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22926U -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22926U
CN216822926U CN202123130578.3U CN202123130578U CN216822926U CN 216822926 U CN216822926 U CN 216822926U CN 202123130578 U CN202123130578 U CN 202123130578U CN 216822926 U CN216822926 U CN 216822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inner bag
heat transfer
heating plat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305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吴艳华
郭小玉
许胜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3057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22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22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22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胆以及用于放置内胆的容置腔,容置腔的底部设有贴合内胆底部的加热盘,加热盘包括电热管及传热盘,所述内胆外表面与容置腔之间形成空气层,传热盘和内胆外底面之间设置有连通至空气层的蒸汽通道,所述传热盘贯穿设有蒸汽进口,蒸汽进口避开电热管设置,蒸汽通道通过蒸汽进口连通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均衡传热盘和/或内胆的温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盘以及内胆底部之间设置蒸汽通道,将处于容置腔外部的蒸汽导入容置腔的空气层,以配合加热盘形成双加热系统实现快速、全方位的升温环境,同时对加热盘与内胆进行精准控温,防止出现局部糊锅、粘锅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煲作为生活中常用的烹饪器具,其结构包括煲体和胆体,煲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对胆体进行加热,从而将胆体烹饪腔的米饭烹熟。而该种烹饪米饭的模式,首先加热装置将热量传递到胆体,在通过胆体将热量传递给胆体烹饪腔内的米水混合物,高温的胆体和米粒进行接触受热,胆体的温度很高时,米粒容易糊化粘附在胆体上,从而形成粘锅的现象。
为了防止米粒粘锅,现有的饭煲内胆内壁上都喷涂有防粘涂层,防粘涂层在刮擦过程中容易脱离,会产生一定的健康问题,其防粘的寿命也存在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的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蒸汽加热的饭煲,该设计中利用蒸汽以及在煲体中设置装有水的外锅,外锅与胆体形成间隙,通过加热外锅中的水产生蒸汽,并通过布满间隙的蒸汽以对内胆进行加热,使得胆体温度维持在100摄氏度~120摄氏度之间,实现无涂层不沾的技术效果。
但在实际测试使用时,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还存在以下缺陷:
通过外锅加热产生蒸汽对内胆壁的精准控温,即维持在100-120℃实现米饭不粘效果,而在普通家用自来水蒸发并在后续冷却冷凝容易在外锅底部凝结水垢,且外锅清洁较为麻烦。
由外锅产生的蒸汽无法控制加热盘与锅底接触部分温度,导致出现局部糊锅、粘锅的现象。
在煲体内部设置蒸汽发生装置会占用较大的空间,进一步增加煲体体积,用户使用以及存放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能够利用蒸汽来均衡加热盘和内胆底部的温度,在升温阶段配合加热盘形成双加热系统实现快速、全方位的升温环境,同时能够对加热盘与内胆底部进行精准控温,防止出现局部糊锅、粘锅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胆以及用于放置内胆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底部设有贴合内胆底部的加热盘,加热盘包括电热管及传热盘,所述内胆外表面与容置腔之间形成空气层,传热盘和内胆外底面之间设置有连通至空气层的蒸汽通道,所述传热盘贯穿设有蒸汽进口,蒸汽进口避开电热管设置,蒸汽通道通过蒸汽进口连通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均衡传热盘和/或内胆的温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通道包括与蒸汽发生装置连通的进气腔以及通气槽,所述进气腔凹设于传热盘中心或内胆外底面中心,所述进气腔经通气槽连通至空气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腔和通气槽设置在同一个面上,所述通气槽至少设置有两条且均匀分布在进气腔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通气槽共设置有三条并均匀分布于进气腔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通道还包括连接至蒸汽进口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至蒸汽发生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加热装置和蒸汽发生腔,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至蒸汽发生腔的顶部,所述水箱通过第二管道连接至蒸汽发生腔的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可拆卸连接至煲体外侧的外壳,所述水箱与蒸汽发生器均设置在外壳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发生器还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至容置腔底部的凹槽处实现残留水的回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盘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煲体底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通孔与内胆外底面接触以实现内胆底部温度的测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隔绝蒸汽的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所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热盘以及内胆底部之间设置蒸汽通道,通过蒸汽通道将处于容置腔外部的蒸汽导入容置腔的空气层中,利用蒸汽来均衡传热盘和/或内胆底部的温度,在煮饭初期的升温阶段中实现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无涂层内胆的不沾米饭的效果,同时蒸汽通道在传输蒸汽时,内胆底部在烹饪过程中始终与蒸汽接触,即在米饭成型阶段,加热盘功率下降时,通过蒸汽通道内比热容较高的蒸汽来抑制加热盘的温度变化速率,对内胆底部进行精准控温,保证内胆底部的温度在100-120℃之间,避免内胆中出现局部糊锅的现象。
2、通过设置于传热盘或内胆外底面中心的进气腔,以及配合进气腔的通气槽,来传输蒸汽,其中通气槽设置为通向内胆四周多个方向区域,因此其蒸汽可均匀的分布在内胆四周,实现内胆胆壁四周不粘的效果,同时内胆底部的大部分区域受到蒸汽影响,进一步保证内胆中不出现局部糊锅的现象。
3、在烹饪的后期降温阶段中,在之前米饭沸腾后,水分迅速蒸干,需要在此时关闭加热盘,但其高温环境不能及时降温,内胆底部的温度较高,很容易导致锅底糊锅、粘锅的现象出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降温阶段中再次提升蒸汽发生装置的功率,利用相对温度较低的蒸汽冲击加热盘以及内胆底部,以快速降低加热盘和内胆底部的温度,防止内胆中的米饭粘锅、糊锅;同时在大功率沸腾阶段时,为了避免蒸汽对未成形米饭的沸腾效果产生影响,蒸汽发生装置处于较小功率或关闭状态,此时内胆的侧壁温度或进一步升高,降温阶段的蒸汽还可进入空气层对内胆侧壁进行降温,实现内胆胆壁的不沾饭效果。
4、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容置腔底部外底面上接有管道连通至蒸汽发生装置,使得空气层中的蒸汽在冷却后产生的冷凝水不滞留于容置腔底部,即可通过管道回流至蒸汽发生装置,该结构能够在节约用水量的同时,还确保了容置腔中不含冷凝水,降低容置腔中出现水垢的概率,减少容置腔的清洗频率,方便用户使用。
5、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发生装置可拆卸地设置于煲体外,相比较于将蒸汽发生器设置在煲体内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烹饪器具的煲体体积可设计的更小,更方便用户搬运使用以及对蒸汽发生装置进行清洗维护。
6、本实用新型的容置腔底部设置有测温结构,并在温度传感器外加设密封结构,可以有效的隔绝底部蒸汽,防止蒸汽对温度传感器产生影响以干扰到测温结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外锅及设置于外锅上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外锅即设置于外锅上组件的侧仰方向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内胆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内胆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俯视方向上的外锅底部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煲体;11、外锅;12、内胆;13、容置腔;14、加热盘;141、加热管;142、传热盘;143、蒸汽进口;144、底部接口;145、通孔;15、空气层;16、进气腔;17、通气槽;18、温度传感器;20、煲盖;30、蒸汽发生装置;31、外壳;32、水箱;33、蒸汽发生器;34、蒸汽发生腔;35、第一管道;36、第二管道;37、第三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胆以及用于放置内胆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底部设有贴合内胆底部的加热盘,加热盘包括电热管及传热盘,所述内胆外表面与容置腔之间形成空气层,传热盘和内胆外底面之间设置有连通至空气层的蒸汽通道,所述传热盘贯穿设有蒸汽进口,蒸汽进口避开电热管设置,蒸汽通道通过蒸汽进口连通蒸汽发生装置。
上述中,通过在容置腔中设置内胆,内胆通过底部设置的加热盘对其进行加热,进而对内胆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内胆与容置腔之间设置有间隙形成空气层,该空气层中可通入一定温度的蒸汽配合加热盘形成双加热系统,相比较加热盘单独加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加热系统可进一步提升内胆的升温速率,且蒸汽可随着空气层包裹整个内胆的外壁,实现对内胆的全方位加热。
本实用新型中还在传热盘和内胆外底面之间设置有连通至空气层的蒸汽通道,该蒸汽通道通过蒸汽进口连接至蒸汽发生装置,在为空气层提供蒸汽流通的通路外,还使得部分蒸汽在传输中始终充斥在蒸汽通道中,利用蒸汽相对较高的比热容来抑制内胆底部和\或加热盘在烹饪阶段发生变化时例如在低功率模式下的温度变化速率,即利用蒸汽来均衡加热盘和/或内胆底部的温度,对内胆底部和传热盘进行精准控温,保证内胆底部的温度在100-120℃之间,避免出现局部糊锅的现象,同时蒸汽经蒸汽通道的引导后可均匀的分布在内胆四周的空气层中,实现内胆内壁四周不粘的效果。
上述技术效果表现在具体烹饪过程中的原理如下:
例如在米饭烹饪过程中,包括以下阶段:
吸水阶段:将米放置于内胆中,加入适量水后盖上煲盖,开启烹饪功能进入吸水阶段。
升温阶段:吸水完成后,开始升温,此时由控制板和继电器控制加热盘开始发热,同时控制蒸汽发生装置开始产生蒸汽,蒸汽经蒸汽通道进入空气层,该阶段中双加热的模式可更快速的完成升温,实现对内胆的全方位升温,提升整体升温速率。
高功率沸腾阶段:在该阶段中,提升加热盘功率对内胆进行高功率的加热,同时由于蒸汽温度相对较低,会影响内胆中未成形米饭的沸腾效果,此时可调小或停止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功率,提升沸腾效果。
低功率焖饭阶段:该阶段中,内胆中的米饭沸腾后,水分迅速蒸干,其高温环境不能及时降温,很容易出现糊锅的现象,导致米饭粘在锅壁上,影响无涂层不粘效果,在该阶段可停止加热盘加热,提升蒸汽发生装置的功率,利用蒸汽的相对低温冲击内胆胆壁,带走内胆胆壁和加热盘残余高温,避免米饭粘锅。
在上述烹饪过程中,若加热盘和内胆的温度正常,可根据其温度同时对调节蒸汽功率和加热盘功率进行更精准的调整,通过调节蒸汽大小可实现各阶段煮饭温度的迅速调控,实现更好的煮饭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与煲盖20,煲体10中设置有外锅11,外锅11顶部边缘延伸凸出并架设固定于煲体10的壳体上,外锅11的内部空间形成放置内胆12的容置腔13,容置腔13的底部设置有凸起的加热盘14,加热盘14包括加热管141用于加热内胆12,内胆12放置于容置腔13中时与加热盘14顶部的传热盘142接触,且传热盘142被内胆12的外底面完全覆盖,内胆12放置稳定后其外表面与容置腔13件形成空气层15,空气层15经设置于内胆12与传热盘142之间的蒸汽通道以及贯穿设于传热盘142上并与蒸汽通道连通蒸汽进口143,蒸汽进口143连接至蒸汽发生装置30以向空气层15提供蒸汽,本实施例中的蒸汽通道包括设置在内胆12外底面的进气腔16和通气槽17,进气腔16连通至蒸汽进口143,通气槽17用于连通进气腔16以及空气层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在内胆12外底面设置有内凹的进气腔16和通气槽17,在米饭成型加热盘14功率下降时,通过蒸汽发生装置30向进气腔16和通气槽17导入蒸汽,使得内胆12底部和传热盘142上布满比热容较高的蒸汽,以抑制低功率下的加热盘14整体的温度变化速率,能够保证内胆底部的温度在100-120℃之间,避免内胆12中出现局部糊锅的现象;同时在后续的焖饭阶段中,在加热盘14关闭时,能够以相对温度较低的蒸汽冲击内胆12的锅壁和加热盘14,带走内胆12的锅壁和加热盘14的余温,防止米饭粘锅。
为提升上述的防糊锅、粘锅的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将进气腔16设置于内胆12的外底面的中心位置,且设计为圆形凹槽式,实现蒸汽的中心导入,同时圆形凹槽可用于暂存蒸汽,防止由于蒸汽量增大导致的蒸汽传输速率减小的问题出现,同时内胆12外底面以及加热盘14上由于进气腔16的存在,可接触到更多的蒸汽,加热盘14的温度变化速率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内胆12底部的温度控制更精准,本实施例中通气槽17至少设置有两条且均匀的分布在进气腔16的外侧,以保证蒸汽通道覆盖到更多区域,进一步对内胆底部的温度进行稳定控制,同时可将蒸汽更均匀的通过通气槽17进入到内胆12四周的空气层15,使得蒸汽均匀的分布在内胆胆壁四周,保证内胆胆壁整体的不沾饭效果。
在同时兼顾工艺成本以及控温效果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通气槽17设置有三条,其一端连通至中心的进气腔16,一端延伸至内胆12外底面的边缘,使得输入进气腔16的蒸汽可均匀分布在内胆12外底面和传热盘142上的表面,且中心导向四周的方式使得蒸汽可通向内胆12底部四周多个方向区域,因此其蒸汽可均匀的分布在内胆12四周,实现内胆12锅壁四周不粘的效果。
上述中,还可将蒸汽通路设在加热盘上,如图7所示,在传热盘142上设有进气腔16,并在进气腔16周围设有多个通气槽17,此时蒸汽进口143设置在进气腔16内,与在内胆12上设置进气腔16和通气槽17相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进气腔和通气槽可分别安装在不同的面上,例如在内胆外底面上设置进气腔,传热盘上设置通气槽;或在内胆外底面上设置通气槽,传热盘上设置有进气腔。该结构设计下,虽然同样可以达到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但其所需要进行额外加工的配件增加,工艺步骤相对繁琐。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进气腔,直接将蒸汽进口对接至通气槽中,也可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且工艺加工成本更低,但该结构中,在输入的蒸汽较多时会使得输入蒸汽的流通受阻,降低蒸汽流通速率,影响防粘锅、糊锅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蒸汽发生装置30包括可拆卸连接在煲体外的外壳31、设置于外壳31内部的水箱32和蒸汽发生器33,蒸汽发生器33包括蒸汽发生腔34以及加热装置,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可采用加热管、锅炉等,蒸汽发生腔34的侧壁偏底部的位置上设置接头,接头通过第二管道35连接至水箱32,蒸汽发生腔34底部的水经加热装置加热后形成蒸汽并向上流动,经连接至蒸汽发生腔34顶部的第一管道36连接至蒸汽进口143,蒸汽通过第一管道36和蒸汽进口143进入进气腔16。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装置可拆卸的连接在煲体内,相比较于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时占用的空间更小,但所需的煲体内部空间更大,且蒸汽发生腔的空间受限,所产生的的蒸汽量有限。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容置腔13底部的外底面上设置有底部接头144,底部接头144通过第三管道37连接至蒸汽发生腔34的侧壁偏向底部位置,在烹饪完成后,外锅11中可能会有剩余未排出的蒸汽,这些蒸汽冷却后在外锅11凹槽处形成残留水,本实施方式中残留水可通过底部接头144、第三管道37回流至蒸汽发生腔34中,在节约用水量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外锅11底部凝结水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内胆12底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8,为了更精度的测量内胆12的底部温度,其中温度传感器18安装与煲体10底部的中心位置,传热盘14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145,温度传感器18的顶部穿过通孔145并与内胆12底部的外表面接触,温度传感器18的底部通过弹簧固定于煲体10与内胆12之间,为了防止蒸汽进口143附近的蒸汽影响温度传感器18的测量结果,温度传感器18的外部设置有密封结构以用于隔绝蒸汽,本实施例中的密封结构可设置为套设于温度传感器18外的硅胶圈。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一在于,本实施例中无凸起设置的加热盘,即在容置腔底部形成占据部分面积的加热区域,内胆外底面与加热区域接触。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与煲盖,煲体中设置有外锅,外锅内部被设置为用于放置内胆的容置腔,容置腔的底部设置有加热区域,加热区域的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可使用加热管对加热区域进行加热,并由加热区域将热量传递至内胆。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蒸汽通道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与安装位置也与实施例1中相同,配合上述结构同样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同样设置有用于回流的回流通道以及温度传感器即其安装结构,具体在外锅的外底面靠近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接口,底部接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至蒸汽发生腔,由于本实施例中容置腔的底部为无凸起和凹槽的结构,外锅残留水的回收效果不如实施例1,且蒸汽冷却后形成的残留冷凝水会流向通孔,导致温度传感器的测温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还需要在通孔处增设密封圈,以防止冷凝水流向温度传感器内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胆以及用于放置内胆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底部设有贴合内胆底部的加热盘,加热盘包括电热管及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外表面与容置腔之间形成空气层,传热盘和内胆外底面之间设置有连通至空气层的蒸汽通道,所述传热盘贯穿设有蒸汽进口,蒸汽进口避开电热管设置,蒸汽通道通过蒸汽进口连通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均衡传热盘和/或内胆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包括与蒸汽发生装置连通的进气腔以及通气槽,所述进气腔凹设于传热盘中心或内胆外底面中心,所述进气腔经通气槽连通至空气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腔和通气槽设置在同一个面上,所述通气槽至少设置有两条且均匀分布在进气腔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槽共设置有三条并均匀分布于进气腔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还包括连接至蒸汽进口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至蒸汽发生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加热装置和蒸汽发生腔,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至蒸汽发生腔的顶部,所述水箱通过第二管道连接至蒸汽发生腔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可拆卸连接至煲体外侧的外壳,所述水箱与蒸汽发生器均设置在外壳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还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至容置腔底部的凹槽处实现残留水的回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煲体底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通孔与内胆外底面接触以实现内胆底部温度的测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隔绝蒸汽的密封结构。
CN202123130578.3U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822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0578.3U CN216822926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0578.3U CN216822926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22926U true CN216822926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07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30578.3U Active CN216822926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22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23172B1 (ko) 전기밥솥
CN107319914B (zh) 蒸汽内锅双腔式蒸汽锅
WO2015192756A1 (zh) 烹饪器具
CN107252246B (zh) 蒸汽锅
CN210185299U (zh) 一种蒸汽冷凝自循环蒸箱
CN216822926U (zh)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GB2330402A (en) Water heater or steam generator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element
CN217696021U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CN208925880U (zh) 多功能烹饪炊具
CN217696007U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CN213821079U (zh) 一种内置蒸发器的烤箱
CN214964507U (zh) 一种加工快速的烹饪器具
CN116262003A (zh) 一种双加热系统的烹饪器具
CN212346203U (zh) 一种食物烹饪器
CN21312917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0354295U (zh) 食物蒸煮装置
CN206146129U (zh) 一种传感器烘干装置
CN109924887B (zh) 一种框式电饭煲
CN220494802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20308902U (zh) 一种高温蒸汽烹饪器具
CN111887703A (zh) 食物蒸煮装置
CN209733468U (zh) 一种快速均匀出蒸汽蒸锅
CN220124455U (zh) 一种高温速蒸锅
CN216079989U (zh) 一种具有双排气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7365355U (zh) 一种易清洗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