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1511U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1511U
CN216671511U CN202123359067.9U CN202123359067U CN216671511U CN 216671511 U CN216671511 U CN 216671511U CN 202123359067 U CN202123359067 U CN 202123359067U CN 216671511 U CN216671511 U CN 216671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rmature
flange
leadin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590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辉
韦忠敢
彭文超
陈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590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1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1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1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线圈架、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线圈架装配于底座上,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和静簧;所述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第二凸缘以及绕线轴;所述静簧具有对应第一凸缘的静簧固定部设置,所述衔铁对应所述第一凸缘设置,所述动簧固定在衔铁上,且其上的动触点对应静簧固定部上的静触点而组成触点组;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还凸起有止挡部,且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上,所述止挡部和衔铁均与静簧固定部的位置不重合,所述衔铁延伸有止挡脚,并通过止挡脚插入所述止挡部内而实现限位。能够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载流能力,从而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继电器产品的载流能力因产品体积而受限,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产品结构如公开号为CN202008961U、名称为具有线圈架限位的常开式电磁继电器所示;该文献中,为了限制衔铁的运动,在衔铁相对应面的线圈架的顶端设置有卡槽,衔铁被限制在卡槽内,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该卡槽与触点位于同一侧。如果要从增加动、静簧引出端的宽度来提高载流面积,那么势必需要增加零部件或体积等等,不仅不利于小型化设计,还会导致零部件增加,使得结构复杂且不利于自动化装配等等。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能够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载流能力,从而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线圈架、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线圈架装配于底座上,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和静簧;所述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第二凸缘以及位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的绕线轴;所述静簧具有对应第一凸缘设置的静触点固定部,所述衔铁对应所述第一凸缘设置,所述动簧固定在衔铁上,且所述动簧上的动触点对应静触点固定部上的静触点而组成触点组;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还凸起有止挡部,且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上,所述止挡部和衔铁均与静触点固定部的位置不重合,所述衔铁延伸有止挡脚,并通过止挡脚插入所述止挡部内而实现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部设置在靠近底座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装配有线圈引出端,所述电磁系统还包括线圈,所述线圈装配至线圈架的绕线轴上并与线圈引出端相连,所述线圈架的第二凸缘上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装配有焊片,所述焊片抵接在线圈引出端上并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数量为二个,分别为第一线圈引出端和第二线圈引出端,且第一线圈引出端还延伸至对应线圈架的第一凸缘的位置,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线圈引出端插口,所述第一线圈引出端具有穿入所述线圈引出端插口的引出脚,所述止挡部抵压在第一线圈引出端的引出脚上。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部具有朝向衔铁位置的上开口以及连通上开口的至少一个侧向开口;所述衔铁的止挡脚经上开口插入所述止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部的截面呈“7”字形结构,包括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第一凸缘,所述衔铁的止挡脚位于止挡部的第二部分和第一凸缘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部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凸缘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还装配有动簧引出端,所述动簧引出端位于静簧的对立侧,所述触点组设有二组,所述动簧上的二个动触点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形成并联的双触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动簧引出端和静簧的中间,所述导线的数量为一根,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动簧上的二个动触点,所述导线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引出端上形成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呈内凹设置,所述导线连接在电连接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还凸起有焊接凸苞,所述导线焊接固定在所述焊接凸苞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还形成有网格状的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在对应动簧引出端的端部呈倒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系统还包括线圈、铁芯、轭铁和拉簧,所述线圈装配于绕线轴上,所述轭铁呈L型结构,包括轭铁横向部和轭铁竖向部,所述轭铁横向部对应所述第二凸缘设置,所述铁芯穿设于线圈架上并固定连接所述轭铁横向部,所述轭铁竖向部位于线圈外侧,所述衔铁具有朝向底座的下侧端、背离底座的上侧端、朝向静触点固定部的左侧端以及背离静触点固定部的右侧端,所述衔铁的右侧端朝向轭铁竖向部并与之相连;所述衔铁与轭铁竖向部之间连接有一拉簧。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的下侧端和上侧端在靠近右侧端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轭铁竖向部上设置有对应凹槽的凸柱,并通过凸柱装配于衔铁的凹槽内,所述衔铁的右侧端适配在所述轭铁竖向部的刀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铁芯具有设于第一凸缘上的铁芯极面,所述铁芯极面与衔铁对应,且铁芯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位置不重合;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还凸起有挡墙;所述挡墙位于铁芯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之间。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线圈架上设计止挡部,且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上,所述止挡部和衔铁均与静触点固定部的位置不重合,能够给静触点固定部让出空间,从而具有充足的空间去布局静触点固定部,即能够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载流能力,从而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
同时,衔铁延伸有止挡脚,并通过止挡脚插入所述止挡部内而实现对衔铁的限位,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3所示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衔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端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12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14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0、线圈架20、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系统包括线圈31、铁芯36、衔铁32和轭铁33,接触系统包括静簧42和动簧41。所述底座10装配有动簧引出端43、线圈引出端50和所述接触系统的静簧42。
所述线圈架20装配于底座10上,所述线圈架20包括第一凸缘21、第二凸缘202以及位于第一凸缘21和第二凸缘202之间的绕线轴201;所述静簧42具有对应第一凸缘21设置的静触点固定部421,所述衔铁32对应所述第一凸缘21设置,所述动簧41固定在衔铁32上,且其上的动触点411对应静触点固定部421上的静触点423而组成触点组;所述线圈架20的第一凸缘21还凸起有止挡部22,且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定义底座10位于线圈架20的下方位置,该投影为垂直向下的投影)上,所述止挡部22和衔铁32均与静触点固定部421的位置不重合,如此设置,能够给静触点固定部421让出空间,从而具有充足的空间去布局静触点固定部421,以提高载流能力。
所述衔铁32延伸有止挡脚321,并通过止挡脚321插入所述止挡部22内而实现对衔铁32的限位,稳定性更好。
再具体的,在投影面上,所述止挡部22位于衔铁32的投影面内。
所述止挡部22设置在靠近底座10的一侧,如此设置,使得衔铁32能够从背离底座10的一侧装入,如定义底座10位于下侧,而背离底座10的一侧即为上侧;衔铁32能够从上侧向下装入,提高了产品的可装配性。
所述线圈31装配至线圈架20的绕线轴201上并与线圈引出端50相连,进一步,因产品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线圈引出端50可能会受到顶出力而发生松动后退,本方案设计的线圈架20结构除实现自身绕线功能外,兼顾了两个线圈引出端50的防退功能。具体的,线圈架20的第二凸缘202上设置有插槽203,具体为二个插槽203,二个插槽装有焊片60,焊片60抵压在线圈引出端50上并进行焊接,加强连接可靠性并起到线圈引出端50防退功能。
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引出端50的数量为二个,分别为第一线圈引出端501和第二线圈引出端502,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引出端501还延伸至对应线圈架20的第一凸缘2的位置,所述底座10上开设有线圈引出端插口,所述第一线圈引出端501具有穿入所述线圈引出端插口的引出脚51,所述止挡部22抵压在第一线圈引出端501的引出脚51上。如此,保证了线圈引出端50的装配强度。
进一步的,定义朝向底座10的方向为下方,背离底座10的方向为上方,所述止挡部22具有朝向衔铁位置的上开口以及连通上开口的至少一个侧向开口;所述衔铁32的止挡脚321经上开口插入所述止挡部22。侧向开口便于注塑成型时的脱模等操作,且不易积尘。
具体的,所述止挡部22的截面呈“7”字形结构,包括互成角度设置(本实施例为90°)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形成两面结构。所述第一部分221侧向设置并连接所述线圈架20的第一凸缘21,第一部分221对侧的开口即为侧向开口;所述第二部分222与第一凸缘21相对,如此,该止挡部22具有朝上的上开口、朝下的下开口以及侧向的侧向开口。所述衔铁32的止挡脚321经上开口插设于止挡部22的第二部分222和第一凸缘21之间,实现限位。采用该种结构,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同时降低零件成本。
同时,为了增强止挡部22的结构,所述止挡部22的第一部分221与第一凸缘21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23。
所述轭铁33呈L型结构,包括轭铁横向部331和轭铁竖向部332,所述轭铁横向部331对应所述第二凸缘202设置,所述铁芯36穿设于线圈架20上并固定连接所述轭铁横向部331,具体的,所述铁芯36具有设于第一凸缘21上的铁芯极面,所述铁芯极面与衔铁32对应,且铁芯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421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位置不重合。
所述轭铁竖向部332位于线圈31外侧,所述衔铁32具有朝向底座10的下侧端、背离底座10的上侧端、朝向静触点固定部421的左侧端以及背离静触点固定部421的右侧端,所述衔铁32的右侧端朝向轭铁竖向部332并与之相连;具体的,所述衔铁32的下侧端和上侧端在靠近右侧端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轭铁竖向部332上设置有对应凹槽的凸柱,并通过凸柱装配于衔铁32的凹槽内,所述衔铁32的右侧端适配在所述轭铁的刀口处。所述衔铁32与轭铁竖向部332之间连接有一拉簧34,即所述拉簧34的一端连接衔铁43,另一端连接轭铁33。从而实现电磁系统的装配。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接触部分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不局限于此。
具体的,所述线圈架20的第一凸缘21还凸起有挡墙24,所述挡墙24位于铁芯36的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421之间。该挡墙24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强线圈架20的第一凸缘21的结构,防止其变形。也增加铁芯36与静簧42(包含静簧42插入底座的引出端)的绝缘强度和爬电距离。
同时,所述挡墙24还位于衔铁32与静触点固定部421之间,即该衔铁32与静触点固定部421通过挡墙24进行隔开,防止衔铁32与静触点固定部421接触而导致电路短路,使得结构更为稳定。
再具体的,挡墙24与止挡部22的第一部分221相邻近,加强筋23也连接在该挡墙24上。
所述动簧引出端43位于静簧42的对立侧,所述触点组设有二组,即静触点固定部421上设置有二个静触点423,动簧41上设置有二个动触点411。所述动簧41上的二个动触点411分别通过导线44(如铜编织线)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43,形成并联的双触点结构。
再具体的,所述第一凸缘21位于动簧引出端43和静簧42的中间,所述导线44的数量为一根,所述导线44的两端分别连接动簧41上的二个动触点411,所述导线44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43。如此,更好的便于自动换装配操作。
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线44设置二段,二段导线4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二个动触点411,二段导线44的第二端相连,并一同焊接固定于动簧引出端43上。
基于止挡部22的让位,使得静触点固定部421能够延伸更宽。静触点固定部421上的二个静触点423能够拉开,从而使二组触点组保持合适的间距,为机检测试仪提供了充足的测试位置。
再具体的,所述动簧引出端43呈L形结构,具有互成角度的第一部分4301和第二部分4302,所述第一部分4301用于焊接导线44,所述第二部分4302装配于底座10上,所述轭铁33抵压在动簧引出端43的第二部分4302上。如此设置,动簧引出端43产生的热量能够传导至轭铁33上,并迅速通过轭铁33较大的散热面散发掉。
同时,为了配合焊接,增大了所述动簧引出端43的结构,其中,所述动簧引出端43上形成有电连接部431,所述电连接部431的表面呈内凹设置,所述导线44连接在电连接部431上。将电连接部431内凹设置,与导线44进行焊接后,其焊点能够对衔铁32的运动进行避让。
再具体的,所述电连接部431的表面还凸起有焊接凸苞432,所述导线44焊接固定在所述焊接凸苞432上。有助于引出脚与导线44电焊时的电流聚集,提高焊接可靠性。
再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部431的表面还形成有网格状的凹部433,即在该焊接凸苞432周边设计网格状的凹部433,其目的在于焊接后,若有材料溢出,材料可以往网格状的凹部433移动,填补凹部433,而不至于溢到其他地方导致其他需动作的部件无法动作。
为了更进一步的避免衔铁32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干涉,所述衔铁32在对应动簧引出端43的端部322呈倒角设置,如倒C角设置。如此,避让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安装,即在安装流程上,可先将动簧41与衔铁32铆接组成动簧衔铁部分,然后通过导线44连接动簧41的动触点411和动簧引出端43,形成动簧引出部分;然后装入底座10中,同时,线圈架20、线圈31、轭铁33和铁芯36的装配体也一同装入底座10,之后再把衔铁32插装进线圈架20的止挡部22上进行相对应的装配连接。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产量,降低制造成本。
其中,止挡部22设计在靠近底座10一侧后,能够满足导线44先与动触点及动簧引出端43焊接,之后再进行底座10及磁路部分等后续装配的工艺流程,有助于保证导线44焊接质量及焊点定位的准确性以实现自动化装配,提高产品性能的一致性。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电磁继电器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如动簧引出端43、线圈引出端50和/或所述接触系统的静簧42不局限于装配在底座10上,或者电磁系统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所述,或者不局限于双触点结构,其触点组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也可以是二组以上;等等。
具体的,所述静簧42呈L形结构,包括互呈角度的静簧本体422和上述的静触点固定部421;静簧本体422位于轭铁竖向部332的对侧,结构更为紧凑。同时,所述静簧本体422在背离静触点固定部421的一侧形成缺口424,该缺口424的设置,在装配时,工装下压该缺口424的台阶面,形成受力点,便于装配;同时,设计该缺口424既可以防止因端子太长导致压装时易倾斜问题;又可以节省材料,降低零件成本。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该缺口424结构。
所述静簧42、动簧引出端43和轭铁33均呈L形结构,同时,动簧引出端43位于静簧42的对立侧,且轭铁44抵压在动簧引出端43上,如此,三个L形结构相互嵌套,结构紧凑,在十分受限的空间内,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不浪费一点空间;实现了微小体积下,载流能力达到了85℃100A级别(原本相同体积的继电器,仅达到50A),提高了产品的载流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20上还设置有防退凸台211,并通过防退凸台211抵压在静簧42的顶部,该防退凸台211的设置,装配后,防退凸台211抵住静簧42,在防止静簧42倾倒的同时还可以增大静簧42相对于底座10的保持力,避免使用时被顶退,降低失效风险,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也提高的产品的抗振动冲击能力。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线圈架、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线圈架装配于底座上,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衔铁,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和静簧;所述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第二凸缘以及位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的绕线轴;所述静簧具有对应第一凸缘设置的静触点固定部,所述衔铁对应所述第一凸缘设置,所述动簧固定在衔铁上,且所述动簧上的动触点对应静触点固定部上的静触点而组成触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还凸起有止挡部,且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上,所述止挡部和衔铁均与静触点固定部的位置不重合,所述衔铁延伸有止挡脚,并通过止挡脚插入所述止挡部内而实现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设置在靠近底座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装配有线圈引出端,所述电磁系统还包括线圈,所述线圈装配至线圈架的绕线轴上并与线圈引出端相连,所述线圈架的第二凸缘上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装配有焊片,所述焊片抵接在线圈引出端上并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数量为二个,分别为第一线圈引出端和第二线圈引出端,且第一线圈引出端还延伸至对应线圈架的第一凸缘的位置,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线圈引出端插口,所述第一线圈引出端具有穿入所述线圈引出端插口的引出脚,所述止挡部抵压在第一线圈引出端的引出脚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具有朝向衔铁位置的上开口以及连通上开口的至少一个侧向开口;所述衔铁的止挡脚经上开口插入所述止挡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的截面呈“7”字形结构,包括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侧向设置并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和线圈架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部分与第一凸缘相对,所述衔铁的止挡脚位于止挡部的第二部分和安装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凸缘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装配有动簧引出端,所述动簧引出端位于静簧的对立侧,所述触点组设有二组,所述动簧上的二个动触点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形成并联的双触点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位于动簧引出端和静簧的中间,所述导线的数量为一根,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动簧上的二个动触点,所述导线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端上形成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呈内凹设置,所述导线连接在电连接部上;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还凸起有焊接凸苞,所述导线焊接固定在所述焊接凸苞上;所述电连接部的表面还形成有网格状的凹部;所述衔铁在对应动簧引出端的端部呈倒角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系统还包括线圈、铁芯、轭铁和拉簧,所述线圈装配于绕线轴上,所述轭铁呈L型结构,包括轭铁横向部和轭铁竖向部,所述轭铁横向部对应所述第二凸缘设置,所述铁芯穿设于线圈架上并固定连接所述轭铁横向部,所述轭铁竖向部位于线圈外侧,所述衔铁具有朝向底座的下侧端、背离底座的上侧端、朝向静触点固定部的左侧端以及背离静触点固定部的右侧端,所述衔铁的右侧端朝向轭铁竖向部并与之相连;所述衔铁与轭铁竖向部之间连接有一拉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的下侧端和上侧端在靠近右侧端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轭铁竖向部上设置有对应凹槽的凸柱,并通过凸柱装配于衔铁的凹槽内,所述衔铁的右侧端适配在所述轭铁竖向部的刀口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具有设于第一凸缘上的铁芯极面,所述铁芯极面与衔铁对应,且铁芯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在投影至底座的投影面位置不重合;所述线圈架的第一凸缘还凸起有挡墙;所述挡墙位于铁芯极面与静触点固定部之间。
CN202123359067.9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6671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9067.9U CN21667151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9067.9U CN21667151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1511U true CN216671511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9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59067.9U Active CN21667151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1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24758B2 (ja) リレー
CN108666176B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TW202032605A (zh) 繼電器
KR970000087Y1 (ko) 유극 릴레이
CN216671511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WO2021237878A1 (zh)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CN114188190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111801763B (zh) 继电器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KR101503316B1 (ko) 전자접촉기
CN115547751A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JP2023046405A (ja) 補助接点付き高電圧直流リレー
CN11599536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935500B (zh) 一种适用于大负载的拍合式继电器
CN216671507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100349234C (zh) 接触装置
US3577182A (en) Switch-over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power relays
CN219106019U (zh) 一种小型继电器
CN218447724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3366487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20774148U (zh) 一种静触头、断路器
CN219457473U (zh) 高频继电器
CN219658621U (zh) 紧凑型时间继电器
JP5525672B2 (ja) 電磁リレーのヨークの構造
US2023010913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