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5361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5361A
CN115995361A CN202211162598.5A CN202211162598A CN115995361A CN 115995361 A CN115995361 A CN 115995361A CN 202211162598 A CN202211162598 A CN 202211162598A CN 115995361 A CN115995361 A CN 115995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mber
layer
housing
main member
fixe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625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庆
山北智大
手岛雄一郎
松岛弘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95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5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并且减轻从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第一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驱动装置。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第一主部件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层部件与第一主部件分体。第一层部件层叠在第一主部件上。第一层部件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层部件具有从第一主部件分支的形状。可动接触片配置在壳体内,与第一固定端子对置。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壳体。固定端子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可动接触片设为能够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从固定端子离开的方向。通过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接触,从而电流流向固定端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0572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大电流流向电磁继电器的情况下,固定端子的发热量变大。因此,期望通过增大固定端子的表面积来提高散热性。但是,若为了增大固定端子的表面积而固定端子变得大型,则电磁继电器变得大型。另外,若固定端子的发热量变大,则从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变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并且减轻从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第一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驱动装置。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第一主部件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层部件与第一主部件分体。第一层部件层叠在第一主部件上。第一层部件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层部件具有从第一主部件分支的形状。可动接触片配置在壳体内,与第一固定端子对置。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与第一固定端子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从第一固定端子离开的方向。
在本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相互分体的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第一层部件从第一主部件分支。因此,抑制第一固定端子的大型化,并且增大第一固定端子的表面积。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并且,流过第一固定端子的电流向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分流。因此,在电磁继电器安装于基板的情况下,来自第一固定端子的热分散到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之后传递到基板。由此,减轻从第一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第一层部件也可以包括连接部和端子部。连接部也可以在壳体内配置在第一主部件上。端子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壳体之外。端子部也可以与第一主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端子部与第一主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从而第一固定端子的表面积增大。由此,提高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第一层部件也可以还可以包括配置在连接部与端子部之间的台阶部。第一层部件也可以在连接部与台阶部之间、以及台阶部与端子部之间弯曲。在该情况下,通过台阶部,端子部与第一主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提高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壳体也可以包括支撑第一固定端子的基座。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从基座的底面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主部件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基座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层部件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基座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容易与基板连接。
基座也可以包括从底面向下方突出的腿部。第一主部件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层部件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容易与基板连接。并且,通过使腿部与基板接触来在基座的底面与基板之间确保空间。因此,第一主部件的一部分和第一层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基座的底面与基板之间的空间。由此,提高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也可以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一层部件的板厚也可以与第一主部件的板厚不同。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第一层部件的板厚与第一主部件的板厚的比率,来任意地变更第一层部件和第一主部件各自的温度上升值。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包括第二主部件和第二层部件。第二主部件也可以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二层部件也可以与第二主部件分体。第二层部件也可以层叠在第二主部件上。第二层部件也可以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二层部件也可以具有从第二主部件分支的形状。在该情况下,抑制第二固定端子的大型化,并且增大第二固定端子的表面积。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第二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另外,减轻从第二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第一层部件和第二层部件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主部件和第二主部件配置在相同的一侧。在该情况下,紧凑地配置第一层部件和第二层部件。
第一层部件和第二层部件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主部件和第二主部件配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在该情况下,提高第一层部件和第二层部件各自的散热性。
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还包括第三层部件。第三层部件也可以与第一主部件以及第一层部件分体。第三层部件也可以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三层部件也可以具有从第一主部件分支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减轻从第一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第三层部件也可以层叠在第一层部件上。在该情况下,第一层部件和第三层部件相对于第一主部件层叠在相同的一侧。由此,紧凑地配置第一层部件和第三层部件。
第三层部件也可以在与第一层部件相反的一侧层叠在第一主部件上。在该情况下,第一层部件和第三层部件相对于第一主部件层叠在相互相反的一侧。由此,提高第一层部件和第三层部件各自的散热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另外,减轻从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移动部件处于断开位置时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4是移动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一固定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电磁继电器的下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下部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下部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下部的侧视图。
图12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3…壳体;4…驱动装置;11…基座;13…第一固定端子;14…第二固定端子;15…第一可动接触片;51…第一主部件;52…第一层部件;53…连接部;54…台阶部;55…端子部;56…第三层部件;43~46…腿部;61…第二主部件;62…第二层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立体图。图3及图4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俯视图。
电磁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2、壳体3以及驱动装置4。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配置在壳体3内。壳体3包括基座11和外壳12。图2至图4中省略了外壳12。基座11支撑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基座11朝向触点装置2以及驱动装置4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下方。将从驱动装置4朝向触点装置2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触点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二可动接触片16以及移动部件17。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固定于基座11。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从壳体3内向壳体3之外突出。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从基座11向下方突出。
在第一固定端子13连接有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在第二固定端子14连接有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第一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互分体。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对置地配置。在第一可动接触片15连接有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第一可动触点25与第一固定触点21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26与第二固定触点22对置地配置。
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对置地配置。在第二可动接触片16连接有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第三可动触点27与第三固定触点23对置地配置。第四可动触点28与第四固定触点24对置地配置。第一可动触点25~第四可动触点28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移动部件17保持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移动部件17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制成。移动部件17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移动部件17能够向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移动。图3中,移动部件17位于断开位置。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可动触点25~28分别从固定触点21~24离开。图4中,移动部件17位于闭合位置。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可动触点25~28分别与固定触点21~24接触。
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移动。驱动装置4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触点25~28与固定触点21~24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触点25~28从固定触点21~24离开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方向是后方,离开方向是前方。
驱动装置4包括线圈31、卷线筒32、可动铁芯33、固定铁芯34以及磁轭35。线圈31卷绕于卷线筒32。可动铁芯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卷线筒32内。可动铁芯33设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固定铁芯34配置在卷线筒32内。固定铁芯34与可动铁芯33对置地配置。线圈31通过被通电而产生使可动铁芯33移动的电磁力。
可动铁芯33与移动部件17连接。可动铁芯33根据从线圈31产生的磁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随着该可动铁芯33的移动,移动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磁轭35配置为包围线圈31。磁轭35配置在由线圈31构成的磁路上。
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配置在移动部件17与驱动装置4之间。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向离开方向对移动部件17进行施力。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31通电时,驱动装置4未被励磁。在该情况下,移动部件17与可动铁芯33一起被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向离开方向按压,从而移动部件17位于图3所示的断开位置。
在该状态下,经由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也被向离开方向按压。因此,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离开。
若对线圈31通电,则驱动装置4被励磁。在该情况下,通过线圈31的电磁力,可动铁芯33克服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接触方向移动。因此,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
其结果,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接触。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分别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接触。由此,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电连接。
若停止向线圈31流动电流而消磁,则可动铁芯33被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向离开方向按压。由此,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离开方向移动。因此,如图3所示,移动部件17向断开位置移动。
其结果,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离开。
当在电磁继电器1中流动大电流时,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以及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二可动接触片16变成高温。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为了提高电磁继电器1的散热性,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具有分支的形状。以下,详细地对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5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端子13包括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从壳体3内向壳体3之外突出。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被基座11支撑。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从基座11的上方通过基座11并向基座11的底面47的下方突出。
如图1及图5所示,基座11包括多个腿部43~46。多个腿部43~46从基座11的底面47向下方突出。如图5所示,多个腿部43~46与安装电磁继电器1的基板100接触。
图6是第一固定端子13的立体图。图7是电磁继电器1的下部的侧视放大图。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主部件51包括第一表面131、第二表面132、第一侧面133以及第二侧面134。第一表面131朝向前方。第二表面132位于第一表面131的相反侧。第二表面132朝向后方。
第一层部件52与第一主部件51分体。第一层部件52层叠在第一主部件51上。第一层部件52与第一主部件51的第一表面131对置地配置。第一层部件52与第一表面131连接。第一层部件52例如通过焊接或铆接而与第一主部件51连接。第一层部件52具有比第一主部件51薄的板状的形状。
如图7所示,第一层部件52的板厚T2比第一主部件51的板厚T1小。第一层部件52的水平截面的面积比第一主部件51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第一层部件52的上部在壳体3内与可动接触片15、16对置。在第一层部件52的上部安装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第一层部件52的下部具有以从第一主部件51分支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详细而言,第一层部件52包括连接部53、台阶部54以及端子部55。第一层部件52在连接部53与台阶部54之间弯曲。第一层部件52在台阶部54与端子部55之间弯曲。连接部53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53与第一主部件51连接。连接部53在壳体3内配置在第一主部件51上。
台阶部54配置在连接部53与端子部55之间。台阶部54从连接部53沿前后方向延伸。端子部55从台阶部54向下方延伸。端子部55与基板100连接。台阶部54和端子部55配置在壳体3之外。台阶部54和端子部55配置于基座11的底面47的下方。端子部55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主部件51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7所示,第一主部件51的下端511位于比基座11的底面47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层部件52的下端521位于比基座11的底面47靠下方的位置。第一主部件51的下端511位于比腿部43、44的下端431、441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层部件52的下端521位于比腿部43、44的下端431、441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层部件52与第一主部件51一起与基板100电连接。
图8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电磁继电器1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8所示,第二固定端子14具有与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14包括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从壳体3内向壳体3之外突出。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被基座11支撑。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从基座11的上方通过基座11并向基座11的底面47的下方突出。
第二层部件62与第二主部件61分体。第二层部件62层叠在第二主部件61上。第二层部件62例如通过焊接或铆接而与第二主部件61连接。第二层部件62具有比第二主部件61薄的板状的形状。第二层部件62的水平截面的面积比第二主部件61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小。第二层部件62的上部在壳体3内与可动接触片15、16对置。在第二层部件62的上部安装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第二层部件62的下部具有以从第二主部件61分支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第一层部件52和第二层部件62相对于第一主部件51和第二主部件61配置于相同的方向。即,第一层部件52配置于第一主部件51的前方。第二层部件62配置于第二主部件61的前方。或者,第一层部件52也可以配置于第一主部件51的后方。第二层部件62也可以配置于第二主部件61的后方。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第一固定端子13包括相互分体的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第一层部件52从第一主部件51分支。因此,抑制第一固定端子13的大型化,并且增大第一固定端子13的表面积。由此,抑制电磁继电器1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第一固定端子13的散热性。
流过第一固定端子13的电流向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分流。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安装于基板100的情况下,来自第一固定端子13的热分散到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之后传递到基板100。由此,减轻从第一固定端子13对基板100的热影响。并且,由于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各自的厚度变小,所以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的加工精度变高。例如,第一层部件52的折弯变得容易。
第二固定端子14包括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第二主部件61和第二层部件62分别具有与第一主部件51和第一层部件52相同的构造。因此,第二固定端子14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触点装置2以及驱动装置4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磁继电器1是所谓的柱塞型的电磁继电器,但也可以在铰链型等其它种类的电磁继电器中设置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构造的固定端子。
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形状或配置。例如,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即,也可以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连接第一可动触点25~第四可动触点28。或者,也可以省略第二可动接触片16、第三可动触点27、第四可动触点28以及第三固定触点23、第四固定触点24。
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13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也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14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
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也可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也可以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部件52的端子部55整体位于壳体3之外。但是,第一层部件52的端子部55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壳体3内。即,第一层部件52可以在壳体3之外弯曲,或者也可以在壳体3内弯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部件52的板厚T2比第一主部件51的板厚T1小。但是,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第一层部件52的板厚T2与第一主部件51的板厚T1相同。或者,第一层部件52的板厚T2也可以比第一主部件51的板厚T1大。如第一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那样,通过调节第一层部件52的板厚T2和第一主部件51的板厚T1,能够任意地调节第一层部件52和第一主部件51各自的温度上升值。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固定端子14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构造。
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第一固定端子13也可以还包括第三层部件56。第三层部件56与第一主部件51以及第一层部件52分体,从壳体3内向壳体3之外突出,并具有从第一主部件51分支的形状。第三层部件56具有与第一层部件52相同地弯曲的形状。第三层部件56层叠在第一层部件52上。第一层部件52配置在第一主部件51与第三层部件56之间。
在第二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中,通过第三层部件56来进一步增大第一固定端子13的表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端子13的散热性。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固定端子14也可以具有与第二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构造。
图11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的侧视图。也可以如图11所示,第三层部件56在与第一层部件52相反的一侧层叠在第一主部件51上。第三层部件56与第一主部件51的第二表面132对置地配置。第三层部件56与第二表面132连接。
第一主部件51配置在第一层部件52与第三层部件56之间。第三层部件56具有相对于第一主部件51而与第一层部件52对称地弯曲的形状。在第三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中,也通过第三层部件56来进一步提高散热性。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固定端子14也可以具有与第三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构造。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层部件52和第二层部件62相对于第一主部件51和第二主部件61配置在相同的一侧。但是,第一层部件52和第二层部件62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主部件51和第二主部件61配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第一层部件52配置于第一主部件51的后方,第二层部件62配置于第二主部件61的前方。或者,也可以为,第一层部件52配置于第一主部件51的前方,第二层部件62配置于第二主部件61的后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并且,减轻从固定端子对基板的热影响。

Claims (12)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第一固定端子,其包括第一主部件和第一层部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部件从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所述第一层部件与所述第一主部件分体,层叠在所述第一主部件上,从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一主部件分支的形状;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对置;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所述接触方向是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接触的方向,所述离开方向是所述可动接触片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离开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部件包括:
连接部,其在所述壳体内配置在所述第一主部件上;以及
端子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壳体之外,并与所述第一主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部件还包括配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子部之间的台阶部,
所述第一层部件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台阶部之间、以及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端子部之间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基座,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从所述基座的底面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
所述第一主部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基座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一层部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基座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从所述底面向下方突出的腿部,
所述第一主部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一层部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部件和所述第一层部件具有板状的形状,
所述第一层部件的板厚与所述第一主部件的板厚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固定端子,该第二固定端子包括第二主部件和第二层部件,其中,所述第二主部件从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所述第二层部件与所述第二主部件分体,层叠在所述第二主部件上,从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二主部件分支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部件和所述第二层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主部件和所述第二主部件配置在相同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部件和所述第二层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主部件和所述第二主部件配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还包括第三层部件,
所述第三层部件与所述第一主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层部件分体,从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一主部件分支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层部件层叠在所述第一层部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层部件在与所述第一层部件相反的一侧层叠在所述第一主部件上。
CN202211162598.5A 2021-10-19 2022-09-23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5995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0860 2021-10-19
JP2021170860A JP2023061085A (ja) 2021-10-19 2021-10-19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5361A true CN115995361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77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62598.5A Pending CN115995361A (zh) 2021-10-19 2022-09-2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1441A1 (zh)
JP (1) JP2023061085A (zh)
CN (1) CN115995361A (zh)
DE (1) DE1020221246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11914A (ja) * 2020-06-30 2022-01-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0029B2 (ja) 2019-09-30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21441A1 (en) 2023-04-20
JP2023061085A (ja) 2023-05-01
DE102022124600A1 (de)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3253B2 (en) Relay
US8847714B2 (en) Relay
US900715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071429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072029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124758B2 (ja) リレー
US6873232B2 (en) Miniaturiz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2029337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3412528A (zh) 继电器
CN115995361A (zh) 电磁继电器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US1065814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858508B2 (ja) 電磁開閉装置
US2023010913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22091574A1 (ja) 電磁継電器
JP7443842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30119728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3476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4535311A (en) Contact support means for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4391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78402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24122318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16666162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1083160A (ja) 電気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