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1575U -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1575U
CN211731575U CN202020251025.XU CN202020251025U CN211731575U CN 211731575 U CN211731575 U CN 211731575U CN 202020251025 U CN202020251025 U CN 202020251025U CN 211731575 U CN211731575 U CN 211731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vehicle body
wall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510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浩
黄阔
牟静
程建勇
饶聘
熊建华
朱红霞
周林
刘昌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510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1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1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1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该侧围结构至少包括门槛内板、B柱加强件、座椅前横梁,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座椅前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不等;还包括贴设于门槛内板内侧面的第一加强件,后连接横梁、左纵梁,第一加强件与座椅前横梁垂直插接,后连接横梁一端与门槛内板连接,另一端与左纵梁连接,后连接横梁与第一加强件垂直连接,左纵梁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垂直连接。该侧围结构中B柱与座椅前横梁之间为非对齐结构,第一加强件与座椅前横梁、后连接横梁及左纵梁构成井字结构,当受到侧向撞击时,通过该井字结构将撞击力分散传导至车架,且传导过程中吸收部分撞击力,保护乘员舱。

Description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型B柱通常与座椅前横梁完全对齐,保证碰撞时力能够沿最佳路径直接传递至车架,从而有效地保护乘员舱,但也因此座椅前横梁和B柱的位置被固化,不能满足汽车多样性布置的需求。
为了突破当前B柱与座椅前横梁的固定关系,寻求车身结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克服当B柱与座椅前横梁不对齐时车身强度不够的缺陷,故需要针对性地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在车身受到侧向碰撞时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防止车身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其在满足B柱与座椅前横梁错位设置时,仍能有效吸收侧向碰撞力,保护乘员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第一技术方案:
一种侧围结构,所述侧围结构至少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且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B柱加强件、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且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座椅前横梁,所述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座椅前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不等;
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所述门槛内板内侧面的第一加强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后连接横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左纵梁,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垂直插接,所述后连接横梁一端与门槛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纵梁连接,且所述后连接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垂直连接,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垂直连接。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大于座椅前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连接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相等。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U型件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U型件的开口与所述门槛内板配接,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分别与所述门槛内板垂直连接。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U型件包括与所述座椅前横梁配合的穿孔。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门槛内板外侧面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B柱加强件下端垂直连接。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U型件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三隔板、第四隔板,所述第二U型件的开口与所述门槛内板配接,所述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分别与所述门槛内板垂直连接。
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U型件的两侧面设置若干溃缩筋及溃缩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下第二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侧围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该侧围结构至少包括门槛内板、B柱加强件、座椅前横梁、第一加强件、后连接横梁、左纵梁,其中,B柱加强件与座椅前横梁之间为非对齐结构,第一加强件设于门槛内板内侧面,且与座椅前横梁、后连接横梁及左纵梁平行/垂直连接以构成井字结构,以当受到侧向撞击时,通过该井字结构将撞击力分散传导至车架,且传导过程中吸收部分撞击力,且通过设置第一加强件,可提高门槛内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整个侧围结构的抗撞击强度,即使B柱与座椅前横梁之间为非对齐结构时,也能有效吸收侧向碰撞力,保护乘员舱;
该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门槛内板外侧面的第二加强件,该第二加强件与所述B柱加强件下端垂直连接,通过在B柱加强件下端设置加强件,可实现当收到下方撞击时,第二加强件吸收部分撞击力,有效防止B柱变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仅需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效果即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一种侧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一种侧围结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侧围结构,1-门槛内板,2-B柱加强件,3-座椅前横梁,4-第一加强件,41-第一U型件,42-第一隔板,43-第二隔板,44-穿孔,5-后连接横梁,6-后连接横梁,6-左纵梁,7-第二加强件,71-第二U型件,72-第三隔板,73-第四隔板,74-溃缩筋,75-溃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1~5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
如背景技术所述,基于当前车身结构中,为保证碰撞时力能够沿最佳路径直接传递至车架,B柱与座椅前横梁通常是完全对齐的结构,对于车身结构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打破该限制,寻求多样化的车身结构,同时满足碰撞试验要求,本实施例通过合理布置,提出一种新的侧围结构,其B柱与座椅前横梁为不对齐结构,并且同样具有较佳的强度及吸能性。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侧围结构及一种车辆,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参照图1~5所示,该侧围结构100至少包括门槛内板1、B柱加强件2、座椅前横梁3、第一加强件4、后连接横梁5、左纵梁6及第二加强件7。其中,与现有车型相同的是:门槛内板1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B柱加强件2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且B柱加强件2与门槛内板垂直连接;座椅前横梁3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且与门槛内板1连接。与现有车型不同的是:B柱加强件2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座椅前横梁3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不等。由于B柱加强件2与B柱下端贴合设置,本实施例中B柱加强件2的位置即可看做B柱位置。
因此,本实施例中车型结构为:B柱与座椅前横梁3为非对齐结构。且作为一种优选,B柱加强件2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大于座椅前横梁3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即座椅前横梁3相较B柱位于车身前端。
进一步参照图1所示,第一加强件4贴设于门槛内板1内侧面,后连接横梁5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左纵梁6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加强件4与座椅前横梁3垂直插接,后连接横梁5一端与门槛内板1连接、另一端与左纵梁6连接,且后连接横5梁与第一加强件4垂直连接,左纵梁6与座椅前横梁3垂直连接。如此,第一加强件4、座椅前横梁3、左纵梁6与后连接横梁5依次垂直连接构成“井”字型结构,当与门槛内板1或者座椅前横梁3受到侧向撞击时,撞击力沿着该“井”字型结构传导至车架,且传导过程中撞击能被该部分结构逐渐吸收,由此实现疏散及吸收侧向撞击能量的目的。
作为一种优选,后连接横梁5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B柱加强件2与门槛内板1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相等,该结构下,当B柱加强件2受到撞击时,“井”字型结构同样能吸收部分能量,防止B柱变形。
如图3~5所示,第一加强件4及第二加强件7均为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件4包括第一U型件41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一隔板42、第二隔板43,第一U型件41的开口与门槛内板1配接,第一隔板42与第二隔板42分别与门槛内板1垂直连接。第一U型件41底部设有与座椅前横梁3配合的穿孔44。
如图2、4、5所示,第二加强件7贴设于门槛内板1外侧面,且与B柱加强件2下端垂直连接。同样的,第二加强件7包括第二U型件71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三隔板72、第四隔板73,且第二U型件71的开口与门槛内板1配接,第三隔板72与第四隔板73分别与门槛内板1垂直连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二U型件71的两侧面设置若干溃缩筋74及溃缩孔75,以在受到侧向撞击时,保证车身宽度方向的溃缩传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前述的侧围结构100。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该侧围结构至少包括门槛内板、B柱加强件、座椅前横梁、第一加强件、后连接横梁、左纵梁,其中,B柱加强件与座椅前横梁之间为非对齐结构,第一加强件设于门槛内板内侧面,且与座椅前横梁、后连接横梁及左纵梁平行/垂直连接以构成井字结构,以当受到侧向撞击时,通过该井字结构将撞击力分散传导至车架,且传导过程中吸收部分撞击力,且通过设置第一加强件,可提高门槛内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整个侧围结构的抗撞击强度,即使B柱与座椅前横梁之间为非对齐结构时,也能有效吸收侧向碰撞力,保护乘员舱;
该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门槛内板外侧面的第二加强件,该第二加强件与所述B柱加强件下端垂直连接,通过在B柱加强件下端设置加强件,可实现当收到下方撞击时,第二加强件吸收部分撞击力,有效防止B柱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结构至少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且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B柱加强件、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且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座椅前横梁,所述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座椅前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不等;
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所述门槛内板内侧面的第一加强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后连接横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左纵梁,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垂直插接,所述后连接横梁一端与门槛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纵梁连接,且所述后连接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垂直连接,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垂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大于座椅前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横梁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与B柱加强件与门槛内板连接位置至车身最前端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U型件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U型件的开口与所述门槛内板配接,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分别与所述门槛内板垂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件包括与所述座椅前横梁配合的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贴设于门槛内板外侧面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B柱加强件下端垂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U型件及分别设于其两端的第三隔板、第四隔板,所述第二U型件的开口与所述门槛内板配接,所述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分别与所述门槛内板垂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U型件的两侧面设置若干溃缩筋及溃缩孔。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围结构。
CN202020251025.XU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1731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1025.XU CN211731575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1025.XU CN211731575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1575U true CN211731575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57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51025.XU Active CN211731575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15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6229A (zh) * 2022-06-07 2022-08-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CN115384630A (zh) * 2022-05-09 2022-11-25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梁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4630A (zh) * 2022-05-09 2022-11-25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梁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具有其的车辆
CN114906229A (zh) * 2022-06-07 2022-08-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CN114906229B (zh) * 2022-06-07 2023-07-1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31575U (zh)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CN111391926A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11376986B (zh) 汽车车身骨架前部结构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11547136B (zh)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212401376U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217227719U (zh) 一种汽车柱碰防护装置
AU2022424063A1 (en) Vehicle engine cabin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6805599U (zh) 防撞前纵梁组件
CN215513861U (zh) 一种前地板梁架结构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1167095U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21023867U (zh)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074543U (zh) 一种门槛加强结构
CN215553599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
CN112519887A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12401356U (zh) 下车体结构总成和汽车
CN218229167U (zh)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CN214451336U (zh) 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
CN220826589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0063137U (zh) 车顶框架和车辆
CN219007941U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加强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