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1894U -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1894U
CN214581894U CN202120541714.9U CN202120541714U CN214581894U CN 214581894 U CN214581894 U CN 214581894U CN 202120541714 U CN202120541714 U CN 202120541714U CN 214581894 U CN214581894 U CN 2145818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compressor
temperature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417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家强
汤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417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18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18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18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媒管路、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蒸发器、预冷器、第一回路、第二回路和换热流路;第一回路上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一节流部件、蒸发器;第二回路上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压缩机、第一冷凝器、预冷器、第二节流部件;换热流路上依次设置有预冷器、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其中,换热介质与冷媒在换热流路换热。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大温跨的梯级加热,提升节能效果。

Description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和一种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冷冻冷藏、或热泵供暖等领域,利用逆卡诺循环的蒸汽压缩设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类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等。其工作的基本原理为:蒸汽压缩系统中充注有制冷剂,制冷剂经压缩机耗功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冷凝器冷凝后变成高压液相,再经节流部件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在蒸发器内吸热升温变成低压气体,最终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在不同的场合,如利用的是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气体热量,则为热泵系统;若利用的是蒸发器内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冷量,则为制冷系统。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被冷冻或加热的温度跨度大,例如直热式热泵热水器中,需要将水从15℃加热至50℃,而单一的冷凝器只有一种冷凝压力,这意味着整个系统运行的冷凝温度较高,导致系统能效较低。或者在酷热地区的冷冻系统中,室外环境温度很高,而冷冻需要的温度达到-30℃~-60℃,单一排气的制冷系统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蒸发器;预冷器;第一回路,在第一回路上,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压缩机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一个、第一节流部件、蒸发器和压缩机的进气口;第二回路,在第二回路上,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另一个、预冷器、第二节流部件和压缩机的进气口;换热流路,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换热流路上依次设置有预冷器、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其中,换热介质与冷媒在换热流路换热。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温度调节系统,设于壳体内。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温度调节系统,在换热流路上设置了多个冷凝器,且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换热流路上依次设置。也就是说,换热介质会先后流经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或者先后流经第二冷凝器和第一冷凝器。相对于仅有一个冷凝器进行换热的情况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度调节系统,经过多个冷凝器与换热介质换热,可以减少每次的换热量,在目标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换热介质不是被一次加热到位,而是多次加热。这样,在大跨温加热时,本申请通过多个冷凝器的设置,有利于实现梯级加热,采用梯级加热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比,起到节能的效果。而且本申请的压缩机设有两个排气口,相对于单排气的压缩机而言,具有更好的空气调节效率。
另外,在换热流路上,在蒸发器之前还设有预冷器,可以对即将和蒸发器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进行初步降温除湿,然后再和蒸发器进行降温除湿,从而提升降温除湿效果和系统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干衣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压缩机,102冷媒管路,110第一冷凝器,112第二冷凝器,120第一节流部件,122第二节流部件,124第三节流部件,130蒸发器,132预冷器,134过冷器,136回热器,140换热流路,20第一回路,22第二回路;30干衣机,300干燥滚筒,302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7描述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预冷器132。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管路102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中的一个、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中的一个、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或第二冷凝器112,经冷凝器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中的另一个、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中的另一个、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或第二冷凝器112,经冷凝器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预冷器132吸收换热介质的部分热量升温,然后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置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冷凝器110。其中,换热介质与冷媒在换热流路140换热。由于预冷器132、蒸发器13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冷凝器110依次设置,因此换热介质会先后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这样,在换热介质,例如高温高湿的空气进入换热流路140后,会先经过预冷器132预冷,进行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也就是说,换热介质不是一步降低到目标温度,而是进行梯级降温,这样就可以降低蒸发器130的工作负荷,提升系统能效。
进一步地,经过降温除湿后的换热介质,沿换热流路140向两个冷凝器流动,吸收两个冷凝器中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流出换热流路140。
而冷媒在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流动的过程中,先在冷凝器和低温的换热介质换热降温,然后流动至换热流路140的入口附近,与高温的换热介质换热升温,再流回压缩机100。这样,冷媒、换热介质这两者都先后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换热,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热量或冷量,提升系统能效。
需要指出的是,预冷器13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其中的冷媒还没有经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其温度相对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而言更高,也就是说,预冷器132中的冷媒与刚进入换热流路140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小。这样,在蒸发器130之前,先由预冷器132对换热介质进行初步降温除湿,而经过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之后的换热介质,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之间的温差也进一步减小,从而有利于提升降温效率,提升系统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上,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一回路20上。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预冷器132和过冷器134。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管路102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二冷凝器112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与实施例1不同,本实施例增设了过冷器134。过冷器134设置在换热流路140上,并位于蒸发器130远离预冷器132的一侧,过冷器134还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增设过冷器134之后,在换热流路140上,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实现除湿和梯级加热。而在第二回路22上,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第一冷凝器110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再经过冷器134向预冷器132流动。这样,
冷媒在经过第一冷凝器110降温之后,经过过冷器134位置处,与经过两次降温除湿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冷媒进一步降温,而换热介质吸热,开始升温。这样,换热介质在流向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之前,还进行了初步的加热,增加了加热的梯级,从而更有利于大温差的加热工作。而冷媒在流向预冷器132之前,先经过第一冷凝器110和过冷器134两次降温,然后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综上,换热介质,例如高温高湿的空气进入换热流路140后,会先经过预冷器132预冷,进行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也就是说,换热介质不是一步降低到目标温度,而是进行梯级降温,这样就可以降低蒸发器130的工作负荷,提升系统能效。
进一步地,经过降温除湿后的换热介质,沿换热流路140先流向过冷器134,进行初步升温,然后再向两个冷凝器流动,吸收两个冷凝器中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流出换热流路140。
而冷媒在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流动的过程中,先在冷凝器和低温的换热介质换热降温,然后流动至换热流路140的入口附近,与高温的换热介质换热升温,再流回压缩机100。这样,冷媒、换热介质这两者都先后经过至少两次不同方向的换热,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热量或冷量,提升系统能效。
需要指出的是,预冷器13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其中的冷媒还没有经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其温度相对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而言更高,也就是说,预冷器132中的冷媒与刚进入换热流路140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小。这样,在蒸发器130之前,先由预冷器132对换热介质进行初步降温除湿,而经过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之后的换热介质,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之间的温差也进一步减小,从而有利于提升降温效率,提升系统能效。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调换了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更具体地,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而在第二回路22,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来自于第二冷凝器112,同样可以实现通过过冷器134为换热介质进行初步加热的作用。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使得预冷器132进口的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提高预冷效果。
具体地,根据本申请本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预冷器132、过冷器134和第三节流部件124。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流路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在换热流路140上,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二冷凝器112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过冷器134和第三节流部件124都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三节流部件12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也就是第三节流部件124的进口端与过冷器134连接,第三节流部件124的出口端与预冷器132连接。
相对于实施例2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在过冷器134的出口端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通过设置第三节流部件124,有利于冷媒在进入预冷器132之前,温度进一步降低,提升预冷器132的预冷效果,相应地可以进一步提升降温除湿效果。
综上,在换热介质进入换热流路140后,会先经过预冷器132预冷,进行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也就是说,换热介质不是一步降低到目标温度,而是进行梯级降温,这样就可以降低蒸发器130的工作负荷,提升系统能效。
进一步地,经过降温除湿后的换热介质,沿换热流路140先流向过冷器134,进行初步升温,然后再向两个冷凝器流动,吸收两个冷凝器中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流出换热流路140。
而冷媒在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流动的过程中,先在冷凝器和低温的换热介质换热降温,然后流动至换热流路140的入口附近,与高温的换热介质换热升温,再流回压缩机100。这样,冷媒、换热介质这两者都先后经过至少两次不同方向的换热,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热量或冷量,提升系统能效。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4不同,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调换了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更具体地,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而在第二回路22,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三节流部件12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相对于实施例4而言,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来自于第二冷凝器112,同样可以实现通过过冷器134为换热介质进行初步加热的作用。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3而言,增加了节流部件,使得预冷器132进口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提高预冷效果。
实施例6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预冷器132、过冷器134和回热器136。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也就是说,相对于所述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流路140上增设了回热器136。回热器136位于蒸发器130和过冷器134之间。
进一步地,回热器136还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且回热器136的进口端与预冷器132连接,回热器136的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2连接。
具体而言,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二冷凝器112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相对于实施例2,本申请增设了回热器136。增设回热器136之后,在换热流路140上,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这样,回热器136中的冷媒可以回收流经蒸发器130的换热介质的冷量,这样,在第二回路22上,从回热器136经第二节流部件122进入蒸发器130的冷媒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从而可以增加蒸发器130的制冷量。
实施例7
如图6所示,实施例6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的位置进行了调换,也即是说,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来自于第二冷凝器112,而第一冷凝器11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部件120的进口相连。
具体而言,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更具体地,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第一冷凝器110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一冷凝器110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实施例8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第三节流部件124、蒸发器130、预冷器132、过冷器134和回热器136。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进一步地,回热器136还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且回热器136的进口端与预冷器132连接,回热器136的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2连接。过冷器134和预冷器132之间,还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
具体而言,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二冷凝器112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三节流部件124、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通过设置第三节流部件124,且设置在预冷器132和过冷器134之间,使得进入预冷器132的冷媒的温度,能够得到进一步地降低,提升预冷器132的制冷量,从而提升预冷器132的降温除湿效果。
实施例9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8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的位置进行了调换。
具体而言,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而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更具体地,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第一冷凝器110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一冷凝器110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三节流部件124、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实施例2至实施例9的核心在于,若换热介质是高温湿空气,湿空气可先与预冷器132的冷媒换热而初步降温除湿,接着与蒸发器130的冷媒进一步降温除湿,得到低温干空气。低温干空气接着与过冷器134的冷媒换热而初步升温,得到中温干空气,此时过冷器134的冷媒提高了过冷度,增加进入蒸发器130的单位质量冷媒制冷量。中温干空气依次与中压冷凝器(第二冷凝器112)和高压冷凝器(第一冷凝器110)换热,得到高温干空气。干空气可用于干燥。
实施例1至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先过冷后预冷的热泵系统,如果应用到湿空气除湿的场景,湿空气可先经过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一步降温除湿后得到低温干燥空气,接着经过过冷器134,给过冷器134冷媒降温,提高冷媒过冷度,起到节能效果。与过冷器134换热后的空气温度升高,再依次被中压冷凝器和高压冷凝器加热,得到高温干空气,梯级加热降低压缩机100吸排气压力比,起到节能效果。回热器136回收低温空气冷量给冷媒,提高冷媒过冷度而空气温度升高,起到节能效果。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7而言,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降低进入预冷器132的冷媒温度,从而增加制冷量。
实施例10
如图9至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回热器136、蒸发器130和预冷器132。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流路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实现除湿和梯级加热。
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本实施例增加了回热器136。回热器136设于换热流路140上,并位于蒸发器130远离预冷器132的一侧,且回热器136的进口端与预冷器132连接,回热器136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30连接。
这样,在高温高湿的空气作为换热介质进入换热流路140后,会先经过预冷器132预冷,进行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也就是说,高温高湿的空气不是一步降低到目标温度,而是进行梯级降温,这样就可以降低蒸发器130的工作负荷,提升系统能效。
进一步地,经过降温除湿后的换热介质,沿换热流路140经回热器136向两个冷凝器流动,吸收两个冷凝器中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流出换热流路140。在流经回热器136时,经过两次降温除湿之后的换热介质的冷量由回热器136内的冷媒吸收,从而换热介质的温度开始上升,有利于进一步地实现梯级加热的目的,降低压缩机100功耗。
如图9所示,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冷凝器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预冷器132吸收换热介质的部分热量升温,再经回热器136吸收换热介质的冷量,降低了进入蒸发器130中的冷媒的温度,最后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循环流动。
冷媒在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流动的过程中,先在冷凝器和低温的换热介质换热降温,然后流动至换热流路140的入口附近,与高温的换热介质换热升温,再流回压缩机100。这样,冷媒、换热介质这两者都先后经过至少两次不同方向的换热,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热量或冷量,提升系统能效。
需要指出的是,预冷器13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其中的冷媒还没有经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其温度相对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而言更高,也就是说,预冷器132中的冷媒与刚进入换热流路140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小。这样,在蒸发器130之前,先由预冷器132对换热介质进行初步降温除湿,而经过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之后的换热介质,与蒸发器130中的冷媒之间的温差也进一步减小,从而有利于提升降温效率,提升系统能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蒸发器130远离预冷器132的一侧设置回热器136,回收换热介质的冷量,降低了进入蒸发器130内的冷媒的温度,从而有利于提升蒸发器130的制冷量。同时,通过冷媒和换热介质在回热器136处换热,还提升了换热介质的温度,有利于实现梯级加热。在换热介质为湿空气时,还有利于制备高温干燥空气。
实施例11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部件124。第三节流部件124的进口端与回热器136连接,第三节流部件124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30连接。
通过在回热器136和蒸发器130之间设置第三节流部件124,有利于进一步地降低冷媒温度,从而提升蒸发器130的降温除湿效果。可以理解,第三节流部件124的设置,主要是起到进一步降低冷媒温度的作用,并不是温度调节的必要部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者不选用。
实施例12
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11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的位置互换,即进入预冷器132的冷媒从来自于第一冷凝器110出口,改为来自于第二冷凝器112出口,第一冷凝器110出口冷媒节流后进入蒸发器130。
具体而言,第一冷凝器110设置在第一回路20上,第二冷凝器112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
更具体地,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第一冷凝器110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冷凝器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预冷器132吸收换热介质的部分热量升温,再经回热器136吸收换热介质的冷量,降低了进入蒸发器130中的冷媒的温度,最后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循环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节流部件124主要是起到进一步降低冷媒温度的作用,不是温度调节的必要部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者不选用。
实施例13
如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第三节流部件124、回热器136、过冷器134、蒸发器130和预冷器132。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流路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冷凝器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先通过过冷器134,在过冷器134处,与经过的换热介质换热,冷媒温度降低,提高过冷度,而换热介质温度升高。过冷度提高后,冷媒再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预冷器132吸收换热介质的部分热量升温,再经回热器136吸收换热介质的冷量以及经过第三节流部件124进一步减压,降低了进入蒸发器130中的冷媒的温度,最后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循环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节流部件124主要是起到进一步降压的作用,不是温度调节的必要部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者不选用。
相对于实施例10而言,本实施例增加了过冷器134。过冷器134设于换热流路140上,并位于回热器136和第二冷凝器112之间,过冷器134还设于第二回路22上,且过冷器134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凝器110连接,过冷器134的出口端与第二冷凝器112连接。这样,冷媒从第一冷凝器110流出后,先流经过冷器134,而过冷器134位于回热器136和第二冷凝器112之间,因此可以吸收换热介质冷量,提升冷媒的过冷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过冷器13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回路20中。
实施例14
如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回热器136、过冷器134、蒸发器130和预冷器132。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流路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冷媒会先后两次流经过冷器134。在本实施例中,在过冷器134处,是冷媒和冷媒换热,而不是冷媒和换热介质换热。具体而言,过冷器134的第一进口端与回热器136的出口端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一出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吸气口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二进口端与第一冷凝器110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2连接。这样,冷媒先后两次流经过冷器134。其中,冷媒从第一冷凝器110流出后,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再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2,经预冷器132、回热器136之后,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与从第一冷凝器110流出的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进行换热。可以理解,第一冷凝器110中流出的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的温度较高,而从回热器136流出的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的温度较低,换热后,从第一冷凝器110流出的冷媒的温度被降低,从而可以降低进入预冷器132的冷媒的温度,提升预冷器132制冷能力,进而提升降温除湿效果。而第二次流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温度被升高,流向压缩机100,从而降低压缩机100的排气压力,提升压缩机100能效。
相对于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回热器136的冷媒出口不经过节流部件,而是进入过冷器134,与第一冷凝器110出口冷媒换热,降低第一冷凝器110出口冷媒温度,提高制冷能力。
实施例15
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14不同,本实施例中的过冷器134同时连接在第一回路20和第二回路22上。提升蒸发器130的制冷能力,进而提升蒸发器130的降温除湿效果。
具体地,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先进入过冷器134换热降温,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4不同之处在于,过冷器134的第一进口端与回热器136的出口端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一出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吸气口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二进口端与第二冷凝器112连接,过冷器13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一节流部件120连接。这样,冷媒先后两次流经过冷器134。其中,冷媒从第二冷凝器112流出后,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再进入第一节流部件120,经蒸发器130回流至压缩机100。在第二回路22,冷媒经预冷器132、回热器136之后,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与从第二冷凝器112流出的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进行换热。可以理解,第二冷凝器112中流出的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的温度较高,而从回热器136流出的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的温度较低,换热后,从第二冷凝器112流出的冷媒的温度被降低,从而可以降低进入蒸发器130的冷媒的温度,提升蒸发器130的制冷能力,进而提升降温除湿效果。而第二次流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温度被升高,流向压缩机100,从而降低压缩机100的排气压力,提升压缩机100能效。
实施例16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第三节流部件124的进口端与回热器136连接,第三节流部件124的出口端与预冷器132的第一进口端连接。
具体地,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4不同之处在于,在回热器136和过冷器134之间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通过设置第三节流部件124节流,能够降低回热器136流出的冷媒的温度,相应地,使得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能够为从第一冷凝器110中流出,并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提供更多冷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一冷凝器110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进而提升预冷器132的制冷能力,相应地提升降温除湿效果。
实施例17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第三节流部件124的进口端与回热器136连接,第三节流部件124的出口端与预冷器132的第一进口端连接。
在换热流路140上,依次设有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回热器136、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
在第一回路20,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过冷器134、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先进入过冷器134换热降温,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在第二回路22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第二节流部件122、预冷器132、回热器136、第三节流部件124、过冷器134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5不同之处在于,在回热器136和过冷器134之间增加了第三节流部件124。通过设置第三节流部件124节流,能够降低回热器136流出的冷媒的温度,相应地,使得第二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能够为从第一冷凝器110中流出,并第一次进入过冷器134的冷媒提供更多冷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一冷凝器110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进而提升预冷器132的制冷能力,相应地提升降温除湿效果。
实施例10至实施例17的目的在于通过压缩机100的不同冷凝压力,实现不同的冷凝温度,实现大温跨加热时的梯级加热或大温跨降温时的梯级制冷。预冷器132初步给高温湿空气初步降温。回热器136回收蒸发器130的低温出风冷量。过冷器134给冷媒降温,提高冷媒过冷度。
实施例10至实施例17的核心在于,如果换热介质是湿空气,湿空气可先与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接着与蒸发器130进一步降温除湿,得到低温干空气。低温干空气与回热器136换热,降低回热器136的冷媒温度而低温空气温度升高,此时温度降低的冷媒制冷能力提升。接着依次与中压冷凝器(第二冷凝器112)和高压冷凝器(第一冷凝器110)换热,变成高温干空气,可用于干燥。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例10至实施例17具有以下优点:如果应用到湿空气除湿的场景,湿空气可先经过预冷器132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一步降温除湿后得到低温干燥空气,接着经过回热器136,给回热器136冷媒降温,提高冷媒过冷度,单位质量制冷剂制冷量提升,起到节能效果。与回热器136换热后的空气温度升高,再依次被中压冷凝器和高压冷凝器加热,得到高温干空气,梯级加热降低压缩机100吸排气压力比,起到节能效果。回热器136回收低温空气冷量给冷媒,提高冷媒过冷度而空气温度升高,起到节能效果。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可以是一种流体,也可以是不同的流体。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为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如风机、水泵等,即换热流路140上还可设置风机、水泵等。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节流部件可以是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制冷系统节流装置。
实施例18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和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温度调节系统设于壳体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壳体的设置,能够对温度调节系统形成保护,避免温度调节系统受到损伤。
可以理解,温度调节装置包括以下任意一种:干衣机、洗烘一体机、空调。
实施例19
如图1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干衣机30,包括干燥滚筒300、风道302和温度调节系统,干燥滚筒300和温度调节系统设置在风道302内。换热介质在风道302内经干燥滚筒、温度调节系统循环流动。
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媒管路102、第一冷凝器110、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预冷器132和过冷器134。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和换热流路140。
具体地,压缩机100为单机双排气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冷媒管路102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且冷媒流路用于连通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中的各个部件。换热流路140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且换热介质和冷媒在换热流路140中换热。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回路20上,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0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冷凝器112、第一节流部件120、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二冷凝器112,经第二冷凝器112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第二冷凝器112的冷媒再经第一节流部件120降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流向蒸发器130。经过蒸发器130吸热升温,形成低压气体,再经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过冷器134。过冷器134设置在换热流路140上,并位于蒸发器130远离预冷器132的一侧,过冷器134还设置在第二回路22上。在第二回路22上,压缩机100的第二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蒸发器130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02依次连接。
增设过冷器134之后,在换热流路140上,换热介质依次流经预冷器132、蒸发器130、过冷器134、第二冷凝器112和第一冷凝器110,实现除湿和梯级加热。而在第二回路22上,冷媒沿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一冷凝器110、过冷器134、预冷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22和压缩机100的进气口依次流动。也就是说,冷媒经压缩机100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10,经第一冷凝器110降温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再经过冷器134向预冷器132流动。这样,冷媒在经过第一冷凝器110降温之后,经过过冷器134位置处,与经过两次降温除湿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冷媒进一步降温,而换热介质吸热,开始升温。这样,换热介质在流向第一冷凝器110和第二冷凝器112之前,还进行了初步的加热,增加了加热的梯级,从而更有利于大温差的加热工作。而冷媒在流向预冷器132之前,先经过第一冷凝器110和过冷器134两次降温,然后通过第二节流部件122降压,形成低压气体,再重新进入压缩机100,再循环流动。
例如换热介质为空气,空气在干燥滚筒300中和高温高湿的衣物换热,形成高温高湿的空气后,从干燥滚筒300中流出,进入换热流路140。先经过预冷器132预冷,进行初步降温除湿,再经过蒸发器130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也就是说,换热介质不是一步降低到目标温度,而是进行梯级降温,这样就可以降低蒸发器130的工作负荷,提升系统能效。
进一步地,经过降温除湿后的换热介质,沿换热流路140先流向过冷器134,进行初步升温,然后再向两个冷凝器流动,吸收两个冷凝器中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高温干燥的换热介质,流出换热流路140,再重新进入干燥滚筒300,利用其高温再次加热衣物,使衣物上的湿气蒸发到空气中,然后再次被带走,从而实现衣物的干燥。
冷媒在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22流动的过程中,先在冷凝器和低温的换热介质换热降温,然后流动至换热流路140的入口附近,与高温的换热介质换热升温,再流回压缩机100。这样,冷媒、换热介质这两者都先后经过至少两次不同方向的换热,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热量或冷量,提升系统能效。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上述实施例,能够实现不同的冷凝温度,实现大温差加热时的梯级加热,或者大温差制冷时的梯级降温,提升了温度调节系统的温度调节能力。
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冷媒管路,用于作为冷媒的流路;
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
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
蒸发器;
预冷器;
第一回路,在所述第一回路上,通过所述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所述压缩机的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
第二回路,在所述第二回路上,通过所述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有所述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另一个、所述预冷器、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和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
换热流路,用于作为换热介质的流路,所述换热流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预冷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
其中,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冷媒在所述换热流路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过冷器,设置在所述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预冷器的一侧,所述过冷器还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路上;
在所述第二回路上,所述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一个、所述过冷器、所述预冷器、所述第二节流部件、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冷媒管路依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三节流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回路,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进口端与所述过冷器连接,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所述预冷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回热器,设于所述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过冷器之间,所述回热器还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路上,且所述回热器的进口端与所述预冷器连接,所述回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回热器,设于所述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预冷器的一侧,且所述回热器的进口端与所述预冷器连接,所述回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三节流部件,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回热器连接,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过冷器,设于所述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回热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所述过冷器还设于所述第一回路或所述第二回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回热器,设于所述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预冷器的一侧,且所述回热器的进口端与所述预冷器连接;
过冷器,所述过冷器的第一进口端与所述回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过冷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所述过冷器设于所述第二回路,或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器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且所述过冷器的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连接,所述过冷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连接;或
所述过冷器设于所述第二回路,且所述过冷器的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过冷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三节流部件,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回热器连接,所述第三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所述预冷器的第一进口端连接。
11.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干衣机、洗烘一体机、空调。
CN202120541714.9U 2021-03-16 2021-03-16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2145818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1714.9U CN214581894U (zh) 2021-03-16 2021-03-16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1714.9U CN214581894U (zh) 2021-03-16 2021-03-16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1894U true CN214581894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5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41714.9U Active CN214581894U (zh) 2021-03-16 2021-03-16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189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5561A (zh) * 2019-10-31 2021-05-1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N115264675A (zh) * 2022-04-29 2022-11-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5561A (zh) * 2019-10-31 2021-05-1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N112815561B (zh) * 2019-10-31 2022-03-2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N115264675A (zh) * 2022-04-29 2022-11-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64675B (zh) * 2022-04-29 2023-11-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39467U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WO2019091241A1 (zh)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107014015A (zh) 热回收型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214581894U (zh)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CN112050490A (zh) 一种蒸发冷离心式冷水机组
CN208832629U (zh) 一种低温冷水机组
KR101350611B1 (ko) 이원 냉매 사이클 및 단단 냉매 사이클을 이용한 냉난방 히트펌프
CN107130415B (zh) 一种热泵热管复合式干衣机
CN213089944U (zh) 一种恒温制冷装置
CN206669949U (zh) 热回收型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105758045A (zh) 一种超低温复叠式三联供热泵机组
US20230056774A1 (en) Sub-cooling a refrigerant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6336586A (zh) 四管制风冷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8124664U (zh) 一种复叠式超低温热泵冷热水机组
KR100675900B1 (ko)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210089182U (zh) 吸收式过冷制冷系统
CN20962291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取暖系统
KR20100137050A (ko)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CN206831868U (zh) 一种多功能冷热水空调机组
KR20130055790A (ko) 고효율 히터펌프식 냉난방장치
KR100493871B1 (ko) 제습 및 건조설비
US20040118133A1 (en) Heat pump and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7715211U (zh) 一种适用于低湿工况下的高效除湿机
CN2069992U (zh) 热泵除湿干燥机
CN114087798B (zh) 一种直膨式新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