧结式多孔体,可以不限于陶瓷多孔体,例如,其可以为玻璃多孔体或者玻璃陶瓷多孔体。
其中,吸液体100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
具体的,可以先采用将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的混合物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形成吸液体100的胚料,然后将加热件200至少部分埋入该到预胚料中,通过加热烧结,从而可以形成将加热件200部分包埋的吸液体100,且使得加热件200与吸液体100紧密结合。
吸液体100的形状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吸液体100包括形状为大致为长方体状例如梯台状的主体部102以及设置于主体部102底面的凸台部101。加热件200则可以部分埋设于该凸台部101中。加热件200位于吸液体100外的部分则可以设置在凸台部101的顶面一侧(即凸台部101远离主体部10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吸液体100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吸液体100的凸台部101的顶面则为该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吸液体100相对该雾化面1001设置的另一侧的表面则可以表示为该吸液体100的吸液面1002,其中吸液体100的吸液面1002可以与雾化液相接触,使得雾化液可以自主体部102远离凸台部101的一侧进入吸液体100内,且可以自凸台部101的顶面渗透出(即雾化液可以经吸液体100的吸液面1002贯穿吸液体100后从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渗透而出),当雾化液自凸台部101的顶面渗透出时,加热件200位于吸液体100外的部分则可以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进一步,吸液体100的主体部102远离凸台部101的一面还可以设置凹槽,用于容置雾化液。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件200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可以使得加热件200与吸液体100紧密贴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200热量传导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将加热件200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在雾化液自主体部102远离凸台部101的一侧进入吸液体100内且自凸台部101的顶面渗透出的过程中,加热件200还可以对吸液体100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并且对于粘度较高的雾化液,加热件200埋设于吸液体100内的部分可以通过预热雾化液,降低雾化液的粘度,从而提高流动性,防止雾化面供液不足而发生干烧。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通过将加热件200设置成立体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具体请参阅图2。
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包括发热体210、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其中,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可以分别连接发热体210的相对两端。
发热体210可以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二发热部。
其中,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二发热部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第一发热部211的一端可以连接第一连接件220,另一端则连接第二发热部,第二发热部远离第一发热部211的一端则连接第二连接件230。
或者,第一发热部21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其中的两个第一发热部211则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相连接,第二发热部则可以串接于两个第一发热部211之间。
具体的,第二发热部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发热部212和第二子发热部213。第一子发热部2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二子发热部213。
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10可以为线性发热单元,且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二子发热部213均呈直线状。发热体210可以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以及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其中,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即,每个第二子发热部213的侧面被吸液体100的多孔陶瓷材料全部包覆,端部与相邻的第一子发热部212连接。
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10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以及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时,两个相连接的发热部(第一发热部211、第一子发热部212或者第二子发热部213)之间则可以构成弯折部,且该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为10°~170°。例如,以相连接的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一子发热部212为例,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一子发热部212均呈线性,且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一子发热部212的连接处则可以为弯折部,且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为10°~170°,其中优选地的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可以为80°~100°,例如可以将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一子发热部212二者之间的弯折部的弯折角度设置为80°、90°或者100°。其中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弯折部的弯折角度设置为90°。其中,发热体210可以为金属条或金属线,发热体210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等形状中的任意一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发热体210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正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10构成立体结构。其中,发热体210中的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可以均设置于第一平面内,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设置于与该第一平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平面内,其中,在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可以平行且间隔设置。即,发热体210中的多个第一发热部211的中心连线可以均设置在第一平面内;发热体210中的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的中心连线可以均设置在第二平面内,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平行且间隔设置。发热体210中的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则可以将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和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连接。具体的,每一个第一子发热部212的相对两端则可以分别连接第一发热部211和第二子发热部213。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平行且间隔设置于第一平面内。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设置于平行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则可以设置于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第三平面内。其中,由于第一发热部211可以为直线形的发热体,其相对两端均可以连接第二发热部,因此,第三平面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以使得第一发热部211相对两侧的第一子发热部212分别位于这两个第三平面内;其中,该两个第三平面也可以间隔且平行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平面即雾化面1001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发热体210可以为金属条或金属线,或者也可以是图案化的金属片。发热体210可以采用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以及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制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中的至少两种混合后制成。
其中,当发热体210为金属条或金属线时,发热体210的横截面的直径可以在0.02mm~1.00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是0.02mm、0.5mm或者1mm。当发热体210为金属片时,则发热体210可以为厚度在0.01mm-2mm范围内的金属片。
当发热体210通过弯折形成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以及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时,每一个弯折部分的长度可以设置在0.1mm~5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将每一个弯折部分的长度设置为0.1mm、2.5mm或者5mm等等。
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体210通过多次弯折后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体210还可以通过模具冲压、铸造、机械编织、化学蚀刻等一种或几种方式获得。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多个发热体210可以通过机械编织成网状结构,然后通过将形成的网状的发热体进行折弯处理后,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发热体210。
或者,也可以采用多个直径较小的子线性发热体,经过卷绕或者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形成直径较大的发热体210。然后,再将该直径较大的发热体210进行弯折后形成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以及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的立体结构。
请参阅图3-图4。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雾化芯的中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10的发热单元(包括第一发热部211、第一子发热部212和/或第二子发热部213)上还可以设置通孔2101。其中,通孔210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通孔2101可以沿发热单元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隔设置。本方案中,第一发热部211、第一子发热部212以及第二子发热部213上均可以设置通孔2101,在其的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2101则可以设置在第一发热部211、第一子发热部212或者第二子发热部213上。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发热部212或者第二子发热部213构成U形的第二发热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发热部也可为V形(即两个第一子发热部212直接连接,省略第二子发热部21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发热部也可以圆弧形。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发热体210的发热单元上设置多个通孔,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体210与吸液体100的结合的稳定性,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体210发出的热量可以均匀的扩散至吸液体100中,从而可以防止出现发热体210局部区域由于与吸液体100接触不良而导致热量堆积,从而导致出现发热体210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可以确保吸液体100可以快速确均匀的升温,因此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在发热体210上开设通孔2101的方式以提高发热体210与吸液体100的结合的稳定性,及热量传导的均匀性;在其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发热体210的发热单元上开设多个盲孔,同样的,多个盲孔也可以沿发热体210的长度方向依次等间隔设置。
其中,当发热体210上开设的为通孔2101时,通孔2101可以为圆形孔,且通孔2101的直径可以设置为0.01~1.00mm,例如通孔2101的直径的可以设置为0.01mm、0.5mm或者1mm。
当发热体210上开设的为盲孔时,盲孔则可以是圆形孔或者也可以是矩形孔;当盲孔为圆形孔时,盲孔的直径则可以设置为0.01~1.00mm,当盲孔为矩形孔时,盲孔的宽度则可以设置为0.01~1.00mm,长度则可以设置0.10~2.00mm。
其中,相邻的两个通孔2101(或者盲孔)之间的间距则可以设置为0.03mm~1.00mm。
进一步的,如前文所述加热件200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具体来讲,则可以是将第二子发热部213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子发热部212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即是说,发热体210的第一发热部211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暴露于吸液体100之外,第二子发热部213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同时第一子发热部212也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当第一子发热部212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时,是指靠近第一子发热部212与第二子发热部213连接端一侧的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
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子发热部213全部埋设于吸液体100中,多个第一子发热部212插入吸液体100中且一端暴露并与第一发热部211连接。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全部暴露并设置于凸台部101的顶面。其中,可选地,多个第一发热部211均可以设置于吸液体100中的雾化面1001一侧且与该雾化面1001相接触。其中,雾化面1001可以为平面,如此,可以增大第一发热部211对雾化面1001的雾化加热的一致性,提高雾化效率。同样的,吸液面1002也可以为平面,以使对雾化液导液速率的一致性较好。
因此,位于吸液体100内的部分加热件200则可以对吸液体100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而位于吸液体100外的部分加热件200,则可以对从吸液体100内渗透出的预热后的雾化液进行进一步的加热,从而可以使得雾化液能够快速且均匀的雾化。
请进一步的参阅图2或者图4。
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的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可以为两个加热电极片,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可以分别连接发热体210的相对两端从而构成发热体210的正负极,通过在第一连接件220以及第二连接件230上设置连接线,从而可以将发热体210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从而可以对发热体210进行供电,从而使得发热体210进行发热。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可以均包括电极片221和支撑片222。其中,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电极片221可以分别连接发热体210的相对两端。其中,电极片221可以与第一发热部211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电极片221的中心线位于第一平面内,支撑片222一端则连接电极片221,另一端则向靠近第二平面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支撑片222远离电极片221逐渐埋入吸液体100的胚料的方式而将加热件200部分埋设到吸液体100的胚料中。
其中,支撑片222上还可以设置通槽2221,当支撑片222逐渐埋设到吸液体100的胚料中时,形成吸液体100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则可以进入该通槽2221中,当完成对吸液体100的胚料的烧结固定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件200与吸液体100的结合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接件220或者第二连接件230而,其均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片222,且两个支撑片222可以分别连接于电极片221的相对两端。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电极片221及支撑片222均可以一体成型,其中,具体可以先形成片状料,然后对片状料的相对两端进行弯折,其中弯折后的片状料的相对两端则可以构成支撑片222,片状料的中间区域则可以构成电极片221。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电极片221及支撑片222则均可以分开成型,其中,以可以通过采用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将支撑片222固定连接于电极片221的相对两端,从而可以形成第一连接件220或者第二连接件230。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雾化器。请参阅图5-图7。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雾化器在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雾化器30包括雾化套筒310、安装座320以及雾化芯10。
其中,雾化套筒310具有储液腔312,雾化套筒310内部设置有通气管314,储液腔312用于储存雾化液,通气管314用于将烟雾导向用户嘴部。
安装座320具有第一调压通道322、进液腔321和烟雾出口323,第一调压通道322迂回设置于进液腔321的周侧,安装座320嵌入雾化套筒310内,且第一调压通道322和进液腔321均与储液腔312连通,进液腔321将雾化液导向雾化芯10,以便于雾化芯10将雾化液雾化形成烟雾,通气管314与烟雾出口323连接,以将烟雾经烟雾出口323导向用户口腔。
雾化芯10连接于安装座320背离储液腔312的一端并封挡进液腔321,从而由雾化套筒310、安装座320和雾化芯10形成储液空间,该储液空间存储雾化液后,雾化液液封第一调压通道322。
当外界气压变化或抽吸导致储液腔312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失去平衡时,例如储液腔312内的气压过大时,可能导致雾化液从安装座320与雾化套筒310的内壁之间漏液,或者导致雾化液自雾化芯10漏液,或者导致雾化液自雾化芯10与安装座320之间的连接处漏液。或者,储液腔312内的气压过低时,由于储液腔312内外压差的影响,可能导致雾化液下液不畅,则雾化芯10由于供液不足在运行时易造成焦味,给用户带来不好的抽吸体验。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雾化装置40包括雾化器30和本体组件410,雾化器30可以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雾化器30可以安装在本体组件410上,本体组件410内设置有电源组件,当雾化器30安装到本体组件410上时,本体组件410内电源组件的正负极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两个电极片221电连接,从而可以形成供电电路,以向发热体210供电。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加热件埋设于吸液体内,可以使得加热件与吸液体紧密贴合,从而可以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迅速的传导至吸液体中,因此,既可以防止加热件温度过高,又可以确保陶瓷基体升温迅速,同时可以分吸液体表面的热量,最终使得吸液体发热面表面温度均匀,无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同时通过将加热件弯折成立体结构,可以通过加热件对吸液体内的雾化液进行预热,进而可以使得雾化液的温度均匀提升,从而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此方案对于粘度高和流动性较差的雾化液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通过在发热体的上设置多个通孔,从而可以增加发热体与吸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体发出的热量可以均匀且迅速的扩散至吸液体中,从而可以防止出现线性发热体局部区域由于与吸液体接触不良而导致热量堆积,从而导致出现线性发热体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可以确保吸液体能够快速且均匀的升温,因此可以提高对雾化液的雾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包括:
吸液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雾化面和吸液面,所述吸液体用于供雾化液自所述吸液面一侧进入,且向所述雾化面一侧渗透;以及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包括用于对所述雾化液进行加热的发热体及连接于发热体两端的连接件,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及串接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第二发热部;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一侧,所述第二发热部埋设于所述吸液体内且向所述吸液面一侧延伸并位于所述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二发热部串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所述第二发热部两端分别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串接;
每一所述第二发热部均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发热部和第二子发热部,所述第一子发热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子发热部;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热部设置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子发热部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平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热部均设置于所述雾化面一侧且与所述雾化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且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为线性发热单元,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子发热部均呈直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或者盲孔;所述多个通孔或者盲孔沿所述发热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为金属片,所述发热体与其两端设置的所述连接件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为金属丝,所述发热体通过多次弯折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的弯折角度为10°~17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的弯折角度为80°~100°。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电极片和支撑片,所述电极片与所述发热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极片用于将所述发热体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支撑片与所述电极片相连接,以对所述电极片进行支撑;
其中,所述支撑片埋设于所述吸液体内;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吸液体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片,两个所述支撑片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片的相对两端;
其中,每一所述支撑片上均开设有通槽,所述吸液体部分渗透到所述通槽内。
15.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安装座以及雾化芯,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6.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以及
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
CN202021872275.1U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Active CN213096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2275.1U CN213096094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2275.1U CN213096094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96094U true CN213096094U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58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72275.1U Active CN213096094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9609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5518A (zh) * 2021-06-30 2021-10-26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114259091A (zh) * 2021-12-30 2022-04-01 深圳市大迈发展有限公司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2141550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1550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3545518A (zh) * 2021-06-30 2021-10-26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113545518B (zh) * 2021-06-30 2024-04-19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114259091A (zh) * 2021-12-30 2022-04-01 深圳市大迈发展有限公司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259091B (zh) * 2021-12-30 2023-10-13 深圳市大迈发展有限公司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5027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309609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3142676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088948A1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器
CN21058100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组件
CN218164288U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259091A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80233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US20230337745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apparatus, vaporizer thereof, and vaporization core thereof
CN21608884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6931904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184837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136845U (zh) 雾化芯、雾化组件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88843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6821763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391675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9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N114794576A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631798U (zh) 一种一次性电子烟
CN218682018U (zh) 一种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组件
WO2023216262A1 (zh) 发热体及其制备方法、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675140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79643A2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0004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