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3134U -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43134U
CN215043134U CN202120028167.4U CN202120028167U CN215043134U CN 215043134 U CN215043134 U CN 215043134U CN 202120028167 U CN202120028167 U CN 202120028167U CN 215043134 U CN215043134 U CN 215043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late
towing mechanism
longitudinal beam
rear section
t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281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锋
詹颖纯
唐志坚
钟建强
罗培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281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43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43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43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以及车辆,其中,尾部结构包括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右后纵梁后段和备胎支撑横梁;拖曳机构总成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和右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和右后纵梁后段,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形成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尾部结构,通过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后段设形成环状结构,既可以作为拖曳机构用于拖曳,也可以形成防撞结构,且由于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后段设形成环状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增强了车辆尾部结构的刚性,使车辆尾部结构不易被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拖曳机构是安装于汽车尾部中央,主要用于实现拖曳功能的结构。拖车在欧美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其中汽车拖曳能力是欧美市场车型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SUV和皮卡车型)。对于配备有拖曳机构的车型,消费者可以根据车辆的拖曳能力等级购买相应的拖曳装置。拖曳机构也可以代替常规的拖车钩功能。
现有技术中,通常由客户在市场上自行购买或者定制拖曳机构,用拖曳机构代替后防撞梁,这类改装对汽车本身后碰性能有所削弱,且在实际拖车过程易破坏车辆尾部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改装的拖曳机构易破坏车辆尾部结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其中,所述尾部结构包括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右后纵梁后段和备胎支撑横梁:
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所述拖曳机构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尾部结构还包括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和拖曳机构右安装板;
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内,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内;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一端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可拆卸安装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可拆卸安装固定。
可选地,所述拖曳机构总成包括拖杆、位于拖杆中端的拖臂、位于拖杆左末端的左臂安装板和位于拖杆右末端的右臂安装板;
所述左臂安装板位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右臂安装板位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的固定件安装点中,靠近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的固定件安装点中,靠近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还包括左主加强板、左前加强板、左后上加强板、左后下加强板、左前管和左后管;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左前管和左前加强板,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左后下加强板、左后管和左后上加强板;
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还包括右主加强板、右前加强板、右后上加强板、右后下加强板、右前管和右后管;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右前管和右前加强板,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右后下加强板、右后管和右后上加强板。
可选地,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的内侧,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备胎支撑横梁齐平,或者超出所述备胎支撑横梁;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备胎支撑横梁齐平,或者超出所述备胎支撑横梁。
可选地,所述尾部结构还包括后防撞梁总成,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末端的防撞梁左安装板,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末端的防撞梁右安装板。
可选地,所述后防撞梁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所述拖曳机构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后防撞梁总成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中,该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尾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以及车辆,其中,尾部结构包括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右后纵梁后段和备胎支撑横梁;拖曳机构总成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和右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和右后纵梁后段,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尾部结构,通过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后段设形成环状结构,既可以作为拖曳机构用于拖曳,也可以形成防撞结构,且由于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备胎支撑横梁和右后纵梁后段设形成环状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增强了车辆尾部结构的刚性,使车辆尾部结构不易被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一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环状结构的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另一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另一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一爆炸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左后纵梁后段的一剖视方向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左后纵梁后段A-A的一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左后纵梁后段B-B&C-C的一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螺纹管设置距离的一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环状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环状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尾部结构提供的碰撞时传力路途的一示意图。
其中,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拖曳机构总成;11-拖杆;12-拖臂;121-拖头;
13-左臂安装板;14-右臂安装板;
2-左后纵梁后段;
3-右后纵梁后段;
4-备胎支撑横梁;
5-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1-左主加强板;52-左前加强板、53-左后上加强板、54-左后下加强板、55-左前螺纹管、56-第一左后螺纹管;57-第二左后螺纹管;
6-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1-右主加强板;62-右前加强板、63-右后上加强板、64-右后下加强板;65-右前螺纹管;66-第一右后螺纹管;67-第二右后螺纹管;
7-后防撞梁总成;
8-防撞梁左安装板;
9-防撞梁右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具体地,该尾部结构安装在车辆的尾部,其中,车辆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越野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多用途汽车MPV(multi-Purpose Vehicles)或者轿车等,并不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尾部结构包括拖曳机构总成1、左后纵梁后段2、右后纵梁后段3和备胎支撑横梁4,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具体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焊接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例如激光焊接、气体焊接或电弧焊接等,此处并不限定。其中,如图2所示,拖曳机构总成1、左后纵梁后段2、备胎支撑横梁4和右后纵梁后段3可以形成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具体可以为水平环状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的尾部结构,通过拖曳机构总成1、左后纵梁后段2、备胎支撑横梁4和右后纵梁后段3设形成环状结构,既可以作为拖曳机构用于拖曳,也可以形成防撞结构,且由于拖曳机构总成1、左后纵梁后段2、备胎支撑横梁4和右后纵梁后段3设形成环状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增强了车辆尾部结构的刚性,使车辆尾部结构不易被破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尾部结构还包括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和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具体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内,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内,其中,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内,以及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内。拖曳机构总成1的一端与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可拆卸安装固定,拖曳机构总成1的另一端与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可拆卸安装固定,也即通过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可以使拖曳机构总成1的一端灵活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内,通过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可以使拖曳机构总成1的另一端灵活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内。
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后纵梁后段内分别设置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和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不仅可以提升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端分别在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的安装强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拖曳机构总成1在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上安装的灵活性以及维护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7所示,拖曳机构总成1包括拖杆11、位于拖杆11中端的拖臂12、位于拖杆11左末端的左臂安装板13和位于拖杆11右末端的右臂安装板14,具体地,拖臂12上还可以包括拖头121,该拖头121可以用于连接牵引挂车或者牵引房车等;其中,左臂安装板13位于左后纵梁后段2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固定连接;右臂安装板14位于右后纵梁后段3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固定连接,该固定件可以为螺栓或者螺钉等。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拖曳机构总成1上设置安装板,并通过螺栓等方式将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的下方,可以提高拖曳机构总成1安装的灵活性,以及便于日常的拆装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还包括左主加强板51、左前加强板52、左后上加强板53、左后下加强板54、左前管55和左后管;左臂安装板13与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51、左前管55和左前加强板52,左臂安装板13与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51、左后下加强板54、左后管和左后上加强板53;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还包括右主加强板61、右前加强板62、右后上加强板63、右后下加强板64、右前管65和右后管;右臂安装板14与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61、右前管65和右前加强板62,右臂安装板14与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61、右后下加强板64、右后管和右后上加强板63。
其中,左前管、左后管、右前管和右后管均可以为螺纹管,前固定件和后固定件可以为螺栓或螺钉等,可以理解,螺纹管的内螺纹与螺栓的外螺纹可以匹配连接;在具体实施时,左后管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右后管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右后管66和第二右后管67,为避免累赘,下面以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进行统一说明,具体地,左主加强板51、左前管55和左前加强板52可以依次焊接固定在左后纵梁后段2上,左主加强板51、左后下加强板54、第一左后管56、第二左后管57和左后上加强板53可以依次焊接固定在左后纵梁后段上。上述的实施例中,拖曳机构总成1进行拖曳时靠近拖曳机构总成1的一端相应会受到较大的牵引力,因此在左主加强板51上可以设置左后下加强板54,左后管具体可以设置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左主加强板51上设置左后下加强板54,可以进一步提高尾部结构的整体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例中所举例的左前管55和左后管(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以及右前管65和右后管(第一右后管66和第二右后管67)仅用于举例,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数量的设置,此处并不限定。另外,还可以在左前管55和右前管65上分别设置左前下加强板和右前下加强板,并不限定。
为了保证安装点的强度,提高拖曳机构总成1的安全性,其中,左臂安装板13与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的固定件安装点中,固定件靠近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右臂安装板14与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的固定件安装点中,靠近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大于靠近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至少两倍以上,如图11所示,具体地,左前管55与第一左后管56的距离大于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的距离两倍以上;右前管65与第一右后管66的距离大于第一右后管66和第二右后管67的距离两倍以上,另外,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左臂安装板13上与左前管55与第一左后管56对应的固定件孔之间开设通孔,以使可以增加例如左前管55与第一左后管56对应固定件孔的距离,以及便于增加安装点。该实施例中,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端均分别可通过3个固定件装配于后纵梁后段对应的安装板上。
示例性地,以左后纵梁后段2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的距离较近,而左前管55与第一左后管56的距离大于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的距离两倍以上,如此可在拖曳制动时起到保护车辆的作用。该实施例中,当拖曳制动时,除了X向载荷处,在拖头121处除了X向载荷Fx外,还有Z向载荷Fz,也即作用于左前管55、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的3个安装点可以分别产生Fz1、Fz2及Fz3,从而导致拖曳机构总成1与后纵梁后段分离的趋势。其中载荷分别为Fz1>Fz2>Fz3,故设置左前管55与第一左后管56的距离大于第一左后管56和第二左后管57的距离两倍以上,如此更有利于保证安装点的强度,从而提高车辆拖曳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大于靠近拖曳机构总成1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至少两倍以上”仅其中的一个应用场景,实际的距离设置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设置,并不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备胎支撑横梁4的一端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的内侧,备胎支撑横梁4的另一端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的内侧。具体地,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将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的内侧和右后纵梁后段3的内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备胎支撑横梁44的两端分别与左后纵梁后段2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3的连接强度,具体地,如图5和图8所示,拖曳机构左安装板5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一端与备胎支撑横梁4齐平,或者超出备胎支撑横梁4;拖曳机构右安装板6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一端与备胎支撑横梁4齐平,或者超出备胎支撑横梁4。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拖曳机构安装板靠近备胎支撑横梁4的一端与备胎支撑横梁4齐平,或者超出备胎支撑横梁4,可以使得分别加固备胎支撑横梁4的两端与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7所示,尾部结构还包括后防撞梁总成7,具体地,后防撞梁总成7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末端的防撞梁左安装板8,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末端的防撞梁右安装板9。该实施例中,具体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先将防撞梁左安装板8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末端,并将防撞梁右安装板9固定于右后纵梁后段3末端,则后防撞梁总成7的两端可以分别通过例如螺栓等方式可拆卸安装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末端和右后纵梁后段3末端。该实施例中,通过防撞梁左安装板8和防撞梁右安装板9,可以增加后防撞梁总成7与左后纵梁后段2和右后纵梁后段3的安装强度,并增加了扩展性能,以使尾部结构的应用更加灵活以及便于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后防撞梁总成7的两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左后纵梁后段2末端和右后纵梁后段3末端,具体地,如图12所示,后防撞梁总成7、左后纵梁后段2、备胎支撑横梁4和右后纵梁后段3形成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可以为水平环状结构;如图13所示,拖曳机构总成1、左后纵梁后段2、后防撞梁总成7和右后纵梁后段3形成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可以为垂直方向的环状结构。该实施例中,通过增加后防撞梁总成7不仅可以增加拖曳机构总成1的稳定性,而且由于后防撞梁总成7设于拖曳机构总成1的上方,后防撞梁总成7与拖曳机构总成1上下并排,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以及弯曲刚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后碰性能。
可以理解,在通过备胎支撑横梁4与左后纵梁后段2、右后纵梁后段3及拖曳机构总成1形成环状结构的基础上,可以使得提高车辆进行拖曳的扭转刚度;并且,拖曳机构总成1与后防撞梁总成7、左后纵梁后段2及右后纵梁后段3可以形成垂直方向的环状结构,如此在实际行车过程中,若遇到后车的碰撞可以产生如图14所示的碰撞传力路途,该垂直方向的环状结构可以使得发生车辆追尾碰撞时对车辆的变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提升车辆的后碰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具体地,该车辆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尾部结构。该实施例中的车辆,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尾部结构,不仅可以增加车辆的拖曳性能以及后碰性能,而且还可以提升车辆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拖曳机构总成、左后纵梁后段、右后纵梁后段和备胎支撑横梁,其中:
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所述拖曳机构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和拖曳机构右安装板;
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内,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内;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一端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可拆卸安装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可拆卸安装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机构总成包括拖杆、位于拖杆中端的拖臂、位于拖杆左末端的左臂安装板和位于拖杆右末端的右臂安装板;
所述左臂安装板位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右臂安装板位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下方,且通过固定件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的固定件安装点中,靠近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的固定件安装点中,靠近所述拖曳机构总成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小于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两个固定件安装点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还包括左主加强板、左前加强板、左后上加强板、左后下加强板、左前管和左后管;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左前管和左前加强板,所述左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左主加强板、左后下加强板、左后管和左后上加强板;
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还包括右主加强板、右前加强板、右后上加强板、右后下加强板、右前管和右后管;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之间的前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右前管和右前加强板,所述右臂安装板与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之间的后固定件依次穿过右主加强板、右后下加强板、右后管和右后上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的内侧,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机构左安装板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备胎支撑横梁齐平,或者超出所述备胎支撑横梁;所述拖曳机构右安装板靠近所述备胎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备胎支撑横梁齐平,或者超出所述备胎支撑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防撞梁总成,所述后防撞梁总成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末端的防撞梁左安装板,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固定于所述右后纵梁后段末端的防撞梁右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备胎支撑横梁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所述拖曳机构总成、所述左后纵梁后段、所述后防撞梁总成和所述右后纵梁后段形成环状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尾部结构。
CN202120028167.4U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5043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8167.4U CN215043134U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8167.4U CN215043134U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43134U true CN215043134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49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28167.4U Active CN215043134U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431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71A (zh) * 2023-01-20 2023-05-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可拖挂外部横梁的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71A (zh) * 2023-01-20 2023-05-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可拖挂外部横梁的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4887B2 (en)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US6969090B1 (en) System for mounting hitches to hydroformed frames
CN215043134U (zh) 一种车辆的尾部结构和车辆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US20220161745A1 (en) Bumper assembly with reinforced impact dispersion plates
CN213473291U (zh) 纵梁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JP4099781B2 (ja) 車両の牽引フック配置構造
CN211196115U (zh) 一种分段式汽车后保险杠总成
CA3049998C (en) Low profile trolley for a tow saddle
CN209833775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结构
CN113771562B (zh) 一种用于电动客车的拖车结构
CN215662813U (zh) 一种带有后拖车钩座的越野车后横梁
CN213008364U (zh) 一种摩擦焊牵引横梁总成及应用该总成的车辆
CN211223604U (zh) 一种无驾驶室的电动运输车底盘车架
US20020180243A1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CN210912605U (zh) 卡车车架及其管梁连接端头
CN210970675U (zh) 防撞集成式汽车油箱托架
CN209667019U (zh) 一种汽车拖车钩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8233170U (zh) 一种多层次具有拓展空间的货车车架
CN217705553U (zh) 一种座椅安装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16101388U (zh) 一种后托钩结构及车辆
CN219446663U (zh) 一种车辆牵引结构及车辆
CN215850593U (zh) 一种半挂车后牵引钩装置
CN217705945U (zh) 一种后车体骨架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3619565U (zh) 一种踏板支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