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4170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41700U
CN214341700U CN202023276555.9U CN202023276555U CN214341700U CN 214341700 U CN214341700 U CN 214341700U CN 202023276555 U CN202023276555 U CN 202023276555U CN 214341700 U CN214341700 U CN 214341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wall
heating plate
heat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765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鹏
吕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765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41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41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41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以及发热盘,锅体底部外壁设有用于支撑锅体的凸筋;发热盘位于锅体下方,发热盘对应凸筋设有避让结构,当锅体放置于发热盘上时,凸筋位于避让结构中,发热盘顶面贴靠于锅体底部外壁。该烹饪器具通过在发热盘上设置避让结构,可以避让凸筋,从而发热盘顶面可以贴靠于锅体底部外壁,也就是发热盘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从而保证了发热盘对锅体的有效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不需要对锅体底部进行磨平处理,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具有非金属锅体(例如陶锅)的烹饪器具中,为了准确检测食材温度,存在一些技术方案在锅体底部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安装具有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组件,通过检测导热组件的温度而获取锅体内食材的温度,由于导热组件具有高导热系数,因此,导热组件与食材的温度偏差较小,该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检测食材温度。
对于陶锅而言,在加工过程的上釉、烧结等工序中,由于保护外观的需求,锅体底部会设置凸筋,用以支撑陶锅。为了能够将锅体更好地贴合发热盘,以提高加热效率,加工完成后通常需将锅体底部磨平,也就是将凸筋去掉。然而,磨平锅体底部的步骤显然增加了生产烹饪器具的加工工序,从而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以及发热盘;所述锅体底部外壁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体的凸筋;所述发热盘位于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发热盘对应所述凸筋设有避让结构,当所述锅体放置于所述发热盘上时,所述凸筋位于所述避让结构中,所述发热盘顶面贴靠于所述锅体底部外壁。
该烹饪器具通过在发热盘上设置避让结构,可以避让凸筋,从而发热盘顶面可以贴靠于锅体底部外壁,也就是发热盘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从而保证了发热盘对锅体的有效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不需要对锅体底部进行磨平处理,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筋设置为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为连续的环形结构,或所述环形凸筋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圆弧段结构间隔设置围成。
如此设置,环形凸筋结构简单,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有利于锅体平稳放置在平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让结构设置为凹槽。
如此设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连续环状凹槽。
如此设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连续环状凹槽更容易装入凸筋,从而便于将锅体放置于发热盘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筋远离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自由端的直径为 D1,所述凹槽底部的内径为D2,所述凹槽底部的外径为D3,满足以下条件: D2≤D1,且D3≥D1。
如此设置,可以防止锅体被架空或者错位的情况,确保了凸筋能够收纳在环形凹槽内,且发热盘顶面能够贴于锅体底部外壁,从而保证了发热盘的热传导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筋远离所述锅体的自由端到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1,所述凹槽的底部至所述发热盘顶面的最大距离为H2,满足H2≥H1。
如此设置,保证锅体底部外壁与发热盘的有效接触区域不被悬空而增大传热热阻,从而保证了锅体底部外壁能够直接接触发热盘顶面,从而保证了发热盘对锅体的有效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让结构设置为形成于所述发热盘边缘的倒角,当所述锅体放置于所述发热盘上时,所述发热盘的顶面均位于所述凸筋内侧。
如此设置,保证了发热盘顶面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底部外壁,从而保证发热盘的传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筋与所述锅体底部的连接处的内侧的直径为 D1’,所述发热盘顶面的直径为D2’,且满足D2’≤D1’。
如此设置,可以防止锅体被架空或者错位的情况,确保了凸筋能够位于倒角处或位于倒角外侧,且发热盘顶面能够贴于锅体底部外壁,从而保证了发热盘的热传导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所述发热盘设于所述底座内,所述锅体放置于所述发热盘上;所述锅体底部设有导热组件,所述发热盘设有测温通孔,所述发热盘下方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能够穿过所述测温通孔接触所述导热组件。
如此设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导热组件的温度,进而检测锅体内食材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组件一端凸出于所述锅体底部外壁,所述导热组件凸出于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部分的端面到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3,所述凸筋远离所述锅体的自由端到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 H1,且满足H3≤H1。
如此设置,可以直接将锅体平稳地放置在平台上,使用非常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通孔的直径为D4,所述导热组件凸出于所述锅体底部外壁的部分的最大直径为D5,且满足D5<D4。
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发热盘对导热组件的辐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热组件对锅体内食材的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烹饪器具,通过在发热盘上设置避让结构,可以避让凸筋,从而发热盘顶面可以贴靠于锅体底部外壁,也就是发热盘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从而保证了发热盘对锅体的有效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不需要对锅体底部进行磨平处理,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热盘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热盘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底座;20、锅体;201、通孔;21、凸筋;30、导热组件; 31、第一导热件;311、第一头部;312、第一杆部;32、第二导热件;321、第二头部;322、第二杆部;40、温度传感器;41、感温部;50、第一密封件;60、第二密封件;80、发热盘;82、避让结构;83、测温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20以及发热盘80。锅体20底部外壁设有用于支撑锅体20的凸筋21,发热盘80位于锅体 20下方,用于加热锅体20。发热盘80对应凸筋21设有避让结构82。当锅体 20放置于发热盘80上时,凸筋21位于避让结构82中,发热盘80顶面贴靠于锅体20底部外壁。如此,该烹饪器具通过在发热盘80上设置避让结构82,可以避让凸筋21,从而发热盘80顶面可以贴靠于锅体20底部外壁,也就是发热盘80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20,从而保证了发热盘80对锅体20的有效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不需要对锅体20底部进行磨平处理,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凸筋21设置为环形凸筋21,环形凸筋21结构简单,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有利于锅体20平稳放置在平台上。一实施例中,环形凸筋21 为连续的环形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凸筋21也可以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圆弧形结构间隔设置围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环形凸筋21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环形,例如四边形环形,五边形环形,六边形环形,八边形环形,等等。该些形状都非常简单,容易加工。
进一步地,凸筋21由连接锅体20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逐渐收缩状并汇聚于一处。如此,凸筋21材料较为节省,既保证了凸筋21对锅体20支撑的有效性,有不会对锅体20的重量增重太多。凸筋21呈收缩状的端部可以设置为圆弧形,避免过于尖锐而伤人或划伤其他物体(例如发热盘80,或者放置锅体20的平台)。
请参阅图5和图6,一实施例中,避让结构82设置为凹槽,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进一步地,凹槽为连续环状凹槽,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并且,连续环状凹槽更容易装入凸筋21,从而便于将锅体20放置于发热盘80上。
进一步地,凹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凹槽的底部为梯形的短边。如此,凹槽可以很好地容纳凸筋21,从而可以确保发热盘80顶面贴合锅体20底部外壁。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一实施例中,凸筋21远离锅体20底部外壁的自由端的直径为D1,凹槽底部的内径为D2,凹槽底部的外径为D3,满足以下条件:D2≤D1,且D3≥D1。如此,可以防止锅体20被架空或者错位的情况,确保了凸筋21能够收纳在凹槽内,且发热盘80顶面能够贴于锅体20底部外壁,从而保证了发热盘80的热传导能力。
请参阅图3和图6,一实施例中,凸筋21远离锅体20的自由端到锅体20 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1,凹槽的底部至发热盘80顶面的最大距离为H2,满足H2≥H1。如此,保证锅体20底部外壁与发热盘80的有效接触区域不被悬空而增大传热热阻,从而保证了锅体20底部外壁能够直接接触发热盘80顶面,从而保证了发热盘80对锅体20的有效加热。
请参阅图7-图9,另一实施例中,避让结构82设置为形成于发热盘80边缘的倒角,当锅体20放置于发热盘80上时,发热盘80的顶面均位于凸筋21内侧。如此,保证了发热盘80顶面可以很好地贴合锅体20底部外壁,从而保证发热盘80的传热效率。该实施例相当于图6所示实施例去掉发热盘80的环形凹槽内径之外的部分,该实施例发热盘80结构更加简单,且材料更加节省,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7-图9,进一步地,凸筋21与锅体20底部的连接处的内侧的直径为D1’,发热盘80的顶面为圆形,发热盘80顶面的直径为D2’,且满足D2’≤ D1’。如此,可以防止锅体20被架空或者错位的情况,确保了凸筋21能够位于倒角处或位于倒角外侧,且发热盘80顶面能够贴于锅体20底部外壁,从而保证了发热盘80的热传导能力。
请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该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10,发热盘80设于底座10内,锅体20放置于发热盘80上。锅体20底部设有导热组件30,发热盘80设有测温通孔83,发热盘80下方设有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能够穿过测温通孔83接触导热组件30,从而通过温度传感器40可以检测导热组件30的温度,进而检测锅体20内食材的温度。
请参阅图3和图4,导热组件30一端凸出于锅体20底部外壁,导热组件 30凸出于锅体20底部外壁的部分的端面到锅体20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3,凸筋21远离锅体20的自由端到锅体20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1,且满足H3 ≤H1。如此,可以直接将锅体20平稳地放置在平台上,使用非常方便。
请参阅图3、图5和图6,测温通孔83为圆形孔,导热组件30凸出于锅体 20底部外壁的部分为圆形。测温通孔83的直径为D4,导热组件30凸出于锅体 20底部外壁的部分的最大直径为D5,且满足D5<D4。如此,可以减少发热盘 80对导热组件30的辐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温度传感器40通过导热组件30对锅体20内食材的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申请中,锅体20为非金属锅,本实施例中,锅体20为陶锅,导热组件 30为金属件,金属件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热传导效果好,有利于温度传感器 40准确检测锅体20内食材的温度。具体地,导热组件30可以为铝或铝合金。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锅体20底部设有通孔201,通孔201位于环形凸筋21内侧,导热组件30设于通孔201处。具体地,导热组件30包括第一导热件31和第二导热件32,第一导热件31朝向锅体20内部,第二导热件32朝向锅体20外部。第一导热件31包括第一头部311和设于第一头部311一侧的第一杆部312,第一头部311位于锅体20内部密封配合于锅体20内壁,第一杆部312伸入通孔201内并连接第二导热件32。第二导热件32包括第二头部321和设于第二头部321一侧的第二杆部322,第二头部321伸出于锅体20外部且密封配合于锅体20外壁。第二杆部322伸入通孔201内并连接第一导热件31,也就是,第一杆部312和第二杆部322均伸入通孔201内,且第一杆部312连接第二杆部322。如此,第一导热件31和第二导热件32分别通过第一头部311 和第二头部321夹紧锅体20底壁,从而可以实现导热组件30的稳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第二头部321伸出于锅体20外部密封配合于锅体20外壁,因此,第二头部321即为导热组件30凸出于锅体20底部外壁的部分,也就是说,第二头部321的厚度即为H3,第二头部321的直径即为D5。
一实施例中,第一杆部312和第二杆部32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但不限于此,第一杆部312和第二杆部322之间也可以采用卡接或铆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些连接方式都能够保证第一导热件31和第二导热件32之间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装配后不易出现脱落的情况。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0,该第一密封件50设于第一头部311和锅体20内壁之间,从而该第一密封件50可以密封第一导热件31和锅体 20之间的缝隙,提高第一导热件31和锅体20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以防止锅体20内的液体从通孔201处泄漏。一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50为O型密封圈,结构简单,密封性好。第一头部311对应第一密封件50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密封件50安装于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密封件60,该第二密封件60设于第二头部 321和锅体20外壁之间,从而该第二密封件60可以密封第二导热件32和锅体 20之间的缝隙,提高第二导热件32和锅体20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以防止锅体20内的液体从通孔201处泄漏。一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60为O型密封圈,结构简单,密封性好。第二头部321对应第二密封件60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密封件60安装于第二凹槽内。
该烹饪器具同时设置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可以起到双重的密封作用,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中的任一者密封失效时,另一者仍可起到密封的作用。由此可见,同时设置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大大提高了导热组件30和锅体20之间的密封效果,可以有效保证锅体20内的液体不会从通孔201处发生泄漏。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20);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体(20)的凸筋(21);以及
发热盘(80),所述发热盘(80)位于所述锅体(20)下方,所述发热盘(80)对应所述凸筋(21)设有避让结构(82),当所述锅体(20)放置于所述发热盘(80)上时,所述凸筋(21)位于所述避让结构(82)中,所述发热盘(80)顶面贴靠于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21)设置为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为连续的环形结构,或所述环形凸筋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圆弧段结构间隔设置围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结构(82)设置为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连续环状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21)远离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自由端的直径为D1,所述凹槽底部的内径为D2,所述凹槽底部的外径为D3,满足以下条件:D2≤D1,且D3≥D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21)远离所述锅体(20)的自由端到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1,所述凹槽的底部至所述发热盘(80)顶面的最大距离为H2,满足H2≥H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结构(82)设置为形成于所述发热盘(80)边缘的倒角,当所述锅体(20)放置于所述发热盘(80)上时,所述发热盘(80)的顶面均位于所述凸筋(21)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21)与所述锅体(20)底部的连接处的内侧的直径为D1’,所述发热盘(80)顶面的直径为D2’,且满足D2’≤D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10),所述发热盘(80)设于所述底座(10)内,所述锅体(20)放置于所述发热盘(80)上;
所述锅体(20)底部设有导热组件(30),所述发热盘(80)设有测温通孔(83),所述发热盘(80)下方设有温度传感器(40),所述温度传感器(40)能够穿过所述测温通孔(83)接触所述导热组件(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30)一端凸出于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所述导热组件(30)凸出于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部分的端面到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3,所述凸筋(21)远离所述锅体(20)的自由端到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最大距离为H1,且满足H3≤H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通孔(83)的直径为D4,所述导热组件(30)凸出于所述锅体(20)底部外壁的部分的最大直径为D5,且满足D5<D4。
CN202023276555.9U 2020-12-29 2020-12-29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341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76555.9U CN214341700U (zh) 2020-12-29 2020-12-29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76555.9U CN214341700U (zh) 2020-12-29 2020-12-29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41700U true CN214341700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49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76555.9U Active CN214341700U (zh) 2020-12-29 2020-12-29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41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02600U (zh) 一种具有感温功能的锅
JP3223501U (ja) 電磁調理器
CN103169366B (zh) 设置有热指示器的食品烹饪容器
CN214341700U (zh) 烹饪器具
CN214341699U (zh) 烹饪器具
CN212132545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的加热机构
CN214341698U (zh) 烹饪器具
CN214341702U (zh) 烹饪器具
CN201916949U (zh) 一种电磁炉多用途装置
CN208808215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陶瓷内胆
CN206365773U (zh) 感温杯及电压力锅
CN210493710U (zh) 一种具有防粘结构的陶瓷煲
CN21124277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009544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595463U (zh) 一种养生壶
CN21124279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4341829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72U (zh) 烹饪器具
CN218588795U (zh) 一种电磁加热不粘锅
CN217464548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JPH03917Y2 (zh)
CN206710918U (zh) 一种电热炊具的温控器
CN211155130U (zh) 一种陶瓷容器
CN211657924U (zh) 养生壶
CN215424080U (zh) 一种自带加热功能的不锈钢汤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