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1187U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1187U
CN214081187U CN202022802161.6U CN202022802161U CN214081187U CN 214081187 U CN214081187 U CN 214081187U CN 202022802161 U CN202022802161 U CN 202022802161U CN 214081187 U CN214081187 U CN 214081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impact tool
hammer
internal gear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21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1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1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能够通过部件数量较少的紧凑的构成而防止润滑脂泄漏。冲击起子(1)构成为包括:无刷马达(15)、通过无刷马达(15)而进行旋转的小齿轮(55)、与小齿轮(55)相啮合的行星齿轮(84)、与行星齿轮(84)相啮合的内齿轮(57)、对行星齿轮(84)进行保持的主轴(17)、被保持于主轴(17)的锤子(90)、通过锤子(90)而沿着旋转方向被打击并朝向前方突出出来的砧座(19)、对行星齿轮(84)、内齿轮(57)及锤子(90)进行收容的锤子壳体(6)、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后部的轴承箱(50)、以及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锤子壳体(6)与轴承箱(50)之间位置的O形圈(63)。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中,通过使用了行星齿轮的减速机构,来对马达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其传递至主轴,并将主轴的旋转借助打击机构的锤子而传递至砧座。减速机构与打击机构被收容于锤子壳体中,锤子壳体的后部通过轴承箱而被封堵。对于轴承箱与锤子壳体之间的组装,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通过将轴承箱(轴承保持架)拧入于锤子壳体来进行组装的构造。特别是在该构造中,在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之间的位置配置有内齿齿轮,并使缓冲用的O形圈夹持于:轴承箱与内齿齿轮之间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4893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该冲击工具中,封入到锤子壳体内的润滑脂有可能会从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之间的螺纹结合部分朝向外部泄漏出去。据此,可考虑:代替螺纹结合,而将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作为插入构造,并使密封用的O形圈夹持于两者的重合部分。但是,在该构造中,可能会导致部件件数增加,而且径向上呈大型化。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能够通过部件数量较少的紧凑的构成而防止润滑脂泄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工具,该冲击工具构成为包括:马达;太阳齿轮,其通过马达而进行旋转;行星齿轮,其与太阳齿轮相啮合,内齿齿轮,其与行星齿轮相啮合;主轴,其对行星齿轮进行保持;锤子,其被保持于主轴的径向外侧位置;砧座,其通过锤子而沿着旋转方向被打击,并朝向前方突出出来;以及锤子壳体,其对行星齿轮、内齿齿轮、主轴以及锤子进行收容;其特征在于,该冲击工具设置有:轴承箱,其被配置于锤子壳体的后部;以及环状的弹性部件,其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之间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抵接于内齿齿轮,并对内齿齿轮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弹性地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抵接于内齿齿轮,并对内齿齿轮的径向的移动弹性地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锤子壳体与轴承箱通过将在锤子壳体和轴承箱中的任一方设置的内壁部插入到在另一方设置的外壁部,而被结合起来,且内齿齿轮被保持于:内壁部的内侧位置,弹性部件分别抵接于:内壁部的前后任一端面、内齿齿轮的外周面、以及外壁部的内周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与内齿齿轮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与外壁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在锤子壳体的后端以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状态而设置有外壁部,在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内壁部,在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且是在锤子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外壁部伸出而形成的阶梯部,弹性部件还抵接于:阶梯部的后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阶梯部位于:内齿齿轮的前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在锤子壳体的后端以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状态而设置有外壁部,在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内壁部,在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且是在锤子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外壁部伸出而形成的阶梯部,在阶梯部的后侧位置设置有垫圈,弹性部件还抵接于:垫圈的后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垫圈位于:内齿齿轮的前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的外径小于内壁部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在锤子壳体的后端设置有内壁部,在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外壁部,弹性部件与内齿齿轮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与外壁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的重合部分是从外侧通过外壳而被覆盖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在外壳分别设置有:与重合部分的前端及后端相卡止的止挡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弹性部件为O形圈。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轴承箱呈圆盘状,并具有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阶梯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中央部借助第1 轴承而对贯通中心的马达的旋转轴进行支承,且在中央部的前侧位置借助第2轴承而对主轴进行支承。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第2轴承的直径大于第1轴承的直径,且第2轴承与第1轴承在径向上局部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1个弹性部件而对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由于弹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锤子壳体与轴承箱之间的位置,所以,径向上不会变大。据此,能够通过部件数量较少的紧凑的构成而防止润滑脂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冲击起子的立体图。
图2是冲击起子的中央纵向截面图。
图3是图2的A-A线放大截面图。
图4是图3中的轴承箱和锤子壳体之间的重合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轴承箱和锤子壳体的组装构造的变更例的重合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轴承箱和锤子壳体的组装构造的变更例的重合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起子;2…主体部;3…把持部;4…主体外壳;5…后外壳;6…锤子壳体;7…马达外壳;8…把持外壳;15…无刷马达;16…减速机构; 17…主轴;18…打击机构;19…砧座;26…控制器;27…控制电路基板; 40…旋转轴;50…轴承箱;55…小齿轮;56…内壁部;57…内齿轮;61…外壁部;62…阶梯部;63…O形圈;65…内侧锥面;66…等径面;67…外侧锥面;90…锤子;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例的充电式冲击起子的立体图。图2是冲击起子的中央纵向截面图。图3是图2的A-A线放大截面图。
冲击起子1具有主体部2和把持部3。主体部2形成为:以中心轴为前后方向。把持部3从主体部2朝向下方突出出来。冲击起子1具备主体外壳4、后外壳5、以及锤子壳体6,来作为外壳。主体外壳4包括:马达外壳7、把持外壳8、以及蓄电池装配部9。马达外壳7形成为筒状并形成主体部2的后侧。把持外壳8形成把持部3。在蓄电池装配部9装配有作为电源的蓄电池组10。
主体外壳4以及后外壳5由树脂制成。主体外壳4被分割为:左右的半分割外壳4a、4b,从右侧通过多个螺丝11、11…而被组装。后外壳5 呈盖状,从后方通过左右2根螺丝12、12而被组装于马达外壳7。
锤子壳体6由金属制成,被组装于马达外壳7的前部并形成主体部2 的前侧。
在主体部2从后方开始依次设置有:无刷马达15、减速机构16、主轴 17、以及打击机构18。无刷马达15被收容于:马达外壳7以及后外壳5 内。减速机构16、主轴17以及打击机构18被收容于:锤子壳体6内。在打击机构18设置有砧座19,砧座19的前端从锤子壳体6朝向前方突出出来。
在把持部3的上部收容有开关20。开关20使触发器21朝向前方突出出来。
在锤子壳体6与开关20之间以能够朝向左右滑动的方式设置有:无刷马达15的正反切换杆22。在正反切换杆22的前方设置有切换开关23。切换开关23以使按钮部24在前表面呈露出的朝前姿势而被保持。通过反复对按钮部24进行按压操作,打击力被切换为:4个阶段以及所登记的打击模式。
在蓄电池装配部9内收容有:与内置于蓄电池组10的多个电池单格电连接的端子台25、以及位于端子台25的上方位置的控制器26。在控制器 26设置有:搭载有微电脑或开关元件等的控制电路基板27。在蓄电池装配部9的上表面设置有显示面板28。显示面板28与控制电路基板27电连接,进行无刷马达15的转速或蓄电池组10的余量显示。在显示面板28上还能够进行:后述的灯71的ON/OFF的切换等操作。
无刷马达15是:具有定子30和转子31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定子30 包括:定子铁心32、位于定子铁心32的前后位置的前绝缘子33及后绝缘子34、以及多个线圈35、35…。
在前绝缘子33设置有:多个熔合端子36、36…、以及传感器电路基板37。从线圈35被引出的电线被夹在熔合端子36的一端,并被进行熔合。各熔合端子36的另一端、与被螺纹固定于前绝缘子33的下端位置的端子单元38电连接。在端子单元38连接有:从控制电路基板27进行配线的三相电源线39。
传感器电路基板37搭载有:用于对转子31的后述的传感器用永磁体43的位置进行检测,并输出旋转检测信号的3个旋转检测元件(省略图示)。在传感器电路基板37的下端连接有:用于输出旋转检测信号的信号线(省略图示)。信号线与电源线39一起在开关20的后方穿过把持部3内而连接于控制电路基板27。
转子31具有:旋转轴40、转子铁心41、永磁体42、以及传感器用永磁体43。旋转轴40位于转子31的轴心位置,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转子铁心41具有筒状,并被配置于旋转轴40的周围。永磁体42呈配置于转子铁心41的外侧位置的筒状,并沿着周向交替地改变极性而形成。传感器用永磁体43配置于转子铁心41的前侧位置,并形成为圆盘状。
在后外壳5的后侧内表面的中央部保持有轴承44。轴承44对旋转轴 40的后端进行轴支承。在轴承44的前方且是在旋转轴40,安装有马达冷却用的风扇45。在风扇45的外侧且是在后外壳5的周面,形成有多个排气口46、46…。在排气口46的前方且是在马达外壳7的左右侧面,形成有多个进气口47、47…。
在无刷马达15的前方且是在马达外壳7内,保持有轴承箱50。轴承箱50呈圆盘状,并具有:使中央部51朝向后侧突出出来的阶梯形状。在马达外壳7的内表面设置有:前端沿着中央部51的外周延伸、并与轴承箱50的后表面相抵接的后止挡件52。在后止挡件52的位置处且是在马达外壳7的上下位置,设置有半分割外壳4a、4b的螺钉紧固用的螺纹凸起53A、53B。
使旋转轴40的前端贯通于中央部51的中心,并利用保持在中央部51 的后侧位置的轴承54而对旋转轴40进行支承。在旋转轴40的前端安装有:作为太阳齿轮的小齿轮55。
在轴承箱50的外周形成有:朝向前方延伸的环状的内壁部56。在内壁部56内保持有:减速机构16的内齿轮57。如图4所示,内齿轮57通过在内壁部56的内周面设置的多个凸部58、58…、与在内齿轮57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凹部59、59之间的卡合,而被限制旋转。
锤子壳体6是:朝向前方而尖细的呈锥形的筒状体。在锤子壳体6的前端形成有:供砧座19贯通的前筒部60。在锤子壳体6的后端形成有:从外侧而与轴承箱50的内壁部56相重叠的环状的外壁部61。
图4是内壁部56与外壁部61之间的重合部分的放大图。外壁部61 朝向径向外侧伸出而形成,且在内周面形成有环状的阶梯部62。阶梯部 62d的后端面62a位于:比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更靠前方的位置。阶梯部62的内周面62b位于:比除凸部58以外的内壁部56的内周面56b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内齿轮57的前端面57a位于:比内壁部56的前端面 56a更靠前方的位置,且是位于:比阶梯部62的后端面62a更靠后方的位置。
据此,在内壁部56的前方位置形成有:由内壁部56、外壁部61、阶梯部62以及内齿轮57而围成的环状的空间S。在该空间S内收容有O形圈63。O形圈63的外径小于内壁部56的外径。
形成出空间S的内齿轮57的前端外周面为:随着从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附近越趋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内侧锥面65、以及从内侧锥面65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的等径面66。
同样,形成出空间S的外壁部61的前端内周面也为:随着从比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稍微靠近前方位置越趋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外侧锥面 67。
O形圈63分别抵接于: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内齿轮57的内侧锥面65及等径面66、外壁部61的外侧锥面67、以及阶梯部62的后端面62a。据此,在锤子壳体6的内部、与内壁部56及外壁部61之间,空间S被密封。
在马达外壳7的前端形成有:在外壁部61的前方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出来的环状的前止挡件68。外壁部61在后止挡件52和前止挡件68之间被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内壁部56通过后端抵接于后止挡件52,且前端面56a抵接于被压缩了的O形圈63,从而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通过O 形圈63而能够获得内齿轮57的缓冲效果。另外,被压缩了的O形圈63 抵接于外侧锥面67和内侧锥面65,从而内齿轮57的径向的移动也被限制。
轴承箱50和锤子壳体6的组装如下那样进行。
首先,使内齿轮57保持于:轴承箱50的内壁部56。
接着,以横跨于内齿轮57的内侧锥面65和等径面66的方式外套装配O形圈63。此时,由于内侧锥面65而使得O形圈63的组装能够容易地进行。
接着,将轴承箱50的内壁部56插入于:锤子壳体6的外壁部61。此时,由于O形圈63的外径小于内壁部56的外径,所以,O形圈63不会与外壁部61相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据此,锤子壳体6的后端通过轴承箱 50而被封堵。
接着,在使内壁部56与外壁部61之间的重合部分位于后止挡件52 与前止挡件68之间的状态下,利用半分割外壳4a、4b将轴承箱50和锤子壳体6夹入而进行组装。
组装后,O形圈63在分别抵接于: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内齿轮 57的内侧锥面65及等径面66、外壁部61的外侧锥面67、以及阶梯部62 的后端面62a的状态下,进行压缩变形。据此,空间S被封堵。另外,内齿轮57朝向前后方向以及径向的移动也被限制从而能够抑制晃动。
在马达外壳7的前方且是在锤子壳体6,装配有锤子壳体罩70。锤子壳体罩70由树脂制成,形成为:与锤子壳体6相同的前端尖细状。在锤子壳体6的左右位置配置有一对灯71、71。各灯71包括:朝前的LED72 以及处于LED72的前方位置的透镜73。在锤子壳体罩70的左右位置形成有:用于在内侧对灯71、71进行保持的灯保持部74、74。在各灯保持部 74的前表面形成有:使透镜73露出来的透孔75。
在主轴17的后部具备:中空且圆盘状的齿轮架80。在齿轮架80的后表面呈同轴地形成有环状的后壁81。后壁81在径向上从外侧与轴承箱50 的中央部51局部重叠。在中央部51与后壁81之间保持有轴承82。轴承 82(第2轴承)的直径大于对旋转轴40进行支承的轴承54(第1轴承),且轴承82在径向上与轴承54局部重叠。
主轴17在轴心具有贯通孔83。旋转轴40的小齿轮55朝向贯通孔83 的后部突出出来。
减速机构16除内齿轮57以外,还具备:与内齿轮57的内齿相啮合的3个行星齿轮84、84…。行星齿轮84通过销85而被支承为:能够在齿轮架80内进行旋转。各行星齿轮84与旋转轴40的小齿轮55相啮合。
打击机构18包括:外套装配于主轴17的锤子90、以及朝向前方对锤子90施力的盘簧91。在锤子90的前表面具有一对爪92、92。在锤子90 的内表面和主轴17的外面分别形成有凸轮沟93、93。锤子90通过将滚珠 94、94以横跨于凸轮沟93、93的方式嵌合于凸轮沟93、93,而与主轴17 相结合。在锤子90的后表面形成有环状的沟95。盘簧91的前端被插入于沟95。盘簧91的后端抵接于齿轮架80的前表面。
特别是在最终输出轴的左右位置配置有灯的螺钉紧固用的电动工具中存在如下情况,即:还包括灯在内的外壳的前部的左右宽度会影响进行螺钉紧固时的使用便利性。也就是说,存在如下情况,即:当进行螺钉紧固的场所较窄时,因外壳的前部的左右宽度而难以进入,由此会对作业造成妨碍。
据此,关于此处的锤子壳体6,如图2、3所示,前筒部60的后侧为:纵向截面呈直线状地前端渐渐缩窄的锥形。与此相配合,锤子90的外径也为:纵向截面呈直线地前端渐渐缩窄的锥形。通过该锥形,锤子壳体6 的前侧部分形成为:上下左右均变细。据此,即便在锤子壳体6的左右位置设置灯71、71,除锤子壳体罩70以外包括灯71、71在内的左右宽度也小于后方的马达外壳7的左右宽度。包括锤子壳体罩70在内的左右宽度小于后外壳5的左右宽度。
这样,由于包括锤子壳体罩70在内的前部的左右宽度较小,所以,即便在较窄的场所也容易进入,从而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螺钉紧固,由此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此外,该前部的左右宽度所涉及的构成不限于冲击工具,还能够用于:驱动钻或振动驱动钻等。
在锤子壳体6的前筒部60内保持有前后2个轴承96、96。砧座19通过2个轴承96、96而被支承。在砧座19的后端形成有:与锤子90的爪 92、92在旋转方向上卡合的一对臂97、97。
在前筒部60的后表面内周侧呈同轴地形成有:环状的保持部98。在保持部98的外侧外置嵌合有:树脂制的外垫圈99。外垫圈99具有:后表面位于比保持部98更靠后方位置的厚度,而对臂97、97进行接纳。
在砧座19的后表面轴心形成有嵌合凹部100。在嵌合凹部100嵌合有:设置于主轴17的前端轴心的嵌合凸部101。主轴17的贯通孔83与嵌合凹部100相连通,朝向嵌合凹部100供给润滑脂。
在砧座19的轴心以从前端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插入孔102。插入孔102 呈:能够从前方插入钻头的横向截面六边形状。在砧座19的前端外套装配有:用于将钻头装卸于插入孔102的操作套筒103。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冲击起子1中,在将未图示的钻头装配到砧座19 后,按压触发器21使开关20接通。于是,对无刷马达15供电,使得旋转轴40进行旋转。具体而言,控制电路基板27的微电脑获得从传感器电路基板37的旋转检测元件输出的旋转检测信号(表示转子31的传感器用永磁体43的位置的旋转检测信号),从而获取转子31的旋转状态。而且,根据所获取的旋转状态而对各开关元件的ON/OFF进行制御,使电流依次流过定子30的各线圈35,来使转子31进行旋转。
旋转轴40与转子31一起进行旋转。于是,与小齿轮55相啮合的行星齿轮84在内齿轮57内进行公转运动。据此,借助齿轮架80而使得主轴 17进行减速并旋转。锤子90与主轴17一起进行旋转,并借助臂97、97 而使得砧座19进行旋转。据此,能够利用钻头来进行螺钉紧固。
当进行螺钉紧固而使得砧座19的扭矩提高时,锤子90一边使滚珠94、 94沿着主轴17的凸轮沟93、93进行滚动,一边克服盘簧91的施力而后退。而且,当爪92、92从臂97、97离开时,通过盘簧91的施力和凸轮沟93的引导,锤子90一边前进一边进行旋转,而使得爪92、92再次卡合于臂97、97。据此,砧座19上产生旋转打击力(冲击)。通过反复进行该操作而能够进一步进行紧固。由于轴承箱50和锤子壳体6之间是通过O形圈63来被密封的,所以,封入到锤子壳体6内的润滑脂在使用中不会泄漏。
风扇45随着旋转轴40的旋转而进行旋转。于是,外气从进气口47 被吸入,穿过马达外壳7内,并对无刷马达15进行冷却。然后,空气被送到风扇45的径向外侧,穿过排气口46,并被排出到外部。
使设置于显示面板28的灯开关接通,并按压触发器21使开关20接通。于是,左右的灯71、71点亮而对钻头的前方进行照射。据此,即便在较暗的场所也能毫无问题地进行作业。
这样,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包括:无刷马达15(马达)、以及通过无刷马达15而进行旋转的小齿轮55(太阳齿轮)。另外,包括:与小齿轮55相啮合的行星齿轮84(行星齿轮)、以及与行星齿轮84相啮合的内齿轮57(内齿齿轮)。另外,包括:对行星齿轮84进行保持的主轴17、被保持于主轴17的锤子90、以及通过锤子90而沿着旋转方向被打击并朝向前方突出出来的砧座19。另外,包括:对行星齿轮84、内齿轮57、主轴17及锤子90进行收容的锤子壳体6、以及被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后部的轴承箱50。而且,包括: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锤子壳体6与轴承箱50 之间位置的O形圈63(环状的弹性部件)。
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1个O形圈63而将锤子壳体6与轴承箱50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由于O形圈63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锤子壳体6与轴承箱50之间的位置,所以,主体部2在径向上不会变大。据此,能够通过部件数量较少的紧凑的构成而防止润滑脂泄漏。
特别是,O形圈63抵接于内齿轮57而对内齿轮57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弹性地进行限制。据此,能够通过O形圈63来进行内齿轮57的定位,并且还能够获得缓冲效果。
另外,锤子壳体6与轴承箱50通过将设置于轴承箱50的内壁部56 插入到设置于锤子壳体6的外壁部61,而被结合起来,且内齿轮57被保持于内壁部56的内侧位置。而且,O形圈63分别抵接于:内壁部56的前端面56a、内齿轮57的外周面、以及外壁部61的内周面。
据此,O形圈63在轴承箱50、锤子壳体6、内齿轮57之间与这3个部件同时进行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润滑脂泄漏的防止。
另外,O形圈63与内齿轮57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56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内侧锥面65。据此,O形圈 63容易被组装于内齿轮57。
另外,O形圈63与外壁部61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内壁部56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外侧锥面67。据此,能够使得O形圈63合理地变形而与内侧锥面65相对置。
另外,在锤子壳体6的后端以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状态设置有外壁部 61,在轴承箱50的前端设置有内壁部56。而且,在内壁部56的插入方向前方且是在锤子壳体6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外壁部61的伸出而形成的阶梯部62,O形圈63还抵接于:阶梯部62的后端面62a。据此,能够通过阶梯部62并借助O形圈63而进行内齿轮57的防脱。
另外,阶梯部62位于:内齿轮57的前方位置。据此,还能够通过阶梯部62而进行齿轮57的防脱。
另外,O形圈63的外径小于内壁部56的外径。据此,当将内壁部56 插入到外壁部61时,O形圈63不会与外壁部61发生干涉,由此能够不受到较大的阻力地进行组装。
另外,内壁部56与外壁部61之间的重合部分是从外侧通过马达外壳 7(外壳)而被覆盖的。据此,能够通过马达外壳7而进行重合部分的保护以及定位。
另外,在马达外壳7分别设置有:与重合部分的前端及后端相卡止的后止挡件52及前止挡件68。据此,即便作为插入构造而能够可靠地维持重合状态。
另外,由于使弹性部件为O形圈63,所以,能够简单地获得弹性部件。
在上述方式中,使在外壁部61的内侧且是在锤子壳体6的内表面而设置的阶梯部62抵接于O形圈63,由此还能够通过阶梯部62而进行内齿轮 57的防脱。除此以外,也考虑了图5所示的变更例。在图5中,在O形圈 63的前方,使垫圈105嵌合于:阶梯部62的后侧。垫圈105抵接于O形圈63,并位于内齿轮57的前方位置,由此能够进行内齿轮57的防脱。其它的构成与上述方式相同。
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式中,分别在轴承箱50设置有内壁部56,且在锤子壳体6设置有外壁部61,但是,可以是相反的。图6中示出了其中的一例。在图6中,在锤子壳体6的后端设置有内壁部56,且在轴承箱50 的外周设置有外壁部61,并使它们重合。内齿轮57通过设置于内壁部56 的凸部58和设置于内齿轮57的凹部59之间的卡合,而被保持于锤子壳体6侧。空间S形成于:内壁部56的后方位置,在内齿轮57的后端外周面形成有:内侧锥面65与等径面66。外侧锥面67形成于:轴承箱50中的外壁部61的后端内周面。
在各方式中,弹性部件不限于O形圈,还能够采用角环或X环等。
在各方式中,在内齿轮的外周设置有内侧锥面与等径部,但是,可以仅设置有内侧锥面。另外,可以代替锥面,而形成为:供O形圈等弹性部件嵌合的环形沟。能够在外壁部省略外侧锥面。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冲击起子,还能够应用于:角向冲击起子、冲击扳手等其它冲击工具。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充电式,还能够应用于:不将蓄电池组作为电源的AC机。

Claims (19)

1.一种冲击工具,所述冲击工具构成为包括:
马达;
太阳齿轮,其通过所述马达而进行旋转;
行星齿轮,其与所述太阳齿轮相啮合,
内齿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
主轴,其对所述行星齿轮进行保持;
锤子,其被保持于所述主轴的径向外侧位置;
砧座,其通过所述锤子而沿着旋转方向被打击,并朝向前方突出出来;以及
锤子壳体,其对所述行星齿轮、所述内齿齿轮、所述主轴以及所述锤子进行收容;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设置有:
轴承箱,其被配置于所述锤子壳体的后部;以及
环状的弹性部件,其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在所述锤子壳体与所述轴承箱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抵接于所述内齿齿轮,并对所述内齿齿轮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弹性地进行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抵接于所述内齿齿轮,并对所述内齿齿轮的径向的移动弹性地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锤子壳体与所述轴承箱通过将在所述锤子壳体和所述轴承箱中的任一方设置的内壁部插入到在另一方设置的外壁部,而被结合起来,且所述内齿齿轮被保持于:所述内壁部的内侧位置,
所述弹性部件分别抵接于:所述内壁部的前后任一端面、所述内齿齿轮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外壁部的内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与所述内齿齿轮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与所述外壁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子壳体的后端以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状态而设置有所述外壁部,在所述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所述内壁部,在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且是在所述锤子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所述外壁部伸出而形成的阶梯部,所述弹性部件还抵接于:所述阶梯部的后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部位于:所述内齿齿轮的前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子壳体的后端以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状态而设置有所述外壁部,在所述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所述内壁部,在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且是在所述锤子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所述外壁部伸出而形成的阶梯部,在所述阶梯部的后侧位置设置有垫圈,所述弹性部件还抵接于:所述垫圈的后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位于:所述内齿齿轮的前方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径小于所述内壁部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锤子壳体的后端设置有所述内壁部,在所述轴承箱的前端设置有所述外壁部,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内齿齿轮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外壁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分为:随着越趋向所述内壁部的插入方向前方而直径越小的锥面。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的重合部分是从外侧通过外壳而被覆盖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重合部分的前端及后端相卡止的止挡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O形圈。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箱呈圆盘状,并具有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阶梯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部借助第1轴承而对贯通中心的所述马达的旋转轴进行支承,且在所述中央部的前侧位置借助第2轴承而对所述主轴进行支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轴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1轴承的直径,且所述第2轴承与所述第1轴承在径向上局部重叠。
CN202022802161.6U 2020-01-09 2020-11-27 冲击工具 Active CN2140811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2316 2020-01-09
JP2020002316A JP7426831B2 (ja) 2020-01-09 2020-01-09 インパクト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1187U true CN214081187U (zh) 2021-08-31

Family

ID=74644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2161.6U Active CN214081187U (zh) 2020-01-09 2020-11-27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26831B2 (zh)
CN (1) CN214081187U (zh)
DE (1) DE202020107604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6461A1 (ja) 2021-06-30 2023-01-05 三菱パワー株式会社 電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7119A (ja) * 2004-04-09 2005-10-27 Hitachi Koki Co Ltd 携帯用工具
JP2014042948A (ja) * 2012-08-24 2014-03-13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動工具
US20140091648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JP5937940B2 (ja) * 2012-10-02 2016-06-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0107604U1 (de) 2021-01-28
JP7426831B2 (ja) 2024-02-02
JP2021109275A (ja) 2021-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2167B (zh) 工具保持装置及电动工具、冲击工具
CN110181464B (zh) 冲击工具
JP6198515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6050110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1421493B (zh) 电动工具
CN112975860A (zh) 冲击工具
CN214081187U (zh) 冲击工具
JP6095529B2 (ja) 電動工具
JP7297448B2 (ja) 電動工具
JP2017087330A (ja) 電動工具
JP6539513B2 (ja) 電動ドライバ
CN114670158A (zh) 电动工具
CN111590506B (zh) 电动工具
JP6308704B2 (ja) 電動工具
JP6924692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5703223A (zh) 冲击工具
JP7129871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及び電動工具
JP6668449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0196052A (ja) 電動工具
JP2019000982A (ja) 動力工具
JP7275235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7229780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7390166B2 (ja) 動力工具
JP6462825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5122281A (zh) 冲击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