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68270U - 热分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分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68270U
CN213968270U CN202022393582.8U CN202022393582U CN213968270U CN 213968270 U CN213968270 U CN 213968270U CN 202022393582 U CN202022393582 U CN 202022393582U CN 213968270 U CN213968270 U CN 213968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wall member
thermal decomposition
panel
superheated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935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久本秀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 Solar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 Sola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 Solar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 Solar Ener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68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68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02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with pretreatment
    • F23G5/027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with pretreatment pyrolising or gasifying stage
    • F23G5/0273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with pretreatment pyrolising or gasifying stage using indirect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11/0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 C08J11/04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 C08J11/1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 C08J11/14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by treatment with steam or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0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4Disintegrating plastics, e.g. by mi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4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evaporation
    • B09B3/45Steam treatment, e.g.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r oxid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44Details;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44Details; Accessories
    • F23G5/442Waste feed arrangements
    • F23G5/444Waste feed arrangements for solid was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44Details; Accessories
    • F23G5/46Recuperation of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00Type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15Electronic was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00Type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75Plastic was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5/00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by a single other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0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4Disintegrating plastics, e.g. by milling
    • B29B2017/0424Specific disintegrating techniques; devices therefor
    • B29B2017/0496Pyrolysing the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分解装置。从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安全地去除塑料材料层。热分解装置具备热分解装置机构部(4),包含分解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的热分解炉(301);以及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产生向热分解炉(300)供给的过热蒸气。热分解炉(300)的炉主体(301)具备金属制的内壁部件(303),具有容纳面板(2)的空间;以及金属制的外壁部件(302),包围内壁部件(303)。炉主体(301)在内壁部件(303)与外壁部件(302)之间具备隔热材料层(313),包围内壁部件(302);以及蓄热材料层(312),被设置于内壁部件(302)与隔热材料层(313)之间。

Description

热分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分解装置,该热分解装置分解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的一个例子,是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具备太阳能电池单元,利用塑料材料层被保持在盖玻璃的一面;以及布线构件,与太阳能电池单元连接。在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包含有能够再利用的各种金属、玻璃,所以使用完的太阳能电池板最好被分解再利用。
作为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通过在大气环境下的炉内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加热处理,燃烧去除塑料材料,从而将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布线构件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651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中,由于在大气环境下的炉内高温加热处理太阳能电池板,所以有可能在炉内发生火灾等。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而被完成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具备:热分解装置机构部,该热分解装置机构部包含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进行分解的热分解炉;以及过热蒸气产生装置,产生向所述热分解炉供给的过热蒸气,所述热分解炉的炉主体具备金属制的内壁部件,具有容纳所述面板的空间;以及金属制的外壁部件,包围所述内壁部件,在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外壁部件之间具备隔热材料层,包围所述内壁部件;以及蓄热材料层,被设置于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隔热材料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使用过热蒸气对面板进行加热,所以能够在几乎不含氧的过热蒸气环境下加热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能够防止热分解炉内发生火灾等,能够安全地进行处理。另外,热分解炉的炉主体设置成内壁部件与外壁部件的双层构造,用设置于内壁部件与外壁部件之间的隔热材料层包围内壁部件,并且在内壁部件与隔热材料层之间具备蓄热材料层,所以当向内壁部件内导入过热蒸气而使内壁部件的内部升温了时,能够在蓄热材料层蓄热。所以,在反复进行面板的热分解处理时,能够缩短在替换了面板之后内壁部件的内部温度达到所希望温度的时间,处理效率提高。另外,设置有成为分解对象的面板的空间被金属制的内壁部件包围,所以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内壁部件内的气体、过热蒸气与蓄热材料层、隔热材料层接触,能够降低蓄热材料层和隔热材料层的劣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中,在上述面板例如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由于利用高温过热蒸气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加热,所以覆盖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填充材料和粘接剂、背膜这样的塑料材料层升华而气化,能够分解成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类(例如铜线等)。由此,不排出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就能够将使用完的太阳能电池板分解成包含能够再循环利用的硅等原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和能够再循环利用的金属和玻璃。
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中,在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外壁部件之间设置隔热薄片层,该隔热薄片层包围所述内壁部件,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隔热材料构成。
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由隔热薄片层吸收金属制的内壁部件的热膨胀,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内壁部件的热膨胀引起的蓄热材料层以及隔热材料层的破损。
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热分解炉具备过热蒸气导入部,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将过热蒸气导入所述内壁部件内,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具有主管线部,被设计成贯通所述炉主体的所述外壁部件和所述内壁部件;以及支管线部,在所述内壁部件的内部从所述主管线部分支,所述主管线部具备主管线,被设计成贯通所述外壁部件与所述内壁部件;以及主管线法兰,与所述主管线的炉外侧的端部螺纹连接。
根据这样的方式,装配了除了主管线法兰以外的过热蒸气导入部的主管线部和支管线部,并且将主管线从内壁部件的内部插通设置于炉主体的壁部的主管线用插通孔并使得露出到炉主体外部,从而能够将装配完毕的支管线部配置于内壁部件的内部。即、通过构成为能够将主管线法兰螺纹连接到过热蒸气导入部的主管线的炉外侧的端部,从而使过热蒸气导入部容易安装到炉主体,并且过热蒸气导入部容易从炉主体拆卸下来,所以维护性提高。另外,操作者即使不钻入炉主体的内部也能够进行过热蒸气导入部向炉主体的安装作业和拆卸作业,所以操作者的负担降低。进而,能够将为了插通过热蒸气导入部的主管线而设置于炉主体的壁部的主管线用插通孔的孔径控制为可插通主管线的大小,所以能够抑制炉主体的内部的热通过主管线用插通孔被散热。
另外,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热分解炉具备过热蒸气导入部,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将过热蒸气导入到所述内壁部件内;以及气体导出部,用于将所述内壁部件内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炉主体的外部,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具备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在所述内壁部件的内部,朝向所述气体导出部的气体排出口喷射过热蒸气。
根据这样的方式,通过朝向炉主体的内部的气体排出口喷射过热蒸气,从而能够将从炉主体内排出的气体在炉主体内在即将被气体排出口吸入之前进行加热,能够热分解从炉主体内排出的气体所包含的成分。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不排出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就能够去除面板的塑料材料层。进而,在该面板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板分解为太阳能电池单元、能够再循环利用的金属和玻璃,其中,太阳能电池单元包含能够再循环利用的硅等原材料。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图2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图3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4】图4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5】图5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6】图6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7】图7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8】图8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图9】图9是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
【图10】图10是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与托盘移动用台车的平面图。
【图11】图11是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与该托盘移动用台车的侧视图。
【图12】图12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图,(A)是平面图,(B)是侧视图。
【图13】图13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图14】图14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
【图15】图15的(A)是该分解炉的正面图,(B)是图13的 A-A线截面图。
【图16】图16是示出将该热分解炉的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17】图17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图18】图18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
【图19】图19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20】图20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图21】图21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
【图22】图22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主视截面图。
【图23】图23是概略地示出面板支撑台的其他例子的主视截面图。
【图24】图24的(A)、(B)分别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图。
【图25】图25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26】图26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
【图27】图27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的框图。
【图28】图28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的其他例子的框图。
【图29】图29是以部分截面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热分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热分解装置1具备热分解装置机构部4和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该热分解装置机构部4包含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进行分解的热分解炉3,该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产生向热分解炉3供给的过热蒸气。热分解装置机构部4具备气体冷却装置6,该气体冷却装置6对含有在热分解炉3中气化的塑料材料层的成分的来自热分解炉3的废气进行冷却并固化。
由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产生的过热蒸气经由过热蒸气管线7向热分解炉3供给。来自热分解炉3的废气经由废气管线8向气体冷却装置6导入。从气体冷却装置6排出的气体经由设置于排气管9的排气扇10以及过滤器11而被排出到热分解装置机构部4的外部。
面板2例如是太阳能电池板,具备: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布线构件以及背膜,其中,该太阳能电池单元基于塑料材料层而被保持于盖玻璃的一个面,该金属布线构件与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该背膜覆盖塑料材料层中的与盖玻璃相反一侧的面。另外,在面板2 中,安装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周边部的金属框架被拆下。
如图2所示,热分解炉3具备炉主体31,具有内部空间;过热蒸气导入管32,与过热蒸气管线7的端部连接并且从炉主体31外部向内部引导;气体导出管33,与炉主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与废气管线8连接;以及搬送部34,搬送面板2使该面板2通过炉主体31 内。
过热蒸气导入管32具备主蒸气管线部(主管线部)35,贯通炉主体31的上表面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上部蒸气管线部(支管线部) 36,在炉主体31内从主蒸气管线部35的靠上部位起分支;下部蒸气管线部(支管线部)37,与主蒸气管线部35的下端连通。主蒸气管线部35被设计于炉主体31的就搬送部34的搬送方向而言的上游侧部分。上部蒸气管线部36在搬送部34的上方,被设计成在大致水平面内多次折回的曲折状。下部蒸气管线部37在搬送部34的下方,被设计成在大致水平面内多次折回的曲折状。
上部蒸气管线部36设置有多个上部喷嘴38,该多个上部喷嘴38 朝下方喷射过热蒸气。另外,下部蒸气管线部37设置有多个下部喷嘴 39,该多个下部喷嘴39朝上方喷射过热蒸气。即、上部喷嘴38和下部喷嘴39在热分解炉3内被配置成夹着面板2。上部喷嘴38和下部喷嘴39在热分解炉3内沿着与面板2平行的水平面的纵横分别排列,例如被配置成在俯视时为格子状或者交错状(千鸟格状)。
在热分解炉3中,气体导出管33被设计在炉主体31的上表面中的就搬送部34的搬送方向而言的下游侧部分。气体导出管33与废气管线8的一端连接。搬送部34被构成为能够载置面板2,输送面板2 而使其在炉主体31内通过。
如图3所示,气体冷却装置6具备密封罐部61,用于容纳水60;废气导入管62,与废气管线8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密封罐部61的外部向内部引导;以及气体导出管63,与密封罐部61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与排气管9连接。
废气导入管62被以贯通密封罐部61的上表面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计。废气导入管62的上端被以从密封罐部61的上表面朝上突出的方式设计,并与废气管线8连接。废气导入管62的下端位于密封罐部61内的下部,浸在被容纳在密封罐部61内的水60中。
气体导出管63在与废气导入管62不同的位置处被以贯通密封罐部61的上表面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计。气体导出管63的下端位于密封罐部61内的上部,被设置成不浸在水60中。气体导出管 63的上端被以从密封罐部61的上表面朝上突出的方式设计,并与排气管9连接。
如图3所示,排气管9从气流方向下游侧起依次设计有排气扇10 和过滤器11。排气扇10进行工作,以使排气管9内的气体从气体冷却装置6向过滤器11侧移动。
接下来,说明热分解装置1进行的面板2的分解方法。如图3所示,面板2在比热分解炉3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处被载置在搬送部34上,通过搬送部34的驱动而被输送到热分解炉3的炉主体31 内。
在炉主体31内,从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经由过热蒸气管线7供给过热蒸气。被供给到热分解炉3的过热蒸气被导入到热分解炉3的过热蒸气导入管32,从上部喷嘴38和下部喷嘴39喷射到炉主体31 内。炉主体31内是充满了过热蒸气的过热蒸气环境,是几乎不含氧的状态。炉主体31内的温度例如是400度~1200度,优选600度以上。
被输送到炉主体31内的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在过热蒸气环境中被加热到600℃以上,构成塑料材料层的塑料树脂升华并气化。在面板2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面板2的填充剂、粘接剂、背膜等的塑料材料层升华而被去除,面板2被分离成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布线构件。
在此,喷射过热蒸气的多个上部喷嘴38以及下部喷嘴39被配置成夹着面板2,所以能够从两面对面板2高效地加热,能够促进面板2 的分解实现处理时间的缩短。
由于排气扇10的驱动,气体冷却装置6内成为负压,所以在废气管线8内产生从热分解炉3向气体冷却装置6的气流。炉主体31 内的气体从气体导出管33向热分解炉3外排出。从热分解炉3排出的包含塑料树脂成分的废气经由废气管线8而被送到气体冷却装置6,经由废气导入管62被导入到密封罐部61内。
含有气化的塑料树脂成分的废气从废气导入管62的下端向密封罐部61内排出,并且通过水60。此时,废气被冷却,气化的塑料树脂成分凝固而固化,沉淀到密封罐部61内。由此,能够防止二氧化碳、烃类气体这样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大部分被排出到气体冷却装置6的外部。
从废气导入管62喷出并通过了水60的气体从密封罐部61经由气体导出管63向气体冷却装置6外部的排气管9排出。被排出的气体经由设计于排气管9的排气扇10以及过滤器11而被放出到周围环境 (大气)中。另外,在废气导入管62的下端(顶端)设计有网眼部件、多孔部件,可以使从废气导入管62喷出的气泡分散且变小,从而水与废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来自热分解炉3的废气中的有害气体由气体冷却装置6固化后通过排气管9的过滤器11去除,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有害气体向外部排出。
利用热分解炉3去除了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由于搬送部34的驱动而向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热分解炉3外部输送并被回收。在面板2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回収得到的面板2被分离成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布线构件,而能够再循环利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分解炉3内,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利用高温过热蒸气进行加热,从而将塑料材料层升华并气化,能够从面板2去除塑料材料层。进而,将包含在热分解炉3内升华的塑料材料成分的气体通过气体冷却装置6内的水来凝固,使固体塑料材料沉淀于气体冷却装置6内,所以能够防止二氧化碳、烃类气体这样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大的气体大部分被排出到气体冷却装置外部。
另外,由于热分解装置1的处理对象是面板2(板状的),所以能够使热分解炉3在面板厚度方向的内部空间尺寸变小,能够减少使该内部空间成为高温(例如600度以上)所需的能量。另外,通过将喷射过热蒸气的多个喷嘴38、39配置成与面板2的主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置,能够减小面板2加热时的温度偏差,能够缩短面板分解处理时间。另外,在热分解装置1中使用过热蒸气,所以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能在几乎不含氧的环境下加热,能够防止在热分解炉 3内发生火灾等,能够安全地进行处理。
另外,在热分解炉3中考虑了例如提高热分解炉3的能量效率、抑制空气向炉主体31内的流入等,而在想要提高炉主体31的密闭性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能够在炉主体31中的面板导入口(搬送上游侧) 以及面板排出口(搬送下游侧)进行开闭的门部。
另外,如图4(A)所示,也可以在炉主体31的面板导入口和面板排出口连结导入准备室12和排出准备室13。这种情况下,导入准备室12以及排出准备室13例如连接供给氮气(惰性气体)、200℃以下的低温水蒸气的气体供给管并充满氮气或者低温水蒸气,从而能够抑制氧(空气)向炉主体31内流入。
另外,如图4(B)所示,也可以对炉主体31连结导入准备室12 以及排出准备室13,并且将搬送部34分割成导入侧搬送部34A、炉内搬送部34B和排出侧搬送部34C,分别在导入准备室12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和排出准备室13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设置能够打开和关闭的门部。这种情况下,使准备室12、13充满氮气或者低温水蒸气并关闭门部后,停止向准备室12、13供给氮素或者低温水蒸气,从而能够一边抑制氧向炉主体31内流入,一边减少氮气或者低温水蒸气的供给量,从而降低处理成本。
另外,也可以将炉内搬送部34B按照导入准备室12、炉主体31、排出准备室13来分割设计,并且设计炉主体31的面板导入口和面板排出口各自的门部。这种情况下,在关闭了炉主体31的面板导入口的门部的状态下,向导入准备室12导入面板2,然后关闭导入准备室12 的面板导入口的门部,使导入准备室12充满氮气或者低温水蒸气后,打开炉主体31的门部而将面板2导入到炉主体31内,从而能够防止氧向炉主体31内流入。另外,在关闭了充满氮气或者低温水蒸气的排出准备室13的面板排出口的门部的状态下,打开炉主体31的面板排出口的门部,将炉主体31内的面板2向排出准备室13排出,在关闭了炉主体31的门部之后打开排出准备室13的门部而排出面板2,从而能够防止氧向炉主体31内流入。
进而,也可以在导入准备室12和排出准备室13分别连接有与真空吸引器连结的排气管。这种情况下,通过先将准备室12、13内抽真空而形成低氧状态,然后使氮气或者水蒸气充满准备室12、1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氧流入炉主体31内。
另外,关于气体冷却装置6,也可以如图5所示连设多个密封罐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有3个密封罐部61,对设计于第1段(在气流方向上最上游侧)密封罐部61的废气导入管62连接废气管线8。设计于第1段密封罐部61的气体导出管63经由连结管14而与设计于第2段(在气流方向上第2个)密封罐部61的废气导入管62连接。设计于第2段密封罐部61的气体导出管63经由连结管15而与设计于第3段(在气流方向上最下游侧)密封罐部61的废气导入管62连接。第3段密封罐部61的气体导出管63连接有排气管9。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3个密封罐部61内的水60更可靠地冷却从热分解炉3排出的废气,从而能够使废气所包含的塑料材料成分沉淀在气体冷却装置6的各密封罐部61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二氧化碳、烃类气体这样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被排出到气体冷却装置6外部。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废气管线8和排气管9之间并联连接多个密封罐部61,降低被导入到各密封罐部61的废气量,从而抑制各密封罐部61内的水60的温度上升,从而使废气所包含的塑料材料成分在气体冷却装置6的各密封罐部61内可靠地沉淀。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分解装置1具备连续式的热分解炉 3,该连续式的热分解炉3具有输送面板2使其在炉主体31内通过的搬送部34,但是也可以使用批次式的热分解炉。
例如如图6所示,批次式的热分解炉3A在炉主体31的内部侧视时在上部喷嘴38与下部喷嘴39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在大致水平面内相互隔开距离设置的多个轨道部件40。被构成为将载置有面板2的托盘部件41经由设计在炉主体31的侧部的能够打开关闭的门部42放入炉主体31内,能够将面板2经由托盘部件41载置在轨道部件40之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着被配置在炉主体31内的面板2 而设计上部喷嘴38和下部喷嘴39,但是喷射过热蒸气的喷嘴的配置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可以如图7所示的热分解炉3B那样,关于图6的结构,去除下部蒸气管线部37和下部喷嘴39,使炉主体31的内部空间高度(热分解炉3在面板厚度方向的内部空间的尺寸)变小。由此,能够减少使炉主体31内部空间成为高温而所需的能量。这样的结构还能够适用于图2和图4示出的热分解炉3。
另外,也可以对炉主体31连接与真空吸引器相连的排气管。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炉主体31内抽真空而成为低氧状态并对炉主体31 内供给过热蒸气,能够在低氧浓度的环境中加热面板2。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说明热分解炉的例子。图8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图9是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在图8中,炉主体31是利用通过开口部31a的横截面示出的。在图9中,炉主体31是利用通过气体导出管33的纵截面示出的。
本实施方式的热分解炉3C被构成为在大致长方体箱型的炉主体 31的一个侧部设计了能够取出放入托盘部件41的开口部31a,能够利用可打开关闭开口部31a的门部42来密闭。此外,在图8和图9等中,用截面示出炉主体31,并且一体地示出,但炉主体31也可以是组装多个部材来构成的。
热分解炉3C具备过热蒸气导入管32,该过热蒸气导入管32具备将过热蒸气导入炉主体31的主蒸气管线部(主管线部)35和上部蒸气管线部(支管线部)36。上部蒸气管线部36被设计于炉主体31 的内部。如图8所示,上部蒸气管线部36被设计成在大致水平面内多次折回的曲折状。在上部蒸气管线部36的中途部上表面连结有贯通炉主体31的上表面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蒸气管线部35的下端。
如图8和图9所示那样,主蒸气管线部35被设计于炉主体31的上表面中的靠近门部42的部位(靠近开口部31a的部位)。上部蒸气管线部36具备分叉状的分支部36a,被设计于与主蒸气管线部35连结的连结部位;一对朝内部36b、36b,从分支部36a向炉主体31的内侧(里侧)(与设计有开口部31a的侧部相反侧的侧部侧)延伸;一对折回部36c、36c,从朝内部36b、36b起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然后朝着门部42侧折回;以及一对朝外部36d、36d,从折回部36c、 36c朝着门部42附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蒸气管线部36被设计成在俯视时是大致M字形。
在上部蒸气管线部36的下表面与配置于炉主体31内的面板2相对置地设计有多个上部喷嘴3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蒸气管线部 36的朝内部36b、36b和朝外部36d分别相互隔着间隔地设计有4个上部喷嘴38。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上部喷嘴38在热分解炉3内沿着与面板2平行的水平面的纵横(例如、托盘部件41的取出放入方向和相对于该取出放入方向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分别排列。这样,通过与被配置于炉主体31内的面板2相对置并被相互隔着间隔地设计多个上部喷嘴38,能够减小面板2的每个领域的温度偏差,能够缩短面板分解处理时间。
在热分解炉3C中,多个上部喷嘴38被设计成在俯视时是格子状的,但这些上部喷嘴38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成交错状(千鸟格状),还可以配置成不规则状。另外,在热分解炉3C中,也可以与图6所示的热分解炉3A同样地,在面板2的下方设计下部蒸气管线部37和多个下部喷嘴39。在这种情况下,多个下部喷嘴39与配置于炉主体31内的面板2的下表面相对置,被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计有多个上部喷嘴38的下部蒸气管线部37的形状与下部喷嘴39 的配置例如与上部蒸气管线部36相同,但是关于上部蒸气管线部36 与下部蒸气管线部37,形状、喷嘴的配置也可以不同。
如图8和图9所示那样,在热分解炉3C中,设计于炉主体31 的上表面的气体导出管33在俯视时被设计在炉主体31内部的内侧的两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附近。由此,在炉主体31内,能够形成朝向设计有气体导出管33的角部的的气流,能够抑制炉主体31内的气体的滞留。
另外,热分解炉3C在炉主体31的内部具备一对从朝外侧向朝内侧延伸的炉内辊式输送机43、43。各炉内辊式输送机43具备多个炉内辊44,该多个炉内辊44被设计成能够围绕辊轴自由旋转,所述辊轴沿着相对于托盘部件41的取出放入方向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延伸。炉内辊式输送机43、43在相对于托盘部件41的取出放入方向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计,被设计成能够在炉主体31 内支撑托盘部件41。通过设计炉内辊式输送机43、43,能够顺利地将搭载有面板2的托盘部件41取出放入炉主体31。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向热分解炉3C进行托盘部件41和面板 2的取出放入操作时,如果使用带辊式输送机的托盘移动用台车51,则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取出放入操作。托盘移动用台车51包含相同构造的两台台车52、52。各台车52具备辊式输送机53,该辊式输送机53 在与热分解炉3C的炉内辊式输送机43大致相同高度位置具有多个辊 54。在台车52的下部安装有多个车轮55,台车52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车轮55的转动而移动。2台台车52、52被构成为能够在由辊式输送机53进行的物品可搬送方向上连结以及分离。
在连结了2台台车52的托盘移动用台车51的辊式输送机53上载置有托盘部件41,通过将托盘移动用台车51配置于热分解炉3C的门部42附近,能够利用炉内辊式输送机43和辊式输送机53的辊44、 54的转动容易地将搭载有面板2的托盘部件41取出放入炉主体31内。另外,托盘移动用台车51设计有车轮55,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托盘移动用台车51的移动,能够使托盘移动用台车51容易地在设置位置 (参照图10和图11)与容纳空间之间的移动。另外,托盘移动用台车51具有能够分离的两台台车52、52,所以能够将台车52、52分离而容纳于相互分离的位置,能够将热分解装置的设置场所周边的空闲空间有效地用作台车52的容纳空间。此外,托盘移动用台车51不限于可分离成两台台车52、52的结构,也可以包含1台或者3台以上的台车。
另外,在托盘部件41的一边设计有操作者能够抓住的把手部41a,操作者抓住把手部41a,在炉内辊式输送机43上以及辊式输送机53 上能够容易地使托盘部件41滑动。此外,托盘部件41的载置有面板 2的部分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是板状也可以是网眼状。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2一边说明气体冷却装置的例子。图12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图,(A)是平面图, (B)是侧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装置6A具备密封罐部61、废气导入管62 以及气体导出管63。密封罐部61具备上部开口的大致长方形箱型的罐主体部61a;以及使罐主体部61a的上部开口密闭的罐盖部61b。罐盖部61b在罐主体部61a的上部利用螺栓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
在罐主体部61a的一侧部设计有使罐主体部61a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上连通孔61c和下连通孔61d。上连通孔61c被设置于比罐主体部61a的一侧部的高度中央位置稍微靠上的位置。下连通孔61d被设置于罐主体部61a的一侧部的下部。例如,在禁止从下连通孔61d排出液体的状态下,将水从上连通孔61c注入罐主体部61a内,从而能够在罐主体部61a内存积水。
罐盖部61b在俯视时,在远离连通孔61c、61d的两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附近被废气导入管62沿着上下方向插通,在另一个角部附近被气体导出管63沿着上下方向插通。废气导入管62的上部和气体导出管63的上部以从罐盖部61b的上表面朝上地突出的方式被设计。废气导入管62的下端为了被浸在密封罐部61内所容纳的水中而配置在罐主体部61a内的靠下部位置。气体导出管63的下端为了不浸在密封罐部61内所容纳的水中而位于密封罐部61内的上部。另外,为了插通管62、63而罐盖部61b设计的开口与管62、63之间间隙例如能够通过焊接处理来密封。
另外,在罐盖部61b的上表面,俯视时在连通孔61c、61d与管 62、63之间设计有能够设置排气扇10和过滤器11(省略(B)中的图示)的空间。通过将排气扇10设置于罐盖部61b上,能够将连接气体导出管63和排气扇10的排气管9(参照图1、图3等)缩短,并且能够实现热分解装置整体的紧凑化。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6说明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图13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另外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图14是概略地示出该热分解炉的侧视图。图15(A)是该分解炉的正面图,图15(B)是图13的A-A线截面图。图16是示出将该热分解炉的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横截面图。在图13以及图16中,利用通过开口部301a的横截面示出热分解炉300的炉主体301。在图14中,利用通过开口部301a 的中央纵截面示出炉主体301。
<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热分解炉300在被支撑台309所支撑的大致长方体箱型的炉主体301的一侧部具备能够取出放入托盘部件41的开口部 301a(参照图16),被构成为能够用可开闭的门部342封闭开口部301a。
<内部结构>
炉主体301具备箱型外壁部件302,该箱型外壁部件302在开口部301a处具有开口;以及箱型内壁部件303,该箱型内壁部件303被配置在外壁部件302内。内壁部件303在开口部301a处具有开口。外壁部件302以及内壁部件303由钢板形成。将载置于托盘部件41上的面板2与托盘部件41一起容纳在内壁部件303的内部。
在外壁部件302与内壁部件303之间形成有隔热薄片层311、蓄热材料层312、隔热材料层313以及普通砖层314。在外壁部件302 的外壁底面部302a、外壁背面部302b和左右的外壁侧面部302c内嵌红砖而形成普通砖层314。普通砖层314作为隔热材料发挥功能。
在普通砖层314的内侧,形成以包围内壁部件303的上下左右面部(内壁底面部303a、左右内壁侧面部303c以及内壁上表面部303d) 的方式排列蓄热砖(耐火砖)而形成的蓄热材料层312。在内壁部件 303的左右内壁侧面部303c与蓄热材料层312之间形成例如隔热毡等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薄片层311。
在普通砖层314内侧形成由以包围蓄热材料层312的周围的方式排列的隔热砖(耐火隔热砖)构成的隔热材料层313。隔热材料层313 还覆盖内壁部件303的内壁背面部303b。
在内嵌在外壁背面部302b的普通砖层314与隔热材料层313之间形成隔热薄片层311。外壁上表面部302d与隔热材料层313之间也形成隔热薄片层311。如图13~图16所示,隔热薄片层311分别被设置于内壁背面部303b与外壁背面部302b之间、内壁侧面部303c与外壁侧面部302c之间、以及内壁上表面部303d与外壁上表面部302d 之间。
如图13~图15所示,内壁部件303的开口位于比外壁部件302 的开口靠里侧。隔热材料层313还具备不堵住内壁部件303的开口并且在外壁部件302的开口处以朝上开口的コ字形排列隔热砖而形成的部分。
在内壁部件303的内部的开口附近位置形成由被设置成能够拆卸的多个蓄热砖构成的盖用蓄热材料层322。内壁部件303的开口用可拆卸的内盖部件304堵住。内盖部件304由钢板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内盖部件304设置操作者能够把持的把手部(省略图示)。
在内盖部件304的外侧形成盖用隔热材料层323,该盖用隔热材料层323填埋朝上开口的コ字形隔热材料层313的内部并且由被设置成可拆卸的多个隔热砖构成。这样,外壁部件302的开口用被形成为朝上开口的コ字形的普通砖层314、由隔热砖形成的隔热材料层313 以及盖用隔热材料层323堵住。
堵住炉主体301的开口部301a(外壁部件302的开口)的门部 342由钢板形成。门部342的左右一方的边缘部经由合叶343以能够旋转自由的方式连结于外壁部件302的左右一方的外壁侧面部302c 的开口侧端部(靠面前侧端部)。
门部342粘贴有盖用隔热薄片层321。盖用隔热薄片层321在将门部342关闭的状态下,与堵住外壁部件302的开口的普通砖层314、隔热材料层313以及盖用隔热材料层323相对峙地堵住外壁部件302 的开口。
如图16所示,在将面板2以及托盘部件41取出放入炉主体301 的内壁部件303内时,打开保持有盖用隔热薄片层321的门部342,卸下盖用隔热材料层323、内盖部件304和盖用蓄热材料层322而使内壁部件303的开口露出。
进行面板2的分解处理时,首先将面板2以及托盘部件41设置于内壁部件303内。接下来,为了堵住内壁部件303的开口,在设置了盖用蓄热材料层322的基础上设置内盖部件304而堵住内壁部件 303的开口。进而,将盖用隔热材料层323设置于内盖部件304的靠面前侧,并且关闭门部342,用盖用隔热薄片层321以及门部342堵住炉主体301的开口部301a(外壁部件302的开口)。然后,用固定工具(省略图示)将门部342固定于外壁部件302。
如图13~图15所示,在炉主体301中,用蓄热材料层312包围内壁部件303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左右侧面,并且内壁部件303的开口用盖用蓄热材料层322堵住。由此,当从后述的过热蒸气导入部350 向内壁部件303内导入过热蒸气而使内壁部件303内升温了时,能够在蓄热材料层312以及盖用蓄热材料层322蓄热。因此,在打开关闭门部342而反复面板2的热分解处理时,能够缩短内壁部件303内的温度达到所期望温度为止的时间,处理效率提高。
此外,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也可以在外壁背面部302b与内壁背面部303b之间设置蓄热材料层312。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炉主体301的蓄热効果。
如图13~图15所示,内壁部件303的上表面、背面以及左右侧面用隔热材料层313包围,并且在内壁部件303的开口的靠面前侧配置有盖用隔热材料层323。由此,在面板2的热分解处理时,能够抑制炉主体301内的热(内壁部件303内的热)向外部释放,处理效率提高。
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不在内壁部件303的下方配置隔热材料层313。由此,能够降低炉主体301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炉主体301的高度尺寸。
如图13~图15所示,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的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薄片层311分别被设置于内壁背面部303b与外壁背面部302b之间、内壁侧面部303c与外壁侧面部302c之间、内壁上表面部303d与外壁上表面部302d之间以及内盖部件304与门部342之间。由此,因为能够由隔热薄片层311吸收钢板制的内壁部件303的热膨胀,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内壁部件303的热膨胀而引起的蓄热材料层312以及隔热材料层31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砖)破损。
另外,配置有隔热薄片层311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配置成在外壁部件302与内壁部件303之间包围内壁部件303的背面、左右的侧面以及上表面,就能够吸收内壁部件303的热膨胀。例如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隔热薄片层311也可以设置成与内壁部件303的内壁背面部303b、左右的内壁侧面部303c以及内壁上表面部303d 邻接。
另外,在内壁部件303之上载置多个砖,所以也可以设计抑制内壁上表面部303d挠曲的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例如能够通过将沿着内壁上表面部303d的对角线延伸的钢板肋条固定于内壁上表面部303d 的上表面而形成。这种情况下,在增强部件之上设置与内壁上表面部 303d相对置的钢板,在该钢板之上载置砖,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砖配置在内壁部件303的上方。在这样的结构中,优选用例如隔热毡等隔热材料填埋内壁上表面部303d与其上的钢板之间的间隙,使在外壁部件 302与内壁部件303之间气体流动的空间减少。
如图13~图15所示,设置有成为分解对象的面板2的空间被钢板制的内壁部件303以及内盖部件304包围。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内壁部件303内的气体、过热蒸气与隔热薄片层311、蓄热材料层312、隔热材料层313、普通砖层314接触,能够降低各砖、具有柔性的隔热材料劣化。
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设置成能够打开关闭外壁部件302 的内壁上表面部303d。由此,能够在卸下内壁上表面部303d的状态下进行炉主体301的内部结构的组装作业以及分解作业,所以炉主体 301的组装性以及维护性提高。
此外,在炉主体301中,只要隔热薄片层311是具有柔性的薄片状隔热材料,则其种类可以是任意的。另外,蓄热材料层312不限于排列蓄热砖,只要是用蓄热性高的素材来形成即可。另外,隔热材料层313不限于排列隔热砖,只要是用隔热性高的素材形成即可。另外,既可以代替普通砖层314而配置隔热材料层313,也可以去除普通砖层314。
<管线结构>
接下来说明炉主体301的管线结构。如图13~图15所示,热分解炉300具备过热蒸气导入部350,用于将过热蒸气导入炉主体301的内壁部件303内;以及气体导出部390(参照图15),用于将内壁部件303内的气体排出到炉主体301外部。
气体导出部390被设置成从内壁部件303的内壁上表面部303d 的左右中央部的靠前部位起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内壁上表面部303d以及外壁上表面部302d。气体导出部390具备被设置成贯通内壁上表面部303d以及外壁上表面部302d的气体导出管391;与气体导出管391 的上端部螺纹连接的三通连接器392;与三通连接器392螺纹连接的管状连结部件393;以及与连结部件393螺纹连接的导出管法兰394。三通连接器392的一个接口连接有热风供给管395。
导出管法兰394与排气管线法兰8a连接,该排气管线法兰8a被设置于与气体冷却装置6相连的废气管线8的一端。另外,气体导出管391是金属制圆管。三通连接器392、连结部件393、导出管法兰 394以及热风供给管395是金属制的。
过热蒸气导入部350具备主管线部360,该主管线部360被设置成贯通炉主体301的外壁背面部302b以及内壁背面部303b;以及支管线部370,该支管线部370在内壁部件303的内部从主管线部360 分支。
主管线部360具备主管线361,该主管线361被设置成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外壁背面部302b以及内壁背面部303b的左右中央部的靠上部位,由金属制圆管构成;金属制主管线法兰362,与主管线361的炉外侧的端部螺纹连接;以及金属制四通连接器363,与主管线361的炉内侧的端部螺纹连接。
在炉主体301的背面部,用于插通主管线361的主管线用插通孔 306被设置成贯通外壁背面部302b、普通砖层314、隔热薄片层311、隔热材料层313以及内壁背面部303b。与主管线361的炉外侧的端部连接的主管线法兰362与蒸气管线法兰7a连接,该蒸气管线法兰7a被设置于供给由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产生的过热蒸气的过热蒸气管线 7的端部。
被配置于内壁部件303的内部的支管线部370具备中央支管线部 371以及左右的横支管线部375。中央支管线部371具备中央支管线 372,该中央支管线372的一端部与四通连接器363螺纹连接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盖等封闭部件373,该封闭部件373与中央支管线372 的前端部(与四通连接器363相反一侧的端部)螺纹连接。
横支管线部375具备横连结管376,该横连结管376在俯视时形成为L字形,与四通连接器363螺纹连接,左右朝外延伸;弯头连接器377,与横连结管376的左右外侧端部螺纹连接;横支管线378,与弯头连接器377螺纹连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封闭部件373,与横支管线378的前端部(与弯头连接器377相反一侧的端部)螺纹连接。中央支管线372、横连结管376以及左右的横支管线378由金属制圆管形成。封闭部件373以及弯头连接器377是金属制的。
中央支管线372、横连结管376以及左右的横支管线378被配置于内壁部件303的内部空间的靠上位置。中央支管线372以及左右的横支管线378分别具备用于喷射过热蒸气的多个喷射部380。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部380被构成为由形成于中央支管线372以及横支管线378的贯通孔形成,将过热蒸气朝下喷射。其中,喷射部380也可以是喷嘴。
中央支管线372被配置成通过气体导出管391的下端部的下方。中央支管线372设置有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用于将过热蒸气朝向由气体导出管391的下端部构成的气体排出口305朝上喷射。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由形成在中央支管线372的贯通孔形成。其中,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也可以是喷嘴。
通过向炉主体301内部的气体排出口305喷射过热蒸气,从而能够在炉主体301内(内壁部件303内)将从炉主体301内排出的气体在即将被气体排出口305吸入之前加热,能够将从主体301内排出的气体所包含的成分热分解。另外,只要是从支管线部370的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朝向气体排出口305能够喷射过热蒸气的结构,则支管线部370的管线路径、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的位置以及朝向、气体排出口305的位置等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
如图15所示,在气体导出部390中从内壁部件303内朝向废气管线8流动的气体从与三通连接器392连接的热风供给管395合流例如500度~800度左右高温空气。由此,能够分解从内壁部件303排出的气体所包含的成分,能够减少从排气管9排出的气体的焦糊味。
此外,炉主体301也可以是气体导出部390不连接热风供给管395 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对三通连接器392的接口安装塞子等封闭部件来代替热风供给管395。另外,也可以使用弯头连接器来代替三通连接器392。
另外,过热蒸气导入部350在贯通炉主体301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面部)的主管线361的炉外侧端部螺纹连接有主管线法兰 362。该结构组装了除了主管线法兰362以外的过热蒸气导入部350 的主管线部360以及支管线部370,并且将主管线361从炉主体301的内部插通设计于炉主体301的壁部的主管线用插通孔306并露出到炉主体301外部,从而能够将组装完毕的支管线部370配置于炉主体 301的内部。然后,在露出在炉主体301的外部的主管线361的端部螺纹连接有主管线法兰362,从而能够形成能够与蒸气管线法兰7a连接的状态。
这样,通过构成为在过热蒸气导入部350的主管线361的炉外侧端部能够螺纹连接主管线法兰362,从而容易地将过热蒸气导入部350 安装于炉主体301,并且容易地将过热蒸气导入部350从炉主体301 卸下,所以维护性提高。另外,操作者即使不钻入炉主体301的内部也能够进行过热蒸气导入部350向炉主体301的安装作业以及拆卸作业,所以,操作者的负担降低。进而,能够将为了插通过热蒸气导入部350的主管线361而设计于炉主体301的壁部的主管线用插通孔306 的孔径控制为能够插通主管线361的大小(例如比主管线361的外径稍微大一点而比主管线法兰362的外径小的大小),所以能够抑制炉主体301内部的热通过主管线用插通孔306而被散热。
另外,主管线用插通孔306也可以形成于炉主体301的壁部(上表面部、侧面部、底面部、背面部)的任意部分。另外,过热蒸气导入部350以及气体导出部39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连接器、法兰等连接部件与直线状金属制管螺纹连接的结构,但是既可以连接部件通过焊接被固定于直线管,也可以使用弯管。其中,如上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350的主管线361与主管线法兰362优选通过螺纹连接来连结。
<面板支撑台>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成为处理对象的面板2被载置于设计在托盘部件41上的面板支撑台400之上,并被容纳在炉主体301内(内壁部件303内)。面板支撑台400具备载置有面板2的面板载置部401 以及支撑面板载置部401的多个脚部402。
托盘部件41具备在矩形板状的底部周边部立起的侧壁部。面板载置部401的载置有面板2的面具有多个开口,例如用网或者多孔板来形成。脚部402被设置成从面板载置部401的周边部垂下,下端部被设置在托盘部件41上。
面板载置部401设置有多个开口,从而高温过热蒸气容易接触到面板2的下表面,能够整体均匀地加热面板2,可减少面板2的每个区域的温度偏差,能够缩短面板分解处理时间。
分解处理后的面板2的面板残渣残留在面板载置部401上或者从面板载置部401的开口处落下而被收在托盘部件4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部件41与面板支撑台400被设置成可分离。由此,面板2 分解处理后,从炉主体301将面板残渣与托盘部件41以及面板支撑台 400一起取出后,分离托盘部件41与面板支撑台400,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面板残渣的回收。
如图23所示,面板支撑台400还可以具备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级面板载置部401。根据这样的方式,通过在面板载置部 401分别载置面板2,能够增加通过1次热分解处理步骤能够处理的面板2的张数,处理效率提高。
<炉主体的其他例子>
图24是用于说明炉主体的其他例子的横截面图。如图24(A) 所示,门部342在关闭状态下与内壁部件303相对置的朝内的面342a 具备保持盖用隔热材料层323的框状隔热砖保持部344。门部342的朝内的面342a在隔热砖保持部344的内部以及周围粘贴有盖用隔热薄片层321。在隔热砖保持部344的内部固定有多个隔热砖而形成盖用隔热材料层323。
另外,内盖部件304具备框状蓄热砖保持部345,保持盖用蓄热材料层322。在蓄热砖保持部345的内部固定有多个蓄热砖而形成盖用蓄热材料层322。
在该变形例中,盖用隔热材料层323被门部342支撑,所以通过打开关闭门部342,能够进行盖用隔热材料层323的拆卸以及设置,便利性提高。另外,盖用蓄热材料层322被内盖部件304支撑,所以能够一体地对内盖部件304与盖用蓄热材料层322进行拆卸和设置,便利性提高。
另外,如图24(B)所示,可以在设计于门部342的隔热砖保持部344固定具有蓄热砖保持部345的内盖部件304。由此,通过打开关闭门部342,能够同时对盖用隔热材料层323、内盖部件304以及蓄热砖保持部345进行拆卸以及设置,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从门部342侧起依次配置有盖用隔热薄片层321、盖用蓄热材料层322、内盖部件304、盖用隔热材料层323,但是也可以将内盖部件304与盖用隔热材料层323的配置位置前后替换,在内盖部件304的外侧配置盖用隔热材料层323。
<管线结构的其他例子>
接下来,参照图25以及图26说明管线结构的其他例子。图25 是利用部分横截面示出热分解炉的变形例的概略的侧视图。图26是利用部分横截面示出该热分解炉的概略的正面图。
在该管线结构的其他例子中,支管线部370的左右的横支管线部 375被设置成在比面板支撑台400的面板载置部401更低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横支管线部375的一端(后端)经由横连结管376、第1弯头连接器377a、上下连结管376a以及第2弯头连接器377b而与四通连接器363连接。这些管以及连结器例如通过螺纹连接进行连结。
横支管线部375的喷射部380被构成为左右朝内喷射过热蒸气。由此,能够朝向面板2的下方供给过热蒸气,能够使过热蒸气整体均匀地与面板2接触,并且能够防止面板2的下方的气体滞留。
另外,横支管线378(横支管线部375)的喷射部380被构成为朝着面板2的下表面朝斜上喷射过热蒸气。由此,能够使过热蒸气可靠地接触面板2的下表面。
另外,横支管线378的喷射部380的朝向(喷射过热蒸气的朝向) 与铅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是0度~180度,优选0度~90度,更优选 45度~90度。其中,横支管线378的喷射部380的朝向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左右朝外。另外,中央支管线372的喷射部的朝向不限于朝下,可以是任何方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过热蒸气导入部350 的管线结构只要是能够向炉主体301的内部(内壁部件303的内部) 导入过热蒸气的结构即可。例如在支管线部370中,既可以设计多个中央支管线部371,也可以在左右分别设计多个横支管线部375。
<冷却系统>
接下来,说明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图27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的框图。冷却气体冷却装置6的冷却系统500将气体冷却装置6浸在冷却槽501存积的冷却水中,一边经由冷却水循环路径502使冷却槽501内的冷却水循环,一边用冷却水冷却气体冷却装置6。配置于冷却槽501内的气体冷却装置6的数量在该冷却系统 500中为两个,但是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冷却水循环路径502设计有冷却水用泵503和热交换器504。在冷却水循环路径502中流动的冷却水在和流动在与热交换器504连接的冷却介质循环路径505中的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冷却介质例如是水,但没有被特别地限定。冷却介质循环路径505连接对冷却介质进行存积以及冷却的冷却介质罐506和使冷却介质循环的冷却介质用泵507。
冷却系统500通过使冷却水与气体冷却装置6的密闭罐部61的外周接触,能够对密闭罐部61以及其内部的水60进行冷却,所以能够防止水60变高温而引起的气体冷却装置6的气体冷却功能下降。
如图27所示,冷却槽501被供给溢出纯水,该溢出纯水是由向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供给纯水的纯水制造机510溢出而得到的。纯水制造机510将被供给自来水、地下水、工业用水等原水的原水路径511、向过热蒸气产生装置5供给纯水的纯水供给路径512、存积纯水的预备罐513和排出溢出纯水的纯水排出路径514连接。
从纯水排出路径514排出的纯水在冷却了被设置于排气管9的吸气机10A之后,被供给到冷却槽501。排出气体冷却装置6内的气体的吸气机10A被冷却,从而能够一边利用溢出纯水减少浪费,一边即使在排气管9内流动的气体是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吸气机10A的吸引机能(送风功能)下降。
另外,通过将来自纯水制造机510的溢出纯水供给到冷却槽501 而作为冷却水来使用,能够取消或者减少由于蒸发而造成的冷却水的补给作业。
另外,在不需要对吸气机10A或者排气扇10(参照图1)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将来自纯水制造机510的溢出纯水供给到纯水制造机510。另外,当在冷却介质循环路径505中流动的冷却介质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溢出纯水供给到冷却介质罐506。这种情况下,能够无需向冷却介质罐506补给作为冷却介质的水的补给作业或者减少向冷却介质罐506补给作为冷却介质的水的补给作业。
<冷却系统的其他例子>
图28是概略地示出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的其他例子的框图。在该冷却系统500A中,存积冷却水的冷却水罐508被设置于冷却水循环路径502。冷却系统500A由于不具备图28示出的热交换器504、冷却介质循环路径505、冷却介质罐506、冷却介质用泵507,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冷却气体冷却装置6。
在冷却系统500A中,从纯水制造机510经由纯水排出路径514 排出的溢出纯水被供给到冷却水罐508。由此,一边利用溢出纯水减少浪费,一边能够去除或者减少蒸発所引起的冷却水的补给作业。另外,溢出纯水既可以经由排气扇10(或者吸气机10A)被供给到冷却水罐508或者冷却槽501,也可以从纯水排出路径514直接供给到冷却槽501。
<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
接下来,参照图29说明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图29是概略地示出热分解炉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在图29中,用纵截面示出炉主体 31A、导入准备室12A以及排出准备室13A。
热分解炉3具备炉主体31A、与炉主体31A前后连结的导入准备室12A以及排出准备室13A。炉主体31A、导入准备室12A以及排出准备室13A分别设计有过热蒸气导入管32、气体导出管33和炉内搬送部34B。
过热蒸气导入管32具备主蒸气管线部35、上蒸气管线部36和上喷嘴38。炉主体31A内的上蒸气管线部36设计有例如由喷嘴构成的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381。另外,过热蒸气导入管32以及气体导出管 33的管线结构只要是能够将过热蒸气导入以及排出到炉主体31A、导入准备室12A或者排出准备室13A的内部的结构即可,例如、主蒸气管线部35既可以贯通筐体的侧面部,也可以与图13~图16所示的过热蒸气导入部350同样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过热蒸气导入管32以及气体导出管33管线结构在炉主体31A、导入准备室12A和排出准备室13A中相互不同。
炉主体31A具备前开口部31Aa,被形成在连结有导入准备室12A 的前侧壁;后开口部31Ab,被形成在连结有排出准备室13A的后侧壁。导入准备室12A在与炉主体31A相对置的前侧面具备搬入用开口部12Aa。排出准备室13A在与炉主体31A相对置的后侧面具备排出用开口部13Aa。
在导入准备室12A的前侧配置有导入侧搬送部34A。在导入准备室12A的后侧配置有排出侧搬送部34C。导入侧搬送部34A、被分割成3个的炉内搬送部34B以及排出侧搬送部34C以使载置于托盘部件 41上的面板2经由开口部12Aa、31Aa、31Ab、13Aa在导入准备室12A内、炉主体31A内、排出准备室13A内停止的方式间歇地搬送。
开口部12Aa、31Aa、31Ab、13Aa被分别构成为能够利用门部 42A进行打开关闭。对搬入用开口部12Aa进行打开关闭的门部42A 被设计于导入准备室12A的外部。对前开口部31Aa进行打开关闭的门部42A被设计于导入准备室12A的内部。对后开口部31Ab进行打开关闭的门部42A被设计于排出准备室13A的内部。对排出用开口部 13Aa进行打开关闭的门部42A被设计于排出准备室13A的外部。
门部42A可进行位移,以利用未图示的门部开闭机构使开口部 12Aa、31Aa、31Ab或者13Aa打开关闭。门部42A在关闭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开口部12Aa、31Aa、31Ab或者13Aa的周围部而密合性被提高。另外,门部42A在被打开时,使朝向开口部12Aa、31Aa、31Ab 或者13Aa侧的按压力减弱之后,以使开口部12Aa、31Aa、31Ab或者13Aa开口的方式例如向上侧退避移动。
炉主体31、导入准备室12A以及排出准备室13A的内部被从过热蒸气导入管32供给的过热蒸气充满,而成为几乎不含氧的状态。炉主体31内的温度被升温至面板2所包含的塑料树脂发生气化程度的温度、例如400度~1200度,优选升温至600度以上。导入准备室12A内的温度是水蒸气不变成液体水的程度且面板2所包含的塑料树脂不发生气化程度的温度,例如下限温度为100度以上而上限温度为250 度以下,优选为200度以下。排出准备室13A内的温度是水蒸气不变成液体水的程度,即100度以上。
载置了成为分解对象的面板2的托盘部件41被载置于比导入准备室12A更靠搬送方向上流侧的导入侧搬送部34A上。在分解处理步骤中,首先打开搬入用开口部12Aa,由于导入侧搬送部34A以及炉内搬送部34B的驱动,面板2以及托盘部件41被移送到导入准备室12A内。由于搬入用开口部12Aa被临时打开,所以周围空气进入到导入准备室12A内,导入准备室12A内的水蒸气量以及温度下降。另一方面,炉主体31A的前开口部31Aa被门部42A关闭,所以炉主体 31A内的水蒸气量以及温度不发生变化。
那之后,搬入用开口部12Aa被关闭。导入准备室12A内由从过热蒸气导入管32供给的过热蒸气充满,空气被排出,并且被升温至面板2所包含的塑料树脂不发生气化程度的温度。
接下来,炉主体31A的前开口部31Aa被打开,由于炉主体31A 内以及导入准备室12A内的炉内搬送部34B的驱动,面板2以及托盘部件41被移送到炉主体31A内。此时,炉主体31A的后开口部31Ab 和导入准备室12A的搬入用开口部12Aa被门部42A关闭。由于前开口部31Aa被临时打开,所以炉主体31A和导入准备室12A连通,炉主体31A内以及导入准备室12A内都被过热蒸气充满,是几乎没有氧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氧向这些空间内流入。另外,导入准备室12A 内的过热蒸气炉进入主体31A内,炉主体31A内的温度降低,而导入准备室12A内升温至规定温度(例如200度左右),所以能减少炉主体31A内的温度下降。
那之后,前开口部31Aa被关闭。在炉主体31A内,由于从过热蒸气导入管32供给的过热蒸气而被升温至面板2所包含的塑料树脂发生气化程度的温度(例如600度以上)。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2在过热蒸气环境中例如被加热至600℃以上,塑料树脂发生升华或者分解而气化,然后从气体导出管33排出。当面板2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面板2的填充剂、粘接剂、背膜等塑料材料层发生气化而被去除,面板2被分离成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布线构件。
在炉主体31A内被去除了面板2的塑料材料层之后,炉主体31A 的后开口部31Ab被打开,由于炉主体31A内以及排出准备室13A内的炉内搬送部34B的驱动,处理后的面板2(面板残渣)以及托盘部件41被移送到排出准备室13A内。此时,炉主体31A的前开口部31Aa 和排出准备室13A的排出用开口部13Aa被关闭。由于后开口部31Ab 被临时打开,所以炉主体31A和排出准备室13A连通,炉主体31A 内以及排出准备室13A内都被过热蒸气充满,是几乎没有氧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氧流入这些空间内。
另外,排出准备室13A内的过热蒸气进入炉主体31A内,炉主体31A内的温度下降,但是排出准备室13A内被升温至规定温度(例如200度以上),所以能够减少炉主体31A内的温度下降。这里,在后开口部31Ab被打开之前,将排出准备室13A内的温度升温至更高温度(例如300度以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后开口部31Ab被打开时的炉主体31A内的温度下降。
在后开口部31Ab被关闭之后,排出准备室13A的排出用开口部 13Aa被打开,由于排出准备室13A内的炉内搬送部34B和排出侧搬送部34C的驱动,面板2(面板残渣)以及托盘部件41被从排出准备室13A取出。此时,炉主体31A的后开口部31Ab被关闭着,所以能够防止炉主体31A内的温度下降以及空气流入。另外,也可以在打开排出用开口部13Aa之前,设计在排出准备室13A内使面板2以及托盘部件41的温度降低的冷却时间。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分解炉3,能够依次连续地分解处理面板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分解炉3能够防止氧流入高温的炉主体31A内,所以能够安全地进行面板2的分解处理。
另外,在炉主体31A内对面板2进行分解处理中,通过向导入准备室12A内搬入接下来要处理的面板2并使过热蒸气充满导入准备室 12A内,从而能够缩短转移到在接下来的面板2的处理时的待机时间。另外,在使过热蒸气充满了在导入准备室12A内以及排出准备室13A 内的状态下,当在炉主体31A内面板2的分解处理完成之后,打开前开口部31Aa和后开口部31Ab,一边将炉主体31A内处理后的面板2 移送到排出准备室13A内,一边将导入准备室12A内处理前的面板2 移送到炉主体31A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处理时间。
另外,在使过热蒸气充满准备室12A、13A而关闭了门部之后,停止向准备室12、13供给过热蒸气,从而能够一边抑制氧流入炉主体 31内,一边减少过热蒸气的供给量而降低处理成本。另外,向准备室 12A、13A供给的气体可以是氮气。
炉主体31A以及准备室12A、13A例如能够形成为与参照图13~图22说明的炉主体301相同的构造。即、也可以是炉主体31A以及准备室12A、13A具备具有容纳面板的空间的金属制的内壁部件;以及包围内壁部件的金属制的外壁部件,在内壁部件与外壁部件之间具备包围内壁部件的隔热材料层以及被设置于内壁部件与隔热材料层之间的蓄热材料层。进而也可以在炉主体31A以及准备室12A、13A中,在内壁部件与外壁部件之间设置设计隔热薄片层,该隔热薄片层包围内壁部件,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隔热材料构成。
另外,向炉主体31A以及准备室12A、13A的内部导入过热蒸气的过热蒸气导入部例如能够形成为与参照图13~图22说明的过热蒸气导入部350同样的构造。即、向炉主体31A以及准备室12A、13A的内部导入过热蒸气的过热蒸气导入部也可以具备主管线部,被设计成贯通炉主体的外壁部件与内壁部件;以及支管线部,在内壁部件的内部从所述主管线部分支,主管线部具备主管线,被设计成贯通外壁部件以及内壁部件;主管线法兰,与主管线的炉外侧的端部螺纹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具备热分解装置机构部,该热分解装置机构部包含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进行分解的热分解炉;以及过热蒸气产生装置,产生向所述热分解炉供给的过热蒸气,所述热分解装置机构部具备多个气体冷却装置,所述气体冷却装置使包含由所述热分解炉气化的所述塑料材料层的成分的来自所述热分解炉的废气冷却并固化,所述热分解炉具备多个喷嘴,喷射所述过热蒸气,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具备容纳水的密封罐部;将所述废气导入所述密封罐部的内部的废气导入管;以及将所述废气导入到所述密封罐部的外部的气体导出管,在所述密闭罐部的内部,所述废气导入管的端部被设为浸在水里,另一方面,所述气体导出管的端部被设为不浸在水里,在所述废气导入管的端部设计有网眼部件或者多孔部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使用过热蒸气加热面板,所以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能够在几乎不含氧的过热蒸气环境下加热,能够防止热分解炉内发生火灾等,能够安全地进行处理。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中,通过在热分解炉内利用高温的过热蒸气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进行加热,使塑料材料层升华并气化,能够从面板去除塑料材料层。进而,包含在热分解炉内升华的塑料材料成分的气体通过气体冷却装置内的水而发生凝固,在气体冷却装置内使固体塑料材料沉淀,从而能够防止二氧化碳、烃类气体这样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大部分被排出到气体冷却装置外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的处理对象是面板(板状的),所以能够减小热分解炉在面板厚度方向的内部空间的尺寸,能够减小使该内部空间成为高温所需的能量。另外,通过将喷射过热蒸气的多个喷嘴配置成与面板主面相对置,从而能够减小面板的温度偏差,能够缩短面板分解处理时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中,在所述面板例如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由于利用高温过热蒸气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加热,所以覆盖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填充材料以及粘接剂、背膜这样的塑料材料层升华气化,而能够分解成盖玻璃、太阳能电池单元、金属类(例如铜线等)。由此,不排出对环境造成的负荷高的气体就能够将使用完的太阳能电池板分解成包含能够再循环利用的硅等原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和能够再循环利用的金属和玻璃。
还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分解炉具备多个喷嘴,该多个喷嘴喷射所述过热蒸气,所述多个喷嘴被配置成夹着所述面板。
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从两面侧高效地加热面板,促进面板的分解而实现处理时间的缩短化。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热分解炉具备多个喷嘴,所述多个喷嘴喷射所述过热蒸气,所述多个喷嘴在所述热分解炉内沿着与所述面板平行的水平面的纵横分别排列并且与所述面板相对置地配置。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热分解炉具备过热蒸气导入管,所述过热蒸气导入管将过热蒸气导入所述热分解炉内,所述过热蒸气导入管具有主管线部,贯通所述热分解炉而从外部导入过热蒸气;以及支管线部,在所述热分解炉内与该主管线部连结,并且设计有所述喷嘴,所述支管线部被构成为在与所述面板平行的水平面多次折回的曲折状。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分解装置中,所述热分解装置机构部的所述气体冷却装置的排气管具备过滤器。
根据这样的方式,因为来自热分解炉的废气中的有害气体由气体冷却装置固化后通过排气管的过滤器去除,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有害气体向外部排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的分解处理对象是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但还能够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热分解装置对例如塑料瓶等的塑料材料、包含塑料材料的废弃物等进行分解处理。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具化成各种方式。各部分的结构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热分解装置
2 面板
3 热分解炉
4 热分解装置机构部
5 过热蒸气产生装置
6 气体冷却装置
300 热分解炉
301 炉主体
302 外壁部件
303 内壁部件
305 气体排出口
306 主管线用插通孔
311 隔热薄片层
312 蓄热材料层
313 隔热材料层
350 过热蒸气导入部
360 主管线部
361 主管线
362 主管线法兰
370 支管线部
381 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
390 气体导出部。

Claims (4)

1.一种热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分解装置机构部,该热分解装置机构部包含对具有塑料材料层的面板进行分解的热分解炉;以及
过热蒸气产生装置,产生向所述热分解炉供给的过热蒸气
所述热分解炉的炉主体具备金属制的内壁部件,具有容纳所述面板的空间;以及金属制的外壁部件,包围所述内壁部件,
在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外壁部件之间具备隔热材料层,包围所述内壁部件;以及蓄热材料层,被设置于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隔热材料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壁部件与所述外壁部件之间设置设计隔热薄片层,该隔热薄片层包围内壁部件,由具有柔性的薄片状隔热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热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分解炉具备过热蒸气导入部,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将过热蒸气导入所述内壁部件内,
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具有主管线部,被设置成贯通所述炉主体的所述外壁部件和所述内壁部件;以及支管线部,在所述内壁部件的内部从所述主管线部进行分支,
所述主管线部具备主管线,被设置成贯通所述外壁部件与所述内壁部件;以及主管线法兰,与所述主管线的炉外侧的端部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热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分解炉具备过热蒸气导入部,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将过热蒸气向所述内壁部件内导入;以及气体导出部,用于将所述内壁部件内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炉主体的外部,
所述过热蒸气导入部具备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所述朝向排气口的喷射部在所述内壁部件的内部,朝向所述气体导出部的气体排出口喷射过热蒸气。
CN202022393582.8U 2019-04-26 2020-10-23 热分解装置 Active CN2139682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335 2019-04-26
JP2019109419 2019-06-12
JP2020-076084 2020-04-22
JP2020076084A JP6940893B2 (ja) 2019-04-26 2020-04-22 熱分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68270U true CN213968270U (zh) 2021-08-17

Family

ID=7294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0972.9A Pending CN113748299A (zh) 2019-04-26 2020-04-22 热分解装置
CN202022393582.8U Active CN213968270U (zh) 2019-04-26 2020-10-23 热分解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0972.9A Pending CN113748299A (zh) 2019-04-26 2020-04-22 热分解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5139A1 (zh)
EP (1) EP3960314A4 (zh)
JP (3) JP6940893B2 (zh)
CN (2) CN113748299A (zh)
WO (1) WO20202183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2240A1 (ja) * 2021-08-30 2023-03-09 アグリ・キュルチュール軽井沢株式会社 廃プラスチック油化装置
WO2023188791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リサイクル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リサイクル方法
GB2616488A (en) * 2022-09-02 2023-09-13 Sru Innovations Ltd Steam treatment of was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31160C2 (de) 1997-07-21 1999-05-27 Pilkington Solar Int Gmbh Verfahren zum Trennen der Komponenten einer Verbundglasscheibe
JP2005095855A (ja) * 2003-03-13 2005-04-14 Asahi Glass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のガラス分離方法
JP2004283634A (ja) * 2003-03-19 2004-10-14 Giken:Kk 合せガラスのリサイクル処理方法および処理装置
JP4357999B2 (ja) * 2004-02-17 2009-11-04 月島環境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弗素含有固体の熱分解リサイクル方法
JP4393576B1 (ja) * 2008-09-03 2010-01-06 新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分解方法
JP2014024037A (ja) * 2012-07-27 2014-02-0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分解方法
JP2016121257A (ja) * 2014-12-24 2016-07-07 キヤノンマーケティング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水性ガス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水性ガス生成システムの燃焼ガス供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8299A (zh) 2021-12-03
EP3960314A4 (en) 2022-12-21
US20220195139A1 (en) 2022-06-23
JP2020203281A (ja) 2020-12-24
JP2022176193A (ja) 2022-11-25
JP6940893B2 (ja) 2021-09-29
EP3960314A1 (en) 2022-03-02
JP2021181093A (ja) 2021-11-25
WO2020218341A1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68270U (zh) 热分解装置
US5192582A (en) Procedure for processing joints to be soldered
TWI492347B (zh) 加熱熔融處理裝置以及加熱熔融處理方法
AU200532819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eaning heat exchanger tube bundles
JP5641016B2 (ja) 熱処理方法、及び熱処理炉
JP6349110B2 (ja) チャンバー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CN114012203A (zh) 一种免清洗在线式真空焊接炉
JP2008170116A (ja) 熱処理設備
JP4652500B2 (ja) 少なくとも一つの熱伝達液によるワークピースの熱処理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現するための凝縮炉
US10690416B2 (en) Heat treatment device
CN115605310A (zh) 用于连接电子组件的系统
JP5434763B2 (ja) 噴流はんだ付け装置
JP5640254B2 (ja) 有機廃棄物炭化処理用連続加熱炉
JP5634127B2 (ja) 熱処理炉
CN209771373U (zh) 清洗剂循环系统
JP5884392B2 (ja) 複合体の溶解処理装置、及び、複合体の溶解処理方法
JP7361169B2 (ja) 連続加熱炉
CN211027483U (zh) 一种高温气体渗流加热废旧线路板热解炉
JP7402676B2 (ja)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加熱処理物の製造方法
KR101749973B1 (ko) Oled 봉지용 박막 경화 시스템
CN104576450B (zh) 衬底处理设备
JP2013091694A (ja) 複合体の溶解処理装置、及び、複合体の溶解処理方法
US20240085111A1 (en) Heat treatment system
WO2023032240A1 (ja) 廃プラスチック油化装置
CN117300442A (zh) 金属部件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