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9680U - 升降机构 - Google Patents

升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9680U
CN211169680U CN201921932043.8U CN201921932043U CN211169680U CN 211169680 U CN211169680 U CN 211169680U CN 201921932043 U CN201921932043 U CN 201921932043U CN 211169680 U CN211169680 U CN 211169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haft
shaft
transmission
bel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20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风
尹举凌
高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20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69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9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9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升降机构,包括:上传动轴;下传动轴,设于上传动轴的下方,下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带与上传动轴连接;主动轴,主动轴位于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径向上的一侧,主动轴通过第二传动带与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连接;升降台,连接于第一传动带。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大大降低了升降台的最低位置,提高了实用性;此外,通过设于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横向上一侧的主动轴来带动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转动,使得主动轴只需要承受第二传动带造成的转矩,而不用承受升降台的重力造成的弯矩,由此,降低了主动轴的负荷,延长了主动轴的工作寿命,从而延长了升降机构的工作寿命。

Description

升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升降机构是利用液压缸与剪叉杆组合而成的液压升降平台。剪叉杆具有死点位置,在死点位置,剪叉杆无法继续下降,导致该升降平台的最低下降举例受限,降低了升降平台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升降机构,旨在解决如何提高升降机构实用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升降机构,包括:
上传动轴;
下传动轴,设于所述上传动轴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带与所述上传动轴连接;
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位于所述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径向上的一侧,所述主动轴通过第二传动带与所述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连接;
升降台,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带。
可选地,所述下传动轴沿所述升降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上传动轴分别与所述下传动轴的两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下传动轴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下传动轴在径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带两端分别套接于两所述下传动轴,所述主动轴位于两所述下传动轴之间。
可选地,所述下传动轴沿所述升降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的数量为四个,每两所述上传动轴连接于一所述下传动轴的两端,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于所述升降台的对角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带为第一传动链,所述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动链适配的链轮;和/或,所述第二传动带为第二传动链,所述主动轴和下传动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链适配的链轮。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张紧轮,以将所述第二传动带张紧;所述张紧轮压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升降台上设有输送带。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动轴旋转,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升降台的底部,以驱动所述输送带活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互错位。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上传动轴与所述升降台的间距;和/或,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下传动轴与所述升降台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和导向柱,所述滚动轴承连接于所述升降台的边缘,所述导向柱设于所述升降台的一侧,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通过采用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带运动,从而使连接于第一传动带的升降台在上传动轴与下传动轴之间升降,下降的最低位置可邻近下传动轴,大大降低了升降台的最低位置,提高了实用性;此外,通过设于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横向上一侧的主动轴来带动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转动,使得主动轴只需要承受第二传动带造成的转矩,而不用承受升降台的重力造成的弯矩,由此,降低了主动轴的负荷,延长了主动轴的工作寿命,从而延长了升降机构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上传动轴 20 下传动轴 30 第一传动带
40 主动轴 50 第二传动带 60 升降台
70 链轮 80 张紧轮 90 第一驱动电机
100 第二驱动电机 110 导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升降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升降机构包括:
上传动轴10;下传动轴20,设于所述上传动轴10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20通过第一传动带30与所述上传动轴10连接;主动轴40,所述主动轴40位于所述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径向上的一侧,所述主动轴40通过第二传动带50与所述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连接;升降台60,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带30。
在本实施例中,上传动轴10和下传动轴20在纵向上并排设置,第一传动带30两端分别套设于上传动轴10和下传动轴20,以使上传动轴10和下传动轴20的旋转带动第一传动带30运动。升降台60沿横向延伸,用以承载物件,升降台60开设有固定孔,第一传动带30与固定孔固定配合,以使升降台60能随第一传动带30的运动而升降。升降台60所能到的最高点即邻近上传动轴10的位置,升降台60所能到的最低点即邻近下传动轴20的位置。由此,大大降低了升降台60所能到达的最低位置,提高升降机构的实用性。主动轴40位于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横向上的一侧,用以通过第二传动带50带动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转动。第一传动带30和第二传动带50可为皮带,也可为链带,在此不做限制。升降在在升降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重力通过第一传动带30作用于上传动轴10和下传动轴20,由于主动轴40位于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横向上的一侧,因此主动轴40只需要承受旋转时第二传动带50造成的转矩,而不会受到升降台60造成的力矩,降低了对主动轴40的负荷,从而延长了主动轴40的工作寿命,即延长了升降机构整体的工作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下传动轴20沿所述升降台6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1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上传动轴10分别与所述下传动轴20的两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30可连接于升降台60邻近长侧边的位置,也可连接于升降台60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由于上传动轴10需要直接承受升降台60的重力,因此将上传动轴10的数量设为两个,既可减少单个上传动轴10的受力,又可防止上传动轴10变形,以提高升降机构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下传动轴20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下传动轴20在径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带50两端分别套接于两所述下传动轴20,所述主动轴40位于两所述下传动轴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两下传动轴20沿横向间隔设置,分别对应升降台60的两长侧边,主动轴40连接于第二传动带50的中部,主动轴40旋转带动第二传动带50运动,从而带动连接于第二传动带50两端的下传动轴2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带30运动。由此,通过第一传动带30能同时带动两下传动轴20转动,既提高了传动效率,又提高了同步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所述下传动轴20沿所述升降台6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10的数量为四个,每两所述上传动轴10连接于一所述下传动轴20的两端,所述第一传动带30连接于所述升降台60的对角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3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传动带30分别连接于四个上传动轴10和两个下传动轴20的两端,以从升降台60的四个对角处拉动升降台60,由此,分散了第一传动带30的受力,防止第一传动带30断裂,同时还能使升降台60平稳地升降,提高了升降机构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带30为第一传动链,所述上传动轴10和下传动轴2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动链适配的链轮70;和/或,所述第二传动带50为第二传动链,所述主动轴40和下传动轴2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链适配的链轮70。在本实施例中,上传动轴10、下传动轴20和主动轴40均设有链轮70,与皮带轮传动相比,链轮70传动能有效防止传动带打滑,进一步提高升降机构的工作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50的张紧轮80,以将所述第二传动带50张紧;所述张紧轮80压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5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轮80是为了改变第二传动带50的包角或控制第二传动带50的张紧力而压在第二传动带50上的随动轮,用以防止第二传动带50打滑,保证第二传动带50稳定传动。由于第二传动带50位于升降台60的下方,因此张紧轮80应压接于第二传动带50的上表面,以将第二传动带50下压,避免下降的升降台60阻碍第二传动带50的运动。张紧轮80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张紧轮80沿第二传动带5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从多个部位压接第二传动带50,进一步保证第二传动带50稳定传动。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升降台60上设有输送带。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带用以在升降台60升降到位后,将承载的物件从升降台60输送到另一工作台,以自动实现物件的传递,提高升降机构的便利性。输送带可沿升降台60的长度方向运动,也可沿升降台60的宽度方向运动。举例而言,升降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升降机构之间设有上下间隔的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物件可从上工作台传递至其中一升降台60,该升降台60下降至预设位置后输送带启动,将物件输送至下工作台,物件在下工作台加工完成后,再传动至另一升降台60,该升降台60上升至预设位置后输送带启动,将物件输送回上工作台,由此,完成了物件的一加工周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90及第二驱动电机100,所述第一驱动电机90驱动所述主动轴40旋转,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00安装于所述升降台60的底部,以驱动所述输送带活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90和第二驱动电机100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互错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9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主动轴40连接,以驱动主动轴40转动。第二驱动电机100安装于升降台60的底部,以随升降台60升降,从而使第二驱动电机100能随时驱动输送带运动。由于第一驱动电机90和第二驱动电机100体积较大,为避免第一驱动电机90和第二驱动电机100碰撞,以使升降台60能尽量下降至低处,本实施例将第一驱动电机90和第二驱动电机100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互错位,即,第一驱动电机90和第二驱动电机100前后间隔设置或左右间隔设置,以避免相互碰撞,提高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上传动轴10与所述升降台60的间距;和/或,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下传动轴20与所述升降台60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还包括控制第一驱动电机90的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电连接。升降台60升降至邻近上传动轴10或下传动轴20的极限位置时,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被触发,从而使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90停止,以使升降台60停留在预设位置,使得升降机构的控制过程更加简单方便。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导向装置110,所述导向装置110包括滚动轴承和导向柱,所述滚动轴承连接于所述升降台60的边缘,所述导向柱设于所述升降台60的一侧,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沿纵向延伸,且导向柱的高度至少与上传动轴10的高度一致。导向柱的数量可为四个,四个导向柱分别设于升降台60的对角处。滚动轴承固定于升降台60的边缘,以随升降台60升降,在升降过程中,滚动轴承与导向柱滑动配合,以从横向上限位升降台60,防止升降台60偏移,进一步提高了升降机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传动轴;
下传动轴,设于所述上传动轴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带与所述上传动轴连接;
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位于所述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径向上的一侧,所述主动轴通过第二传动带与所述上传动轴或下传动轴连接;
升降台,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动轴沿所述升降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上传动轴分别与所述下传动轴的两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动轴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下传动轴在径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带两端分别套接于两所述下传动轴,所述主动轴位于两所述下传动轴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动轴沿所述升降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传动轴的数量为四个,每两所述上传动轴连接于一所述下传动轴的两端,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于所述升降台的对角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为第一传动链,所述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动链适配的链轮;和/或,所述第二传动带为第二传动链,所述主动轴和下传动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链适配的链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张紧轮,以将所述第二传动带张紧;所述张紧轮压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上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上设有输送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动轴旋转,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升降台的底部,以驱动所述输送带活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互错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上传动轴与所述升降台的间距;和/或,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下传动轴与所述升降台的间距。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和导向柱,所述滚动轴承连接于所述升降台的边缘,所述导向柱设于所述升降台的一侧,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
CN201921932043.8U 2019-11-08 2019-11-08 升降机构 Active CN211169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2043.8U CN2111696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升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2043.8U CN2111696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升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9680U true CN211169680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9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2043.8U Active CN2111696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升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696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7410A (zh) * 2021-02-08 2021-06-04 甘梦潇 弹射式升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7410A (zh) * 2021-02-08 2021-06-04 甘梦潇 弹射式升降装置
CN112897410B (zh) * 2021-02-08 2022-11-25 甘梦潇 弹射式升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82528U (zh) 一种新型单立柱轻型提升机
CN211169680U (zh) 升降机构
CN207121374U (zh) 一种单驱动双链条传动的四柱升降机
CN109384050B (zh) 一种铝型材生产的叠空框输送机构
CN210915119U (zh) 一种物料升降设备
CN2348704Y (zh) 一种伸缩式货叉
CN107265339A (zh) 一种单驱动双链条传动的四柱升降机
KR20150087915A (ko) 물품 이송장치 및 방법
CN205743180U (zh) 一种安全平稳的立体停车设备
CN210914881U (zh) 一种顶驱式液压安全别墅电梯
CN210029156U (zh) 一种单立柱悬臂式升降装置以及输送系统
CN108249181A (zh) 一种船舶航运卸货平台
CN219078270U (zh) 一种升降输送装置
CN214114817U (zh) 电池包堆垛机的升降机构和电池包堆垛机
CN215556559U (zh) 一种滚子链输送机
CN209906268U (zh) 一种基于单升平台的rgv
CN217676602U (zh) 单柱式垂直输送机
CN217599626U (zh) 一种升降运输机
CN205526190U (zh) 一种升降输送系统
CN213568014U (zh) 一种转运架
CN220334670U (zh) 一种货物运输装载的提升机
CN213475111U (zh) 智能升降机
CN210944670U (zh) 一种升降装置
CN220056185U (zh) 一种流水线滚床升降用四柱升降机
CN219948402U (zh) 可调节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