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55844U -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 Google Patents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55844U
CN215755844U CN202122421718.6U CN202122421718U CN215755844U CN 215755844 U CN215755844 U CN 215755844U CN 202122421718 U CN202122421718 U CN 202122421718U CN 215755844 U CN215755844 U CN 215755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main
bearing beam
car
counter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17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文学
李显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17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55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55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55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曳引机、绳头组件及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主承重梁,绳头组件包括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曳引机的曳引轮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主承重梁的正上方,多个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副承重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轿架反绳轮无需避让主承重梁上的对重反绳轮设置,因此也无需悬臂设置轿架反绳轮,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以及轿架反绳轮倾倒的可能性。另外,曳引轮分别引出曳引绳的两侧均位于主承重梁的正上方,使曳引轮也无需悬臂设置,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

Description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背景技术
6比1电梯的曳引系统是指6束曳引钢丝绳同时牵引轿厢架,如图1至图4所示,6比1电梯的曳引系统中,其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组件8和副承重梁组件9两大部分,其中对重侧绳头组件86、增高架84、对重反绳轮83、曳引机82设置在主承重梁81上,轿架反绳轮85设置在增高架84上。轿架反绳轮92、轿厢侧绳头组件93设置在副承重梁91上。其中主承重梁81和副承重梁91都是由两条工字钢并排在两端的垫板上,由于曳引机82处钢丝绳排布、轿架反绳轮85悬臂设置等原因,曳引机82和曳引轮的一侧需要悬臂于主承重梁81的一侧,同时为了避免轿架反绳轮85与其下方的对重反绳轮83在水平方向上干涉,增高架84悬臂于主承重梁81的一侧,使轿架反绳轮85悬臂安装(图2),并抬高设置避免与对重反绳轮83干涉。图1和图3中曳引钢丝绳a1、a2、a3、a4、a5、a6形成对重侧的6比1系统,曳引钢丝绳a7、a8、a9、a10、a11、a12形成轿厢侧的6比1曳引系统。上述6比1承重结构存在很多缺陷:第一、主承重梁81承受着轿厢侧的全部载荷的一半和对重侧的全部载荷,即电梯几乎三分之二的载荷集中在主承重梁81,其强度难以保证;第二,上述对重侧和轿厢侧的载荷分布,对重侧载荷平均分摊在主承重梁81的两条工字钢上,但轿厢侧的载荷绝大部分作用在主承重梁81非靠墙侧(靠近副承重梁)的工字钢上,这就导致了载荷分布的极不均匀状况,进一步导致结构强度的不足;第三、从力学角度分析,上述6比1承重组件结构存在曳引机82和轿架反绳轮85两处悬臂结构,等同于轿厢侧一半的载荷形成力矩作用在主承重梁81上,这样不仅减弱了结构强度,同时存在翻转倾倒的危险,严重影响着电梯的安全性;第四、抬高的轿架反绳轮85占用了过多上部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曳引承重结构占用的高度空间过大以及主承重梁受力不均、容易倾倒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副承重梁、曳引机、绳头组件、对重反绳轮和多个轿架反绳轮,所述曳引机用于驱动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绕设于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轿架反绳轮,所述曳引机、所述绳头组件及所述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主承重梁,所述绳头组件包括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对重侧绳头和所述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所述主承重梁的正上方,多个所述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副承重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绳头组件、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曳引机沿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对重反绳轮关于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主承重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承重梁包括三条主单元梁,所述绳头组件和所述曳引机均横跨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自远离所述副承重梁至靠近所述副承重梁依次为第一主单元梁、第二主单元梁和第三主单元梁,位于所述曳引轮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穿过,位于所述曳引轮另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穿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反绳轮横跨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侧绳头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所述轿厢侧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架反绳轮通过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副承重梁上,且所述安装架活动连接于所述副承重梁且能够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进行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架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轿架反绳轮以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副承重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曳引系统,包括上述的曳引承重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和副承重梁,曳引机、绳头组件和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主承重梁,多个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副承重梁,轿架反绳轮无需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避让主承重梁上的对重反绳轮设置,因此也无需悬臂设置轿架反绳轮,一是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轿架反绳轮倾倒的可能性,二是无需抬高轿架反绳轮,不会占用过多的上部空间。另外,曳引轮两侧分别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主承重梁的正上方,使曳引轮也无需悬臂设置,减少了主承重梁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曳引机倾倒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主承重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主承重梁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副承重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副承重梁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承重梁组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承重梁组件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承重梁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承重梁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8-主承重梁组件;81-主承重梁;82-曳引机;83-对重反绳轮;84-增高架;85-轿架反绳轮;86-对重侧绳头组件;9-副承重梁组件;91-副承重梁;92-轿架反绳轮;93-轿厢侧绳头组件;
1-主承重梁组件;11-主承重梁;111-第一主单元梁;112-第二主单元梁;113-第三主单元梁;114-垫板结构;1141-第一垫板;1142-第二垫板;115-第一加强梁;116-第二加强梁;12-曳引机;13-对重反绳轮;14-绳头组件;141-对重侧绳头;142-轿厢侧绳头;2-副承重梁组件;21-副承重梁;211-副单元梁;22-轿架反绳轮;23-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技术中,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组件8和副承重梁组件9,主承重梁组件8和副承重梁组件9平行设置,且均设置于电梯井道的顶部。
请参阅图1及图2,主承重梁组件8包括主承重梁81、曳引机82、对重侧绳头组件86、2个对重反绳轮83、轿架反绳轮85、增高架84,对重侧绳头组件86、2个对重反绳轮83和增高架84均设置在主承重梁81上,轿架反绳轮85设置在增高架84上,提高轿架反绳轮85相对主承重梁81的高度,避免与主承重梁81上的对重反绳轮83相干涉。轿架反绳轮85为了避免与其下方的对重反绳轮83在水平方向上干涉,增高架84悬臂于主承重梁81的一侧,使轿架反绳轮85悬臂安装,抬高设置的轿架反绳轮85占用了过多上部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降低。由于曳引机82处钢丝绳排布、轿架反绳轮85悬臂设置等原因,曳引机82和曳引轮的一侧也需要悬臂于主承重梁81的一侧,导致曳引轮82和主承重梁81上的轿架反绳轮85均悬臂设置,等同于轿厢侧一半的载荷形成力矩作用在主承重梁81上,这样不仅减弱了结构强度,同时存在翻转倾倒的危险,严重影响着电梯的安全性。请参阅图3及图4,副承重梁组件9包括副承重梁91、轿架反绳轮92和轿厢侧绳头组件93,轿架反绳轮92和轿厢侧绳头组件93均设置在副承重梁91上。请参阅图1及图3,曳引钢丝绳a1、a2、a3、a4、a5、a6形成对重侧的6比1系统,曳引钢丝绳a7、a8、a9、a10、a11、a12形成轿厢侧的6比1曳引系统。上述6比1承重结构存在很多缺陷:主承重梁81承受着轿厢侧的全部载荷的一半和对重侧的全部载荷,即电梯几乎三分之二的载荷集中在主承重梁81,其强度难以保证;上述对重侧和轿厢侧的载荷分布,对重侧载荷平均分摊在主承重梁81的两条工字钢上,但轿厢侧的载荷绝大部分作用在主承重梁81非靠墙侧(靠近副承重梁)的工字钢上,这就导致了载荷分布的极不均匀状况,进一步导致结构强度的不足。
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承重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组件1和副承重梁组件2。主承重梁组件1和副承重梁组件2可相互平行。
其中,主承重梁组件1包括主承重梁11、曳引机12、绳头组件14和对重反绳轮13,曳引机12、绳头组件14和对重反绳轮13均设置在主承重梁11上。副承重梁组件2包括副承重梁21和多个轿架反绳轮22,轿架反绳轮22设置于副承重梁21上。在该实施例中,轿架反绳轮22均设置在副承重梁21上,无需通过增高架84设置于对重反绳轮13的上方,可以减少其占用的高度空间,也无需将轿架反绳轮22悬臂设置,可以减少主承重梁11上的载荷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
曳引机12用于驱动曳引绳的运动,曳引绳绕设于曳引轮、对重反绳轮13及轿架反绳轮22,还绕设于轿厢架上的轿厢轮,通过对轿厢轮的牵引实现对轿厢架的升降。
曳引绳绕设于曳引轮上时,曳引绳的两端分别从曳引轮的两侧竖直切向引出,曳引轮上的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主承重梁11的正上方,曳引绳只会从主承重梁11的内部穿过,也就是说,曳引轮相对于主承重梁11并不是悬臂设置,曳引轮在主承重梁11上的投影位于主承重梁11所占的区域内,因此,曳引绳牵引时并不会将载荷集中在主承重梁11的其中一侧。
请参阅图6,绳头组件14包括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即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均设置于主承重梁11上。现有技术中,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分别位于主承重梁11和副承重梁21上,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分散布置具有安装和维护不便等缺陷。本实施例中,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一体设置在主承重梁11上,可以减少绳头安装座的用材,同时易于保证安装精度。
上述实施例中曳引承重结构,曳引机12、绳头组件14和对重反绳轮13均设置于主承重梁11,多个轿架反绳轮22均设置于副承重梁,轿架反绳轮22无需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避让主承重梁11上的对重反绳轮13设置,因此也无需悬臂设置轿架反绳轮22,一是减少了主承重梁11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轿架反绳轮22倾倒的可能性,二是无需抬高轿架反绳轮22,不会占用过多的上部空间。另外,曳引轮分别引出曳引绳的两侧均位于主承重梁11的正上方,使曳引轮也无需悬臂设置,减少了主承重梁11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曳引机12倾倒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7,主承重梁11呈长条形,其两端可固定于电梯井道的墙体内。绳头组件14、对重反绳轮13和曳引机12可沿主承重梁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使对重反绳轮13位于主承重梁11的中部,保证主承重梁1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受力平衡。
可选地,对重反绳轮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对重反绳轮13以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主承重梁11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经过主承重梁11长度方向的中心,使两个对重反绳轮13相对于轿厢对称设置,从而使曳引绳通过对重反绳轮13传递至主承重梁11的载荷相对平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9,主承重梁11包括三条主单元梁,主单元梁的长度方向与主承重梁11的长度方向相同,相邻的两个主单元梁之间间隔设置,三条主单元梁共同承担载荷。主单元梁可选为工字钢。三条主单元梁依次为第一主单元梁111、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第一主单元梁111靠墙设置,第三主单元梁113靠近副承重梁21设置。
绳头组件14和曳引机12均横跨三条主单元梁设置,使绳头组件14所受的载荷、曳引机12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分至三条主单元梁。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与普通主承重梁81(结合图1及图2)相比,多一条主单元梁,不仅很好的将平衡对重载荷和轿厢载荷平摊在3条主单元梁上,同时还增强了主承重梁11的整体强度,能够很好的保证大载重货梯的强度需求,也避免了悬臂结构的出现,消灭了倾倒力矩,同时避免了主承重梁21翻转的可能。
其中,绳头组件14包括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侧绳头141和轿厢侧绳头142。对重侧绳头141上的曳引绳从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之间穿过,轿厢侧绳头142上的曳引绳从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之间穿过,对于绳头组件14来说,其中一半的载荷由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共同承担,另一半的载荷由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共同承担,因此使主承重梁11上的载荷分布更加均匀。
曳引机12的曳引轮两侧均引出曳引绳,曳引轮其中一侧的曳引绳从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之间穿过,曳引轮另一侧的曳引绳从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之间穿过,对于曳引轮来说,其中一半的载荷由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共同承担,另一半的载荷由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共同承担,因此使主承重梁11上的载荷分布更加均匀。
请参阅图6,对重反绳轮13横跨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设置,因此,对重反绳轮13两侧引出的曳引绳均位于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之间,避免了载荷集中导致结构强度不足的缺点,同时也避免出现导向轮架悬臂的不良结构。结合图7及图8,b1、b2、b3、b4、b5、b6形成对重侧的6比1系统,b7、b8、b9、b10、b11、b12形成轿厢侧的6比1曳引系统。b1、b2、b3、b4、b5、b6位于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之间,主要由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共同承受载荷;b7和b12位于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之间,主要由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共同承受载荷;b8、b9、b10、b11则由副承重梁21的各单元梁共同承担。如此,首先可以使主承重梁11上的各单元梁所受载荷分布均匀,减少受力不均、翻转力矩等情况,其次可以使主承重梁11和副承重梁21上的分别承受与其强度相对应的载荷,克服绝大部分载荷由主承重梁11承担的问题,减少受力不均的情况,使曳引承重结构更加安全和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重反绳轮13可包括轮本体和轮架,对重反绳轮13横跨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设置,是指至少对重反绳轮13的轮架横跨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设置,即使对重反绳轮13的轮本体的厚度小于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之间的距离,仍旧不影响对重反绳轮13横跨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9,主承重梁11还包括垫板结构114,垫板结构114用于连接第一主单元梁111、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垫板结构114一体成型,第一主单元梁111、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均固定于垫板结构114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垫板结构114包括第一垫板1141和第二垫板1142,第一垫板1141和第二垫板1142分体成型,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分别固定于第一垫板1141的相对两侧,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分别固定于第二垫板1142的两侧。
可选地,主承重梁11还包括第一加强梁115和第二加强梁116,第一加强梁11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主单元梁111和第二主单元梁112,第二加强梁11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主单元梁112和第三主单元梁113,曳引机12的底部安装于第一加强梁115和第二加强梁116处,曳引机12的底座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于第一加强梁115和第二加强梁116处。其中,第一加强梁115和第二加强梁116的数量为选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加强梁115和其中一个第二加强梁116位于同一直线上,另一个第一加强梁115和另一个第二加强梁116位于另一条直线上,使曳引机12的安装位置呈“日”字形。由于第一加强梁115和第二加强梁116为曳引机12提供了很好的安装着力点,并将曳引机12上的全部载荷平均的分摊到了3条主单元梁上,使得该结构不仅避免了曳引机12悬臂安装的结构缺陷,同时还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轿架反绳轮2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轿架反绳轮22以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副承重梁21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副承重梁21的长度方向平分副承重梁21,使两个轿架反绳轮22相对于轿厢对称设置,从而使曳引绳通过轿架反绳轮22传递至副承重梁21的载荷相对平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8,副承重梁21上设置有安装架23,轿架反绳轮22设置在安装架23上,轿架反绳轮22能够相对安装架23自转,安装架23能够以转动中心轴为旋转轴相对副承重梁21旋转。其中,转动中心轴竖直设置,即安装架23能够在水平面上旋转。安装架23在相对副承重梁21旋转后,轿架反绳轮22的轮面与副承重梁21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θ,通过调整θ角的大小,可以相应调整轿架反绳轮22的位置,即上述可调节的结构特点可以使得轿架反绳轮22具有更灵活的位置排布,通过调节θ角的大小,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轿架反绳轮22的位置,避免了因轿架结构复杂而出现轿架反绳轮22与其他轿架部件干涉的缺陷的出现。其中,安装架23和副承重梁21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副承重梁21包括两条副单元梁211,安装架23横跨两条副单元梁211设置,轿架反绳轮22的两侧引出的曳引绳可以从两条副单元梁211之间穿过,使轿架反绳轮22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分至两条副单元梁211。这种结构特点能够很好将载荷平摊在2条副单元梁211上,同时还增强了副承重梁21的整体强度,能够很好的保证大载重货梯的强度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曳引系统,曳引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曳引承重结构。曳引系统用于对电梯的轿厢进行升降。曳引系统还包括轿厢架、设置于轿厢架上的轿厢轮、设置于轿厢架一侧的对重平衡装置、设置于对重平衡装置上的对重轮等。轿厢架设置有对重平衡装置的一侧为对重侧,另一侧则为轿厢侧。曳引绳绕设于轿厢轮、对重轮、轿架反绳轮22、对重反绳轮13等,通过作用于轿厢轮上的牵引力使轿厢架升降移动,从而使轿厢升降移动。
其中,主承重梁11设置于轿厢架的对重侧的正上方,副承重梁21设置在轿厢架的轿厢侧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系统,采用了上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多个轿架反绳轮22均设置于副承重梁21,轿架反绳轮22无需在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避让主承重梁11上的对重反绳轮13设置,因此也无需悬臂设置轿架反绳轮22,一是减少了主承重梁11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轿架反绳轮22倾倒的可能性,二是无需抬高轿架反绳轮22,不会占用过多的上部空间。另外,曳引轮分别引出曳引绳的两侧均位于主承重梁11的正上方,使曳引轮也无需悬臂设置,减少了主承重梁11上载荷分布不均的情况,减小了曳引机12倾倒的可能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曳引承重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副承重梁、曳引机、绳头组件、对重反绳轮和多个轿架反绳轮,所述曳引机用于驱动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绕设于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轿架反绳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所述绳头组件及所述对重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主承重梁,所述绳头组件包括对重侧绳头和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对重侧绳头和所述轿厢侧绳头,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两侧引出曳引绳的位置均位于所述主承重梁的正上方,多个所述轿架反绳轮均设置于所述副承重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头组件、所述对重反绳轮和所述曳引机沿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对重反绳轮关于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主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主承重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包括三条主单元梁,所述绳头组件和所述曳引机均横跨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三条所述主单元梁自远离所述副承重梁至靠近所述副承重梁依次为第一主单元梁、第二主单元梁和第三主单元梁,位于所述曳引轮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穿过,位于所述曳引轮另一侧的曳引绳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穿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横跨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侧绳头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一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二主单元梁之间,所述轿厢侧引出的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第二主单元梁和所述第三主单元梁之间。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反绳轮通过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副承重梁上,所述安装架活动连接于所述副承重梁且能够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进行转动。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反绳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轿架反绳轮以轿厢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轿厢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副承重梁的长度方向上平分所述副承重梁。
10.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承重结构。
CN202122421718.6U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Active CN215755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718.6U CN215755844U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718.6U CN215755844U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55844U true CN215755844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3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1718.6U Active CN215755844U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55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70224C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KR20080003787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201161862Y (zh) 电梯轿厢
CN215755844U (zh) 曳引承重结构及曳引系统
CN100377986C (zh) 起重机吊具的导向与旋转机构
CN201161859Y (zh) 一种贯通门载货电梯
JP4849431B2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CN210825133U (zh) 电缆沟盖板提升装置
KR20120001291A (ko) 티타입 크레인 및 러핑타입 크레인 겸용 트롤리
JP482536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2897727U (zh) 一种六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CN212245836U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216190246U (zh) 一种6比1吊挂的电梯装置
CN212101728U (zh) 一种双钢丝绳缠绕的冶金专用起重机
CN211198277U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113911882A (zh) 一种6比1吊挂的电梯装置
CN218968582U (zh) 电梯的轿厢设备及电梯
JP426827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1547598A (zh) 一种底托式曳引电梯布置结构
JP460177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路装置
CN201099586Y (zh) 一种吊机起升装置
JPWO200507780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6583696U (zh) 一种曳引布置结构
CN220787846U (zh) 一种集成副钩的塔机载重小车结构
CN202542638U (zh) 一种八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