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5561A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15561A CN112815561A CN201911049093.6A CN201911049093A CN112815561A CN 112815561 A CN112815561 A CN 112815561A CN 201911049093 A CN201911049093 A CN 201911049093A CN 112815561 A CN112815561 A CN 1128155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jector
- inlet end
- outlet end
- evaporator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第一喷射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喷射器;压缩机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与第一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和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中一个与吸气口连接,另一个与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可通过喷射器的引射作用实现大温跨时的梯级加热、冷却,提高能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在冷冻冷藏/热泵供暖等领域,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被冷冻或加热的温度跨度大,例如直热式热泵热水器中,需要将水从15摄氏度加热至50摄氏度,而单一的冷凝器只有一种冷凝压力,这意味着整个系统运行的冷凝温度较高,导致系统能效较低。或者在酷热地区的冷冻系统中,室外环境温度很高,而冷冻需要的温度达到-30摄氏度至-60摄氏度,单一排气的制冷系统效率较低。而通过设置双蒸发或双冷凝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可以有效改善这类产品的效率。但目前这类双温系统通常采用的是复叠循环、两级压缩等,其主要是通过混合制冷剂中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或者利用多次压缩的不同排气压力,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第一喷射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喷射器;压缩机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与第一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和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中一个与吸气口连接,另一个与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通过为压缩机配置两个冷凝器,从压缩机的排气口分出两条支路,第一条支路连接第一冷凝器,第二条支路连接第二冷凝器,并在第一条支路上,排气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设置第一喷射器,具体使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或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可将排气口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入口进入的低压制冷剂汇合后,再流经第一冷凝器,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实现不同的冷凝温度,实现大温跨加热时的梯级加热。而且,不同压力的制冷剂在流经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冷凝后,也很可能依然形成不同压力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中实现不同的蒸发温度,实现大温跨冷却时的梯级冷却。可通过第一喷射器的引射作用实现不同压力制冷剂的汇合,从而即便压缩机的数量为一个,也能够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双冷凝温度,甚至双蒸发温度,提升系统能效,无需设置两个压缩机,也无需使压缩机为能够排出不同压力的制冷剂的结构复杂的压缩机,结构简单,节约成本。
此外,通过在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具体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并使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一方面由于第二冷凝器经第二喷射器连接第二蒸发器,而第一冷凝器无需第二喷射器连接第二蒸发器,受第二喷射器的引射作用,有利于使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中实现不同的蒸发温度,实现大温跨冷却时的梯级冷却,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喷射器喷射出的制冷剂会降低压力,可免除在第二冷凝器与第二蒸发器之间增设节流元件,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部件,第一节流部件的入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可对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降低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从而确保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中的蒸发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一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器,可以在第一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时对其进行分离。将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一方面由于免除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二喷射器,从而降低第二喷射器所需的容量,减小第二喷射器的体积,另一方面可避免第一冷凝器排出的是气液两相制冷剂时增加第二喷射器的设计难度,有助于简化第二喷射器的结构。而将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经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蒸发器连接,可保证进入第一节流部件的制冷剂为液相制冷剂,提高节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二喷射器经第二节流部件连接第二蒸发器,可对第二喷射器排出的制冷剂进一步降压,降低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从而提高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中蒸发所带来的冷却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回热器,回热器的第一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回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回热器的第二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经回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吸气口或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二喷射器经回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可在节流前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确保进入第二节流部件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与进入第二节流部件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提高第二节流部件的节流效果。而在第一蒸发器与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蒸发器经回热器与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由于回热器可增加即将进入该低压入口端的制冷剂的温度,有利于制冷剂经第一喷射器排出后进入第一冷凝器,在第一冷凝器内冷凝放出大量热,提高加热效果。而在第一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蒸发器经回热器与压缩机连接,可对即将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确保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为气相制冷剂,避免压缩机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二喷射器经第二气液分离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可确保进入第二节流部件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与进入第二节流部件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提高第二节流部件的节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三喷射器,第三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第三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第二蒸发器连接,第三喷射器的出口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二喷射器与第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第三喷射器,一方面可进一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从而有利于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中蒸发吸热,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与第三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也即第二蒸发器经第三喷射器、第二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后,进入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或进入压缩机的吸气口,可确保进入的制冷剂为气相制冷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也即压缩机具有一个排气压力,简化压缩机的结构,节约成本。具体地,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可通过管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二冷凝器连接的管路上,或者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连接的管路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互连通,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第二排气口连接。
在该设计中,排气口的数量可为两个,且相互连通,从而压缩机仅具有一个排气压力,结构简单,而且方便连接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冷凝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用于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三排气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第四排气口连接。
在该设计中,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更有利于实现制冷设备的双冷凝温度和双蒸发温度。可根据需要选择压缩机的类型,以选择适当的排气压力的两个排气口,从而调节制冷设备的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等节流装置,以实现可靠的节流降压作用。其中,膨胀阀可为电子膨胀阀,也可为热力膨胀阀。当然,第二节流部件也可以为毛细管或膨胀阀等节流装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七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八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九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压缩机,104第一冷凝器,106第二冷凝器,108第一蒸发器,110第二蒸发器,112第一喷射器,114第二喷射器,116第一气液分离器,118第一节流部件,120第二节流部件,122回热器,124第二气液分离器,126第三喷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制冷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102、第一冷凝器104、第二冷凝器106、第一蒸发器108、第二蒸发器110、第一喷射器112、第二喷射器114、第一节流部件118和第一气液分离器116。其中,第一节流部件118可以为毛细管或膨胀阀等节流装置。系统的连接方式为:制冷剂从压缩机102的排气口排出后分成两路,第一路进入第二冷凝器106的入口端,第二冷凝器106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114的高压入口端,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端,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接压缩机102的吸气口;第二路进入第一喷射器112的高压入口端,第一喷射器112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冷凝器104的入口端,第一冷凝器104的出口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116的入口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116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一节流部件118的入口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118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08的入口端连接,第一蒸发器108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第一气液分离器116的气体出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低压入口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制冷剂循环回路。
该系统的工作流程为:制冷剂经压缩机102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分层两路,第一路经第二冷凝器106冷却后形成高压液相制冷剂进入第二喷射器114内,第二喷射器114喷射出的两相状态次低压制冷剂经第二蒸发器110吸热后变成气态,最终进入压缩机102吸气口;第二路高温高压气体引射进第一喷射器112内,第一喷射器112喷出的次高温制冷剂经第一冷凝器104冷却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气液分离器116内分离,其液相制冷剂经第一节流部件118节流形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第一蒸发器108吸热后变成气态进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而第一气液分离器116排出的气相制冷剂则进入第二喷射器114的低压入口端。
其中,第一喷射器112的存在可将排气口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入口进入的低压制冷剂汇合后,再流经第一冷凝器104,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在第一冷凝器104和第二冷凝器106中实现不同的冷凝温度,实现大温跨加热时的梯级加热。而且,不同压力的制冷剂在流经第一冷凝器104和第二冷凝器106冷凝后,也很可能依然形成不同压力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08和第二蒸发器110中实现不同的蒸发温度,实现大温跨冷却时的梯级冷却,提升系统能效,无需设置两个压缩机102,也无需使压缩机102为能够排出不同压力的制冷剂的结构复杂的压缩机102,结构简单,节约成本。而且,在第二喷射器114的引射作用下,一方面有利于使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08和第二蒸发器110中实现不同的蒸发温度,实现大温跨冷却时的梯级冷却,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喷射器114喷射出的制冷剂会降低压力,可免除在第二冷凝器106与第二蒸发器110之间增设节流元件,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而且,第一气液分离器116的设置,一方面由于免除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二喷射器114,从而降低第二喷射器114所需的容量,减小第二喷射器114的体积,另一方面可避免第一冷凝器104排出的是气液两相制冷剂时增加第二喷射器114的设计难度,有助于简化第二喷射器114的结构。
具体地,制冷设备采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当要利用蒸发器实现制冷目的时,制冷设备可视为制冷系统,当要利用冷凝器实现制热目的时,制冷设备可视为热泵系统,当然,也可利用蒸发器和冷凝器同时实现制冷目的和制热目的。当第一冷凝器104和第二冷凝器106的冷凝压力及冷凝温度不同,其需要利用冷凝器来加热介质,例如加热水时,可先用冷凝温度较低的一个冷凝器来预热介质,再利用冷凝温度较高的另一个冷凝器对介质进行二次加热。可以理解的是,与双冷凝的能量梯级利用类似,双蒸发的能量梯级利用可对降温对象进行二次降温。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将第一蒸发器108的出口端连接压缩机102的吸气口。
该系统的工作流程为:制冷剂经压缩机102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二冷凝器106冷却后形成高压液相制冷剂进入第二喷射器114内,第二喷射器114喷射出的两相状态次低压制冷剂经第二蒸发器110吸热后变成气态,进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第二路高温高压气体引射进第一喷射器112内,第一喷射器112喷出的次高温制冷剂经第一冷凝器104冷却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气液分离器116内分离,其液相经第一节流部件118节流形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第一蒸发器108吸热后变成气态最终进入压缩机102的吸气口;而第一气液分离器116排出的气相制冷剂则进入第二喷射器114的低压入口端。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第二节流部件120。具体地,将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将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出口端,也即第二喷射器114经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第二蒸发器110。
该系统的工作流程为:制冷剂经压缩机102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分层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凝器104冷却后形成高压液相制冷剂进入第二喷射器114内,第二喷射器114喷射的液相高压制冷剂经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的两相状态,再经第二蒸发器110吸热后变成气态,最终进入压缩机102吸气口;第二路高温高压气体引射进第一喷射器112内,第一喷射器112喷出的次高温制冷剂经第一冷凝器104冷却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气液分离器116内分离,其液相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形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第一蒸发器108吸热后变成气态进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而第一气液分离器116的气相则进入第二喷射器114的低压入口端。
通过使第二喷射器114经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第二蒸发器110,可对第二喷射器114排出的制冷剂进一步降压,降低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从而提高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10中蒸发所带来的冷却效果。而且,无需第二喷射器114具备完全的节流降压功能,其只需喷射出液相高压制冷剂即可,简化第二喷射器114的结构。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第二节流部件120。具体地,将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将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出口端,也即第二喷射器114经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第二蒸发器110。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增加回热器122。具体地,回热器122的第一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一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二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08的出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通过使第二喷射器114经回热器122与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可在节流前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确保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与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提高第二节流部件120的节流效果。而通过使第一蒸发器108经回热器122与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由于回热器122可增加即将进入该低压入口端的制冷剂的温度,有利于制冷剂经第一喷射器112排出后进入第一冷凝器104,在第一冷凝器104内冷凝放出大量热,提高加热效果。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增加回热器122。具体地,回热器122的第一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一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二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08的出口端连接,回热器122的第二出口端与压缩机102的吸气口连接。通过使第一蒸发器108经回热器122与压缩机102连接,可对即将进入压缩机102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确保进入压缩机102的制冷剂为气相制冷剂,避免了压缩机102发生液击,确保了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七: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三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具体地,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与压缩机102的吸气口连接。
通过使第二喷射器114经第二气液分离器124与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可确保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与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提高第二节流部件120的节流效果。
实施例八:
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四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具体地,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与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实施例九:
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三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和第三喷射器126。具体地,第三喷射器126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与压缩机102的吸气口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第三喷射器126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通过使第二喷射器114经第三喷射器126、第二气液分离器124与第二节流部件120连接,可确保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与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提高第二节流部件120的节流效果。而且,通过在第二喷射器114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4之间设置第三喷射器126,一方面可进一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从而有利于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10中蒸发吸热,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第三喷射器126的低压入口端连接,也即第二蒸发器110经第三喷射器126、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后,进入压缩机102的吸气口,可确保进入的制冷剂为气相制冷剂,避免了压缩机102发生液击,确保了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十: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和第三喷射器126。具体地,第三喷射器126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与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第三喷射器126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通过使第二蒸发器110经第三喷射器126、第二气液分离器124连接第一喷射器112,使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连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可确保进入第一喷射器112的制冷剂为气相制冷剂,降低第一喷射器112所需的容量,减小第一喷射器112的体积,并避免第二蒸发器110排出的是气液两相制冷剂时增加第一喷射器112的设计难度,有助于简化第一喷射器112的结构。
实施例十一:
在上述实施例三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连接压缩机102的吸气口。
或者,在上述实施例四基础上,增加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入口端与第二喷射器114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液体出口端与第二节流部件120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124的气体出口端连接第一喷射器112的低压入口端。
实施例十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通过设定压缩机102的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也即压缩机102具有一个排气压力,简化压缩机102的结构,节约成本。具体地,第一喷射器112的高压入口端可通过管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二冷凝器106连接的管路上,或者第二冷凝器106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一喷射器112的高压入口端连接的管路上。
或者,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互连通,第一喷射器112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二冷凝器106的入口端与第二排气口连接。使得压缩机102仅具有一个排气压力即可,结构简单,而且方便连接第一喷射器112和第二冷凝器106。
或者,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用于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第一喷射器112的高压入口端与第三排气口连接,第二冷凝器106的入口端与第四排气口连接。更有利于实现制冷设备的双冷凝温度和双蒸发温度。可根据需要选择压缩机102的类型,以选择适当的排气压力的两个排气口,从而调节制冷设备的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带有第一喷射器112和第二喷射器114的制冷/制热系统,通过喷射器的引射作用实现两个不同排气压力之间的汇合,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了大温跨加热(冷却)时的梯级加热(冷却),提高系统能效。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
第一喷射器,所述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
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中一个与所述吸气口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第二喷射器,所述第二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回热器,所述回热器的第一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回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回热器的第二入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
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经所述回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吸气口或所述第一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入口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三喷射器,所述第三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三喷射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三喷射器的低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或
所述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和所述第四排气口用于排出不同压力的气体;
所述第一喷射器的高压入口端与所述第三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四排气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49093.6A CN112815561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49093.6A CN112815561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15561A true CN112815561A (zh) | 2021-05-18 |
CN112815561B CN112815561B (zh) | 2022-03-25 |
Family
ID=75851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49093.6A Active CN112815561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1556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13548A1 (zh) * | 2020-06-01 | 2021-10-28 |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 换热设备、热水器和空调 |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10574A (ja) * | 1990-08-30 | 1992-04-13 | Union Kogyo Kk | 冷媒ガスを用いた加熱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5263013A (ja) * | 2004-03-18 | 2005-09-29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0043757A (ja) * | 2008-08-08 | 2010-02-25 |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 冷媒回路装置 |
CN102252446A (zh) * | 2011-07-08 | 2011-11-23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喷射器的涡流管制冷系统 |
CN102620461A (zh) * | 2012-04-19 | 2012-08-01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一种自复叠喷射式制冷机 |
CN203704419U (zh) * | 2012-12-27 | 2014-07-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203810787U (zh) * | 2014-03-03 | 2014-09-03 | 徐路统 | 喷射压缩式空调 |
CN104976811A (zh) * | 2014-04-01 | 2015-10-14 | 彭光前 | 双喷射式制冷系统 |
CN105588356A (zh) * | 2015-03-31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20170051949A1 (en) * | 2015-08-20 | 2017-02-23 | Lennox lndustries lnc. | Carbon dioxide cooling system with subcooling |
US20170122624A1 (en) * | 2012-10-30 | 2017-05-04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ulti-stage system for cooling a refrigerant |
CN107192153A (zh) * | 2017-07-25 | 2017-09-22 | 广东工业大学 | 带喷射器的双级蒸发制冷系统 |
CN206944520U (zh) * | 2017-06-20 | 2018-01-30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系统 |
CN107676999A (zh) * | 2017-09-07 | 2018-02-09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大温跨热泵 |
CN207501478U (zh) * | 2017-11-01 | 2018-06-15 | 天津商业大学 | 一种喷射式自复叠制冷系统 |
US20190154309A1 (en) * | 2016-07-26 | 2019-05-23 | Efficient Energy Gmbh |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ssemblies coupled on the input side and output side |
CN110081627A (zh) * | 2011-06-13 | 2019-08-02 | 阿雷斯科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的制冷系统和方法 |
CN210688806U (zh) * | 2019-10-31 | 2020-06-05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 |
CN214581894U (zh) * | 2021-03-16 | 2021-11-02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
-
2019
- 2019-10-31 CN CN201911049093.6A patent/CN1128155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10574A (ja) * | 1990-08-30 | 1992-04-13 | Union Kogyo Kk | 冷媒ガスを用いた加熱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5263013A (ja) * | 2004-03-18 | 2005-09-29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0043757A (ja) * | 2008-08-08 | 2010-02-25 |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 冷媒回路装置 |
CN110081627A (zh) * | 2011-06-13 | 2019-08-02 | 阿雷斯科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的制冷系统和方法 |
CN102252446A (zh) * | 2011-07-08 | 2011-11-23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喷射器的涡流管制冷系统 |
CN102620461A (zh) * | 2012-04-19 | 2012-08-01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一种自复叠喷射式制冷机 |
US20170122624A1 (en) * | 2012-10-30 | 2017-05-04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ulti-stage system for cooling a refrigerant |
CN203704419U (zh) * | 2012-12-27 | 2014-07-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203810787U (zh) * | 2014-03-03 | 2014-09-03 | 徐路统 | 喷射压缩式空调 |
CN104976811A (zh) * | 2014-04-01 | 2015-10-14 | 彭光前 | 双喷射式制冷系统 |
CN105588356A (zh) * | 2015-03-31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20170051949A1 (en) * | 2015-08-20 | 2017-02-23 | Lennox lndustries lnc. | Carbon dioxide cooling system with subcooling |
US20190154309A1 (en) * | 2016-07-26 | 2019-05-23 | Efficient Energy Gmbh |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ssemblies coupled on the input side and output side |
CN206944520U (zh) * | 2017-06-20 | 2018-01-30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系统 |
CN107192153A (zh) * | 2017-07-25 | 2017-09-22 | 广东工业大学 | 带喷射器的双级蒸发制冷系统 |
CN107676999A (zh) * | 2017-09-07 | 2018-02-09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大温跨热泵 |
CN207501478U (zh) * | 2017-11-01 | 2018-06-15 | 天津商业大学 | 一种喷射式自复叠制冷系统 |
CN210688806U (zh) * | 2019-10-31 | 2020-06-05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制冷设备 |
CN214581894U (zh) * | 2021-03-16 | 2021-11-02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温度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姚颖等: "双温热源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制冷与空调》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13548A1 (zh) * | 2020-06-01 | 2021-10-28 |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 换热设备、热水器和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15561B (zh) | 2022-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88806U (zh) | 制冷设备 | |
CN102062496B (zh) | 热泵 | |
EP2479517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5004100B (zh) | 单制冷剂回路、多吸气压力的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 | |
WO2002029337A1 (en) | Cryogenic refrigerating system | |
CN101825372A (zh) | 喷射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联合循环装置及方法 | |
KR102173814B1 (ko) | 다단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CN108375233A (zh) | 一种带回热和喷射降压的复叠式制冷系统 | |
KR20130026674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06803544U (zh) | 制冷实验用双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 |
CN112815561B (zh) | 制冷设备 | |
US4528823A (en) | Heat pump apparatus | |
CN210951965U (zh) | 一种烘干除湿用热泵系统 | |
CN210425610U (zh) | 制冷系统 | |
CN211823239U (zh) | 超低温跨临界复叠制冷系统 | |
CN110411047B (zh) | 制冷系统 | |
CN214892088U (zh) |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及冷藏冷冻装置 | |
US10782048B2 (en) | Deep freezer | |
CN206593361U (zh) | 一种车载节能冰箱 | |
CN114739037A (zh) | 一种双喷射器多回路蒸发的蒸气压缩循环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212253306U (zh) | 冰箱 | |
CN212253208U (zh) | 复叠式压缩制冷系统以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209783060U (zh) |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 |
CN211060434U (zh) | 一种引射增压双级过冷跨临界co2双温系统 | |
US20040118133A1 (en) | Heat pump and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