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8878U -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8878U
CN215628878U CN202122014695.7U CN202122014695U CN215628878U CN 215628878 U CN215628878 U CN 215628878U CN 202122014695 U CN202122014695 U CN 202122014695U CN 215628878 U CN215628878 U CN 215628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or
drum
condenser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146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陈新
吕佳辉
王士坤
方雁平
周小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146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28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8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8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外槽、滚筒以及热泵装置,所述热泵装置(40)包括风路壳体(50)、蒸发器(60)、冷凝器(70)以及风机(80),在所述风路壳体(50)内设有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和/或所述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引导的导风构件(59),所述导风构件(59)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蒸发器(60)和/或所述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烘干装置的迎风面积而提高烘干效率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Description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干一体机、干衣机等类型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中,作为用于实现烘干功能的方式,热泵系统由于节能、对衣物温和等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在具备热泵系统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中,为了提高烘干效率、缩短烘干时间,能够想到增大热泵系统的换热面积,具体而言是增大蒸发器、冷凝器的迎风面积。
但是,在以往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中,对如何有效地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冷凝器的迎风面引导缺乏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增大了蒸发器、冷凝器的迎风面积,如果无法有效地利用增大后的迎风面积,那么提高烘干效率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烘干装置的迎风面积而提高烘干效率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所述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外槽,其被支承于所述外壳内;滚筒,其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外槽内,用于收纳衣物;以及热泵装置,其用于利用加热的空气对所述滚筒内的衣物进行烘干,所述热泵装置包括:风路壳体,其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滚筒的内腔相连通;蒸发器,其为微通道蒸发器,配置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用于对从所述滚筒内导出的空气进行除湿;冷凝器,其为微通道冷凝器,在所述风路壳体内配置于比所述蒸发器靠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用于对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风机,其用于使空气流动,从而将所述滚筒内的空气经由所述进气口导入所述风路壳体内,并将经过了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空气导入所述滚筒内,在所述风路壳体内设有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和/或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引导的导风构件,所述导风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蒸发器和/或所述冷凝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采用微通道蒸发器和微通道冷凝器,与传统的换热器相比,在整体体积同等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增大迎风面积,有利于提高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此外,通过设置导风构件,并使导风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蒸发器和/或冷凝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能够利用导风构件在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上方或下方划分出多个风路,利用多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烘干装置的迎风面积而提高烘干效率。
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上端彼此靠近,且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和所述冷凝器的下端分别朝向下方倾斜延伸,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呈大致倒V字状配置,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位于上侧,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位于下侧。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通过使蒸发器与冷凝器呈大致倒V字状配置,能够充分地利用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内的不规则形状的空间,尽可能地增大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迎风面积。此外,由于设置有导风构件,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增大后的迎风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烘干效率。
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第一导风构件,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引导。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一导风构件在蒸发器的上方划分出多个风路,利用多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蒸发器的迎风面积,使冷凝效率最大化。
第四技术方案为,在第三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的顶壁部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所述导风肋条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导风构件,且能够利用水平方向上的多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
第五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俯视时,所述导风肋条呈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直线状。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导风构件,且能够使划分出的多个风路呈直线状延伸,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
第六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俯视时,所述导风肋条呈在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同时,在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弯曲的弧线状。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有利于调整朝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位引导的风量与朝向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引导的风量之间的平衡,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更加均匀。
第七技术方案为,在第六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在俯视时,各弧线状的所述导风肋条的圆心相互错开。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更有利于调整朝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的风量,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更加均匀。
第八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肋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附近。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将利用第一导风构件划分出的各风路之间分隔开,便于调整朝向各风路引导的风量。
第九技术方案为,在第八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从所述蒸发器的上端朝向下端去,各所述导风肋条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变长。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能够与蒸发器的倾斜相适应地对导风肋条进行设计,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利用导风肋条划分出的各风路之间分隔开。
第十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相比于靠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的所述导风肋条,靠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侧的所述导风肋条进一步向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根据第十技术方案,有利于将烘干空气向划分出的多个风路中的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引导,进而有利于调整朝向各个风路引导的风量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在第1风路区域中,由于风路壳体的喇叭形状、蒸发器的左右倾斜等原因,烘干空气更易于朝向靠蒸发器的下端侧的风路流动。通过使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导风肋条朝向上游侧的延伸长度较短,有利于降低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中的空气阻力,使烘干空气更易于朝向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流动。
第十一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由所述导风肋条划分出的至少两个风路中,靠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的宽度大于靠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侧的风路的宽度。
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有利于将烘干空气向划分出的多个风路中的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引导,进而有利于调整朝向各个风路引导的风量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在第1风路区域中,由于风蒸发器的左右倾斜,靠蒸发器的下端侧的风路的上下长度较大,风路的截面积较大。通过使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的宽度大于靠蒸发器的下端侧的风路的宽度,能够增大靠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的截面积,使各个风路的空气阻力更加接近。
第十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三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
根据第十二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导风构件,且能够利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
第十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三至十二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和所述蒸发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导风构件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或者,所述第一导风构件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蒸发器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一致。
根据第十三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将利用第一导风构件划分出的各风路之间分隔开,便于调整朝向各风路引导的风量。
第十四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第二导风构件,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引导。
根据第十四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二导风构件在冷凝器的下方划分出多个风路,利用多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冷凝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冷凝器的迎风面积,使空气加热效率最大化。
第十五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
根据第十五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二导风构件,且能够利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蒸发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此外,能够避免因设置第二导风构件而对在蒸发器的表面凝结产生的冷凝水的排出动作产生影响。
第十六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五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板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附近。
根据第十六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将利用第二导风构件划分出的各风路之间分隔开,便于调整朝向各风路引导的风量。
第十七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六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板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
根据第十七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二导风构件划分出朝向冷凝器的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一半迎风面积引导烘干空气的风路和朝向冷凝器的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一半迎风面积引导烘干空气的风路,有利于将烘干空气向冷凝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
第十八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五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导风板从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朝向下方倾斜。
根据第十八技术方案,在利用导风板划分出的上下两个风路中,能够使各风路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从导风板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变化,由此,在各个风路中,能够调整风路的上下高度,有利于使朝向冷凝器的迎风面的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更加均匀。
第十九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四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所述导风肋条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
根据第十九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二导风构件,且能够利用水平方向上的多个风路将烘干空气向冷凝器的迎风面的不同部位引导,使朝向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的分布均匀。
第二十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四至十九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和所述冷凝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二导风构件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冷凝器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一致;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构件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
根据第二十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将利用第二导风构件划分出的各风路之间分隔开,便于调整朝向各风路引导的风量。
第二十一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沿着所述滚筒的旋转方向排布。
根据第二十一技术方案,通过将微通道蒸发器与微通道冷凝器沿着滚筒的旋转方向排布,与以往的沿着前后方向排布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微通道蒸发器和微通道冷凝器的迎风面积设计得更大,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
第二十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二十一技术方案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风路壳体内形成有:第1风路区域,其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侧;第2风路区域,其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下侧;以及第3风路区域,其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限定所述第2风路区域的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沿着所述外槽的外周面呈弧状延伸,限定所述第2风路区域的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在位于所述冷凝器下方的部位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用于排出在所述蒸发器的表面凝结产生的冷凝水。
根据第二十二技术方案,冷凝水沿着底壁部的弧度流至排水口,由于排水口位于滚筒的上方,冷凝水可通过重力直接流动至用于排出外槽内的洗涤水的排水管,结构简单,成本低。另外,冷凝水的流动方向与经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流向一致,更有利于排出冷凝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烘干装置的迎风面积而提高烘干效率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从侧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表示拆下外壳的顶壁板和前壁板后的状态。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右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风路壳体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拆下风路壳体的上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拆下风路壳体的上壳体后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3中的A-A线剖切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4中的E-E线剖切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4中的F-F线剖切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右视图,表示拆下外壳后的状态。
图14是沿图4中的B-B线剖切而得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C-C线剖切第二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其中,省略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图示。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装置的导风板的示意图。
图17是与图14对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装置的剖视图,其中,省略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图示。
附图标记说明
1: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10:外壳;11:左壁板;12:右壁板;13:后壁板;14:上方空间部;20:外槽;20U:最高部;21:衣物投入口;22:减振器;23:悬吊弹簧;30:滚筒;40:热泵装置;50:风路壳体;51:进气件;52:出气件;53:壳体主体;54:波纹管;55:进气口;56:出气口;57:上壳体;571:隔板;572:顶壁部;58:下壳体;581:底壁部;582:周壁部;583:压缩机容纳部;584:排水口;585:坡面;5851:顶端;5852:底端;59:导风构件;591:第一导风构件;5910:导风肋条;5911:下端;592:第二导风构件;5920:导风板;5921: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60:蒸发器;61:迎风面;62:出风面;63:上端;64:下端;70:冷凝器;71:迎风面;72:出风面;73:上端;74:下端;80:风机;81:排气口;90:压缩机;91:节流装置;140:热泵装置;160:蒸发器;170:冷凝器;180:风机;190:压缩机;X:旋转轴线;S1:第1风路区域;S2:第2风路区域;S3:第3风路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1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下面以兼具洗涤功能和烘干功能的洗干一体机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也可以是仅具备烘干功能的干衣机。
如图1至图2所示,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外壳10;外槽20,其被支承于外壳10内;滚筒30,其可旋转地安装于外槽20内,用于收纳衣物;以及热泵装置40,其用于利用加热的空气对滚筒3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规定了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此后的附图中沿用这些方向。
如图1所示,外壳10构成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1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廓,包括由金属板、树脂板等板材形成的左壁板11、右壁板12、前壁板(未图示)、后壁板13以及顶壁板(未图示)。为了便于观察外壳10内的构造,在图1至图3、图9中,省略了顶壁板和前壁板的图示,在图13中,省略了各壁板。
如图1至图2所示,外槽20呈在一端具有衣物投入口21的有底圆筒状。该外槽20以衣物投入口21朝向前方的状态安装于外壳10内,且利用下侧的减振器22及上侧的悬吊弹簧23弹性支承于外壳10,从而防止外槽20的振动向外壳10传递。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外壳10的前壁板安装有用于对衣物投入口21进行开闭的门体。
如图2所示,滚筒30呈一端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用于收纳衣物。该滚筒30以开口朝向外槽20的衣物投入口21的方式安装于外槽20内。可以在该滚筒30的外周侧的壁部和底侧的壁部形成许多个细孔,由此,洗涤水、热泵装置40所产生的加热空气能够在外槽20与滚筒30之间流动。另外,该滚筒30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能够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X为中心进行旋转。其中,滚筒30的旋转方向既可以是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还可以是能够在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之间不断进行切换。另外,滚筒30的旋转轴线X也可以朝衣物投入口21去向上方倾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外壳10内的位于外槽20的上方的上方空间部14内配置有一体构造的热泵装置40,该热泵装置40用于利用加热的空气对滚筒3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如图2所示,上方空间部14是指,在上下方向上由顶壁板和外槽20的上侧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夹着的空间,不仅包含比外槽20的最高部20U靠上侧的空间,还包含最高部20U的左右两侧且比最高部20U略靠下侧的空间(例如:图2中的配置悬吊弹簧23的空间)。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热泵装置40包括:风路壳体50,其具有进气口55和出气口56,进气口55和出气口56分别与滚筒30的内腔相连通;蒸发器60,其为微通道蒸发器,配置于风路壳体50内,用于对从滚筒30内导出的空气进行除湿;冷凝器70,其为微通道冷凝器,在风路壳体50内配置于比蒸发器60靠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用于对经过蒸发器60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风机80,其在风路壳体50内配置于比蒸发器60靠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用于使空气流动,从而将滚筒30内的空气经由进气口55导入风路壳体50内,并将经过了蒸发器60和冷凝器70的空气导入滚筒30内。此外,热泵装置40还包括压缩机90,该压缩机90用于对在蒸发器60和冷凝器70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如图5至图7所示,风路壳体50包括:进气件51,其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下端具有进气口55,如图13所示,该进气件51的下端在外槽20的外周面的后端侧连接于外槽20,经由滚筒30的壁部的细孔而与滚筒30的内腔相连通;出气件52,其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下端具有出气口56,如图13所示,该出气件52的下端在外槽20的外周面的前端侧(即:衣物投入口21侧)连接于外槽20,经由滚筒30的与衣物投入口21对应的开口而与滚筒30的内腔相连通;以及壳体主体53,其连接于进气件51与出气件52之间。另外,在进气件51与壳体主体53之间还夹设有能够伸缩的波纹管54,从而防止外槽20的振动经由进气件51向壳体主体53传递。虽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在出气件52与壳体主体53之间夹设有能够伸缩的波纹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出气件52连接于外槽20的外周面的前端侧,与将出气件52连接于外槽20的外周面的后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经过热泵装置40加热的空气直接供给到滚筒30内,空气不会因滚筒30的细孔而分散,能够更高效地对滚筒3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如图5至图7所示,壳体主体53具有上壳体57和下壳体58。下壳体58呈向上方开口的大致杯状,具有底壁部581和周壁部582。在底壁部581的后端附近借助波纹管54连接有进气件51,在前侧的周壁部582连接有出气件52,出气件52大致位于进气件51的正前方。上壳体57呈大致板状,利用螺钉等固定于下壳体58的周壁部582的上端。在壳体主体53的由上壳体57和下壳体58包围而成的内部空间内,配置有蒸发器60、冷凝器70、风机80。另外,前侧的周壁部582向前方连续设置有压缩机容纳部583,该压缩机容纳部583呈向上方开口的大致有底筒状。压缩机90通过安装于压缩机容纳部583内,而配置于壳体主体53的内部空间的外部。由此,蒸发器60、冷凝器70、风机80以及压缩机90利用壳体主体53以一体构造的方式配置于上方空间部14内。
如图7至图9所示,蒸发器60为大致板状的微通道蒸发器,彼此相对的一对板面分别成为迎风面61和出风面62。蒸发器60通过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吸热而对在外部流经该蒸发器60的高湿的空气进行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60的表面凝结而作为冷凝水析出,由此得到干燥的空气。如图9所示,在上方空间部14内,蒸发器60以迎风面61位于上侧且出风面62位于下侧、迎风面61和出风面62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水平线倾斜的方式配置,右端的高度高于左端的高度,也就是说右端成为上端63,左端成为下端64。另外,蒸发器60位于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正上方。此处,“蒸发器60位于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正上方”是指,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滚筒30的旋转轴线X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一个以上的交叉点。
如图7至图9所示,冷凝器70为大致板状的微通道冷凝器,彼此相对的一对板面分别成为迎风面71和出风面72。冷凝器70通过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放热而对在外部流经该冷凝器70的干燥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得到高温且干燥的空气。如图9所示,在上方空间部14内,冷凝器70以迎风面71位于下侧且出风面72位于上侧、迎风面71和出风面72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水平线倾斜的方式配置,左端的高度高于右端的高度,也就是说左端成为上端73,右端成为下端74。
如图9所示,在上方空间部14内,冷凝器70位于蒸发器60的右侧,蒸发器60与冷凝器70沿着左右方向排布,换言之,两者沿着滚筒30的绕旋转轴线X旋转的旋转方向排布。具体而言,蒸发器60的上端63与冷凝器70的上端73彼此靠近,且蒸发器60的下端64朝向滚筒30的旋转方向上的一侧(左侧)向下方倾斜延伸,冷凝器70的下端74朝向滚筒30的旋转方向上的另一侧(右侧)向下方倾斜延伸,沿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前后方向)观察,蒸发器60与冷凝器70呈大致倒V字状配置。此外,蒸发器60的下端64的高度高于冷凝器70的下端74的高度。另外,在上壳体57的表面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设有大致V字状的隔板571,该隔板571设于蒸发器60与冷凝器70之间,且与蒸发器60的上端63及冷凝器70的上端73分别抵接。
其中,上述的“蒸发器60与冷凝器70沿着滚筒30的旋转方向排布”是指,沿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观察,蒸发器60在滚筒30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冷凝器70在滚筒30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是蒸发器60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铅垂面上的正投影与冷凝器70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铅垂面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叉点,另外,除了图9所示的形态之外,当然也包含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的蒸发器60与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的冷凝器70在左右方向上依次配置的形态。
如图7、图8所示,风机80在风路壳体50的壳体主体53内配置于冷凝器70的后方,且配置于壳体主体53的与进气件51、波纹管54连接的部位处。也就是说,冷凝器70与风机80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排布。另外,在风路壳体50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风机80位于蒸发器60的上游侧。
另外,风机80以旋转轴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通过使风机工作,从滚筒30的后侧将滚筒30内的低温高湿的空气经由进气件51、波纹管54抽吸到壳体主体53内;抽吸到壳体主体53内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上侧的迎风面61穿过蒸发器60,利用蒸发器60内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60的表面凝结而作为冷凝水析出,由此得到低温干燥的空气;从蒸发器60的出风面62出来的低温干燥的空气从下侧的迎风面71穿过冷凝器70,利用冷凝器70内的制冷剂的放热作用,对空气进行加热,由此得到高温干燥的空气;从冷凝器70的出风面72出来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经过出气件52从滚筒30的前侧进入滚筒30内;高温干燥的空气与滚筒30内的潮湿衣物接触,将衣物所包含的水分蒸发为水蒸气带走,而成为低温高湿的空气;低温高湿的空气从滚筒30的后侧经由进气件51、波纹管54再次抽吸到壳体主体53内。
将风路壳体50内的风路划分为:第1风路区域S1,其是从进气件51的进气口55经由波纹管54到壳体主体53内的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为止的区域,换言之,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蒸发器60的上游侧的区域;第2风路区域S2,其是在壳体主体53内位于蒸发器60的出风面62与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之间的区域,换言之,是位于蒸发器60和冷凝器70的下侧的区域;以及第3风路区域S3,其是从冷凝器70的出风面72到出气件52的出气口56为止的区域,换言之,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冷凝器70的下游侧的区域。
如图8所示,第1风路区域S1形成为使从风机80吹出的空气转弯而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朝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流动。在俯视时,第1风路区域S1呈宽度逐渐增大的喇叭状,从设于风机80的侧方的排气口81转弯后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11所示,限定第1风路区域S1的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设有坡面585。坡面585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去而向上方倾斜,换言之,坡面585随着靠近蒸发器60而向上方倾斜。坡面585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α大于90°且小于180°。更优选的是,坡面585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α为120°以上150°以下。另外,坡面585形成为与流经坡面585的空气的气流平行(包含“大致平行”的情形)。
坡面585具有顶端5851和底端5852。底端5852位于第1风路区域S1的转弯后的部分,坡面585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换言之,坡面585在俯视时不存在转弯的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坡面585从设于风机80的侧方的排气口81转弯后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延伸。
此外,坡面585的底端5852呈弧状弯曲而与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的其他部位(即:位于坡面585的上游侧的部位)连接。
坡面585在前后方向上未延伸至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坡面585的顶端5851呈弧状弯曲而与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的其他部位(即:位于坡面585的下游侧的部位)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坡面58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在坡面585的顶端5851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之间不存在底壁部581的其他部位。此外,坡面585的底端5852和顶端5851这两者并非必须都呈弧状弯曲,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呈弧状弯曲而与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的其他部位连接即可。
此外,坡面585的顶端5851高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坡面585的顶端5851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平齐。也就是说,坡面585的顶端5851不低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在风路壳体50内流动的空气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引导,防止流动的空气吹向蒸发器60的侧面。
另外,如图12所示,坡面585除了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之外,还沿着滚筒30的旋转方向(即:左右方向)倾斜。具体而言,随着从右侧朝向左侧去,坡面585的顶端5851向下方倾斜。换言之,在滚筒30的旋转方向上随着从蒸发器60的上端63朝向下端64去,坡面585的顶端5851向下方倾斜。结合图10和图12可知,坡面585的顶端5851在左右方向上的斜度与蒸发器60在左右方向上的斜度大致一致。另外,虽未图示,但除了顶端5851之外,坡面585整体或者包含顶端5851在内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右侧朝向左侧去也向下方倾斜。此外,虽未图示,但位于坡面585的顶端5851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之间的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的其他部位以与坡面585的顶端5851大致相同的斜度在左右方向上倾斜。
如图10所示,限定第2风路区域S2的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沿着外槽20的外周面呈弧状延伸,限定第2风路区域S2的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在位于冷凝器70下方的部位设有排水口584,该排水口584用于排出在蒸发器60的表面凝结产生的冷凝水,经由未图示的软管等连接于用于排出外槽20内的洗涤水的排水管。
如图7、图8所示,压缩机90位于上方空间部14内,在冷凝器70的前方配置于压缩机容纳部583内,且配置于出气件52的右侧附近。在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上,压缩机90配置于比冷凝器70靠衣物投入口21侧(前侧)的位置,风机80相对于冷凝器70配置于压缩机90的相反侧(后侧)。另外,压缩机90也可以在上方空间部14内配置于蒸发器60的后方。
通过使压缩机90工作,对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压缩,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之后,将制冷剂送入到冷凝器70的内部,在冷凝器70的内部通过放热而成为低温高压的制冷剂;之后,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91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的制冷剂;之后;制冷剂进入蒸发器60,通过吸热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之后,制冷剂回到压缩机90而再次被压缩。
本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1通过如下那样进行工作。将衣物通过衣物投入口21放入滚筒30内,像以往的洗衣机那样对衣物进行洗涤。在需要对洗涤后的衣物进行烘干时,使风机80和压缩机90同时工作,利用蒸发器60和冷凝器70产生高温干燥的空气,对滚筒3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8所示的风机80配置于冷凝器70的后方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风机80配置于冷凝器70的前方的结构。也就是说,只要使冷凝器70与风机80沿着滚筒30的旋转轴线X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排布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4至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还具备导风构件。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除此以外的其它结构,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记载,在此简化或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1中,在风路壳体50内设有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和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引导的导风构件59,并且导风构件59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蒸发器60和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具体而言,导风构件59包括第一导风构件591和第二导风构件592,第一导风构件591用于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引导,第二导风构件592用于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引导。
首先说明第一导风构件591。
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导风构件591设于第1风路区域S1,包括设于风路壳体50的顶壁部572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5910(在图示的结构中为四个导风肋条5910)。各导风肋条5910分别从顶壁部572的内表面向下方朝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延伸,呈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板状。利用这些导风肋条5910在水平方向上将风路壳体50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在图示的结构中为五个风路),由此,将风机80所吹出的空气经由各风路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的不同部位引导,该空气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向蒸发器60的内部流入并从出风面62朝向第2风路区域S2流出。
如图15所示,在俯视时,导风肋条5910呈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导风肋条5910的第1风路区域S1中,“空气流动方向”与前后方向基本一致。
结合图15和图8可知,第一导风构件59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整体与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换言之,第一导风构件59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第一导风构件59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即可。
此外,如图15所示,相比于靠右侧的导风肋条5910,靠左侧的导风肋条5910进一步向后侧延伸。换言之,相比于靠蒸发器60的上端63侧的导风肋条5910,靠蒸发器60的下端64侧的导风肋条5910进一步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在图15中,从最右侧的第一个导风肋条5910到第三个导风肋条5910,各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依次延伸至更靠后侧的位置,第三个导风肋条5910和第四个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延伸至大致相同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从最右侧的第一个导风肋条5910到第四个导风肋条5910,各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依次延伸至更靠后侧的位置。还可以是,最右侧的第一个导风肋条5910和第二个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延伸至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三个导风肋条5910和第四个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延伸至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三个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延伸至比第一个导风肋条5910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
另外,结合图15和图8可知,在第一导风构件591和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一导风构件591的空气流动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蒸发器60的空气流动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一致。其中,在第一导风构件591包括多个导风肋条5910的情况下,使最长的导风肋条591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蒸发器6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即可。“第一导风构件591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蒸发器6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的表述不仅包含两者的长度完全相等的情况,还包含两者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例如两者的长度的比例为0.9~1.1的情况均能够包含在其范围内。
另外,如图14所示,各导风肋条5910的下端5911分别延伸至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附近。也就是说,在考虑制造误差、装配性的前提下,使各导风肋条5910的下端5911尽可能地延伸至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附近。例如,各导风肋条5910的下端5911与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之间的间隔可以为0mm~10mm。
此外,为适应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水平线倾斜地配置的结构,在多个导风肋条5910中,从右侧朝向左侧去(即:从蒸发器60的上端63朝向下端64去),各导风肋条591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变长。
另外,在图14、图15中示出了由导风肋条5910划分出的多个风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由导风肋条5910划分出的至少两个风路中,靠右侧的风路的宽度大于靠左侧的风路的宽度,换言之,靠蒸发器60的上端63侧的风路的宽度大于靠蒸发器60的下端64侧的风路的宽度。
上面说明了图15所示的导风肋条5910呈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在俯视时,导风肋条5910呈在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在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朝向右侧(即:蒸发器60的上端63侧)弯曲的弧线状。此外,在多个导风肋条5910中,在俯视时,各弧线状的导风肋条5910的圆心相互错开。这样的弧线状的导风肋条5910的其它结构能够适当采用上述说明的直线状的导风肋条5910的各结构。
接下来说明第二导风构件592。
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二导风构件592设于第2风路区域S2,包括设于风路壳体50内的导风板5920。导风板5920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风路壳体50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导风板5920的第2风路区域S2中,“空气流动方向”与左右方向基本一致。
如图14、图16所示,导风板5920呈大致平板状,在左侧(即: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具有两个切槽,通过将这两个切槽卡合于从下壳体58的底壁部581立起的肋部等,从而将导风板5920保持于上下方向上位于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与下壳体58的底壁部581之间的位置。另外,导风板5920的右侧(即: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5921略微向上方翘曲。此外,导风板5920的右侧(即: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5921延伸至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附近,更具体而言是,导风板592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5921延伸至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也就是说,在考虑制造误差、装配性的前提下,使导风板5920的端部5921尽可能地延伸至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附近。例如,导风板5920的端部5921与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之间的间隔可以为0mm~10mm。由此,利用导风板5920将第2风路区域内的风路划分为上下两个风路,将经过了蒸发器60的空气经由各风路向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的不同部位引导,具体而言是,将空气从上侧的风路向迎风面71的左侧的部位引导,将空气从下侧的风路向迎风面71的右侧的部位引导。这些空气从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向冷凝器70的内部流入并从出风面72朝向第3风路区域S3流出。
结合图15和图8可知,第二导风构件592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整体与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换言之,第二导风构件592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第二导风构件592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即可。
此外,结合图15和图8可知,在第二导风构件592和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二导风构件592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冷凝器70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第二导风构件592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与冷凝器70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一致”的表述不仅包含两者的长度完全相等的情况,还包含两者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例如两者的长度的比例为0.9~1.1的情况均能够包含在其范围内。
如图14至图16所示,导风板5920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水平线倾斜,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水平线水平。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导风板5920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水平线倾斜,换言之,导风板5920从前后方向(即: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朝向下方倾斜。例如,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中,可以使导风板5920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去朝向下方倾斜。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利用导风板5920划分出的上下两个风路的上侧风路中,能够使风路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从导风板5920的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去逐渐增大,由此,能够增大朝向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的左侧后方的部位引导的风量,使朝向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的各个部位引导的风量更加均匀。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风构件59同时具备将空气向蒸发器60的迎风面61引导的第一导风构件591和将空气向冷凝器70的迎风面71引导的第二导风构件592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导风构件59仅具备第一导风构件591和第二导风构件592中的一者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导风构件591为导风肋条、第二导风构件592为导风板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第一导风构件591为导风板、第二导风构件592为导风肋条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导风构件591包括设于风路壳体50内的导风板,导风板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风路壳体50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在第一导风构件591和蒸发器6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一导风构件591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蒸发器60的同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一致。另外,第二导风构件592包括设于风路壳体50的底壁部581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5910,导风肋条5910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在水平方向上将风路壳体50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在第二导风构件592和冷凝器7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第二导风构件592的空气流动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冷凝器70的空气流动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一致。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即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实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Claims (22)

1.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外壳;
外槽,其被支承于所述外壳内;
滚筒,其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外槽内,用于收纳衣物;以及
热泵装置,其用于利用加热的空气对所述滚筒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所述热泵装置包括:
风路壳体,其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滚筒的内腔相连通;
蒸发器,其为微通道蒸发器,配置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用于对从所述滚筒内导出的空气进行除湿;
冷凝器,其为微通道冷凝器,在所述风路壳体内配置于比所述蒸发器靠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用于对经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
风机,其用于使空气流动,从而将所述滚筒内的空气经由所述进气口导入所述风路壳体内,并将经过了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空气导入所述滚筒内,
在所述风路壳体内设有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和/或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引导的导风构件,所述导风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蒸发器和/或所述冷凝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上端彼此靠近,且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和所述冷凝器的下端分别朝向下方倾斜延伸,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呈大致倒V字状配置,
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位于上侧,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位于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第一导风构件,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的顶壁部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所述导风肋条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导风肋条呈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导风肋条呈在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同时,在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弯曲的弧线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在俯视时,各弧线状的所述导风肋条的圆心相互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肋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从所述蒸发器的上端朝向下端去,各所述导风肋条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变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肋条为多个,相比于靠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的所述导风肋条,靠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侧的所述导风肋条进一步向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导风肋条划分出的至少两个风路中,靠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侧的风路的宽度大于靠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侧的风路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导风构件和所述蒸发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一导风构件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或者,所述第一导风构件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蒸发器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第二导风构件,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对空气进行分流并将空气向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内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两个风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附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冷凝器的迎风面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从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朝向下方倾斜。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的至少一个导风肋条,所述导风肋条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在水平方向上将所述风路壳体内的风路划分为至少两个风路。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导风构件和所述冷凝器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二导风构件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冷凝器的同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一致;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构件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一致。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沿着所述滚筒的旋转方向排布。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壳体内形成有:
第1风路区域,其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侧;
第2风路区域,其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下侧;以及
第3风路区域,其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
限定所述第2风路区域的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沿着所述外槽的外周面呈弧状延伸,
限定所述第2风路区域的所述风路壳体的底壁部在位于所述冷凝器下方的部位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用于排出在所述蒸发器的表面凝结产生的冷凝水。
CN202122014695.7U 2021-08-25 2021-08-25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15628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4695.7U CN215628878U (zh) 2021-08-25 2021-08-25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4695.7U CN215628878U (zh) 2021-08-25 2021-08-25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8878U true CN215628878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01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14695.7U Active CN215628878U (zh) 2021-08-25 2021-08-25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88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5695B2 (ja) 乾燥ユニットおよび乾燥装置
WO2016030149A1 (en)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CN106245291B (zh) 衣物烘干机
CN215628878U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115726172A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215668648U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215593465U (zh) 微通道蒸发器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US20240167216A1 (en) Condenser for drying device, and drying device
CN219010751U (zh) 热泵装置以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JP6545967B2 (ja) 衣類乾燥機
CN219010749U (zh) 热泵装置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EP3899127B1 (en) Laundry dryer
CN219010750U (zh) 热泵装置以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105970579A (zh) 热泵安装盒及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
CN214362373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26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JP6175654B2 (ja) 乾燥装置
CN214244962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6864588U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113260756B (zh) 衣物干燥机
CN21424501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5873979B2 (ja) 乾燥装置
WO2022142235A1 (zh) 桶体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15U (zh) 桶体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JP6871674B2 (ja) 衣類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