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烟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能够减少吸烟者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依赖,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子烟的主要实现原理是通过雾化器将烟油雾化成烟雾,随着使用者的抽吸,烟雾通从烟嘴进入到使用者口中,从而达到模仿香烟的效果。
电子烟的雾化方法种类繁多,其中现有的大多数雾化方法为导油部件引导储液腔内的烟油,加热丝直接加热导油部件进而蒸发烟油,例如加热丝直接加热穿插于由玻璃纤维制成的导油绳。然而,在这种方法中,烟油逐渐消耗时,诸如海绵或绳芯之类的纤维材料无法均匀一致地输送烟油,进而会影响用户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以均匀一致地输送烟油。
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相互独立的储液腔和出烟通道;
雾化组件,包括均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油件和加热件,所述导油件覆盖装配于所述储液腔的开口处;
其中,所述导油件上开设有若干毛细通道,每条所述毛细通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每条所述毛细通道的进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每条所述毛细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烟通道连通,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导油件上,用于向所述毛细通道的出口处传递热辐射。
上述雾化器中,雾化组件包括均设于壳体内的导油件和加热件,导油件覆盖装配于储液腔的开口处,导油件上开设有若干毛细通道,每条毛细通道连通储液腔与出烟通道;储液腔内的烟油在毛细作用下被吸入毛细通道,加热件设于导油件上,并用于对毛细通道内的烟油加热雾化,可以形成由出烟通道流出的烟雾。也就是说,在导油件上开设若干毛细通道,且毛细通道与储液腔连通,储液腔内的烟油在毛细作用下会自发地进入毛细通道。然后,再通过加热件对毛细通道内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便可形成烟雾,最后可通过出烟通道进入使用者口中。如此,在导油件上开设若干毛细通道来模拟传统的导油海绵或者绳芯,可以通过若干毛细通道来均匀一致地输送烟油,保证用户口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壳体的纵长方向位于所述储液腔一侧,所述储液腔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被构造为围绕所述出烟通道的外周的环形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毛细通道围绕所述环形通道的周向均匀间隔布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的直径范围为0.3mm-2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由陶瓷片制成,所述加热件为印刷于所述陶瓷片上的加热电路,所述加热电路的热辐射范围可覆盖每条所述毛细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上还开设有气压平衡孔,所述气压平衡孔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出烟通道,且所述气压平衡孔位于所述加热电路的热辐射范围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烟室,所述烟室位于所述导油件背向所述储液腔的一侧,所述毛细通道及所述出烟通道均位于所述导油件的同一侧且均与所述烟室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对接组件,所述对接组件包括绝缘套和触杆,所述绝缘套位于所述导油件背向所述储液腔的一侧,并与所述导油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烟室;
所述触杆装配于所述绝缘套,且所述触杆的一端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所述触杆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的电极对接。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雾化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器中导油件的结构示意图。
100、雾化器;10、壳体;11、储液腔;13、出烟通道;30、雾化组件;50、导油件;52、毛细通道;54、气压平衡孔;60、烟室;70、对接组件;72、绝缘套;74、触杆;75、正极触杆;76、负极触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述雾化器100的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雾化器100中导油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包括壳体10和雾化组件30,壳体10内形成有相互独立的储液腔11和出烟通道13,储液腔11用于存储烟油,出烟通道13与外界连通;雾化组件30设于壳体10内,用于引导出储液腔11内的烟油,并将烟油加热雾化为由出烟通道13流出的烟雾,最后烟雾可以从出烟通道13进入使用者口中,从而达到模拟香烟的效果。
进一步地,雾化组件30包括均设于壳体10内的导油件50和加热件(图未示),导油件50上开设有若干毛细通道52,每条毛细通道52的进口与储液腔11连通,每条毛细通道52首尾出口与出烟通道13连通,加热件设于导油件50上,用于向毛细通道52的出口处传递热辐射。如此,储液腔11内的烟油在毛细作用下被吸入毛细通道52,加热件设于导油件50上,并用于对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加热雾化,以形成由出烟通道13流出的烟雾。也就是说,在导油件50上开设若干毛细通道52,且毛细通道52与储液腔11连通,储液腔11内的烟油在毛细作用下会自发地进入毛细通道52。然后,再通过加热件对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便可形成烟雾,最后可通过出烟通道13进入使用者口中。如此,在导油件50上开设若干毛细通道52来模拟传统的导油海绵或者绳芯,可以通过若干毛细通道52来均匀一致地输送烟油,保证用户口感。
可选地,毛细通道52的直径范围为0.3mm-2mm,毛细通道52的直径较小,防止毛细通道52的直径较大而漏油。同时,可利用直径较小的毛细通道52产生毛细作用,来从储液腔11中吸油。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储液腔11背向出烟通道13出口的一侧设置有毛细通道52,这样,在图2所示视角中,毛细通道52位于储液腔11下方,储液腔11内的烟油可以借助自身的重力作用进入毛细通道52,同时因为通过毛细通道52导油,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可在烟油表面张力作用下不会流出毛细通道52,防止烟油泄露。同时,将毛细通道52设于储液腔11下方,可以简化雾化器100的整体结构,也使储液腔11的高度不受毛细通道52的限制,不论储液腔11设置多高,储液腔11内的烟油均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向毛细通道52,然后再通过毛细作用将储液腔11内的烟油泵送到毛细通道52出口端。基于此,储液腔11沿壳体10的平行出烟通道13的纵长方向延伸,储液腔11及壳体10可以设置为细长状,更加接近传统的烟卷形状,更加贴合消费者需求,方便消费者使用。可选地,出烟通道13在自身进口至出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增大,以逐渐引导扩散出形成的烟雾。
进一步地,储液腔11被构造为围绕出烟通外周的环形通道。相当于,出烟通道13位于中心位置,储液腔11围绕出烟通道13设置,如此合理利用壳体10内部空间,将储液腔11和出烟通道13设置在同一壳体10内,缩小雾化器100的整体体积。进一步地,毛细通道52包括多个,多个毛细通道52围绕环形通道的周向均匀间隔布设,通过多个均匀间隔布设的毛细通道52,均匀一致地供油,保证电子烟的使用口感。
可以理解地,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液腔11靠近出烟通道13出口的一侧设置有毛细通道52,即毛细通道52位于储液腔11上方,且毛细通道52延伸至烟油液面以下,加热件位于烟油在毛细作用下形成的油路上并对烟油加热。加热件通过采用电阻式加热丝泳衣通电加热,当前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比如加热片、电磁加热方式、其他加热方式或部件。这样,同样可以利用毛细作用将储液腔11内的烟油泵送入毛细通道52内,然后通过加热件加热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形成烟雾,供使用者抽吸。
一些实施例中,导油件50由陶瓷片制成,在陶瓷片上开设若干毛细通道52形成导油件50;加热件为印刷于陶瓷片上的加热电路,加热电路的热辐射范围可覆盖每条毛细通道52,这样通过控制对加热电路的通电,便可形成热辐射,以加热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使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雾化为烟雾,同时储液腔11内的烟油继续补充到毛细通道52内,供下次雾化。而且,通过陶瓷片制作导油件50,陶瓷片不会受到加热后被碳化,可以保证烟雾的口感不受影响。可以理解地,加热电路可以根据毛细通道52的布设路径印刷,以均匀地加热每根毛细通道52内烟油。
可选地,加热电路印刷于陶瓷片背向储液腔11一侧的表面,如此加热电路靠近毛细通道52背向储液腔11一侧的出口,通过加热电路先加热雾化毛细通道52出口处的烟油,使毛细通道52出口处的烟油先雾化后进入排烟通道,这样毛细通道52与储液腔11连通一侧的进口处可继续允许储液腔11内烟油进入,实现烟油的不断供给。可以理解地,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电路还可部分印刷于毛细通道52出口处的内壁上,可以更加精确地加热每个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加热电路能够加热每个毛细通道52内的烟油即可,对于加热电路的具体印刷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导油件50上开设有气压平衡孔54,气压平衡孔54连通储液腔11与出烟通道13,且气压平衡孔54位于加热电路的热辐射范围外。在通过加热电路雾化烟油,烟雾从毛细通道52排出时,储液腔11内部的压力变化,此时外部空气可通过气压平衡孔54进入储液腔11,用来平衡储液腔11内外的气压,促进供油工作持续进行。而且,气压平衡孔54位于加热电路的热辐射范围外,气压平衡孔54处不会出烟雾,气压平衡孔54可用于允许外界空气进入储液腔11。
需要说明的是,气压平衡孔54的直径选择需要根据烟油密度、通气量需求决定,但是根据工程经验来讲直径是应当小于5mm以保证烟油不会轻易泄露,另外气孔不至于太大而使得内外气压失衡,比如在粘性较大、密度较高的烟油、类烟油膏填充时,由于表面形成张力较大足以承受一定压力,气压平衡孔54较大也不至于产生泄露等问题。此外,对于部分实施方案,气压平衡孔54位于烟油液面以下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储液腔11内部气压过低,烟油不断被毛细通道52引导至外部,在外部气压的推动力下气泡形式的气体从气压平衡孔54渗透入腔内平衡气压。
可以理解地,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油件50上不开设气压平衡孔54,利用电子烟间歇式抽吸加热烟油的特性,使毛细通道52的出口在抽吸时作为排烟口,还使毛细通道52的出口在停止抽吸的间隙时间段内作为气压平衡孔54,允许外部空气进入,实现储液腔11内外的气压平衡,如此不需要单独开设气压平衡孔54。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内部还形成有烟室60,烟室60位于导油件50背向储液腔11的一侧,毛细通道52及出烟通道13均位于导油件50的同一侧且均与烟室60连通。这样,导油件50的一侧形成由储液腔11和出烟通道13,导油件50的另一侧形成由烟室60,通过烟室60连通导油件50上的毛细通道52与出烟通道13,毛细通道52出口处形成的烟雾可以通过烟室60进入出烟通道13。
进一步地,雾化器100还包括对接组件70,对接组件70包括绝缘套72和触杆74,绝缘套72位于导油件50背向储液腔11的一侧,并与导油件50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烟室60;触杆74装配于绝缘套72,且触杆74的一端与加热件电连接,触杆74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的电极对接,如此通过触杆74作为加热件与电池电连接的传导件。在装配电子烟雾化器的过程中,只需将触杆74与电池电极对接,便可将加热件接入电路中,采用全物理接触,无需额外制作焊盘,节约成本,并且工艺更加简单。
可选地,触杆74包括正极触杆7574和负极触杆7674,正极触杆7574和负极触杆7674均与加热件弹性抵接,且正极触杆7574及负极触杆7674均裸露出绝缘套72,以便于与电池正负极对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雾化器100,可以通过若干毛细通道52来均匀一致地输送烟油,保证用户口感。具体地,电子烟还包括电源及烟嘴,电源与加热件电连接,以使加热件通电发热;烟嘴设于出烟通道13的出口处,以供使用者抽吸烟雾。可选地,电子雾化装置为电子烟,或者电子雾化装置也作为医疗器械使用,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