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4272A -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4272A
CN113654272A CN202010351156.XA CN202010351156A CN113654272A CN 113654272 A CN113654272 A CN 113654272A CN 202010351156 A CN202010351156 A CN 202010351156A CN 113654272 A CN113654272 A CN 113654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pipe section
exchan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11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奇雄
赵家强
欧汝浩
岳宝
高科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115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4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02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heating the drying air indirectly, i.e. using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4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partly outside the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9/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 F26B9/06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in stationary drums or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热交换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设置有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压缩机的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机的第一腔体,且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压缩机构构造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壳体上设有第一和第二排气结构;第一压缩腔依次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一排气结构连通第一冷凝器,第二压缩腔通过第二排气结构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一排气结构处第一压力低于第二排气结构处第二压力;冷媒循环回路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第一腔体。该种热交换系统,利用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一排气结构之间的压差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避免油进入冷凝器,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广泛应用于空调、热泵干衣机等具有热交换系统的电器设备当中。不管何种类型的压缩机,其排气口均具有一定的吐油率。其中,对于常规单排气压缩机而言,气体需经过电机及挡油板等结构之后经过排气口,电机及挡油板等结构有助于气体分油,进而排气口处吐油率相对较低,一般能满足压缩机运行需求。而对于双排气压缩机而言,有一路气缸的冷媒直接排出压缩机,进而会导致吐油量过高。若在此路冷媒对应压缩机排气口位置连接常规的油分离器,虽然能够降低吐油量,但是仍旧难以满足压缩机对吐油量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热交换系统,其在设置有两个排气结构的同时可以满足压缩机对吐油量的要求。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器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机的第一腔体,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构造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所述第一压缩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排气结构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压缩腔通过所述第二排气结构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
所述第一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一压力低于所述第二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二压力;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位于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所述第一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由于冷媒循环回路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第一腔体,进而可以利用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一排气结构之间的压差,使得随着冷媒从第二排气结构排出的油在压差作用下流回至第一腔体,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并且该种热交换系统中,即便有部分油通过第二排气结构排出压缩机,但是大多油不会进入冷凝器(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冷凝器均指代的是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而可以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油部件包括:
油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冷凝器;
回油阀,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
换热风路,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沿着所述换热风路中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对所述气流分级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管段,所述第二冷凝器包括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冷凝管段和过冷管段,所述过冷管段可与所述第一冷凝管段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冷管段中冷媒的流通方向与所述换热风路中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一冷凝管段外流通的方向相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过冷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冷器位于所述换热风路外,
或者,
所述过冷器位于所述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过冷器、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蒸发管段和第二蒸发管段;
所述换热风路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中的所述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蒸发管段,所述第二支路中的所述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蒸发管段;
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温度和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不同,且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在所述第一冷凝器之前汇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公共管路,且所述公共管路可选择的导通所述第一蒸发管段和/或所述第二蒸发管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蒸发管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蒸发管段的管径,和/或,所述第一蒸发管段的管段间隙大于所述第二蒸发管段的管段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均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热交换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器设备为热泵干衣机,所述热泵干衣机包括烘干筒,所述烘干筒设置于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下游。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热泵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热泵干衣机的热交换系统包括过冷器;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热泵干衣机的热交换系统包括一体设置的冷凝器;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热泵干衣机的热交换系统包括一体设置的冷凝器和一体设置的蒸发器;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种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压缩机;102:第一冷凝器;103:第二冷凝器;104:油分离器;105:蒸发器;1051:第一蒸发管段;1052:第二蒸发管段;106:烘干筒;107、回油阀;
201:过冷器;
301:一体化冷凝器;3011:第一冷凝管段;3012:第二冷凝管段;3013:过冷管段;
401: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请参见图1至图7,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热交换系统。其中,热交换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在冷媒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压缩机101、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压缩机101的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机的第一腔体,且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压缩机构构造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壳体上设有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
第一压缩腔依次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一排气结构连通第一冷凝器102,第二压缩腔通过第二排气结构连通第二冷凝器103;第一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一压力低于第二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二压力;冷媒循环回路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103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第一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由于冷媒循环回路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103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第一腔体,进而可以利用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一排气结构之间的压差,使得随着冷媒从第二排气结构排出的油在压差作用下流回至第一腔体,降低压缩机101的吐油量。并且该种热交换系统中,即便有部分油通过第二排气结构排出压缩机101,但是大多油不会进入冷凝器(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冷凝器均指代的是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中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而可以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其中,冷媒从第二压缩腔出来后朝着第二冷凝器流动,该部分冷媒会携带压缩机内部的油进入回油部件。由于回油部件同时连通第一腔体,而冷媒进入回油部件时的压力大于第一腔体的压力,进而对于回油部件当中的油而言,其在冷媒的压力和第一腔体的压力之间的压差作用下进入第一腔体。
“冷媒循环回路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103之间的部分”可以指代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103之间的管段,也可以指代位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冷凝器103之间的管段中连接的某一具体部件。
其中,第一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一压力也即对应热交换系统的其中一个蒸发压力,第二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二压力也即对应热交换系统中的又一蒸发压力。同等条件下,蒸发压力(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蒸发压力指代的是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中的至少其中一个)越高,则回到压缩机101入口的冷凝压力越高,且对应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凝温度也就越高。
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例如,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均可以采用排气口的结构形式;再例如,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均可以采用排气管的结构形式;又例如,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还可以其中一个采用排气口的结构形式,另外一个采用排气管的结构形式。
并且,对于热交换系统而言,由于其压缩机101具有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进而可以认为在第一排气结构和连通第一排气结构的各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在第二排气结构和连通第二排气结构的各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此外,该种双排气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一般为一个。
请参见图1至图4,回油部件包括油分离器104,油分离器104设置于第二排气结构与第二冷凝器103之间,油分离器104通过回油部件连通第一腔体。该种情况下,油分离器104在第二排气结构处的压力大于油分离器104在第一腔体处的压力,进而冷媒中携带的油会通过油分离器104流回至第一腔体,提高第一腔体中电机的润滑效果,降低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凝器(第二冷凝器103)内油的含量,保证第二冷媒循环回路的换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部件还包括回油阀107。回油阀的一端与油分离器104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进而,通过控制回油阀107的通断控制回油。
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一路经过第一腔体(流经第一腔体内的电机)进入第一冷凝器102,另一路经油分离器104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03,在冷凝器中与外部冷风换热。其中,经过第一腔体的气态冷媒本身含油率较低;而第二排气结构对应的这路气态冷媒(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的气态冷媒),如果不设置回油部件适当降低气态冷媒中的含油量,而是直接进入冷媒循环回路,,将会影响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部件采用回油管的结构形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管包括变截面管段。变截面管段使得油流经回油管的时候产生较大的沿程压力损失,进而减少随着油流回压缩机101当中的冷媒的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变截面管段沿回流方向上流通横截面逐渐增大,进而回油压力沿着变截面管段的长度方向逐渐降低,通过该种变截面管段增加回油压力损失,减少通过回油管流回压缩机101的冷媒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风路。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沿着换热风路中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对气流分级加热。
由于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沿着换热风路中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故能够对外部的气流进行逐渐加热,,以使得换热风路当中气流获得较高的温度。因第一冷凝器102对应的第一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一冷凝温度,会低于第二冷凝器103对应第二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二冷凝温度,因此,换热风路利用第一冷凝温度和第二冷凝温度进行梯级加热,可以实现更高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包括蒸发器105和节流元件等部件。具体的,冷媒从压缩机101流出之后,依次经过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105。
在热交换系统的换热风路当中,气流经过蒸发器105之后变为温度较低的冷风,冷风经过第一冷凝器102之后温度升高,导致气流经过第二冷凝器103时温度已经较高,并由此导致第二冷凝器103的冷媒出口处对应的冷媒温度较高,过冷度偏小。基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中设置过冷部,该过冷部既可以为下述提及的过冷管段3013,也可以为下述提及的过冷器20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一体化设置,构成一体化冷凝器301。第一冷凝器102包括第一冷凝管段3011,第二冷凝器103包括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冷凝管段3012和过冷管段3013,过冷管段3013位于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外围。由于第一冷凝器102对应的第一冷凝温度低于第二冷凝器103对应的第二冷凝温度,因此过冷管段3013位于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外围时,可以通过第一冷凝管段3011对过冷管段3013进行降温处理,保证第二冷凝器103的过冷效果。与此同时,过冷管段的高温冷媒也可以再次将能量交换到第一冷凝管段空间内,实现对能量的充分利用。
该种情况下,通过在第二冷凝器103本身形成过冷管段3013,且将过冷管段3013设置在第一冷凝器102的第一冷凝管段3011外围,可以降低热交换系统的成本,简化热交换系统的结构。当然,过冷管段3013设置于第一冷凝管段3011外围只是一种实施例,过冷管段3013能够实现与第一冷凝管段3011进行热交换的设置方式均可,例如可以将过冷管段3013设置于第一冷凝管段3011内部。此外,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一体化设置可以方便热交换系统的安装,节省热交换系统的占用空间。
由于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对应的冷凝温度不同,进而为了减少热桥效应,将第一冷凝管段3011上的翅片和第二冷凝管段3012上的翅片断开。图5中,竖直虚线对应的位置也即翅片断开的位置。其中,一体化冷凝器301位于竖直虚线左侧且位于弯曲虚线上方的部分对应第一冷凝管段3011,一体化冷凝器301位于竖直虚线右侧的部分对应第二冷凝管段3012,一体化冷凝器301位于竖直虚线左侧且位于弯曲虚线下方的部分对应过冷管段3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通,一般冷媒均由上至下通入冷凝器的入口。在该前提下,将过冷管段3013设置在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下方,进而可以按照图5设置冷凝器的入口和出口,其中四个箭头分别对应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入口和出口,以及第二冷凝管段3012的入口,过冷管段3013的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风路的时候,过冷管段3013中冷媒的流通方向与换热风路中气流在第一冷凝管段3011外流通的方向相反。由于气流流经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过程中,气流的温度会在第一冷凝管段3011的换热作用下逐渐升高,进而过冷管段3013内的冷媒在第一冷凝管段3011外气流的作用下沿着流通方向温度会逐渐降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冷凝器103并未设置过冷管段3013,而是在第二冷凝器103的冷媒出口连通过冷器201。进而,通过过冷器201的设置达到降低第二冷凝器103下游冷媒温度的目的,保证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正常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过冷器201位于换热风路外。此时,通过换热风路之外的冷风对过冷器201降温。并且可以将该冷过冷器201设置在压缩机101附近,以防止压缩机101排气高温保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以将过冷器201设置在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换热风路的气流流动方向上,过冷器201、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依次设置。该种情况下,换热风路当中的气流在经过第一冷凝器102之前先流经过冷器201,进而对过冷器201进行降温,同样可以保证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正常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该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可以形成于同一个蒸发器105,也可以形成于不同蒸发器105。
换热风路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中的气流流经第一蒸发管段1051,第二支路中的气流流经第二蒸发管段1052;第一支路的出口温度和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不同,且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在第一冷凝器102之前汇流。该种情况下,由于经过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之后得到的气流温度不同,也即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不同,进而可以在保证冷凝器的气流进口处风温的同时,有效控制冷凝器气流进口处气流的湿度。其中,第一支路的出口温度和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制冷能力相对应,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制冷能力相对应。
例如,可以使得第一支路的出口温度较高,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较低。由此,气流经过第一支路之后具有较高温度和湿度;气流经过第二支路的时候温度降低且携带的水汽在第二蒸发管段1052表面发生冷凝,进而气流经过第二支路之后温度和湿度较低。在此基础上,将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气流混合,进而可以得到温度和湿度均满足要求的气流。尤其将该种包括换热风路的热交换系统用于实现干燥功能的时候,通过设置的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可以在节能的基础上,提高干燥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包括两个蒸发器105,其中一个蒸发器105包括上述第一蒸发管段1051,另外一个蒸发器105包括第二蒸发管段1052,进而通过两个蒸发器105得到不同的换热温度。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一体成型于同一个蒸发器105。该种情况下,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分别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图6和图7中,第一蒸发管段1051设置于水平虚线上方,第二蒸发管段1052设置于水平虚线下方。水平虚线上方的两个箭头分别对应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水平虚线下方的两个箭头分别对应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该种情况下,通过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一体成型,可以降低制备成本,简化热交换系统的结构。
当然,在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一体成型于同一个蒸发器105的情况下,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分布不受图6和图7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冷凝器102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103的冷媒出口连通公共管路,且公共管路可选择的导通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或第二蒸发管段1052。进而,通过选择蒸发器105中参与工作的蒸发管段(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蒸发管段指代的是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进而可以匹配热交换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
例如,当热交换系统应用于干衣机,且同等条件下第一蒸发管段1051换热得到的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蒸发管段1052换热得到的气流温度,在快烘模式下可以同时导通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使得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均参与到换热工作当中。在节能烘干模式下,可以仅选择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其中一者工作;也可以同时控制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参与工作,并调节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当中的冷媒流通量。
图6中,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管径小于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管径,该种情况下,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换热能力低于第二蒸发管段1052,进而气流流经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之后得到的温度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管径小的第一蒸发管段1051设置于管径相对大一些的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下方,由于冷气容易下沉,进而可以保证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气流均匀混合。
图7中,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管段间隙大于第二蒸发管段1052的管段间隙。该种情况下,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换热能力低于第二蒸发管段1052,进而气流流经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之后得到的温度也不同。
请参见图4,第一冷凝器102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103的冷媒出口连通公共管路,公共管路通过控制阀401连通第一蒸发管段1051,且公共管路直接连通第二蒸发管段1052。进而该种情况下,第二蒸发管段1052始终参与热交换系统的工作,第一蒸发管段1051可选择是否参与热交换系统的工作。
请参见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冷媒循环回路包括蒸发器105,第一冷凝器102的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凝器103的冷媒出口均连通蒸发器105的冷媒入口。此时,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共用蒸发器105,进而可以简化热交换系统的结构。其中的蒸发器105既可以采用普通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图6或者图7中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在换热风路当中可以设置风机以加速气体流通。此外,为了方便对换热风路当中的气流控制,可以在上述提及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设置风门。例如,可以在第一支路的进风口和第二支路的进风口均设置风门;或者也可以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出风口均设置风门。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7中,粗箭头对应换热风路中气流的流通方向,细箭头对应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通反向。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还包括上述热交换系统。
其中,电器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空调等制冷设备,还可以为烘干机、洗衣机、热泵热水器、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碗机等设备。当然,电器设备还可以为其他需要具有热交换系统的设备,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其中,当电器设备为冰箱、冰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时候,上述热交换系统可以不具有连通的换热风路。当电器设备为烘干机、洗衣机或者热泵干衣机等产品的时候,上述热交换系统一般具有连通的换热风路,且换热回路往往为相对闭合的气流回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以热泵干衣机为例对电器设备进行简单说明。
其中,热泵干衣机采用上述提及的热交换系统时,由于压缩机101具有两个排气结构,且对应两个排气结构分别设置有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进而可以对换热风路当中的气体进行分段加热,实现第一冷媒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媒循环回路的分别节流,缩短干衣时间。
同样的,当电器设备为其它产品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双排气压缩机101和两级冷凝器的采用,增大电器设备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热泵干衣机包括烘干筒106,烘干筒106设置于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第二冷凝器103的下游。进而沿着换热风路上,气流依次经过蒸发器105、第一冷凝器102、第二冷凝器103和烘干筒106。
热泵干衣机的换热风路的换热原理大致如下:在换热风路中,烘干筒106内的气体和衣物进行换热,带走衣物当中的水分,得到高温高湿的气体;高温高湿的气体从烘干筒106流向蒸发器105,高温高湿的气体在蒸发器105外表面冷凝并发生热交换,得到低温干燥的气体;该低温干燥的气体从蒸发器105流向冷凝器,在冷凝器外被加热,得到高温干燥的气体;该高温干燥的气体从冷凝器流回至烘干筒106内,并和衣物发生热交换,实现空气的循环。
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压缩机101内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流经冷凝器的时候发生相变(液化)释放热量,对冷凝器外部的气体进行加热,且冷凝器内的冷媒变成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在流经节流元件(例如毛细管)的节流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105;冷媒在蒸发器105汽化扩散同时吸收蒸发器105外部空气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该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被吸入压缩机101之后,再次经历前述过程形成制冷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热泵干衣机具有不同的干衣模式,比说低温烘、快烘、节能烘等,而在双排气干衣系统中第一冷凝器102和第二冷凝器103的梯级加热功能在冷凝温度需求高的情况下节能优势更加突出,在冷凝温度需求不高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上述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可以提高热交换系统的节能效果。
例如,在快烘模式下:为提高冷凝器气流进口处的风温,在换热器面积足够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冷媒流量或风量以实现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这两部分的气流温度不同。以图6和图7为例,从热泵干衣机的烘干筒106出来的气流在蒸发器105上下分别换热(也即分别和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换热),下部的风经第二蒸发管段1052冷却后,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下来;而上部由于风温较高,气流中的水分未被冷却,而是与下部的气流混合后进入冷凝器,从而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凝温度。
又例如,在节能烘模式下:为充分利用蒸发器105换热器面积,减少冷媒及气流的混合损失,调整第一蒸发管段1051的冷媒流量,使得蒸发器105上下两路(第一蒸发管段1051和第二蒸发管段1052)具有相同的蒸发温度或者相同的换热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3)

1.一种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机的第一腔体,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构造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二排气结构;所述第一压缩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一排气结构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压缩腔通过所述第二排气结构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
所述第一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一压力低于所述第二排气结构处冷媒的第二压力;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位于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回油部件连通所述第一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部件包括:
油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冷凝器;
回油阀,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
换热风路,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沿着所述换热风路中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对所述气流分级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管段,所述第二冷凝器包括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冷凝管段和过冷管段,所述过冷管段可与所述第一冷凝管段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管段中冷媒的流通方向与所述换热风路中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一冷凝管段外流通的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过冷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位于所述换热风路外,
或者,
所述过冷器位于所述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过冷器、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蒸发管段和第二蒸发管段;
所述换热风路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中的所述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蒸发管段,所述第二支路中的所述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蒸发管段;
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温度和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温度不同,且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在所述第一冷凝器之前汇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连通公共管路,且所述公共管路可选择的导通所述第一蒸发管段和/或所述第二蒸发管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管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蒸发管段的管径,和/或,所述第一蒸发管段的管段间隙大于所述第二蒸发管段的管段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均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
12.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
13.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所述电器设备为热泵干衣机,所述热泵干衣机包括烘干筒,所述烘干筒设置于所述换热风路中,且沿着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下游。
CN202010351156.XA 2020-04-28 2020-04-28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Pending CN1136542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1156.XA CN113654272A (zh) 2020-04-28 2020-04-28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1156.XA CN113654272A (zh) 2020-04-28 2020-04-28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4272A true CN113654272A (zh) 2021-11-16

Family

ID=78488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1156.XA Pending CN113654272A (zh) 2020-04-28 2020-04-28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42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940A (zh) * 2021-12-23 2022-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风供给组件和热泵烘干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940A (zh) * 2021-12-23 2022-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风供给组件和热泵烘干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3342B2 (en) Multiform gas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9091241A1 (zh)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12657899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08626118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KR20010037714A (ko) 두 개의 증발기를 구비한 냉장고의 냉동 시스템
CN107014015A (zh) 热回收型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112050490A (zh) 一种蒸发冷离心式冷水机组
CN219318746U (zh) 双系统超低温制冷系统、制冷设备
CN112944770B (zh) 冰箱及其制冷系统
CN214581894U (zh)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CN207990944U (zh) 一种移动除湿烘干冷暖空调机
WO2021213548A1 (zh) 换热设备、热水器和空调
CN115585506A (zh) 空调器
CN113654272A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13654132A (zh) 热泵机组
CN212205138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06091458A (zh) 一体式高温变频热泵加热空调系统
CN113091339A (zh) 双温制冷系统
CN219572334U (zh)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KR100930762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14234462A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11306033A (zh) 双级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CN220103448U (zh) 换热系统和换热设备
CN220489436U (zh) 一种变频满液式风冷螺杆机组
CN221076808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