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06626U - 一种共挤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挤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06626U
CN216506626U CN202122736909.1U CN202122736909U CN216506626U CN 216506626 U CN216506626 U CN 216506626U CN 202122736909 U CN202122736909 U CN 202122736909U CN 216506626 U CN216506626 U CN 216506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feeding
channel
ring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369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月华
张德文
陈俊琛
秦庆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5Elem Hi Tech Cor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369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06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06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06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挤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该共挤模具包括进料环组件、外模、模芯和口模。外模套设于模芯外,且与模芯共同围成流道,口模固定连接于外模的一端,口模和模芯均套设于进料环组件外,且与进料环组件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送进的环形通道,流道与环形通道的外侧连通,流道用于将物料送进环形通道,进料环组件开设有送料通道,送料通道的两端均与环形通道的内侧连通,送料通道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的物料流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挤模具能够通过共挤的方式实现复合管道的挤出成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共挤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共挤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复合管道因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复合管道包括多层管状结构,在复合管道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先通过将物料挤出的方式实现单层管状结构的成型,再将多层管状结构通过熔接等方式进行复合。但是这样一来,复合管道的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高。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生产效率高的共挤模具特别是在复合管道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挤模具,能够通过共挤的方式实现复合管道的挤出成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共挤模具,包括进料环组件、外模、模芯和口模,外模套设于模芯外,且与模芯共同围成流道,口模固定连接于外模的一端,口模和模芯均套设于进料环组件外,且与进料环组件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送进的环形通道,流道与环形通道的外侧连通,流道用于将物料送进环形通道,以使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的外侧挤出形成第一物料层,进料环组件开设有送料通道,送料通道的两端均与环形通道的内侧连通,送料通道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的物料流动,以使另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的内侧挤出形成第二物料层。
可选地,送料通道相对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的位置与流道的出口的位置相对应,进料口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的物料流入,出料口用于将物料输送至管状带坯的内侧。
可选地,进料环组件包括内套、进料环和固定套,进料环套设于内套外,送料通道设置于进料环和内套之间,固定套与进料环固定连接,固定套设置于模芯内。
可选地,进料环包括端板和环本体,端板固定连接于环本体的一端,且与固定套固定连接,环本体套设于内套外,部分内套伸出环本体设置,进料口开设于环本体的周面上,环本体远离端板的一端与内套之间形成出料口。
可选地,进料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料口呈环形阵列地设置于环本体的周面上。
可选地,模芯的周面上开设有流动槽,外模盖设于流动槽外,且与流动槽共同形成流道。
可选地,流动槽包括主流动槽和多个支流动槽,主流动槽同时与多个支流动槽连通,支流动槽与环形通道连通。
可选地,多个支流动槽间隔设置,且均呈螺旋状地设置于模芯的周面上。
可选地,共挤模具还包括供料管,外模包括进料模段和送料模段,送料模段的一端与进料模段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口模固定连接,供料管安装于进料模段上,且与流道连通。
可选地,共挤模具还包括压环,口模设置有环状凸台,压环套设于口模外,且与外模固定连接,环状凸台夹持于压环和外模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挤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挤模具,外模套设于模芯外,且与模芯共同围成流道,口模固定连接于外模的一端,口模和模芯均套设于进料环组件外,且与进料环组件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送进的环形通道,流道与环形通道的外侧连通,流道用于将物料送进环形通道,以使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的外侧挤出形成第一物料层,进料环组件开设有送料通道,送料通道的两端均与环形通道的内侧连通,送料通道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的物料流动,以使另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的内侧挤出形成第二物料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挤模具由于采用了与环形通道的外侧连通的流道以及与环形通道的内侧连通的送料通道,所以能够通过共挤的方式实现复合管道的挤出成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的轴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生产的复合管道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中进料环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中模芯与进料环组件连接的轴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中模芯与进料环组件连接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中模芯和口模与外模连接的剖视图。
图标:100-共挤模具;110-进料环组件;111-送料通道;1111-进料口;1112-出料口;112-内套;113-进料环;1131-端板;1132-环本体;114-固定套;120-外模;121-进料模段;122-送料模段;130-模芯;131-流动槽;132-主流动槽;133-支流动槽;140-口模;141-环状凸台;150-供料管;160-压环;170-密封盖板;180-保温盖板;190-流道;200-环形通道;300-复合管道;310-第一物料层;320-管状带坯;330-第二物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挤模具100,用于生产加工复合管道300。其能够通过共挤的方式实现复合管道300的挤出成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共挤模具100应用于复合管道300的生产加工中,共挤模具100能够实现复合管道300的一次性挤出成型,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本实施例中,复合管道300为三层结构,由外至内分别为第一物料层310、管状带坯320和第二物料层330,共挤模具100能够同时实现该三层结构的挤出成型,方便快捷。
共挤模具100包括进料环组件110、外模120、模芯130、口模140、供料管150、压环160、密封盖板170和保温盖板180。外模120套设于模芯130外,且与模芯130共同围成流道190,流道190用于供呈液态的物料流动。口模140固定连接于外模120的一端,以固定口模140与模芯130的相对位置。口模140和模芯130均套设于进料环组件110外,且与进料环组件110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320送进的环形通道200,管状带坯320用于在牵引机的作用下向前送进,以实现管状带坯320在环形通道200内的匀速运动。流道190与环形通道200的外侧连通,流道190用于将物料送进环形通道200,以使一部分物料沿着管状带坯320的外侧向外送进,并在口模140和进料环组件110的挤压作用下挤出形成第一物料层310。进料环组件110开设有送料通道111,送料通道111的两端均与环形通道200的内侧连通,送料通道111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320的物料流动,以使另一部分物料沿着管状带坯320的内侧向外送进,并在口模140和进料环组件110的挤压作用下挤出形成第二物料层330。这样一来,第一物料层310、管状带坯320和第二物料层330同时从环形通道200内输出,以实现复合管道300的共挤成型,提高了复合管道300的生产效率,缩短了复合管道300的生产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供料管150安装于外模120上,且与流道190连通。供料管150用于在压力机的作用下将物料输送至流道190内,以实现物料持续不断地供料。压环160套设于口模140外,且与外模120固定连接,压环160能够进一步地固定口模140和外模120的相对位置,防止口模140相对于外模120发生位移,保证口模140与模芯130同轴设置。密封盖板170盖设于进料环组件110的一端,保温盖板180盖设于进料环组件110的另一端,密封盖板170和保温盖板180共同作用,以对进料环组件110的两个端面进行密封,减少热量散失,实现保温功能。
具体地,口模140可以根据复合管道300的壁厚需要进行更换,不同大小的口模140能够生产加工出不同壁厚的复合管道300。口模140通过压环160与外模120固定连接,其端部外圈可间隔设置螺栓,以进行轴向上的位置调整,确保挤出的复合管道300的壁厚均匀一致。
请参照图4,值得注意的是,送料通道111相对设置有进料口1111和出料口1112,进料口1111的位置与流道190的出口的位置相对应。进料口1111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320的物料流入,出料口1112用于将物料输送至管状带坯320的内侧。具体地,在复合管道300的共挤成型过程中,物料在压力机的作用下注入流道190,并从流道190的出口流至环形通道200内,此时由于流道190的出口与进料口1111的位置相对应,而送料通道111内的气压相对较小,所以部分物料在压力作用下会渗透穿过管状带坯320,并从进料口1111流入送料通道111,此后该部分物料又在压力作用下沿着送料通道111向前流动,并从出料口1112输出,且沿着管状带坯320的内侧向外送进。
进一步地,在物料从流道190的出口流至环形通道200的过程中,另一部分没有渗透穿过管状带坯320的物料会在压力作用下沿着管状带坯320的外侧向外送进。这样一来,管状带坯320的内外两侧均设置有物料,并且内外两侧的物料会随着管状带坯320一起从环形通道200向外挤出,实现共挤功能,一次性成型三层结构的复合管道300,生产效率高。
进料环组件110包括内套112、进料环113和固定套114。进料环113套设于内套112外,送料通道111设置于进料环113和内套112之间,物料能够在进料环113和内套112之间流动。固定套114与进料环113固定连接,固定套114设置于模芯130内,部分环形通道200设置于固定套114和模芯130之间,固定套114用于固定进料环113的位置,提高进料环113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内套112、进料环113和固定套114均为独立部件,可进行组装或者拆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的进料管芯,进料环组件110能够大幅减少自身的重量和尺寸,有效减小固定套114的壁厚,实现生产加工的轻量化,节约材料成本。并且,由于内套112、进料环113和固定套114分体设置,所以导致共挤模具100的整体长度加长,这样一来,可以大幅度降低管芯发生角度偏移对挤出复合管道300壁厚的影响。
进料环113包括端板1131和环本体1132。端板1131固定连接于环本体1132的一端,且与固定套114固定连接,端板1131能够有效提高进料环组件110的强度,防止进料环组件110发生变形。环本体1132套设于内套112外,部分内套112伸出环本体1132设置,环本体1132和伸出环本体1132的部分内套112与口模140之间形成部分环形通道200,环本体1132和设置于环本体1132内的部分内套112之间形成送料通道111。进料口1111开设于环本体1132的周面上,物料能够从环本体1132的周面流入送料通道111。环本体1132远离端板1131的一端与内套112之间形成出料口1112,出料口1112为环本体1132与内套112之间的间隙,物料能够从该间隙流出送料通道111。
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需要说明的是,进料口1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料口1111呈环形阵列地设置于环本体1132的周面上,物料能够同时从多个进料口1111流入送料通道111,以提高物料渗透效率,便于第二物料层330的挤出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模芯130的周面上开设有流动槽131,外模120盖设于流动槽131外,且与流动槽131共同形成流道190,物料能够在流动槽131和外模120之间流动。外模120能够对流动槽131的开口处进行密封,以防止物料从流动槽131向外漏出,保证物料只能够沿着流动槽131的延伸方向向前流动。
流动槽131包括主流动槽132和多个支流动槽133。主流动槽132同时与多个支流动槽133连通,支流动槽133与环形通道200连通,物料能够通过供料管150注入主流动槽132,再同时流入多个支流动槽133,最后进入环形通道200。这样一来,物料能够快速地将环形通道200填满,供料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多个支流动槽133间隔设置,且均呈螺旋状地设置于模芯130的周面上。螺旋状的支流动槽133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常规弧形以及树枝形通道中易出现的拐点和弯部,使得物料流通更加顺畅,不会出现堵塞以及物料在流道190中时间过长而发生降解的现象。
具体地,在物料进料的过程中,首先物料通过供料管150注入主流动槽132;随后通过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以及八分十六同时进入十六个支流动槽133;最后物料从十六个支流动槽133同时流入环形通道200,汇集到口模140的端部。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流动槽133的数量可以为八个,也可以为三十二个,对支流动槽13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照图7,外模120包括进料模段121和送料模段122。送料模段122的一端与进料模段12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压环160与口模140固定连接。供料管150安装于进料模段121上,且与流道190连通。具体地,口模140设置有环状凸台141,压环160套设于口模140外,且通过螺栓与送料模段122固定连接,环状凸台141夹持于压环160和外模120的送料模段122之间,压环160和外模120的送料模段122共同作用,以固定环状凸台141的位置,从而固定口模140的位置,防止口模140发生相对位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共挤模具100,外模120套设于模芯130外,且与模芯130共同围成流道190,口模140固定连接于外模120的一端,口模140和模芯130均套设于进料环组件110外,且与进料环组件110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320送进的环形通道200,流道190与环形通道200的外侧连通,流道190用于将物料送进环形通道200,以使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320的外侧挤出形成第一物料层310,进料环组件110开设有送料通道111,送料通道111的两端均与环形通道200的内侧连通,送料通道111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管状带坯320的物料流动,以使另一部分物料从管状带坯320的内侧挤出形成第二物料层3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挤模具100由于采用了与环形通道200的外侧连通的流道190以及与环形通道200的内侧连通的送料通道111,所以能够通过共挤的方式实现复合管道300的挤出成型,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环组件、外模、模芯和口模,所述外模套设于所述模芯外,且与所述模芯共同围成流道,所述口模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模的一端,所述口模和所述模芯均套设于所述进料环组件外,且与所述进料环组件共同围成用于供管状带坯送进的环形通道,所述流道与所述环形通道的外侧连通,所述流道用于将物料送进所述环形通道,以使一部分所述物料从所述管状带坯的外侧挤出形成第一物料层,所述进料环组件开设有送料通道,所述送料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环形通道的内侧连通,所述送料通道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所述管状带坯的所述物料流动,以使另一部分所述物料从所述管状带坯的内侧挤出形成第二物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通道相对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的位置与所述流道的出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进料口用于供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穿过所述管状带坯的所述物料流入,所述出料口用于将所述物料输送至所述管状带坯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环组件包括内套、进料环和固定套,所述进料环套设于所述内套外,所述送料通道设置于所述进料环和所述内套之间,所述固定套与所述进料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设置于所述模芯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环包括端板和环本体,所述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环本体的一端,且与所述固定套固定连接,所述环本体套设于所述内套外,部分所述内套伸出所述环本体设置,所述进料口开设于所述环本体的周面上,所述环本体远离所述端板的一端与所述内套之间形成所述出料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料口呈环形阵列地设置于所述环本体的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的周面上开设有流动槽,所述外模盖设于所述流动槽外,且与所述流动槽共同形成所述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槽包括主流动槽和多个支流动槽,所述主流动槽同时与多个所述支流动槽连通,所述支流动槽与所述环形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流动槽间隔设置,且均呈螺旋状地设置于所述模芯的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挤模具还包括供料管,所述外模包括进料模段和送料模段,所述送料模段的一端与所述进料模段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口模固定连接,所述供料管安装于所述进料模段上,且与所述流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挤模具还包括压环,所述口模设置有环状凸台,所述压环套设于所述口模外,且与所述外模固定连接,所述环状凸台夹持于所述压环和所述外模之间。
CN202122736909.1U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共挤模具 Active CN216506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6909.1U CN2165066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共挤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6909.1U CN2165066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共挤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06626U true CN216506626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28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36909.1U Active CN2165066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共挤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066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59639B2 (ja) 同心共押出ダイ、および多層熱可塑性フィルムの押出方法
CN1492802A (zh) 管式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和设备
KR101280739B1 (ko) 금속성 재료의 압출 다이
CN216506626U (zh) 一种共挤模具
CN209955261U (zh) 一种用于弯管3pe外防腐的复合包覆模具
CN201249515Y (zh) 高速挤出大口径薄壁塑料管挤出模
CN114043698A (zh) 一种共挤模具
CN108544732B (zh) 带有增强涂层的双壁波纹管及其制造模具
CN2336949Y (zh) 塑料三层共挤管机头
CN211467409U (zh) 一种用于挤出多层中空制品的挤出模具
CN112590168A (zh) 多层滴灌管共挤复合挤出设备
CN210501337U (zh) 一种钢丝焊接骨架增强复合管的成型内模
CN210501332U (zh) 一种多层挤出模头
CN2393707Y (zh) 多层共挤模头
CN1338369A (zh) 一种改进的多层复合塑料管共挤成型装置
CN214926885U (zh) 多层滴灌管共挤复合机头
CN216683249U (zh) 一种多腔管材的双层共挤模具
CN210651809U (zh) 用于塑料挤出机的冷却机筒
CN218803892U (zh) 双壁波纹管挤出模具
CN219133185U (zh) 双壁波纹管挤出模具
CN217272469U (zh) 一种双色螺旋塑料管道及其成型装置和成型系统
CN213227456U (zh) 一种热塑缠绕管道加工用挤出口模的结构
CN210477755U (zh) 一种可变层共挤吹塑机摸头
CN2494752Y (zh) 一种改进的多层复合塑料管共挤成型装置
CN213825665U (zh) 一种用于热煨弯管包覆式3lpe涂覆的复合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