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6687U -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6687U
CN215766687U CN202121168233.4U CN202121168233U CN215766687U CN 215766687 U CN215766687 U CN 215766687U CN 202121168233 U CN202121168233 U CN 202121168233U CN 215766687 U CN215766687 U CN 215766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wall
end surface
side edg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682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志浩
高强
黄旭蛟
钟笑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682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6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8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5085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876A1/zh
Priority to EP22810600.1A priority patent/EP4350275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4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connectors to header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管状部、突缘部和第一凸出部,所述管状部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突缘部位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突缘部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围绕所述第一壁设置,所述突缘部还包括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特点。

Description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等特点,应用发展迅速。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在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处安装连接件,连接件,比如转接座常用于换热器中,将换热器的集流管与进出口管路件连接起来,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以便于连接进、出口管;一般转接座通过机加工形成,与换热器集流管相比,材料比较厚,不利于两者的焊接连接,且连接处不容易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连接件,该连接件有利于提高连接件的强度,且便于使用时的定位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管状部、突缘部和第一凸出部,所述管状部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突缘部位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突缘部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围绕所述第一壁设置,所述突缘部还包括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四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三端面相连,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沿所述第一通孔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壁的最小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提高了强度,具有定位安装方便的特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管状部、突缘部和圆环部,所述管状部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突缘部位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突缘部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围绕所述第一壁设置,所述突缘部还包括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四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孔,所述圆环部包括圆环壁,所述圆环壁与所述第三端面相连,所述圆环壁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圆环部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所述圆环部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贯穿所述圆环壁,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且同心设置,所述圆环部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圆环部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壁的最小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具有结构稳定、可靠性强、对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动影响小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环壁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圆环壁远离所述突缘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沿所述第一通孔周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水力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缘部至少一个纵截面包括扇环面,所述纵截面平行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所述扇环面至少包括两个圆弧,两个所述圆弧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面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垂直于轴线方向上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突缘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所述第一壁的厚度为T,所述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不小于4T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椭圆形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直径的2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台阶部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凸出于所述第一壁,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台阶部处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连接件和集流管,所述连接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凸出部或者圆环部插入到所述集流管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具有安装简单、换热均匀、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凸出部或者圆环部具有扩口部,所述扩口部位于所述集流管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连接件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管状部1,第一通孔11,第一壁12,第一端面121,第一开口1211,台阶部122,突缘部2,第一侧面21,第二端面22,第三端面23,第二孔231,第一凸出部3,圆环部4,圆环壁41,第二凸出部411,第二通孔42,连接件100,集流管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相关技术中,为实现换热器进出口管与集流管连接,转接座设计为上下两部分,上小下大,上部分圆管与进出口管焊接,下部分圆管插入集流管孔内,而集流管壁厚一般为1mm-3mm,容易导致转接座与集流管焊接长度不够,而且在长期使用中由于强度不够,容易导致转接座与集流管焊接处破裂。
为防止转接座与集流管焊接处破裂,有相关技术提出增加一个瓦片状的零部件,搭配转接座形成组件,但瓦片与转接座不是一体形成,增加的只能是瓦片与转接座连接处的搭接面积,焊接强度增加有效,另一方面,该种转接座插入集流管的部分过长,对制冷剂流入集流管有阻碍作用,从而影响换热性能。
还有相关技术将瓦片和转接座做成一体,这样转接座与集流管的搭接面积,就变成了瓦片与集流管的接触面积,通过增加瓦片的大小提高焊接强度,但这种方焊前,无法通过铆接与集流管固定,必须通过点焊进行固定,增加了生产工序。
下面参考附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100包括管状部1、突缘部2和第一凸出部3。
管状部1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一壁12,第一壁12围绕第一通孔11设置,第一壁12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第一壁12包括第一端面121,第一端面121包括第一开口1211。
如图1-3所示,第一通孔11沿上下方向设置,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线设置有第一壁12,第一壁12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在上下方向上同一高度的第一壁12的厚度一致,第一壁12的上端面为第一端面121,上端面的开口为第一开口1211。
突缘部2位于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突缘部2包括第一侧面21,第一侧面21围绕第一壁12设置,突缘部2还包括沿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22和第三端面23,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于第一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二端面22和第一侧面21相交于第二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第二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与第一壁12相交于第三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三端面23和第一侧面21相交于第四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第四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包括第二孔231,第一通孔11沿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连通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孔231。
如图1-3所示,管状部1的的下端设有突缘部2,突缘部2的外周面为第一侧面21,第一侧面21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线设置,第一侧面21与第一壁12的外周面在左右方向上平行,突缘部2的上表面为第二端面22,第二端面22在左右方向上的分别与第一壁12和第一侧面21相交,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形成第一侧边,第二端面22与第一侧面21相交形成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一侧边位于第二侧边外侧,即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第二侧边的周长,突缘部2的下表面为第三端面23,第三端面23在左右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壁12和第一侧面21相交,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形成第三侧边,第二端面22与第一侧面21相交形成第四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三侧边位于第四侧边外侧,即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第四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的中心设有第二孔231,第一通孔11沿管状部1上下贯通,将第一壁12上端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三端面23的第二孔231连通在一起。
第一凸出部3与第三端面23相连,第一凸出部3与第一壁12相连,第一凸出部3在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通孔11的外侧,第一凸出部3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出部3沿第一通孔11周向设置,第一凸出部3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第一凸出部3的最大厚度小于第一壁12的最小厚度。
如图1-3所示,第一凸出部3设在突缘部2的下方,第一凸出部3的上端与第一壁12连接在一起,第一凸出部3的外周面与第三端面23连接在一起,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出部3,多个第一凸出部3可以进一步减少局部应力集中,提高可靠性。第一凸出部3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但第一凸出部3的最大厚度小于第一壁12的最小厚度,以增加连接件100整体结构上的加工应力,减小装配时在集流管200上开孔的大小,有利于提高芯体的耐压性,增强连接件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100具有便于定位、安装方便的特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100包括管状部1、突缘部2和圆环部4。
管状部1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一壁12,第一壁12围绕第一通孔11设置,第一壁12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第一壁12包括第一端面121,第一端面121包括第一开口1211。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通孔11沿上下方向设置,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线设置有第一壁12,第一壁12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在上下方向上同一高度的第一壁12沿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厚度一致,第一壁12的上端面为第一端面121,上端面的开口为第一开口1211。
突缘部2位于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突缘部2包括第一侧面21,第一侧面21围绕第一壁12设置,突缘部2还包括沿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22和第三端面23,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于第一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二端面22和第一侧面21相交于第二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第二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与第一壁12相交于第三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三端面23和第一侧面21相交于第四侧边(图中未示出),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第四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包括第二孔231,第一通孔11沿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连通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孔231。
如图4和图5所示,管状部1的的下端设有突缘部2,突缘部2的外周面为第一侧面21,第一侧面21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线设置,第一侧面21与第一壁12的外周面在左右方向上平行,突缘部2的上表面为第二端面22,第二端面22在左右方向上的分别与第一壁12和第一侧面21相交,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形成第一侧边,第二端面22与第一侧面21相交形成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一侧边位于第二侧边外侧,即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第二侧边的周长,突缘部2的下表面为第三端面23,第三端面23在左右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壁12和第一侧面21相交,第二端面22与第一壁12相交形成第三侧边,第二端面22与第一侧面21相交形成第四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三侧边位于第四侧边外侧,即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第四侧边的周长,第三端面23的中心设有第二孔231,第一通孔11沿管状部1上下贯通,将第一壁12上端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三端面23的第二孔231连通在一起。
圆环部4包括圆环壁41,圆环壁41与第三端面23相连,圆环壁41与第一壁12相连,圆环部4在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通孔11的外侧,圆环部4包括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在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贯穿圆环壁41,第二通孔42与第一通孔11连通且同心设置,圆环部4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圆环部4的最大厚度小于第一壁12的最小厚度。
如图4和图5所示,圆环部4设在突缘部2的下方,圆环壁41的上端与第一壁12连接在一起,圆环壁41与第三端面23连接在一起,圆环部4的中心设有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沿上下方向贯穿圆环壁41,第二通孔42的上端与第一通孔11的下端连通,且第二通孔42与第一通孔11同心设置,圆环部4在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但圆环部4的最大厚度小于第一壁12的最小厚度,以增加连接件100整体结构上的加工应力,减小装配时在集流管200上开孔的大小,有利于提高芯体的耐压性,通过设置圆环部4可以增加与集流管200焊接时的接触面积,增强连接件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100具有结构稳定、可靠性强、对集流管200内流体的流动影响小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3和圆环部4可由对管状部的材料挤压加工得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和是通过挤压加工管状部内壁部的材料而形成的,与机加工相比,减少了连接件上的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结构强度,节省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圆环壁41包括第二凸出部411,第二凸出部411位于圆环壁41远离突缘部2的一端,第二凸出部411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出部411沿第一通孔11周向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圆环壁41的下端还设有多个第二凸出部411,多个第二凸出部411绕第一通孔11的中心均匀间隔设置,第二凸出部411可沿第一通孔11的径向方向进行外扩,以减少对集流管200内流体的流动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2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一开口1211的水力直径。
第二通孔42与集流管200连通,第一开口1211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通孔42的水力直径,可以减小第二通孔42处的压力,提高连接处的强度,同时减少了制冷剂进入集流管200时连接件100的阻碍作用,降低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缘部2至少一个纵截面包括扇环面,纵截面平行于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扇环面至少包括两个圆弧,两个圆弧在管状部1的轴向方向上朝向第一端面121凸出。
如图1和图4所示,突缘部2沿上下方向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纵截面为扇环面,扇环面的上边和下边均为圆弧,圆弧向上凸出,扇环面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如图6所示,突缘部2沿上下方向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纵截面为弯月面,弯月面的上边和下边均为圆弧,圆弧向上凸出,弯月面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不一致,自远离管状部1中心线的位置朝向管状部1中心线的方向,弯月面的高度逐渐变大,从而使连接件100结构更稳定,应力主要集中在突缘部2的边缘,在使用过程中,连接件100不易脱落,且材料使用更少,模具冲压成型更容易。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缘部2是通过对管状部的材料挤压加工形成的,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或圆环部以及突缘部都是通过对管状部的材料一体挤压成型的。这样的连接件和机加工的连接件相比,节省加工的材料,而且一体成型,整体强度提高,减少连接件上的应力集中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垂直于轴线方向上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突缘部2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第一壁12的厚度为T,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不小于4T与第一通孔11的直径之和。
如图7所示,突缘部2与集流管200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一平面为水平面时,突缘部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可以使焊料在突缘部2与集流管200之间接触面上的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突缘部2与集流管200的连接强度,当第一壁12的厚度为T,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T与第一通孔11的直径之和,此时可以保证在高温焊接过程中,连接件100整体加热容易,焊接质量好,焊接合格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椭圆形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通孔11直径的2倍。如图7所示,突缘部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轴的长度为D,第一通孔11直径为d,D大于2d,以此提高突缘部2与集流管200连接处的强度,增强连接件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2包括台阶部122,台阶部122位于第一通孔11内,台阶部122在第一通孔11内沿第一通孔11的径向凸出于第一壁12,并沿第一通孔11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通孔11在台阶部122处的直径小于第一开口1211的直径。
如图1-6所示,在第一壁12上设有台阶部122,台阶部122向下延伸至第二开口,外部接管插入管状部1内,台阶部122向下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一开口1211的直径,从而使外部接管的一端止抵在台阶部122上,易于安装,提高作业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连接件100和集流管200,连接件100为上述的连接件100,连接件100的第一凸出部3或者圆环部4插入到集流管200中,连接件100与集流管20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具有安装简单、换热均匀、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连接件100的第一凸出部3或者圆环部4具有扩口部(图中未示出),扩口部位于集流管200内。
如图3和图5所示,换热器的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连接件100的第一凸出部3或者圆环部4外侧都设有扩口部,扩口部插入集流管200内部后可向外进行扩口,在进行安装定位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突缘部2与集流管20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部,所述管状部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开口;
突缘部,所述突缘部位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突缘部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围绕所述第一壁设置,所述突缘部还包括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周长,
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四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孔;
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三端面相连,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沿所述第一通孔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壁的最小厚度。
2.一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部,所述管状部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开口;
突缘部,所述突缘部位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突缘部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围绕所述第一壁设置,所述突缘部还包括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周长,
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壁相交于第三侧边,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于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的周长大于所述第四侧边的周长,所述第三端面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孔;
圆环部,所述圆环部包括圆环壁,所述圆环壁与所述第三端面相连,所述圆环壁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圆环部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所述圆环部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贯穿所述圆环壁,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且同心设置,所述圆环部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圆环部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壁的最小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壁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圆环壁远离所述突缘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沿所述第一通孔周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水力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缘部至少一个纵截面包括扇环面,所述纵截面平行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所述扇环面至少包括两个圆弧,两个所述圆弧在所述管状部的轴向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面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定义垂直于轴线方向上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突缘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所述第一壁的厚度为T,所述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不小于4T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形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直径的2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台阶部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凸出于所述第一壁,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台阶部处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
9.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
集流管,所述连接件的第一凸出部或者圆环部插入到所述集流管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凸出部或者圆环部具有扩口部,所述扩口部位于所述集流管内。
CN202121168233.4U 2021-05-27 2021-05-27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Active CN215766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8233.4U CN215766687U (zh) 2021-05-27 2021-05-27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PCT/CN2022/095085 WO2022247876A1 (zh) 2021-05-27 2022-05-25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EP22810600.1A EP4350275A1 (en) 2021-05-27 2022-05-25 Connector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8233.4U CN215766687U (zh) 2021-05-27 2021-05-27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6687U true CN215766687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8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68233.4U Active CN215766687U (zh) 2021-05-27 2021-05-27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50275A1 (zh)
CN (1) CN215766687U (zh)
WO (1) WO20222478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876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3288A (ja) * 1997-03-13 1998-09-25 Calsonic Corp ハウジングレス式オイルクーラ
JP2001355991A (ja) * 2000-06-13 2001-12-2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接続装置
CN201892475U (zh) * 2010-11-05 2011-07-06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其连接组件
KR102122687B1 (ko) * 2019-11-08 2020-06-26 주식회사 기가레인 관절 운동 범위가 제한되는 커넥터
CN215766687U (zh) * 2021-05-27 2022-02-0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876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50275A1 (en) 2024-04-10
WO2022247876A1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66687U (zh) 连接件及具有它的换热器
WO2013080823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ヘッダ壁面と伝熱管を連結する連結具、およびその連結具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KR20200044882A (ko) 마이크로채널 열교환기의 평판관 및 마이크로채널 열교환기
CN217058040U (zh) 管路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15145452U (zh) 一种用于管壳形状产品的自定位真空钎焊连接结构
CN215261367U (zh)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CN210101256U (zh)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CN216282993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滤芯及具有其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15373051U (zh) 制冷剂管路和空调器
CN216845766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104713271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组合件的改进结构
CN212457512U (zh) 换热组件和换热系统
CN21060233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它的热泵热水器系统
CN112935612A (zh) 一种可避免与紫铜管钎焊连接时熔深不足的接头
CN214148432U (zh) 一种收集器及其收集盘
WO2016107422A1 (zh) 换热器及其集流管组件
CN220851153U (zh) 用于蒸发器的法兰结构
CN118057111A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CN216009944U (zh) 空调管件、空调管路和空调器
CN218511545U (zh) 一种换热器
CN220541804U (zh)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4719655B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9141586U (zh) 冷却器
CN220062224U (zh)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
CN215524331U (zh) 热交换器用端盖及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