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5077U - 转向用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用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5077U
CN216945077U CN202122889185.4U CN202122889185U CN216945077U CN 216945077 U CN216945077 U CN 216945077U CN 202122889185 U CN202122889185 U CN 202122889185U CN 216945077 U CN216945077 U CN 216945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rod
roller
jacking
jack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891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891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5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5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5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包括由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和内底杆组成的机架;固定于机架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前者包括输送辊,后者包括输送带,两者的输送方向垂直;内顶杆上倒装有第一气缸,其电机轴上固定有顶升板;顶升板的顶端滑动设置于内顶杆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顶升板支撑件始终抵接;第一气缸驱动顶升板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内顶杆及第二输送机构顶升至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输送辊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第一气缸倒装于内顶杆上,将一个顶升气缸的气缸轴承受重力均布于至少两个所述顶升板上使得升降过程更加稳定,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

Description

转向用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输送线对产品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改变其输送方向,即存在着需要90°转向输送的情况。当对产品进行90°转向输送时,常用的做法是设置两个相互垂直放置的输送线,当产品被往前输送到达垂直输送机上时,迫使产品进行90°垂直换向;这种设计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产品倾翻、偏向一边甚至出现掉落现象,为此需要在两输送机拐角处设置挡板进行阻挡保护。另一方式就是在90°垂直换向处的两输送机之间连接一90°弧形动力辊道输送机,可以较有效的使产品进行90°垂直换向输送,其缺陷是动力辊子要做成圆锥形,两侧机架要做成圆弧形,制作安装要求较高,成本较高。此外,上述两种设计方式均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如若产品输送无需转向时,则该装置失去效用,浪费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721145048.7所揭示的“用于电器元件的输送转向装置”中已提出解决方案。该技术中当产品移动至第二输送线时通过顶升气缸将第二输送线顶升至第一输送线上表面,并实现输送方向的转向。在第二输送线上升过程中,顶升气缸需承受第二输送线以及其上承载的产品的所有重量,故长期使用后将大大缩短顶升气缸的使用寿命,增加后期维修和更换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转向用输送装置,包括
机架,至少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和内底杆;所述内底杆上垂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顶杆的连接杆;
输送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
顶升机构,包括倒装于所述内顶杆上的第一气缸,固定于其电机轴远端的顶升板,以及顶升板支撑件;所述第一气缸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顶升板的顶端滑动设置于所述内顶杆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所述顶升板支撑件始终抵接;启动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顶升板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的支撑下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所述内顶杆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顶升,直至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内顶杆上设置有滑槽连接件,所述滑槽连接件上形成有抵接于所述内顶杆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顶升板的顶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轴伸缩行程。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形成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沿其设置方向滑动的槽轮,所述槽轮与所述内顶杆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并与所述内顶杆同步升降;所述内顶杆相对所述内底杆上下移动,且所述内底杆的长度为所述机架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机架还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外顶杆和外底杆,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所述外底杆位于所述内底杆的端部,并垂直连接两根沿Y轴方向平行设置的所述内底杆;所述外顶杆位于所述内顶杆的外侧,且其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的设置方向垂直;所述外顶杆的长度等于所述机架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辊两端且相互平行的辊轴安装座,所述辊轴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外顶杆上;所述辊轴安装座上形成有一组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输送辊间隔设置;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位于所述安装槽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辊轴安装座内侧并用于控制所述输送辊启动或停止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输送链条条驱动一组所述输送辊同步旋转,所述输送链绕设于一组所述输送辊端部的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电机上的主动齿轮的外周。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位于所述输送辊的出料端,并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辊轴安装座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驱动一组所述输送带同步工作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辊轴安装座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输送带的内部设置有一支撑型条;所述支撑型条的两端设置有驱动所述输送带旋转的动力轮;两个所述动力轮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输送辊的长度;所述支撑型条的外侧固定有一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动力轮的两端面抵接,动力轮的轴心贯穿所述安装板。
优选的,位于同一所述动力轮端面的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从动齿轮和转轴安装座;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动力轮的轴心上;所述转轴安装座由一根转轴贯穿,所述转轴上套设一组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链条与所述从动齿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安装座与所述安装板垂直固定;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并通过输送链驱动所述转轴自转。
优选的,每根所述支撑型条两侧通过L型连接片与支撑条连接;所述支撑条至少有两根,且两个所述支撑条的设置方向均与所述支撑型条的设置方向垂直。
优选的,两根所述支撑条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固定于安装杆上,所述安装杆连接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内顶杆;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轴与任一所述支撑条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内顶杆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内顶杆上的导轨,和沿所述导轨的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支撑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稳定性高,第一气缸倒装于内顶杆上,改变设计人员的惯常思维,相对于传统技术方案中采用一个顶升气缸直接顶升第二输送机构而言,这种设计将一根顶升气缸的气缸轴承受重力均布于至少两个所述顶升板上使得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
可调节,通过顶升机构可调节地控制第二输送机构的上升距离,以适应在不同高度空间使用转向输送装置;通过滑动组件控制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以调节第二输送机构在第一输送机构的位置,满足不同长度的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要求,以及产品移动距离的需求;
节约成本,机架的同一侧只需采用一个第一气缸即可同时驱动至少一个顶升板同时移动,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在顶升支撑件的支撑力下降将第二输送机构顶升,以实现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一输送机构分离,以便启动第二输送机构后实现转向输送其上承载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机架结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机架结构主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输送机构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输送机构主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输送机构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输送机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其中转向用输送装置包括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机架100,所述机架100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1001和内底杆1002,以及上下平行设置的外顶杆1007和外底杆1008。其中所述内顶杆1001和所述内底杆1002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机架100包括两个沿Y轴方向(机架100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的该平面,即所述机架100包括两根沿Y轴方向设置的所述内顶杆1001和内底杆1002。此外,所述内底杆1002的长度优选大于所述内顶杆1001的长度,且其长度即为所述机架100的长度。
如图2所示,所述外顶杆1007位于所述内顶杆1001的外侧,且其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垂直;所述外底杆1008位于所述内底杆1002的端部,并垂直连接两根所述内底杆1002。所述外顶杆1007和所述外底杆1008也位于同一平面上,即该平面垂直于所述内顶杆1001与所述内底杆1002组成的平面,且该平面沿X轴方向(机架100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此外,所述外顶杆1007的长度即为所述机架100的宽度。
所述内底杆1002上垂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顶杆1001的连接杆1003,所述连接杆1003的外侧与所述内底杆1002的上表面之间通过加强三角板连接,以增强所述连接杆1003的承重和抗压能力,避免其形变或弯折。所述内顶杆1001与所述内定案100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连接杆1003的长度。
如图1所示,所述机架100的上表面固定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如图4至图5所示的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输送辊11和用于控制所述输送辊11启停的第一电机12。所述输送辊11的两端设置于辊轴安装座10内,并绕连接处自转;即所述辊轴安装座10有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辊轴安装座10固定于所述外顶杆1007上。所述辊轴安装座10上形成有一组安装槽101,且所述安装槽101与所述输送辊11间隔设置。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机12设置于任一所述辊轴安装座10的内侧,并通过输送链条驱动一组所述输送辊11同步旋转,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机12的电机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输送辊11的端部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输送链条绕设于一组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的外周,启动所述第一电机12后,所述输送链条将带动所有输送辊11同步旋转,以实现产品在所述输送辊11上输送。
为避免产品从所述输送辊11的出料端滑落,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输送辊11的出料端上还设置有如图4所示的挡料板13,且所述挡料板13的两端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辊轴安装座10的端部,起到限位阻挡的作用。
结合图1和图6所示,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带21和控制一组所述输送带21启动或停止的第二电机22。所述输送带21的个数与所述安装槽101的个数相等,且所述输送带21在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安装槽101中。所述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11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且所述输送带21位于所述安装槽101内;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且所述输送带21位于所述安装槽101上方。
如图7所示,所述输送带2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用于张紧输送带21的动力轮212,为保证所述输送带21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所述动力轮212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所述输送辊11的长度;更优选的两个所述动力轮212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输送辊11的长度。
为防止所述输送带21因承重形变无法输送产品,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将所述输送带21的内部还设置有如图6至图7所示的支撑型条210,所述支撑型条210设置于所述动力轮21之间。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型条210的外侧固定有一安装板2102,所述安装板2102位于所述支撑型条210的端部,并与所述动力轮212的两端面抵接,动力轮212的轴心贯穿所述安装板2102。位于同一所述动力轮212端面的两个所述安装板2102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从动齿轮232和转轴安装座230,其中所述从动齿轮232设置于所述动力轮212的轴心上,且所有从动齿轮232位于所述机架100的同一侧。所述转轴安装座230与所述安装板2102垂直固定;有一根转轴23贯穿所述转轴安装座230,即所述转轴安装座230与所述从动齿轮232位于所述输送带21的同一端。所述转轴23上套设一组主动齿轮231;所述主动齿轮231通过链条与所述从动齿轮232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2与所述转轴23平行设置,并通过输送链驱动所述转轴23自转;即所述第二电机22位于所述辊轴安装座10的外侧。启动所述第二电机22后通过所述输送链驱动所述转轴23旋转,并带动设置于所述转轴23上的所述主动齿轮231旋转,进而通过所述链条带动所述从动齿轮232旋转,最终驱动所述动力轮212旋转,即所述输送带21被启动,并输送放置于其上表面的产品,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11的输送方向垂直,实现产品的输送转向。
相对于背景技术中揭示的现有的输送转向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技术方案将所述输送辊11与所述输送带21同向设置,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通过不同时间段启动所述输送辊11或所述输送带21实现输送方向的改变;即便无需实现转向输送时该装置也可正常使用,实用性强。
如图6所示,为提高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在每根所述支撑型条210两侧通过L型连接片2101与支撑条211连接,所述L型连接片2101位于所述支撑型条210的主体部分。所述支撑条211位于所述内顶杆1001的上方;所述支撑条211至少有两根,且两个所述支撑条211的设置方向均与所述支撑型条210的设置方向垂。
具体的,结合图1和图6所示,两根沿Y轴方向平行设置的内顶杆1001之间连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第二气缸213,且所述第二气缸213位于两根所述支撑条211之间。此外,所述支撑条211与所述内顶杆1001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的导轨41,和沿所述导轨41的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块42;所述滑块42与所述支撑条2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导轨41包括固定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表面的下导轨以及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条211的上导轨;所述下导轨上形成有导杆,所述滑块42在所述导杆上滑动,且所述滑块42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导轨固定连接;由此可见启动所述第二气缸213后,驱动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具体的,其电机轴将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支撑条211沿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移动;同时所述支撑条211将带动与其通过所述L型连接片2101固定连接的所述输送带21同步移动,即所述输送带21相对于所述输送辊11移动。
如图1至图3所示,转向用输送装置还包括顶升机构,包括倒装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的第一气缸31,固定于其电机轴远端的顶升板32,以及顶升板支撑件33。所述第一气缸31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内顶杆1001上设置有滑槽连接件1004,所述滑槽连接件1004上形成有抵接于所述内顶杆1001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通孔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通孔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气缸31的气缸轴伸缩行程。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沿所述通孔的设置方向移动,即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滑动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
将所述第一气缸31倒装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这种设计改变设计人员的惯常思维,相对于传统技术方案中采用一个顶升气缸直接顶升第二输送机构而言,这种设计将一根顶升气缸的气缸轴承受重力均布于至少两个所述顶升板32上使得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四个顶升板32和顶升板支撑件33,两两分布于同一所述内顶杆1001上,以增强移动过程的稳定性。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顶升板32的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始终抵接。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将所述顶板支撑件33采用滚轮,当然不排除使用其他具有支撑力的零件代替。所述连接杆1003上形成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沿其设置方向滑动的槽轮1005,所述槽轮1005与所述内顶杆1001之间通过连接板1006连接。启动所述第一气缸31后,驱动所述顶升板32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的支撑下沿Z轴方向(机架100的高度方向)移动,且所述槽轮1005在所述凹槽限定的范围内与所述顶升板32同步升降,即所述内顶杆1001相对所述内底杆1002上下移动,并将所述内顶杆1001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整体顶升,直至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
下面简述一下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转向用输送装置的输送方法的具体步骤,
S1:产品放置于输送辊11的上方,启动第一电机12,驱动产品从所述输送辊11的上料端移动至与所述输送辊11的下料端,并与所述挡料板13抵接;
S2:启动所述第一气缸31,驱动所述顶升板32远离所述第一气缸31的主体,所述顶升板32具有高度差的底端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的作用力下,驱动所述顶升板32,所述内顶杆1001,所述输送带21以及产品向上移动;同时槽轮1005沿连接杆1003的设置方向移动,直至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
S3:启动第二电机22,驱动产品沿所述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移动,其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11的输送方向垂直,并完成产品转向输送。
此外,在步骤S1至步骤S2之间或步骤S2至步骤S3之间可启动第二气缸213,其电机轴将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支撑条211沿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移动;同时所述支撑条211将带动与其通过所述L型连接片2101固定连接的所述输送带21同步移动,即所述输送带21相对于所述输送辊11移动,以调整输送带21的位置以及产品输送的距离,适应多种产品类型和移动长度的输送。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100),至少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1001)和内底杆(1002);所述内底杆(1002)上垂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顶杆(1001)的连接杆(1003);
输送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100)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辊(11),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带(21);所述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11)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
顶升机构,包括倒装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的第一气缸(31),固定于其电机轴远端的顶升板(32),以及顶升板支撑件(33);所述第一气缸(31)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滑动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始终抵接;启动所述第一气缸(31)驱动所述顶升板(32)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的支撑下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所述内顶杆(1001)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顶升,直至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设置有滑槽连接件(1004),所述滑槽连接件(1004)上形成有抵接于所述内顶杆(1001)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气缸(31)的气缸轴伸缩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003)上形成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沿其设置方向滑动的槽轮(1005),所述槽轮(1005)与所述内顶杆(1001)之间通过连接板(1006)连接,并与所述内顶杆(1001)同步升降;所述内顶杆(1001)相对所述内底杆(1002)上下移动,且所述内底杆(1002)的长度为所述机架(100)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0)还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外顶杆(1007)和外底杆(1008),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连接杆(1003)的长度;所述外底杆(1008)位于所述内底杆(1002)的端部,并垂直连接两根沿Y轴方向平行设置的所述内底杆(1002);所述外顶杆(1007)位于所述内顶杆(1001)的外侧,且其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垂直;所述外顶杆(1007)的长度等于所述机架(100)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辊(11)两端且相互平行的辊轴安装座(10),所述辊轴安装座(10)固定于所述外顶杆(1007)上;所述辊轴安装座(10)上形成有一组安装槽(101),且所述安装槽(101)与所述输送辊(11)间隔设置;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21)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01)中;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21)位于所述安装槽(101)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辊轴安装座(10)内侧并用于控制所述输送辊(11)启动或停止的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12)通过输送链条驱动一组所述输送辊(11)同步旋转,所述输送链条绕设于一组所述输送辊(11)端部的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电机(12)上的主动齿轮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挡料板(13),所述挡料板(13)位于所述输送辊(11)的出料端,并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辊轴安装座(10)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驱动一组所述输送带(21)同步工作的第二电机(22),所述第二电机(22)位于所述辊轴安装座(10)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21)的内部设置有一支撑型条(210);所述支撑型条(210)的两端设置有驱动所述输送带(21)旋转的动力轮(212);两个所述动力轮(212)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输送辊(11)的长度;所述支撑型条(210)的外侧固定有一安装板(2102),且所述安装板(2102)与所述动力轮(212)的两端面抵接,动力轮(212)的轴心贯穿所述安装板(21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动力轮(212)端面的两个所述安装板(2102)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从动齿轮(232)和转轴安装座(230);所述从动齿轮(232)设置于所述动力轮(212)的轴心上;所述转轴安装座(230)由一根转轴(23)贯穿,所述转轴(23)上套设一组主动齿轮(231);所述主动齿轮(231)通过链条与所述从动齿轮(23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安装座(230)与所述安装板(2102)垂直固定;所述第二电机(22)与所述转轴(23)平行设置,并通过输送链驱动所述转轴(23)自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支撑型条(210)两侧通过L型连接片(2101)与支撑条(211)连接;所述支撑条(211)至少有两根,且两个所述支撑条(211)的设置方向均与所述支撑型条(210)的设置方向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支撑条(211)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213),所述第二气缸(213)固定于安装杆上,所述安装杆连接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内顶杆(1001);所述第二气缸(213)的气缸轴与任一所述支撑条(211)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211)与所述内顶杆(1001)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的导轨(41),和沿所述导轨(41)的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块(42);所述滑块(42)与所述支撑条(211)固定连接。
CN202122889185.4U 2021-11-24 2021-11-24 转向用输送装置 Active CN216945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9185.4U CN216945077U (zh) 2021-11-24 2021-11-24 转向用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9185.4U CN216945077U (zh) 2021-11-24 2021-11-24 转向用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5077U true CN216945077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0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89185.4U Active CN216945077U (zh) 2021-11-24 2021-11-24 转向用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50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72866B (zh) 车桥生产线自动上料装置
CN216945077U (zh) 转向用输送装置
CN212953045U (zh) 玻璃上片装置
CN114180318A (zh) 转向用输送装置及其输送方法
CN209411697U (zh) 维修新能源汽车的升降平台
CN216996476U (zh) 整板装置和板料生产线
CN214693881U (zh) 一种具有紧急排炉功能的玻璃片台
CN113526092B (zh) 一种旋转双层式滚床
CN215709830U (zh) 不停机上料料仓机构
CN211870569U (zh) 一种放料机用放料小车
CN212952694U (zh) 一种窑车装卸坯机
CN210456511U (zh) 一种新型汽车轮胎停止器
CN212502588U (zh) 竹片送料机
CN211169680U (zh) 升降机构
CN113443409A (zh) 不停机上料料仓机构
CN210557728U (zh) 多向重载输送机
CN218402416U (zh) 移载机
CN218808576U (zh) 一种耐火砖转运用输送机
CN212669065U (zh) 一种举升装置
CN218491379U (zh) 一种输送装置
CN213568014U (zh) 一种转运架
CN219585163U (zh) 一种料框叠卸输送机
CN114476479B (zh) 一种智能料库及工作方法
CN212639802U (zh) 轮饼升降输送机组
CN215438380U (zh) Spc地板用90°转角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 No. 1899, Huayuan Road,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after: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 No. 155, Huayuan Road,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XINJINGTIAN INTELLIGENT DE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