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2910U - 泵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泵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2910U
CN217602910U CN202220788762.2U CN202220788762U CN217602910U CN 217602910 U CN217602910 U CN 217602910U CN 202220788762 U CN202220788762 U CN 202220788762U CN 217602910 U CN217602910 U CN 217602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ump
cavity
mo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87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化豪爽
郑光远
樊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887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2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2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2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装置和车辆,其中,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壳体组件内设有电机腔,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与电机腔连通,电机腔内填充有油液;电控组件,位于电机腔内,油液能够与电控组件接触以供电控组件换热。本实用新型利用电机腔内填充的油液,使得电机腔内的电控组件与油液接触,油液流动会带走电控组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油液能够供电控组件换热,实现了对电控组件散热的目的。

Description

泵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泵装置包括电控组件,泵装置缺少对电控组件散热的散热结构,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差,影响泵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壳体组件内设有电机腔,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与电机腔连通,电机腔内填充有油液;电控组件,位于电机腔内,油液能够与电控组件接触以供电控组件换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电控组件。其中,壳体组件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壳体组件内设有电机腔,电机腔内填充有油液,进油口与电机腔连通,出油口与电机腔连通。由于电机腔与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连通,故而电机腔内的油液是可以流动的。
电控组件位于电机腔内,电机腔具有容纳和固定电控组件的作用。
其中,电机腔内填充有油液,位于电机腔内的电控组件与油液接触,油液流动会带走电控组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油液能够供电控组件换热,实现了对电控组件散热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油液能够与电控组件接触以供电控组件换热,油液能够带走电控组件工作所生产的热量,以保证电控组件处的环境温度,使得电控组件处的温度可控,不会因电控组件处的温度较高而导致电控组件失效甚至是烧损的情况发生,为保证泵装置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油液能够与电控组件接触,可以说是,电控组件的一部分浸润在油液中,该设置减少了电控组件与油液的换热距离,有利于提升油液与电控组件的换热效率。
由于泵装置内原存储有油液,也即,本申请合理利用了泵装置的现有结构,通过合理限定油液和电控组件的配合结构,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换热材料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泵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板;密封部,密封部能够密封电控板和电机腔的腔壁的连接处,且密封部还用于分隔电控板和油液;其中,油液与密封部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控组件包括电控板和密封部。密封部位于电控板和电机腔的腔壁之间,也即,密封部能够密封电控板和电机腔的连接处的作用。该设置能够保证电控组件与壳体组件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能够保证泵装置内部的密封性,避免泵装置内的介质(如,油液和气体中的至少一者)外泄,可保证泵装置的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同时该结构设置还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水汽、污物等由电控板和壳体组件的连接处进入泵装置内部,为泵装置安全且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电控组件和油液的配合结构,使得电控组件的密封部除了能够密封电控板和电机腔的腔壁的连接处,还能够起到分隔电控板和油液的作用。以在保证油液能够与电控板有效换热的同时,还不会使电控板和油液接触,避免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另外,密封部与油液接触,可以说是,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浸润在油液中,该设置减少了电控板与油液的换热距离,有利于提升换热部与电控板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密封部包覆电控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密封部和电控板的配合结构,具体地,密封部包覆电控板。该设置使得电控板位于密封部内,密封部能够起到隔绝电控板与油液的接触,为电控板有效工作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结构支撑。也即,该设置既能够满足电控组件浸润于油液中,又能够满足电控组件与电机腔的腔壁密封连接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机腔的腔壁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安装槽,电控板的一部分设于安装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壳体组件和电控板的配合结构,使得电机腔的腔壁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安装槽,电控板的一部分设于安装槽内,安装槽具有安装和固定电控板的作用。该设置增大了电机腔的腔壁与电控板的配合面积和配合角度,有利于提升电控板安装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部能够密封电控板和安装槽的槽壁的连接处。
具体地,安装槽的形状为环形。电控板的外边缘位于安装槽围设的区域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密封部包括密封圈和/或密封胶。
在该技术方案中,密封部包括密封圈和/或密封胶,即,密封部包括密封圈,或者密封部包括密封胶,或者密封部包括密封圈和密封胶。
当密封部包括密封胶时,密封胶能够将电控组件和壳体组件粘连在一起,以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具有组装电控组件和壳体组件的作用,以保证电控组件和壳体组件的配合尺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端盖,连接于壳体的一侧,端盖与壳体之间合围出电机腔;其中,沿泵装置的高度方向,壳体位于端盖的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端盖,壳体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端盖位于壳体的一侧,且端盖与壳体连接,端盖和壳体之间合围出电机腔。电控组件位于电机腔内,电机腔具有容纳和固定电控组件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沿泵装置的高度方向,壳体位于端盖的上方,这样,当密封部包括密封胶时,可将密封胶注入电机腔内,密封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电控组件并包覆电控组件的电控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上设有换热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端盖上设有换热筋,具体地,换热筋暴露于空气中,电控板工作所生产的热量会传递至端盖上,而后通过端盖上的换热筋散发掉,也即,实现了对电控板散热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筋位于端盖背离电控板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筋的设置位置,使得换热筋位于端盖背离电控板的一侧,也即,换热筋位于电机腔的外侧,换热筋能够外露出来,换热筋能够与环境中的空气接触,流动的空气能够带走换热筋处的热量,最终起到对电控组件散热的目的。
另外,油液位于电机腔内,换热筋位于电机腔外,可以理解的是,电控板位于油液和换热筋之间。该设置丰富了换热部与电控组件的换热面积和换热角度,实现了从多个方向与电控组件换热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筋的数量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筋之间围设出换热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筋间隔布置,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筋之间围设出换热通道。
该设置增大了换热部与电控组件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电控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包括:盖体,换热筋设于盖体的外表面;围筋,设于盖体,围筋伸入壳体内,且围筋与壳体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端盖包括盖体和围筋,围筋设于盖体上,端盖与壳体装配后,围筋能够深入壳体内,且围筋与壳体的内表面过盈配合。该设置增大了端盖与壳体的配合面积和配合角度,有利于保证端盖与壳体装配的密封性和紧密性。避免油液和气体由端盖和壳体的连接处外泄的情况发生,为保证泵装置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围筋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各个角度、各个方向上密封连接壳体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电控组件还包括电容和电感,电容和电感均与电控板电连接,且电容和电感均自电控板延伸至容纳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端盖设有容纳槽,具体地,端盖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
电控组件还包括电感和电容,电容与电控板电连接,电感与电控板电连接,电容自电控板延伸至容纳槽内,电感自电控板延伸至容纳槽内。容纳槽具有容置电感和电容的作用。由于端盖位于壳体的下方,故而,电感和电容位于容纳槽内,有利于减小容置密封部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少密封部的材料投入。
具体地,密封部包覆电控板的外侧。电容的一部分伸出密封部并伸入容纳槽内。电感的一部分伸出密封部并伸入容纳槽内。
另外,端盖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该设置有利于增强端盖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密封部包括密封胶时,在重力作用下,密封胶也会流入电容与容纳槽的间隙内,同样的,密封胶也会流入电感与容纳槽的间隙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泵装置,还包括:电机部,位于电机腔内,电机部设有通道,电机部将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其中,电控组件位于第二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泵装置还包括电机部,电机部位于电机腔内,壳体组件具有保护电机部的作用,使得电机部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外部干扰。
其中,电机部设有通道,电机部将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使得油液能够通过通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流通。油液流动能够带走电机腔内的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热量,实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散热。提高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泵装置,还包括:泵部,壳体组件内还设有泵腔,泵部设于泵腔,第一腔体通过泵腔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泵装置还包括泵部,壳体内还设有泵腔,泵部设于泵腔,电机腔的第一腔体通过泵腔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使得油液能够在电机腔和泵腔之间流通,进而带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热量,提高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泵装置运行时,电机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泵部转动,进而实现对泵腔内液体的做工,以实现泵装置对液体的泵送。
同时,由于泵腔与电机腔连通,因此油液也能够由进油口进入泵腔,进而进入电机腔,然后由电机腔流向泵腔,最后流出出油口,带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热量,实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的散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泵装置,还包括:连接器,设于壳体组件,连接器包括槽部和插针,插针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插入壳体组件内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密封结构,设于槽部,密封结构用于密封连接器和壳体组件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泵装置还包括连接器,连接器与壳体组件装配时,连接器的插针的一部分能够插入壳体组件内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具体地,插针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能够插入壳体组件内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第二连接部能够通过连接器的连接壳。也就是说,插针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插针的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外部器件电连接。也即,外部器件通过插针与电控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器还包括槽部,槽部具有安装和固定密封结构的作用,密封结构能够密封连接器与壳体组件的连接处。该设置能够保证连接器与壳体组件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能够保证泵装置内部的密封性,避免泵装置内的油液和气体由连接器与壳体组件的连接处外泄,有利于提升泵装置的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同时该结构设置还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水汽、污物等由连接器与壳体组件的连接处进入泵装置内部,为泵装置安全且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槽部位于插针的周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泵装置,还包括:灌注通道,灌注通道的一部分设于连接器,灌注通道的另一部分设于壳体组件,且灌注通道连通电机腔;其中,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灌注通道位于密封部的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泵装置的结构,使得泵装置还包括灌注通道,灌注通道的一部分设于连接器,灌注通道的另一部分设于壳体组件,灌注通道与电机腔连通,可通过灌注通道向电机腔内注入密封胶,利用密封胶将电控板和壳体组件粘连在一起,且密封胶还能包裹于电控板的外表面,能够起到分隔电控板和油液的作用。
通过限定灌注通道和密封部的位置关系,使得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灌注通道位于密封部的上方。这样,当通过灌注通道向电机腔内注入密封胶后,密封胶不会由灌注通道外溢出壳体组件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泵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泵装置,因此,具有上述泵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泵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泵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泵装置,110壳体组件,112壳体,116出油口,118端盖,120电机腔,122安装槽,124换热筋,126盖体,128围筋,130容纳槽,132泵盖,134壳本体,136换热通道,140电控组件,142电控板,144密封部,146电容,152油液,160灌注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泵装置100和车辆。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详细地,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其中,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进油口与电机腔120连通,出油口116与电机腔120连通。由于电机腔120与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连通,故而电机腔120内的油液152是可以流动的。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电机腔120具有容纳和固定电控组件140的作用。
其中,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位于电机腔120内的电控组件140与油液152接触,油液152流动会带走电控组件14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油液152能够供电控组件140换热,实现了对电控组件140散热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油液152能够带走电控组件140工作所生产的热量,以保证电控组件140处的环境温度,使得电控组件140处的温度可控,不会因电控组件140处的温度较高而导致电控组件140失效甚至是烧损的情况发生,为保证泵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可以说是,电控组件140的一部分浸润在油液152中,该设置减少了电控组件140与油液152的换热距离,有利于提升油液152与电控组件140的换热效率。
由于泵装置100内原存储有油液152,也即,本申请合理利用了泵装置100的现有结构,通过合理限定油液152和电控组件140的配合结构,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换热材料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
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的连接处,且密封部144还用于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
油液152与密封部144接触。
详细地,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密封部144位于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之间,也即,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连接处的作用。该设置能够保证电控组件140与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能够保证泵装置100内部的密封性,避免泵装置100内的介质(如,油液152和气体中的至少一者)外泄,可保证泵装置100的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同时该结构设置还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水汽、污物等由电控板142和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进入泵装置100内部,为泵装置100安全且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电控组件140和油液152的配合结构,使得电控组件140的密封部144除了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的连接处,还能够起到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的作用。以在保证油液152能够与电控板142有效换热的同时,还不会使电控板142和油液152接触,避免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另外,密封部144与油液152接触,可以说是,密封部144的至少一部分浸润在油液152中,该设置减少了电控板142与油液152的换热距离,有利于提升换热部与电控板142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密封部144包覆电控板142。
其中,进一步限定密封部144和电控板142的配合结构,具体地,密封部144包覆电控板142。该设置使得电控板142位于密封部144内,密封部144能够起到隔绝电控板142与油液152的接触,为电控板142有效工作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结构支撑。也即,该设置既能够满足电控组件140浸润于油液152中,又能够满足电控组件140与电机腔120的腔壁密封连接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电机腔120的腔壁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安装槽122,电控板142的一部分设于安装槽122内。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壳体组件110和电控板142的配合结构,使得电机腔120的腔壁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安装槽122,电控板142的一部分设于安装槽122内,安装槽122具有安装和固定电控板142的作用。该设置增大了电机腔120的腔壁与电控板142的配合面积和配合角度,有利于提升电控板142安装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安装槽122的槽壁的连接处。
具体地,安装槽122的形状为环形。电控板142的外边缘位于安装槽122围设的区域内。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进一步地,密封部144包括密封圈和/或密封胶。
详细地,密封部144包括密封圈和/或密封胶,即,密封部144包括密封圈,或者密封部144包括密封胶,或者密封部144包括密封圈和密封胶。
当密封部144包括密封胶时,密封胶能够将电控组件140和壳体组件110粘连在一起,以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具有组装电控组件140和壳体组件110的作用,以保证电控组件140和壳体组件110的配合尺寸。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2至实施例4中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
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的连接处,且密封部144还用于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
油液152与密封部144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组件110包括壳体112和端盖118。
壳体112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
端盖118连接于壳体112的一侧,端盖118与壳体112之间合围出电机腔120。
其中,沿泵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壳体112位于端盖118的上方。
详细地,壳体组件110包括壳体112和端盖118,壳体112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端盖118位于壳体112的一侧,且端盖118与壳体112连接,端盖118和壳体112之间合围出电机腔120。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电机腔120具有容纳和固定电控组件140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沿泵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壳体112位于端盖118的上方,这样,当密封部144包括密封胶时,可将密封胶注入电机腔120内,密封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电控组件140并包覆电控组件140的电控板142。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端盖118上设有换热筋124。
其中,端盖118上设有换热筋124,具体地,换热筋124暴露于空气中,电控板142工作所生产的热量会传递至端盖118上,而后通过端盖118上的换热筋124散发掉,也即,实现了对电控板142散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换热筋124位于端盖118背离电控板142的一侧。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筋124的设置位置,使得换热筋124位于端盖118背离电控板142的一侧,也即,换热筋124位于电机腔120的外侧,换热筋124能够外露出来,换热筋124能够与环境中的空气接触,流动的空气能够带走换热筋124处的热量,最终起到对电控组件140散热的目的。
另外,油液152位于电机腔120内,换热筋124位于电机腔120外,可以理解的是,电控板142位于油液152和换热筋124之间。该设置丰富了换热部与电控组件140的换热面积和换热角度,实现了从多个方向与电控组件140换热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换热筋124的数量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筋124之间围设出换热通道136。
其中,换热筋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筋124间隔布置,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筋124之间围设出换热通道136。
该设置增大了换热部与电控组件140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电控组件140的换热效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端盖118上设有换热筋124,换热部包括换热筋124,且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换热部包括油液152,密封部144与油液152接触,密封部144还不用于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也就是说,电机腔120内的油液152和端盖118上的换热筋124相配合,使得电控板142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分别传递至油液152和换热筋124处,并由自由流动的油液152和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带走。
具体地,如图1所示,向上的箭头指示了电控板142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分别传递至换热筋124处,并由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带走热量。
具体地,如图1所示,向下的箭头指示了电控板142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油液152处,并由自由流动的油液152带走热量。
具体地,壳体112包括壳本体134和泵盖132,端盖118连接于壳本体134的第一侧,壳本体134和端盖118之间合围出电机腔120。泵盖132连接于壳本体134的第二侧,泵盖132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油液152能够由进油口流向电机腔120,并可有电机腔120流向出油口116,油液152流动能够带走电机腔120内的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热量,实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散热。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
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的连接处,且密封部144还用于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
油液152与密封部144接触。
壳体组件110包括壳体112和端盖118。
壳体112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
端盖118连接于壳体112的一侧,端盖118与壳体112之间合围出电机腔120。
其中,沿泵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壳体112位于端盖118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端盖118包括盖体126和围筋128。
换热筋124设于盖体126的外表面。
围筋128设于盖体126,围筋128伸入壳体112内,且围筋128与壳体112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详细地,端盖118包括盖体126和围筋128,围筋128设于盖体126上,端盖118与壳体112装配后,围筋128能够深入壳体112内,且围筋128与壳体112的内表面过盈配合。该设置增大了端盖118与壳体112的配合面积和配合角度,有利于保证端盖118与壳体112装配的密封性和紧密性。避免油液152和气体由端盖118和壳体112的连接处外泄的情况发生,为保证泵装置100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围筋128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各个角度、各个方向上密封连接壳体112的目的。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
密封部144能够密封电控板142和电机腔120的腔壁的连接处,且密封部144还用于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152。
油液152与密封部144接触。
壳体组件110包括壳体112和端盖118。
壳体112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
端盖118连接于壳体112的一侧,端盖118与壳体112之间合围出电机腔120。
其中,沿泵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壳体112位于端盖118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端盖118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130。
电控组件140还包括电容146和电感,电容146和电感均与电控板142电连接,且电容146和电感均自电控板142延伸至容纳槽130内。
详细地,端盖118设有容纳槽130,具体地,端盖118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130。
电控组件140还包括电感和电容146,电容146与电控板142电连接,电感与电控板142电连接,电容146自电控板142延伸至容纳槽130内,电感自电控板142延伸至容纳槽130内。容纳槽130具有容置电感和电容146的作用。由于端盖118位于壳体112的下方,故而,电感和电容146位于容纳槽130内,有利于减小容置密封部144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少密封部144的材料投入。
具体地,密封部144包覆电控板142的外侧。电容146的一部分伸出密封部144并伸入容纳槽130内。电感的一部分伸出密封部144并伸入容纳槽130内。
另外,端盖118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130,该设置有利于增强端盖118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密封部144包括密封胶时,在重力作用下,密封胶也会流入电容146与容纳槽130的间隙内,同样的,密封胶也会流入电感与容纳槽130的间隙内。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进一步地,泵装置100还包括电机部。
电机部位于电机腔120内,电机部设有通道,电机部将电机腔120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
其中,电控组件140位于第二腔体内。
详细地,泵装置100还包括电机部,电机部位于电机腔120内,壳体组件110具有保护电机部的作用,使得电机部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外部干扰。
其中,电机部设有通道,电机部将电机腔120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通道与第二腔体连通,使得油液152能够通过通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流通。油液152流动能够带走电机腔120内的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热量,实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散热。提高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泵装置100,还包括:泵部,壳体组件110内还设有泵腔,泵部设于泵腔,第一腔体通过泵腔与进油口和出油口116连通。
其中,泵装置100还包括泵部,壳体112内还设有泵腔,泵部设于泵腔,电机腔120的第一腔体通过泵腔与进油口和出油口116连通,使得油液152能够在电机腔120和泵腔之间流通,进而带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热量,提高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泵装置100运行时,电机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泵部转动,进而实现对泵腔内液体的做工,以实现泵装置100对液体的泵送。
同时,由于泵腔与电机腔120连通,因此油液152也能够由进油口进入泵腔,进而进入电机腔120,然后由电机腔120流向泵腔,最后流出出油口116,带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热量,实现电机部和电控组件140的散热。
实施例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泵装置100,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
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与电机腔120连通,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
进一步地,泵装置100,还包括:连接器,设于壳体组件110,连接器包括槽部和插针,插针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插入壳体组件110内并与电控组件140电连接;密封结构,设于槽部,密封结构用于密封连接器和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
详细地,泵装置100还包括连接器,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装配时,连接器的插针的一部分能够插入壳体组件110内并与电控组件140电连接。具体地,插针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能够插入壳体组件110内并与电控组件140电连接,第二连接部能够通过连接器的连接壳。也就是说,插针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控组件140电连接。插针的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外部器件电连接。也即,外部器件通过插针与电控组件140电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器还包括槽部,槽部具有安装和固定密封结构的作用,密封结构能够密封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该设置能够保证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能够保证泵装置100内部的密封性,避免泵装置100内的油液152和气体由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外泄,有利于提升泵装置100的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同时该结构设置还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水汽、污物等由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连接处进入泵装置100内部,为泵装置100安全且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槽部位于插针的周侧。
具体地,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凸块,安装凸块设有槽部。或者连接器的连接壳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槽部。
进一步地,连接器还包括法兰,槽部设于法兰,法兰用于连接壳体组件110。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连接器的结构,使得连接器还包括法兰,法兰用于与壳体组件110配合连接,该设置有利于增大连接器和壳体组件110的配合面积及配合角度,进而有利于提升连接器和壳体组件11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连接器的连接壳与插针一体注塑形成。
进一步地,插针还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凸部,与主体部的外表面连接。
其中,插针还包括主体部和凸部,其中,主体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也即,主体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主体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部。主体部具有支撑和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作用。
另外,凸部与主体部的外表面连接,该设置增多了插针与连接壳的配合角度和配合面积,这样,有利于提升插针和连接壳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可以有效防止插针由连接壳处脱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插针的第一连接部弯折布置。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插针的结构,使得插针的第一连接部弯折布置,该设置能够减少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装配过程中插针折弯工序,有利于简化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装配步骤,进而有利于降低连接器与壳体组件110的装配成本。
同时,插针的第一连接部弯折布置,能够增强插针的结构强度,使得插针与壳体组件110装配时不易折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装配良品率。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为“L”形。
进一步地,连接壳设有安装区,插针的第二连接部通过安装区伸出连接壳。安装区所在的端面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沉槽。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连接壳的结构,使得安装区所在的端面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沉槽,该设置在保证外部器件与连接器有效装配的基础上,能够减少连接壳的材料投入,有利于降低连接器的生产成本,且有利于减轻连接器的重量。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泵装置100,还包括:灌注通道160,灌注通道160的一部分设于连接器,灌注通道160的另一部分设于壳体组件110,且灌注通道160连通电机腔120;其中,沿壳体组件110的高度方向,灌注通道160位于密封部144的上方。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泵装置100的结构,使得泵装置100还包括灌注通道160,灌注通道160的一部分设于连接器,灌注通道160的另一部分设于壳体组件110,灌注通道160与电机腔120连通,可通过灌注通道160向电机腔120内注入密封胶,利用密封胶将电控板142和壳体组件110粘连在一起,且密封胶还能包裹于电控板142的外表面,能够起到分隔电控板142和油液的作用。
通过限定灌注通道160和密封部144的位置关系,使得沿壳体组件110的高度方向,灌注通道160位于密封部144的上方。这样,当通过灌注通道160向电机腔120内注入密封胶后,密封胶不会由灌注通道160外溢出壳体组件110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法兰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壳体组件110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连通第一连接孔和电机腔120,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合围出灌注通道160。通过灌注通道160向电机腔120内注入密封胶后,再利用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锁紧,其中,紧固件包括螺栓、螺钉等。
实施例10: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泵装置100。
详细地,车辆包括泵装置100。
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电控组件140。其中,壳体组件110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壳体组件110内设有电机腔120,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进油口与电机腔120连通,出油口116与电机腔120连通。由于电机腔120与进油口和出油口116均连通,故而电机腔120内的油液152是可以流动的。
电控组件140位于电机腔120内,电机腔120具有容纳和固定电控组件140的作用。
其中,电机腔120内填充有油液152,位于电机腔120内的电控组件140与油液152接触,油液152流动会带走电控组件14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油液152能够供电控组件140换热,实现了对电控组件140散热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以供电控组件140换热,油液152能够带走电控组件140工作所生产的热量,以保证电控组件140处的环境温度,使得电控组件140处的温度可控,不会因电控组件140处的温度较高而导致电控组件140失效甚至是烧损的情况发生,为保证泵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油液152能够与电控组件140接触,可以说是,电控组件140的一部分浸润在油液152中,该设置减少了电控组件140与油液152的换热距离,有利于提升油液152与电控组件140的换热效率。
由于泵装置100内原存储有油液152,也即,本申请合理利用了泵装置100的现有结构,通过合理限定油液152和电控组件140的配合结构,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换热材料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车辆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实施例11:
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电控组件140,电控组件140包括电控板142和密封部144,密封部144包括环氧树脂胶。环氧树脂胶包裹电控板142。同时,环氧树脂胶将泵装置100的壳体112、端盖118和电控板142粘连在一起,从而实现固定和密封。环氧树脂胶上表面有流动的油液152,端盖118上具有暴露在空气中的换热筋124,电控板142工作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环氧树脂胶分别传递给油液152和端盖118,并由油液152和换热筋124分别带走。该设置避免了电控板142与油液152直接接触,同时大大提高了电控板142的散热效率。端盖118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130;电控组件140还包括电容146和电感,电容146和电感均与电控板142电连接,且电容146和所述电感均自电控板142延伸至容纳槽130内。具体地,泵装置100包括电子油泵。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电机腔,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电机腔连通,所述电机腔内填充有油液;
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油液能够与所述电控组件接触以供所述电控组件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电控板;
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能够密封所述电控板和所述电机腔的腔壁的连接处,且所述密封部还用于分隔所述电控板和所述油液;
其中,所述油液与所述密封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覆所述电控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腔的腔壁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安装槽,所述电控板的一部分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圈和/或密封胶。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
端盖,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合围出电机腔;
其中,沿所述泵装置的高度方向,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端盖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换热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筋位于所述端盖背离所述电控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筋的数量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筋之间围设出换热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
盖体,所述换热筋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
围筋,设于所述盖体,所述围筋伸入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围筋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一部分朝向背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纳槽;
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电容和电感,所述电容和所述电感均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且所述电容和所述电感均自所述电控板延伸至所述容纳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机部,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部设有通道,所述电机部将所述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其中,所述电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泵部,所述壳体组件内还设有泵腔,所述泵部设于所述泵腔,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泵腔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器,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连接器包括槽部和插针,所述插针的一部分能够插入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
密封结构,设于所述槽部,所述密封结构用于密封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壳体组件的连接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灌注通道,所述灌注通道的一部分设于所述连接器,所述灌注通道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且所述灌注通道连通所述电机腔;
其中,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灌注通道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上方。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装置。
CN202220788762.2U 2022-04-07 2022-04-07 泵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7602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8762.2U CN217602910U (zh) 2022-04-07 2022-04-07 泵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8762.2U CN217602910U (zh) 2022-04-07 2022-04-07 泵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2910U true CN217602910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64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8762.2U Active CN217602910U (zh) 2022-04-07 2022-04-07 泵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29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6857B (zh) 电池模块
CN111048865B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
CN111092179A (zh) 电池模组和电源装置
CN217602910U (zh) 泵装置和车辆
CN217823029U (zh) 顶盖组件与单体电池
CN21404382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198068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车辆
CN114126264B (zh) 电机控制器和电动总成
CN115663367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1182299U (zh) 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
CN219639076U (zh) 电子水泵和车辆
CN219856717U (zh) 水壶组件、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1116655U (zh) 液冷泵
JP2023542808A (ja) 電池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CN112993474A (zh) 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
CN217363464U (zh) 一种汽车用电子油泵电机控制器及汽车电子油泵
CN219534676U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CN215835710U (zh) 一种逆变器
CN218906953U (zh) 车载充电器和新能源汽车
CN220895553U (zh) 电池壳及燃料电池
CN215486326U (zh) 外置小型燃油泵
KR20080038617A (ko) 자동차용 배터리
CN217691521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607158U (zh) 连接器、泵装置和车辆
CN215680797U (zh) 电池包水冷结构及动力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