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804U -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804U
CN220541804U CN202320674875.4U CN202320674875U CN220541804U CN 220541804 U CN220541804 U CN 220541804U CN 202320674875 U CN202320674875 U CN 202320674875U CN 220541804 U CN220541804 U CN 220541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der
joint
pip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748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秋芳
叶梅娇
叶剑辉
陈志敏
孙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748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进出口管和管道接头,换热器本体包括集流管,集流管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管道接头用于连接集流管和进出口管,其中,在所述管道接头与集流管的连接处,换热器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能够减少集流管到进出口管的流阻,从而减少换热器的流阻,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换热器本体和其进出口管的连接,通常会在集流管侧壁开孔,并将进出口管穿过该孔直接插入到集流管内,此方式换热器的流阻较大,从而导致换热器处工质的压降较大,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能够有效减少集流管到进出口管的流阻。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进出口管和管道接头,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管道接头用于连接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进出口管;
其中,在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集流管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可以大幅降低工质从集流管到管道接头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提高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性能,且降低了漏液风险和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方;
所述换热器本体还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所述进出口管包括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通过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出口管通过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位于第一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平面经过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进出口管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管道接头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集流管,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适于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接触配合以使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集流管相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集流管通过焊接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设置有钎焊层,以使所述接头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集流管钎焊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进出口管具有连接段,所述接头本体适于通过连接段与所述进出口管相接合,其中,在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段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适于套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接头本体的内壁适于与所述连接段的外壁接触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段适于通过焊接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内壁设置有钎焊层,以使所述接头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连接段钎焊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的中心轴线、所述集流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连接段的中心轴线适于共线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面上,所述集流管的投影与所述连接段的投影部分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插入所述集流管的深度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向外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套设所述进出口管的长度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向内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连接于所述接头本体的一端,所述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插入所述集流管进行导向。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段为渐缩管段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端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一端的管径。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向部还包括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向段为直管段。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接头本体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进出口管连接至所述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流管与进口管通过管道接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道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流管与连接段通过管道接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管道接头;
10:接头本体;11: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3:导向部;131:第一导向段;132:第二导向段;
20:钎焊层;
200:集流管;210:第一集流管;220:第二集流管;230:堵帽;
300:进出口管;310:进口管;320:出口管;330:连接段;
400:换热器本体;410:换热组件;411:换热管;412:翅片;413:固定支架;
10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道接头10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1000连接在热管理系统中,换热器1000包括换热器本体400和进出口管300,换热器本体400包括集流管200,进出口管300包括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系统中的工质从进口管310流入集流管200,通过换热器本体400的换热后,再经过出口管320流出,可以看出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均与集流管200连接,相关技术中,通常在集流管上冲压圆孔用于进出口管插入,如此设计,一方面,由于进出口管从侧壁圆孔中插入集流管内,使得工质在集流管和进出口管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大,导致换热器的流阻增大,从而影响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性能;另一方面,需要管控集流管冲孔的圆度,若管控不到位会存在漏液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包括换热器本体400、进出口管300和管道接头100,换热器本体400包括集流管200,集流管200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管道接头100用于连接集流管200和进出口管300,其中,在管道接头100和集流管200的连接处,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
换句话说,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从集流管200流出至管道接头100,或者,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从管道接头100流入集流管200。可以理解的是,在管道接头100和集流管200的连接处,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则管道接头100是连接在集流管2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且管道接头100与集流管200本身具有的管口连接,如此,第一,可以大幅降低工质从集流管200到管道接头100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小换热器1000的流动阻力,提高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性能;第二,无需在集流管200侧壁冲压开孔,也无需管控开孔的圆度,降低工艺复杂程度,且与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具有集流管200沿延伸方向的两端、集流管200与进出口管300的连接处等三个漏液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1000,减少了一个漏液点,降低了漏液风险;第三,相关技术中,集流管200延伸方向的两端均需要采用堵帽或者隔板进行密封,而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1000,节省了一个堵帽230和隔片,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管道接头100和集流管200的连接处,是指管道接头100与集流管200的接合部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集流管200包括第一集流管210和第二集流管220,第二集流管22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0的下方,换热器本体400还包括换热组件410,换热组件410连接于第一集流管210和第二集流管220之间,进出口管300包括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进口管310通过管道接头100与第一集流管210连接,出口管320通过管道接头100与第二集流管220连接,且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位于换热器本体400的同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流管210在上方,第二集流管220在下方,进口管310通过管道接头100与第一集流管210连接,出口管320通过管道接头100与第二集流管220连接,则工质从进口管310流入第一集流管210后,流过换热组件后再流入第二集流管220,后通过出口管320流出,整个换热器1000成上进下出的形式,利用了工质的重力作用,可以进一步降低换热器1000的流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4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管411,换热管4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10和第二集流管220连通。如此,则形成了纵流U型换热器,与同规格的横流U型横流—塑料水室结构或横流U型横流—全铝结构相比,换热器1000的流阻大概会减少一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位于第一平面的同一侧,第一平面经过换热器本体400的中心且垂直于第一方向。如此设置,则满足了整车安装进口、出口在同一侧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进口管310和出口管320可以通过弯折等,使得与热管理系统的连接更方便。
其中,换热器本体40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411之间的翅片412,以便于提高换热性能,换热器本体400可以通过固定之架固定于车体,进出口管300也可以通过固定支架413固定于车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管道接头100与进出口管300的连接处,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计可以使得换热器1000的流阻进一步减小,同时便于实现管道接头100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管道接头100包括接头本体10,接头本体10为管状,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适于沿第一方向插设于集流管200,接头本体10的外壁适于与集流管200的内壁接触配合以使接头本体10与集流管200相接合。
可以理解的是,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插设于集流管200,是指接头本体10沿集流管200的延伸方向直接插接于集流管200内,接头本体10的外壁适于与集流管200的内壁接触配合以使接头本体10与集流管200相接合,接头本体10的外壁与集流管200的内壁接触配合,与相关技术中进出口管与集流管的圆孔的焊接接触面较少,导致连接处焊接强度低相比,则接头本体10和集流管200接合的接触面积较大,且还可以通过接头本体10插设于集流管200的深度调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集流管200与进出口管300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接头本体10与集流管200的接合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黏接,或者其它形式的接合。集流管200可以是圆形管,也可以是方形管、还可以是D形管等异形管,接头本体10相应地与之适配即可。接头本体10可以是直线管,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头本体10适于与集流管200通过焊接接合。通过焊接接合,则可以提高接头本体10与集流管200的连接强度。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形成钎焊结晶,导致管子表面不光滑,影响管路端密封性,进出口管300的内壁和外壁均不带钎焊复合层,且集流管200的内壁通常不带钎焊复合层,而采用塑料或全铝结构,通过将接头本体10表面设置钎焊复合层或将接头本体10以可焊接的材质形成,从而可以实现集流管200与接头本体10的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壁设置有钎焊层20,以使接头本体10能够通过钎焊层20与集流管200钎焊接合。通过在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壁设置有钎焊层20实现接头本体10和集流管200的钎焊,成本低且便于实现产业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出口管300具有连接段330,接头本体10适于通过连接段330与进出口管300相接合,其中,在接头本体10与连接段330的连接处,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
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插设于集流管200,且接头本体10与连接段330的连接处,换热器1000内的工质沿第一方向流通,则工质从集流管200到接头本体10再到连接段330,均沿第一方向流通,可以进一步减小换热器的流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段330的长度方向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适于套设于进出口管300,接头本体10的内壁适于与连接段330的外壁接触配合。
通过连接段330的沿第一方向延伸,则接头本体10为直管,则从集流管200到进出口管300的流阻可以进一步减小,且接头本体10易于生产。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适于套设在进出口管300,接头本体10的内壁适于与连接段330的外壁接触配合,则接头本体10与进出口管300的接触面积较大,且可以通过调节接头本体10套设在进出口管300的长度调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接头本体10与进出口管300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本体10可以是管径相同的管状物,如此,可以降低振动和管口扭转时接头本体10断裂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接头本体10与连接段330适于通过焊接接合。通过焊接接合,则可以提高接头本体10与进出口管300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内壁设置有钎焊层20,以使接头本体10能够通过钎焊层20与连接段330钎焊接合。通过在接头本体10的至少部分内壁设置有钎焊层20实现接头本体10和进出口管300的钎焊接合,成本低且便于实现产业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接头本体10的中心轴线、集流管200的中心轴线和连接段330的中心轴线适于共线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小从集流管200到进出口管300的流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投影面上,集流管200的投影与连接段330的投影部分重合,从而可以减少换热器1000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换热器1000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管道接头10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1,第一限位部11用于对接头本体10插入集流管200的深度限位。通过第一限位部11对接头本体10插入集流管200的深度限位,方便装配,提高装配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限位部11为设置于接头本体10的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向外凸出。可以理解的是,接头本体10为管状,从管壁向背离接头本体10的中心延伸为向外凸起。通过第一环形凸起,则可以沿整个周向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11设置于接头本体10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例如图3的右端,如此使管道接头100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管道接头100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2用于对接头本体10套设进出口管300的长度限位。通过第二限位部12对接头本体10套设进出口管300的长度限位,方便装配,提高装配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限位部12为设置于接头本体10的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向内凸出。可以理解的是,接头本体10为管状,从管壁向接头本体10的中心延伸为向内凸起。通过第二环形凸起,则可以沿整个周向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导向部13,导向部13连接于接头本体10的一端,导向部13用于对接头本体10插入集流管200进行导向。通过导向部13对接头本体10插入集流管200进行导向,则进一步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向部13包括第一导向段131,第一导向段131与接头本体10连接,第一导向段131为减缩管段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接头本体10连接,第二端的管径小于第一端的管径。通过渐缩管段进行导向,便于实现,且导向平稳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向部13还包括第二导向段132,第二导向段132连接于第一导向段131的第二端,第二导向段132为管状,第二导向段132的管径可以大致等于第二端的管径。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段132,导向更加方便的同时,便于整个管道接头100的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接头本体10为一体成型件,如此,则提高管道接头100的结构强度,同时,便于管道接头100的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换热器1000通过进出口管300连接至热管理系统。通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从而具有其所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并具有其所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5)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
进出口管;
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用于连接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进出口管;
其中,在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集流管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包括:
第一集流管;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方;
所述换热器本体还包括: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所述进出口管包括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通过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出口管通过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位于第一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平面经过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道接头与所述进出口管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接头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为管状,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集流管,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适于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接触配合以使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集流管相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集流管通过焊接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设置有钎焊层,以使所述接头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集流管钎焊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口管具有连接段,所述接头本体适于通过连接段与所述进出口管相接合,其中,在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段的连接处,所述换热器内的工质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适于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适于套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接头本体的内壁适于与所述连接段的外壁接触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段适于通过焊接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的至少部分内壁设置有钎焊层,以使所述接头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连接段钎焊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的中心轴线、所述集流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连接段的中心轴线适于共线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面上,所述集流管的投影与所述连接段的投影部分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插入所述集流管的深度限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向外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套设所述进出口管的长度限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向内凸出。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头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连接于所述接头本体的一端,所述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接头本体插入所述集流管进行导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段为渐缩管段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端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一端的管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还包括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向段为直管段。
23.根据权利要求6-2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为一体成型件。
24.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进出口管连接至所述热管理系统。
2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CN202320674875.4U 2023-03-31 2023-03-31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20541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4875.4U CN220541804U (zh) 2023-03-31 2023-03-31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4875.4U CN220541804U (zh) 2023-03-31 2023-03-31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804U true CN220541804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4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74875.4U Active CN220541804U (zh) 2023-03-31 2023-03-31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8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70737A (en) Heat exchanger
CN100520269C (zh) 双管式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29769A (zh) 非圆柱形致冷剂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00154993A (ja) 熱交換器
CN220541804U (zh)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KR101580233B1 (ko) 열교환기
CN216845766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EP4350275A1 (en) Connector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same
JP3995527B2 (ja) 受液器付き熱交換器
CN213902024U (zh) 壳管换热器
CN210346409U (zh)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
US20070068660A1 (en) Heat exchanging unit for motor vehicles
CN217844115U (zh) 一种不锈钢空调管组件
US20210270547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21148357A (ja) ヘッダ管、熱交換器及びヘッダ管の製造方法
JP2000320928A (ja) 受液器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723489U (zh) 转接头、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
CN217979972U (zh) 新型换热器
CN216009944U (zh) 空调管件、空调管路和空调器
WO2023078399A1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5063983U (zh) 一种胀片固定冷凝换热器
CN107975980A (zh) 一种双层平行换热器
CN214889620U (zh) 一种铆合式管路连接组件
CN218511545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592349U (zh) 管路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