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76111U -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76111U CN216776111U CN202123300658.9U CN202123300658U CN216776111U CN 216776111 U CN216776111 U CN 216776111U CN 202123300658 U CN202123300658 U CN 202123300658U CN 216776111 U CN216776111 U CN 2167761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ing device
- heating
- aerosol generating
- aerosol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46 colloidal disp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63 nebu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其中,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半槽,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半槽;且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互连接并被构造为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对接形成用于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进液槽。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分别与第一本体导热连接。其中,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受控同步或者异步加热各自所在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从而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同步或者异步加热使其雾化形成气雾,形成至少两种雾化温度,实现多发热体的加热方式,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能够提供多样化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例如可将医疗药品等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气溶胶的电子雾化器用于医疗等不同领域中,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目前使用的电子雾化器中雾化芯一般是通过设置一陶瓷体搭载发热体构造形成,在使用过程中气溶胶生成基质由储液仓流向雾化芯并被加热体雾化,而雾化后的气雾沿既定流道流动并通过吸嘴流出以供用户吸食。
然而,这种陶瓷和发热体一般是一体成型的,发热体发出的热量是统一的,均匀的,但是这种设计对于雾化温度有多样化需求的,则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子雾化器的雾化温度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包括: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半槽,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半槽;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互连接并被构造为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对接形成用于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进液槽;及
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导热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发热体与所述第二发热体受控同步或异步加热各自所在的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均具有沿所述气溶腔生成基质流动方向依次布设的导液面和雾化面;
所述进液槽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所述导液面上,所述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分别布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入所述进液槽的所述气溶腔生成基质能够经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间隙导入到各自所在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本体面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为凸起,另一者为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均为多孔陶瓷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体沿自身延长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发热体沿自身延长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受控通电使得所述第一发热体发热,所述第二电极受控通电使得所述第二发热体发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体和所述第二发热体呈波浪形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壳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双发气雾发生装置装配于壳体内。
上述双发气雾发生装置,作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芯,其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其中,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半槽,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半槽;且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互连接并被构造为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对接形成用于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进液槽。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分别与第一本体导热连接。其中,第一发热体和第二发热体受控同步或者异步加热各自所在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从而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同步或者异步加热使其雾化形成气雾,形成至少两种雾化温度,实现多发热体的加热方式,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能够满足多样化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第二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装配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提供的电子雾化器去掉壳体后内部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的第三视角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的第四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0、电子雾化器;100、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第一本体;11、第一半槽;12、第一连接部;20、第二本体;21、第二半槽;22、第二连接部;30、进液槽;a:导液面;b:雾化面;40、第一发热体;50、第二发热体;60、第一电极;70、第二电极;200、壳体;210、吸嘴;220、通气管;300、导流部;310、第一导流件;311、第一进液孔;312、第一导气孔;320、第二导流件;321、第二进液孔;322、第二导气孔;323、第三导气孔;330、第三导流件;331、第三进液孔;400、储液仓;500、雾化芯座;510、进气孔;600、电极柱;L1: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向;L2:空气流向;L3:气雾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0,作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芯,其包括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其中,第一本体10具有第一半槽11,第二本体20具有第二半槽21,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生主体,且发生主体被构造为第一半槽11与第二半槽21对接形成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进液槽30。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分别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导热连接。其中,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受控同步或者异步加热各自所在的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如此,进入进液槽30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渗入到发生主体的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上。通过设置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从而对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同步或者异步加热使其雾化形成气雾,形成至少两种雾化温度,实现多加热体的加热方式。进而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0能够满足多样化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由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连接形成的发生主体形成气溶腔生成基质流动方向依次布设的导液面a和雾化面b。进液槽30形成于导液面a上,第一发热体40及第二发热体50分别设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雾化面b上。进入进液槽30的气溶腔生成基质通过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导液面a导入到发生主体内之后并逐渐被引导至距离第一发热体40及第二发热体50最靠近的雾化面b上。如此,使得气溶腔生成基质能够更快的接收到第一发热体40和/或第二发热体50传导过来的热量,从而快速的被雾化生成气雾供用户吸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入进液槽30的气溶腔生成基质能够经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的间隙导入到各自所在本体的雾化面b上。如此,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的间隙作为引导气溶腔生成基质流通的通道,可以避免气溶腔生成基质供液不足,导致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发热时造成的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干烧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互面向且可拆卸的连接。当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装配在一起,此时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发生主体,通过电控控制第一发热体40和/或第二发热体50发热。当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拆开,更加便于使用过程中若存在其中一个损坏的情况下的更换。
具体地,第一本体10面向第二本体20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12,第二本体20面向第一本体10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22。当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互连接时,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配合卡接。当需要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分离,只需要施加一定外力将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分离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中的一者为凸起,另一者为卡槽。当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互扣合时,凸起嵌套于卡槽内,以完成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可拆卸装配。其中,凸起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圆柱状或者长条状均可,对应地,卡槽的形状只需跟随凸起的形状进行匹配性改变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可以采用扣合或者其他结构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均为多孔陶瓷材料,两者的孔隙率可设置为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多孔陶瓷材料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更多可控的气孔,气孔内用于容纳和流通气溶腔生成基质。微米级的孔径、高开放的气孔率以及孔径分布的均匀性可以使得电子雾化器出气雾量更高。
具体地,第一发热体40沿自身延长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60,第二发热体50自身延长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电极70。第一电极60受控通电使得第一发热体40发热,第二电极70受控通电使得第二发热体50发热。当需要对第一发热体40进行加热控制的时候,只需要对第一电极60通电即可。当需要对第二发热体50进行加热控制的时候,只需要对第二电极70通电即可。当需要对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同时进行加热控制的时候,对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70同时通电即可,从而实现了第一发热体40与第二发热体50对各自所在本体的同步或异步加热。
可以理解地,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均为发热丝,在受到电流通过时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优选地,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呈波浪形设置,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能够设置尽可能长的发热丝,从而提高了发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流入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的电流的大小控制他们产生不同的发热功率,实现气溶腔生成基质在不同功率下的加热。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参阅图4,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1000,包括壳体2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0。如此,通过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的设置,从而对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同步或者异步加热使其雾化形成气雾,形成至少两种雾化温度,实现多加热体的加热方式,从而实现了电子雾化器1000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地,参阅图5,电子雾化器1000还包括设于壳体200内的导流部300及雾化芯座500,壳体200内部设置有通气管220用于将被雾化后的气雾传导至壳体200一端开设的吸嘴210处,提供给用户吸食。导流部300装配在壳体200内与通气管220和壳体200共同界定形成储液仓400。导流部300用于进行气溶胶生成基质及气雾的导流。本申请提供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0设置于导流部300和雾化芯座500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5,导流部300包括沿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流动路径依次布设的第一导流件310、第二导流件320和第三导流件330,第一导流件310上设有与储液仓400连通的第一进液孔311,与通气管220连通的第一导气孔312。第二导流件320上设有与第一进液孔311连通的第二进液孔321,与第一导气孔312连通的第二导气孔322和第三导气孔323。第三导流件330上设有与第二进液孔321连通的第三进液孔331。雾化芯座500上设有与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连通的进气孔510以及装配在雾化芯座500上用于对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70进行通电的电极柱600。
具体地,参阅图5至图6,电子雾化器1000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雾化之前的工作流程如下:储液仓400内储存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第一进液孔311流入到第二进液孔321后,从第三进液孔331落入到双发气雾发生装置100的导液面a并被导入到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内。此时空气从雾化芯座500上的进气孔510流向第一发热体40和第二发热体50的雾化面b上。控制电极柱600向第一发热体40和/或第二发热体50通电加热使得第一本体10和/或第二本体内20的气溶腔生成基质雾化生成气雾,从而完成液体到气体的雾化过程。如图6中所示,L1为此时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向,L2为此时的空气流向。
具体地,参阅图5至图7,电子雾化器1000的的气溶腔生成基质雾化生成气雾之后的工作流程如下: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被加热后产生的气雾,通过第三导气孔323进入第二导气孔322后继续上行经过第一导气孔312进入到通气管220内继续上行,最终抵达吸嘴210处供用户吸食。如图7中所示,L3为此时的气雾流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半槽,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半槽;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互连接并被构造为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对接形成用于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进液槽;及
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导热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体与所述第二发热体受控同步或异步加热各自所在的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均具有沿所述气溶腔生成基质流动方向依次布设的导液面和雾化面;
所述进液槽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所述导液面上,所述第一发热体及第二发热体分别布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进入所述进液槽的所述气溶腔生成基质能够经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间隙导入到各自所在本体的所述雾化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本体面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为凸起,另一者为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均为多孔陶瓷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体沿自身延长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发热体沿自身延长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受控通电使得所述第一发热体发热,所述第二电极受控通电使得所述第二发热体发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体和所述第二发热体呈波浪形设置。
10.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发气雾发生装置,所述双发气雾发生装置装配于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0658.9U CN216776111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0658.9U CN216776111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76111U true CN216776111U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2009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00658.9U Active CN216776111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76111U (zh)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23300658.9U patent/CN2167761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64883U (zh) |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114794583A (zh) | 发热模块、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
CN218104923U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
WO2023019797A1 (zh) | 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776111U (zh) |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 |
CN217038896U (zh) | 电子雾化设备 | |
CN114259085B (zh) | 单体陶瓷发热体 | |
CN218104924U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
CN215684869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4287670A (zh) | 一种超声雾化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6753552U (zh) | 复合导液构造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921663U (zh) | 发热体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218889266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217695286U (zh)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471250U (zh) |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091683U (zh) | 雾化装置 | |
CN221576852U (zh)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其雾化装置 | |
CN220369501U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
CN219939717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337729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 |
CN218921629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0494277U (zh) | 一种加热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116406844A (zh) | 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9719763U (zh) | 雾化芯、雾化组件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593713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