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4558U -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4558U
CN217074558U CN202220840852.1U CN202220840852U CN217074558U CN 217074558 U CN217074558 U CN 217074558U CN 202220840852 U CN202220840852 U CN 202220840852U CN 217074558 U CN217074558 U CN 217074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cross
cab
cab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408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扬国
唐笑
焦凤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408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4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4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4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驾驶室框架包括:两个横梁、两个立柱和连接梁。其中,各所述横梁的尾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立柱,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沿着由所述横梁的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根据以上描述可知,驾驶座位通常位于横梁的后端,通过将横梁设置为沿着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的结构,使得驾驶座上方的横梁部分强度增大,由此,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的安全,还能够减轻驾驶室框架的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业机械的驾驶室通常分为框架式驾驶室和板材式驾驶室。其中,框架式驾驶室通常包括由横梁、支撑立柱及连接梁组成的框架结构。现有技术中,横梁通常为横截面均匀的梁式结构,为了保证驾驶室的安全,通常是将横梁整体加粗,设计冗余量较大,由此,导致框架的制梁较大且材料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驾驶室框架的质量较大且材料成本较高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驾驶室框架,包括:两个横梁、两个立柱和连接梁,
其中,各所述横梁的尾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立柱。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沿着由所述横梁的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且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连接强度的卡置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卡置组件包括卡块和与所述卡块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立柱或者所述横梁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横梁或者所述立柱上。所述卡块能够卡置在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横梁包括横梁内板组件和横梁外板组件。
其中,所述横梁外板组件包括底板和两块外侧板。各所述外侧板分别连接至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底板与各所述外侧板共同形成用于插装所述横梁内板组件的开口。
所述横梁内板组件包括顶板和两块内侧板。各所述内侧板分别连接至所述顶板的两侧。各所述内侧板通过所述开口对应贴合插装至各所述外侧板的内侧。
各所述内侧板分别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外侧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补强连接板。所述补强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内侧板连接。所述补强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外侧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横梁内板组件和所述横梁外板组件的首端端部和尾端端部分别安装有横梁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补强连接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所述补强连接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横梁封板与所述横梁内板组件之间、以及所述横梁封板与所述横梁外板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
其中,所述横梁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柱体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横梁尾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柱体的一端与所述横梁尾端连接,所述第一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柱体的上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或者驾驶室。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驾驶室框架中,各所述横梁的尾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立柱。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沿着由所述横梁的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驾驶座位通常位于横梁的后端,通过将横梁设置为沿着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的结构,使得驾驶座上方的横梁部分强度增大,由此,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的安全,还能够减轻驾驶室框架的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驾驶室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驾驶室框架中横梁和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驾驶室框架中横梁和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100、横梁;200、立柱;201、第一柱体;202、第二柱体;300、横梁外板组件;301、底板;302、外侧板;400、横梁内板组件;401、顶板;402、内侧板;501、补强连接板;502、横梁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框架,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该驾驶室框架包括:两个横梁100、两个立柱200和连接梁。
其中,各横梁100的尾部分别连接一个立柱200。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横梁100之间。沿着由横梁100的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横梁100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其中,横梁100的首端为远离立柱200的一端。驾驶室设置在靠近立柱200的一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横梁100的首端为左端,横梁100的尾端为右端。立柱200连接在横梁100的右端。沿着由左至右的方向,横梁100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由此,能够使得驾驶座位上方所对应的横梁段的强度相对较大,能够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驾驶座位通常位于横梁100的后端,通过将横梁100设置为沿着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的结构,使得驾驶座上方的横梁部分强度增大,由此,不仅能够保证驾驶员的安全,还能够减轻驾驶室框架的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立柱200与横梁100固定连接。且立柱200与横梁100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立柱200与横梁100连接强度的卡置组件。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卡置组件包括卡块和与卡块相适配的卡槽。卡块设置在立柱200或者横梁100上,卡槽设置在横梁100或者立柱200上。卡块能够卡置在卡槽内。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立柱200的上端端部设置有卡块,横梁100的右端下侧面上开设有与卡块相适配的卡槽。在组装立柱200与横梁100时,首先将立柱200上的卡块卡置于横梁100上的卡槽内,然后在进一步连接立柱200与横梁10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连接件进一步连接立柱200与横梁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横梁100包括横梁内板组件400和横梁外板组件300。
其中,横梁外板组件300包括底板301和两块外侧板302。各外侧板302分别连接至底板301的两侧。底板301与各外侧板302共同形成用于插装横梁内板组件400的开口。
横梁内板组件400包括顶板401和两块内侧板402。各内侧板402分别连接至顶板401的两侧。各内侧板402通过开口对应贴合插装至各外侧板302的内侧。
各内侧板402分别和与其相邻的外侧板302固定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横梁外板组件300包括底板301、第一外侧板302和第二外侧板302。横梁内板组件400包括顶板401、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
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相对设置于底板301的两侧,且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相互平行。底板301、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为一体式结构。底板301、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共同形成用于插装容纳横梁内板组件400的腔体,第一外侧板与第二外侧板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插装开口。
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相对设置于顶板401的两侧,且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相互平行。顶板401、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由插装开口插入至横梁外板组件300的腔体内。第一外侧板贴合于第一内侧板的外侧,并与第一内侧板连接;第二外侧板贴合于第二内侧板的外侧,并与第二内侧板连接。
根据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可知,通过将横梁100设置为由横梁内板组件400和横梁外板组件300插装组成的空心结构,能够进一步减轻横梁100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内侧板402和外侧板302之间分别设置有补强连接板501。补强连接板501的一侧与内侧板402连接,补强连接板501的另一侧与外侧板302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二外侧板和第二内侧板之间设置补强连接板501。补强连接板501的左侧面与第二内侧板贴合并连接,补强连接板501的下侧面与第二外侧板贴合并连接。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还可以在第一内侧板和第一外侧板之间设置补强连接板501。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在内侧板402与外侧板302之间设置补强连接板501,能够极大提升横梁内板组件400与横梁外板组件30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能够提高横梁100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横梁内板组件400和横梁外板组件300的首端端部和尾端端部分别安装有横梁封板502。
如图2所示,横梁内板组件400和横梁外板组件300相互插装构成空心结构的横梁100,通过在其首端端部和尾端端部分别安装横梁封板502,能够防止外部杂质进入横梁100内部,进而有效保护了横梁100,延长了横梁100的使用寿命。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对于横梁100与立柱200之间、内侧板402与外侧板302之间、补强连接板501与内侧板402之间、补强连接板501与外侧板302之间、横梁封板502与横梁内板组件400之间、以及横梁封板502与横梁外板组件30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任何限定。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横梁100与立柱200之间、内侧板402与外侧板302之间、补强连接板501与内侧板402之间、补强连接板501与外侧板302之间、横梁封板502与横梁内板组件400之间、以及横梁封板501与横梁外板组件300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立柱200包括第一柱体201和第二柱体202。
其中,横梁100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柱体202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二柱体202位于横梁100尾端的外侧。第一柱体201的一端与横梁100尾端连接,第一柱体201的另一端与第二柱体202的上端连接。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柱体201位于第二柱体202的上侧。横梁100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柱体202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二柱体20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横梁100右端部的右侧。立柱200位于横梁100的下侧。第一柱体201的一端与横梁100的右端部连接,第一柱体201的另一端与第二柱体202连接。由此,第一柱体201与横梁100之间成角度设置。在驾驶室框架内侧方向中,横梁100与第一柱体20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横梁100与第一柱体201之间的夹角为100-120°。由此,在驾驶室框架内部能够形成相对较大的布设空间,并使得驾驶座位能够布设至相对靠后的位置处,进而能够进一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
进一步,由于该驾驶室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或者驾驶室。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作业机械包括压路机。
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换句话说,上述作业机械包括但是不限于压路机。
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驾驶室框架或者驾驶室,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横梁、两个立柱和连接梁,
其中,各所述横梁的尾部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立柱,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沿着由所述横梁的首端至尾端的方向,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且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连接强度的卡置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组件包括卡块和与所述卡块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立柱或者所述横梁上,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横梁或者所述立柱上,所述卡块能够卡置在所述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横梁内板组件和横梁外板组件,
其中,所述横梁外板组件包括底板和两块外侧板,各所述外侧板分别连接至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底板与各所述外侧板共同形成用于插装所述横梁内板组件的开口,
所述横梁内板组件包括顶板和两块内侧板,各所述内侧板分别连接至所述顶板的两侧,各所述内侧板通过所述开口对应贴合插装至各所述外侧板的内侧,
各所述内侧板分别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外侧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补强连接板,所述补强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内侧板连接,所述补强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外侧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内板组件和所述横梁外板组件的首端端部和尾端端部分别安装有横梁封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补强连接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所述补强连接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横梁封板与所述横梁内板组件之间、以及所述横梁封板与所述横梁外板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
其中,所述横梁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柱体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横梁尾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柱体的一端与所述横梁尾端连接,所述第一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柱体的上端连接。
9.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框架。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框架或者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室。
CN202220840852.1U 2022-04-12 2022-04-12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Active CN217074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0852.1U CN217074558U (zh) 2022-04-12 2022-04-12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0852.1U CN217074558U (zh) 2022-04-12 2022-04-12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4558U true CN217074558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40852.1U Active CN217074558U (zh) 2022-04-12 2022-04-12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45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92640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車体配置構造
US2013018740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453063B1 (en) Upper frame for a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17074558U (zh)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CN113119705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结构
CN213168079U (zh) 前端底架、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1731575U (zh)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5826827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前横梁焊合件
CN211252286U (zh) 一种三排座椅横梁总成
CN213008111U (zh) 地板型材、车体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09638201B (zh) 电池固定结构、电动车底盘和电动车
CN211336201U (zh) 一种抗弯折的乘用车后地板纵梁
CN218586199U (zh) 电池底托、车架及作业机械
CN217778762U (zh) 一种新型b柱下加强板补丁板
CN217778761U (zh) 一种汽车b柱补丁板
CN212124829U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219136207U (zh) 一种臂架支撑结构及工程车辆
CN216713146U (zh) 一种连接件及车架及平地机
CN217485632U (zh) 动力电池安装架及电动车辆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5794045U (zh) 车体侧部结构
CN210859423U (zh) 一种钢材安装稳定加固装置
CN219707110U (zh) 汽车白车身及支撑总成
CN217753885U (zh) 三段式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9601392U (zh)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