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96946U -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 Google Patents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96946U CN215796946U CN202121921427.7U CN202121921427U CN215796946U CN 215796946 U CN215796946 U CN 215796946U CN 202121921427 U CN202121921427 U CN 202121921427U CN 215796946 U CN215796946 U CN 2157969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ing
- workbench
- conveying platform
- materials
- clamping ja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方用于输送装载物料的托盘的第一输送平台、设置于工作台下方用于输送空托盘的第二输送平台;所述工作台一侧设有分料搬运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于的分料搬运机构能够很好地将第一输送平台上装载物料的托盘与物料分开,物料可以通过分料搬运机构进入到另一侧程序,便于后续进行安装,而空托盘在分料搬运机构的作用下放置到第二输送平台上回到原始位置,方便再次放料,其中第一输送平台采用皮带传送能够更好地对物料传送,防止相邻的装满物料的托盘碰撞,第二输送平台采用输送滚筒,输送快捷并且能够进一步地节省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料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背景技术
由于PE袋、电源线、说明书、PIZZA盒在送料时通常是放在托盘上,组装时需要人工将料从托盘上取下,然后将托盘堆积在一起以便下次进行放料,该种方式虽然能够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但是工作效率比较低,企业需要支出更多的人工成本,不便于长久使用;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现有的取料方式加以改进,使其能够适应现在组装时对相关物料与托盘分开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目前对于相关物料在上料时通常是与托盘一起进行上料,待需要组装时人工将物料从托盘上取下,效率比较低,耗时耗力,并且企业人工成本大大增加了,因此我们在现有技术缺陷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智能自动化流水线,能够自动将物料与托盘分开,效率高,无需人工接触物料与托盘。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方用于输送装载物料的托盘的第一输送平台、设置于工作台下方用于输送空托盘的第二输送平台;所述工作台一侧设有分料搬运机构。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第一输送平台为皮带传送。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第二输送平台为输送滚筒。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分料搬运机构包括夹持机构、与夹持机构连接的Z轴移动机构、与Z轴移动机构连接的X轴移动机构;所述X轴移动机构通过固定柱安装于工作台上,所述夹持机构设置于工作台的端部一侧。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夹爪、移动夹爪、与移动夹爪连接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与Z轴移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爪固定安装于推动机构上,所述推动机构能够带动移动夹爪移动。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推动气缸、与推动气缸连接的推杆,所述推动气缸与Z轴移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推杆与移动夹爪固定连接。
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工作台上位于第一输送平台的下方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安装有若干有序排列的滚轮。
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于的分料搬运机构能够很好地将第一输送平台上装载物料的托盘与物料分开,物料可以通过分料搬运机构进入到另一侧程序,便于后续进行安装,而空托盘在分料搬运机构的作用下放置到第二输送平台上回到原始位置,方便再次放料,其中第一输送平台采用皮带传送能够更好地对物料传送,防止相邻的装满物料的托盘碰撞,影响后续的正常输送,第二输送平台采用输送滚筒,输送快捷并且能够进一步地节省效率,不用担心相邻的空托盘相互碰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第一输送平台;3、第二输送平台;4、分料搬运机构;41、夹持机构;411、固定夹爪;412、移动夹爪;413、推动机构;42、Z轴移动机构;43、X轴移动机构;44、固定柱;5、限位槽;6、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目前对于相关物料在上料时通常是与托盘一起进行上料,待需要组装时人工将物料从托盘上取下,效率比较低,耗时耗力,并且企业人工成本大大增加了,因此我们在现有技术缺陷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智能自动化流水线,能够自动将物料与托盘分开,效率高,无需人工接触物料与托盘。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1-2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上方用于输送装载物料的托盘的第一输送平台2、设置于工作台1下方用于输送空托盘的第二输送平台3;所述工作台1一侧设有分料搬运机构4;工作时,分料搬运机构4能够将第一输送平台2上的物料及托盘进行分开,使得物料落至下一道工序的输送平台上,方便后续的安装及处理,而空托盘在分料搬运机构4的作用下会直接落至第二输送平台3上,其中第一输送平台2和第二输送平台3呈平行设置且均安装在工作台1上,能够有效节省空间,减少占地面积,便于人们进行使用;其中,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为皮带传送,使用皮带传送的目的是控制比较灵活,使得其上装载物料的托盘能够匀速传送,防止相邻的托盘发生碰撞,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3为输送滚筒,其目的是高效快捷的将空托盘进行回传,便于后续再次在其上进行放料,无需考虑相邻的空托盘发生碰撞;
下面将对分料搬运机构4的结构做详细地阐述,其包括夹持机构41、与夹持机构41连接的Z轴移动机构42、与Z轴移动机构42连接的X轴移动机构43;所述X轴移动机构43通过固定柱44安装于工作台1上,所述夹持机构41设置于工作台1的端部一侧;夹持机构41能够在X、Z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第一输送平台2上的物料及托盘进行输送,并且能够将空托盘稳定地放置到第二输送平台3上,便于人们进行使用;其中,在进行搬运时,由于每个物料所需的托盘可能尺寸大小不同,因此为了适应性更强,所述夹持机构41包括固定夹爪411、移动夹爪412、与移动夹爪412连接的推动机构413,所述推动机构413与Z轴移动机构4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爪411固定安装于推动机构413上,所述推动机构413能够带动移动夹爪412移动;所述推动机构413包括推动气缸、与推动气缸连接的推杆,所述推动气缸与Z轴移动机构42固定连接,所述推杆与移动夹爪412固定连接;其中移动夹爪412与固定夹爪411之间的距离可调,即能够更好地适应托盘的大小,从而更便于对托盘进行搬运。
为了使得第一输送平台2上装载物料的托盘在输送时更稳固,所述工作台1上位于第一输送平台2的下方设有限位槽5,所述限位槽5内安装有若干有序排列的滚轮6,所述滚轮6能够对第一输送平台2上输送的托盘起到支撑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装载物料的托盘在输送时的稳定性;其中,所述滚轮6的高度与第一输送平台2的宽度相同,能够使得稳定性更强。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上方用于输送装载物料的托盘的第一输送平台(2)、设置于工作台(1)下方用于输送空托盘的第二输送平台(3);所述工作台(1)一侧设有分料搬运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为皮带传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3)为输送滚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搬运机构(4)包括夹持机构(41)、与夹持机构(41)连接的Z轴移动机构(42)、与Z轴移动机构(42)连接的X轴移动机构(43);所述X轴移动机构(43)通过固定柱(44)安装于工作台(1)上,所述夹持机构(41)设置于工作台(1)的端部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41)包括固定夹爪(411)、移动夹爪(412)、与移动夹爪(412)连接的推动机构(413),所述推动机构(413)与Z轴移动机构(4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爪(411)固定安装于推动机构(413)上,所述推动机构(413)能够带动移动夹爪(412)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413)包括推动气缸、与推动气缸连接的推杆,所述推动气缸与Z轴移动机构(42)固定连接,所述推杆与移动夹爪(41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上位于第一输送平台(2)的下方设有限位槽(5),所述限位槽(5)内安装有若干有序排列的滚轮(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21427.7U CN215796946U (zh) | 2021-08-16 | 2021-08-16 |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21427.7U CN215796946U (zh) | 2021-08-16 | 2021-08-16 |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96946U true CN215796946U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32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21427.7U Active CN215796946U (zh) | 2021-08-16 | 2021-08-16 |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96946U (zh) |
-
2021
- 2021-08-16 CN CN202121921427.7U patent/CN2157969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50446B (zh) | 水槽冲压自动化生产线 | |
CN212831342U (zh) | 下料装置 | |
JPS58202218A (ja) | プレス成形品の自動積込み装置 | |
CN215796946U (zh) | 智能自动化流水线 | |
CN211253964U (zh) | 一种双组托盘自动上下料装置 | |
CN218859436U (zh) | 花篮收料机 | |
CN217832605U (zh) | 热系统上料单元 | |
CN216335335U (zh) | 一种移动分料皮带输送装置 | |
CN216944668U (zh) | 一种自动铜排库出料系统 | |
CN115465633A (zh) | 电芯输送调度方法 | |
CN214326391U (zh) | 一种上料设备的载带供料机构 | |
CN215285445U (zh) | 钢壳排列插壳机 | |
JPS6118623A (ja) | 搬送装置 | |
CN211544769U (zh) | 一种自动输料装置 | |
CN212449385U (zh) | 一种智能定位运料卸料小车 | |
CN211003082U (zh) | 一种皮带式上料机构 | |
CN208150353U (zh) | 全自动立体式分拣线 | |
CN210479157U (zh) | 一种异型烟分拣包装操作平台 | |
CN110980236B (zh) | 一种自动上卸料盒装置 | |
CN108516321B (zh) | 用于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系统中的电芯拆解传输系统 | |
CN213264569U (zh) | 一种上料回流装置及铜板模组加工设备 | |
CN216470821U (zh) | 一种立式自动供料设备 | |
CN217024295U (zh) | 一种多工位货物自动上料机 | |
CN216470953U (zh) | 一种用于料盘的供料装置 | |
CN213975860U (zh) | 一种电感脱料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ang Weidong Inventor after: Tang Rens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Weidong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