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2383U -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2383U
CN216102383U CN202122255576.0U CN202122255576U CN216102383U CN 216102383 U CN216102383 U CN 216102383U CN 202122255576 U CN202122255576 U CN 202122255576U CN 216102383 U CN216102383 U CN 216102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cross
cross beam
automobile
upper shaft
connec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555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金云
金太范
张永峰
邢锋
赵肖
许峰
李振军
严建忠
陈应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ingrui Me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ingrui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ingrui Me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ingrui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555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2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2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2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筒、两组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轴筒两侧的支撑翼、设置在所述上轴筒下端的下轴筒;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将前横梁与车体进行连接时,不同的型号的车型需要设置不同连接架,同时其连接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横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前横梁总成是汽车上的重要部件,其与车身固定,同时与摆臂相连,当车轮受到地面上的剧烈冲击时,前横梁总成便承受到冲击载荷作用。前横梁还与纵梁相连接,在前横梁与纵梁之间还会安装有吸能盒,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吸能盒与纵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专利号为CN201320063764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前横梁的吸能效果有限的问题。该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设置在汽车前保险杠与前横梁之间,所述前横梁通过吸能盒与纵梁相连接,吸能结构包括若干个呈直筒状且一端固连在前横梁前端面上的吸能壳体,该吸能壳体的轴向与车体前后方向一致,且吸能壳体的外侧面周向设有环形的诱导凹槽,吸能壳体的另一端位于汽车前保险杠内侧。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将前横梁与车体进行连接时,不同的型号的车型需要设置不同连接架,同时其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设置该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用于连接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利用不同车体型号的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的内壁凸起部以及凹陷部,匹配卡合连接,其结构紧凑可靠,提高整个车体结构模态和性能,实现了轻量化目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从而解决了将前横梁与车体进行连接时,不同的型号的车型需要设置不同连接架,同时其连接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筒、两组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轴筒两侧的支撑翼、设置在所述上轴筒下端的下轴筒。
作为优选,所述上轴筒、支撑翼以及下轴筒一体成型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上轴筒与下轴筒沿竖直方向同轴心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上轴筒内壁设置有台阶部。
作为优选,所述上轴筒与下轴筒中空结构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下轴筒剖面呈T字型结构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下轴筒包括定位部以及同心设置的穿插部;
所述定位部的外径大于上轴筒的外径,所述穿插部的外径小于定位部的外径。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翼与前横梁内壁匹配连接;
所述上轴筒用于连接车体;所述下轴筒用于连接前横梁。
作为优选,任一所述支撑翼上部开设有卡位部。
作为又优选,两个所述支撑翼下端自定位部至支撑翼外向上开设有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该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用于连接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利用不同车体型号的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的内壁凸起部以及凹陷部,匹配卡合连接,其结构紧凑可靠,提高整个车体结构模态和性能,实现了轻量化目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定位部以及穿插部,使得支架完全插合在前横梁内,进而使得行驶过程中,车体以及前横梁的连接不易发生偏移,进而对连接总成的装配及固定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且为前总成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
(3)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连接方式为硬连接,因此侧向上的结构刚度极大,通过设置缺口,使得前横梁受到重创冲击时,利于吸收垂向冲击力,得到一定空间的缓冲,提高缓冲性能的同时提高驾驶室的平顺性。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稳定连接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前横梁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6为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筒1、两组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轴筒1两侧的支撑翼2、设置在所述上轴筒1下端的下轴筒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用于连接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利用不同车体型号的汽车前横梁以及车体主体的内壁凸起部以及凹陷部,匹配卡合连接,其结构紧凑可靠,提高整个车体结构模态和性能,实现了轻量化目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所述上轴筒1、支撑翼2以及下轴筒3一体成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轴筒1、支撑翼2以及下轴筒3一体成型设置,加工方便。
进一步,所述上轴筒1与下轴筒3沿竖直方向同轴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轴筒1与下轴筒3沿竖直方向同轴心设置,限位稳定。
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上轴筒1内壁设置有台阶部4。
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上轴筒1与下轴筒3中空结构设置。
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下轴筒3剖面呈T字型结构设置。
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下轴筒3包括定位部301以及同心设置的穿插部302;
所述定位部301的外径大于上轴筒1的外径,所述穿插部302的外径小于定位部301的外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定位部301以及穿插部302,使得支架完全插合在前横梁5内,进而使得行驶过程中,车体以及前横梁5的连接不易发生偏移,进而对连接总成的装配及固定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且为前总成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翼2与前横梁5内壁匹配连接;
所述上轴筒1用于连接车体;所述下轴筒3用于连接前横梁5。
进一步,如图3所示,任一所述支撑翼2上部开设有卡位部201。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进一步,如图3所示,两个所述支撑翼2下端自定位部301至支撑翼2外向上开设有缺口20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方式为硬连接,因此侧向上的结构刚度极大,通过设置缺口202,使得前横梁5受到重创冲击时,利于吸收垂向冲击力,得到一定空间的缓冲,提高缓冲性能的同时提高驾驶室的平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轴筒(1)、两组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上轴筒(1)两侧的支撑翼(2)、设置在所述上轴筒(1)下端的下轴筒(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筒(1)、支撑翼(2)以及下轴筒(3)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筒(1)与下轴筒(3)沿竖直方向同轴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筒(1)内壁设置有台阶部(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筒(1)与下轴筒(3)中空结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筒(3)剖面呈T字型结构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筒(3)包括定位部(301)以及同心设置的穿插部(302);
所述定位部(301)的外径大于上轴筒(1)的外径,所述穿插部(302)的外径小于定位部(301)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翼(2)与前横梁(5)内壁匹配连接;
所述上轴筒(1)用于连接车体;所述下轴筒(3)用于连接前横梁(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支撑翼(2)上部开设有卡位部(20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翼(2)下端自定位部(301)至支撑翼(2)外向上开设有缺口(202)。
CN202122255576.0U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Active CN216102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5576.0U CN216102383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5576.0U CN216102383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2383U true CN216102383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55576.0U Active CN216102383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2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51269B1 (en) Front part for motor vehicle
CN106458119A (zh) 车体抗撞结构
CN106132811A (zh) 电动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CN115303219A (zh) 一种汽车防撞组件
CN216102383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连接支架
CN210941969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车架及汽车
CN111959614A (zh) 溃缩吸能盒及仪表板横梁的前围支架
JP200723048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KR101118960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10126555U (zh) 铝合金前副车架
CN210363700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105799782A (zh)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8228812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063137U (zh) 车顶框架和车辆
CN217705963U (zh) 一种前立柱结构及汽车
CN217994047U (zh) 减震塔和车辆
CN217917852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7374060U (zh) 悬架及车辆
CN212797105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和汽车
CN213057238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大灯的翼子板加强板
CN221049776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