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06559U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06559U
CN217106559U CN201990001407.2U CN201990001407U CN217106559U CN 217106559 U CN217106559 U CN 217106559U CN 201990001407 U CN201990001407 U CN 201990001407U CN 217106559 U CN217106559 U CN 217106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position switch
contact hole
lever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14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野辺修
大川慎太郎
渡边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06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06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66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bolt position, i.e. the latching status
    • E05B81/68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bolt position, i.e. the latching status by sen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et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 E05B81/7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by sensing the state of the actuat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03Stacked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2009/0083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using redundant components, e.g. two pressure tubes for pressur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16Indicators for switching condition, e.g. "on" or "off"
    • H01H9/167Circuits for remote indication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锁装置,能够更可靠地对检测对象物的动作进行检测。门锁装置具备:第1开关(106)及第2开关(108),分别在X方向上排列有与常开触点相连的第1触点孔(200a)、与常闭触点相连的第2触点孔(200b)、以及与共用触点相连的共用触点孔(200c),配置在沿着X方向错开的位置并且层叠;共用引脚(130c),插入第1开关(106)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和第2开关(108)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分别导通;第1信号引脚(130a),插入第1开关(106)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导通;以及第2信号引脚(130b),插入第2开关(108)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而导通。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在基于动作检测对象的动作的同一时刻进行开关动作。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车门进行关门以及开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门锁装置具有对设置于车辆的主体侧的撞针进行闩锁以及解锁的闩锁机构,利用该闩锁机构对车门进行关门以及开门。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下的门锁装置,该门锁装置具备:电动释放机构,能够通过马达的动力将闩锁机构与撞针的啮合解除;手动释放机构,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力将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以及锁定机构,能够切换成使手动释放机构的解除动作无效的锁定状态以及使手动释放机构的解除动作有效的解锁状态。
该门锁装置构成为: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专门通过电动释放机构进行,手动释放机构是作为由于事故、电气系统的故障、电池的电压下降等而导致电动释放机构无法动作的情况下的辅助设备而设置的。因此,锁定机构仅在手动释放机构的动作中使用,始终以锁定状态使用,仅在规定的事态时切换成解锁状态。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中,通过利用马达的动力而旋转的凸轮的正转以及反转来进行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切换。凸轮具有以下构成,即:通过中立复位弹簧的施力力而保持在基准位置,如果从基准位置正转则将锁定机构切换成锁定状态,如果从基准位置反转则将锁定机构切换成解锁状态。
此外,凸轮在从基准位置正转的情况下还进行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马达进行锁定机构的切换和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
另一方面,在对车门进行关门以及开门的门锁装置具备马达、位置开关等电气构件(参照专利文献2)。位置开关设定成对规定的检测对象物的动作进行检测,例如对锁定机构中的构件是处于表示锁定状态的位置还是处于表示解锁状态的位置进行检测。位置开关的检测信号供给至规定的电路基板,进行基于该检测信号的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13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296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锁装置中,在不具有用于通过手动对锁定机构进行切换的上锁/解锁旋钮的所谓无旋钮类型中,只有没有发生规定的事态,就无需进行基于使用钥匙的手动向解锁状态的切换、以及基于马达的动力向解锁状态的切换。因此,锁定机构在通常操作中不动作,长时间维持锁定状态。其结果是,由于润滑脂的经年劣化而导致固化,或者用钢材制成的弹簧、操作杆等生锈,有可能在规定的事态发生时锁定机构不能顺畅地发挥功能。因此,期待一种在规定的事态发生时锁定机构能够顺畅地发挥功能的门锁装置。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锁装置构成为:锁定机构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的切换以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为条件,因此无法通过单一的马达不进行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地单独将锁定机构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定状态。因此,期待一种能够通过单一的马达进行闩锁机构的啮合解除、以及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的切换的门锁装置。另外,优选此时不产生令用户介意的无用的声音。
另一方面,检测对象物的动作由位置开关检测,该检测信号被CPU读取,进行基于该检测信号的控制。如果位置开关发生故障,则无法对检测对象物的动作进行检测,不能执行与此相关的控制,不便于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对检测对象物的动作进行检测的门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位置开关及第2位置开关,分别在直线上排列有与常开触点或者常闭触点相连的第1触点孔、与和所述第1触点孔相反形式的触点相连的第2触点孔、以及与共用触点相连的共用触点孔,配置在沿着所述直线错开的位置,在所述第1触点孔、所述第2触点孔以及所述共用触点的贯通方向上层叠;共用引脚,插入所述第1位置开关中的所述共用触点孔和所述第2位置开关中的所述第1触点孔而分别电导通;第1信号引脚,插入所述第1位置开关中的所述第1触点孔而电导通;以及第2信号引脚,插入所述第2位置开关中的所述共用触点而电导通,所述第1位置开关和所述第2位置开关在基于规定的动作检测对象的动作的同一时刻进行开关动作。
也可以为,所述门锁装置具备电路基板,所述共用引脚、所述第1信号引脚以及所述第2信号引脚分别从所述电路基板立起设置。
也可以为,通过分隔板分隔配置所述电路基板的空间和配置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空间,所述第1信号引脚、所述第2信号引脚以及所述共用引脚通过形成于所述分隔板的引脚孔从一方的空间向另一方的空间突出。
也可以为,配置所述电路基板的空间相对于配置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空间在所述引脚孔的周围进行防水处理。
也可以为,所述动作检测对象具备作用于所述第1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1凸轮、以及作用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2凸轮,所述第1凸轮和所述第2凸轮在所述第1位置开关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层叠方向错开,且配置在沿着所述直线错开的位置。
也可以为,具备:闩锁机构,闩锁机构,将车辆的车门保持为关门状态;电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马达的动力释放所述闩锁机构;手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力释放所述闩锁机构;以及锁定机构,切换成使所述手动释放单元不能动作的锁定状态与使所述手动释放单元能够动作的解锁状态,所述动作检测对象是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切换位置的构件,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对所述动作检测对象处于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中的哪个状态进行检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中,能够通过层叠的第1位置开关以及第2位置开关双重地读取检测对象物的动作,能够更可靠地对其动作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外侧的斜后方观察实施的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外侧的斜前方观察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门锁装置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4是闩锁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内侧后方观察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外侧前方观察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对凸轮正转时的锁定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凸轮处于基准位置的基本状态的图,(b)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稍微正转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90°的状态的图,(e)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190°的状态的图,(f)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250°的状态的图。
图8是对凸轮进行反转和正转时的锁定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凸轮处于基准位置的基本状态的图,(b)是表示凸轮从基准位置反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从(b)的状态起凸轮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从(c)的状态起凸轮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
图9是从斜前方外侧观察电气构件及其收纳的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斜内侧前方观察电气构件及其收纳的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在门锁装置中应用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的电路图。
图12是第1开关的立体图。
图13是第1开关、第2开关以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层叠地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门锁装置的内部中的第1开关和第2开关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1开关以及第2开与副锁定杆之间的动作关系的图,(a)是表示副锁定杆是锁定姿势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副锁定杆是解锁姿势的状态的图。
图17是应用了第1开关以及第2开关的变形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并非由该实施方式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门锁装置10的说明中的方向的表述以车辆为基准。以车辆为基准的方向是指,在附图中用箭头适当地表示上下、内外(也就是室内侧和室外侧)以及前后。另外,旋转的构件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的表述基本上按照在该时刻参照的附图。各图所示的门锁装置10例示了应用于车辆的右侧车门的例子,但是应用于左侧车门的门锁装置只要是左右对称结构即可。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从车辆外侧的斜前方观察门锁装置10的立体图。
门锁装置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的内部,通过对设置于车辆的主体侧的撞针进行闩锁以及解锁,从而对车门进行关门以及开门。设有门锁装置10对撞针进行闩锁的例如是车辆的侧门,但是“车门”可以广义地应用于发动机罩、后备箱盖、后备箱门等。首先,对门锁装置10的概要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门锁装置10的闩锁撞针的闩锁12设置于撞针进入槽14的深处。闩锁12是后述的闩锁机构44的一部分。撞针进入槽14形成为盖板16的一部分。在盖板16的周围设置有主体18。闩锁机构44的内侧以及后侧被盖板16以及主体18覆盖。
门锁装置10除了被上述的盖板16以及主体18覆盖以外,还被壳体20、第1罩22以及第2罩24覆盖。壳体20主要覆盖外侧,第1罩22主要覆盖内侧,第2罩24还覆盖壳体20中的内侧的前方上部。盖板16、主体18、壳体20、第1罩22以及第2罩24形成门锁装置10的框体。
门锁装置10还具备覆盖上表面的防水罩26、内侧下方的线缆罩28、设置于内侧上部的联接器30、以及设置于外侧上部的锁芯连结部32。防水罩26将壳体20与第1罩22之间的边界部以及第2罩24的上方覆盖,防止水滴进入。线缆罩28覆盖与线缆35的连接部分。线缆35与未图示的内侧把手连通。在联接器30连接有未图示的线束连接器。可以在联接器30的周围设置有海绵。锁芯连结部32是供钥匙插入而被操作的部分。与未图示的外侧把手连接的外侧操作杆34的端部在门锁装置10的外侧面露出。
图3是表示门锁装置10的内部的侧视图。在图3中,以拆掉了主体18、第1罩22、防水罩26以及线缆罩28的状态表示门锁装置10。
如图3所示,在门锁装置10的内侧形成有第1收纳空间36。第1收纳空间36是外侧被壳体20覆盖、内侧主要被第1罩22覆盖的区域。第1收纳空间36的内侧除了被第1罩22覆盖以外,还被盖板16、主体18以及线缆罩28覆盖。
第1收纳空间36能够概要地划分成供机械机构38配置的机构区域40、以及供电气构件配置的电气构件区域42。电气构件区域42占据前方上方部,机构区域40占据电气构件区域42以外的剩余部分。机械机构38具有通过闩锁12对撞针进行锁定以及解锁的闩锁机构44、以及使该闩锁机构44成为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的锁定机构46。闩锁机构44在第1收纳空间36中配置于后方,被盖板16以及主体18覆盖。另外,在门锁装置10中,除了形成有第1收纳空间36之外还形成有第2收纳空间124(参照图10)。关于第2收纳空间124,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机械机构38具备:电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马达94的动力释放闩锁机构44;以及手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力释放闩锁机构44。电动释放单元是具有后述的马达94以及凸轮环76等而使撞针解锁的单元。手动释放单元是经由与人手的操作机械联动的外侧操作杆34以及后述的内侧操作杆59使撞针解锁的单元。
图4是闩锁机构44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闩锁机构44除了具有上述的闩锁12以及外侧操作杆34之外,还具有台座托架50、棘轮52、棘轮支架54、棘轮操作杆56、应急操作杆58以及内侧操作杆59。闩锁机构44的各要素被支承或者枢轴支承于该台座托架50。
闩锁12被枢轴支承于轴部60,具备撞针卡合槽12a以及棘轮卡合部12b。闩锁12构成为:撞针从开门状态开始进入撞针卡合槽12a从而闩锁12克服未图示的弹簧而旋转,通过棘轮52与棘轮卡合部12b卡合而将撞针闩锁在完全锁止位置,将车门关闭。
棘轮52具有被轴部62枢轴支承的台座操作杆64、以及根部轴部66a相对于该台座操作杆64被枢轴支承的转杆操作杆66。台座操作杆64被弹簧65弹性施力。转杆操作杆66相对于台座操作杆64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折弯。棘轮52构成为:被棘轮支架54从侧方支承从而保持大致直线状的姿势,转杆操作杆66的前端与棘轮卡合部12b卡合而将闩锁12保持在完全锁止位置。
棘轮支架54被轴部68枢轴支承,通过被弹簧70弹性施力而支承台座操作杆64的侧方。棘轮支架54基于棘轮操作杆56的动作,克服弹簧70的弹性力而旋转,与台座操作杆64分开。于是,棘轮52的台座操作杆64和转杆操作杆66以根部轴部66a为基准成为从中间折弯的状态,转杆操作杆66脱离棘轮卡合部12b而使闩锁12打开。闩锁12利用弹性力而旋转使撞针解锁,将车门打开。通过经由棘轮支架54对棘轮52进行操作,从而以比直接操作棘轮52轻的力实现操作。
棘轮操作杆56被台座托架50枢轴支承,具备比旋转轴朝内侧突出的从动部56a、以及比旋转轴朝外侧突出的作用部56b。棘轮操作杆56构成为:从动部56a向上方移动,从而作用部56b使棘轮支架54旋转。
外侧操作杆34被轴部72枢轴支承,具有比轴部72朝外侧突出的把手操作部34a、以及比轴部72朝内侧突出的作用部34b及操作杆从动片34c。把手操作部34a是被外侧把手操作的部分。作用部34b插入应急操作杆58的孔58a,是作用于该应急操作杆58的部分。作用部34b还插入后述的打开连杆80的异形孔80b。操作杆从动片34c配置在比作用部34b靠下方的位置,被内侧操作杆59操作。外侧操作杆34通过把手操作部34a或者操作杆从动片34c的动作而旋转,上推应急操作杆58。
内侧操作杆59被轴部74枢轴支承,通过线缆35的操作而摆动,操作片59a上推操作杆从动片34c。
应急操作杆58具备供作用部34b插入的孔58a、以及在上方折弯的作用片58b。应急操作杆58在后述的打开连杆80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外侧操作杆34旋转而被作用部34b上推,作用片58b上推棘轮操作杆56的从动部56a。由此,棘轮支架54以及棘轮52进行解锁动作。应急操作杆58是用于应急的机构,因此成为与打开连杆80分体的结构。
图5是从斜内侧斜后方观察锁定机构46的立体图,图6从斜外侧前方观察锁定机构46的立体图。在图5中,为了便于理解锁定机构46的配置,简略地一并记载壳体20。在图5以及图6中,锁定机构46成为锁定状态。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锁定机构46具备:被轴部76a枢轴支承的凸轮环76、被轴部78a枢轴支承并且被凸轮环76驱动的凸轮操作杆78、被该凸轮操作杆78驱动的打开连杆(位置切换部件)80、与该打开连杆80联动的副锁定杆82、以及被轴部84a枢轴支承且被凸轮环76驱动的打开操作杆84。锁定机构46还具备与副锁定杆82联动的锁定杆86及辅助操作杆88、以及与钥匙操作联动地对副锁定杆82进行驱动的钥匙杆90及副钥匙杆92。在各图中,为了容易识别构件,用深色的点背景表示锁定杆86,用浅色的点背景表示打开连杆80。
凸轮环76为圆盘形状,通过被马达94的旋转轴的蜗杆94a对设置于该凸轮环76的外周面的齿进行驱动从而旋转。省略了齿的图示。马达94配置于电气构件区域42(参照图3)。对于凸轮环76的旋转方向,以图5为基准,使顺时针方向为正转,使逆时针方向为反转。
凸轮环76具备凸轮76b。凸轮76b为在凸轮环76处于基准位置时直径从轴部76a的正下方朝向逆时针方向大致遍及270°地逐渐增大的形状,在大致270°的位置接近凸轮环76的半径,朝向逆时针方向进一步到大致180°为止其直径维持不变。
如6所示,在凸轮环76的内侧面设置有辅助构件77。凸轮环76与辅助构件77被固定,实质上成为1个构件。在辅助构件77所形成的筒77a的内部设置有弹簧76c。弹簧76c以使凸轮环76成为中立的基准位置的方式对凸轮环76施力。凸轮环76能够通过马达94的作用而克服弹簧76c从基准位置正转以及反转。
辅助构件77具备在外周附近部向内侧突出的突起77b、以及相对于该突起77b设置于大致相反侧的第1倾斜壁77c。突起77b在凸轮环76反转时,与设置于壳体20(参照图2)的弹性止动件96抵接,限制凸轮环76的旋转。第1倾斜壁77c形成为宽度从筒77a的筒面朝向径向沿着逆时针方向变宽。
凸轮环76还具备第2倾斜壁76d以及保持壁76e。第2倾斜壁76d形成为宽度从筒77a的筒面朝向径向沿着顺时针方向变宽。第1倾斜壁77c与第2倾斜壁76d形成为在接近的位置对置,倾斜方向彼此相反。第1倾斜壁77c配置在比第2倾斜壁76d靠外侧的位置。保持壁76e设置在比第2倾斜壁76d稍靠逆时针方向侧,是沿着凸轮环76的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壁。如图6所示,保持壁76e的顺时针方向侧关闭,而逆时针方向侧开放。
返回到图5,凸轮操作杆78构成为:下表面78d与凸轮76b抵接,如果凸轮环76旋转则被凸轮76b驱动,克服弹簧78b向逆时针方向摆动。凸轮操作杆78的前端的旋钮78c与打开连杆80的侧面导向槽80a嵌合,如果凸轮操作杆78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则使倾斜的打开连杆80直立。
在打开连杆80的下端部形成有异形孔80b。外侧操作杆34(参照图4)的作用部34b插入异形孔80b,打开连杆80通过该外侧操作杆34的动作而被向上方上推。应急操作杆58组装于打开连杆80的下端部,与该打开连杆80一体地升降以及倾斜。
打开连杆80是被凸轮操作杆78切换成倾斜姿势的锁定位置(图5的姿势时)和直立姿势的解锁位置(参照图8的(b))的构件,在锁定位置时锁定机构46成为锁定状态,在解锁位置时锁定机构46成为解锁状态。打开连杆80也通过锁定杆86切换位置。
即,在打开连杆80处于锁定位置时,即便被外侧操作杆34上推,应急操作杆58(参照图4)与打开连杆80一起倾斜,因此不与棘轮操作杆56(参照图4)抵接,成为所谓的空摆。因此,棘轮操作杆56不动作,成为维持车门关闭的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当打开连杆80处于解锁位置时,如果被外侧操作杆34上推,则应急操作杆58也与打开连杆80一起直立,因此与棘轮操作杆56抵接而被上推。因此,棘轮操作杆56动作,成为车门能够打开的解锁状态。
副锁定杆82被轴部82a枢轴支承而能够摆动,被钥匙杆90以及副钥匙杆92摆动驱动而能够将打开连杆80切换到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也就是说,副锁定杆82能够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副锁定杆82在钥匙杆90以及副钥匙杆92的作用下向逆时针方向摆动时,打开连杆80的上方部分被从副锁定杆82经由锁定杆86的内旋钮86i(参照图7的(d))推出,从而打开连杆80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而成为解锁位置。当副锁定杆82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而恢复到原始的位置时,弹簧78b的弹性力通过凸轮操作杆78传递到打开连杆80,打开连杆80向逆时针方向摆动而成为锁定位置。在副锁定杆82的上部设置有从轴部82a向前方突出的臂98。臂98是作为识别锁定机构46是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锁状态的单元而使用的,进行后述的第1锁定位置开关106以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108(参照图3)的开关操作。
打开操作杆84是为了基于电动释放、即驾驶员的开关操作等而打开车门而使用的构件。打开操作杆84具备向前方突出的凸轮从动部84b、以及向后方突出的棘轮操作部84c,被弹簧84d向顺时针方向施力。通过凸轮环76正转,凸轮76b下压凸轮从动部84b,打开操作杆84克服弹簧84d而以轴部84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棘轮操作部84c上升。通过棘轮操作部84c上升,棘轮操作杆56的从动部56a被上推,闩锁机构44成为解锁状态,车门被打开。如果凸轮环76返回到基准位置,则打开操作杆84也被弹簧84d恢复到基准姿势。
打开操作杆84能够与打开连杆80独立地对棘轮操作杆56进行操作。因此,根据打开操作杆84,即便锁定机构46处于锁定状态(也就是说,打开连杆80处于锁定位置),也能够基于电动释放单元打开车门。
如图6所示,锁定杆86被轴部86a枢轴支承,具备:向上方延伸的臂86b;从该臂86b的前端向外侧突出的外旋钮86c;从下方延伸部86d向前方突出的第1突起86e;从轴部86a的附近向前方突出的第2突起86f;从下方延伸部86d向外侧突出的弹簧承接部86g;以及两个推出部86h。外旋钮86c嵌入于在副锁定杆82的下端形成的导向孔82b。通过副锁定杆82摆动,锁定杆86被外旋钮86c摆动。锁定杆86能够在作用位置与不作用位置之间位移,所述作用位置是使打开连杆80从锁定位置切换成解锁位置的位置,不作用位置是不对打开连杆80进行切换作用的位置。锁定杆86被凸轮环76或者副锁定杆82驱动。
弹簧承接部86g与弹簧100的弯曲部100a抵接,通过副锁定杆82摆动,弹簧承接部86g一边使弯曲部100a弹性变形一边越过弯曲部100a,从而配置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任一方,从而副锁定杆82成为图6所示的锁定姿势和解锁姿势(参照图8的(b))中的任一方的姿势。
第1突起86e被第1倾斜壁77c推出。由此,锁定杆8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突起86f被第2倾斜壁76d推出。由此,锁定杆8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突起86f能够进入凸轮环76的侧面与第1倾斜壁77c之间的间隙。两个推出部86h从下方支承辅助操作杆88。
如图5所示,辅助操作杆88与锁定杆86同样地被轴部86a枢轴支承,具备向前方突出的臂88a、以及在该臂88a的前端上方设置的圆弧突起88b。圆弧突起88b是能够与保持壁76e(参照图6)卡合的形状。辅助操作杆88被弹簧88c相对于锁定杆86向逆时针方向施力,下表面与推出部86h抵接而被支承。
接下来,对锁定机构46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7对凸轮环76正转时的锁定机构46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图是表示凸轮环76处于基准位置的基本状态的图,(b)图是表示凸轮环76处于从基准位置稍微正转的状态的图,(c)图是表示凸轮环76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d)图是表示凸轮环76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90°的状态的图,(e)图是表示凸轮环76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190°的状态的图,(f)图是表示凸轮环76从基准位置正转大致250°的状态的图。图7是从内侧观察锁定机构46的图,凸轮环76的正转是顺时针方向。
从图7的(a)所示的基本状态起,凸轮环76由于马达94的作用而正转。如图7的(b)所示,如果凸轮环76稍微旋转,则凸轮76b与凸轮操作杆78的下表面78d抵接,开始向逆时针方向驱动凸轮操作杆78。如图7的(c)所示,如果凸轮环76旋转大致40°,则凸轮76b的半径扩大开始部76ba与打开操作杆84的凸轮从动部84b抵接,开始向逆时针方向驱动打开操作杆84。如图7的(d)所示,如果凸轮环76旋转大致90°,则凸轮76b的最大直径圆弧部76bb到达凸轮操作杆78的下表面78d,凸轮操作杆78向逆时针方向最大位移,此后维持最大位移直至成为图7的(f)所示的状态。如果凸轮操作杆78最大位移,则打开连杆80被旋钮78c推出而摆动,成为解锁位置。但是,此时,副锁定杆82、锁定杆86以及辅助操作杆88不动作而维持图7的(a)的姿势。
另外,通过打开操作杆8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棘轮操作部84c与棘轮操作杆56的从动部56a抵接而上推从动部56a。通过从动部56a被上推,棘轮操作杆56开始以轴为中心而转动。
如图7的(e)所示,如果凸轮环76旋转大致190°,则打开操作杆84向逆时针方向驱动,棘轮操作部84c上推棘轮操作杆56的从动部56a。大致在该时刻,打开操作杆84开始作用于棘轮支架54(参照图4),开始进行解锁动作。
如图7的(f)所示,如果凸轮环76旋转大致250°,则凸轮76b的最大直径圆弧部76bb到达凸轮从动部84b,打开操作杆84向逆时针方向最大位移,棘轮操作杆56的从动部56a被充分上推,闩锁机构44将撞针解锁,车门打开。之后,通过停止对马达94的供电,从而凸轮环76通过弹簧76c(参照图6)的作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锁定机构46恢复到图7的(a)所示的基本状态。
在这样的电动释放动作时,如图7的(a)~(f)所示,在马达94的作用下,打开操作杆84旋转而对闩锁机构44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将撞针解锁。另外,此时,打开连杆80也在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之间往返。打开连杆80不对其他构件发挥任何作用,但是,在自动释放时同步地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动作,能够防止润滑脂由于经年劣化而固化、能够防止使用了钢材的弹簧、操作杆等生锈。由此,在规定的事态下锁定机构46能够顺畅地动作。
另外,与自动释放同步动作的只有打开连杆80,锁定杆86不动作。因此,锁定杆86的弹簧承接部86g不越过弯曲部100g,不发出声音,因此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图8是对凸轮环76进行反转和正转时的锁定机构46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凸轮环76处于基准位置的基本状态的图,(b)是表示凸轮环76从基准位置反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凸轮环76从(b)的状态起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凸轮环76从(c)的状态起正转大致40°的状态的图。图8是从外侧观察锁定机构46的图,凸轮环76的反转是顺时针方向。
从图8的(a)所示的基本状态起,凸轮环76通过马达94的作用而反转。如图8的(b)所示,如果凸轮环76反转大致40°,则凸轮环76的第2倾斜壁76d按压第2突起86f。由此,锁定杆86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弹簧承接部86g越过弹簧100的弯曲部100a而位移至规定的倾斜位置。伴随锁定杆86的转动,副锁定杆82被外旋钮86c驱动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打开连杆80被内旋钮86i驱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辅助操作杆88被推出部86h(参照图5)驱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副锁定杆82以及打开连杆80成为解锁位置,辅助操作杆88的圆弧突起88b位移至接近筒77a的位置。
如图8的(c)所示,凸轮环76从图8的(b)的状态正转大致40°,从而该凸轮环76返回到图8的(a)所示的位置。但是,弹簧承接部86g被弯曲部100a保持,因此锁定杆86、副锁定杆82以及打开连杆80保持图8的(b)所示的姿势。由此,锁定机构46成为解锁状态。
另外,此时,圆弧突起88b开始与凸轮环76的保持壁76e的内径侧面卡合,辅助操作杆88保持图8的(b)所示的姿势。
如图8的(d)所示,如果凸轮环76从图8的(c)的状态起进一步正转大致40°,则第1倾斜壁77c按压第1突起86e。由此,锁定杆8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弹簧承接部86g越过弹簧100的弯曲部100a而返回到图8的(a)所示的位置。伴随锁定杆86的转动,副锁定杆82被外旋钮86c驱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打开连杆80被凸轮操作杆78(参照图7)驱动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分别恢复到图8的(a)所示的状态。
另一方面,圆弧突起88b与凸轮环76的保持壁76e的内径侧面卡合,因此辅助操作杆88保持(d)所示的姿势。然后,如果凸轮环76进一步正转,则圆弧突起88b的逆时针侧端部最终与保持壁76e的逆时针侧的闭合面抵接而被限制旋转。由此,能够防止凸轮环76的过度旋转。之后,凸轮环76如果反转到图8的(a)所示的位置,则圆弧突起88b与保持壁76e的卡合被解除,因此辅助操作杆88通过弹簧88c的弹性力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恢复到图8的(a)所示的位置。这样,锁定机构46整体恢复到图8的(a)所示的基本姿势。这样,在门锁装置10中,通过单一的马达94,能够进行闩锁机构44的啮合解除、锁定机构46向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的切换。
返回到图3,作为门锁装置10中的电气构件,除了上述的马达94之外,可以列举出对闩锁12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的锁止位置开关102、对副钥匙杆92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的钥匙杆位置开关104、经由臂98对副锁定杆82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的第1锁定位置开关106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108。
马达94、钥匙杆位置开关104、第1锁定位置开关106以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108集中配置于电气构件区域42,但是锁止位置开关102配置于闩锁12的附近,与从电气构件区域42伸出的两个端子110a、110b连接。端子110a、110b被板112保持。
图9是从斜前方外侧观察的电气构件以及其收纳的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从斜前方内侧观察电气构件以及其收纳的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门锁装置10具备对马达94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120。电路基板120所控制的马达可以是多个。在壳体20的外侧面的上部,在与电气构件区域42的里侧抵接的区域形成有凹部122。凹部122在外侧面被上述的第2罩24覆盖而形成第2收纳空间124。电路基板120被收纳于第2收纳空间124。如上所述,第1收纳空间36被划分成配置机械机构38的机构区域40和作为其剩余区域的电气构件区域42。因此,第2收纳空间124隔着壳体20而设置于电气构件区域42的里侧。由此,电气构件等成为集中的配置,能够缩短导电件。另外,如上所述,电气构件区域42占据前方上方部,因此配置于第2收纳空间124的凹部122的电路基板120也以车辆的朝向为基准设置于前方上方部。由于水滴可能浸入的撞针进入槽14设置于后方,因此能够防止水滴到达第2收纳空间124及其内部的电路基板120。在壳体20中的凹部122的边缘与第2罩24之间设置有对外防水密封件126,能够在外部与第2收纳空间124之间实现防水。对外防水密封件126通过将绳状的密封材料切断成规定长度而得到,不需要专用成形件。对外防水密封件126的下端部稍微重叠配置。
电路基板120具备朝向外侧立起设置的引脚128、130、132、134、136(以下,也代表性地称为引脚P)、通过将引脚P的根部的周围覆盖而将引脚支承于电路基板120的引脚支架138、140、142、144、146(以下,也代表性地称为引脚支架H)、以及两个定位孔147a、147b。引脚支架H具有适度的强度,能够按压后述的内部防水密封件B,并且引脚支架H具有适度的弹性,在与插入的引脚P之间起到密封作用。引脚支架H是树脂制,例如是由聚甲醛形成的成型品。
两个引脚128与马达94连接。三个引脚130与第1锁定位置开关106以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108连接。三个引脚132与钥匙杆位置开关104连接。两个引脚134经由端子110a、110b与锁止位置开关102连接。引脚136为多个,从第1罩22的端子壁30a的孔向内侧突出而成为联接器30的一部分。换言之,联接器30具备设置于第1罩22的端子壁30a、以及从电路基板120立起设置且通过后述的引脚孔156从端子壁30a的孔突出的引脚136。引脚P钎焊于电路基板120的背面。
引脚支架138保持两个引脚128,引脚支架140将三个引脚130串联保持,引脚支架142将三个引脚132串联保持,引脚支架144保持两个引脚134,引脚支架146将多个引脚136保持成两列。
定位孔147a与定位孔147b设置于分开的位置。定位孔147a是圆孔,定位孔147b是指向定位孔147a的长孔,允许后述的定位销167a、167b的制造误差。电路基板120还具备未图示的CPU、存储器、电阻、电容器等。电路基板120成为大致沿着第2收纳空间124的不规则形状。
在壳体20中的凹部122的底板122b形成有引脚孔148、150、152、154、156(以下,也代表性地称为引脚孔A)。引脚孔A将第1收纳空间36与第2收纳空间124之间连通。引脚128、130、132、134、136依次从引脚孔148、150、152、154、156向第1收纳空间36突出,插入到设置于各电气构件的引脚连接孔而与各电气构件电连接。各电气构件被设置于壳体20的外侧面的保持壁165保持。在引脚支架138、140、142、144、146的外周边缘与引脚孔148、150、152、154、156之间依次设置有矩形且环状的内部防水密封件158、160、162、164、166(以下,也代表性地称为内部防水密封件B)。内部防水密封件B将第1收纳空间36与第2收纳空间124之间防水。第2收纳空间124通过对外防水密封件126和内部防水密封件B实现防水,适合于收纳电路基板120。内部防水密封件B优选是与对应的引脚孔A一致的矩形的环状,但是可以根据条件而如对外防水密封件126那样使非环状体的一部分重叠使用。电路基板120配置在比撞针进入槽14(参照图3)靠上方部的位置。具体而言,电路基板120的下部成为水平的直线状,该部分配置在比撞针进入槽14的上端靠上方部的位置,即使没有对外防水密封件126和内部防水密封件B而水滴从撞针进入槽14浸入,也能够防止水滴到达电路基板120。
在底板122b还形成有两个定位销167a、167b、以及多个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第1电路基板支承件)169。定位销167a、167b插入定位孔147a、147b,将电路基板120定位。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69设置于沿着电路基板120的周围的位置,与该电路基板120的内侧面抵接。
沿着包围凹部122的周壁122a的外周形成有密封槽173。在密封槽173配置有对外防水密封件126。在密封槽173形成有用于重叠配置对外防水密封件126的下端部的重叠槽173a。在密封槽173,在包括折弯部位的多个部位形成有从两侧对置地突出的突起对173b。突起对173b是对外防水密封件126的防脱件。凹部122与第2罩24之间通过对外防水密封件126进行整周的防水。
第2罩24在其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对支承突起168、170、172、174、176(以下,也代表性地称为支承突起C)。支承突起168、170、172、174、176隔着电路基板120依次设置于与引脚支架138、140、142、144、146对置的位置。支承突起C支承电路基板120中的引脚支架H的抵接部的里侧。支承突起C以及后述的腿部Hd沿着引脚支架H的长条方向设置于隔着引脚P的两侧。
在第2罩24的内侧面还形成有两个定位柱177a、177b、多个外侧电路基板支承件(第2电路基板支承件)178、密封件按压突起180、以及渗透膜支架182。在定位柱177a形成有圆孔,在177b形成有指向定位柱177a的长孔。在贯通定位孔147a、147b的定位销167a、167b插入定位柱177a、177b的各孔中,从而将第2罩24定位。
外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78设置在沿着电路基板120的周围的位置、且隔着该电路基板120与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69对置的位置,与该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69共同夹持并保持电路基板120。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69和外侧电路基板支承件178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成相同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朝向。
密封件按压突起180是沿着密封槽173的大致环状的细小突起,按压对外防水密封件126的外表面。对外防水密封件126被密封件按压突起180按压而进行密封,从而起到密封作用。
渗透膜支架182是向外侧突出的筒体,在前端具有孔182a。在渗透膜支架182从内侧安装有渗透膜过滤器184。渗透膜过滤器184能够防止水滴通过并且使水蒸汽从孔182a通过,防止第2收纳空间124成为高湿度状态。渗透膜支架182以及渗透膜过滤器184配置在第2收纳空间124中比电路基板120靠下的空间。渗透膜支架182设置在被第2罩24中的对外防水密封件126的抵接部包围的范围。
在第2罩24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小螺钉孔186,通过穿过该小螺钉孔186的小螺钉188与设置于壳体20的小螺钉柱190螺合,从而将第2罩24固定于壳体20。
在第1罩22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钩192,通过该钩192与设置于壳体20的爪194卡合,从而将第1罩22固定于壳体20。在相对于壳体20安装第1罩22以及第2罩24之后,从上方安装防水罩26。根据防水罩26,即使没有对外防水密封件126和内部防水密封件B,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上方的水滴到达被第2罩24覆盖的第2收纳空间124内的电路基板120。
另外,在壳体20与第1罩22之间形成的第1收纳空间36并非完全防水,成为所谓的防滴结构。这是因为收纳于第1收纳空间36的各构件是防滴结构即可。与此相对,如上所述,第2收纳空间124在电路基板120上安装有精密电子构件等,因此通过对外防水密封件126以及内部防水密封件B成为防水结构。
接下来,进一步说明通过第1锁定位置开关(第1位置开关)106以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第2位置开关)108检测副锁定杆(动作检测对象)82的位置结构。上述的三个引脚130以下区分为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以及共用引脚130c(参照图13)。如上所述,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以及共用引脚130c分别从电路基板120立起设置。第1开关106与第2开关108层叠,因此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以及共用引脚130c接近,能够集中配置在电路基板120上,适合于印刷图案布局。这些引脚可以是例如端子110a、110b(参照图3)这样的部件的端部从板112或者框体立起设置的形态。
以下,第1锁定位置开关106以及第2锁定位置开关108简称为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如后所述,第1开关106与第2开关108在X方向(参照图15)错开的位置层叠配置。
图11是在门锁装置10中应用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的电路图。第1开关106与第2开关108是相同结构,分别具备与常开触点相连的第1触点孔200a、与常闭触点(也就是与第1触点孔200a相反的形式)相连的第2触点孔200b、以及与共用触点相连的共用触点孔200c。
第1信号引脚130a插入第1开关106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电导通(参照图14)。第2信号引脚130b插入第2开关108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而电导通(参照图14)。共用引脚130c分别插入第1开关106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和第2开关108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分别电导通(参照图14)。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的引脚P有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以及共用引脚130c这三个即可。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中的哪一个都未使用第2触点孔200b。
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以及共用引脚130c分别钎焊于电路基板120。第1信号引脚130a、第2信号引脚130b的信号被电路基板120中的读取部202独立地读取。被读取部202读取的信号被供给至未图示的CPU,用于控制判断。
如后所述,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在基于作为动作检测对象的副锁定杆82的动作的同一时刻进行开关动作。因此,能够通过读取部202双重地取得副锁定杆82的动作检测信号,在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中的任一方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正常的另一方的检测信号继续进行控制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控制的CPU中,对第1开关106的检测信号和第2开关108的检测信号进行监视,如果任一方的检测信号出现变化,则进行基于该检测信号的控制处理即可。另外,在第1开关106的检测信号和第2开关108的检测信号不同步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检测信号不变的一方发生故障,进行某种警报处理。
图12是第1开关106的立体图。另外,如上所述,第2开关108也是相同的结构。如图12所示,第1开关106是沿着由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XY平面稍微扁平的箱型,与X方向、Y方向正交的Z方向的尺寸稍小。在该情况下,Z方向是内外方向。第1开关106具备上述的第1触点孔200a、第2触点孔200b以及共用触点孔200c,还具备致动器204以及定位孔206a、206b。第1触点孔200a、第2触点孔200b以及共用触点孔200c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分别在Z方向贯通,且在凹部208的底部开口。与设有致动器204的面相反侧的面成为上层部210a和下层部210b突出的台阶形状。定位孔206a、206b遍及上层部210a和下层部210b在Z方向贯通。定位孔206a、206b设置于X方向的两端附近。
致动器204设置于主体部的一个面,沿着Y方向进退。在第1开关106不作用时,致动器204突出,第1触点孔200a和共用触点孔200c开放,第2触点孔200b和共用触点孔200c关闭。如果致动器204克服弹性力被外力压入,则第1开关106成为作用状态,第1触点孔200a和共用触点孔200c关闭,第2触点孔200b和共用触点孔200c开放。
图13是第1开关106、第2开关108以及壳体20的分解立体图。图13所示的范围内的壳体20相当于上述的底板122b,是设置有引脚孔150的部分及其周边。如图13所示,在壳体20设置有保持壁165a、165b、165c、165d、165e、台座212a、212b、212c、212d以及定位销214a、214b、214c。
台座212a、212b是载置第2开关108的低的鼓出部。以引脚孔150为边界,台座212a设置于Y方向的一方(图13的Y1方向),台座212b设置于另一方(图13的Y2方向)。台座212a与引脚孔150接触且沿着X方向形成。台座212b呈“コ”字状。台座212a和台座212b支承第2开关108的下表面的大致整周。
台座212c、212d是载置第1开关106的稍高的鼓出部。以引脚孔150为边界,台座212c设置于Y1方向,台座212d设置于Y2方向。台座212c与引脚孔150接触地形成。台座212d呈“コ”字状。台座212c和台座212d支承第1开关106的下表面中的X方向的一方(图13的X1方向)的大致一半。台座212c以及台座212d比台座212a以及台座212b靠X1方向设置,分别与台座212a以及台座212b相比X方向尺寸是大致一半。台座212c及台座212d与台座212a及台座212b之间的Z方向的尺寸差与第2开关108的Z方向尺寸相等。
保持壁165a是支承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的Y1方向面的一部分的稍高的鼓出部,比台座212a靠Y1方向侧设置。保持壁165b是支承第2开关108的Y2方向面的一部分的鼓出部,与台座212d相连。保持壁165c是支承第2开关108的X1方向面的鼓出部。保持壁165c兼作台座212d的一部分。保持壁165d是支承第1开关106的Y2方向面的一部分的鼓出部,从台座212d的内侧立起设置。保持壁165d和保持壁165b成为一体。保持壁165e是支承第1开关106的X1方向面的鼓出部,从台座212d的内侧面立起设置。
定位销214a插入第1开关106的定位孔206a。定位销214a从台座212c的内侧面立起设置。定位销214b插入第2开关108的定位孔206a。定位销214c插入第2开关108的定位孔206b。定位销214b、214c从台座212a的内侧面立起设置。
图14是层叠而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侧视图。图14是从Y1方向(参照图13)观察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的图,省略了保持壁165a~165e等。
如图14所示,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在Z方向上没有间隙地层叠。另外,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具体而言,第1开关106比第2开关108向X1方向偏移,第1开关106的共用触点孔200c与第2开关108的第1触点孔200a在X方向上一致,共用引脚130c共用地插通第1开关106的共用触点孔200c与第2开关108的第1触点孔200a而使两者导通。第1信号引脚130a的前端侧大致一半插通第1开关106的第1触点孔200a,根部侧大致一半露出。第2信号引脚130b的根部侧大致一半插入第2开关108的共用触点孔200c,前端侧大致一半露出。另外,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在Y方向(参照图13)不错开。
在第1罩22在X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稍低的突起216a及216b、以及1个稍高的突起216c。第1开关106的内侧面被突起216a、216b保持,外侧面被台座212c、212d以及第2开关108保持。第2开关108的内侧面被第1开关106以及突起216c保持,外侧面被台座212a、212b保持。
作为配置电路基板120的区域的第2收纳空间124相对于作为配置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的区域的第1收纳空间36,在引脚孔150的周围通过内部防水密封件160进行防水处理。电路基板120被引脚支架140和支承突起170夹持、保持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底板122b成为将第1收纳空间36与第2收纳空间124分隔的分隔板。
图15是表示门锁装置10的内部的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15相当于图3中的上方部分。
如图15所示,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的各致动器204从主体部向Y2方向突出。从两个致动器204的大致中心观察,在Y2方向有副锁定杆82的轴部82a。轴部82a是Z方向的轴。
如上所述,在副锁定杆82的上部设置有从轴部82a突出的臂98。在臂98的前端设置有第1凸轮98a和第2凸轮98b。第1凸轮98a和第2凸轮98b在Z方向上错开,第1凸轮98a配置于内侧,第2凸轮98b配置于外侧。第1凸轮98a和第1开关106的致动器204在Z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2凸轮98b和第2开关108的致动器204在Z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1凸轮98a和第2凸轮98b以轴部82a为基准在周向上错开设置。臂98适当地长,因此,第1凸轮98a与第2凸轮98b的周向的偏移能够视为大致直线上的偏移,与两个致动器204的X方向的偏移相等。第1开关106与第2开关108层叠,两个致动器204的X方向的偏差量小,因此,第1凸轮98a与第2凸轮98b的偏差量也小。因此,臂98能够设定得较细。
图16是表示第1开关106及第2开关108与副锁定杆82的动作关系的图,(a)是表示副锁定杆82处于锁定姿势的状态的图,(b)是副锁定杆82处于解锁姿势的状态的图。
如图16的(a)所示,在副锁定杆82处于锁定姿势时,第1凸轮98a配置于第1开关106的致动器204的稍靠X1方向侧,第2凸轮98b配置于第2开关108的致动器204的稍靠X1方向侧。此时,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分别处于不作用状态,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即,各第1触点孔200a相对于共用触点孔200c开放。读取部202从第1信号引脚130a以及第2信号引脚130b读取各第1触点孔200a与共用触点孔200c之间开放的情况。
如图16的(b)所示,在副锁定杆82处于解锁姿势时,第1凸轮98a以及第2凸轮98b伴随副锁定杆82的转动而从图16的(a)所示的状态向大致X2方向(X1的相反方向)位移。而且,第1凸轮98a向Y2方向推入第1开关106的致动器204,第2凸轮98b向Y2方向推入第2开关108的致动器204。由此,第1开关和第2开关在基于副锁定杆82的动作的同一时刻进行开关动作,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分别成为作用状态。即,各第1触点孔200a(参照图11)相对于共用触点孔200c关闭。读取部202从第1信号引脚130a以及第2信号引脚130b读取各第1触点孔200a与共用触点孔200c之间关闭的情况。因此,由于读取部202双重地读取副锁定杆82的姿势,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检测副锁定杆82的动作,即使在第1开关106和第2开关108中的任一方发生故障而无法进行开关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正常的另一方的开关动作执行规定的控制。另外,第1开关106与第2开关108层叠,因此占有面积小。
图17是代替上述的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而应用了第2开关106A以及第1开关108A的变形例的电路图。对比图11与图17可知,前者是常开型的电路,后者是常闭型的电路。
在上述的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参照图11)中,第1触点孔200a是常开触点,第2触点孔200b是常闭触点,与此相对,在第1开关108A以及第2开关106A中,第1触点孔200a是常闭触点,第2触点孔200b是常开触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关于其他构成,第1开关108A以及第2开关106A与第1开关106以及第2开关108相同。图17中的第1信号引脚130Aa与图11的第2信号引脚130b相同,第2信号引脚130Ab与图11的第1信号引脚130a相同,只是各自的称呼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第1信号引脚130Aa插入第1开关108A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电导通。第2信号引脚130Ab插入第2开关106A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而电导通。共用引脚130c插入第1开关108A中的共用触点孔200c和第2开关106A中的第1触点孔200a而分别电导通。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开关108A和第2开关106A中的任一个都没有使用第2触点孔200b。
如果使用这样的电路,在副锁定杆82处于锁定姿势时(参照图16的(a)),第1开关108A以及第2开关106A分别处于不作用状态,各第1触点孔200a相对于共用触点孔200c关闭。读取部202从第1信号引脚130Aa以及第2信号引脚130Ab读取各第1触点孔200a与共用触点孔200c之间关闭的情况。
另外,在副锁定杆82处于解锁姿势时(参照图16的(b)),第1开关108A以及第2开关106A分别成为作用状态。即,各第1触点孔200a相对于共用触点孔200c开放。读取部202从第1信号引脚130Aa以及第2信号引脚130Ab读取各第1触点孔200a与共用触点孔200c之间开放的情况。因此,与图11所示的电路的情况相同,读取部202能够双重地检测副锁定杆82的姿势。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自由地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门锁装置;12:闩锁;14:撞针进入槽;16:盖板;18:主体;20:壳体;22:第1罩;24:第2罩;30:联接器;32:锁芯连结部;34:外侧操作杆;36:第1收纳空间;38:机械机构;40:机构区域;42:电气构件区域;44:闩锁机构;46:锁定机构;52:棘轮;54:棘轮支架;58:应急操作杆;59:内侧操作杆;82:副锁定杆(动作检测对象);84:打开操作杆;94:马达;98:臂;98a:第1凸轮;98b:第2凸轮;106、108A:第1位置开关、第1开关;108、106A:第2位置开关、第2开关;120:电路基板;122:凹部;124:第2收纳空间;126:对外防水密封件;128、130、132、134、136、P:引脚;130a:第1信号引脚;130b:第2信号引脚;130c:共用引脚;130Aa:第1信号引脚;130Ab:第2信号引脚;138、140、142、144、146、H:引脚支架;148、150、152、154、156、A:引脚孔;158、160、162、164、166、B:内部防水密封件;168、170、172、174、176、C:支承突起;169:内侧电路基板支承件;200a:第1触点孔;200b:第2触点孔;200c:共用触点孔;202:读取部;204:致动器。

Claims (7)

1.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位置开关及第2位置开关,分别在直线上排列有与常开触点或者常闭触点相连的第1触点孔、与和所述第1触点孔相反形式的触点相连的第2触点孔、以及与共用触点相连的共用触点孔,配置在沿着所述直线错开的位置,在所述第1触点孔、所述第2触点孔以及所述共用触点的贯通方向上层叠;
共用引脚,插入所述第1位置开关中的所述共用触点孔和所述第2位置开关中的所述第1触点孔而分别电导通;
第1信号引脚,插入所述第1位置开关中的所述第1触点孔而电导通;以及
第2信号引脚,插入所述第2位置开关中的所述共用触点而电导通,
所述第1位置开关和所述第2位置开关在基于规定的动作检测对象的动作的同一时刻进行开关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具备电路基板,
所述共用引脚、所述第1信号引脚以及所述第2信号引脚分别从所述电路基板立起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分隔板分隔配置所述电路基板的空间和配置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空间,
所述第1信号引脚、所述第2信号引脚以及所述共用引脚通过形成于所述分隔板的引脚孔从一方的空间向另一方的空间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电路基板的空间相对于配置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空间在所述引脚孔的周围进行防水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检测对象具备作用于所述第1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1凸轮、以及作用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2凸轮,
所述第1凸轮和所述第2凸轮在所述第1位置开关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层叠方向错开,且配置在沿着所述直线错开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检测对象具备作用于所述第1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1凸轮、以及作用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致动器的第2凸轮,
所述第1凸轮和所述第2凸轮在所述第1位置开关与所述第2位置开关的层叠方向错开,且配置在沿着所述直线错开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具备:
闩锁机构,将车辆的车门保持为关门状态;
电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马达的动力释放所述闩锁机构;
手动释放单元,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力释放所述闩锁机构;以及
锁定机构,切换成使所述手动释放单元不能动作的锁定状态与使所述手动释放单元能够动作的解锁状态,
所述动作检测对象是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切换位置的构件,
所述第1位置开关以及所述第2位置开关对所述动作检测对象处于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中的哪个状态进行检测。
CN201990001407.2U 2019-07-31 2019-10-25 门锁装置 Active CN2171065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1668A JP7055953B2 (ja) 2019-07-31 2019-07-31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19-141668 2019-07-31
PCT/JP2019/041980 WO2021019798A1 (ja) 2019-07-31 2019-10-25 ドア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06559U true CN217106559U (zh) 2022-08-02

Family

ID=7422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1407.2U Active CN217106559U (zh) 2019-07-31 2019-10-25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71792B2 (zh)
EP (1) EP4006274B1 (zh)
JP (1) JP7055953B2 (zh)
CN (1) CN217106559U (zh)
WO (1) WO2021019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24698A1 (de) * 2020-09-22 2022-03-24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KR20240077929A (ko) * 2022-11-25 2024-06-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래치기구의 개폐 감지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315A (en) 1981-04-01 1982-10-07 Nitsukan Kourai Ninjin Kk Preventing agent and remedy for thrombosis
DE4222018C1 (en) * 1992-07-04 1993-06-17 Kiekert Gmbh & Co Kg, 5628 Heiligenhaus, De Electric locking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 door - has locking and unlocking signals provided by switch elements cooperating with cam path of rotary cam carrier
DE19632995C2 (de) * 1996-08-16 2000-08-24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mit einer Mehrzahl von Schaltern und einem Schalterbetätigungssystem
ATE303491T1 (de) * 1997-02-04 2005-09-15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Kraftfahrzeug-türschliesssystem mit getrennten motorangetriebenen türinnen- und türaussenverriegelungsvorrichtungen
EP0982978B1 (de) * 1998-08-25 2005-05-25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Gehäuse, insbesondere Schlossgehäuse mit elektrischen Anschlusseinrichtungen
RU2401372C2 (ru) * 2005-03-23 2010-10-10 Магна Клаужес Инк. Задвижка боковой двери автомобиля
DE102008015627A1 (de) * 2008-03-26 2009-10-01 Kiekert Ag Komponententräger für elektrische/elektronische Bauteile sowie zugehöriges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4953481B2 (ja) 2010-03-09 2012-06-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及び該ドア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ている車両用ドア
DE102012003743A1 (de) 2012-02-28 2013-08-29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KR101356996B1 (ko) * 2012-12-18 2014-02-05 주식회사 리한도어 도어래치용 스위치 회로 유닛
DE102013211827A1 (de) * 2013-06-21 2014-12-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er,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chalters und Elektronikmodulsystem
CH710637A2 (de) * 2015-01-19 2016-07-29 MSL Schloss- und Beschlägefabrik AG Drückersperrschloss mit motorischer Fallenfreischaltung.
MX2017009959A (es) 2015-02-12 2018-07-06 Gecom Corp Dispositivo de cerradura de puerta de vehiculo.
PL3296489T3 (pl) * 2015-03-10 2020-06-01 Gecom Corporation Urządzenie zatrzasku drzwiowego
US10392838B2 (en) 2015-06-11 2019-08-27 Magna Closures Inc. Key cylinder release mechanism for vehicle closure latches, latch assembly therewith and method of mechanically releasing a vehicle closure latch
JP6613506B2 (ja) * 2016-03-16 2019-12-0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6711716B2 (ja) 2016-07-20 2020-06-1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703271B2 (ja) 2016-09-21 2020-06-03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20045653A (ja) * 2018-09-18 2020-03-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9798A1 (ja) 2021-02-04
EP4006274A1 (en) 2022-06-01
JP7055953B2 (ja) 2022-04-19
EP4006274A4 (en) 2023-08-30
EP4006274B1 (en) 2024-10-23
US20220235588A1 (en) 2022-07-28
JP2021025236A (ja) 2021-02-22
US12071792B2 (en) 202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4528B (zh) 门锁装置
CN217106559U (zh) 门锁装置
JPH08326387A (ja)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におけるフルラッチ検出スイッチ
CN110219525A (zh) 用于车门的闭合闩锁组件及用于致动该闩锁组件的方法
CN110159104A (zh) 用于车门的闭合闩锁组件及致动该闭合闩锁组件的方法
WO2021131470A1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14174621B (zh) 门锁装置
CN219587398U (zh) 门闩锁装置
JP7271849B2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CN218092560U (zh) 门锁装置以及致动器
JP2000087608A (ja) 自転車用錠装置
CN108868390B (zh) 车辆用锁定装置
JP2605872Y2 (ja) 電源端子接続装置
KR970002196Y1 (ko) 자동차 도어의 잠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