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5026U -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5026U
CN214245026U CN202023312074.9U CN202023312074U CN214245026U CN 214245026 U CN214245026 U CN 214245026U CN 202023312074 U CN202023312074 U CN 202023312074U CN 214245026 U CN214245026 U CN 214245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connecting piece
cros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120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120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5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送风组件包括进风管、风道和连接件。进风管包括出风口。风道包括入风口。连接件具有连通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连通入风口的第二端,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通过在送风组件中设置连接件,使连接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两端的空气流动速度不相等,起到了改变气流速度的作用。此外,当进风管与出风管直接连接时,由于进风管与出风管连接处的截面积不相等,流道截面积骤变会导致的气流速度骤变,进而导致能量损失以及风量损失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由于连接件具有一定长度,使气流在连接件内的速度逐渐变化,因而可降低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

Description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组件和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中的洗干机结构中,气流从小截面的管道直接流入大截面的风道内,气流初始速度较大,快速的气流在风道内撞击管壁会造成能量损失,并且由于气流流经的截面积发生突变,也会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包括进风管、风道和连接件。进风管包括出风口。风道包括入风口。连接件具有连通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连通入风口的第二端,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组件,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
送风组件包括进风管,进风管用于将送风组件的外部气流引入送风组件。进风管包括两端,一端与送风组件外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气流从出风口流出进风管。进一步地,送风组件还包括风道,风道用于将空气排出送风组件。风道包括两端,一端与送风组件外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入风口,气流从入风口流入风道。具体地,出风口与入风口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
进一步地,送风组件还包括连接件。具体地,连接件与进风管和风道相连,连接件包括两端,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连,连接件的第二端与入风口相连,气流通过连接件由进风管流入风道。
进一步地,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可以理解地,连接件内腔的容积不变,即连接件内所能容纳的空气体积不变,气流持续从连接件内通过,单位时间内流入连接件的风量与流出连接件的风量相等。气流通过流道截面的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以及截面积大小有关,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截面积越小,气流速度越快。由于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连接件第一端的气流速度与连接件第二端的气流速度也不相等。
通过在送风组件中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使连接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两端的空气流动速度不相等,起到了改变气流速度的作用。此外,当进风管与出风管直接连接时,由于进风管与出风管连接处的截面积不相等,流道截面积骤变会导致的气流速度骤变,进而导致能量损失以及风量损失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由于连接件具有一定长度,使气流在连接件内的速度逐渐变化,因而可降低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
具体地,送风组件还可以包括位于风道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通过将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在风道内,而非将风道内的气流引入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面积,降低蒸发器的冷量耗散和冷凝器的热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具体地,进风管和风道彼此远离的一端均与桶体组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位于风道入风口和冷凝器之间,也就是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进入风道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接触,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接触。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进一步地,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蒸发器上游的过滤件,以降低进入风道内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粘附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上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气流通过流道截面的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以及截面积的大小有关,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截面积越小,气流速度越快。可以理解地,连接件第二端的气流速度小于连接件第一端的气流速度。进一步地,进入风道内的气流的速度小于初始进入进风管的气流的速度。
通过使连接件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降低了气流在连接件内的速度,使气流在进入风道时速度降低,进而减少了气流在风道内转弯过程中撞击管壁造成的能量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道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的流道截面积。
在该设计中,风道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的流道截面积。可以理解地,气流速度与气流流经的截面积大小有关,截面积越大,气流速度越低,由于风道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的流道截面积,气流在进入风道后速度进一步降低。
通过使风道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的流道截面积,使气流进入风道后速度进一步降低,对气流起到了缓流作用,减少了气流在风道内由于流速过快造成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使得气流能够与风道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充分换热,有助于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包括过渡段,过渡段与出风口连接,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包括过渡段,过渡段包括两端,一端与出风口相连,另一端靠近入风口。可以理解地,入风口与出风口的形状可以为不同,过渡段连接出风口的一端形状与出风口相同,过渡段靠近入风口的一端形状与入风口相同。
进一步地,过渡段中各个位置的流道截面积不相同。具体地,过渡段与出风口相连的一端流道截面积最小,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气流的速度与流道截面积成反比,气流在过渡段中的速度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变小,由于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是逐渐变化的,气流在过渡段中的流速也是逐渐变化的。
通过在连接件中设置过渡段,使过渡段的横截面形状逐渐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道形状突变而导致的气流突变,防止由于气流突变造成气流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进一步地,将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设为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使气流在过渡段中的流速逐渐变小,起到了缓流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气流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渡段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90mm。
在该设计中,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在过渡段两端截面积固定的情况下,过渡段的长度越长,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变化率越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越少,而过长的过渡段会使气流的减速效果降低,并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通过令过渡段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90mm,可保证气流的减速效果以及合理的安装空间,并降低气流的能量损失。具体地,过渡段的长度可为70mm、75mm、80mm、85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8%。
在该设计中,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是指单位长度(毫米,mm)的过渡段,沿流动方向的两端的流道截面积的变化率。以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等于0.5%为例,就是指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每毫米增大0.5%。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在过渡段两端截面积固定的情况下,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越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越少,过渡段的长度越长。而过小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会使气流的减速效果降低,并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通过令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8%,可保证气流的减速效果以及合理的安装空间,并降低气流的能量损失。具体地,过渡段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可为0.6%、0.7%。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段,连接段连接在过渡段和入风口之间,连接段与入风口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段,连接段包括两端,一端与入风口相连,另一端与过渡段相连。连接段与入风口相连的一端设有连接结构,使连接段与入风口相适配,连接件通过连接结构与入风口相连。
通过在连接件中设置连接端,使连接件与入风口相适配,连接件可通过连接段与入风口相连接,提升了连接件与风道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段套设在入风口处。
在该设计中,连接段与入风口相连,连接段套设在入风口处,即连接件套设在风道上,连接件对风道可起到支撑稳定作用。
通过将连接段套设在入风口处,使连接件与风道相连,可将连接件的气流引入风道中。套设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操作。并且使连接件与风道相连,增强了风道以及与风道相连的其他部件的稳定性。
具体地,连接段与入风口相连的位置设有密封件,密封件紧密填充在连接段与入风口之间,防止气流从入风口与连接段之间的间隙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与进风管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与进风管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连接件与进风管一体成型,两者之间不可拆卸。
通过将连接件与进风管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使连接件与进气管之间不存在连接间隙,连接件与进气管之间的过渡更为平缓,减少了气流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一体式结构减少了送风组件中部件的数量,使送风组件的结构更为简单,便于拆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及维修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风管为圆管,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适配;和/或入风口为矩形,连接件的第二端与入风口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进风管为圆管,可以理解地,相较于其他形状的管体,圆管更易于加工,装配更为简单。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适配,即连接件的第一端同样为圆形。
进一步地,入风口为矩形,可以理解地,相较于圆管,矩形截面的管体外形更为多样,可根据安装空间的不同调整为不同的外形,风道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大,将入风口设为矩形可以使风道更加便于安装。
通过将进风管设为圆形,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性,使产品的装配更加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通过将入风口设为矩形,使风道可安装在狭窄的空间中,增大了风道的使用范围,并且使风道更加便于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组件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送风组件,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送风组件,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桶体组件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外桶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门封,能够与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相配合,实现桶体组件的密封,避免桶体组件内的水泄漏,同时也可以起到密封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的作用。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通过增设具有除湿升温功能的热泵组件,可为衣物处理装置增加烘干衣物的处理模式,使衣物处理装置用作洗烘一体机。
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和压缩机。壳体包括顶板和底板,桶体组件位于壳体内。风道位于桶体组件和顶板之间。压缩机与风道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相连通,压缩机位于桶体组件和底板之间。
具体地,送风组件还包括节流装置,如毛细管,连接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压缩机与蒸发器及冷凝器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具体地,压缩机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形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系统。热泵系统运行时,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一;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二;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送风组件,110进风管,120风道,122入风口,130连接件,132过渡段,134连接段,140蒸发器,150冷凝器,160节流装置,170过滤件,200桶体组件,300壳体,40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和衣物处理装置。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100,包括进风管110、风道120和连接件130。进风管110包括出风口。风道120包括入风口122。连接件130具有连通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连通入风口122的第二端,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
如图1、图2、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120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
送风组件100包括进风管110,进风管110用于将送风组件100的外部气流引入送风组件100。进风管110包括两端,一端与送风组件100外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气流从出风口流出进风管110。进一步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风道120,风道120用于将空气排出送风组件100。风道120包括两端,一端与送风组件100外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入风口122,气流从入风口122流入风道120。具体地,出风口与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
进一步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连接件130。具体地,连接件130与进风管110和风道120相连,连接件130包括两端,连接件130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连,连接件130的第二端与入风口122相连,气流通过连接件130由进风管110流入风道120。
进一步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可以理解地,连接件130内腔的容积不变,即连接件130内所能容纳的空气体积不变,气流持续从连接件130内通过,单位时间内流入连接件130的风量与流出连接件130的风量相等。气流通过流道截面的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以及截面积大小有关,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截面积越小,气流速度越快。由于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连接件130第一端的气流速度与连接件130第二端的气流速度也不相等。
通过在送风组件100中设置连接件130,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使连接件13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两端的空气流动速度不相等,起到了改变气流速度的作用。此外,当进风管110与出风管直接连接时,由于进风管110与出风管连接处的截面积不相等,流道截面积骤变会导致的气流速度骤变,进而导致能量损失以及风量损失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由于连接件130具有一定长度,使气流在连接件130内的速度逐渐变化,因而可降低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
如图6所示,具体地,送风组件100还可以包括位于风道120内的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通过将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均设置在风道120内,而非将风道120内的气流引入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的换热面积,降低蒸发器140的冷量耗散和冷凝器150的热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具体地,进风管110和风道120彼此远离的一端均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140位于风道120入风口122和冷凝器150之间,也就是蒸发器140位于冷凝器150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200进入风道120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140接触,蒸发器140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150接触。冷凝器150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进一步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蒸发器140上游的过滤件170,以降低进入风道120内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粘附在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上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气流通过流道截面的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以及截面积的大小有关,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截面的空气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截面积越小,气流速度越快。可以理解地,连接件130第二端的气流速度小于连接件130第一端的气流速度。进一步地,进入风道120内的气流的速度小于初始进入进风管110的气流的速度。
通过使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连接件130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降低了气流在连接件130内的速度,使气流在进入风道120时速度降低,进而减少了气流在风道120内转弯过程中撞击管壁造成的能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20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风道120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可以理解地,气流速度与气流流经的截面积大小有关,截面积越大,气流速度越低,由于风道120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气流在进入风道120后速度进一步降低。
通过使风道120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使气流进入风道120后速度进一步降低,对气流起到了缓流作用,减少了气流在风道120内由于流速过快造成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使得气流能够与风道120内的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充分换热,有助于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30包括过渡段132,过渡段132与出风口连接,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130包括过渡段132,过渡段132包括两端,一端与出风口相连,另一端靠近入风口122。可以理解地,入风口122与出风口的形状可以为不同,过渡段132连接出风口的一端形状与出风口相同,过渡段132靠近入风口122的一端形状与入风口122相同。
进一步地,过渡段132中各个位置的流道截面积不相同。具体地,过渡段132与出风口相连的一端流道截面积最小,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气流的速度与流道截面积成反比,气流在过渡段132中的速度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变小,由于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是逐渐变化的,气流在过渡段132中的流速也是逐渐变化的。
通过在连接件130中设置过渡段132,使过渡段132的横截面形状逐渐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道形状突变而导致的气流突变,防止由于气流突变造成气流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进一步地,将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设为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使气流在过渡段132中的流速逐渐变小,起到了缓流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气流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段132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90mm。
在该实施例中,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在过渡段132两端截面积固定的情况下,过渡段132的长度越长,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变化率越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越少,而过长的过渡段132会使气流的减速效果降低,并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通过令过渡段132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90mm,可保证气流的减速效果以及合理的安装空间,并降低气流的能量损失。具体地,过渡段132的长度可为70mm、75mm、80mm、8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8%。
在该实施例中,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是指单位长度(毫米,mm)的过渡段132,沿流动方向的两端的流道截面积的变化率。以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等于0.5%为例,就是指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每毫米增大0.5%。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地,在过渡段132两端截面积固定的情况下,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越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越少,过渡段132的长度越长。而过小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会使气流的减速效果降低,并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通过令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8%,可保证气流的减速效果以及合理的安装空间,并降低气流的能量损失。具体地,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可为0.6%、0.7%。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30还包括连接段134,连接段134连接在过渡段132和入风口122之间,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130还包括连接段134,连接段134包括两端,一端与入风口122相连,另一端与过渡段132相连。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连的一端设有连接结构,使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适配,连接件130通过连接结构与入风口122相连。
通过在连接件130中设置连接端,使连接件130与入风口122相适配,连接件130可通过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连接,提升了连接件130与风道12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段134套设在入风口122处。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连,连接段134套设在入风口122处,即连接件130套设在风道120上,连接件130对风道120可起到支撑稳定作用。
通过将连接段134套设在入风口122处,使连接件130与风道120相连,可将连接件130的气流引入风道120中。套设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操作。并且使连接件130与风道120相连,增强了风道120以及与风道120相连的其他部件的稳定性。
具体地,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相连的位置设有密封件,密封件紧密填充在连接段134与入风口122之间,防止气流从入风口122与连接段134之间的间隙流出。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30与进风管11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130与进风管110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连接件130与进风管110一体成型,两者之间不可拆卸。
通过将连接件130与进风管110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使连接件130与进气管之间不存在连接间隙,连接件130与进气管之间的过渡更为平缓,减少了气流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风量损失。一体式结构减少了送风组件100中部件的数量,使送风组件100的结构更为简单,便于拆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及维修效率。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管110为圆管,连接件130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适配;和/或入风口122为矩形,连接件130的第二端与入风口122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管110为圆管,可以理解地,相较于其他形状的管体,圆管更易于加工,装配更为简单。连接件130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相适配,即连接件130的第一端同样为圆形。
进一步地,入风口122为矩形,可以理解地,相较于圆管,矩形截面的管体外形更为多样,可根据安装空间的不同调整为不同的外形,风道120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大,将入风口122设为矩形可以使风道120更加便于安装。
通过将进风管110设为圆形,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性,使产品的装配更加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通过将入风口122设为矩形,使风道120可安装在狭窄的空间中,增大了风道120的使用范围,并且使风道120更加便于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组件20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送风组件100,送风组件100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送风组件100,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桶体组件200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外桶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门封,能够与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相配合,实现桶体组件200的密封,避免桶体组件200内的水泄漏,同时也可以起到密封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的作用。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通过增设具有除湿升温功能的热泵组件,可为衣物处理装置增加烘干衣物的处理模式,使衣物处理装置用作洗烘一体机。
进一步地,如图5、图6、图7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300和压缩机400。壳体300包括顶板和底板,桶体组件200位于壳体300内。风道120位于桶体组件200和顶板之间。压缩机400与风道120内的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相连通,压缩机400位于桶体组件200和底板之间。
具体地,如图6、图8所示,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节流装置160,如毛细管,连接在冷凝器150的出口和蒸发器140的入口之间。压缩机400与蒸发器140及冷凝器150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具体地,压缩机400的进气口与蒸发器140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400的排气口与冷凝器150的入口相连通,形成压缩机400→冷凝器150→节流装置160→蒸发器140→压缩机400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系统。热泵系统运行时,制冷剂在压缩机400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400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400,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150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150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160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160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140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140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400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400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综上,相关技术中送风组件100的进风管110与风道120直接相连,并且进风管110一般使用细圆管,风道120的入风口122截面积大于进风管110的截面积,从而导致气流产生能量损失以及风量损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进风管110与风道120之间设置了连接件130,进风管110为圆管,风道120为方管,连接件130连接在进风管110与风道120之间,使用圆管转换方管的方式减少了能量损失。方管的横截面积大于圆管,一定流量的气流进入时,对气流起到减速作用,降低了气流撞击管壁所导致的能量损失。进一步地,气流从截面积最小的进风管110进入截面积稍大的连接件130,再从截面积稍大的连接件130进入截面积最大的风道120,该过程中气流从小空间进入稍大空间,最终气流进入大空间,对气流起到了缓流的作用,降低了截面积发生突变的程度,与相关技术相比气流损失的能量降低,得到的风量增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气流从桶体组件200的出风口进入进风管110,进风管110为圆形,然后气流进入连接件130的入口,从连接件130的出口流出,进入风道120。连接件130的入口为圆形,出口为方形或长方形,连接件130为变截面的管件,从入口到出口的截面积逐渐增大,气流经过与连接件130出口截面积大小相同的风道120入口,到达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5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管(110),包括出风口;
风道(120),包括入风口(122);和
连接件(130),所述连接件(130)具有连通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连通所述入风口(122)的第二端,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与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不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的流道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二端的流道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120)内部的流道截面积大于所述入风口(122)的流道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30)包括过渡段(132),所述过渡段(132)与所述出风口相连接,所述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自连接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段(132)的长度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90mm;和/或
所述过渡段(132)的流道截面积平均变化率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30)还包括连接段(134),所述连接段(134)连接在所述过渡段(132)和所述入风口(122)之间,所述连接段(134)与所述入风口(122)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段(134)套设在所述入风口(122)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30)与所述进风管(110)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管(110)为圆管,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适配;和/或
所述入风口(122)为矩形口,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二端与所述入风口(122)相适配。
1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组件(200);和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所述送风组件(100)与所述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CN202023312074.9U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245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2074.9U CN214245026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2074.9U CN214245026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5026U true CN214245026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2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12074.9U Active CN214245026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5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43839B1 (en) Cloth dryer
WO2020097831A1 (zh) 闭式热泵干衣机系统
EP2847374A1 (en) Laundry dryer
CN212591996U (zh) 洗涤电器
CN214245026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2057970U (zh) 一种用于挂面烘干的系统装置
CN108691179B (zh) 衣物烘干器具
CN106087365B (zh) 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
CN111676678B (zh) 换气组件和热泵干衣机
CN214300805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4962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362373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27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1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3654272A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14687108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5628878U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WO2022142235A1 (zh) 桶体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2205138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219010751U (zh) 热泵装置以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30U (zh) 风机蜗壳、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009607U (zh) 热交换设备
CN21424501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5668648U (zh)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CN114687175A (zh) 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