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2334U -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2334U
CN219572334U CN202320629952.4U CN202320629952U CN219572334U CN 219572334 U CN219572334 U CN 219572334U CN 202320629952 U CN202320629952 U CN 202320629952U CN 219572334 U CN219572334 U CN 219572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flow path
compressor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99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家强
赵中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99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2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2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2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旁通流路,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小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依次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上;旁通流路的一端连通至第一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之间流路,另一端连通至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以使得旁通流路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的制冷剂均进入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冷凝器进行降温,另一部分流向旁通流路,两部分制冷剂汇合进入第二压缩机吸气口,提高了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实现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剂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在冷冻冷藏/热泵供暖等领域,利用逆卡诺循环的蒸汽压缩设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类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等。其工作的基本原理为:蒸汽压缩系统中充注有制冷剂,制冷剂经压缩机耗功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冷凝器冷凝后,再经节流部件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在蒸发器内吸热升温变成低压气体,最终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在不同的场合,如利用的是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气体热量,则为热泵系统;若利用的是蒸发器内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冷量,则为制冷系统。
以热泵系统为例,若外界的空气温度变化的跨度较大,空气经过一次升温的幅度较低,无法达到预设的温度,为此,设计者通常提高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来实现空气快速升温,而在进气温度不变的前提下,排气温度提高,会加大压缩机的负荷,导致制冷剂循环系统整体能效较低,耗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以提升节能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
沿制冷剂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依次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上;
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还包括旁通流路,所述旁通流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之间流路,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以使得所述旁通流路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制冷剂均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旁通流路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流路上没有换热部件。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的流路上没有蒸发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旁通流路的末端之间的流路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流路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过冷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均流经所述过冷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旁通流路的理论流量和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理论排气量的比值为80%~90%。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接收所述旁通流路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制冷剂,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所述蒸发器;沿外界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布置在气流流动路径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
衣物处理腔;
气流循环风道,所述气流循环风道的相对两端均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以及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所述蒸发器;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布置在所述气流循环风道中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第一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制冷剂(例如,为上述的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一冷凝器和第二流路进行降温后,与旁通流路的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汇合(旁通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近似等于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的温度和压力),旁通流路中的制冷剂有助于提升汇合后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提高了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实现节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可以向外界换热介质提供第一次升温,第二冷凝器可以向外部换热介质提供第二次升温,从而实现对对外界换热介质的梯级加热,实现大跨度加温的同时,也具有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实心箭头示意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空心大箭头示意外界换热介质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一节流部件13;第一蒸发器14;
第二压缩机21;第二冷凝器22;第二节流部件23;第二蒸发器24;
气液分离器31/32;过冷器33;第一流路101;第二流路102;第三流路103;旁通流路104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内部流动有制冷剂,依靠制冷剂传递热量。
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21、第一冷凝器12以及第二冷凝器22。
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二压缩机21、第二冷凝器22依次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上。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二压缩机21、以及第二冷凝器22,再返回第一压缩机11,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实现热量的交换。
第一冷凝器12用于对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a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降温。第二冷凝器22用于对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a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降温。
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压力小于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压力。即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a的排气压力小于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a的排气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压力小于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压力,因此,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温度小于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温度,第二冷凝器22的表面的冷凝温度小于第二冷凝器22的表面的冷凝温度。
制冷剂循环系统还包括旁通流路104,旁通流路104的一端连通至第一压缩机11的出口和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之间流路,另一端连通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以使得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均进入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
为便于描述,将第一压缩机11的出口和第一冷凝器12的入口之间流路记为第一流路101。将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至旁通流路104的末端之间的流路记为第二流路102。将旁通流路104的末端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之间的流路记为第三流路103。
从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a排出的气态制冷剂中,一部分流向第一冷凝器12,另一部分流向旁通流路104,也就是说,对第一流路101进行了分流。经第一冷凝器12冷凝后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流路102,第二流路102中的制冷剂和旁通流路104中的制冷剂在两者的连通部位汇合进入第三流路103,通过第三流路103流入第二压缩机21的第二吸气口。
为了便于比较,将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记为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将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记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需要说明的是,中温和高温只是表示两者的相对大小,不特指绝对温度;高压和中压表示两者的相对大小,不特指决定气压。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例如,为上述的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流路102进行降温后,与旁通流路104的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汇合(旁通流路104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近似等于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a的温度和压力),旁通流路104中的制冷剂有助于提升汇合后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进而提高了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压力,实现节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12可以向外界换热介质提供第一次升温,第二冷凝器22可以向外部换热介质提供第二次升温,从而实现对对外界换热介质的梯级加热,实现大跨度加温的同时,也具有节能效果。
示例性地,旁通流路104的末端和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之间的流路上没有换热部件。即上述的第三流路103上没有换热部件。其中,换热部件指的是用于实现制冷剂换热的部件,例如,换热部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过冷部件等。也就是说,第三流路103上不会设置冷凝器、蒸发器、过冷部件等部件。
该实施例中,第三流路103上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较小,有助于通过控制旁通流路104的流量和第三流路103的流量等措施来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的压力和温度。
示例性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节流部件13,第一节流部件13设置于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即第一节流部件13设置于上述的第二流路102上。
第一节流部件13可以是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二节流部件23,第二节流部件23设置于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
第二节流部件23可以是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例如,下文中的第一蒸发器14、第二蒸发器24),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蒸发器。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蒸发器,即第二流路102上设置有蒸发器,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没有设置蒸发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蒸发器,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没有设置蒸发器,即第二流路102上没有设置蒸发器。再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蒸发器,即第二流路102上设置有其中一个蒸发器(即下文中的第一蒸发器14),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另一个蒸发器(即下文中的第二蒸发器24)。
示例性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14,第一蒸发器14设置于第一冷凝器12和旁通流路104的末端之间的流路上。第一蒸发器14用于将液态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
示例性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二蒸发器24,第二蒸发器24设置于第二冷凝器22和第一压缩机11的吸气口11b之间的流路上。第二蒸发器24用于将液态制冷剂转化为气态的制冷剂。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6,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过冷器33,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和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均流经过冷器33,在过冷器33实现热交换。具体地,在流经过冷器33的过程中,第一冷凝器12出口侧的制冷剂作为冷源,第二冷凝器22出口侧的制冷剂作为热源,第一冷凝器12出口侧的制冷剂吸热气化,使得流向第三流路的制冷剂基本只有气态制冷剂,基本没有液态制冷剂。第二冷凝器22出口侧的制冷剂在过冷器33中放热降温,以降低进入第二节流阀23之前的制冷剂的温度,如此,第二节流阀23入口处的制冷剂基本呈液相,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后的制冷剂也基本呈液相,减少气相制冷剂的含量,使得进入第二蒸发器24的入口的制冷剂基本呈液相,提升第二蒸发器24的热交换能力,提升换热量和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凝器12出口侧的流路和第二冷凝器22出口侧的流路相互独立,不会在过冷器33中混合,只是在过冷器33中进行热交换。
过冷器33的具体结构不限。
示例性地,旁通流路104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即旁通流路104可以不设置开关装置,可以是一根直通的管路形成的通道。
示例性地,旁通流路104的理论流量和第一压缩机11的理论排气量的比值为80%~90%。也就是说,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中,约80%~90%的流量流向了旁通流路104,约10%~20%的流量流向第一冷凝器12。该实施例的比值范围,既能使得第一冷凝器12具有合适的冷凝温度和压力,又能使得第三流路上的制冷剂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进而保障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的温度和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设计旁路通路104的管径、阻力等参数、以及设计第一节流阀的节流压力等参数,一起配合实现上述的流量分配。
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旁通流路104上设置流量控制阀,通过流量控制阀和第一节流阀的配合实现流量的分配。
再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旁通流路104和第一流路101的连通处设置分流阀,通过分流阀控制进入旁通流路104和进入第一冷凝器12的流量分配。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和图6,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31,气液分离器31用于接收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即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均流入气液分离器31。气液分离器31的出气口连通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
需要说明的是,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均流入气液分离器31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先汇成一条流路,再流向气液分离器31;另一种是旁通流路104的制冷剂和流经第一冷凝器12的制冷剂分别通过气液分离器31的不同接口进入气液分离器31内,即气液分离器31设置于第一流路101、第二流路102和第三流路103的连通部位。
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31内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三流路103流向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由此,可以将降低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含量。
可以理解的是,气液分离器31内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管路返回至任意一个蒸发器的入口。或者,气液分离器31内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可以暂存在容器内。
示例性地,沿外界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蒸发器、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依次布置在外界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上。即外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蒸发器的表面、第一冷凝器12的表面、第二冷凝器22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外界换热介质不参与制冷剂的循环。
外界换热介质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气体,例如空气,也可以是液体。
以外界换热介质为气体为例进行说明。
湿热气流依次流经蒸发器的表面、第一冷凝器12的表面、第二冷凝器22的表面,在流经蒸发器的表面过程中,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因降温从气流中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湿热气流被蒸发器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经过第一冷凝器12时被加热成干燥温热气流,干燥温热气流流经第二冷凝器22时被进一步加热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可以用于对物体进行烘干,例如,对谷物、衣物、零部件等物体进行干燥。
需要说明的是,湿热气流、低温干燥气流、干燥温热气流、干燥热气流中的低温、温热、热等词是相对关系,并不特指具体的温度大小。具体地,低温干燥气流的温度、干燥温热气流的温度、干燥热气流的温度依次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低温干燥气流是相对湿热气流而言的,低温干燥气流的温度比湿热气流的温度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低温可以是室温。
上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不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可以是空调、除湿机、食品干燥设备、工业干燥设备等,还可以是其他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器设备为干衣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衣物处理腔、气流循环风道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气流循环风道的相对两端均与衣物处理腔连通;气流在气流循环风道和衣物处理腔中循环流动。
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蒸发器。沿气流流动方向,蒸发器、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依次布置在气流循环风道的气流流动路径上。也就是说,从衣物处理腔流出的气流进入气流循环风道中,气流循环风道中的气流先流经蒸发器,后流经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
蒸发器用于对风道的气流进行制冷除湿,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用于对制冷除湿后的气流进行逐级加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过程及干衣原理为:气流循环风道中的干燥热气流从气流循环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进入衣物处理腔中,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湿热气流进入气流循环风道的上游,依次流经蒸发器、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在流经蒸发器的过程中,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因降温从气流中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湿热气流被蒸发器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经过第一冷凝器12时被加热成干燥温热气流,干燥温热气流流经第二冷凝器22时被加热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从气流循环风道的下游进入衣物处理腔中,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
该实施例中,干衣设备为热泵式干衣设备,实现了对能源的高利用,低能耗,同时热泵系统的烘干温度远低于电热元件的加热温度,保障了衣物的烘干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干衣设备领域,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功能是确定的,不会互换,因此,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不会反向流动。
干衣设备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也可以是干衣柜。
示例性地,衣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滤网、底座、设置于底座上方的前支撑和滚筒,前支撑设置于滚筒的前侧。滚筒内的空间作为衣物处理腔。底座的顶侧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位于气流循环风道上,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于安装槽内。也就是说,热泵系统布置位于滚筒下方的底座上。
前支撑设置有安装腔,滤网设置于安装腔中,用于对气流进行过滤。具体地,衣物处理腔中的湿热气流经安装腔流入安装槽,在流经安装腔的过程中,滤网拦截夹杂在气流中的杂质,实现对气流的过滤,降低杂质堵塞蒸发器的可能性。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为柜体式的衣物处理设备,具体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柜体、柜门、用于悬挂衣物的晾衣装置,柜体内至少具有上述的衣物处理腔,柜体的前侧敞开,柜门设置于柜体的敞开处;柜体内至少具有衣物处理腔,晾衣装置悬挂于衣物处理腔的上部。
该实施例中,需要烘干衣物时,将衣物悬挂在晾衣装置上,关上柜门,衣物悬挂烘干,也就是说,衣物烘干过程中,衣物不会翻滚,因此能够降低对衣物的损伤,而且烘干后的衣物不会褶皱、不会缠绕。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几种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21、第一冷凝器12、第二冷凝器22、第一节流、第二节流部件23和第二蒸发器24、旁通流路104。
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一节流部件13、第二压缩机21、第二冷凝器22、第二节流部件23、第二蒸发器24依次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上。
旁通流路104始终为导通状态,旁通流路104的末端和流经第一节流部件13后的流路汇合后流向第二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b。即该实施例中,第二流路102上设置有第一节流部件13,且没有设置第一蒸发器14。第三流路103上没有换热部件。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2,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包括:该实施例中,在第二流路102上设置有第一蒸发器14,第一节流部件13位于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和第一蒸发器14的入口之间的流路上。该实施例中,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没有第二蒸发器24。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3,该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包括:该实施例中,在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设置有第二蒸发器24,第二节流部件23位于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和第二蒸发器24的入口之间的流路上。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4,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包括:该实施例中,在第二流路102上设置有第一蒸发器14。此外,该实施例中,制冷剂循环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31。
气液分离器31设置于第二流路102、旁通流路104以及第三流路103的连通部位处。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5,该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包括:该实施例中,在第二蒸发器24的出口和第一压缩机11的吸气口11b之间的流路上设置有气液分离器32。该气液分离器32用于对来自第二蒸发器24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流路102上可以设置第一蒸发器14,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蒸发器14。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6,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包括:该实施例中,制冷剂循环系统还包括过冷器33,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以及所述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通过所述过冷器33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通过过冷器33降温,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不经过所述过冷器33降温;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凝器2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通过过冷器33降温,第一冷凝器12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不经过所述过冷器33降温。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
沿制冷剂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依次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上;
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还包括旁通流路,所述旁通流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之间流路,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以使得所述旁通流路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制冷剂均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流路的末端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流路上没有换热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的流路上没有蒸发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旁通流路的末端之间的流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流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过冷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均流经所述过冷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流路的理论流量和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理论排气量的比值为80%~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接收所述旁通流路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制冷剂,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所述蒸发器;沿外界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布置在外界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上。
10.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11.一种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衣物处理腔;
气流循环风道,所述气流循环风道的相对两端均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上设置有所述蒸发器;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依次布置在所述气流循环风道中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CN202320629952.4U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Active CN219572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9952.4U CN219572334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9952.4U CN219572334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2334U true CN219572334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72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9952.4U Active CN219572334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2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33563A1 (en)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KR102009278B1 (ko) 운전모드에 따라 변경이 가능한 팽창변을 구비한 의류건조기 및 이의 운전방법
WO2020097831A1 (zh) 闭式热泵干衣机系统
CN212657899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204385515U (zh) 一种深度除湿设备侧向安置热泵干衣柜
EP2551401A1 (en) A heat pump system for a laundry dryer
CN105466078A (zh) 一种热泵系统、洗干一体机及干衣机
CN214581894U (zh)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WO2021239125A1 (zh) 洗涤电器
CN219572334U (zh)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电器设备以及干衣设备
CN203295854U (zh) 基于co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的衣物干燥系统
CN107726480A (zh) 半解耦式分级除湿降温的除湿热泵系统及方法
CN209371555U (zh) 超低温复叠热泵机组
CN212205138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13654272A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214308097U (zh) 一种整体式真空型热泵干燥节能装置
CN111503976B (zh) 一种除湿烘干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JPH02309157A (ja) 二段圧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とその運転方法
CN207815502U (zh) 一种双级蒸发双级冷凝热泵除湿系统
CN206831868U (zh) 一种多功能冷热水空调机组
KR20100137050A (ko)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210975270U (zh) 一种采用中间补气压缩机的热泵干衣机
CN212457838U (zh) 一体式内循环热泵烘干机
CN213066798U (zh) 一种闭环热泵恒温烘干机系统
CN115522367A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