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2827U -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2827U
CN216842827U CN202122241237.7U CN202122241237U CN216842827U CN 216842827 U CN216842827 U CN 216842827U CN 202122241237 U CN202122241237 U CN 202122241237U CN 216842827 U CN216842827 U CN 216842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plate
bumper shock
damping structure
fixed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12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志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Zhongya Absor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Zhongya Absor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Zhongya Absor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Zhongya Absor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12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2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2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2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包括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垫板,所述减震器本体底部连接有壳体,所述减震器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两个辅助机构。该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通过辅助机构的设计,当需要将减震器本体进行解锁时,首先将第二活动板正转,间接地,限位板移动带动第一防滑垫上移,当第一防滑垫离开卡槽内部时,转动第一活动板,间接地,当第一防滑垫不处于卡槽上方时,将减震器本体移出,减震器本体移动带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移动带动垫板移动,垫板移动带动第二防滑垫移动至卡槽外部时,从而达到对此结构解锁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目前,现有的减震器连接杆在安装过程中往往采用多个螺栓进行固定,此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其牢固,但是并不高效,原因在于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对螺栓进行上劲,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另一方面,也难以提升检修的效率,使车主感到心烦意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包括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垫板,所述减震器本体底部连接有壳体,所述减震器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两个辅助机构,两个所述辅助机构分别设于减震器本体两侧。
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设于壳体顶部一侧,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安装有框体,所述转动板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延伸至框体内部并与框体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转动杆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一侧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顶部延伸至框体内部并与框体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螺纹杆外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块。
优选的,所述转动板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活动板,所述转动板底部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延伸至壳体内部并与壳体通过轴承连接,便于转动第一活动板,第一活动板转动带动转动板转动,便于转动板转动。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活动板,所述螺纹杆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设于第一锥齿轮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安装有横板,所述螺纹杆延伸至横板内部并与横板通过轴承连接,便于第二活动板转动带动转动杆转动,便于螺纹杆转动,便于转动板转动板转动带动横板转动。
优选的,所述横板与框体底部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框体内腔顶部固定安装有竖板,所述转动杆贯穿竖板并与竖板通过轴承连接,便于框体支撑,便于转动杆转动和支撑。
优选的,所述螺纹块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横板内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贯穿两个限位槽,便于限位板移动,便于对螺纹块进行限位。
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板底部共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防滑垫,所述垫板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滑垫,所述第一防滑垫底部与第二防滑垫顶部相接触,便于第一防滑垫与第二防滑垫向卡住形成固定结构。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防滑垫与第二防滑垫均延伸至卡槽内部,所述连接板延伸至卡槽内部,便于连接板卡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通过辅助机构的设计,当需要将减震器本体进行解锁时,首先将第二活动板正转,第二活动板转动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带动螺纹块移动,螺纹块移动带动限位板移动,限位板移动带动第一防滑垫上移,当第一防滑垫离开卡槽内部时,转动第一活动板,间接地,当第一防滑垫不处于卡槽上方时,将减震器本体移出,减震器本体移动带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移动带动垫板移动,垫板移动带动第二防滑垫移动,当第二防滑垫移动至卡槽外部时,从而达到对此结构解锁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图中:1、减震器本体;2、连接板;3、垫板;4、壳体;5、辅助机构;501、转动板;502、框体;503、转动杆;504、第一锥齿轮;505、螺纹杆;506、螺纹块;6、第一活动板;7、第二活动板;8、支撑板;9、竖板;10、限位板;11、第一防滑垫;12、第二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包括减震器本体1,减震器本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板2,连接板2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垫板3,减震器本体1底部连接有壳体4,减震器本体1与壳体4之间设有两个辅助机构5,两个辅助机构5分别设于减震器本体1两侧。
辅助机构5包括转动板501,转动板501设于壳体4顶部一侧,转动板501一侧固定安装有框体502,转动板501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动杆503,转动杆503延伸至框体502内部并与框体502通过轴承连接,转动杆503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504,第一锥齿轮504一侧设有螺纹杆505,螺纹杆505顶部延伸至框体502内部并与框体502通过轴承连接,螺纹杆505外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06,转动板501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活动板6,转动板501底部固定安装有卡块,卡块延伸至壳体4内部并与壳体4通过轴承连接,便于转动第一活动板6,第一活动板6转动带动转动板501转动,便于转动板501转动,转动杆503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活动板7,螺纹杆505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设于第一锥齿轮504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504相啮合,转动板501一侧固定安装有横板,螺纹杆505延伸至横板内部并与横板通过轴承连接,便于第二活动板7转动带动转动杆503转动,便于螺纹杆505转动,便于转动板501转动板501转动带动横板转动,横板与框体502底部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板8,框体502内腔顶部固定安装有竖板9,转动杆503贯穿竖板9并与竖板9通过轴承连接,便于框体502支撑,便于转动杆503转动和支撑,螺纹块506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0,横板内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限位板10分别贯穿两个限位槽,便于限位板10移动,便于对螺纹块506进行限位,两个限位板10底部共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防滑垫11,垫板3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滑垫12,第一防滑垫11底部与第二防滑垫12顶部相接触,便于第一防滑垫11与第二防滑垫12向卡住形成固定结构,壳体4内部开设有卡槽,第一防滑垫11与第二防滑垫12均延伸至卡槽内部,连接板2延伸至卡槽内部,便于连接板2卡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此装置使用时,当需要将减震器本体1进行解锁时,首先将第二活动板7正转,第二活动板7转动带动转动杆503转动,转动杆503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504转动,第一锥齿轮504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螺纹杆505转动,螺纹杆505转动带动螺纹块506移动,螺纹块506移动带动限位板10移动,限位板10移动带动第一防滑垫11上移,当第一防滑垫11离开卡槽内部时,转动第一活动板6,第一活动板6转动带动框体502转动,框体502转动带动横板转动,横板转动带动第一防滑垫11转动,当第一防滑垫11不处于卡槽上方时,将减震器本体1移出,减震器本体1移动带动连接板2移动,连接板2移动带动垫板3移动,垫板3移动带动第二防滑垫12移动,当第二防滑垫12移动至卡槽外部时,从而达到对此结构解锁的效果,当需要对减震器本体1进行安装时,剩余工作原理与以上相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包括减震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本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垫板(3),所述减震器本体(1)底部连接有壳体(4),所述减震器本体(1)与壳体(4)之间设有两个辅助机构(5),两个所述辅助机构(5)分别设于减震器本体(1)两侧;
所述辅助机构(5)包括转动板(501),所述转动板(501)设于壳体(4)顶部一侧,所述转动板(501)一侧固定安装有框体(502),所述转动板(501)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动杆(503),所述转动杆(503)延伸至框体(502)内部并与框体(502)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转动杆(503)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504),所述第一锥齿轮(504)一侧设有螺纹杆(505),所述螺纹杆(505)顶部延伸至框体(502)内部并与框体(502)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螺纹杆(505)外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501)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活动板(6),所述转动板(501)底部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延伸至壳体(4)内部并与壳体(4)通过轴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503)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活动板(7),所述螺纹杆(505)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设于第一锥齿轮(504)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504)相啮合,所述转动板(501)一侧固定安装有横板,所述螺纹杆(505)延伸至横板内部并与横板通过轴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与框体(502)底部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板(8),所述框体(502)内腔顶部固定安装有竖板(9),所述转动杆(503)贯穿竖板(9)并与竖板(9)通过轴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块(506)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0),所述横板内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板(10)分别贯穿两个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板(10)底部共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防滑垫(11),所述垫板(3)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滑垫(12),所述第一防滑垫(11)底部与第二防滑垫(12)顶部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内部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防滑垫(11)与第二防滑垫(12)均延伸至卡槽内部,所述连接板(2)延伸至卡槽内部。
CN202122241237.7U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Active CN216842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1237.7U CN216842827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1237.7U CN216842827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2827U true CN216842827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82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1237.7U Active CN216842827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2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5837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
CN216842827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具有阻尼结构的减震器连接杆
CN111976453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固定装置
CN112519557B (zh) 一种纯电动厢式货车电机辅助减震装置
CN210397546U (zh) 一种用于安装汽车控制器的减震装置
CN218766041U (zh) 一种减振检测装置
CN214959079U (zh) 一种防共振的电机
CN108482093B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发动机安装装置
CN210555389U (zh) 一种电动车用的前叉开槽杆
CN213105589U (zh) 一种新型底板钻孔夹具
CN220416105U (zh) 一种新型减震器
CN212360622U (zh) 一种汽车转向系统用减震器
CN220374644U (zh) 一种抗冲击力的汽车后桥总成
CN215621362U (zh) 一种易定位对接的汽车发动机托架总成
CN214874360U (zh) 一种带有缓冲减震功能的工程车车座安装框架
CN218876883U (zh) 一种工程机械车辆散热器安装结构
CN214417458U (zh) 一种汽车仪表支架模具
CN21088165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避震装置
CN218468151U (zh) 汽车减震支架
CN2163616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总成实验设备
CN220168245U (zh) 一种具有减震定位的屏蔽泵保护组件
CN219237266U (zh) 一种双叉电动车前叉减震装置
CN213505696U (zh) 一种汽车起重机用可调支腿结构
CN211525426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装置
CN103660899A (zh) 汽车左悬置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