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83060U -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83060U
CN209783060U CN201920478465.6U CN201920478465U CN209783060U CN 209783060 U CN209783060 U CN 209783060U CN 201920478465 U CN201920478465 U CN 201920478465U CN 209783060 U CN209783060 U CN 209783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ylinder
evaporation flow
communicated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784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四清
曾令华
王小龙
杨宇飞
区永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7846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83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83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83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冷凝器,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通,冷凝器的第二端分别与蒸发器的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和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与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减少了流向第一蒸发流路的气态制冷剂的含量,提高了第一蒸发流路的换热效率,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具有双蒸发温度的制冷系统中,低温蒸发器的入口干度过大,使得换热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冷凝器,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通,冷凝器的第二端分别与蒸发器的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和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与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可以实现气体和液体的分离,制冷剂经过冷凝器的冷凝后,通过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由第二吸气口回到压缩机,液态制冷剂流向第一蒸发流路进行蒸发,从而可以减少流向第一蒸发流路的气态制冷剂的含量,气态制冷剂的含量越少(也即干度越小),第一换热流路的换热效率越高,也即气液分离器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蒸发流路的换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被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的压缩功,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
具体地,气态制冷剂的压力Ps1大于液态制冷剂的压力Ps2,气态制冷剂被第二吸气口吸入压缩机后,能够直接从Ps1开始压缩,而不需要与液态制冷剂一起从Ps2开始压缩,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制冷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第一蒸发流路位于第一蒸发器内;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流路位于第二蒸发器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流路设置在第一蒸发器内,第二蒸发流路设置在第二蒸发器内,进而可以使得第一蒸发流路和第二蒸发流路的位置具有多种设置方式,并且第一蒸发流路和第二蒸发流路能够向不同的空间制冷,便于向不同空间提供不同的温度,增加了制冷系统的通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器包括:容纳腔,第一蒸发流路和第二蒸发流路均位于容纳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发器包括容纳腔,第一蒸发流路和第二蒸发流路均设置在容纳腔内,也即第一蒸发流路和第二蒸发流路均设置在同一个蒸发器内,进而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小于第二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小于第二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也即第一蒸发流路为低温蒸发流路,第二蒸发流路为高温蒸发流路,进而满足制冷系统不同的温度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与冷凝器的第二端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相连接;第二节流元件,与冷凝器的第二端和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节流元件,与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和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制冷剂流出冷凝器的第二端后,分别流向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后形成部分气体和液体,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的节流后流向第一蒸发流路,进而构成低温蒸发流路;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后流向第二蒸发流路,进而构成高温蒸发流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压缩腔,第一压缩腔分别与排气口和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压缩腔,第二压缩腔分别与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一压缩腔与排气口和第一吸气口相连通,以对第一吸气口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二压缩腔与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相连通,以对第二吸气口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将不同压力的制冷剂分开压缩,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排气口包括:与第一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口和与第二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口;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流路和第二冷凝流路;其中,第一冷凝流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第一冷凝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元件相连通,第二冷凝流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二冷凝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二节流元件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应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流路和第二冷凝流路,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流路和第二冷凝流路设置在同一个冷凝器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与第一排气口、第一吸气口连通,第二气缸与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连通;其中,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并联连接,第一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为二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或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并联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为二级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并联连接为二级气缸,且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变容气缸即为气缸具有变容量结构,以实现不同容量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第一气缸与第三气缸并联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为二级气缸,进而将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设置成变容气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分别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储液器,分别与第二吸气口和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相连通;其中,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储液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也可以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进而避免压缩机内的气缸发生液击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制冷系统,因此具有所述制冷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为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0排气口,102第一排气口,104第二排气口,12第一吸气口,14第二吸气口,16第一压缩腔,18第二压缩腔,2冷凝器,20第一冷凝流路,22第二冷凝流路,3气液分离器,30进口,32出气口,34出液口,4蒸发器,40第一蒸发器,42第二蒸发器,44第一蒸发流路,46第二蒸发流路,5第一节流元件,6第二节流元件,7第三节流元件,8第一储液器,9第二储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压缩机1包括排气口10、第一吸气口12和第二吸气口14;冷凝器2,冷凝器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0相连通,冷凝器2的第二端分别与蒸发器4的第一蒸发流路44的第一端和第二蒸发流路46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蒸发流路44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12相连通,第二蒸发流路46的第二端与第二吸气口14相连通;气液分离器3,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相连通,气液分离器3的出气口32与第二吸气口14相连通,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34与第一蒸发流路44的第一端相连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4和气液分离器3,气液分离器3可以实现气体和液体的分离,制冷剂经过冷凝器2的冷凝后,通过气液分离器3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由第二吸气口14流回到压缩机1,液态制冷剂流向第一蒸发流路44进行蒸发,从而可以减少流向第一蒸发流路44的气态制冷剂的含量,气态制冷剂的含量越少(也即干度越小),第一换热流路的换热效率越高,也即气液分离器3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蒸发流路44的换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被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的压缩功,从而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
具体地,气态制冷剂的压力Ps1大于液态制冷剂的压力Ps2,气态制冷剂被第二吸气口14吸入压缩机1后,能够直接从Ps1开始压缩,而不需要与液态制冷剂一起从Ps2开始压缩,从而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蒸发器4包括:第一蒸发器40,第一蒸发流路44位于第一蒸发器40内;第二蒸发器42,第二蒸发流路46位于第二蒸发器42内。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蒸发器4包括第一蒸发器40和第二蒸发器42,第一蒸发流路44设置在第一蒸发器40内,第二蒸发流路46设置在第二蒸发器42内,进而可以使得第一蒸发流路44和第二蒸发流路46的位置具有多种设置方式,并且第一蒸发流路44和第二蒸发流路46能够向不同的空间制冷,便于向不同空间提供不同的温度,增加了制冷系统的通用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依次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0相连接的冷凝器2、分别与冷凝器2相连接的第一节流元件5、第二节流元件6,依次通过管路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另一端相连通的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气液分离器3的出气口32、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依次与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相连通的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34、第三节流元件7、第一蒸发流路44、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和第一压缩腔16,依次通过管路与第二节流元件6的另一端相连通的第二蒸发流路46、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其中,制冷剂在压缩机1内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流向冷凝器2,冷凝器2将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分别流向第一节流元件5和第二节流元件6。其中,第一节流元件5将制冷剂节流后形成部分气体和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3的分离后,气体经过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后流回第二压缩腔,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后流到第一蒸发流路44内,在第一蒸发流路44内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在此过程中,被气液分离器3分离出来的气体只需从Ps2开始压缩,而不需要从Ps1到Ps2这段压力,进而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第二节流元件6将制冷剂节流后,制冷剂流向第二蒸发流路46,并在第二蒸发流路46中进行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16,进行下一次的压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蒸发器4包括:容纳腔,第一蒸发流路44和第二蒸发流路46均位于容纳腔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蒸发器4包括容纳腔,第一蒸发流路44和第二蒸发流路46均设置在容纳腔内,也即第一蒸发流路44和第二蒸发流路46均设置在同一个蒸发器4内,进而提高了蒸发器4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2所示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依次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0相连接的冷凝器2、分别与冷凝器2相连接的第一节流元件5、第二节流元件6,依次通过管路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另一端相连接的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气液分离器3的出气口32、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依次与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相连通的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34、第三节流元件7、蒸发器4中的第一蒸发流路44、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和第一压缩腔16,依次通过管路与第二节流元件6的另一端相连通的蒸发器4中的第二蒸发流路46、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其中,制冷剂在压缩机1内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流向冷凝器2,冷凝器2将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分别流向第一节流元件5和第二节流元件6。其中,第一节流元件5将制冷剂节流后形成部分气体和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3的分离后,气体经过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后流回第二压缩腔,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后流到第一蒸发流路44内,在第一蒸发流路44内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在此过程中,被气液分离器3分离出来的气体只需从Ps2开始压缩,而不需要从Ps1到Ps2这段压力,进而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第二节流元件6将制冷剂节流后,制冷剂流向与第一蒸发流路44位于同一个蒸发器4内的第二蒸发流路46,并在第二蒸发流路46中进行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16,进行下一次的压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吸气口12的吸气压力值小于第二吸气口14的吸气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吸气口12的吸气压力值小于第二吸气口14的吸气压力值,也即第一蒸发流路44为低温蒸发流路,第二蒸发流路46为高温蒸发流路,进而满足制冷系统不同的温度需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5,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和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相连接;第二节流元件6,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和第二蒸发流路46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节流元件7,与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34和第一蒸发流路44的第一端相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5、第二节流元件6和第三节流元件7,制冷剂流出冷凝器2的第二端后,分别流向第一节流元件5和第二节流元件6。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的节流后形成部分气体和液体,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后流向第一蒸发流路44,进而构成低温蒸发流路;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元件6的节流后流向第二蒸发流路46,进而构成高温蒸发流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压缩机1还包括:第一压缩腔16,第一压缩腔16分别与排气口10和第一吸气口12相连通;第二压缩腔18,第二压缩腔18分别与排气口10和第二吸气口14相连通。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还包括第一压缩腔16和第二压缩腔18,第一压缩腔16与排气口10和第一吸气口12相连通,以对第一吸气口12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二压缩腔18与排气口10和第二吸气口14相连通,以对第二吸气口14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将不同压力的制冷剂分开压缩,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排气口10包括:与第一压缩腔16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口102和与第二压缩腔18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口104;冷凝器2包括:第一冷凝流路20和第二冷凝流路22;其中,第一冷凝流路20的第一端与第二排气口104相连通,第一冷凝流路20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元件5相连通,第二冷凝流路22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02相连通,第二冷凝流路22的第二端与第二节流元件6相连通。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排气口10包括第一排气口102和第二排气口104,相应地,冷凝器2包括第一冷凝流路20和第二冷凝流路22,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流路20和第二冷凝流路22设置在同一个冷凝器2内。
具体地,如图3所示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依次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的第一排气口102相连接的第一冷凝流路20、第一节流元件5、气液分离器3的进口30,依次通过管路与气液分离器3的出气口32相连通的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依次通过管路与气液分离器3的出液口34相连通的第三节流元件7、第一蒸发流路44、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和第一压缩腔16,依次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的第二排气口104相连通的第二冷凝流路22、第二节流元件6、第二蒸发流路46、第二储液器9、以及第二吸气口14和第二压缩腔18。其中,制冷剂在压缩机1内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由第一排气口10流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一冷凝流路20,第一冷凝流路20将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向第一节流元件5,第一节流元件5将制冷剂节流后形成部分气体和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3的分离后,气体经过第二储液器9、第二吸气口14后流回第二压缩腔,液体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后流到第一蒸发流路44内,在第一蒸发流路44内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在此过程中,被气液分离器3分离出来的气体只需从Ps2开始压缩,而不需要从Ps1到Ps2这段压力,进而降低了压缩机1的功耗;由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冷凝流路22,第二冷凝流路22将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向第二节流元件6,第二节流元件6将制冷剂节流后,制冷剂流向第二蒸发流路46,并在第二蒸发流路46中进行蒸发后经过第一储液器8、第一吸气口12后流回第一压缩腔16,进行下一次的压缩。双冷凝流路的设置,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压缩机1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与第一排气口102、第一吸气口12连通,第二气缸与第二吸气口14、第二排气口104连通;其中,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并联连接,第一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为二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或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并联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为二级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并联连接为二级气缸,且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变容气缸即为气缸具有变容量结构,以实现不同容量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第一气缸与第三气缸并联为一级气缸,第二气缸为二级气缸,进而将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中的一个设置成变容气缸。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8,分别与第一吸气口12和第一蒸发流路44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储液器9,分别与第二吸气口14和气液分离器3的出气口32相连通;其中,第二蒸发流路46的第二端与第二储液器9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8和第二储液器9,第一储液器8和第二储液器9也可以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进而避免压缩机1内的气缸发生液击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因此具有所述制冷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为空调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分别与蒸发器的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和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
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流路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内;
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流路位于所述第二蒸发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
容纳腔,所述第一蒸发流路和所述第二蒸发流路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小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吸气压力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和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相连接;
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接;
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
第一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分别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
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二压缩腔分别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包括:与所述第一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口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口;
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流路和第二冷凝流路;
其中,所述第一冷凝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凝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三气缸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为一级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为二级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或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为一级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为二级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中的一个为变容气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蒸发流路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二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蒸发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液器相连接。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CN201920478465.6U 2019-04-10 2019-04-10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09783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8465.6U CN209783060U (zh) 2019-04-10 2019-04-10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8465.6U CN209783060U (zh) 2019-04-10 2019-04-10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83060U true CN209783060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802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78465.6U Active CN209783060U (zh) 2019-04-10 2019-04-10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830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1339A (zh) * 2021-03-29 2021-07-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温制冷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1339A (zh) * 2021-03-29 2021-07-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温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8229B2 (en) Heat exchanger of air conditioner
CN105004100B (zh) 单制冷剂回路、多吸气压力的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
CN107576090B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07422716U (zh)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879942B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109269136B (zh) 空调系统
CN107560210B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06568225B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WO2015131313A1 (zh)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10569333U (zh) 一种空调系统
KR101341565B1 (ko) 차량용 냉동 사이클
CN113405303B (zh) 一种冰箱制冷系统及包括其的冰箱
CN209783060U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08759139B (zh) 具有中温蒸发器的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13238038U (zh) 一种冷媒提纯净化系统
KR20120011277A (ko) 냉장고
CN112268321B (zh) 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及除湿机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110411047A (zh) 制冷系统
CN107228070A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它的制冷系统
CN215951838U (zh) 制冷系统及家用电器
CN210425610U (zh) 制冷系统
CN112815561B (zh) 制冷设备
CN210070283U (zh) 冷媒循环系统和空调器
CN107202444A (zh) 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